木雕的雕刻技法范例6篇

木雕的雕刻技法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1

【关键词】东阳木雕;创作创新;题材内容;雕刻材料;雕刻技艺

一、序言

东阳木雕师宗于鲁班,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转型于民国,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首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东阳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创造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逐渐形成了雕刻技法完善,创作构思娴熟,题材内容丰富,观赏实用有机结合等显著特点。东阳木雕从形式上看,由简单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一代代的木雕艺人作出了努力,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东阳木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木雕艺人们创作创新高涨,木雕精品层出不穷。东阳木雕之所以能流长千年而愈茂愈盛,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木雕艺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东阳木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具进,根据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审美情趣的提高、市场化的要求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在题材内容、雕刻用材、雕刻技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从题材内容、雕刻材料、雕刻技艺等方面探究东阳木雕的创作创新。

二、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

东阳木雕创作的题材内容,主要有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冶性书法等,采取象征、寓意等手法,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艺术在不断变化创新,去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东阳木雕的艺术创作也迫切需要引入新时代的理念、潮流来加以构思创作。为此,东阳木雕艺人们着力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不断创新,致力于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以期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有现实表现力和美术亮点。如:2012年东阳木雕大师共同创作的“改革开放十大成就”大型东阳木雕组雕,该作品以唱响《春天的故事》为主题,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大型组雕有:《春天放歌》、《小岗手印》、《商品经济》、《乡村新曲》、《雪域天路》、《鱼水情深》、《高峡平湖》、《世博盛会》、《拥抱海洋》、《神九问天》共10幅浓缩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故事。为适应时展,紧跟新时期的步伐,一些新内容新题材的作品在不断地涌现。如:《新农村》、《田野赞歌》、《五谷丰登》等一些表现新农村为题材内容的木雕作品,其作品表现了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景象及农村农业丰收果实。

东阳木雕作品的创作创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谋题创新,立有新意的艺术之泉。东阳木雕作品题材内容方面的创作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突出表现了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是东阳木雕创新的力量源泉,是东阳木雕创作创新永恒的主题,只有在题材内容上不断地创新,东阳木雕才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三、东阳木雕雕刻材料运用的创新

东阳木雕一般采用色彩较淡的木材,精雕细刻后,很少漆色,又称为“白木雕”。雕刻用材采用色彩较淡的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等。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是触觉感受的出发点与源泉,能成为深化木雕艺术感染力的通道。东阳木雕是平面的散点透视的浮雕,雕刻材料的结合运用,能突出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椴木、白木、樟木、楠木等浅色材料,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木雕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近年来,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木雕雕刻用材,开始了各种的探索与实践,在雕刻用材上,不管是边框,还是主体雕刻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大、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木雕作品。通过运用高档材料雕刻制作木雕作品,提升了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

还有主题雕刻材料选用椴木,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精雕细刻,凸现了东阳木雕工艺之美;边框材料选用木材自然的根瘤、节、疤、疮洞、裂纹等包装,发挥自然质感的美,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的交相辉映,提升了东阳木雕的艺术价值。

四、东阳木雕雕刻技艺的创作创新

东阳木雕大师、艺术家们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富有立体感和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采用各种雕刻技法,在雕刻技艺上也有创作创新之举。

1.多层叠雕雕刻技法的创新。多层叠雕雕刻技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雕刻技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雕刻技法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

2.镂圆雕雕刻技法的创新。镂圆雕雕刻技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雕刻技法。此种雕刻技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的基础上,运用圆雕技法和通雕技法。其镂圆雕,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所雕刻的木雕作品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在那个侧面观看欣赏,其木雕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创出了三维版木雕的艺术特效。

3.火烧板拼雕技法的创作创新。火烧板拼雕技法,就是在制作木雕作品的木材上,作火烧技术处理,并且要严格控制火烧的温度和时间,再用化学原料去除尘埃,使木质的肉与筋达到古色古香色彩的艺术效果。经过火烧板拼雕制作的木雕作品,一是保持了古代木结构民居的自然木质纹理的形态和色泽,逼真地反映了历史沧桑感的艺术形象。二是比传统雕刻技法刻画古代建筑物更具有立体感。三是突出了古建筑物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古朴素雅、自然逼真、惟妙惟肖的艺术感染,让人回味无穷。

五、结语

东阳木雕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创新的源泉,才有艺术的生命力,艺术在于不断的创新得到发展,艺术的不断创新才有艺术的魅力。东阳木雕只有不断地去发掘创作创新,艺术才不会枯萎,艺术才会永远常青。上述是从题材内容、雕刻材料、雕刻技法等方面探究东阳木雕的创作创新。本文尚未涉及的东阳木雕创作创新,有待以后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2

起源、传承与发展

通山木雕技艺的起源目前已无法考,但据记载,北宋置县之前,通山境内就有了以木雕为职业的手艺人,至明清通山木雕作品已日趋成熟。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通山木雕技艺主要体现在佛像和神像的创作上。明清时期是通山木雕技艺的辉煌时期,境内颇为活跃的汉剧、采茶戏带动了通山木雕技艺的发展,戏剧故事、戏剧人物都作为木雕题材内容而充分展现在木雕艺术作品之中,并广泛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的作品。明洪武“三清湖广九洗川”事件,使许多通山土著居民迁湘南、入壮乡、并江西,通山的木雕艺人将木雕技艺也随之带入到当地,至今保存在湘、赣一带的木雕风格明显带有通山木雕的印记。目前仍然有不少通山木雕艺人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从事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

通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木材资源是通山木雕能在民间得以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湖北省通山县处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处,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鄂东南边陲,幕阜山脉中段北麓。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60公里,总面积2679.88平方公里。东邻阳新、西接崇阳,南界江西武宁、修水,北与咸宁毗邻,杭瑞、大广、咸通三条高速纵横过境。通山县城距黄石、岳阳、南昌、武汉等地皆不足200公里。便利的交通,众多大中城市的辐射为通山木雕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山地势大致呈南北高、东西低,境内山岭重叠,溪沟纵横,河网密布,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通山是一个以丘陵为主体的低山丘陵地区,地貌多种多样,山丘多,耕地少,属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水资源总量充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通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通山的林木特产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通山县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为木雕艺人提供了丰富的木雕资源。

虽然通山木雕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但保存下来的作品不多。2009年通山县的木雕厂仅有8家,从艺人员不足百人。近年来,通山县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通山木雕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使通山木雕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通山县现有以叶氏木雕厂、熊氏木雕厂为代表的15家专业的木雕厂,从事木雕行业的艺人增至300余人。另外,还有不少人远赴新加坡、浙江东阳、天津、福建、武汉等地发展。

丰富多彩的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吉祥图案。较为常见的有吉庆有余、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二是戏曲人物、古代英雄、演义神话、寓言传说。通山作为汉剧发祥地之一,其在境内流传数百年的采茶戏、花鼓戏,如“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关公送嫂”、“平贵别窑”、“柳毅传书”、“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都被通山木雕艺人融进了木雕艺术作品之中;三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包括渔樵耕读、桑蚕、纺线、织布、山水景致以及表现男女爱情的场景等;四是富有寓意的珍禽瑞兽、祥花瑞草、吉器利物、文字符号等。

通山木雕从雕刻类型来看,分为建筑装饰木雕、家具木雕、木雕陈设品和宗教用品几大类。建筑木雕即指用木雕装饰古建筑,如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等,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家具木雕是应用木雕艺术最广泛的一种实用艺术品。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大致有床、榻、箱、桌、椅、柜、台、几、案、屏、座、架、笼、盘、罐、筒,以及花轿、马桶、砚盒、首饰箱等,其中“通山看橱”、“滴水雕花床”具有其代表性:工艺装饰品木雕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木雕技艺与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分观赏性木雕工艺品和实用性木雕工艺品两类。

传承人讲木雕

2011年6月,“通山木雕”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通山木雕”进入《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公示之中。现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叶瑞祥、熊应华等人。

叶瑞祥,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喜爱木雕技艺。1966年初中毕业后就从师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其刀法熟练遒劲,雕刻的作品形态逼真,擅长家具器物装饰木雕和建筑装饰木雕。1969年出师后就在自己家中的木雕作坊里从事木雕技艺的传承工作,至今带徒有30多人。叶瑞祥曾多次参加木雕技艺研讨会和公益性传播活动,现任通山及邻县阳新龙港镇建筑装饰木雕艺术设计师。

熊应华,1971年从师岳父陈新旺学习木雕技艺,1983年开始带徒授艺,现已带徒有25人。1996年成立熊氏木雕厂,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熊应华收集了大量的木雕作品、构件。对建筑木雕构件如花格窗、屏风和仿古家具的雕制有他独特的见解,并熟练掌握了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艺。

最近,我们又来到了通山县,专门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山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瑞祥、熊应华的木雕厂进行调研。叶瑞祥、熊应华向我们详细地介绍说:通山木雕主要分布在通山县境内和周边的崇阳县港口乡、路口镇,咸安区的大幕乡、桂花镇,阳新县的龙港镇、洋港镇、排市镇、木港镇、王英镇,以及相邻的江西省武宁县和修水县的大洞乡、泉口镇、澧溪镇、罗溪乡、甫田乡、上汤乡、南岳乡、东林乡。在我国的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广东省、北京市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都有专门从事木雕行业的通山艺人。

叶瑞祥、熊应华还向我们道出了通山木雕技艺的精髓,他们介绍道:一是雕刻以当地的樟木、杨木、梨木、枣木、椿木、苦槠、柏木为主要用材;二是雕刻工具以刀具为主,也称锉。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状分类,主要有平锉、圆锉、翘头锉、三角锉、雕刀五种,其刀口的宽度最宽可达6厘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达150余种;三是通山木雕传统技法主要有留底雕刻和无底雕刻。留底雕刻,即被雕刻为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镂空,包括线雕、阴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装饰工艺之一。无底雕刻又分为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借鉴散点透视构图,以浮雕为主,线雕、阴雕、浮雕、透雕、镂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等技法相配合,采用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和逐层叠压的高远层次处理方式,突出木材的肌理和条纹;四是创作方法上既可在一定规格的板材上自由选择创作主题,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亦可一边听人吟诵,一边凭记忆迅即成画稿,再进行雕凿。

创作通山木雕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制图、备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七道基本的工序。

制图。要理解领会设计图稿的主题意境,弄清表达主题意境的方式,确定需要重点塑造的主体图像。

备料。选择材料很重要,一般都要选干透、不能有节、缝、腐烂的木材,再制成板材。

粘贴图纸。粘贴时先在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白胶,将图纸的一边与板面的一边对齐后,用软刷从近处的中心线开始向远处刷平,然后迅速地从中心线由里到外、由近及远将图纸刷平。如果将白胶刷到图纸上再粘贴,由于某种原因图纸遇水会膨胀,而刷胶时图纸遇水的时间和水分含量是不均匀的,因此图纸的膨胀也是不均匀的,这种膨胀量的不均匀,贴到面板上就会出现“鼓包”现象,影响图稿的精确性。

打坯(通山话叫打粗)。根据图稿进行大块面和大层次的分割,依据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由浅而深地打出各大组图像景物的轮廓线,接着刻出“空地”,即将大图像景物的轮廓线周边挖空,完成整幅作品大层次、大块面的造型。然后在大层次、大块面上再细化出小层次、小块面。通过切割雕刻,所有图像物景完成了立体轮廓的造型,图像物景之间的前后左右层次,人物高低关系明确。如人物头像,粗坯第一步完成了头像的轮廓线(头部投影造型),其次则要完成发冠、脸型的正面和两个侧面、下巴、耳朵轮廓造型。

细工雕刻。即对图像进行具体型坯的制作,细坯制作实际上是一个图像从模糊到清晰的制作过程。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比如鸟雀的羽毛、爪子、人物图像的头发丝等各种细微形态都要生动体现出来。

修光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得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打蜡。木雕作品经过擦砂、修细,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蜡。按照传统的上蜡方法选用川蜡、蜂蜡,用棕刷、布条蘸着在作品上反复地摩擦使其光滑细腻,通山木雕一般经过上蜡后无需再上油漆。

通山木雕技艺的价值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3

关键词:红木雕刻;工艺传承;艺术文化;创新

雕刻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雕刻匠师运用各类刀具刀法,具有一定的腕力和绘画功底,在木材上运刀如用笔,不少精美的雕刻,其美学价值远远超出其作为家具等的外在价值。红木是质地最坚硬的木类,因其颜色都是红紫色红褐色故称红木,红木的材料有紫檀木、花梨木、香枝木、黑酸枝木、红酸枝木、乌木、条纹乌木和鸡翅木等。红木雕刻的题材很多,有植物纹、动物纹、山水纹、人物纹等。

一、红木雕刻的历史发展

红木雕刻艺术是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产物,具有一定的产业文化价值。它的起源很早,秦汉以前就有了红木雕刻艺术而到了明清时期则达到艺术发展的巅峰,家家户户都陈列有由红木雕刻的装饰品,题材丰富多样,各种图案应有尽有,并且每一件物品都雕刻的极为细致,栩栩如生,散发出雕刻艺术所具有得独特的魅力,展现出雕刻工匠高超的技术才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红木雕刻艺术更是极度的重视,下达各种文献题材,多方面的保护、发展传统的红木雕刻艺术,匠人们借鉴古典结合现代文化不断创新,雕刻出的纹样作品各个新颖富有深意,彰显了红木雕刻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的红木雕刻创作

木雕艺术品看似是很简单的工艺,但它却蕴含了雕刻师的艰辛,在雕刻前,雕刻师需要在脑海中构思设计的整体形象,要达到形似的必要条件,经过深思熟虑后,雕刻艺人就要开始设计图纸,先整体再局部到每个细节,经过反复地修改,最终定下创作的稿图;图纸选定后就要挑选木材,选择自然已经风干的红木或者自己进行蒸干,对红木做一些雕刻前的简易加工,以便后续进行精心雕刻;当图纸和木材都选定女f之后,就是关键的雕刻和上漆,真正的工流程就开始了,当然比较复杂且耗时较多的雕刻,其做成之后就是一件艺术品。木雕雕刻分为不同的雕刻工艺和艺术手法,形式也比较多样,像浮雕是为了让雕刻作品上的图案较明显地凸显出来,它恰恰与雕刻较浅、较简易线条的浅雕工艺相反,还有透雕是在木材上钻刻一些均匀的空洞和装饰图案,使作品更加具有美感,在各个工艺都雕刻完成后,为了更加美观,还往往会在木雕上贴上一些图案,这便就是贴花工艺。在以上的工艺中,每项工艺都要求精益求精,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让木雕更具有艺术效果,达到神似的境界,赋予红木雕刻艺术品更深刻

的内涵。

三、红木雕刻艺术的创新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传统的雕刻技术在当代的新思路下得以简化,如现代可用机器化设备进行雕刻,但这样做法在提出时就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机器制作和手工制作相比失去了很多神韵,达不到红木雕刻应有的艺术效果,但是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在红木雕刻中纯手工制作,艺术效果很好但耗时较长,而机器可弥补这一缺点,为达到双重效果,可以先用机器做一些不太展现艺术效果的工作,如一些整平和磨光,然后再用人工进行必要的艺术性雕刻,总体上缩短雕刻时间,而又不让艺术品失去其应有的神韵,作品的审美人性化也得以保存。

在传统的雕刻艺术品里,大多数是装饰用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而在现代的审美中,人们更注重于题材艺术多元化,人们便于更广泛的空间装饰和收藏,这样当代的许多饰品的设计风格,都可以运用到红木雕刻创作中,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木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雕刻和设计者可以从中提炼精华,找到独特的设计思路,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绘图辅助设计,以减少人工绘图的烦琐操作,而且现在的艺术形式多元化比较普遍,设计和雕刻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挖掘,利用软件进行创新型组合设计,展现出要设计的立体效果,对设计进行审核裁判,看是否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雕刻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装饰背景,利用网络来招募广大人民的设计想法,扩宽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能更好地满足更多人的审美情趣,多元化创作也会更加凸显,这样,人们装饰的空间就得以扩展,有形的精神实物也给人带来了丰富的美感。

四、结语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4

[论文摘要]剑川木雕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诸多领域,其传承与发展对保护文化、改善生活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剑川木雕现状的考察与研究,阐述分不清川木雕的历史、应用范围、创作题材、创作过程等。剑川木雕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其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

我们知道,木雕是形体雕刻的艺术,木头的体积就是木雕雕刻的语言。因此,木雕作品的内涵和情趣是意念的产物,就是作品技巧形式上的处理,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来形成自己独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于剑川木雕的创作来讲,要做到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同时还要保证形体上的完美,并能体现作者所达的精神内涵。剑川木雕工匠们在雕刻时应做到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独具魅力。对于剑川木雕而言,其创作表现形式是指木雕作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及如何来表示的。剑川木雕的创作表现形式主要是从其应用范围、创作题材、艺术语言、创作过程、造型等几方面来表达的。

一、剑川木雕的历史简况

剑川木雕起源于大唐天宝、贞元之际,即公元8世纪。当时强大的南诏政权,从四川、贵州掳来(或招聘)工匠大规模地建筑宫殿、城楼。土著白族工匠受到先进汉文化的影响。遂使白族木工成为地区性的首要职业,剑川还成了“木雕之乡”,“剑川木匠到处有”。据清朝张泓《滇南新语》中说:“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为了谋生,促使“长于技艺”。在长期的精雕细刻中,雕出了高超的木雕技艺术,涌现出了一批手艺超群的木匠,一代传一代,直到如今。剑川白族人民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精湛的技艺。剑川木雕,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而且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山水花鸟人物尽入画图,有呼之欲出的真实美感,因而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二、剑川木雕的创作特征

剑川木雕是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精湛的技艺。在剑川木雕中,有实用美观、玲珑剔透的雕花门窗;有古典雅致的精美家具,还有造型别致的精美工艺品,让众人真正体会到剑川木雕的特点。

(一)剑川木雕的应用范围

我们知道剑川木雕是因其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随着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现如今的剑川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剑川木雕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房屋建筑(见图1),主要有白族民居中常使用的格子门,拱斗翘角的各式楼、台、亭、阁、榭等。格子门多为浮雕,图案有花、鸟、虫、鱼、龙、风、狮、象、渔、耕、樵、读,如“喜鹊登海”、“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等。二是家具(见图2),主要有桌、椅、茶几、屏风、衣柜、写字台等。而用青皮木为原料制作的云木大理石家具,堪称家具中之上乘,这类家具专供出口和观列,包括坐椅、茶几、花几、横桌等20多个品种。

现在的剑川木雕还用于创作工艺品上(见图3,图4),属于艺术木雕的范畴。剑川工艺品所形成的艺术木雕现如今已发展为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工艺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作品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实用性工艺品艺术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屏风、佛龛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等。对于建筑部件以及家具这些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物品配以木雕装饰,不但烘托了主体,而且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二)剑川木雕创作题材和艺术语言

剑川木雕的主题多以人物、动物、花卉这三大类作为图案来进行创作。孔雀开屏、双风朝阳木雕中的各种动物展翅欲飞,呼之欲出;牡丹、荷花、山茶花等图案制成的装饰品,高贵典雅,别具一格。剑川木雕真可谓把木头给雕活了。

其人物多为神话传说、神仙圣人,有财神送宝、八仙庆寿、寿星献桃、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牧牛图等等,这些神仙、罗汉、圣人们在寿星献桃、福禄寿喜和罗汉图中无不显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动物题材的既有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白鹤盘松、鲤鱼、跳龙门,也有双凤朝阳、麒麟送子、飞龙揽云、百鸟朝凤等等。而花卉题材的图案,有的写实,如云岭群芳图,就是打乱花序节令把云南八大名花和谐地雕刻在一起;使之形神兼备,雕得“繁花四时香”;也有的图案是含蓄抽象的,如木雕工匠们常常把奇花异草跟动物联系在一起,使其图案别具风格。这些图案的主题表现的内容即是剑川白族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也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能从剑川木雕的题材中发现其艺术语言,它的艺术语言有两个特点:一种是用意象式表现,这是形成他们作品独特语言风格的根本原因。将基于直觉感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意象用图象的方式即兴地表现出来,如强烈的主观意味、浓厚的感情色彩、奇异的想象力、无拘束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粗拙的雕刻技法等等,因而与一切既成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是原创性语言,剑川木雕作品充满了神秘、朴拙的形象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神秘感,并对许多既成艺术语言进行了借用。

(三)剑川木雕的造型形式

剑川木雕与其他的木雕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所谓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而言,通常是被作为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这些作品多是家具木雕和工艺美术品。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问的浮雕而言。这类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镂、透、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雕像略微突出的称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称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围被镂空使雕像如剪纸般显出清晰的影像效果被称为镂空雕;雕像的构图层次多,一层一层雕进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与底面没有关系的又被称为透通雕。透通雕特点主要融合各种雕法在一个画面上,是表现多层次的立体型的全面镂空雕刻,作品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于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装饰上,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可根据环境需要自由配置,亦属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

(四)剑川木雕的创作过程

剑川白族木雕的创作过程分为设计与雕刻两个阶段,白族木雕艺人根据木料的形状、疤结、纹路,一般用画稿或泥稿的方式,依形设计,雕刻时根据设计稿来按步下刀。有的白族木雕老艺人经验丰富,直接下刀,这并不是说他们行事鲁莽,而是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了成形的腹稿。

雕刻分为放样、打坯、细雕、修光、磨光、打蜡上光等几道工序:放样就是在雕刻前把已经构思成熟的设计稿样画在木雕上,浮雕时要把稿子用复写纸复写在木材上,复写时一定要注意把稿子、复写纸与木材固定好,以防止描绘出的图形有偏差;而工艺品类的圆雕只需用铅笔画下各个形体的大致部位即可雕刻。

打坯是木雕创作十分关键的工序。艺人根据设计稿,先锯掉木料多余部分,再用斧头将作品的大体造型劈出块面,谓之“头过坯”也就是打粗坯,然后将木坯置于玛上,逐步凿出形体结构,谓之“三过坯”即戳坯。雕实坯就是所称的“三过坯”,则是将作品进一步凿实。打坯要求比例准确、虚实得体,要掌握相纹运刀,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前面再后面等要领。

细雕是更深一步进行刻画,将刀痕和刀脚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

修光是雕刻过程的最后一道精加工,行话道“坯光五五对四五”,可见修光的重要性。打坯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来补救,谓之“打坯不足修光补”。修光时,首先用修光刀将木坯不实部分修除,接着精细刻划形体的各个部位,如人物的面部五官、衣裙、饰品等,表现出质感与神韵。修光要领是“灵、纯、飘、薄、松、软、柔、顺”。

磨光工序,一般首先是用玻璃片顺木纹遍刮作品,再用粗砂纸打磨,最后用细砂纸顺木茬擦,不能横磨,以此来增强成品的光洁度。

打蜡上光是白族木雕独特之处,因为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所以在这道工序上就分为素色打蜡上光和染色打蜡上光。素色打蜡上光适用于质地细腻、色泽明快、纹理优美的木雕成品,而染色打蜡上光是为了仿某种木材效果而用的方法,可用色刷涂染,也可将雕刻作品直接浸入染液中染色。上蜡时用火加热木雕成品表面,使蜡溶化侵入表层然后再擦拭。

(五)剑川禾雕的创作方法

剑川木雕的创作方法大体上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面对一块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圆木、方木或是有规格的板材时(即经过人为的去绺去脏,将木料加工成有规则的料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木雕工匠可以比较自由地去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方法是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

在剑川木雕艺术中,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虽然是根据其所需要来实施的某种装饰,但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这两种木雕一般是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木雕工匠艺人来雕制,再由工艺娴熟的木雕工匠大量雕刻复制的。因此在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而对于工艺品木雕而言通常是它的构思比较精巧,内涵也是相当的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工艺品木雕一般都是由创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工艺品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木雕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工艺品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

当然木雕作品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雕刻人的一念之差,真正体现了剑川木雕工艺的特点,那就是“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而且这所有的一切叉常常与作者在创作木雕工艺时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六)剑川木雕的艺术意韵

剑川木雕在民间流传,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玲珑剔透。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在创作木雕的时候不以材料或表现内容以及所需构件等不同而放弃追求刀法的细腻与层次的丰富,在淡薄的心境中追求精巧和典雅,他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木材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他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剑川白族木雕不论是表现世俗生活还是儒家文化或别的什么内容都能给欣赏者一种亲切感,欣赏那树的枝叶、人物的一笑一颦、曲曲折折的流水、重重叠叠的山峦都能使观赏者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思维眼光去欣赏,它都能给你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三、剑川木雕的基本特性

剑川木雕之所以能够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这与白族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

(一)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剑川木雕是附合白族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这使得白族木雕作品受到其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眭。剑川白族木雕不论它用于建筑方面还是家具上,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二)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剑川木雕工匠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但是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来进行设计,以及对其他人所设计的原稿有一定的改动。如此,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剑川白族木雕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5

关键词:黄杨木雕;创作;创新;融合

黄杨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在宋、元开创,明、清时代流行。因取黄杨木做原材料而得名。黄杨木有着“岁长一寸,遇润而退”的说法,生长缓慢,一般需要几十年的生长周期才能作为雕刻的原材料。由于其生长周期长,更体现了黄杨木的珍贵性与稀缺性。黄杨木大部分直径在9到16厘米之间,其木质坚韧,硬度适中,纹丝细腻,光滑柔和,色如象牙,古朴美观,是雕刻小型圆雕的绝佳原材料。黄杨木雕保持其木材本色,经过精细雕刻磨光后,又随之时间的流传,颜色渐深,有着其特有的古朴美感。

在黄杨木雕的创作中,我一直苦练基本功,虚心求教,在创作过程中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在我的每件作品中我都倾其全力,通过不断的积累我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共勉。

与其他木雕不同的是黄杨木雕的原材料较小,大多数适合雕刻一些细腻、精致的小型摆件,因此对工匠的雕刻技艺要求比较高。如何使自己的技艺日渐精湛呢?只有不断的练习基本功,才能在其基础上创作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黄杨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及其卡钳、刮刀和各种类型的塑刀等。还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其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功能全面,种类繁多,有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多种工具。传统的黄杨木雕作品,需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操作细致,包括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原材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上光、配底座。这些工序都需要扎的基本功做支撑,才得以完成。

黄杨木雕有三种类型,其创作理念、技艺及程序都不相同。一是传统类,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类,以天然黄杨木根块做其原材料,利用树根造型;三是劈雕类,将不能作为人物雕刻的木材劈开,用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不刻意精雕,顺其自然。

在我们不断学习基本功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继承先人智慧的时刻。黄杨木雕充分展示了民间工匠的伟大智慧,前辈的经验和磨练给我们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先人留下的传统技法和创作理念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在我们掌握了传统技艺之后,必须也要有所创新,为了适应现在大众的审美要求,只有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才能让黄杨木雕深受大众的喜爱,才能让黄杨木雕经久不衰。

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黄杨木雕才能在传统工艺中有着一席之地。在如今黄杨木雕的创作中,很多工匠的创新名作屡屡问世,他们从根本上突破了黄杨木雕的固有模式,他们不再追求细腻具象,而是结合了西方艺术的审美方式,雕刻手法特别,粗放,简单几刀就初见作品雏形,略加修饰,就是一个作品,这样的作品更多的是介于抽象与意向之间。但这些作品也受到了民间老工匠的质疑,他们认为作品丢失了黄杨木雕原有的传统风格。但是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来看,创新的作品并没有脱离本质,只是表现风格不同而已,我认为眼光不该只是集中在传统创作上,而应该开拓创新,赋予黄杨木雕新的生命。这些创新的作品提高了黄杨木雕的艺术品位,以全新的面目给大众一种不一样的欣赏体验,使得传统黄杨木雕走出几百年的局促,让黄杨木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生产行业,黄杨木雕的传统作品还是有着很大的比重,有着广阔的市场,观赏者、收藏者。但是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和审美视野的开阔,我们的传统黄杨木雕创作必须勇于创新,把新技法和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使传统和创新相融合,创作出适应大众审美的好作品。

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6

温州乐清,地处瓯江口岸,经常遭遇水患。过去,人们为了消灾避邪,用樟木等制作龙档,通过热闹的游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在板凳上,龙身由一组一组生动精巧的圆雕人物及灯彩组成。游行时,彩旗灯牌锣鼓开道,长竿灯笼引路,龙在游动,龙身上精致传神的木雕也便形成流动的视觉盛宴。

当这些木雕脱离龙档,以独立小型圆雕人物的姿态传世时,民间美术的大画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某天,一位民间雕刻艺人发现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从此,黄杨木雕发端于瓯江之畔,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跻身中国四大木雕之列。

迷茫的大师和失落的传统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结果,业界一直翘首以盼。国大师诚然只是一个头衔,但它更是对工艺美术从业者技艺的一种官方认证。所以,木雕大师云集的乐清,这次的“国字号”究竟花落谁家,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官方虽未公布结果,内部已经有消息传出:以传统文脉为基础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技艺精湛的大师得分普遍高;偏学院派的、时尚感强的分数普遍低。加上同期举办的“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学术论坛”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年展”,所有信息都传达着官方对木雕传统技艺的看重,对那些具有民间性、地方性、东方性的木雕艺术的偏向。“官方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技艺在加速流失,而业内普遍认为在所有木雕门类中,黄杨木雕的情况最糟。”大家越来越浮躁、功利,不踏踏实实继承传统,“从黄杨木雕中都快看不到线条了。”

这一典型事件,也促使乐清黄杨木雕从业人员不得不去追问一个问题:黄杨木雕的传统究竟是什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高照长期关注黄杨木雕,他说:“材质上的精雕细刻、题材上的古今并重、表现形式上的写实手法是黄杨木雕的特点,尤其是后两点,是黄杨木雕明显区别于其他木雕的特点。”

虽然以雕刻小型人物起源,黄杨木雕最喜闻乐见和流布最广的题材,却是那些反映江南水乡生活和时代风貌的。这一传统,无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还是现在的部级传承人王笃纯的作品中,都能明显看到。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质的一种木雕,黄杨木质细腻,硬度适中,最适合做案头小摆件的雕刻。”王笃纯说:“精致、细腻是黄杨木雕最大的特点,这是由材质决定的,其他木雕没法比。”他把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做了一个对比:“就拿打坯来说,龙眼木雕往往在地上进行,双脚掌抱住木块打坯,斧凿并用,黄杨木雕在桌凳上操作即可;龙眼木雕用的是铁柄雕凿,黄杨木雕用的是木柄。”这些动作和工具上的微小差异,都能反映出黄杨木雕对精细、小巧的诉求。

然而,越来越多的黄杨木雕,不做精雕细刻,而去追求一种很西化的表现形式,三刀两刻,出个大形,然后打磨,美其名曰“抽象艺术”。材质虽然是黄杨木,但是已经和传统的黄杨木雕相去甚远。

就有专家戏称:“过去成名的工艺师都是凭真功夫‘打出少林’的,现在很多则是‘逃出少林’!”年轻人学到点皮毛功夫就想着赚钱,不愿扎扎实实传承师傅的技艺,妄图走捷径,这似乎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界的通病。

对此,年轻人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诚可敬,总是固守传统,如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很多大师级的木雕艺术家也在尝试创新,但是创新结果总是引来一片声讨。黄杨木雕界从来不乏关注行业兴衰的眼睛,但始终缺少具有领军力的声音。

创新风起云涌

乐清靠海,历史上是一个充满胆识、勇于创造的地方。黄杨木雕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的200多年间,一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单人立体圆雕向拼雕、镂雕和群雕的圆雕技巧发展。1959年,黄杨木雕艺人大胆创作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大型出国展品《橘子丰收》,第一次用群像的形式反映了丰收的盛大场面,大获好评。与此同时,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和大师。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杨木“劈雕”开创者。黄杨木雕是在一整块木质细腻的黄杨木上做圆雕,需要材质毫无瑕疵。遇上有结和疤的黄杨木,往往将这些部位去掉,或者干脆弃用这块木料。高公博独辟蹊径,专拣这类“废料”,将其劈开,根据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一切顺平自然,不作精雕细刻。这样,原来根据人物范型泥塑构稿、选材取料、敲坯定型、实坯定格的程序被打破,艺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纹理的造型上。

这种做法引来争论不一,黄杨木雕的品质是建立在对细腻材料的精雕细刻上的,材料选用废料,精雕细刻也丢在一旁,这还能叫做黄杨木雕吗?对于父亲的大胆尝试,高公博的儿子高敏未置可否:“要是顺着父亲的路,我永远也到不了他前面。我想把西洋雕塑的味道融入民间艺术。”他将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虞定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前在石雕厂工作,后来转为木雕。石头本身有色彩、纹理,很多技法都是针对这些自然赋予的特征。“能否将在石雕上学到的东西用在木雕中?”虞定良的父兄都是黄杨木雕刻高手,以人物见长,虞定良开始用木雕来塑造天真活泼的动物,“父亲雕了一辈子人物,我试图去理解动物的世界。”

牟湘波是黄杨木雕新生代木雕师,师从虞定良。“传统的马,打砂打得很细,用三角刀雕得也很细,雕刻出来往往都是光溜溜的,下面配合底座板,很工艺化。这种表面的效果、技法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利用从美院学来的结构比例、皮毛效果等雕塑知识,牟湘波采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做出了不同风格的黄杨木雕,并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传统的木雕艺人都是出自师傅带徒弟的序列,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木雕家则出自美术院校,深受西方雕塑、造型知识的影响。他们会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在心中打一个问号,然后用实践去证实某种可能性。

积极的创新是需要鼓励的,但是,“创新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凌空蹈虚。‘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浮躁之风需要摒弃!”高照教授如此强调。

窄路子传承法则

在中国四大木雕中,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以地域命名,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因取材而得名。前两者的发展,不受材质的局限,而且可以大面积运用到建筑装饰中,东阳木雕甚至可以实现机械批量化生产,这都是行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龙眼木雕和黄杨木雕从概念上规定了这两种木雕必然是以龙眼木和黄杨木为材料进行的雕刻,一旦材料出现问题,行业就会受影响。“相比龙眼木雕,黄杨木雕的局限性更大,因为黄杨木材料珍稀。”王笃纯所言不假,黄杨木属于一种灌木,生长十分缓慢,四五十年的木材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

看黄杨木的横截面,碗口直径的木材,年轮已经密密麻麻有几十圈,这意味着黄杨木没办法做建材,没办法做家具,只能是案头的摆设,手里的小把件。事实上,200多年间,黄杨木雕的产业从未做大过,最辉煌的时候出现在新中国解放后。

1955年,23岁的王笃纯授命恢复黄杨木雕生产,从民间走访到8个失业的木雕艺人,组建起“黄杨木雕九人小组”,开启了黄杨木雕一个崭新的时代。“当时,大家都失业在田里种地,有的改行,没人搞木雕了。”这种带有抢救性质的集结,想来让人唏嘘。

1g73年,黄杨木雕厂发展为400多人的大厂,而且拥有8个乡镇加工点,整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有1000多人,木雕大师辈出。30年后的现在,“从业人数不到200人,外地来学木雕的人比本地多。”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低压电器风靡乐清,大多数人都从事与此相关的营生,很快便发家致富,王笃纯的很多徒弟,现在都是低压电器老板。“乐清比较富庶,年轻人随便做点什么,都比做雕刻来钱快。”王笃纯说这个的时候并无太多失落,没人能阻止年轻人选择自己的人生。

王笃纯的淡定,其实还来源于黄杨木雕目前的传承现状。既然黄杨木雕的发展有那么多限制,那么就不求做大产业,而追求做精作品;既然找不到更多人学习黄杨木雕,那么就教自己的子女,依靠家族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