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刻的方法范例6篇

木雕刻的方法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东阳木雕;创作创新;题材内容;雕刻材料;雕刻技艺

一、序言

东阳木雕师宗于鲁班,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转型于民国,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首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东阳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创造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逐渐形成了雕刻技法完善,创作构思娴熟,题材内容丰富,观赏实用有机结合等显著特点。东阳木雕从形式上看,由简单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一代代的木雕艺人作出了努力,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东阳木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木雕艺人们创作创新高涨,木雕精品层出不穷。东阳木雕之所以能流长千年而愈茂愈盛,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木雕艺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东阳木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具进,根据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审美情趣的提高、市场化的要求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在题材内容、雕刻用材、雕刻技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从题材内容、雕刻材料、雕刻技艺等方面探究东阳木雕的创作创新。

二、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

东阳木雕创作的题材内容,主要有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冶性书法等,采取象征、寓意等手法,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艺术在不断变化创新,去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东阳木雕的艺术创作也迫切需要引入新时代的理念、潮流来加以构思创作。为此,东阳木雕艺人们着力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不断创新,致力于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以期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有现实表现力和美术亮点。如:2012年东阳木雕大师共同创作的“改革开放十大成就”大型东阳木雕组雕,该作品以唱响《春天的故事》为主题,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大型组雕有:《春天放歌》、《小岗手印》、《商品经济》、《乡村新曲》、《雪域天路》、《鱼水情深》、《高峡平湖》、《世博盛会》、《拥抱海洋》、《神九问天》共10幅浓缩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故事。为适应时展,紧跟新时期的步伐,一些新内容新题材的作品在不断地涌现。如:《新农村》、《田野赞歌》、《五谷丰登》等一些表现新农村为题材内容的木雕作品,其作品表现了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景象及农村农业丰收果实。

东阳木雕作品的创作创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谋题创新,立有新意的艺术之泉。东阳木雕作品题材内容方面的创作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突出表现了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是东阳木雕创新的力量源泉,是东阳木雕创作创新永恒的主题,只有在题材内容上不断地创新,东阳木雕才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三、东阳木雕雕刻材料运用的创新

东阳木雕一般采用色彩较淡的木材,精雕细刻后,很少漆色,又称为“白木雕”。雕刻用材采用色彩较淡的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等。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是触觉感受的出发点与源泉,能成为深化木雕艺术感染力的通道。东阳木雕是平面的散点透视的浮雕,雕刻材料的结合运用,能突出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椴木、白木、樟木、楠木等浅色材料,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木雕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近年来,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木雕雕刻用材,开始了各种的探索与实践,在雕刻用材上,不管是边框,还是主体雕刻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大、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木雕作品。通过运用高档材料雕刻制作木雕作品,提升了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

还有主题雕刻材料选用椴木,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精雕细刻,凸现了东阳木雕工艺之美;边框材料选用木材自然的根瘤、节、疤、疮洞、裂纹等包装,发挥自然质感的美,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的交相辉映,提升了东阳木雕的艺术价值。

四、东阳木雕雕刻技艺的创作创新

东阳木雕大师、艺术家们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富有立体感和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采用各种雕刻技法,在雕刻技艺上也有创作创新之举。

1.多层叠雕雕刻技法的创新。多层叠雕雕刻技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雕刻技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雕刻技法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

2.镂圆雕雕刻技法的创新。镂圆雕雕刻技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雕刻技法。此种雕刻技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的基础上,运用圆雕技法和通雕技法。其镂圆雕,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所雕刻的木雕作品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在那个侧面观看欣赏,其木雕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创出了三维版木雕的艺术特效。

3.火烧板拼雕技法的创作创新。火烧板拼雕技法,就是在制作木雕作品的木材上,作火烧技术处理,并且要严格控制火烧的温度和时间,再用化学原料去除尘埃,使木质的肉与筋达到古色古香色彩的艺术效果。经过火烧板拼雕制作的木雕作品,一是保持了古代木结构民居的自然木质纹理的形态和色泽,逼真地反映了历史沧桑感的艺术形象。二是比传统雕刻技法刻画古代建筑物更具有立体感。三是突出了古建筑物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古朴素雅、自然逼真、惟妙惟肖的艺术感染,让人回味无穷。

五、结语

东阳木雕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创新的源泉,才有艺术的生命力,艺术在于不断的创新得到发展,艺术的不断创新才有艺术的魅力。东阳木雕只有不断地去发掘创作创新,艺术才不会枯萎,艺术才会永远常青。上述是从题材内容、雕刻材料、雕刻技法等方面探究东阳木雕的创作创新。本文尚未涉及的东阳木雕创作创新,有待以后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2

一、历史渊源

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有3―5寸,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在精雕细刻磨光后能与象牙雕媲美,因此享有“木中象牙”的美誉,随着时间流逝,黄杨木的颜色会由浅变深,显得古朴美观。

黄杨木雕的发源地在浙江温州乐清,其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当地民间元宵节举行“龙灯会”时在木雕龙灯装饰中的木雕小佛像。据考查,现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铁拐李”像,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唐宋时期,黄杨木雕因其材质和技艺上的优势成为民间流传的主要雕刻技艺,印刷业曾以之制作精细文字插图的木印板。至清代末年,温州名艺人朱子常在泥塑的基础上研究人物个性和特征,把泥塑佛像的技法融合到黄杨木雕人物刻画上,以独到的技法创造了一批富有艺术价值的木雕精品。宣统二年(1910年),35岁的朱子常创作了黄杨木雕《济癫和尚》,经温州商会推荐参加南洋劝业会,博得好评,获得优等奖。1915年,朱子常的作品《雕木偷桃图》夺得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己等铜牌奖章。清末的黄杨木雕已经发展成为以精雕细刻见长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作品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虚实相间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杨木雕得到迅速发展,雕刻技艺进一步提高。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技法上,又创造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名作。当时黄杨木雕的著名艺人有王凤祚、叶润周、王驾纯等,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简洁、朴实、传神,艺术手法比较写实,有的擅长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镂雕技法。作为新一代木雕艺术家,乐清的高公博在从事黄杨木雕、树根雕创作研究时,又开拓了黄杨“劈雕”这一崭新的木雕工艺,被称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2006年,上海徐汇区响应国家号召,启动了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区文化局和长桥街道在普查中,发现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居住在长桥地区。区文化局、街道的工作人员和民俗专家一起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撰写申报文本及拍摄专题申报片,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2008年,黄杨木雕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海派特色

在我国黄杨木雕的历史上,上海的海派黄杨木雕可谓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这与上海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中国近代迅速崛起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逐渐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历史,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风格。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已经逐渐渗透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系统之中,它们既丰富了社会民俗的内涵,也加强了城市精神的建构,而海派黄杨木雕正是这一文化底蕴的具体呈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兼收并蓄,中西合璧,这便是促成海派黄杨木雕成为我国木雕工艺中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分支的重要基础。

与传统的温州乐清黄杨木雕相比,海派黄杨木雕的形成历史并不长,但其技艺在各种黄杨木雕门类中却风格鲜明,独树一帜。20世纪30年代,海派黄杨木雕在上海徐汇地区初步形成,其创始人是曾经在土山湾学艺的徐宝庆。经过七十多年历史积累与艺术锤炼,海派黄杨木雕已经发展成为当代民间手工雕刻艺术门类中一朵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艺术奇葩,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海派黄杨木雕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将西方的素描技法、解剖知识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互相结合,创造出“中西合璧”的美学效果。

写实是海派黄杨木雕的灵魂。在海派黄杨木雕艺人手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甚至每个物件,都十分讲究结构、比例,以表现其真实与可信。尤其是人物雕刻,不但要刻画其外在的姿势神态,更偏重表现其内在的性格与精神。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司马迁》不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司马迁身戴手铐脚镣,披着御寒外衣,手中拿着笔和竹简,在微弱的油灯下专心撰写《史记》的情景,而且还表现了他凝重沉稳的神态与忍辱负重的精神,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张飞打督邮》着重刻画“揪”的瞬间,张飞双目圆瞪怒火中烧的神态,贪官督邮被揪时的狼狈不堪,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

海派黄杨木雕在创作取材方面有着鲜明的现实性。艺人不摒弃传统题材,但更注重现代题材,他们往往将身边的生活琐事信手拈来,运用十分到位的工艺手法和技巧加以细致的刻画,以塑造海派黄杨木雕特有的写实形象。作品《撑骆驼》就选取游戏中最高潮的一刻,生动地刻画了情绪上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两个儿童的形象。

海派黄杨木雕的用材也有独特之处,在设计制作中除了用足材料外,还注重扩张材料的体积感。这种材料体积的扩张不依靠料的拼接,而是在设计制作中,注重对内容的布局调控,使观者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

海派黄杨木雕也涉足其他材质的雕刻,如《五卅风暴》运用整块香樟木雕成,在雕刻方式上又有新的突破,人物用圆雕、高浮雕,背景用浮雕的手法结合处理,保留整块木料的外形和部分树皮,气势宏伟,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这种处理手法在当时的木雕行业中可谓独辟蹊径,对整个雕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工艺程序

黄杨木雕的工艺主要有设计、选料、雕刻、粗坯(人物整体造型)、细坯(四肢、脸部、衣纹等)、修光、打磨、刻纹、上清漆、配底座等多道程序。木料一般选用具有四五十年树龄的黄杨木,以形状直而圆、无节疤、树皮细匀、木纹细密、色泽嫩黄者为上。雕刻时,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地循序渐进。修光是细致地刻画人物,并注意刀法,使之线条流畅。打磨是用细砂纸顺木纹摩擦,消除凿痕,使之光洁。刻纹是刻画头发、眉、胡须、兽毛、服饰图案等。上清漆是在作品上涂饰清漆和香蕉水的混合溶液,不仅使其光亮,而且起到保护作品的作用。雕刻的技法有镂雕、圆雕、浮雕、线刻等,以圆雕为主。其中镂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产生动态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派黄杨木雕所使用的刀具基本沿袭传统,但又别具一格。它们大致可分为平口、圆口、斜口、槽口等几种类型,其尺寸大者主要用于出毛胚,稍小者则用于细胚雕刻,再细小者则主要运用于精雕修光。在海派木雕中,“月剜刀”的使用体现了十分独到的创意。这种刀具一般都呈圆弧形,其作用兼容了圆刀和平刀这两种功能。以前上海木雕艺人使用的刀具,常常有三四十把,多者会有上百把。刀具的多样,使作者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海派雕刻刀具的材料一般都采用全钢具,用较有韧劲的“弹簧钢”作原料,只要有火、油、水,即可自行打造。为了追求气势,有时在一些大型的海派黄杨木雕作品中木雕作者还会有意识地加入“排刀”工艺,即利用大小圆口刀在作品表面的刀痕造成表面的起伏,形成肌理效果,以增强力量感。虽然海派黄杨木雕的刀法随创作的需要而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基本原则――“进刀随结构”。

四、技艺传承

海派黄杨木雕的传承可以首先从其“祖师爷”――徐宝庆算起。徐宝庆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长大,正是在这里,他与黄杨木雕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他先后师从日本美术家田中德、西班牙雕刻家那勃斯嘎斯,通过多年刻苦学习,逐渐掌握了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通晓了明暗公理、分块分面的造型方法。

1945年,徐宝庆将自己熟悉的底层贫苦大众形象通过宗教题材的内容展现在大家面前,创作了《圣母》、《圣家族》、《善牧》等作品,引起了宗教界的轰动,《传教报》给予了大量篇幅的报道。1958年,他又参加了“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会议”,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展厅创作了“农”、“林”、“牧”、“渔”大型樟木雕。1964年,轻工业部授予徐宝庆“雕刻工艺师”称号,徐宝庆作为上海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

在徐宝庆的一生中,一共教了一百零一个徒弟。他带徒弟的热情非常高涨,只要徒弟肯学,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恨不得徒弟们明天就学会。在这种情况下,徐宝庆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黄杨木雕接班人,其教授的雕刻技艺也广泛涉及了木雕、石雕、玉雕等各种类型。如黄杨木雕上海市级传承人侯志飞是徐宝庆在新中国成立后带教的首批六个弟子之一,是国家邮电部1978年发行的工艺美术系列邮票中“飞跃”的原作者,他的作品既沿袭了徐宝庆的雕刻风格,又有自己的独特意蕴。

20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通过学校招生的方式培养海派黄杨木雕人才。当时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六五届木雕班,首创了留刀痕、显凿迹、粗细对比、光毛相对等一些新海派的表现手法,对于海派黄杨木雕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中汤兆基的作品《觉醒》,大胆运用密刀排列、粗细结合等艺术方法,一改以往雕刻中一味追求光、细、亮的传统。六五届黄杨木雕毕业生创作的《大庆精神》、《广阔天地炼红心》等一批作品,题材涉及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连美术界都为之瞩目,被誉为工艺美术中的宣传画。现黄杨木雕上海市级传承人毛关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创作了黄杨木雕代表作《喜事多》、《爱民凯歌》等作品。

20世纪7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培训班七一届的学员王小蕙成为了木雕学科的带头人。她在海派黄杨木雕的创作上勇于创新、积极开拓,并将自己的技艺精心传授给学生。她的木雕作品《惠安女》、《梦都飞翔》、《美甲系列》直至今日仍然令本行许多艺术家刮目相看。

海派的精髓,就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都市中形成的海纳百川的精神。它既不摒弃传统,也不拘泥于传统,海派黄杨木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五、保护发展

近年来,黄杨木雕技艺传承遭遇瓶颈,一方面,黄杨木雕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优质学员不容易招集。徐宝庆先生在世时就曾说:搞黄杨木雕必须做好充分的吃苦准备,只有耐得住寂寞且吃得起苦的人,才能做这件事。另一方面,徐宝庆大师生前虽然教授众多徒弟,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多数弟子改行,已无法专心传承技艺。加之徐宝庆先生于2008年1月去世,海派黄杨木雕技艺传承一度濒危。

为保护和振兴海派黄杨木雕艺术,徐汇区文化局多线索开展拯救工作。为保存徐宝庆大师的黄杨木雕作品以及器具,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大师的子女协商,最后收藏了大师的全部工具以及部分作品。2009年,区文化局专门组织人员前往黄杨木雕的发源地浙江东阳、乐清等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木雕保护工作情况,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明确了保护传承的工作方向。

经过区文化局积极筹备,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黄杨木雕”传习基地建成。徐宝庆老师的大弟子侯志飞老师以76岁高龄带徒10余人,开创海派黄杨木雕科班传承方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之后,刘文潞老师也前去指导。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有20余名学员接受了黄杨木雕技艺培训,其中数人表现出较好的素养,对木雕技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8月,徐汇区文化局、长桥街道、社科院文学所三家共同合作,启动编写非遗丛书《上海黄杨木雕》,图书将于2012年内出版面世。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也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海派黄杨木雕的纪录片,以让更多市民们了解、感受上海黄杨木雕艺术。

海派木雕艺术浓缩民族元素和文化底蕴,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练的艺术;相应地,黄杨木雕接班人的培养也需要整个社会长期的心血倾注。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海派黄杨木雕,但今天,其保护传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3

[论文摘要]剑川木雕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诸多领域,其传承与发展对保护文化、改善生活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剑川木雕现状的考察与研究,阐述分不清川木雕的历史、应用范围、创作题材、创作过程等。剑川木雕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其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

我们知道,木雕是形体雕刻的艺术,木头的体积就是木雕雕刻的语言。因此,木雕作品的内涵和情趣是意念的产物,就是作品技巧形式上的处理,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来形成自己独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于剑川木雕的创作来讲,要做到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同时还要保证形体上的完美,并能体现作者所达的精神内涵。剑川木雕工匠们在雕刻时应做到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独具魅力。对于剑川木雕而言,其创作表现形式是指木雕作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及如何来表示的。剑川木雕的创作表现形式主要是从其应用范围、创作题材、艺术语言、创作过程、造型等几方面来表达的。

一、剑川木雕的历史简况

剑川木雕起源于大唐天宝、贞元之际,即公元8世纪。当时强大的南诏政权,从四川、贵州掳来(或招聘)工匠大规模地建筑宫殿、城楼。土著白族工匠受到先进汉文化的影响。遂使白族木工成为地区性的首要职业,剑川还成了“木雕之乡”,“剑川木匠到处有”。据清朝张泓《滇南新语》中说:“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为了谋生,促使“长于技艺”。在长期的精雕细刻中,雕出了高超的木雕技艺术,涌现出了一批手艺超群的木匠,一代传一代,直到如今。剑川白族人民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精湛的技艺。剑川木雕,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而且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山水花鸟人物尽入画图,有呼之欲出的真实美感,因而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二、剑川木雕的创作特征

剑川木雕是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精湛的技艺。在剑川木雕中,有实用美观、玲珑剔透的雕花门窗;有古典雅致的精美家具,还有造型别致的精美工艺品,让众人真正体会到剑川木雕的特点。

(一)剑川木雕的应用范围

我们知道剑川木雕是因其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随着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现如今的剑川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剑川木雕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房屋建筑(见图1),主要有白族民居中常使用的格子门,拱斗翘角的各式楼、台、亭、阁、榭等。格子门多为浮雕,图案有花、鸟、虫、鱼、龙、风、狮、象、渔、耕、樵、读,如“喜鹊登海”、“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等。二是家具(见图2),主要有桌、椅、茶几、屏风、衣柜、写字台等。而用青皮木为原料制作的云木大理石家具,堪称家具中之上乘,这类家具专供出口和观列,包括坐椅、茶几、花几、横桌等20多个品种。

现在的剑川木雕还用于创作工艺品上(见图3,图4),属于艺术木雕的范畴。剑川工艺品所形成的艺术木雕现如今已发展为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工艺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作品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实用性工艺品艺术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屏风、佛龛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等。对于建筑部件以及家具这些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物品配以木雕装饰,不但烘托了主体,而且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二)剑川木雕创作题材和艺术语言

剑川木雕的主题多以人物、动物、花卉这三大类作为图案来进行创作。孔雀开屏、双风朝阳木雕中的各种动物展翅欲飞,呼之欲出;牡丹、荷花、山茶花等图案制成的装饰品,高贵典雅,别具一格。剑川木雕真可谓把木头给雕活了。

其人物多为神话传说、神仙圣人,有财神送宝、八仙庆寿、寿星献桃、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牧牛图等等,这些神仙、罗汉、圣人们在寿星献桃、福禄寿喜和罗汉图中无不显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动物题材的既有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白鹤盘松、鲤鱼、跳龙门,也有双凤朝阳、麒麟送子、飞龙揽云、百鸟朝凤等等。而花卉题材的图案,有的写实,如云岭群芳图,就是打乱花序节令把云南名花和谐地雕刻在一起;使之形神兼备,雕得“繁花四时香”;也有的图案是含蓄抽象的,如木雕工匠们常常把奇花异草跟动物联系在一起,使其图案别具风格。这些图案的主题表现的内容即是剑川白族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也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能从剑川木雕的题材中发现其艺术语言,它的艺术语言有两个特点:一种是用意象式表现,这是形成他们作品独特语言风格的根本原因。将基于直觉感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意象用图象的方式即兴地表现出来,如强烈的主观意味、浓厚的感彩、奇异的想象力、无拘束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粗拙的雕刻技法等等,因而与一切既成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是原创性语言,剑川木雕作品充满了神秘、朴拙的形象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神秘感,并对许多既成艺术语言进行了借用。

(三)剑川木雕的造型形式

剑川木雕与其他的木雕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所谓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而言,通常是被作为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这些作品多是家具木雕和工艺美术品。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问的浮雕而言。这类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镂、透、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雕像略微突出的称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称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围被镂空使雕像如剪纸般显出清晰的影像效果被称为镂空雕;雕像的构图层次多,一层一层雕进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与底面没有关系的又被称为透通雕。透通雕特点主要融合各种雕法在一个画面上,是表现多层次的立体型的全面镂空雕刻,作品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于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装饰上,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可根据环境需要自由配置,亦属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

(四)剑川木雕的创作过程

剑川白族木雕的创作过程分为设计与雕刻两个阶段,白族木雕艺人根据木料的形状、疤结、纹路,一般用画稿或泥稿的方式,依形设计,雕刻时根据设计稿来按步下刀。有的白族木雕老艺人经验丰富,直接下刀,这并不是说他们行事鲁莽,而是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了成形的腹稿。

雕刻分为放样、打坯、细雕、修光、磨光、打蜡上光等几道工序:放样就是在雕刻前把已经构思成熟的设计稿样画在木雕上,浮雕时要把稿子用复写纸复写在木材上,复写时一定要注意把稿子、复写纸与木材固定好,以防止描绘出的图形有偏差;而工艺品类的圆雕只需用铅笔画下各个形体的大致部位即可雕刻。

打坯是木雕创作十分关键的工序。艺人根据设计稿,先锯掉木料多余部分,再用斧头将作品的大体造型劈出块面,谓之“头过坯”也就是打粗坯,然后将木坯置于玛上,逐步凿出形体结构,谓之“三过坯”即戳坯。雕实坯就是所称的“三过坯”,则是将作品进一步凿实。打坯要求比例准确、虚实得体,要掌握相纹运刀,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前面再后面等要领。

细雕是更深一步进行刻画,将刀痕和刀脚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

修光是雕刻过程的最后一道精加工,行话道“坯光五五对四五”,可见修光的重要性。打坯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来补救,谓之“打坯不足修光补”。修光时,首先用修光刀将木坯不实部分修除,接着精细刻划形体的各个部位,如人物的面部五官、衣裙、饰品等,表现出质感与神韵。修光要领是“灵、纯、飘、薄、松、软、柔、顺”。

磨光工序,一般首先是用玻璃片顺木纹遍刮作品,再用粗砂纸打磨,最后用细砂纸顺木茬擦,不能横磨,以此来增强成品的光洁度。

打蜡上光是白族木雕独特之处,因为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所以在这道工序上就分为素色打蜡上光和染色打蜡上光。素色打蜡上光适用于质地细腻、色泽明快、纹理优美的木雕成品,而染色打蜡上光是为了仿某种木材效果而用的方法,可用色刷涂染,也可将雕刻作品直接浸入染液中染色。上蜡时用火加热木雕成品表面,使蜡溶化侵入表层然后再擦拭。

(五)剑川禾雕的创作方法

剑川木雕的创作方法大体上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面对一块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圆木、方木或是有规格的板材时(即经过人为的去绺去脏,将木料加工成有规则的料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木雕工匠可以比较自由地去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方法是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

在剑川木雕艺术中,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虽然是根据其所需要来实施的某种装饰,但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这两种木雕一般是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木雕工匠艺人来雕制,再由工艺娴熟的木雕工匠大量雕刻复制的。因此在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而对于工艺品木雕而言通常是它的构思比较精巧,内涵也是相当的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工艺品木雕一般都是由创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工艺品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木雕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工艺品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

当然木雕作品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雕刻人的一念之差,真正体现了剑川木雕工艺的特点,那就是“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而且这所有的一切叉常常与作者在创作木雕工艺时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六)剑川木雕的艺术意韵

剑川木雕在民间流传,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玲珑剔透。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在创作木雕的时候不以材料或表现内容以及所需构件等不同而放弃追求刀法的细腻与层次的丰富,在淡薄的心境中追求精巧和典雅,他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木材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他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剑川白族木雕不论是表现世俗生活还是儒家文化或别的什么内容都能给欣赏者一种亲切感,欣赏那树的枝叶、人物的一笑一颦、曲曲折折的流水、重重叠叠的山峦都能使观赏者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思维眼光去欣赏,它都能给你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三、剑川木雕的基本特性

剑川木雕之所以能够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这与白族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

(一)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剑川木雕是附合白族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这使得白族木雕作品受到其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眭。剑川白族木雕不论它用于建筑方面还是家具上,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二)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剑川木雕工匠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但是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来进行设计,以及对其他人所设计的原稿有一定的改动。如此,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剑川白族木雕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徽州民居;木雕刻;美学;工艺

徽州古民居以其清新秀雅、宛如水墨画般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众多民居体系中独树一帜。幽静的天井、高高耸立的马头墙、淡雅的黑白色调,还有精美的砖、木、石三雕,共同构成了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而“三雕”中以木雕的艺术价值最高,数量也最多。在现存的徽州古建筑中,精雕细琢的屏门隔扇、花台栏杆等随处可见。

一、徽州木雕的历史成因

徽州木雕之所以如此兴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条件。首先,徽州位于皖南山区,树木茂盛,当地民居就地取材,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这一点决定了木雕的绝对优势;其次,徽州人历来重视读书教育、科举考试,因此当地人文化素养很高。明清时期的徽州在文化和艺术的很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剧等等,均对徽州木雕工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再次,当地徽商富甲一方,有心大兴土木修建宅邸,有但碍于明清时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建房屋必须遵循庶民百姓的规格,因此徽州民居外观看似简单质朴,但内部却极尽精美之能事。而当地人在建宅时的争奇斗富往往在于雕刻水平的精湛,题材上是否另辟奇径,这样就促成木雕刻艺术越来越臻于完善和成熟。

二、独特的美学特征

1.传统文化的精彩诠释

儒家思想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徽州宗族社会更是以儒家思想的“仁”和“礼”为准则,形成了严格的宗族制度和道德伦理规范。这也成为了徽州木雕审美基调。在木雕题材上多以“忠孝节义”为主,历代帝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以“孝道”为主题的作品很多:其次还有“中庸”“忍让”“忠义”“读书及第”等也常作为表现主题。例如,“二十四孝图”“桃园三结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等,都是徽州木雕常见的题材。

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外,徽州木雕也渗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传统装饰图案中,吉祥文化的表现是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普通百姓关于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比如,对于“福禄寿”“子孙满堂”“四季平安”等题材的表现。此外,民间的戏曲、神话、历史典故也常见与木雕的内容中,如“八仙过海”“瑶池琼会”“文王访贤”等。

2.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徽州木雕在表现传统文化题材时,往往并不是直白地将场景或物体雕刻出来,而是采用象征性的手法寓意,通过其他事物使观者产生联想。这种象征手法在徽州木雕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程式化,表现上有了固定模式。象征性的几种常见表现手法,有谐音比喻,比如花瓶与四季花卉的组合,象征四季平安,蜂窝和猴子组合表示“封侯”,喜鹊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有以物喻意,石榴和葡萄的图案象征着“多子”,仙桃表示长寿等,也有隐喻的手法,常见的装饰图案“暗八仙”,雕刻八仙的法宝来比喻八仙。还有夸张的比喻,为了表现春天或夏天的场景,将牡丹或莲花雕刻的比人还大,突出季节的特征等等。

3.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徽州民居更是如此,绝大多数装饰构件本身就承担着结构的作用,很少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存在的构件。徽州木雕非常注重实用功能,装饰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融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于一体。徽州木雕很少有单独的雕刻作品,大多附着在建筑构件之上,并根据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设计雕刻形式。例如透雕的雀替,是稳定枋和柱联系的重要结构;垫粱和牛腿雕刻层数一般不多,以免破坏其功能性:屏门和窗扇上常采用细木格子,使门和窗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能实现室内与天井的空气对流:此外,细格子木雕也起到了固定挡风皮纸的作用,加强纸张的坚固度。

三、精湛的雕刻工艺

徽州木雕在动工之初,设计者已经有了规划,特别是大木作,如梁、枋、斗拱、雀替上的雕刻,使用什么题材和雕刻方式,既要美观又要重视实用,不能影响梁柱承重功能,这需要工匠有很丰富的经验。从雕刻的种类来讲常见的可分为浮雕、透雕、线雕等。

1.浮雕

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突起,它有圆雕的特征,但观赏面只有正而,由三围空间变成二围空间。浮雕又可以分成高浮雕和低浮雕两种。高浮雕的起位高,料体厚,层次很丰富,一般有两、三层甚至七、八层,有进深和空间感。这种雕刻手法一般用在大木作上,例如撑拱、牛腿、梁垫等。低浮雕的起位较低,对雕刻的形象压缩比较大,有落差不大的高低起伏,徽州木雕常在门裙板、或者窗子和屏门隔扇的下面经常用这种手法雕刻花鸟走兽、八宝博古等题材,刻画非常细腻。

2.透雕

穿插于圆雕和浮雕中的一种特殊工艺,即雕空、镂空、挖空,刻意去掉形象外的虚体部分,使圆雕、浮雕通透,产生灵动的空间感。根据工艺和效果的不同,徽州民居的透雕常见垂直透雕和多维透雕。

垂直透雕垂直于浮雕平面,两面可观,多见于菱花门窗,隔扇、屏风等镂空部分,达到采光透气的效果。多以精美的花叶例锦祥文等构成视线焦点,或以四方连续组成规律图案。多维透雕用于虚实相间的圆雕中,根据立体图形的动态趋势,多视角,多方向透雕,造成维度、大小、深浅不同的虚空间。这种工艺需要使用特制的弯曲的刀,因为一些孔洞是一般的木雕刀很难达到的。

3.线雕

线雕通常就地随刀雕压出花纹,依靠线条的造型组合来雕造形象,常与其他的雕作形式结合使用。例如梁坊通常就以线雕或低浮雌图案装饰,其中梁坊两端纹饰较简,多用鱼鳃纹:中间可以雕绘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

结语

徽州木雕以优美的形式从属于建筑物,它既作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支撑着数百年来屹立的徽州民居,同时又给质朴的建筑添上浓淡相宜的点睛之笔。精美的徽州木雕与民居粉墙黛瓦的清丽形象组成一幅淡雅自然、质朴无华的画卷,于青山绿水间向世人展示它的美。

参考文献:

[1]周言君,明清民居木雕精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汪立信,鲍树民,徽州明清民居雕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5

古语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或者器物,只有在精心地打磨、雕琢后,才会细腻委婉、光彩动人。在古典工艺家具的艺苑中,雕刻艺术就如同一朵奇葩,展现着迷人的风姿,散发着诱人的馨香。历史悠久的仙作雕刻,历经唐宋元明的锤炼积淀,深受佛教和妈祖教的熏陶浸染,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渐臻纯熟,形成了一套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装饰手法,尽显优雅、含蓄、俊逸的东方神韵。

历史悠久 品类繁多

仙游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北岸结合部,木兰溪中、上游,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特色县。这个小县城,面积不大,但工艺品种繁多,艺术流派纷呈,起源于唐代的建筑雕刻,成熟于宋代的家具雕刻,风靡于明清的木雕工艺,共同构成了仙作雕刻艺术的三大源头。

陈设欣赏木雕。这是仙游木雕工艺最为突出也是全国最独特的雕刻品――圆雕,其特色为木艺、屏风、挂屏、精致摆件、根艺。诞生于木兰溪畔,壶公山下的洋塘雕花派,是中国四大木雕流派“福建龙眼木雕”艺术嫡传,以“精微透雕”著称,擅长花鸟雕刻,涉及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虫草等。主要用材有:花梨木、紫檀木、黄杨木、樟木、龙眼木等。

家具装饰木雕。仙作家具最早的雏形是以眠床为代表的婚制家具。旧时莆仙人,置办一套豪华典雅的结婚家具是关系到终生幸福的大事。即使家境再一般的人家,也会请当地最好的师傅上门为主人量身打造。那时的工匠,为了做好一套家具通常要驻扎在主人家数月。做工精湛、用料考究、雕刻精细的桌、椅、台、凳、床、几、屏、案等仙作家具,闻名八闽大地,深受父老乡亲的赞赏。

建筑装饰木雕。莆仙一带自古文风昌盛,宗教气息浓郁,形成了寺庙林立、宗祠遍布的奇特景观。其建筑雕刻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木雕装饰古建筑,雕梁画栋,雕刻斗拱飞檐,装饰门楣、屋椽,雕饰窗格、栏杆、匾额、飞罩挂络等。

两大流派 交相辉映

洋塘雕花,又称“洋塘工”,发轫于闽中莆仙一带。是中国四大木雕流派“福建龙眼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素以“精微透雕”著称。这个流派的最大特点是,擅长花鸟,融入国画艺术,揉合建筑雕刻精髓。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被誉为“八闽雕刻始祖”的郭怀在大济镇洋塘村授徒传艺。这一时期,洋塘子弟最大的出路就是学习雕刻,各家各户都传承一些独门绝技,创作的作品涵盖题屏风、栏杆,古玩、乐器、家具等。

坝下雕刻派,诞生于坝下粗茶的,因此又称粗茶派。大约是清朝年间,仙游榜头就出现了一群民间雕刻艺人,他们以雕刻制作大众化的眠床等家居用品和寺庙里的佛像、佛龛、拱顶、雕梁画栋等为生活依靠,四海为家,生活极为清贫。与洋塘雕花相比,白瞎雕刻派擅长人物雕刻,刻画的人物五官传神,动作细腻,一须一发必现,衣袂纹理轻盈飘逸,人物造型清秀俊逸。细密处刀刀精致,宽敞处干净利落,无一处是废刀。

技艺精绝 形神兼具

仙作的雕刻神技,有着多种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主要雕刻技法有平刀块面法和圆刀雕琢法,通过平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形式,在刀木冲突与转圜之间,阡陌纵横中刻画出经纬乾坤,缔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奇葩。千人有千种刀法,仙作每一家的雕刻语言都有其独到之处:或精雕细琢,或粗犷大气,或顿挫起伏,或百转千折,或中正平和,刀法本身幻化出的艺术语言,惟微惟妙。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仙作雕刻艺术遵循的美学法则。形是工匠们以木为载体,用结构、线条、层次以及图案表现雕刻形态、形象、形状、形体;神系指运用精湛的技艺,以形写神,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实现在静穆中求飞动。木原是静态,没有生命的,经过仙作大师们的神工雕琢后,让僵硬的东西变得通透鲜活,仙作大师们将山川河流,造化神秀,浓缩在于尺山寸水之间,让观赏者在品鉴家具时,感受到艺术深邃和宇宙天地的广阔。

收藏投资 两不耽误

仙游木雕工艺品历来全国有名,现已形成几千家木雕工艺厂的规模,精通创作、生产、设计每个环节。据宋代出版的《仙溪志》记载,早在唐代,佛教庙宇里的木雕佛像造型简练,刀法流利、形神兼备,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之都”之后,人气和名声都愈来愈旺,根雕、佛珠、红木摆件、挂饰等工艺品更是红火,而且除了欣赏陈设木雕工艺品外,像官帽箱、梳妆镜台、挂屏等等也走俏市场,成交率也较高。一些小工艺品店一年的营业额都能达到几百万,成为了全国木雕工艺市场之一。从市场整体情势来看,工艺品市场一向保持着平稳的态势,其价格亦是“水涨船高”。

木雕工艺品在市场中持续升温,凸显强劲势头,收藏群体日益增大,市场强有力的回应带来许多积极信号。特别是像沉香、老山檀香、小叶紫檀等材质的木雕更是占据高端位置,受到热捧。部分收藏家认为每一件较有收藏价值的仙作木雕工艺品都是由名贵红木精雕细琢而成,品相极美,且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另外,加上市场流动性放慢,价格趋于合理,更是投资、收藏的最佳时机。可见,仙作木雕工艺品市场已走向成熟阶段。

方寸罗万壑,刀下刻乾坤。传承逾千载的仙作雕刻艺术,兼具着源远流长的传承艺脉和高超的雕刻技巧,因其有丰富的内在含蓄,优雅的创意美感,强大的艺术张力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当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大美无言,大巧若拙,仙作雕刻艺术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艺术品种,至今,延绵不绝于未来。

作者介绍:

朱志悦,福建省收藏家协会荣誉会长、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龙岩学院客座教授;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木刻版画;雕版技法;印刷术

木刻版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美术史上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也是最普及的版种。它更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技法要求,技法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好坏。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版画家一直在努力改进和提升木版画的技法。

1 中国雕版木版画

1.1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版画的历史悠久,专业娴熟,雕版技术更是一门最古老的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一些石刻、画像砖、画像石和瓦当等都是用刀或凿子等在版面上镂刻创造的,是我国古代版画的最初形态,但从效果来说,就属于完全的版画。隋唐时期,雕版佛画随着的佛教的盛行而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雕版技术的发展。

雕版技术的制作要求严谨,分为两部分:文字印刷、图像印刷。印刷的第一步:制作原稿,把制作好的原稿翻转在木板上固定。第二步:雕刻,由技术娴熟专业的技师进行。第三步印刷:雕刻完毕后既可上墨印刷,可以大批量印刷,具有重复性。目前最早的雕版木刻版画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确切制作日期的印刷品。图中主体为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中间,形象高大,弘扬了佛教的教义。版画墨色均匀,纹路清晰,反映了唐代时期炉火纯青的雕版印刷术。

1.2 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与衰落

明清版画是雕版印刷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各种书籍。大量的戏曲和小说版画插图作品逐渐向民间普及,代表作包括《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而民间木版年画也随之兴旺起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作品相继出现。而明末胡正言辑印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更加推动了中国古代雕版木版画的发展,凝聚了诸多雕刻版画家的心血,是雕版版画的大乘之作。他的特点是:用生纸、湿纸印刷、一版多色、与原画比较非常逼真。作品表现清新雅丽,反映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中国古版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欧洲木刻版画的技法演变

2.1 开创与提升

西方的印刷术比中国晚两个多世纪,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传入西方后,欧洲的版画才得以萌芽和发展。他们早期的木版画也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普洛塔木板画》和《圣·克里斯多夫》是欧洲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其中《普洛塔木板画》是胡桃木雕版残片,刻画的是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而《圣·克里斯多夫》画面上刻有明确的日期,采用油彩印刷,人物的造型朴拙,但结构严谨准确。

木版画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主要用于宗教书籍的插图,例如纸牌木刻画、宗教木刻画等。总而言之,这时期木刻行业还未形成规模,各自分散雕刻,技艺也不高,手法也不熟练。伴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版画创作才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量的木版画作品开始出现。以丢勒的作品最突出,以圣经为题材,画面采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体走向用交叉线排列来塑造,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人物结构明确,画面精细,虽然没有采用普遍的黑自对比,但艺术表现力却极其强烈。最著名的作品是《启示录》,我们见到的《四骑士》便是其中的一幅。

到了16世纪初,一大批杰出的版画家在德国涌现,版画技艺得到空前的繁荣和提高,而许多富有个人特点的表现风格也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制版技法涌现出来,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明暗套色木刻”。由此可以看到,欧洲和中国的木刻版画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版画技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明暗套色木刻,具体方法是:用几块木板,将画面的不同明暗部分分别刻在各块版上,再用明暗不同的油墨进行套印之后完成。普遍使用的是深褐色、淡褐、土黄色,最亮部分则留出白纸,或是深蓝灰、中灰、浅灰、刻白等。即用主版和副版分版套色,先印副版,再用主版把身形和骨架印出来,画面展现不同的明暗层次,画面立体感和光线感表现非常强烈。德国的克拉纳赫、布克迈尔和意大利的达·卡比、贝卡富米是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版画家。

2.2 突破与超越

19世纪是文化多元发展和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美术变革潮流当中,印象派是急先锋,在版画方面做出最大卓越的当属木版插图画家多雷了。

多雷最大的奉献是采用雕刀木刻技法,他的雕刀木刻技法把木版画创作推向高潮。多雷一生创作过多部文学著作插图:如《神曲》、《唐·吉坷德》、《圣经》、《土的牧歌》等,作品特点是,刻制采用占老的雕刀技法,用交叉线网格排列整个画面,刻画的线条细密严谨,画面层次丰满,色彩过度自然。作品寓意深刻,想象力丰富。宗教、神话、讽刺、批判等手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物、景物、意境安排恰当,创作紧密的贴近原作,数量巨大,更为丰富完美的推动了雕刀木刻艺术走向高峰。

另一个画家是高更,他采用的是与雕刀木刻截然不同的版画方法,创作上更趋向灵活自由,选用的木刻材料有粗糙纹理,他不断汲取民间木刻传统和原始艺术,追求自由趣味的刀法组织和印迹肌理美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崭新的木刻创作形式,开创了现代木刻的先河,也为现代版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妇女在河边》是代表,作品刻画了塔西提岛的居民生活,采用对角线形式构图,阴刻阳刻交替穿插,黑色背景和白色地面界限分明过度自由,对比强烈,用丰富的刀痕对地面刻画进行,使大面积的亮色显得自然而丰富。刻画人物体积则用细三棱雕刀,用尖细的钢针划刻人物亮部的转折处,结实耐看。整个画面自由刻制,粗犷的刀痕和印迹肌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

2.3 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20世纪,版画进入多样化创作时代,各种流派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印刷术的变革。版画作为复制的功能已经慢慢淡化,摆脱了对自然的单纯模拟和再现的束缚;更多的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艺术的目标力求标新立异,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震撼观众,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新奇的刺激,心理产生共鸣。同时强调画家个人情感和表达内在精神,创作的生命源泉为体现画家的个性和艺术语言。新材料,新技术,创作观念在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宽,版画逐渐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