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例6篇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临床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进展较为迅速,而且患者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对患者的脑干损伤、急性颅内血肿以及脑疝等造成直接的威胁。大量的实践以及理论分析表明,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较快,病死的机率相对较高,救治以及预后均较为困难。随着不断对护理医学的调查研究,合理有效的护理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临床治疗效果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本次对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护理进行相对应的研究探讨[1,2],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15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将这15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将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在15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中,女性患者为72例,男性患者为84例,年龄21~71岁。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致伤的原因包括车祸、跌落伤以及其他原因,其中有104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致伤原因为车祸,有3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致伤原因为跌落伤,有1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致伤原因为其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上述156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均在完成入院以及相关的检查之后,立即进行相对应的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对于在手术完成后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而言,需要及时对其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复方丹参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给予高压氧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传统护理办法,也就是说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体征进行临床观察,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办法,循证护理办法由提出问题、总结文献、护理计划以及护理实施等组合而成,具体情况如下:提出问题,明确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常见的特征;总结文献,通过维普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文献,对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进行相对应的总结以及整合,其中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不清、心律失常、出入量不均匀以及生命体征的不良反应等,除此之外,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心理的紧张以及恐惧都可能对患者的发病以及治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护理计划,结合文献总结出的继发脑梗死护理方法制定出一系列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护理实施,针对护理计划中的每一项内容对护士进行相关的培训,然后逐一进行临床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利用卡方进行相对应的检验,其中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2.63%,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高达12.5%,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高达34.21%,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5%,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0.59%,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2.31%,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办法的满意度,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死亡率以及满意度差异较为明显,具体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一般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患者死亡率较高。受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快速以及复杂的影响,所以临床上及时发现患者病变以及对患者采取提前的预防措施较为重要。本院早期的临床护理方式为发现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明显的不良反应之后,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但是这种方式通常情况下为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是病情不可挽回,所以这种护理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根据对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我院提出预防性护理理念,预防性护理也就是对临床进行全面的监视,对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每一项可能提示病情变化的指标进行相对应的观察,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判定记录的结果趋势,可以及早的发现患者病变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性,进行及早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扼杀病情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将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种护理方法进行相对应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取预防性护理办法的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采取预防性护理办法的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由此可见,预防性护理办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不难看出护理综合性可以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实现提高护理工作的目的[3]。

除此之外,临床心理护理也是较为重要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打消患者的消极情绪,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使患者的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得以提升,进而使患者的康复速度得以加快。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仅要注意鼓励或者是安慰,还要注意对患者的生活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激励患者主动战胜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疾病。

预防性护理方法可以使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降低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使临床满意度得以提高,因此需要在临床上对预防性护理方法进行大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文春丽.重度脑外伤术后鼻饲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对预防继发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 30(4):121-122.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脑梗塞并肺部感染致气道阻塞;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0-01

脑梗塞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脑梗塞常常引发肺部感染,严重者将会造成器官衰竭而死。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的治疗固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患者的护理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本文重点探究对脑梗塞并肺部感染致气道阻塞病人实施抢救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详细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梗塞并肺部感染致气道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5例,最大年龄为71岁,最小年龄为47岁,平均年龄为(50.6±1.9)岁。

在4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17例,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48岁,平均年龄为(51.3±2.4)岁。所有患者都被确诊为患有脑梗塞并肺部感染致气道阻塞。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抢救护理措施,首先是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经常到病房走动,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怀,同时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中建立友好的朋友关系,护理人员以朋友的身份开导患者,使患者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1]。其次是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述脑梗塞并肺部感染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要将治疗的方法、治疗的过程以及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第三是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天至少两次,并且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患者更换。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的营养,并让患者养成良好是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最好能加强康复训练。第四是人工气道护理。人工气道建立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湿化,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液体入量,否则会引起呼吸道长期处于失水状态。护理人员可以给患者的气道滴注湿化液。假如患者的分泌物相对粘稠,护理人员可以将无菌气道湿化液注入患者气道。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要在适当的时间给患者进行吸痰。患者翻身之前和翻身之后需要吸痰,这是由于改变会造成口腔分泌物进入到气道,当然,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血样饱和度的监测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痰。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的操作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最后是预防感染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房、呼吸机的消毒,同时要重视手部卫生[2],最好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因为外来者会捎带细菌进来,加重患者的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

3讨论

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脑梗塞引发的肺部感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临床上不仅要重视治疗,也要重视护理,良好的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3]。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4%,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3.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脑梗塞并肺部感染致气道阻塞病人实施抢救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美娟.16例脑梗塞并肺部感染致气道阻塞病人的抢救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5(03):555-556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康复护理;体会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血管供血故障导致脑组织损坏引起。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情况,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或预后不当可能致患者死亡[1]。相关数据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达41.7%,合并脑疝后死亡率在80%至90%之间[2]。本文就此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48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56.1±7.8岁。相关病史:有冠心病史者6例,糖尿病史者10例,高血压病史者15例,风湿性心脏病史者15例。护理前患者临床表现:脑疝18例,呕吐32例,偏瘫、高热33例,消化道出血12例,癫痫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护理 大面积脑梗死发病一般比较急且严重,为此要严密的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特别要观察患者颅内压是否上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的通知医师并处理,有效预防脑水肿、脑疝等症状。若患者瞳孔发生了变化,则告知医师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电、血氧、血压等监控。若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嗜睡、反应缓慢且谈吐不清,就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新的梗死状况,通知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监护,增加巡房次数,以便及时抢救。

1.2.2 心理护理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突然且严重,患者及其家属一时难以接受,特别是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急躁等负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性格等给予对应的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来说,要耐心、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知识,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神志不清醒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鼓励患者、安慰患者,并以成功案例引导患者家属树立信心。

1.2.3 安全护理 多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偏瘫,对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安全护理,如床旁设置护栏等,有效预防患者跌倒。此外,专人陪护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帮助患者翻身或下床,避免患者自动拔除各种管道。

1.2.4 并发症护理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期间易出现肺部感染、脑疝、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为此要重点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①肺部感染预防。进食时帮助患者选取半坐卧位,少食多餐,进食完毕后持续半坐卧位半个小时左右,避免出现胃内容物返流现象,且做好吸痰工作(吸痰不要选取进食前后半个小时内进行)和口腔护理工作。对于吞咽困难(超过1个月)患者来说,要给予经皮胃造口术治疗。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效预防肺部感染。②泌尿系统感染护理。若患者不能自行排便,则要留置导管(或者给予膀胱造瘘术治疗),定期对膀胱进行正确冲洗以及伤口无菌换药。同时加强会护理,对于尿失禁患者来说,最好使用套导管,且不要反复导尿,减少或避免尿路感染[3]。③褥疮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合理,同时定期指导或帮助患者翻身,一般2至3个小时翻身1次,并按摩背部相应部位。④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护理。对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全面观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日下床活动或功能锻炼。若患者不能自行活动,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适当运动锻炼,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血栓,要马上抬高患者患肢,给予抗凝治疗,若无效则行尿激酶溶栓治疗。⑤应激性溃疡护理。该并发症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常见症状之一,采取抑酸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1年,统计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好转率及死亡率)、并发症等情况。

2 结果

经综合护理后,本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好转35例,好转为77.78%(35/45),死亡10例,死亡率为22.22%(10/45)。其中合并脑疝死亡5例,其他5例死于各种并发症。45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8例(17.78%),消化道出血5例(11.11%),泌尿系统感染3例(6.67%)。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由脑动脉主干阻塞引起,常分布在脑叶或跨脑叶部位,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相关文献表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常发病于老年人中,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这些疾病是引发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4]。本组患者年龄在48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7.8岁,多数为老年患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时,脑组织缺血缺氧,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影响神经元、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伤害内皮细胞,引发脑水肿、脑缺血等症状。为此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形成脑疝,给予患者利尿剂、脱水剂等治疗。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预后不当,为此必须加强护理干预[5]。

本研究对我院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本组患者好转率为77.78%,死亡率为22.22%。其中5例患者死于脑疝。为此需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护理能力,有效降低颅内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疝症状的形成。另外5例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为此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并发症护理,如帮助患者选择正确的,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效预防肺炎;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清洁,1天2次,有效防止细菌感染,等等。此外,还要延续护理,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医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案,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指导、示范,延续治疗,该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安全护理、并发症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晶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附79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85-286.

[2]刘丽,王丛杰,葛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36):205-206.

[3]程改存,韦莉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诊疗、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6):75-76.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5

脑梗死后抑郁症(PSD)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大量临床观察证明,脑梗死不仅可直接致病人产生抑郁症状,还间接影响病人心理情况,发生率高达20%~60%[1]。脑梗死病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对健康或疾病效果感到忧虑,又因疾病本身常带来失语、表达、沟通等功能障碍,抑郁情绪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对我院住院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帮助病人缓解抑郁情绪,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间住院脑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排除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再通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分,筛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180例,均经过临床有效体征与CT确诊,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多脏器功能损害、昏迷、听力或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人除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81.2岁±4.1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79.4岁±5.0岁。

1.2方法

所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均给予原发病及合并症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倾听、暗示、安慰、鼓励、帮助释放情怀等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群体心理干预,在病人床边采用小讲课方式指导刚毕业或新入职护士如何做好脑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内容还可以包括疾病的转归、治疗措施及自我护理等知识,边讲课边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并肯定该病人的可康复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导护士工作,真正目的却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许多病人虽然一直没开口,但听完小讲课后绝大多数会受鼓舞,有意识尝试参与各项相关康复治疗。②个体心理干预,根据测评结果以及产生抑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如有目的、有效地沟通及引导,让病人明白主动参与康复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的最好办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欢音乐的病人也可播放其爱好的乐曲,暂时忘却负性情绪,效果好的还能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梦想。④宣传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争取家属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4,5],让病人感受到关注与关爱的同时,明白自己也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义务。⑤严防自杀,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病人最危险的症状,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变化,采取24h看护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口服抗抑郁剂治疗,激励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结果分别于1周及3周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详细记录。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病人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行心理干预后的SDS标准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6分。无效:病人精神状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总有效是显效和有效之和。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脑梗死并发抑郁情绪的机制及因素

脑梗死后由于中枢神经元的损伤,影响了神经通路,导致代偿性的受体水平不能上调而产生抑郁;炎症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导致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障碍而引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在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更高[6]。突发脑梗死给病人带来自尊障碍、孤独心理、经济生活负担及躯体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胁等恐惧心理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发生[7]。

3.2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死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1]。为此,本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60.25±2.26)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62.24±2.35)岁,其中女:男比例为5:11。观察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61.25±2.45)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55~82岁,平均年龄(62.27±2.78)岁,其中女:男比例为7:9。2组患者脑梗死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常规指标,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受到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需求及顾虑,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告知患者康复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2)肢体语言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交替进行侧卧位,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伸展运动,下肢伸直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锻炼,进行髋关节内收、伸展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时注意动作的轻柔;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协调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进行运动,通过采用听觉刺激训练,促使患者发音。(3)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及空气清新,定期对病房进行打扫,将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患者之间容易沟通,并且,能够互相鼓励,使患者的悲观及焦虑率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护理人员可通过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1.3疗效标准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够平行运动,但是不能离开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级:可离开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后,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57±2.35)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7±2.16)分,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

3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是康复科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波动较大,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的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为中心,相关研究表明,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的促进患者脑部病灶组织的重组,能够有效的降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3]。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患者心理问题,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干预护理,采用轻柔的按摩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患者神经反射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增加患者肢体韧带的灵活性,同时按摩可促进肌肉产生收缩、舒张能力,增强患者的肌张力,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降低关节变形及萎缩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给予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干预护理措施,训练患者发音,能够有效的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诱导患者发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中,不能操之过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5]。在本资料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