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例6篇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73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26-01

脑梗死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不仅与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有关,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笔者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优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均为初次发作,所选患者中无肝肾功能不全,排除有消化性溃疡、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不愿意参与本实验过程患者、不能执行医护操作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4例和2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31±29)岁;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5例和25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628±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观察病情、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在护士长总负责下成立优质护理干预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将任务和责任分配到人。护理干预小组成员由高年资和低年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干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责任护理,高年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病情较重患者,低年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病情稳定较轻患者。②充分估计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协助患者使用病房内的相关设施,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跌倒因素,并针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有效预防,避免突发事件发生。③在护理小组干预下,对患者实施脑梗死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教会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应用相关器具,使患者了解导致脑梗死再次发作的相关诱发因素,并让患者做好预防。④建立优质护理服务考核程序,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让患者参与其中,对护理人员实施的优质护理措施进行评分,提高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措施的认识,加强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定)[1]和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进行评分[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提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越好。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物质生活4个方面)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是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康复护理;体会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血管供血故障导致脑组织损坏引起。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情况,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或预后不当可能致患者死亡[1]。相关数据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达41.7%,合并脑疝后死亡率在80%至90%之间[2]。本文就此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在48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56.1±7.8岁。相关病史:有冠心病史者6例,糖尿病史者10例,高血压病史者15例,风湿性心脏病史者15例。护理前患者临床表现:脑疝18例,呕吐32例,偏瘫、高热33例,消化道出血12例,癫痫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护理 大面积脑梗死发病一般比较急且严重,为此要严密的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特别要观察患者颅内压是否上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的通知医师并处理,有效预防脑水肿、脑疝等症状。若患者瞳孔发生了变化,则告知医师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电、血氧、血压等监控。若神志清醒的患者突然嗜睡、反应缓慢且谈吐不清,就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新的梗死状况,通知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监护,增加巡房次数,以便及时抢救。

1.2.2 心理护理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突然且严重,患者及其家属一时难以接受,特别是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急躁等负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性格等给予对应的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来说,要耐心、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知识,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神志不清醒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鼓励患者、安慰患者,并以成功案例引导患者家属树立信心。

1.2.3 安全护理 多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偏瘫,对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安全护理,如床旁设置护栏等,有效预防患者跌倒。此外,专人陪护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帮助患者翻身或下床,避免患者自动拔除各种管道。

1.2.4 并发症护理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期间易出现肺部感染、脑疝、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为此要重点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①肺部感染预防。进食时帮助患者选取半坐卧位,少食多餐,进食完毕后持续半坐卧位半个小时左右,避免出现胃内容物返流现象,且做好吸痰工作(吸痰不要选取进食前后半个小时内进行)和口腔护理工作。对于吞咽困难(超过1个月)患者来说,要给予经皮胃造口术治疗。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效预防肺部感染。②泌尿系统感染护理。若患者不能自行排便,则要留置导管(或者给予膀胱造瘘术治疗),定期对膀胱进行正确冲洗以及伤口无菌换药。同时加强会护理,对于尿失禁患者来说,最好使用套导管,且不要反复导尿,减少或避免尿路感染[3]。③褥疮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合理,同时定期指导或帮助患者翻身,一般2至3个小时翻身1次,并按摩背部相应部位。④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护理。对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全面观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日下床活动或功能锻炼。若患者不能自行活动,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适当运动锻炼,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血栓,要马上抬高患者患肢,给予抗凝治疗,若无效则行尿激酶溶栓治疗。⑤应激性溃疡护理。该并发症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常见症状之一,采取抑酸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1年,统计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好转率及死亡率)、并发症等情况。

2 结果

经综合护理后,本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好转35例,好转为77.78%(35/45),死亡10例,死亡率为22.22%(10/45)。其中合并脑疝死亡5例,其他5例死于各种并发症。45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8例(17.78%),消化道出血5例(11.11%),泌尿系统感染3例(6.67%)。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由脑动脉主干阻塞引起,常分布在脑叶或跨脑叶部位,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相关文献表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常发病于老年人中,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这些疾病是引发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4]。本组患者年龄在48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7.8岁,多数为老年患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时,脑组织缺血缺氧,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影响神经元、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伤害内皮细胞,引发脑水肿、脑缺血等症状。为此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形成脑疝,给予患者利尿剂、脱水剂等治疗。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预后不当,为此必须加强护理干预[5]。

本研究对我院4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生命体征观察、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本组患者好转率为77.78%,死亡率为22.22%。其中5例患者死于脑疝。为此需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护理能力,有效降低颅内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疝症状的形成。另外5例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为此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并发症护理,如帮助患者选择正确的,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效预防肺炎;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清洁,1天2次,有效防止细菌感染,等等。此外,还要延续护理,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医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案,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指导、示范,延续治疗,该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安全护理、并发症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晶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附79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285-286.

[2]刘丽,王丛杰,葛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36):205-206.

[3]程改存,韦莉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诊疗、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6):75-76.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医院 湖南怀化 418500)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2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设为观察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护理有明显效果的19例(70.4%),有效7例(25.9%),护理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患者中,护理效果显著的有11例(40.7%),有效9例(33.3%),护理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T=22.27,P<0.05)。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加速治疗进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92-01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患者通常出现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失语等临床症状。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检查,确诊为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70.2±8.5)岁,其中,有不同程度智能损伤的患者27例,出现头昏的患者12例,肌肢力患者15例。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压、血糖状况;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对其饮食控制不可过于严格,较严重的患者应给予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

用药指导: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口服用药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正确控制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从而掌控高血压、脑血管病情变化。依照患者每日三餐后两小时内血糖的变化,以糖化血红蛋白值为参考,指导患者用餐前后正确服用降血糖药物。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科学指导患者服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降压药,及时检测患者血压、血糖的变化。

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多进食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低盐、低热量的食物,严格控制其每日摄入的热量与钠盐含量,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保证患者定时定量用餐。

肢体运动:遵医嘱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使患者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每日与患者一起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动作。

安全护理:脑梗死患者通常伴有行动不便、感官迟钝等症状,护理人员应依照患者年龄、血压、听力、视力、肢体运动、使用降压、降糖药等情况,评估其跌倒和坠床指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安全指导;在患者经常活动的区域设立安全设施;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患者滑倒;患者外出时应由护理人员陪同;加强基础护理,定时为无法起床的患者翻身、扣背,按摩身体受压处,以免发生褥疮。

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其消除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告知患者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与注意事项,使其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1.3评价指标: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单位采用%表示,组间率比较使用x2或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T=22.27,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有着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患者内脏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是一种由内分泌导致的中心性疾病,需要适当地控制饮食。糖尿病、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其发病原因是糖尿病使患者的血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发生混乱[2]。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老年人的意识、思维能力、行动能力相对较弱,早期应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防止心肾功能受损,从而减轻脑梗死症状[3]。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应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针对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密切检测患者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发生感染;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训练,促使其尽快回复神经功能;加强患者饮食、用药、安全等方面的护理;积极关心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为其解除疑惑;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综合护理措施能够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缩短其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护理有明显效果的19例(70.4%),有效7例(25.9%),护理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患者中,护理效果显著的有11例(40.7%),有效9例(33.3%),护理总有效率为74.0%,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加速治疗进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隽书,林珊珊,佘其美,董亚苒.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24:7-8.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早期心理护理;护理干预;脑梗死;抑郁症;康复治疗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对人类身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躯体疾病,脑梗死之后出现的抑郁状态是常见的脑梗死并发症,而脑梗死之后的抑郁症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脑梗死后的抑郁患者采用有效的护理对策,采取早期的心理护理,对促进脑梗死后的抑郁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5.5±3.5)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56.3±4.2)岁,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或是MRI诊断皆为脑梗死,病程超过2周,同时符合脑梗死后抑郁症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神志清晰,无失认失语、器质性与反应性抑郁、以及其它严重的精神症状合并等现象,家族无精神障碍遗传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症等资料对比无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倾听患者的心理想法,了解患者心理问题与需求;②关心患者,对患者予以安慰与开导,护理人员要以和蔼亲切的态度与患者沟通;③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自我调节,积极配合肢体康复训练;④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若P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及危害性 脑血管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脑梗死后抑郁,是阻碍患者功能恢复与卒中复发的关键因素。它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脑梗死的康复时间,影响患者的的治疗与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的恢复,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1]。脑梗死后的抑郁症主要的表现:睡眠障碍、悲观厌世、情绪低落等情绪,这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有明显的副作用,会进一步扩大躯体疾病症状,削减患者的慢性疾病心理调节功能。

3.2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抑郁情绪可使躯体的疾病恶化、影响患者康复,所以,针对抑郁症的独特性,心理治疗是重点,脑梗死抑郁情绪的护理中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及实用技术,从心理角度实施干预护理,比常规护理干预更有效。早期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有机会向医护人员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内心的痛苦,消除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一切因素,这样才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让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2]。本文研究的结果显示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在一般的治疗护理基础上,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在6个月末,抑郁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这能表示,对于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药物及康复训练是必要的,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也是相当的重要。只有通过心理干预,抑制了患者的抑郁情绪,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才能主动参与,进一步提高患者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成就良性的促进机制。相反的,如果在抑郁后得不到改正,会导致患者的运动量减少,肢体的功能恢复的比较缓慢,这会加重患者的抑郁,影响其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的抑郁情绪,应及时地采取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满足其心理的需要,降低这情绪对患者带来身心的危害[3]。同时积极与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得到亲人的关心,使得其积极的面对疾病、治疗疾病。

综合上文,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让患者变得坚强、有自信,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有利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樊晓桃.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12(22):244-245.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065-02

脑梗死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部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导致相应功能异常,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此种疾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且多发于男性,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发病前患者基本无明显表现,可能为头晕等,常不被重视[1]。脑梗死一旦发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因脑部血管梗塞部位不同导致疾病症状不一,疾病致残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2]。本文对于脑梗死后出现尿潴留情况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4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普通组与观察组,每组22例,普通组男16例、女6例;年龄51~69岁,平均 (60.5±2.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3例。观察组男19例、女3例;年龄48~72岁,平均(63.5±3.5)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0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疾病护理措施,包括:(1)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发病较急,临床表现较重,进入医院接受紧急治疗,护士应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做好基础检查及体征测量工作,为患者说明疾病现状,安抚家属情绪,及时遵医嘱用药,为患者创造较好的治疗环境,提供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及紧张心理,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2)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嘱咐家属及时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宣传疾病知识,在病情治疗过程中积极回答患者疑问,加强药物及相关治疗手段解释,早期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提供饮食指导措施,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休息。观察组在普通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措施,重点针对尿潴留加强干预,包括:(1)指导患者进行盆地肌肉锻炼,为患者讲述缩肛活动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加强自主收缩会阴部、收缩肛门括约肌,每日坚持3~4次,每次坚持15 min左右。(2)嘱咐患者进行抬腿练习,大部分患者均会留置尿管,应定时开放导尿管,锻炼其自主排尿意识。对于拔管后出现尿潴留患者应采取适当手段帮助其缓解,如使用温水清洗会阴处刺激尿意产生,为患者按摩膀胱,听流水声,为患者创造隐私环境,缓解心理紧张感,促进排尿[4]。

1.3 观察指标

总结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尿潴留恢复情况,将结果划分为治愈:患者可以自行排尿,尿潴留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排尿依然存在障碍,排尿费力但可排出尿液;无效:症状无好转。恢?陀行?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表判断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机体健康状态、心理活动、社会融入度、家庭成员相处,采用百分制评分,得分较高者表示生活质量评价较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后两组尿潴留恢复状况比较

普通组患者经干预后尿潴留恢复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为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观察组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出现尿潴留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排尿不畅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导致此种现象包括多种因素,如心理压力、药物、神经损伤、留置导尿管等综合引起。此类患者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为尿潴留,患者会随之出现治疗信心较低、身心焦虑等情况,不利于疾病康复,因此早期针对脑梗死后尿潴留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观察;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病人数处于增长趋势[1]。脑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难度大,致残率高,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现将笔者所在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5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患者,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40~78岁,平均(48.85±7.88)年,病程2~18年,平均(10.88±5.32)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均作空腹及餐后血糖检查,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检查;均作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53例,顶叶梗死14例,颞叶梗死10例,额叶梗死8例,两个部位梗死40例,合并脑出血2例。

1.2治疗方法给予控制血糖、抗血小板、抗凝聚、降颅压、改善脑供血、脱水、营养神经、预防和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

2观察与护理

2.1观察要点

2.1.1脑梗死的早期症状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多无明显诱因,起病突然,多发生在早晨4~10时,有的可在睡眠中发生。因此,夜班护士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早期症状。本组有2例在早晨起床时发现言语不清、肢体乏力、口角歪斜、反应迟钝,行头颅CT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

2.1.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皮肤弹性等变化。如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节律加深加快或变慢变浅),且瞳孔不等大等,应考虑脑疝的发生;如果呼吸有烂苹果的气味,则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本组发现1例脑疝,2例酮症酸中毒,经积极治疗及护理,病情缓解。

2.1.3血糖观察运用胰岛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变化和胰岛素的副反应。(1)低血糖反应:可出现软弱无力、心悸、脉率增快、出汗、饥饿感、头痛、抽搐、昏迷等症状[2]。本组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口服糖水或饼干缓解;对病情较重者需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 ml。(2)脂肪营养不良: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3)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2护理措施

2.2.1心理护理因本病老年人较多,病程较长,恢复慢,且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多有悲观、抑郁、失去信心的情绪,护理时要耐心细致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程特点,使其对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2饮食护理饮食疗法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高血糖及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同时还可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及时给予患者家属详细说明饮食疗法对糖尿病的作用,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营养状况,合理安排每日所需饮食。应食用高纤维食物,既可软化大便,又可减慢吸收,还可通过减少肠激素,减少胰岛素释放及增加周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2.3应用胰岛素的护理在抽取前认真核对医嘱,严格计算所需胰岛素的剂量,一般在三角肌及臀部、大腿外侧进行。注射部位要常改变,如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可产生皮肤硬结,甚至溃烂,脓肿形成,更不应在有硬结或皮下脂肪萎缩的部位注射,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刺入后要回抽,确认不在血管内方可注射。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护士应定时监测血糖,静脉应用胰岛素者,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2.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擦洗,勤更衣;禁用热水袋、电毯等过热的物品;对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易发褥疮处,皮肤护理更加精心;每日进行足部皮肤的清洗,保持脚趾缝隙干净,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3]。

2.2.5预防感染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0 ℃;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溃疡发生;保持外清洁;有条件可使用翻身床或气垫床。注意呼吸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已有感染患者,选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配合解痉药、吸痰、吸氧、雾化吸入、局部理疗等治疗[4]。

2.2.6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无出血倾向时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鼓励多下床活动,有效预防患肢废用性萎缩的发生。

2.2.7出院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培训家属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和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以及褥疮、便秘及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等。告诉患者要适当活动,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3结果

本组85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8例遗留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余77例均不同程度的恢复良好,出院后生活可以自理。

4体会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上比较常见,要针对脑梗死和糖尿病进行双重治疗,根据原发病,制定针对性的系统的护理计划,准确观察患者的早期症状,对病情和血糖严密观察,并针对患者的心理、饮食、用药、康复进行认真护理,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好康复指导和出院教育,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要军.高级临床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83-285.

[2] 童粤,杨新哲,刘德辉,等.糖尿病低血糖反应首发症状及相关因素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5,20(9):19.

[3] 童旭英.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6(124):13197~1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