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财政政策范例6篇

盈余财政政策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1

1.资本市场动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经济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因此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不同的目的,其首要目的是对企业自身有利,如企业在流动资金不能周转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企业需要筹资,在资本市场,企业筹资的首要方向是银行,银行会制定一些限制性条款才会把资金贷给企业,企业为顺利地实现贷款,就需要进行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企业盈余管理;企业为了增加股票、债券等的发行量,也需要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企业盈余管理。因此,资本市场动因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因。

2.合理避税动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现的,如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企业所得税在财务报表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是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重要的一个项目,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利润和企业现金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法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企业才有机会进行合理的避税。合理避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十分明显的动机。

3.避免处罚动因。虽然我国目前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但是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主动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企业如果选择了不合规定的会计政策,就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避免处罚也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盈余管理动因。企业的财务部门对日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获得的财务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编制财务报告,进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服务,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一定的会计政策下进行的,会计政策是这一系列程序进行的基础。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是企业实现满意财务状态的手段。因此,企业为了达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就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实现。

5.融资动因。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分为权益资本市场和债务资本市场。在权益资本市场上,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增资配股、退市等方面都以会计盈余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可能会使公司在股票发行前利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为了增资配股而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达到相关条件,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可能会为了防亏、扭亏以防止被戴帽或摘牌而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在债务资本市场上,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当企业资金不足时,融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6.政治成本动因。政治成本(也称机会成本)动因也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因。政治成本是指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在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下,如果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就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和限制,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造成了企业要面临一定的机会成本,即政治成本。

二、企业应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固定资产具有使用寿命长,在总资产中占的比重较大等特点,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大小的影响巨大。因此,当企业核算企业利润时,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依据折旧方法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也是十分必要的。行业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会不同,如制造业以制造产品为主,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就比较大,而服务业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并不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折旧年限、净残值的确定都会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

2.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属于流动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由于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存货和固定资产都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重要的项目。企业对发出存货的成本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企业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导致了会计政策的变更。目前我国企业利用变更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来进行企业的盈余管理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3.变更收入确认原则的方法。企业收入的确定均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不同的企业所依据的原则可能不同,企业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会导致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发生,因此变更企业的收入确认原则,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方法。

4.变更借款费用的方法。借款费用,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对其他资金的使用权,而需要负担的相关成本。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以及为了获取资金的使用权所负担的除了利息之外的其它所有成本。企业在发生借款费用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就必须予以资本化,比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构建才可以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的固定资产;如果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其进行费用化。借款费用是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这要看借款的用途,看其是否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并且由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会计政策选择意识缺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职业素质普遍不高,会计政策选择意识匮乏,不能很好的对会计政策的理解和选择,意识不到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职业素质、会计政策选择意识等都还不符合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会计政策选择意识不高是我国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企业盈余管理最基本原因。

2.社会审计行业执业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主要由社会上会计师事务所内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企业要想获得各利益相关者均认可的财务报表,就必须把财务报表让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对其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审计工作市场不规范,并且存在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比较分散、审计市场处于供过于求,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不规范等问题。

3.政府监管不力。政府监管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它对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监管是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且政府监管是一种公共行为。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特点,企业业务的多元化致使企业行为的多元化,进而造成政府监管行为的多元化,导致各监管部门存在权利重叠、权力界定困难的现象。

四、基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对策

1.进一步完善社会会计制度体系。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会计政策选择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时,必须要做到法律法规制定的民主化。制定出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了适合大部分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需要,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使社会公众参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从而使指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满足社会公众各方的需要。其次,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判断能力普遍较差,造成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也较差,因此我国企业应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使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再其次,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时,不仅要对所使用的会计政策进行披露,更需要披露企业所使用的政策的内容,以及使用此会计政策的原因。

2.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日趋接近完善,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在改变会计政策时,不仅需要披露会计政策改变的原因,更加需要披露会计政策改变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这项规定只涉及到对当期及以前期间影响的披露,未考虑到对以后期间影响的披露。对于社会相关部门来说,加大对企业监督以及处罚力度,强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还是目前有待提高的责任。

3.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素质。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是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最直接的方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会计环境也变得千变万化,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日益复杂,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认识也逐渐深刻。会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知识、学习财经法规、提高职业道德观念,从而保证对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以提供完整、准确、公允的会计信息。

4.优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规范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的明显。企业对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导致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的核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采取何种方法对会计数据核算和计量的前提。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企业盈余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对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2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各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常常会对企业进行或多或少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现实中,盈余管理更多表现为不道德行为甚至欺诈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质量,极大威胁着投资者利益。我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上市和维持上市地位动机。由于上市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好处,尤其是融资成本低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流通资金。但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尤其是利润方面要求严格。公司为了取得上市的资格,公司会对利润进行调节以求达到上市的资格。此外,由于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股票没有一个确定的价格,而股票价格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的财会信息。原股东为了使公司有一个理想的价格,就会对招股说明书中的盈余披露进行操纵。另外,上市公司如果三年之内连续亏损,企业将面临摘牌或暂停上市的处理。如果正常的经营不能摆脱上市公司的困境,亏损公司为了保持住自己的上市地位,管理层必然会操作利润借以扭亏,盈余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二)高级管理人员自身利益动机。当前很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都直接和企业的收益挂钩。当前存在一种广泛接受的观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之前,企业管理层拥有包括治理层(董事会)可能都不能准确了解的企业净利润消息,所以在那些工资奖金计划只以当年净利润为基础的管理人员就会对公司进行利润操纵,以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层操纵盈余并非仅仅为了分红计划类的奖金。有效市场理论认为,随着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管人员在的职位受到其他竞争对手挑战时也会操纵盈余。管理人员可能会面临经营不力而导致被解聘的压力,也可能面临股东为满足自己私利而要求其舞弊的压力,还可能有自身为了获得更长远报酬更好的合同的目的,诸此种种都会让管理层产生盈余操作的动机。不管何种原因,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实现债务契约动机。企业(债务人)和债权人签订债务合同时,往往会包含一些限制企业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条款。比如对股利发放的限制,或者要求不能进行大量发放新债、超额贷款等等。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大大加强,银行向企业贷款的同时会要求企业签订需要遵循的各种条款,一旦企业超过条款所规定的范围,就会遭到相应的惩罚。当一些企业面临亏损或盈利不佳的情况下,通常会采取盈余管理,粉饰报表来应对银行等金融机构。

(四)政治动机。当一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超过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将会遭受非常严厉的政策限制,进而影响生产经营。只要企业面临政治成本,企业就会有调整财务报表盈余的动机。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垄断性公司,当其报告的盈余过高时候,会引起各路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往往会对那些企业开征新税、加强管制、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避免政治成本的发生,企业管理层会设法降低企业利润,以普通企业低盈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很多上市公司害怕给人以暴利企业的形象,经常运用会计手段来减少净收益。相反,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则采用会计手段和程序来增加净利润,以此来应对监管部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

(五)避税动机。企业盈余少了相应的企业的所得税也就少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非常明显。尽管税法对企业的各种费用收益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但纳税还是以企业的利润为基础,只要能合理减少利润,就可以合理避税。在我国运用盈余管理合理避税是非常可能的。一是由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和会计方法的运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二是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

二、盈余管理常见的几种方式

盈余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指的是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国有大企业改制上市的,普遍的存在控股母公司。上市公司和改制之前的母公司及其他关联方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上市公司存在着许多的关联方,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通过和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可以实现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当上市公司不景气时,母公司及其他关联方通过低价向上市公司销售原材料,高价购买产品来实现其高盈余,使得上市公司利润能够按控股股东意图在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及各关联方之间转移,而且隐蔽性较强。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盈余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二)重组资产。资产重组指的是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和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资产重组有利于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存在不少企业利用资产重组,通过交易时间差,在资产负债表之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获取暴利;上市公司通过与其非上市关联企业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将其他企业利润输入本企业,将亏损输出企业,利润实现转移。重组资产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比较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

(三)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通过采用会计政策可以让企业在利润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和利润平滑之间转换游刃有余。由于当前会计政策存在可以选择的余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其追溯调整在实际执行时存在可操作性,这为企业的盈余的管理提供操作平台。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追溯调整是不少企业常用的盈余管理方法。

(四)地方政府补助。由于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政企分离并不是很彻底,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彰显政绩为当地企业上市提供业绩帮助,助力当地企业获得上市资格、配股及增发权,从而使上市公司能够达到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乐世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3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政策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预期的水平的操控(Schipper,1989)。它既包括合法的操纵行为,如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调节近几年的盈余状况、或进行债务重组获得巨额的非经营性损益以达到某种盈余条件;又包括非法欺诈,如刻意“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政策以调节账面盈余,或有意编造、虚构交易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狭义的盈余管理仅指非法的或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本文所谈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盈余管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大敌,它会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反映公司真实的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扭曲会计的根本目标,损害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

二、盈余管理手段

(1)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安全。我国新准则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当导致应收账款减值、存货跌价的事项消失后,企业可以在原计提的范围内转回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因此,这一规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调整利润的机会,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些减值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减值准备甚至大量冲回,以调节利润。实践表明,计提和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调整利润的有效方案。有些公司在报告亏损年度将亏损做得更大,就是为了能“轻装上阵”,在以后年度顺利扭亏为盈。(2)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力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资产重组能将公司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整合企业业务、提高企业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企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有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转让、对外收购兼并等,其中债务重组的使用最为普遍。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中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做出如下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重组的,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该规定使得一些经营状况比较差、负债比率很高的上市公司,尤其是被ST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手段,在脱帽前的一两年对债务提取全额甚至超额的坏账准备,待到重组时结转巨额的重组收益,从而达到摘星脱帽的条件或避免继续亏损(谷长辉,2010)。由于重组产生的收益要大于公司的融资成本,且其可以使公司迅速盈利,故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很快实现扭亏为盈或利润大增的上市公司,其收益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大规模收购兼并活动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资产重组还可以为公司达到保证未来盈利的目的做出贡献,公司通常会在收购时,确认一大笔的收购费用,形成巨额的秘密准备。当未来盈利不能实现时,这笔秘密准备就会被释放从而成为公司的收益,扭转亏损的局势。还有些公司在兼并时,确认大量的研发费用或计提大笔费用,准备在往后的年份随时转出以调节利润。当我们将这些资产重组手段进行深入分析时,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将外部的优质资产和巨额利润转入公司,转出公司的亏损,实现利润转移。

三、盈余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1)成本的存在。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在委托关系下,由于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关于公司收益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而委托契约也是不完全性和相对刚性的,人通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乘机利用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操纵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金额达到最大化。为了使两者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所有者会不断完善契约,并采取支付薪金以外的股权和期权的手段来激励经营者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努力。而衡量其经营效果的标准就是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字,虽然财务报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管理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其控制程度还是有限的。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施行之后,很多公司采取了股权激励的办法减小成本。然而,在股权激励重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之后,不少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操控,从而影响二级市场股价,为自身的股权激励方案服务。(2)资本动机。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到效率较高的公司,我国《公司法》对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为了实现上市、保住上市地位、IPO高定价以及进行配股增资,公司管理当局就存在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调整公司盈余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而IPO或配股之后业绩剧烈下滑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误导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诚信基础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3)会计政策的不完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如果财务报表能够以一种可靠的方式如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则财务报表的价值将会增加。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考虑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从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给会计人员留有越来越多专业判断的余地,加之审计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一股独大”的现象,往往一个或少数几个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很容易就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为此,可以通过引进银行股和社会公众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银行股使得银行兼任股东和债权人的角色,其本身具备强大的财务、投资等能力,能有效的监督经营者,兼顾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社会公众股主要是指机构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参股能比较有效的遏制盈余管理,因为他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且资金一般比较雄厚、信息充裕,能够有利于公司的运作(高雷,张杰2008)。同时,还要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严格规范独立董事的入选条件和范围,增加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并鼓励其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来。此外,还应该完善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制度,使考核标准更加多样和全面。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并使该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则经营者就成为公司的终身股东,从而让提升公司长期业绩与增加经营者收入一致。(2)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加大执行力度。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有三大制度:上市制度、IPO制度和退市制度,但其核定标准十分单一,如上市制度中一般以上市前三年的盈利情况为考核指标,但即使是连续三年是盈利的公司,也不能保证其确实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良好的财务状况。在监管制度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考虑公司盈余状况时应着重观察其盈利结构,剔除由于短期行为产生的操纵性利润;把公司的利润与当期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进行综合考虑,树立以“现金为王”的观念。监管机构大力落实制度规定,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正确引导,全面认识公允、合法、一贯坚持会计盈余报告的重要性,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持续监督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及频繁改动会计政策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一经发现问题即进行严厉的惩罚处理。另外,我们要真正发挥审计的监控作用。现有的相关审计准则已不能有效满足处于欺诈风险较高的环境的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要改进审计方法以防范和纠正公司的盈余管理,推广并落实风险导向审计,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效率而忽视审计效果。有关监管部门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审核,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审计失败成本,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促进有效的公平竞争,剔除不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整个行业的审计水平(曹勇,2007)。(3)完善会计政策。虽然会计政策不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会计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灵活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频率。目前,中外许多学者已经就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正相关。大部分的不当盈余管理是由于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会计准则的规定,或执行力度不强而导致的,因此,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当尽量减少会计政策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例如,在制定资产减值损失相关准则时,应当更加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和冲回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可以就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公司实行不同的规定,降低公司管理层在资产减值时间分布上和空间上的操纵性。此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披露信息的作用,要求公司对大额的减值准备进行较详细的信息披露,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应特别披露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参考文献

[1]Schipper,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1989.3(4):91~102

[2]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9):64~72

[3]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52~58

[4]谷长辉.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5):104~109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盈余管理 监管政策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盈余管理更加被公众关注。近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许多会计造假大案,如美国“安然事件”及在我国出现的华源制药、中兴财务造假案,科龙电器、京东方、黄山旅游、锦州港以及ST科健等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房地产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及利润操纵的手段,将引发和启迪人们进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及对策研究。而且,我国证券业迅速发展,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大,加之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当前金融危机下使人们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是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都需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规范房地产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保证其真实性,可靠性。

一、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的意义

房地产企业盈余实现的多少以及其分配管理状况是每一个与房地产企业相关联的组织或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房地产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盈余管理分析对各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盈余是衡量、评价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不仅表现在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而且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盈利,进而实现房地产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房地产企业盈余的实现及其量的大小,集中反映了房地产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通过合法经营,获取的盈余越多,说明房地产企业经营有术.管理有方,劳动耗费少,生产经营成本低,同时、产品(商品)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对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盈余是衡量房地产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2、有效的盈余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的基本持征之一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房地产企业为了生存,都必须去开拓市场、发展市场,提高房地产企业产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尽可能取得满意的盈余;反过来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地取得盈利,才有其生存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在生存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房地产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房地产企业如果不能正视自己,适应市场,不能向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房地产企业挤出市场,甚至走向终止、破产。如果一个房地产企业通过其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盈利,除补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维持简单再生产外,还可以将其剩余部分用于积累,并适时地投放于房地产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进“生存――获利――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系统中。

3、有效的盈余管理分析是吸引所有者投资的动力和根源

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所有者将资金投入房地产企业,都期望能够通过经营者的活动,取得较高的盈利,给予所有者以高的回报。显然,一个房地产企业实现的盈余多少是所有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房地产企业,只有倾尽全力,将所有的投入资金有效加以运用、充分识别并防范风险,正确作出各项经营决策,合理安排、控制成本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法经营,才有可能取得令所有者满意的报酬,才能令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最终促使所有者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企业,使房地产企业获取充足的资金来源。

三、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

1、强化政府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

房地产企业的盈余操纵现象与我国监管政策的低效率有一定的关系。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制订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加大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严厉处罚盈余操纵的房地产企业,该摘牌的就摘牌,该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坚决追究,决不手软,树立监管威信。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盈余管理信息化顺利实施

盈余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它不仅需要将软件技术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还要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房地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盈余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财务、业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小组成员;实施小组要以财务部门为主导,由业务部门、资产管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确定盈余管理信息化工作规划,审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监督盈余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盈余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出现问题,确保盈余管理信息化顺利实施。

3、合理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房地产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房地产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盈余,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从企业战略意义上讲,提高资产利用事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4、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事后监督,加大惩罚力度

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事后监督,具体来说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司法监督和加强行政监管。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新闻媒体在揭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注册会计师,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声誉,广大投资者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就是对其声誉的否定。声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声誉信息的传播,而新闻媒体对这些声誉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不但可以使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被曝光,也为投资者惩罚这些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5、房地产企业应该确定精细管财观念

科学管理的保障是民主管财。民主管财的科学性体现在“管财决策者”。“家和万事兴”,阳光透明的民主管财是实现精细管财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扬民主,不搞“家长制”,不搞“一言堂”,对重大财务决策坚持民主讨论,集体研究;经费管理从严,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坚持“一支笔”、“一本账”、“一盘棋”。科学管理的前提是专业管财。专业管财的科学性体现在“管财执行者”本身,高素质的财会专业队伍是实现精细管财科学化的首要条件,要满足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需求,财务人员除传统的财务核算能力外,还应该具备预测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房地产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对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必须对财务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营造出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必须稳定财务队伍、关心财务人员成长,营造出和谐的财务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 白丽璇, 何苗.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协论坛(下半月) , 2008,(12):125-127

[2] 王雷, 李践伟, 郑继红.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探析[J]. 经济纵横 , 2006,(15):115-119

[3] 吴雨薇. 规范与自由的博弈――现行会计准则下的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8,(07):109-112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5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上。Healy(1985)发现管理者通过调控可操纵应计项调节公司盈余;DeFond也发现问题为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在权争夺中取信于股东和防止管理者被解聘而进行盈余管理。 

    (2)资本市场动机,Burgstaher(1997)发现为避免盈余减少和亏损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林舒、魏明海(2000)发现盈余管理是造成IPO效应的重要原因,即发现IPO前两年和前一年公司业绩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业绩显着下降或轻微下降。蒋义宏、魏刚同时发现上市公司ROE集中于10%为了达到增发和配股资格线,存在操纵ROE现象。 

    (3)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管理当局都可能存在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调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投资计价方法,以及在计提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准备金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通过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关联购销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中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行政管理式的融资资格审核制度、特殊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监管手段等重要因素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美国证券市场的安然、世界通讯财务丑闻以及我国的“银广夏”、“郑百文”事件,都是管理层对会计盈余操纵的突出代表。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通常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总体质量,客观存在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的两个方面。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审计报告的质量是一个最终的概念,它综合地反映了审计工作质量,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对审计质量起决定作用因素,许多学者对此是见仁见智。Dye(1993)假设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成本和诉讼风险之间的平衡,而注册会计师的财富水平、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影响审计成本的诉讼风险来影响审计质量。Deanglo的声誉理论和Dye的“深口袋”理论都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则审计质量越高,而前者认为促进大事务所保证审计质量的驱动因素是声誉,后者则认为是诉讼风险。2004年Khorana从市场对“四大”审计质量评价角度,研究发现诉讼风险而非声誉是“四大”保持审计质量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总体执业质量较高的事务所,公众预期其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也较高。Watts和Zimmerman、DeAngelo等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执行的审计,其质量高于规模小的事务所所执行的审计,则指出具有较高声誉的事务所执行的审计,其质量高于其他事先所执行的审计。可见,基于美国市场的审计研究,会计事务所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刘峰、周福源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指出在我国这个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并不意味着高审计质量。 

    李雪、时毅指出,能否鉴别盈余管理、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报告构成了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要素。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审计报告是主要的评价标准,能否鉴别盈余管理是次要的评价标准。三个要素代表了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综合影响。蔡春、鲜文铎从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上得出,就总体而言,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其中也指出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

    高审计质量能否鉴别盈余管理

    随着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它会平滑扭曲企业的盈利状况,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公允,从而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盈余管理行为增加舞弊行为的可能性。所以说盈余管理影响审计报告的类型,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五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对重大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或复杂交易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六十三条规定“如果发现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可能有失公允,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可能出现同时高估或低估,使收益在两个或多个会计期间内得以平滑,或达到某特定收益水平。” 

    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准则要求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如何对盈余管理进行鉴别和计量呢? 

    (1)应计利润分离法:应计利润分离法是用回归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并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虽然应计利润分离法在盈余管理计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这种方法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方法。对使用这种方法的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评估的文献也较多。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手段,股票市场的效率和监管环境,还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方法。 

    (2)具体项目法:具体项目法是专门针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具体项目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应计利润是否被操纵的信息。如,对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具体会计报表项目的研究。该方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根据对公认会计原则的理解获得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的直觉;再者是它可以应用于那些业务活动会导致大量容易被操控的应计利润的行业。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推广。 

    (3)分布检测法:分布检测法是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周围的不连续分布来鉴别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特定的盈余水平一般是:盈余为零;上年盈余;本年度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特定监管政策要求的盈余下限等。分布检测法的优点是仅仅通过检测盈余的分布就可以鉴别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但应用这种方法来识别盈余管理并不能获得关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程度的信息,它只能用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我国,由于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非常低,使企业对股权融资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对上市公司来讲,能否在证券市场上生存下来并继续进行股权融资,主要由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配股政策)决定。有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存在显着的针对配股政策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具有边际ROE的公司异常地多于其他ROE区间的公司。Chen,Chen,和Su(2001)以沪、深证券市场1995~1997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检验注册会计师对监管政策诱致的盈余管理的反应角度考察审计质量,他们发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具有边际ROE(ROE落在[10%-11%]或[0%-1%]中)的公司在统计上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注册会计师提示出了针对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总之,能否鉴别盈余管理影响到能否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引起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因素很多,盈余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审计质量没有鉴别出盈余管理。如李东平等(2001)研究1999年和2000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46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变动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得出了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的结论。夏立军等(2001)考察了2000年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在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保牌”和“保配”区间,即是否存在所谓“监管诱导性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是具有边际ROE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指出也认为,在总体上注册会计师没有提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李玲、陈任武认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可具体反映在已审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容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较高的审计质量容忍较少的盈余管理。徐浩萍在指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认为盈余管理程度较大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调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独立审计对正向的盈余管理鉴别质量较高,而对负向盈余管理的鉴别质量较低。李维安等认为非标准意见与规避亏损盈余管理动机显着正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盈余管理并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陈关亭、兰凌研究表明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相比,“四”中国合作所能够更加有效地限制操纵性应计利润(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核心内容)的披露。双重审计和前十大审计事务所代表更高的审计质量。蔡春、黄益建、赵莎的研究表明,非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着高于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非前十大”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着高于“前十大”审计公司。 

盈余财政政策范文6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 治理建议

1 盈余管理及会计准则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国内外学界和会计学界广泛的课题。权威的定义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提出的,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另外,美国学者保罗·M·希利和詹姆斯·M·瓦伦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定义管理也具有代表性,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更多的是同时注重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和经济收益的驱动作用。

会计准则,是指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标准。广义地看,凡是用于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成的标准,都应该成为会计准则。在我国,它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还应包括散见于各种、法规中对财务信息生成的各种规定。但为方便系统讨论,本文仅指我国强制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在制约盈余管理的众多因素中,会计准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会计准则是技术属性和属性的结合,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规范手段,更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具有约束功能和剩余选择权两方面的特性,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特殊性质和功能,才能找到会计准则在盈余管理治理中的有效途径。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的我国证券市场,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因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极为普遍,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行为。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是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核心内容。由于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各不相同,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都有整齐划一的规定,特别是它无法具体规定每次交易的价格,企业拥有一定的变通和选择机会。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与会计准则相关的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2.1 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它以各关联方之间存在的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关系为前提。在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可能不会按公平原则进行计价和核算。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方式主要包括关联购销、转移费用、托管经营、计收资金占用费、资产置换等。

此外,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盈余的还有许多类型,例如资产租赁、合作投资、债务重组等。

2.2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之外,一次的或偶发性的损益。目前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已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ST公司在主营业务盈利甚微出现大额亏损时,往往刻意安排一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摆脱困境或达到监管标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包括出售资产、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补贴、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

2.3 利用或有事项调节盈余

根据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预计负债以合理的估计金额在利润表上予以确认,或有损失作为期间费用抵减本年利润,对不符合确认条件(无法估计金额、可能性小于50%)的或有负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项规定本是为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它却成为很多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有效手段。由于外界对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无从辨别合理性,因此,在实际中,一些上市公司可利用该原则控制诸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的负债金额,经营状况好时,多确认预计负债存储利润,或在利润不佳时,利用不合实际的假设,将本达到确认标准的负债转成或有负债不在利润表中确认。

2.4 利用潜亏资产挂账

企业的资产账户中,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或很小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属于不良潜亏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潜亏资产的账户余额,长期挂账的潜亏资产使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大打折扣,利润水分极大。我国会计准则虽公布了八大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数额有绝对的主动权,完全可以通过多提、少提或转回等手段影响当期损益。

2.5 利用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

为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限定范围内再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权利,但变更的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在,上市公司首选变更会计政策这一“合法而公开”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顺应了证券监管部门对配股和上市的管制更关注上市公司会计收益数据地是否合法的要求,上市公司不必顾及市场反应。由此可见,变更会计政策,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会计政策变更常见的手法有利用存货的计价、坏账的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等会计核算方法的选用或变更,来影响利润。

3 我国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1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程序安排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我国,财政部作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承担者会计准则的立项、起草、实施和修订的任务。可以看出,在我国不发达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制模式。由于政府管制模式的局限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的准则制定模式和程序还存在薄弱之处。依照该程序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还不理想,会计丑闻屡禁不止,过度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行为大量存在,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信任危机依然是阻碍我国资本市场有序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准则制定模式和程序对盈余管理的强化作用,主要有两方面,即缺乏相关利益集团的充分博弈;制定程序的性不足。

3.2 会计准则的整体框架和现状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指南。具体会计准则又可分为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的准则、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有关会计报表的准则。但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还远未达到理想标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市场仍存在信任危机。因此,作为约束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我国会计准则在体系和具体内容上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对盈余管理约束的弱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的体系不健全;在具体内容上准则灵活空间过大。

4 基于盈余管理治理的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建议

4.1 权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真实反映、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会计准则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人们总是希望会计信息既可靠又相关,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多数情况下,它们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对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他们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不同偏好程度,会影响准则中提供给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空间的大小。原则上,准则提供的职业判断空间是为了企业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但由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管理当局主观的利用便利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使制定的会计准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4.2 权衡会计准则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会计准则的约束功能和剩余选择权,决定了会计准则必然是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但会计准则所允许的灵活性程度,一直是困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重大。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能过多,否则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从而降低其综合效用;相反,如果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太少,则会影响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会降低会计准则的综合效用。另外,在强调会计准则的规范性的同时,灵活性原则也要予以考虑。毕竟会计准则技术制定上的局限性和经济后果也要求会计准则具备适度的灵活性和职业判断空间,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也要适当加以顾及,只有把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会计准则才能在实务中顺利施行。

4.3 处理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加强会计间的国际协调应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成立之初就很注重对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内容的借鉴,但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照搬照抄国际惯例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力争在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制定出最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准则。

4.4 推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并重机制

为达到有效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通过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来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显然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但单纯依赖对现有会计准则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盈余管理的问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要关注准则的执行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有效地执行可以加大那些不诚信的管理当局的成本和风险,鼓励诚信的公司充分利用会计准则体系向市场传递更有用的信息,并降低他们的资本成本。

总之,盈余管理毕竟不同于会计舞弊,因而对它的对策,不是加大处罚力度,而只能在把握好总体思路的基础上,通过会计准则在制定机构、制定模式、整个体系和具体内容的完善来对其加强规范和引导,以减少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经济环境的危害。

参考

1 魏明海,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0

2 葛家澍,杜心强.加入WTO后我国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