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例6篇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1

[摘要]教师的人格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存在差异学生所持的观点、态度乃至行为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的价值观。健康的、积极的教师人格观应当与教师职业伦理要求相适应和协调,集中体现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对差异性学生的关注、理解、关爱、包容,休现为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意识,体现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引导,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

关键词 ]职业伦理 高校教师人格观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袁鑫(1978-),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美国社会与文化、哲学;王巧玲(1984-),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张烨(1981-),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天津300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JDJ13-00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62-03

教师的责任在于育人,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高等教育处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最高层次,大学教师应具有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专业水准和全面素质,不但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更应在人格修养、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层次要求,坚守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但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现象,个别教师没有秉承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启迪学生、宽容学生、悉心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现状漠然视之,不顾情况地采用统一化、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期盼和不同的发展诉求,有的甚至态度刻板、生硬,受到了学生们的排斥。对这些问题,有人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滞后或教学方法不当,跟不上时代要求,很少有人从教师职业伦理这个内在的、基本的视阈,考量高校教师的人格观是否出现了偏差。

从职业伦理视阈看,人格观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观点、态度,亦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其本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秉承的价值观,是最应当关注的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素养之一。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转变为社会人,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仅仅专注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职业发展,而更应当从坚持正确的人格观出发,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审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从职业伦理视阈出发,对高校教师人格观进行认知与审视

伦理与道德含义相近,都是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为社会个体所认可的意识和规范。但伦理又与道德不同,伦理侧重的是人们广为认可并遵循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意识规范,而道德不一定是为人们广为认可的,而是侧重于个体认知和个体遵循的意识规范。不同个体、群体的道德标准不同,道德具有自律性。伦理则要调整公共关系、公共领域的道德,具有他律性,要求公共领域内的人群共同遵守。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伦理要求,即都有本行业所认可并要求共同遵循的特定意识规范和基本道德良知,教师职业伦理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与教师职业角色相适应的人伦关系、意识规则、行为方式、价值取向。

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心理基础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下的统一体,具有生理特征和社会属性。生理学中的性格和人格意义相同,但性格只是展现了人格中的社会属性部分,忽视了人格中的生理属性部分。人格观就是对不同人的观点,不同的人格观将体现出对人的态度和相关行为方式的差异。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职业伦理支配下的特定人格观,都具有一定的人伦关系和行为规范。教师的人格观就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态度,尤其体现为对存在差异学生的不同态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的人格观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二、职业伦理视阈下,高校教师人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总体要求来肴,教师的人格观应当是催人奋进、健康积极的,应包含对大学生人格的关注、理解、关爱、包容、责任等思想倾向和价值追求。

1.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关注。不同的社会个体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环境,虽然在个性、气质和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有渴求知识、渴望成才的特征,都具有接受教化的需求与期盼。对此,高校教师应以正确的人格观、平等的态度关注他们,尤其要承认不同和差异,既鼓励他们存在的优势,也要悉心关照他们的弱势,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来自于教师的关注、关爱、鼓励和鞭策,都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触动,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理解。从顺应社会发展角度看,有些学生人格健康向上,值得提倡与培育,有些人格平凡低调,要予以优化,而有些学生人格则表现出相关缺陷,要努力克服。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作为可塑性强的大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可以优化其人格发展。其中,高校教师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不同人格的大学生应理解差异,尤其理解缺陷和不足,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修正自己。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的理解可以成为其前进的重要动力,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发挥所长,特别是促使他们放弃自卑心理,主动改造提升自己。

3.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关爱。教师对大学生的关爱,可以引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引导他们产生有益的情绪,优秀学生因此更加奋发,自卑学生亦能够鼓起前进的勇气。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首肯的态度,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力量。

4.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的包容。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应当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而应当正视差异。这其中,教师的宽容之心、包容之意尤为重要。大学生思想、思维较为成熟,能够敏感地感知到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言谈话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指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施以博爱的胸襟、宽阔的胸怀,接纳学生,善待学生,才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他们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高校教师应善于全面考察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点燃发展的火焰,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弥补不足,追求自我。

5.对大学生不同人格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人格有其生理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在环境的作用,促进人格的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正处于感知性强、可塑性强、需求性强的人格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优点、有缺点,有先进、有滞后,有优势、有劣势,职业伦理决定了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施以人文关怀,要通过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教化,推动不同个性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三、职业伦理视阈下,高校教师人格观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教师职业伦理的支配下,教师不但具有对待不同学生的人格观,具有关爱、善待学生、启迪学生发展的理念、意识,还应当体现为具体的、健康的行为,体现为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其核心就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柔性化理念,推动大学生团体发展。有学者研究表明,专制化管理的大学生团体班级秩序好,但气氛压抑,学生积极性不高;管理放任的大学生团体纪律涣散,学生发展无序、盲目;实行柔性化管理的大学生团体,学生自律性强,班级气氛融洽,创新思维活跃,发展后劲强。这说明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管理中,教师的柔性态度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学生团体的积极回应,从而表现出较好的团体发展态势。

2.以差异化观点,关爱不同个性学生。教师面对的学生对象是不同的,有的性格张扬,热衷参与和表现;有的性格内敛,不善参与和互动。对待不同特征的学生,教师显然不能用同样的方式、一样的要求去对待他们,而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关爱态度。对于前者,应利用其积极进取的一面,但要注重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善于规划;对于后者,应鼓励他们主动出击,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无论对待哪种个性的学生,都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找到前进道路,获得发展中的快乐。

3.以宽仁之心,推进学生健康发展。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是精力旺盛,浮想联翩,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情感多于理智,敢想敢为,勇于尝试。由此,大学生也容易因冲动、感性而出现行为处事的疏漏、失误甚至错误,并表现出不足、缺憾或瑕疵,而这正是教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对待大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应秉持包容、宽怀之心,要理解他们的失误甚至错误,包容他们的缺点和滞后,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症结,看到差距,扬鞭奋发。在对待存在错误的学生时,教师绝对不能厉声斥责,或不容辨驳地雷霆万钧,而是要选择对学生教育的时机、场所,运用适当的方式,用真心、善意去影响他们。当然,宽仁不是放纵,而是一种人文策略。

4.以平等意识,影响大学生发展。平等意识是教师人格观中最为基本的理念之一。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无论其性别、专业成绩、性格特点、进取心、家庭背景等情况存在多大的差别,教师都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在育人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如互动、研讨、交流等;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馈,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方案修改、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批评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良师,也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益友,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人生。

5.以现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传统认知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唯分数为发展标准,这种功利化思想使他们虽然可能成为技术、专业上的能手,但却有可能导致其理性、思想、道德和全面发展层面的缺失。因此,当代教师应当用现代的理念,正确对待有不同发展动向的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提升,更要重视他们的性格走向;既要让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营养,更要使他们体验到人文、精神追求的快乐。要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博大、人生道路的宽广,善于引导不同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自主探索,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胡宝泉,达来.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人格差异分析及教学应对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杨欢欢,以人为本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格差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崔诣晨,王沛.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

[4]彭立威,马克思人格观的生态蕴含[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4).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2

论文摘要:外语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体现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增强教学效果的需要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雷要;外语教师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方法包括:树立文化平等观、增强学习自觉性、培养多元文化包容性和增强多元文化批判思维。

    一、引言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一种语言代表的不仅是字词句、音义形等外在知识,更是内涵孕育该语言产生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信仰,所以,外语教学,就是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的对比交流。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教与学的过程常常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和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rt),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不断交融必然导致多元文化的产生。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多元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朱世达,2000)。外语教育面临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也是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这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和客观规律。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理解和承认不同民族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理解和承认不同民族存在文化、观念和行为的差异,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高剑华2007)。

    二、具备多元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邢福义(2000)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所以,教师必须要了解、理解中外文化,注意中外的文化差异,必须准确把握外语教学的特点,准确把握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形态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所以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1.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外语教学的重心应从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深对汉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自觉地培养对文化的洞察力和适应力,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语言知识,更要深刻认识外国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并善于与中国文化对比,有所选择地向学生比较其中的异和同,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中外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善于“求同存异”,跨越文化障碍,真正做到自由交流。

    2.增强教学效果的需要

    多元文化意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异文化与母文化在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规则等方面的异同,能够逐步理解并接受不同于母语的使用规则,对第二文化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高剑华.2007)。正是有了客观的态度,在组织外语教学和指导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教师能既思考语言差异而又能兼及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能更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英语,并尽可能充分感受、体验和了解课文真实的字里行间意思和其中内在的文化含义。所以,多元文化意识能使外语教师进一步具备亲和力和公信力,使学生“服其师”,使学生能够“信其道”,增强学习自觉性。老师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就能主动策划和掌握跨文化的交流,教育者和教育行为就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使外语教学活动更具高效能。

    3.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需要

    学生身处不断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观念定势形成冲击与震撼,必然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跨文化交流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擅变(张锦帆.2002)。外语教育肩负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肩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教师首先要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外语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认真了解跨文化交流矛盾冲突的起因和效果,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还要保持客观心态,树立全球视野观念,全面看待异域文化,不能仅仅关注英美等少数大国,也要注意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一并进行尊重、理解、学习,才能很好地教导学生具有真正的世界眼光。

   三、培养多元文化意识的方法

    1.树立多元文化平等观

    外语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文化具有多样性、平等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由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为丰富世界的多元化、为发展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高下与优劣之别。因此,外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世界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识,要理性地看待民族文化的长处与不足,排除自高自大的民族独大主义和自卑自弃的民族低劣主义的错误态度,以科学的标准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外语文化,摈弃自己对母语文化的优越感和思维定势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偏见或成见,当然,多元文化的平等观也要求教师正确评价异域文化的长处,既要虚心学习,又不能崇洋媚外。

    2.培养多元文化意识的包容性

    外语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应持包容的、冷静的态度。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容乃大是中国文化的本色(程裕祯.2003)。要深刻认识到,由于中外文化结构的不同而导致中外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不同的社会文化异域性的影响和制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学外语的过程,一定包含着文化冲突。但是要充分认识到恰恰是外国语言与文化的输人,使我国本土语言和文化得到补充、扩展,由文化冲突到文化适应,推动着汉语语言的发展和进步。正如黄敏(2003)指出的,汉语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英语语言的内在魅力使东西方语言在互惠交流中各自都从对方极取了丰富的营养,而这两种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又大大促进了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所以,外语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汉语文化的包容性,在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学习和运用外语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异域文化的视角了解西方社会规范、道德习俗、思维模式和言语规则。教师、学生都以开放、肯定、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的文化,可使外语的教与学获得最佳效果。

    3.增强学习多元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外语教师要不断自觉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提高。首先,外语教师应注意在书本、网络等资源上,学习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国家概况、日常生活、个人交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分析比较母语文化与所学的外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异同。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对该外语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找出不同文化在观念、信仰、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诸方面的的差异,从而避免无意识地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完全套用在外语教育工程上(黄敏,200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观察和矫正学生受母语文化影响的不当语言运用和思维方式,从而,作为一种难得的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提高,不断从理性观念到感性认识,其多元文化的意识就逐渐形成了。

    4.培养多元文化的批判思维

    外语教师要自觉培养多元文化的敏感性,要善于在教学的内容和实际交际中感受文化因素,善于发现不同国度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善于发现学生对外语文化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善于以公正客观的批判思维对待多元文化的差异。要客观评价外语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清醒地认识外语文化中何者为精华,何者为糟粕,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明确各个社会群体、各个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张锦帆.2002)。要善于用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进步的观念去分析批判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以不卑不亢为原则,善于挖掘多元文化的背景,深人分析,善于比较,敢于批判,勇于吸取,扬长避短,汲取其他文化的合理精华内核。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3

关键词:中美文化;认知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97-02

一、中美两国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性

1. 中美对“软实力”内涵的认知差异。美国专家认为,软实力包括三个维度,即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中国学者将软实力研究的重点落在“文化”层面上,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自于民众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2]中国政府已经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战略的层面上。

2. 中美对“软实力普世价值”的认知差异。美国一些专家所推行的普世价值观集中在文化领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众文化,比如好莱坞电影式的娱乐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式的生活方式等;二是精英文化,比如传播领域的系列理论、政治层面的制度建设等。而中国学者虽认为“软实力”具有普世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但是认为还包括经济实力,这种普世价值的载体是话语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话语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主要是以流动转移为表现特色,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测量:“文化软实力=政治制度的效率与国内外认同程度”,而后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比较主要的,具体来说,“国内外认同程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内认同程度,指的是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文化创新能力、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社会道德水准;二是国外认同程度,指的是国际形象、国际文化产品推广力以及国际影响力[3] 。

3. 中美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认知差异。美国一些专家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评价比较悲观,他们认为中国在“软实力”的指标,如“国家凝聚力”、“文化全球普及性”、“国际机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文化发展成果。而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全球文化吸引力的,目前中美之间在文化领域处于一种“竞合关系”,而非“零和关系”, 倡导建立多元化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这就否认了美国一些专家的西方霸权中心的观点。

4. 中美在意识形态层面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一是美国的“霸权主义”与中国的“以和为贵”,美国文化精神中以自我主义为中心,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不顾他国利益,强权侵略他国,而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二是美国的独立竞争意识与中国的集体观念,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三是在也是中美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5. 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育者的必备素质,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使然

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dwardT.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冲突。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如果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来界定,国内专家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人际鸿沟、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国际汉语教育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务必要突破跨文化交际的瓶颈制约,方能成功地对交际与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活动。

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情况看,有学者做了一个统计:2003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是2000万;2004年是2500万;2005年已达3000万;2006年超过3000万;2007年达到了4000万;但从2007年到2011年,年均4000万的数字没有发生变化[4]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停滞不前?有不少专家分析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不足成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必然。

三、克服认知差异性,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态度

国际意识(International awareness)“指的是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国际意识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社会团体在看待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及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度、关注度极其了解的深度等。简而言之,国际意识就是是否能够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5] 目前, 国际汉语教师应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具有多元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已渐成专家学者的共识。要增强国际意识,必须做到第一,自我“切割”,即暂时搁置在国内使用的观点、角度与方法。第二,积极参与,融入世界语言教学大家庭,认识、了解教学环境、对象,过于强调汉语的特殊性而拒绝与外国同事进行教学上的沟通,对汉语教学有害而无益。第三,主动借鉴,国际汉语教师通常与多国籍、多语种外语教师相处,有机会见识各种类型的语言教学活动与文化传播活动,了解不同的语言教学理念和文化传播特点,在教学进程、学生评估中“左顾右盼”、反观自己也大有益处。

跨文化意识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从事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特定的思维。它需要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思维模式、非语言行为规则、时空观念、礼仪习俗等诸方面打破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从事交流的思维定势,使其在主观上能够对异质文化获得正确的反应和理解,以保障跨文化间的交流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国际汉语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对中国与所在国的文化认知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差异等有清晰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自然地包容并欣赏学习者的文化特性、,从而达到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巨大冲击,可以减轻精神压力提高工作效能。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则可以在教育活动中突破教育瓶颈,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

(二)转变观念,丰富内涵,创新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单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有疲倦之感。为此,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在汉语词汇、字句教学中,要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说文解字等途径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汉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美语、英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二是在汉语教学中增加介绍中国独具特色的食文化、庆典习俗文化、自然遗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娱乐文化、武术文化等等,以吸引美国学习汉语者对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达到预期的汉语对外教学与汉语对外交流传播的目的。

同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利用游戏、娱乐、文体表演活动,采取开放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引导学生知晓中华民族交际的基本礼仪,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汉语和中国问题研究等学术活动;推介中国的各类文化产品(如图书及音像制品、传统艺术品、纪念品等),不同文化的学习者展开文化辩论赛,促进文化交流,从而调动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重视对自身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四)培养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交往心态,把握平等待人的人际交往基调,养成宽诚待人的做人品格

现代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中应该遵循主动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正直原则、换位原则。

1. 要主动沟通。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美国,有许多汉语教师尽管与人沟通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要知道,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想赢得美国汉语学员的好感,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沟通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

2. 培养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交往心态。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与美国学习汉语者人际交往中,只有以诚实的心境、率真的态度对待,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接纳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融洽人际关系。一般而言,美国人的性格比较直爽,你在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之后,他是会有所感悟的,是会接纳和理解的。

3. 把握平等待人的人际交往基调。现实生活中,人际之间真正要做到平等交往比较困难,特别是汉语教师身在异国他乡,美国人的高傲时不时流露出来,所以国际汉语教育者要克服自卑心理,不要妄自菲薄,自视低人一等。

4. 养成宽以待人的做人品格。每个人自尊心都很强,不允许别人冒犯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也要学会忍耐。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恪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

5. 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美国汉语学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感受他们的感觉如何,知道该如何行事而不会把事情搞砸,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好处。适当地运用换位思考,可以使沟通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更容易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思想被对方所接受。

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学主要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学,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重视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培育提升国际汉语教育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2年4月13日,搜狐新闻[Z],作者:孙浩 杜静

[2]胡惠林:“文化民权: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战略基础和价值取向” [J],《文化研究》(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1年第6期,第3页.

[3]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 [J],《文化研究》(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11年第7期,第44页.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4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前进,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如何提升教学效率成了教育行业的首要任务。分层式教学就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分层次授教。对于职业高中来说,英语教育是非专业的。分层式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理念,是根据教学现状改革创新的一种新型模式。实践证明,分层式教学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分层式教学的进行,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分层教学模式;问题分析;解决建议

职业高中是国家专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学校,职高与普高的教育存在着差异,同时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职高学生的学习在基本能力方面稍显不足。职高对于英语的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本身能力差异展开分层式教学可取得显著效果。

1.分层教学模式和职业高中英语教学

1.1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开教育,而是源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本身的差异和共性进行重新分散和整组,根据不同情况来进行符合他们本身特质的教学。

1.2在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

职业高中学生的来源是比较广泛的,他们的英语水平以及在英语学习的习惯、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注重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等级,不同的层次进行因人施教。让基础好的,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加优秀,基础一般的或者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习英语成为自己主动、积极展开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2.在职高英语学习中分层式教学的问题分析

2.1分层方法的不科学和单一性

目前,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标准,主要是以学生平时的英语成绩为参考,而这种方式只考虑到了学生的素质因素,却大大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其他领域的差异,例如:口语,兴趣,学习动机等等。这种单一的以成绩来决定学生等级的方式是不科学的,是无法真正充分地区分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这样很有可能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打击和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2.2不能正确认识分层教学模式

有些学校错误的认为分层式教学就是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等生两个等级,然后非常重视优等生的教育,而对于差等生是以忽视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对待,从而让差生更加失去信心,这是不正确的,违背了分层教学模式的原理。

2.3分层教学模式的动态管理方法不到位

虽然分层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不完整的问题,其中动态管理是最为突出的弊端。何为动态管理呢?它就是在原来已经分好层次的基础上,根据一些学生学习的变化进行班级的变动。有些学生在通过分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他自身的心理和能力会有很大的转变和提高,但是学校教务处却没有做到及时调整,一直按照最初的分班形式,让好的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2.4教学模式的不创新,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

职高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对于教育观念还沉溺于传统的方式中,缺乏时代的创新性,分层后也没有严格按照一对一的分层教学模式,因此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还是无法产生兴趣,无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形成了一个老师应付学生,学生应付老师的恶性现象。还有就是英语老师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意识,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学而教学,而非真正的让学生学到知识。

3.解决职高英语分层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采用多样化的分层方法

由于职高学生生源的广泛性,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各个情况进行分析分层。首先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英语基础可以根据日常的考试成绩体现出来,而其他的就要从日常的接触和行为习惯来考察。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考察清楚,了解清楚以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优等,中等,差等分层,根据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3.2端正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是对不同等级学生的人性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精英化模式教学。它时时刻刻要求着老师要尊重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承认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各个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活动。职业高中的老师必须公平化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好的学生要优质化教学,对待中等学生要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教会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培养其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中可以得到乐趣和好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才是主题,学生学到知识才是重中之重。要学会教学的换位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也不能以优等生的思维来代替差生的思维。这样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却更加磨灭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和思维出发,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

3.3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掌握正确的动态管理

职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分层教学模式已经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务处时时做到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为教育的核心,根据他们的学习现状重新调整班级层次,让分层教学完美的进行。

3.4正确的认识英语教育行业,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现代型的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学到知识为主要任务。在一对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懂得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产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非互相应付。

4.总结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主流,本文就此探讨了它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阻碍着分层教学模式的进行,这也告诉我们,在运用新模式的同时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分层教学模式完美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海东.职高英语分层教学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7):66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策略

1.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也随之逐渐增大,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国家间商务谈判可能性得以大幅度提高。作为国际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不但涉及到经济领域,并且还需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加以充分了解,要熟练的掌握国家之间的文化组成和谈判技巧,熟悉各国的语言特色与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商务谈判的成功实现。由此可见,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国家商务谈判的进行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文化差异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得到利益,文化差异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以下从几方面分析了国家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

2.1文化伦理方面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伦理会成为谈判中的一大障碍。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均有着自身的文化伦理底线,尤为关注的是获得利益的基准线不得发生抵触与自身的文化价值存在形式。简单的来说,这些文化伦理价值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功力价值、审美、道德、科学以及宗教等、对于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区或者国家,其在制定法律制度上必须严格的按照宗教教义,而对于行为的认可,则需要看是否与国家宗教精神相符合。

2.2语言行为方面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主要的文化差异的影响体现于谈判双方所采用的语言沟通形式上。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均是按照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断孕育得出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要知道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存在,这便会使得谈判语言受到明显的制约。然而,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不同的国家均有着自身尤为特殊的语言文化。因此,只有有效的对不同文化差异加以掌握,才可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防止交流上的问题出现,才可以有效的确保顺利的完成谈判。

2.3价值观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价值观差异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客观性。客观性具体指的是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当中,谈判主体区分事物与人的程度。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区及国家的人们均很难区分看待人与事物,尤其是东方国家。正是因为受到传统东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感情观念的影响,因而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均是家族企业所掌控。而西方国家则有着较强的“客观性”,特别是美国人,他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会区分看待人和事物,更为重视的是实质性问题;其二,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也就是在商务谈判中要始终坚持合理、公平的基本原则,保证谈判双方均能够有利可图。在此方面,英美等西方国家做的比较好,他们的平等观念相对较强,因而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际的谈判双方利益,不管是所提出的报价还是条件,都有着较强的合理性。

3.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商务谈判的进行,影响着国家商务谈判的效果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获取商务谈判的成功,那么就应当采取有效的谈判方法。以下提出了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3.1克服民族中心论,树立文化平等观

各个民族及国家均是在各自的客观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形成的,他们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应当明确的是,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互相汲取、互相了解,不仅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可以夜郎自大,这才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正确态度。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将民族中心论克服,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

3.2掌握谈判技巧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便会有所差别,这就会出现谈判风格上的差异。一般在东西方谈判中,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和文化背景差异等,通常会被谈判人员所忽视,而正是因为受到文化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决定了谈判活动的成败。而为了将国际商务谈判的目标实现,那么就需要全面的对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加以掌握,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以便于使国家商务谈判能够逐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逐步发展。

3.3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在商务活动以及国际经贸过程中,要想将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实现,那么首先就必须真诚的对待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其中,尊重他人具体体现于对别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人格以及信仰等诸多文化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也包括对利益关系的尊重和对别人看法的尊重。往往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持不同的看法对周边的世界,会有着自身独特的行为方式。商务谈判人员切勿以本国文化的标准来对异国文化中的行为方式进行衡量,切勿强制性的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加给别人,以便于实现有效的沟通,在商务合作或者经济合作中达成共识。

3.4克服沟通障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时难以避免的会有僵局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在某些问题上谈判双方未达成一致,因而便争论不休,这样不但会对双方的关系带来负面性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谈判无法继续。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回想可知,双方所争论的问题并非只是一个,导致此类后果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沟通障碍。沟通掌握也就是谈判双方在洽谈合作意向、交流观点及情况、交易条件等过程当中因遇到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理解障碍。因国际商务谈判是跨文化性质的一种谈判,因此,在谈判中极易出现沟通障碍,这便需要尤其注意语言的运用,但凡发现沟通障碍,那么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克服,以确保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落后亦或是先进。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者应当树立文化平等意识,要接纳对方的文化,明确彼此的利益,有效的进行沟通,想方设法的淡化文化差异,正确的接受及认识文化差异,以此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实现快文化谈判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松.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刘卓瑛,郑平坪.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到的跨文化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2(6).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范文6

关键词:产科护理;个性化护理;母乳喂养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0-01

近年来,现代孕妇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以及社会压力,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应对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孕妇的流产等问题,这对产科护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及要求。个性化护理模式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应对现代各种挑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以及产科护理中也逐渐应用起来。本文通过研究82例待产的妇女进行个性化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来本院进行待产的妇女共82例,年龄在20-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3岁,入院的时候孕周在29-4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5.2周,一般资料P值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1.2治疗方法:总共82例待产妇女中,接受剖宫产的孕妇有37例,自然分娩的孕妇有45例。

1.3护理方法:征得孕妇同意情况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待产的妇女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在对照组产妇的产科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实验组病患产科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个性化护理,个性化护理包括个性化心理护理、病房环境、实施措施以及进行病患健康教育的个性化等。首先是个性化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树立个性化护理意识,根据每个孕妇不同的主观感觉、压力来源、疼痛状况、宫缩状况,为孕妇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和计划,疏导孕妇心理状况,达到舒缓孕妇压力,消除她们不安、烦躁以及焦虑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个性化的病房环境,主要是根据孕妇的喜好,给她们营造一种家的气氛和氛围,床单按照孕妇喜好铺设,栽种一些花草植物,允许孕妇在房间内贴上自己喜爱的照片、健康装饰等。再者是个性化实施措施。主要是给予病患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在敲门征得孕妇同意的情况下才进入病房,不影响护理质量以及孕妇健康的情况下,在孕妇睡醒之后才测量其温度输液等,对孕妇提出要给子女亲自洗澡等护理的时候,斟酌情况,无影响的情况下满足其需要。最后是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等,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以及知识等。护理人员要把健康教育内容、各种时期的注意事项等耐心的讲解给孕妇听,确保她们体会以及了解。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饮食以及运动方案,配合用药以及护理,使得她们在确保营养的前提下,身体健康,舒缓心情,生下健康的宝宝。

1.4临床观察:主要的调查指标是产妇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母乳喂养成功率等指标。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6.0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统计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方法,一般资料的均值和方差之和用x±s表示。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待产的妇女的一般资料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护理前后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孕妇满意度表见表1,实验组满意度为95.21%,对照组满意度为70.13%,且P值小于0.05,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3讨论

个性化护理的模式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是现代医疗护发展的良好体现。而个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就是针对不同孕妇的妊娠情况、背景、性格、身体条件、经济能力等,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重点强调的是尊重不同情况下的心理、个性,给予人文关怀,使得孕妇消除掉妊娠以及生产之后不良心理状态和身体情况,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母婴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