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生命的态度范例6篇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1

不过越是高级有序的体系也越容易脆弱,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越是严格,有时甚至近于苛刻。然而,这种严格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对生命体而言,它还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套生存本领,那就是等待。一旦环境恶劣,生命无法正常维持,它会借助某种方法,使之能够蛰伏潜藏,确保挨过难关,待环境适宜之时再求发展。

一般说来,有序程度较为低级的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对恶劣环境的承受能力也会相应增强。例如,人类一旦失去五分之一的水分就会死亡,而蚯蚓即使失去自身体液的五分之三也还没有达到受伤害的程度。对于一些更为低级的“隐生生物”(如小麦中的线虫),即使失去自身水分的99%,一旦得到合适的水分补充也还能恢复生命。低等级的植物也有同样的例证,据说一块干燥的苔藓在博物馆中度过了120年,居然过水还能照样成活。可见,降低有序程度可以成为生命等待的有效手段。

几乎所有最高等级植物都采用降序最为彻底的“种子”方式来保存生命。与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相比,一粒微小种子的有序程度不知要低几个数量级了。它们是生命的真正隐者,你从一粒种子中绝看不到花朵的美丽芬芳,果实的甘甜香美,茎干的分支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庞大的植根体系,以及复杂的维管束组织。但是所有这些精妙绝伦的高级有序结构,无一遗漏地深藏在这颗貌不惊人的种粒之中。

每一粒种子还是整个物种的生命微缩,是一座完整的物种基因库,它贮存了历史,也孕育着未来。

等待是一种强韧的生命状态。许多沙漠植物生命周期都很短促,它们能在下雨过后的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一次生命全程。戈壁上有一种植物,只要一场雨,它就立即抽芽,急速地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仅在八天里就能完成一株显花植物全部的生命周期。此后,新一代的种子又会重新归于安静的等待。在这片一年也未必能下场透雨的戈壁滩上,也许等待了两年时间就是为了这历时八天的生命辉煌。对这些沙漠植物来说,也许等待反倒是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

当然,在植物界还有等待年代更为长久的种子,那就是古莲子。它们才是真正做到“千年等一回”的强者,这种坚韧顽健的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

生命必须包含等待,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会等待的生命就不具备生存的资格。

等待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零级动态”,它时刻准备着,随时都在等候启动的信号。

等待者永远醒着。这是一种伺机而发的等待,一种充满生命张力的等待。可以有失去生命的种子,但决不会有睡过头、唤不醒的种子,也没有怠惰懒散、迷离惝恍的种子。它们个个清醒,对温度、湿度等重要环境因素保持高度警觉,时刻都在捕捉春天的信息。更令人不解的是,萌发的种子凭着什么感觉器官,竟然能够知觉地球引力方向,它会让先钻出来的胚根向“下”生长,而让随后长出的胚芽向“上”伸张。它们有时还得惠于母本的高级知觉,例如常春藤和彩雀花,母体茎干会带着蒴果避开亮光,爬到更适宜种子发芽的阴湿墙角处爆开种子,竟然能对子代出世体现出一种充满母爱的关怀。

生命既要擅长发展又要学会等待,两者相辅相成,交替轮回,形成了生命特有的律动周期。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2

在这段痛苦的卖艺生活中,他和维泰利斯遇到了许多的艰辛与危险。然而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雷米始终抱着自己能与家人团聚的信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愿望达成。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跌宕起伏,被翻译成英、德、俄等多种文字,且也多次被搬上荧幕。它的特殊魅力影响着一代有一代读者,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怎样对待命运与态度。

人的命运是怎样也改变不了的,但是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却不同,态度决定了一切。就拿雷米来说吧,他的命运真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相信大家的命运都比雷米好吧。但雷米最后为什么还能在那样的情况下活下来,并且找到家人,于他们团聚呢?就是一个态度。雷米一直坚信着他的生活会好起来,一直都没有放弃追求和等待,不论环境怎样,不论命运如何。他这样坚韧的意志是什么都打不倒的,也不是容易得到的。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3

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生存能力,是大自然的奇迹,而生命同样能创造奇迹。正因如此,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力量的赞颂便成了文学永恒的主题。

当你置身于熙攘的人流中,从他们的脸上、眼睛中读到了所流露出的哀伤、喜悦、恐惧、满足,那是生命的表情;当你置身于自然中,竹影、鸟鸣、虫唱、草舞,那是生命在释放;当你面向大海,看着潮涨潮落,海浪奔腾汹涌,那是生命的张扬。生命,一种伟大的力量,让我们叹服,让我们感动。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是它的悠久历程,而是它悠久历程中的闪光点。充满了闪光点的生命是美好而永不磨灭的!

美文扫描一

感动生命

听 风

那天,我正准备喂我那几条小金鱼时,却吃惊地发现其中一条小金鱼正一动不动地匐在鱼缸底部。我靠近它仔细查看,发现除了它的鳃很长时间才翕合一下之外,其他器官都一动不动。我试探性地用手指弹了弹鱼缸壁,它却没有任何反应,我马上意识到残酷的事情即将发生。我慌张地去取捞网,准备伸下去把它捞上来看个究竟。

可就在我刚把捞网探进水里的一刹那,令我吃惊的事发生了。本来还在四周悠闲地游来游去的其他几条小金鱼突然间全部迅速地游到那条奄奄一息的小金鱼旁边,并把它围在了中间。它们紧张着,躁动地、快速地摆动着自己的鳍,频率很快地来回游动着,却始终警惕地围在一起。我愣住了,这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住了我,我不敢再采取任何的动作,只是愣愣地、好奇地待在那儿。

很明显,我的捞网对这些小灵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它们的眼球一直不安地转动着,目光却很坚毅。它们时刻监视着周围的动静。这时,我的手不经意地轻微地动了一下,它们就迅速地做出了反应:它们一边保持着队形迅速游动着,一边不断用身体摩擦着那条奄奄一息的小金鱼的身体。原来它们试图用身体把它带动起来。

就这样摩擦了一阵子,奇迹发生了。原本还奄奄一息的小金鱼竟活跃地动起来了!它随着其他几条小金鱼一起游动,它们把它夹在中间排成一条线,围着鱼缸一个劲儿地转。它们想摆脱捞网给它们带来的危险和恐惧。我把捞网拿出来,静静地欣赏着这动人的一刻。

对于生命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大箩筐的思想,我们也目睹过生命的瞬间带给我们的无限的光彩和震撼的力量,我们常常为此而感动。

个人的生命只有和团队的生命融入到一起,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个人的生命只有和团队的生命融入到一起,才能体现出更深远的价值。脱离了团队和集体,我们的生命就如同鸿毛一样飘浮无助;而一旦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团队的生命中的时候,它将爆发出泰山般的力量!

快乐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奄奄一息:_______②震慑:_______ ③震撼:_______ ④绚丽:_______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这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住了我,我不敢再采取任何的动作”中“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为什么说“我的捞网对这些小灵物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个人的生命只有和团队的生命融入到一起,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个人的生命只有和团队的生命融入到一起,才能体现出更深远的价值;个人的生命只有和团队的生命融入到一起,才能_______。

6.由小金鱼的生命奇迹,作者生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美文扫描二

生命的问句

田彩虹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于是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能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他会说:“哦,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她的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的。”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等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的不同的态度,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了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婚前还是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节选自《让身心安顿》)

快乐训练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矗立() ②绕路()

③篱笆() ④诠释()

⑤赚钱() ⑥擅长()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吊儿郎当:_____________

②愁眉不展:_____________

③怅惘:_____________

④宁为鸡口,不为牛后: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以______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对“_____”问题进行了探索,内容大胆而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4.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态度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

6.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四种人对“毒树”的态度?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

8.文章中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美文扫描三

生命需要等待

詹克明

①生命体是当今已知物质形态中有序程度最高的体系,它拥有最_____结构,最_____的联系,最_____的配合,以及最_____的功能。

②不过越是高级有序的生命体系越脆弱,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越是严格,有时甚至是近于苛刻。然而,这种严刻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对生命体而言,它还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套生存本领,那就是等待。一旦环境恶劣,生命无法正常维持,它会借助某种方法,使之能够蛰伏潜藏,确保挨过难关,待到环境适宜之时再求发展。

③一般说来,有序程度较为低级的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其对恶劣环境的承受能力也会相应增强。例如,最高级的人类,其身体一旦失去五分之一的水分就会死亡,而较它低级的蚯蚓,即使失去自身体液的五分之三也还没有达到受伤害的程度。对于一些更为低级的“隐生生物”(如小麦中的线虫),即使失去自身水分的99%,一旦得到合适的水分补充也还能恢复生命。低等级的植物也有同样的例证。据说一块干燥的苔藓在博物馆中度过了120年,过水以后居然还能照样成活。可见,降低有序程度可以成为生命等待的有效手段。

④几乎所有最高等级的植物都采用降序最为彻底的“种子”方式来保存生命。与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相比,一粒微小种子的有序程度不知要低几个数量级了,但它们是生命的真正隐者。你从一粒种子中决看不到花朵的美丽芬芳,果实的甘甜香美,茎干的分支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庞大的植根体系,以及复杂的纤维管束组织。但是所有这些精妙绝伦的高级有序结构,又全都无一遗漏地深藏在这颗貌不惊人的种粒之中。

⑤每一粒种子还是整个物种的生命微缩,是一座完整的物种基因库,它贮存了历史,也孕育着未来。

⑥等待也是一种强韧的生命状态。许多沙漠植物的生命周期都很短促,它们能在下雨过后的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一次生命全程。戈壁上有一种植物,只要一场雨,它就立即发芽,急速地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仅在八天里就能完成一株显花植物全部的生命周期。此后,新一代的种子又会重新归于安静的等待。在这片一年也未必能下场透雨的戈壁滩上,也许等待了两年时间就是为了这历时八天的生命辉煌。对这些沙漠植物来说,也许等待反倒是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

⑦当然,在植物界还有等待年代更为长久的种子,那就是古莲子。它们才是真正做到了“千年等一回”的强者,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

⑧生命必须包含等待,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会等待的生命就不具备生存的资格。

⑨生命的等待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交替轮回,形成了生命特有的律动周期。对生命而言,等待永远是一支瞄向“发展”的满弓弦箭,它时时都在屏息静听,候望天命信号。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快乐训练

1.请将“协调”“复杂”“完美”“精确”填入第①段中的横线上,并与其他词语形成最佳搭配。

2.“生命需要等待”中的“等待”具体是指什么?(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

3.第③段中黑体的“一般说来”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是用来解析文中哪一句话的?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4

积极情感的生长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感、自尊和自我悦纳。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使积极情感的生长,避免消极情感的生长。积极的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和珍惜它能引人振奋、富于爱心,成为幸福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活的麻木、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漠视。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涵养积极的生命情感。

1提升自我意识。“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要靠人自己寻找和发现的;而人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过程,也正是人的生命及其意义得以生成和觉解的过程。”所以,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2激发责任感。目前,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人在为社会、为集体尽责任时,以索取回报为前提;(2)将本属于个人责任内的事情视为高尚的行为;(3)将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任视为傻瓜的选择。这种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不负责,是一种漠视生命的态度,所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强意志,生命态度教育

1培养坚强的意志。生命意志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机能,它鲜明地体现着生命的主动精神。意志力强的人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意志力弱的人最终成为不幸的人。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不断得到强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的学业、人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大学生的人生经验还不足,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弱,一点小挫折都可能引起心理的巨大波澜,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在生活的挫折中磨炼自己的生命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失败,引导他们建立起执著的信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能够经得起生命的各种考验。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5

2008年1月3日召开的编辑学理论研讨会上指出:要深化对新世纪新阶段新闻出版工作和编辑工作的认识,要站在“历史高度”和“文化层面”上,要有“宽广视野”和“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对编辑使命的认识也要站在“历史高度”和“文化层面”,从根本上看待出版业和编辑工作;要有“宽广视野”和“人文精神”,便要洞察世事,提升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多了解各种学科文化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习哲学。我们知道,一切科学和技术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武器,但是,哲学可以说是在最高、最根本、最普遍的意义上解放人的思想,哲学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即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也有助于编辑们思维方式的拓展。所以,有意识地从哲学认识角度看编辑使命,可以提高我们对编辑使命的认识,改变我们编辑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法,从而提高编辑工作者的素质和创造性的劳动质量,并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实现其最大的人生价值。

编辑要有通达古今、放眼中外的世界观

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低到高,从个别到一般,要达到这种对事物、对现象的全局把握和根本认识,就必须对古往今来、宇宙世界、社会民生有通彻的了解。

从国际国内来看,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约瑟夫・奈提出国家软实力后,国际社会纷纷意识到,文化既是民族的凝聚力,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而在增强我们自己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过程中,出版业首当其冲。对国内而言,一方面,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益提高,期盼更优质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情况,亟需出版业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这些情况,都对出版业和编辑工作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成为编辑们在这个时代的重要使命。了解国内国际形式,具备全球视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编辑责任,理解编辑使命的时代要求。

从历史发展来看,自古以来,图书编辑工作为保存、积累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再生先生认为,“出版是文化的一部分,又与政治、经济和时代的变革密切相关……应该从文化积累、推动社会变革、促进人类进步的角度来对待、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各种有关出版现象、事件和人物。”。鉴古知今,就是要培养编辑的历史眼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的问题,从更长的时间段、更广阔的空间去认识编辑工作,从而对编辑使命的历史责任感有更深的认识。

以个体出发看待编辑使命,往往一叶障目,视野狭窄。从世界观角度把握编辑使命,能高度感受文化的力量,深刻理解出版的功能就是记载、传播、积累、传承文化成果;能高度感受编辑的职业力量,深刻理解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文化的优劣选择、传承传播都在于编辑工作的好坏。认识到此,我们编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光荣感,认识到编辑身上所担当的重任,认识到编辑是成就一个学者,一位作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脊梁,从而对编辑使命有一种新的审视。

编辑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觉悟的人生境界

人生观方面,古训有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作为社会转型期的编辑们,应该不断学习充实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学习看待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以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用正确的人生观影响人、指导人。

人生境界方面,不同的人生境界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哲学“大而空”,对人生没用,而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柳斌杰同志也认为,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成为“人”,也就是使人认识自己,反省自己,从而“觉解”人生的境界,“使人成为人能够成为人”。根据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有编辑学者也将编辑工作状态分为自然状态、功利状态、道德状态、哲学状态四种。作为文化的中介者,我们编辑工作者都应自觉培养较高的人生境界,超越自然状态而进入哲学状态,有较远大理想和更高目标的追求,以身作则,倡导高境界,反对低境界。

有了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了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能对编辑使命有更高觉悟,不会为日常编辑中的小挫折、小诱惑所改变,而是坚持理想、坚持人生信念,以一种淡薄心、高尚心去对待工作,对待人生。

编辑要有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至上追求

出版的本质在于文化,编辑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创造文化、继承文化。编辑活动在创造文化价值、扩大文化价值、影响社会主导价值的同时,也在体现编辑个体的自身价值。在2006年中国编辑学会的理论研讨会上,桂晓风提出,我们不能只把编辑看做是出版社内部的一个工种,更应当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保存和传承的角度,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对编辑的功能进行再研究,对编辑的地位进行再认识。这就把编辑工作的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编辑的工作认识和自我认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分辨是非对错,而且要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培养文化价值至上的高尚情操。

哲学知识教导我们价值评判,哲学精神指导我们追求真善美。古有“舍生取义”和“礼义廉耻”,今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笔者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根本标准诚可以用之于编辑工作价值判断。以身作则提倡这些价值观就是时刻牢记自己的编辑使命,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人固具有局限性,有动物性的一面,在物质水平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难免有注重物质享受的一面,但是作为精神的存在物,笔者一直认为,在满足一定的物质需求之上,人应以追求精神生活为幸福之源。作为一名文化的“中介者”,编辑承担着更多的精神文化创造和传播的责任,应该而且必须时刻谨记这种价值观,摒弃物质干扰,提倡高尚,反对低俗,重视精神文化价值,以“文化价值至上”的标准对待编辑工作。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6

【关键词】生命 学校教育价值 转换

一、理解学校教育价值

王坤庆教授认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1] 也有学者主要从价值需求主体的“需要”角度认识,或者从“关系”的角度思考,认为“教育价值是关于教育价值主体和教育价值客体的关系的范畴。它表征着教育价值主体对于教育价值客体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教育价值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教育价值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和作用”。[2]

笔者认为研究“价值”时,除了关注“人”“目的”“需要”等共同主题外,更应在“可能性”的前提下思考事物的价值,即应更自觉地关注到“动态”“可能”的维度,更自觉地关注到价值内涵的丰富性。叶澜教授提出,任何事物,其价值的性质与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应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的需求以及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就是人对这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再次是事物之外的条件,它决定了价值实现的现实空间。从这三个维度认识事物的“价值”,使得我们具备了更加立体的眼光,并有了多角度认识学校教育价值的可能。可以说,是人在感受价值、选择价值、体验价值,事物的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及成长需要密切相关。对生命而言,我们可以说,有价值的事物就是维护人的生命存在,推进着生命成长的事物。事物本身具有多样的可能性,但正是人类对其价值的发现及选择,使得事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不断实现。由此可知,“价值”与“生命”“可能”密不可分,它是蕴藏在事物内部的,可能被人发现、利用和实现的,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量,促使人类更好生活的可能。那么,学校教育价值就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可以优化生命存在,唤醒生命自觉,提高生命质量的可能。

二、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人的生命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性,在这一次性的生命历程中,人所拥有的自然性的时空是确定的。而学校教育作为一段生活、一个世界介入到人的生命之中,它对个体有限生命时空的占据与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从时间上来看,至少九年的义务教育,占用了个体一个星期中至少五天,每天中的至少七八个小时;从空间上来看,个体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与教师、同学发生着各种关系,它们构成了个体存在的空间环境,从而强有力地影响着他,制约着他。这段学校教育的体验,同样对生命意义的获得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生命的视域中发现学校教育的价值。

1.学校教育中的“人”,传递着丰富的生命信息

学校教育中每一个人都是相通而不同的,这意味着多样多彩的生命信息的存在。他们具备统一的生命基础,却又随着差异性个体的绝对存在而存在。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存在于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对个体而言,这种差异性就意味着新的可能的召唤。这种召唤,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也可能是对真实的生存状态的体验。在意识层面,它有助于个体在相互比较中进行思考:“我是怎样的?我应该怎样?我还可以怎样?”这就构成了个体成长中反思和重建理想的资源,成为个体改变原有生存状态的一个“诱因”。这种思考不仅提升着意识水平,而且在比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也会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反思水平还是构建能力,都有提升的可能。而因为不同的个体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就会有不相同的生存样式,个体就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景观和不同的生活风格,使个体在生命存在方面有了比较,有了领悟、尝试新的生存方式的可能。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众多生命世界的汇聚,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资源。

差异是生命的一个方面,但一切的不同,归根结底又都是生命的体现。无论是“生”的本性,“生”的追求与向往,还是“生”的机制,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又都是相通的。因为这种相通性,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体验成为可能。我们能体验到他人的痛苦与欢乐,能理解他人的选择与决定,能欣赏他人的才华与智慧,能向往他人的理想与追求。

因此,学校教育不是要无视差异、消灭差异,而是要在生命的基础上,将差异变为生命的财富,使它能促成个体的自我更新,成为个体生命的能量源,成为人与人相近、共生共荣的基础。

2.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可以回归为一种生命信息

从“知识论”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将知识视为对外界认识的反映,是可以传递的人类财富。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生命的视域理解学校教育中的知识,这样的认识,未免太凝固化、静态化而丧失了生命的气息,丢弃了人的生命需要。叶澜教授将教育内容视为“精神营养”“滋养学生发展的营养品”。[3] 笔者认为,教育内容与知识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成为生命成长的资源,为生命成长服务,并在生命成长之中不断获得新的改造。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都是作者生活感悟的表达,生命情感的抒写。即使是简单的字词,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古人造字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进入作者的生活世界,体悟作者的生命情感,理解他人、感悟他人,从而重新思考自己的过程。这样,我们在面对汉字、句子、文章时,想发掘的重点将不再是规则、道理,而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进入他们的生命,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他基于此对人生的感受是什么。而绝不是简单地用客观的、外在的眼光去打量语文,将重点放在标准化的固定答案上面。事实上,其他学科也是这样,站在生命的场域中理解“知识”,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知识的客观性和标准性,而且要赋予知识更多的、更深的生命内涵。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从生命到生命的理解才应是知识的学习过程。

3.学校教育中的“关系”,形成着个体的生存方式

现实中的人在复杂的关系中从事活动,所以说,人的现实生存状况是与人的活动以及关系的展开和发展一致的。学生所形成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关系之中。

首先是对待他人的方式。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构起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环境,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构着“自我”。学校教育生活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构的是一种互动生成、共生共荣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形态中,学生对教师无条件地尊崇,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教育权”,这种师生关系带来的是一种依附性、被动性的生存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教育中习惯于无理由地依附教师,而且还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依附家长、依附他人。只有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中,才能造就另一种特质的人,他们独立、勇敢、善于理解和表达,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勇于承担生命的重任。

其次是对待自己的方式。个体能否认真对待自己,能否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成长。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学生,也会见到缺乏自信、人云亦云的学生。学校教育生活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剖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

最后是对待事物的方式。即对待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教辅材料以及标准答案的态度。教师或学生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还是作为一种学习对象,是将教学参考资料视为唯一的思考依据还是仅仅作为参考,是将标准答案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还是仅仅作为可能的解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命个体对待事物的认识方式。

通过以上整理,不难发现:学校教育生活中富含宝贵的生命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开发,并将这些生命价值变为现实。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漠视生命存在、异化生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学校教育完全奉行一种工具化、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笔者认为,这是异化了的学校教育而非本真。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换。

三、学校教育价值轴心的转换

以学校教育本体价值为轴心的学校教育应关注活生生的具体的生命,尊重生命品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向。

1.从崇尚“占有”到引导主动生存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崇尚“占有”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实现“占有”某种“技艺”或“知识”,进而谋取一份好的职业或工作。学校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命题和推论,大意如下:最大量的知识和教育,造成了最大量的需要,再造成了最大量的产品,再造成了最大量的收益和幸福。教育被这一公式的拥护者定义为一种“见识”,一个人凭借这种见识就能最有效地掌握一切最轻松赚钱的手段和途径。于是,现代学校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准则是使他从自己拥有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中获得最大额度的幸福和收益。教育必须做到正确地估计自己,从而知道他可以向生活索取什么,最后则主张,在“才智”和“占有”、“财富”和“文化”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现代社会中,人们争相追逐的“热门专业”正是体现这样一种占有心态。

在生命视域中,人是“生存的主体”,而并非是“认识的主体”,教育应当是人之生存展开的一种方式,“学校教育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试图提高‘生存’关怀的程度和层次的一种努力”。[4] 学校教育应引导学生主动生存。对于自然界,学生能意识到自然的神秘、伟大与丰富,积极探索被原本视为客观知识的信息。这样,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意识。对于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于“物”的认识,而是关于“物”的一种生命性关系。对于自己和他人,学生必须学会合作,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存在,也需要借助群体的智慧充实自身。这一过程,也必将带来生命个体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完善。

2.从病态适应到唤醒生命自觉

以“工具价值”为轴心的教育体现出学生的一种病态“适应”心理。学生对教师无条件的尊崇,使学生个体的独特生命价值和创造性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被抹杀和遮蔽。

卡西尔曾指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与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之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之中。”[5] 这种对自身生存状况的不断审视与批判体现的正是个体生命自觉。就像身体需要锻炼之后才能强壮,这种生命自觉,只有在唤醒之后,才能启动。而学校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生命自觉”除了能导致自由、主动地学习知识之外,还将导致相关的“责任感”。真实的“生命自觉”总会导致对自己和对他者“负责”的态度。这种“自觉”状态不仅维护自己的自由,也因此而守护“不干涉他人的自由”的界限。当自己的自由行动与他人的自由行动发生冲突时,他会服从公共领域的交往规则(包括法律和道德约定),而不会野蛮地指望获得特权而压制他人。

3.从“制器”到培育完整生命

教育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应该培育完整的生命。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种培养“工具人”的教育,他们只会机械地学习、工作,不会选择,没有自主活动的能力,最突出的品质就是温驯而守纪律。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应关注具体的、完整的生命,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高质量的活动方式,他们可以给自己确定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懂得在活动过程中反思自身,从而实现更新。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具有这种生命情态的个人,对待他人,能乐于接纳,在人与人的不断交往中,渴求并不断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他有着“自我”,但能向他人开放,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相通性,相信人际对话,能够引起生命共鸣。这样的个人,对待自己,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始终向往并勇于实践自己的追求。他不会满足于自身现存的状态,而是不断尝试更新性成长;这样的个人,对待事情,保有投入的勇气,敢于实践,充满对辛勤劳作的热爱,坚韧而富有力量。所以,学校教育应首先保护学生心中宝贵的欢乐和幸福体验,并在教育过程中增进其对生活中苦难的体验和认同,在体味和承担之中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满怀激情、耐心和技巧,勇于承担的人。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01)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