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例6篇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范式产学研应用性研究

[作者简介]孔金(1973-),男,安徽定远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71-03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发展”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站在专业制高点,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才能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更好地使所教课程密切联系实际,紧跟技术前沿。”①

一、我国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现状

1.高职院校科研的实力。《中国高教研究》通过对14家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所作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显示,全国1207所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中,有175所院校发文,论文365篇,占被统计论文的8.95%,占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总数的14.50%,比2008年增长了3.89%;在发展状态较好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9所重点培育院校中,有36所院校共在这14家核心期刊上144篇,占示范高职院校发文总量的33.03%,占高职类发文总量的39.45%。以上统计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数量少、比例低,但发展的势头和状态还是比较好的,说明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还是有的。从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的状况来看,高职院校科研较少从企业和市场的应用性研究出发,很少根据校企紧密合作来解决企业和市场生产和生活中的工艺改造、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实际问题,以提升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而只是从课程的角度和经验性感受进行思考。

2.高职院校科研的成就。高职教育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从政府到个人已经普遍地将职业教育看做能力教育、就业教育,在宏观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如果从整体上检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研究,或者是在国际比较的视阈中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职业教育思维上的特征或偏向是十分明确的。”②在近十年的中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可以确定职业教育理论的关键概念,如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项目化教学、“订单式”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双证”毕业。“当然,对于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还存在着来自历史的、现实的障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其‘范式’的确认,相反,这一点正好反衬出大家对于职业教育本身有个基本的对象性的判断。只是很多人不能认同这个对象,不是不存在‘判断’这个事实。”③在高职院校科研上有专家认为:直至今日,职教系统仍然对职业教育及其走向普遍感觉到理论上的贫乏,从而使现在的职教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常常受到随意提出的概念的困扰。

3.高职院校科研的困境。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科研照搬普通高校模式,没有自己的特定模式,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差、综合实力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主体是“三改一补”院校原有教师;(2)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量较少;(3)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招聘的普通高校研究生,比例会逐渐趋大。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主力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在科研工作中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对科研工作规律和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对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知之甚少,现有的科研也多是为了评聘职称的“应景”之作。同时,受普通高校的科研模式的影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技术轻素质、重“教”法轻“学”法等问题依然严重,这种照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的做法,偏离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逻辑指定。另据《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5月27日撰文:中国专利平均实施率为70%,其中大专院校的为33.9%,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实现成果产业化,高职院校当然责无旁贷。

二、范式的含义、作用及高职院校科研范式

1.范式的含义与基本理论。20世纪70年代,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所共享的信念、理论和方法、技术等的集合。笔者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这本书中,库恩把科学的发展历程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继交替的历史,而科学革命则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即是说,此时库恩的范式概念讲究的科学研究的“革命性”。库恩在《对范式的再思考》一文中又有新的认识:“不管‘范式’在这本书中有多少用法,还是可以分成两组,各有名称,可分别讨论。‘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包括一个科学群体所共有的全部承诺;另一种意义则是把其别重要的承诺抽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库恩在反思之后提出用“专业基体”(disciplinary matrix)一词来替换范式概念,并且提出组成专业基体的三种根本成分是“符号概括、范例和模型”。它有三个基本构件:一是遵守它的研究者(共同体成员);二是一套规则、典范;三是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满足这样三个构件便可构成一个范式。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特有心理价值的形成,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共同体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并对新手科学家具有示范作用,通过经典著作、典型事例、科学成就、已解决的难题等为某种科学研究提供了模型,还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以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该共同体成员所拥有的范式。最后,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一个总体上的框架和工具。“没有成熟‘范式’的科学只能是准科学、前科学;同样,没有范式(共同体)作为归属的科学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④

2.范式的作用和高职院校科研范式特征分析。至于范式的作用,尤瓦娜・林肯等人这样指出:“范式也具有标准化的特征,使实践者免于长时间思考和认知存在的问题。”因此,瑞泽尔说:“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在高职院校科研中,范式问题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定位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也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高职教育研究范式应该是在高职教育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对于高职教育的公认看法,并以此作为认知前提的思维框架和对象性的判断。当前从国家到基层都已普遍地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讲求校企合作、双师建设等,应在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其二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来看,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必然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具体怎么合作,这里面就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研”与“产”是相互脱离的,高职院校的很多科研项目并不是“产”所需,成果也并不为“产”所用。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应用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应有更紧密的联系,只有通过科研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研发能力,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更好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技术的能力,这样,高职院校科研才会魅力四射。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以应用性研究为依归,走产学研道路,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范式普遍存在着无法摆脱普通高校模式的梦魇,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实际,导致了产学研的分离。“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建立起教中有研,研中有产,产学研紧密相连的工作机制。和普通高等院校从事研发的不同在于“类别方向”,而非在于“水平高低”,所以,高职院校科研范式应在延续普通高校科研模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进行范式革命,建立起具有高职自身特点的科研范式。

三、高职院校科研范式问题的建构方案

高职院校科研本着建构自身范式的需要,应建立起在高职教育这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研究者(共同体成员)队伍、规则、典范,使高职科研能够有自己的范例、理论、方法和评价标准。

1.高职院校科研“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判定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的基本依据不是是否确立了某种范式,而是是否具有严密的范畴体系和以此为共同话语的学术群体。”⑥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主体是高职教师,他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原中专中技部的老师、新招录的研究生和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从教师个人方面看,要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就要培养自己科研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意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高职院校教师以教研来促进企业活动将是更有意义的事。作为研究者要遵守科研行为道德准则、自律责任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讲求科研活动的诚信、精确、典型和客观。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考虑,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力量的培养,高职教育出成绩就要看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抓好科研骨干建设,以他们带起科研队伍,也可以通过名师专家引领,在校企合作中促进科研团队的成长,通过科研,使教师能够思考逐步形成自己专业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或研发能力。再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建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出台科研的管理规划和激励措施,在课题申请、技改项目获取、专利申报、科研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高职院校科研范式的基本对象和范围。高职院校科研方向不仅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办学方向等进行梳理,而且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行业企业生产实践和服务地方经济第一线,突出技术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研究。注重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技术、工艺问题上找课题,促进“产学研”结合,教育者在不断尝试理解教育过程的同时,做出专业论断,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其内在的要求和必经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应将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走势作为科研工作的源泉和发展动力,在横向合作上下工夫,将科研力量投入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新工艺开发等应用研究上。通过开发大量横向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科研和生产的真正结合,校企合作无疑会有更紧密的深度对接。

3.高职院校科研范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科研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科学研究起着有序、规范和激励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高职教育及其科研的重要性,要改变过去以考核普通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方式来评价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既包括论文、论著、课题、项目,也包括专利申请、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等,除SCI,EI,CSSCI等外,还应包括行业性强的刊物。高职院校科研要围绕产学研开展科研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问题。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以能促进产、学、研相互影响方向上进行尝试,开展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并体现应用研究的特点。比如,对于纵向项目,应改变重立项轻研究的局面,将其结题成果纳入评价范畴中;对于横向项目,以经费到账表示项目的完成;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突出评价的市场性、技术性和可验证性,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整合校内外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原创性的应用性研究,加强技术开发,加快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地方。关于科研评价的方法一般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以可定量化数据确认科研工作量的评价方法,如刊物级别和影响因子、项目立项等级及到账经费、专利申请数量等折分加权得出的分值,算作科研业绩量化考核的依据。定性评价是从总体上通过描述性、解释性语言基于“有根据的理论”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方向指标。

[注释]

①杨泽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5):27.

②③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6,6.

④张武升,廖敏.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和发展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33.

⑤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6.

⑥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00.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文2

Requirement investig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 Jialu1 JIA Xiaofeng TIAN Ling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Medical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stakeholders interest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ir requirement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follow-up evaluation directions. Methods Nine direction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study were selected and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eliminary researches were developed. Main stakeholders and participa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study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90 medical researchers, medical research management staff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researchers. Face-to-face interview and E-mail interview were used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importance paid to the 9 evaluation directions selected in preliminary research. Importance index was developed and nonparametric test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different evaluation directions in order to select evaluation directions with greater importance. Results Nonparametric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9 evaluation directions had different importance index,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0).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by discipline and in gener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by discipline analysis and in general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s (mean rank of importance index was: 418, 416, 399, 389).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provincial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general and by discipline were less important (mean rank of importance index was: 295, 251). Conclusion There is relatively greater requiremen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general or by discipl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renowns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general or by discip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provincial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general and by discipline are less important.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Evaluation requirement analysis

科研竞争力是医学研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学研究机构强大的科研竞争力是前沿科研成果、先进医疗技术产生的重要保证。科研竞争力评价在各类机构排行榜中占有重要位置。医学研究机构进行科研竞争力评价,可为管理部门资源分配提供决策信息支持[1];同时促进医学研究机构了解自身科研实力、同行相对水平及改进方向,促进良性竞争,有效增强科研活力等;另外可为医学类本科及研究生考生及广大患者提供参考信息。

既往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内研究机构、第三方民间机构都开展过很多科技评价与高校学科评价,也从多个角度了许多排行榜。但是实际结果显示,既往评价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方需求,仍面临很多质疑[2-3]。既往相关研究多着眼于评价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数据库的建设[4-6],尚未针对评价需求开展广泛调研。针对我国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开展需求分析,可为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提供指导方向,是竞争力评价工作的起点和前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医学研究人员(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药学领域的医学研究人员)、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管理研究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创造主体、管理主体以及评价的实践主体。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可帮助他们寻找科研合作伙伴,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等。因此他们对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都十分关注,可以分别从研究实践、医学科研管理和科研管理研究的角度为科研竞争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因此,本研究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需求分析,有助于找准评价方向,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选择熟悉相关领域的医学研究人员、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管理研究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遴选标准为:①副高及以上职称;②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从业10年及以上;③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愿意参与问卷调查。严格的遴选标准可以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与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1.2 方法

首先,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7-8],通过研究小组头脑风暴和专家咨询初步筛选出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的9个方向,见表1。

问卷分为3部分,分别为: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关注度评分表格和填表说明。一般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职称、工作单位、所属学科等。填写关注度评分表格时,请调查对象对上述9个评价方向的关注度进行评分,赋值标准为:非常关注(5分)、关注(4分)、一般(3分)、不关注(2分)、完全不关注建议删去(1分)。另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请调查对象列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但问卷中未列出的评价需求,并按照关注程度进行打分。将每名调查对象对9个评价方向的关注程度的打分按照如下公式进行标化:Iij=Pij/Pimin

其中,i表示有多少个专家参与评分,i=1,2,3……n;j表示有多少个评价方向,j=1,2,3……9 ;Iij表示第i个专家在第j个评价方向的关注度指数(importance index);Pij表示第i个专家对第j个评价方向的原始打分;Pimin表示第i个专家在所有评价方向打分的最小值。对关注度指数进行排秩,计算每个评价方向关注度指数的秩均值(MR, mean rank),以秩均值表示每个评价方向的受关注程度。

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邮件展开问卷调查。为确保问卷调查质量,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保证问卷应答率;对回收问卷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问卷质量;对回收问卷进行双人双录入,确保数据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对调查对象的学科和职称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本研究属多样本等级资料,采用多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具体使用SPSS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比较不同评价方向关注度指数的差异性[9],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学科、年龄、职称、地域等因素,从医院、高校、医学研究院共抽取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90名。本研究共回收问卷83份,其中有效问卷79份,问卷回收率为92.22%,有效回收率为87.78%。以上结果显示本研究的问卷回收情况尚可,为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

调查对象分布在医学研究、医学科研管理和科研管理研究三个领域,具体见表2。医学研究领域包含了所有的医学一级学科,正高级职称有38人(48.10%),副高级有41人(51.90%),正高和副高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有良好的代表性。

表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n=79)

2.2 科研竞争力评价需求分析

调查对象对9个评价方向的受关注程度见图1。关注度指数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9个评价方向的关注程度不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2.53,P = 0.00)。结果显示,关注程度较高的4个评价方向为:我国机构分学科评价、我国机构总体评价、国际机构分学科评价、国际机构总体评价(关注度指数的秩均值分别为:418、416、399、389,MR > 370);关注程度较低的2个评价方向为:各地区/省区分学科评价和各地区/省区总体评价(关注度指数的秩均值为:分别为295和251,MR < 300)。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以医学研究人员、医学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管理研究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的方向,为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提供参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关注指数高低可以看出关注程度较高的评价方向有:我国机构分学科评价、我国机构总体评价、国际机构分学科评价和国际机构总体评价评价。调研国外的大学排行显示,《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10]有总体/分学科的大学排名,以及分专业的医院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11-12]有总体/分学科的全球大学排名。国内已有的机构排名显示,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是按照总体/分学科的学术实力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学术水平进行排名,并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13]。复旦大学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按照总体/分学科对全国的医院进行排名[14]。中国校友会网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按照总体、不同学科类型和专业分别对中国大学进行排名[15]。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大学、机构的排名多从总体/分学科的角度进行,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根据关注度指数,对我国医学各学科投入-产出分析、我国机构学科/总体投入-产出分析、国际机构分学科评价/总体投入-产出分析这几个方面也有一定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据此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16],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绩效评估与排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此可以看出,从投入-产出角度对科研绩效的评价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进行我国机构总体评价评价,可以评估医学研究机构的综合研究实力,有助于医学研究机构准确定位自身科研水平,找出与国内同行的差距。我国机构分学科评价评价可帮助医学研究机构评估各学科的研究水平,从而发掘优势学科、寻找薄弱研究领域,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势学科、扶持弱势学科。国际机构总体评价/分学科评价,有助于发现并总结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评估我国医学研究机构与世界知名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差距,以他们为靶标,打造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机构。

我国医学各学科投入-产出分析、我国机构学科/总体投入-产出分析、国际机构分学科评价/总体投入-产出分析评价,可测算出我国医学科研投入产出效率[17],有利于医学研究机构针对性地调整科研投入战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增加产出,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18],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为提升我国医学研究机构科研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19]。

各地区/省区分学科评价和各地区/省区总体评价受关注程度较低,该现象与我国医学科研实力、科研资源分布不均有一定关系。以往研究显示,各地区医药卫生科技资源与GDP之间存在相关性[20],科研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医学研究机构科研实力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悬殊的差异使得进行各地区/省区医学研究机构的竞争力分析失去现实意义。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文3

在当前情况下特别是要为农机管理部门的维修管理提供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和依据,为维修市场的培育、规范和发展以及维修的产业化提供政策和法规建议,对生产急需的技术要组织力量攻关,积极向农机维修行业提供先进适用技术。根据农机维修行业生产特点和农机维修网点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适用于各级维修网点的新设备和新工具,坚持农机维修科技为农机化生产服务的方向。

二、农机维修科研应实行维修经济研究、维修管理研究与维修技术研究并举

目前以维修经济和维修管理为主,实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方针。目前,农机维修正处于向生产产业化、管理法规化、科技现代化过渡的历史阶段,其研究任务十分繁重而广泛,农机维修科研必须兼顾各方面的任务,但由于经费及力量有限,只有保证重点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维修行业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最为紧迫的是面对维修市场的维修管理研究,而在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最为紧迫的是面对维修产业的维修经济研究。只有培育和建设好维修市场,实现维修生产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维修技术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充分发挥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因此,“九五”及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应以维修管理、维修经济等软科学研究为主。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方面,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农机维修是一门综合性工程类学科,其特点就是综合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农机维修这一特定领域的问题,虽然也有其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问题,但毕竟所占比重较小,而且考虑到当前科研经费短缺而科研项目又往往具有时限的紧迫性,所以应采取从其他部站引进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先进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结合农机维修实际解决农机维修现实问题的策略。

三、农机维修科研要与应用推广相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不等于生产力,其间要作许多转化工作,要求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够不推自广,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或者只靠研究人员自己的力量就能得以推广,在许多时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农机维修的环境条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当不利,非常需要农机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经济上、甚至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技术上的成果如此,管理上的成果尤其如此。对于一项科技成果如果需要中试,就应把中试立项,为推广打好基础,如果已经成熟就应列入推广计划,拨给必要的推广补助经费,直到转化为生产力为止。只有把科研与推广当做一件系统工程来实施,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科研体制,维修企业办维修科研、或维修研究单位从事维修产业生产,是维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对解决维修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重要意义,对于维修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有重大推动作用,应给以提倡和扶持。

四、农机维修科研发展的指导思想

既要立足当前生产与工作需要,又要立足21世纪维修现代化的需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农机维修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机维修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农机维修工作的方针,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农机维修行业改革与发展服务。

五、结语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协同创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16-03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更加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并且将人才资源看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视人文关怀和创新激励,重视科研过程中的项目培训及专业发展,重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在关注组织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促使知识价值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科研管理对教师的科研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往的只重视量化考核、数据收集、科研立项、项目结题等常规性管理,向科研计量管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的适切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促进科研主体的专业发展,提高科研效能感。

1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

知识经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专业化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职业伦理、组织制度健全”;[1]相应地,对专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张微在“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一文中对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五项标准,即“政策把握、创新理念、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自学能力”。[2]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特别强调科研管理中的协同创新理念。

大学科研管理者需要完成一些常规的管理任务,诸如科研政策的上传下达和制定、教师科研论文的统计工作、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结题管理、经费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比较繁琐细致,需要耐心和细心,所以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同时应转变服务观念,变单向的服务管理为协同创新管理,通过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等信息的分析,为他们提供适切的信息服务和培训、学习机会,也为他们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科研与社会、专家与大众之间搭建便捷的合作交流平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大学科研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要变主客体关系为合作关系,加强理解与合作”。[3]“大学科研管理应从重实证管理向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模式转变。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4]高校科研管理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营造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科研管理内部的关系,努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地发展”。[5]

与此同时,大学科研管理要树立明晰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政策创新意识。科研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研管理手段,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熟悉同一时期、同一课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发表时间,以防教师科研成果在上报、鉴定和转化过程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鼓励科研的创新性,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同时要促使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迅速向生产转化。

科研管理者还需要有较高的政策解读、实施和创新能力。一是能够正确解读各级各类政策文本,理解其精神实质,基本的科研导向,并且能及时地、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科研主体方。二是能够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提高组织科研实效性和创新水平。

2 加强对科研的知识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科学性和明晰性,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强对大学科研的管理: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三是对知识的统觉定位。

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管理、重要性程度、被引情况、知识生成状态等知识图谱式管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多数属于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包括地方性知识、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性知识、非规范化网络知识及默会知识管理;知识统觉是在本地知识实践和对人类知识图谱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知识生成与走向的整体统观与定位。

“知识计量学派”的兴起为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知识计量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时期,以信息单元为基础的信息计量学研究时期和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学研究时期。”[6]知识计量学中的引文研究、知识单元、知识图谱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到科研管理中,有助于科学定位科研项目或成果的重要性程度、科研走向、知识生成的内部逻辑和原创性、生成性状况,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预见性。

大学科研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基于日常工作,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小组会议和访谈等技术掌握地方性知识生产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科学定位地方群体思维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规范性科研与地方性知识,理性思维与野性思维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考察和定位大学的科研潜力和基本走向,更好地洞见大学科研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发现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同时能够提供有效平台,抓住机遇,形成群体科研态势,促进协同创新。

3 基于日常工作加强科研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科研管理应基于常规性管理,从专业的视角对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加以重新审视,从单纯的任务管理向过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基于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培训。大学科研管理要提高实效性和创新性,必须建立在对科研主体科研能力、水平、方向等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对大学的科研目标、科研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大学科研管理中引入智力资本报告以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智力资本是组织通过无形资源和活动的结合,将一系列资金、原料和人力资源转化为价值的能力”。要使组织内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需要加强对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建立科研信息库,并对其科研素质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科研倾向性进行认真研究以帮助教师确立科研方向,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和专业学习机会,例如针对科研项目和论文而组织的小组讨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高层进修访学等。

研究型大学由于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准比较高,教师基本的科研素质能够得到保证,但一些普通院校,特别是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基本科研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如科学精神气质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养成。科研是大学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存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科研与日常工作是融为一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从外在目的看,科研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科研方法包括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科研方法,它是科研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也是科研伦理的基础;科研态度和习惯主要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大学科研管理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促进科研主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科研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结构性浪费。

最后要重视对大学教师科研的全程管理。从大学教师科研的生命周期看,其科研水平的上升有一个从渐变积累提升期到高峰飞跃期再到平稳沉淀期这样一个历程。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教师个体共同协商制定出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解决好每个时期的科研发展和产出任务,并且抓住关键期促使其科研产出和质量的飞跃。

4 确立实效性科研管理目标

“科学研究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目的性为核心,综合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欲求、知识能力,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技术手段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仅仅属于认识的范畴,归根结底它还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认识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在实践范畴,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价值”。[8]

当代科学哲学观强调科学的实践性,科学、技术与实践在一种博奕状态下共生共荣。大学科学应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观和以实效性为导向的目的观。科学的实效性与真理性、客观性、创新性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尊重客观,尊重规律才能发挥科研的更大作用。科研的实效性与人的需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致的,所以真与善应该是统一的。科研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当今科技的创新强调其价值导向性,带动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价值标准应该与其代价成反比,而不是一种新技术在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又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所以说创新与进步应该是一致的,这样的创新是有利于人类的,也是有利于局部利益的,这样的创新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利用,赢得效益,拓展市场。科学、技术、实践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博奕境界。

大学科研管理在促使科研成果向实际转化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目前大学科研管理中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淡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科研市场观念、成果转化理念淡薄,通常只重视科研前期工作如项目立项、经费分配等,对项目后期管理、市场分析、成果转化等不够重视,项目通常局限于完成成果鉴定,科研开发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缺乏共同利益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未能实现将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业化”。[9]因此需要强调大学科研管理的媒介作用,提高科研的针对性,促使科研成果的外化,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大学科研实效性的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其实效性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大学科研创新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诸如管理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实践案例创新等。科研实效性不能只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要考察其创新指数、实际应用的效果以及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可以包括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是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否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出现;是否在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等。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主要看是否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是否在指导社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本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否对改善某一领域的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等。当然大学科研还包括一些实践反思性研究,其实效性主要看是否对改进自身和同行的实践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科研的实效性需要通过实践效果反映出来。

5 树立高效能感的科研管理愿景

科研活动更多地是一种个体精神劳动,教师需要在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境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体验到内在的幸福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基于日常工作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践的接纳,能够体现出实际价值,也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同,激发群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进而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和自我效能感。

我国现存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多地依靠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师生共同体的研究和学术传承。但学术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内衍生繁殖,也应敞开视界关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更广泛的领域,从其它学科或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型,同时关注一线群众的实践智慧,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再者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可能都留在研究型大学里,他们更多地被分配到地方院校或基层研究部门和企业,充当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媒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又能够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推动日常工作的改进,带动同行的专业发展,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价值的外化。

在这个从体系内向体系外、从理论向实践、从专家向大众多向互动和转化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发挥着协调和联络作用,在高层次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以及具体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平台,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参与学术会议、展现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的机会,提高其成果在学术领域被接纳的机率和向实践转化的效率,也使教师的科研行为不断获得强化,提高其科研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科研管理者的管理效能感和美好愿景也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推动相关工作滚动式、高效率地运转。

总之,大学科研管理创新应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切入点,基于日常工作,从科研管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到对科研主体的人力资源评估、专业发展,再到对组织目标、科研环境和科研实效性的评估分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增强科研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组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在注重科研实效性,在把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利用科学造福一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关注其求真的价值,并力求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之有效路径[J].求实,2010,(1):228-230.

[2]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58-59.

[3]欧阳洁慧.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0-62.

[4]孟建伟.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0,(4):33-38.

[5]许崇波.高校科研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0,(1):40-42.

[6]穿越学术地平线[M].人民出版社,2012:101.

[7]刘海燕,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大学科研管理的新视角[J].清华教育研究,2010,(6):56.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科研管理部门;职能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定位,其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新时期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工作必将打破原有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必须转变工作职能,在计划、组织、控制、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稳步持续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变革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隶属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职能,肩负着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注重通过学术积累,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前,大部分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研究专长,习惯埋头于文献资料或实验室中开展纯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对于科研项目的来源及合作对象,也多局限于纵向科研项目及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学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与考核,也主要从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得政府评价的等级等方式来认定其质量与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科学研究工作将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由上至下,从学校到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与内容,调整研究方向和评价考核标准。一方面,学校必须精确了解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引导老师以学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甚至生产生活一线所需要解决的技术等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打破科研伙伴完全由学校、科研院所等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局面。最重要的,学校要变革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例如从单一的认定EI、SCI、CSSCI等学术性期刊发表情况转向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来,从单一的刊物级别、获奖级别等评价方式转向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的评价方式上来。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重要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工作为主要任务,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为主要目标。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科研平台优势、科研成果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共生共赢的目的,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知识创新与科研发展规划的主要职能部门,也无法回避对转型后新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变革问题。为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转型发展这一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转变。

1.科研管理部门在计划职能方面应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职能是科研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指确定学校在某一时期的总体科研目标以及明确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手段的管理活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科研管理部门在编制工作目标和计划时,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这种由上至下的编制方式,过于封闭和狭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由于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在编制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和计划时,必须打破原有的局限,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与本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和计划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对地方重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进行整合,寻求并定位好最恰当的切入点,为学校在这一时期科研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目标以及相关措施、保障予以明确,为整个学校科研工作指明方向。只有这样的导向,教师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才会关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才能以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2.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职能方面应由对内型向内外结合型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组织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师生自主开展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对外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及企事业机构的合作研究项目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队伍的组织主要基于自由组合方式,教师也非常习惯在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寻求合作伙伴。部分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工作的地方本科院校,也主要是将校内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方向进行归队,组织职能主要体现在内部人员和力量的整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要开展应用技术性研究,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已经难以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因此联合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联合攻克科研难题成为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科研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搭建各种科研合作平台,将原有的对内型组织职能向内外结合型组织职能转变,才能实现外联内动,不断提高学校科研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需求准确对接的切合度。

3.科研管理部门在控制职能方面应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科研管理部门的控制职能主要是指对科研工作开展过程的具体跟踪与管理,其主要依据是科研计划,具体方式是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科研工作偏离计划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前,科研工作的计划性非常突出,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鉴定结题等工作都有明显的指令性。学校转型发展后,由于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各种包括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合作研发、技术出让、技术授权等模式在内的横向项目合作方式也愈发增多,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难以面面俱到,对此类项目的过程管理往往力不从心。与此同时,由于横向项目的委托方与项目承担者之间通常签订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因此,整个研究过程控制的需要明显减弱,科研管理部门应将控制职能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即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将控制职能的重点放在项目能否最终完成、成果鉴定(出版)应用上。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成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者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等方式来认定科研工作的最终成效性,从而解决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单一性的问题。

4.科研管理部门在服务职能方面应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学校师生开展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提供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教师在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由于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工作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指令性工作为主,因此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被动、滞后。学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真正落实在有效服务上,科研管理部门如何从过去扮演的上传下达的“传令兵”或简单意义上的文件“收发室”功能中脱离出来以主动的姿态为科研生产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科研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应用技术性研究在对外合作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在服务职能方面必须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学校教师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咨询、参谋、决策服务。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对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职能的重要转变,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的要求,胜任新时期的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和改变:

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成为外交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将由校内扩充至校外。作为管理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主动走出校门,走进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为学校老师与地方企业行业技术人员牵线搭桥,做好外联内动工作,扮演好学校科研工作“外交官”的角色。

2.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成为专家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科研管理部门不再仅仅承担管理责任,许多时候还为教师们开展科研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参谋。因此,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掌握区域科研发展需求,熟悉科研管理工作要求,更要加强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只有成为专家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才能在学校转型发展后,轻松地驾驭好日益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

3.服务至上,满意为先,成为奉献型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后,横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额度不断增长,但这对科研管理工作者而言,除了工作量的增长,并无其他明显的好处。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上,发自内心的热爱本职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学校师生满意度为工作评价标准的理念,为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排忧解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以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明.谈高校科研管理职能的转变及其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05).

[2]黄晓昀等.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科研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04).

产科科研研究方向范文6

论文摘要:近些年杜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行为方式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研究的动力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研究成果的受众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当前需要抓质量.促创新、搭平台。

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质上是为社会科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的。做好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明显转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了解、分析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一)在研究的行为方式上,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以个人活动为主向以组织活动为主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事情。选题、立项,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几乎完全由研究者个人决定。尽管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研究现在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进一步认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进人国家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超越了个体、个人的狭小范围,日益渗透着更多的国家、事业、企业因素。其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体现了更多的国家、社会、企事业的利益和兴趣,社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企事业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已经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由个体自由选择变成一种公共理性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公民道德纲要,国家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规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即便是比较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也已经渗透了更多的公共色彩和成分。比如清史研究,蒙古族史研究,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人连年增加。

(二)在研究的动力上,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原来的远经济利益向近经济利益转移。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机会增多,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知识力量产生了更多的以经济为主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应当说个人的经济要求和追求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要理智地看到,个人收人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究者生产成果的质量还大量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知识经济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就是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行不通,在学术研究的市场上同样不需要假商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越重要、越突出,其引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就可能越大、越高。由此国家、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期望值也越大、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能离开社会责任空谈学术责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越快,人们的期望越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的责任就越重。在物质利益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当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三)在研究成果的受众上,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享有范围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享有不局限在书斋,而是跨出专门化的圈子,已经真正走出了自我欣赏的误区,克服了自娱现象。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参考,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较典型的是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与过去简单的书院、书斋式研究模式相比,现在的社科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已经走向社会、走人生活、走向大众。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发展、人才队伍的特点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科学研究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同时结合本地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以便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作用。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讲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专业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党校和层次比较低的少数大中专学校,而且人数较少。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因为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产生高质量的、规范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就很难。但是,把劣势认识、分析到位也会转化成优势。因为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标志着社科研究的着眼点、着力点、突破点更能关注社会实践的需要,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会厚实些。迫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究,研究中做的密切结合过程。这就为整合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社科规划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进而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转贴于

(二)研究主体的多层次还不可替代。在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个体的自主研究还不可替代,特殊的群体自主研究不可替代,各个单位的自主分散管理不可替代,社科规划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社科研究活动尽管有自主性,但多数科研活动往往也与一定的组织架构相关,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规范或挂靠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社科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行为、公共产品、公共活动,社科规划管理对个体和群体科研所施加、产生的影响力、指导力也在增加。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特殊群体的科研活动,研究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单位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没有个体的自主研究就不会有上层次的群体研究。没有自愿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就不会产生协作力。社科管理的基础是尊重研究者的自主权,社科管理的价值是调动区域内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因素,有效开发、整合分散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社科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党和政府的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组织力、协调力和动员力的“三力”发挥上应加大力度,那就是要有效解决对个体研究的信息咨询和对群体研究的组织力不大,对单位及其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调力不高,对社会上社科研究资源的动员力不强的问题。社科规划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自身在社科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社科社会资本的争取、利用,社科人力资源的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在研究方向、具体选题,获得各方面资源的渠道,建立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哪些问题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哪些是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哪些社科研究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以上信息只有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才能更有效、迅速传递到具体研究者那里。所以必须加大服务力度,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社科规划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方式

显然,社科规划管理的基础内容是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抓质量。必须形成共识,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做支撑。没有质量的成果再多也是废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靠研究数量堆不成社会科学的繁荣。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如何,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活生生的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否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杜撰,研究出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是否解决实践问题或者具有学术价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质量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从研究主体到研究客体再到研究过程都离不开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