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例6篇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1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2

关键词:城市旅游;规划;问题;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城市旅游规划,同时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找适应城市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确保所在城市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具体内容如下。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1.1 完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所处的环境会让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且也会使人们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而且,进行城市旅游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城市营造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步

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属于某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科学的制定城市旅游的方案,这与区域的进步有很大的联系。因此,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的方案,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与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步。在确保城市旅游业进步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 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统一与弹性的界定,缺乏可比性。

2.3 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3 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方法

3.1 旅游部门间应该协调合作

城市旅游规划并非单纯的依赖组织的工作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置的。由于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促进落实。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注重合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等。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它属于一个针对整个城市的不同方面来科学规划的项目。现阶段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因此旅游规划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证旅游规划工作可以推动城市化的进步。反过来说,人们应该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的规划。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两种规划工作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在协调方式方面,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可以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主动协调,另一种是被动协调。主动协调指的是,在编制时期两种规划之间需要达到协调进步,同时发展。被动协调指的是,当两种规划产生矛盾时,需要作出一定的妥协。两种协调的方式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3.2 形成健全的规划工作机构

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保证,还需要形成有效的机构来维护法律保护的对象。因此,应该形成健全的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以此提高城市旅游规划的水平,同时提升规划工作的效率,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的进步。在监理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逐渐规定有关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例如,应该建立比较高级的旅游管理部门,明确城市旅游管理的各项制度等等,这样可以改善当前旅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落实旅游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属于一个重要的组织。因此在制定城市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城市中具有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借助有关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等。可以在合理安排城市旅游场所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不同机构与行业中的的资源,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促进旅游规格工作工作的形成,这样也可以确保城市旅游规划顺利进行。

3.3 规划旅游区文化生态系统工程

通常来说,不同类型的旅游规划,虽然在规划范围、规划任务、规划要求、规划侧重点等方面均有差别,但就规划涉及的内容而言,大体均包括: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场分析与定位;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战略和主题形象,制定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与主要内容;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并对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以及开发时序做出安排等。

3.4 重视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旅游产业中,城市旅游规划属于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当前的城市旅游规划中依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发展的情况,围绕出现的问题,全面了解城市旅游规划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等。通过旅游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健全的规划工作机构,规划旅游区文化生态系统工程,以及重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保证城市旅游的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3

关键词: 环境解说; 游客教育; 研究综述; 中国

1 研究范围的界定

目前在我国的旅游地中,解说教育尚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对于解说系统是什么、如何进行环境教育,普通大众甚至旅游区的管理者们大多还不理解。解说概念的引入、解说系统的构建和游客教育的实施这些主题,多还停留于学术讨论的层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国民旅游还普遍停留于浅层次的大众观光活动,另一方面是景区缺乏高质量的解说服务软硬件。而同时,国人对游憩活动的参与性正日益增强,渴望在旅游中理解现象、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因此,环境解说成为旅游者(游憩者)理解、欣赏环境的重要途径,并能促进游客管理手段的完善(吴必虎,等,2003),有助于实现造访地管理机构的目标。

游客教育(visitor education)概念可追溯至美国野生地区系统(wilderness system)的研究文献,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林业局、国家公园机构和土地管理局为应对游客影响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教育项目(文首文,2008a)。因此,低冲击教育(low impact education)和信息与教育(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也是游客教育的近似概念(李洪光,2007)。在这三组概念中,游客教育突出了游客是环境教育的对象和信息传播的受众;低冲击教育显示了游客教育的目的,即减少访客对游憩资源的影响;信息与教育则表明了游客教育的途径,即通过信息传播对访客产生作用。综合这些概念,游客教育就是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向游客传输有关低影响行为的知识,从而达到改变游客行为,减少游憩活动对资源的影响的目的。

游客教育的信息从传播途径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潜在游客在到达某一旅游地前得到的建议(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二是旅游地提供的信息(地点信息系统,Area Information System)(Jubenville,1978)。这些信息都属于解说信息,由此可见,解说是游客教育的主要手段,解说信息包括事前信息(即区域信息系统)和现场信息(即地点信息系统)。事前解说信息必须在游客考虑游憩活动的选择时就抵达个体,这更多是政府或地区性组织的任务,而不是特定地点管理者的责任。典型的事前游客教育是“不留足迹”项目(LNT,Leave No Trace),它涉及国际层面多个组织、企业、团体、院校间的合作,旨在促进负责任的户外游憩行为。现场解说信息则试图通过正面引导产生理想的现场行为模式和通过更少强迫性的说服方法去提高公众意识(Pigram,Jenkins,2005)。国内学者所关注的环境解说和解说系统基本集中在现场解说方面。

2 国内研究的内容和领域

通过对我国主要电子数据库(中国期刊、硕博学位论文、重要会议、重要报纸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的文献搜索和相关文献阅读(截止到2009年7月),笔者发现国内与上述研究范围界定中“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相近的关键词有:环境解说、旅游解说、遗产解说、解说系统、标识系统、旅游环境解译、游客教育、旅游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教育等。其中旅游或环境解说类文献153篇,游客教育或旅游环境教育类文献49篇,其主要内容如下。

2.1 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的概念

2.1.1 解说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钟林生(1999)较早提议建立周密的环境解译系统,他认为,若要使生态旅游区成为生态旅游者经历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最形象的课堂,则必须利用环境解译的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培养。王民、蔚东英等(2005)通过归纳西方学者的研究,阐释了环境解说的定义,认为它是非正式环境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公民。陈晨等(2005)对环境解说的历史做了简要回顾,对环境解说的理论基础做了尝试性的探讨,包括Tilden模式、“启发内涵”模式、理和计划行为理论、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型。厉新建(2004)从消费技术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中推断出:为使旅游者尽可能地以景区管理人员所预想的或景区内各种消费元素所客观要求的方式进行消费,同时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评价,推动旅游景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帮助旅游者改善并提高其特定的消费技术和能力,而改善景区解说设施并加强管理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王民、陈晨等(2005)对环境解说的目的和目标进行了分析,认为环境解说的目的在于通过听众的理解和参与,使之对已有的对待环境的态度、意识和行为产生反思,进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行为;其具体化的目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环境解说的内容)、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景区的环境问题)、价值观与态度(通过环境解说而改变)、参与(为了更好地改善环境而付出)。

李洪光(2007)通过研究西方文献发现,游客教育是游憩资源管理的手段之一。在最高层面上,它通过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价值与伦理的解释性材料,从而改变游客的价值观与态度;在最低层面上,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制作并向公众分发低影响游憩与其它维护游憩资源的技术材料,从而修正游客行为,减少对游憩资源的影响。

2.1.2 解说系统和游客教育的建设内容及其分类

吴必虎等(1999)认为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两类;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又将北京市的旅游解说系统的结构区分为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接待设施解说系统、观光―度假地解说系统、可携性解说系统(出版物)四大类。唐鸣镝(2006)将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内涵框架划分为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她以自导式解说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搭建了包括现场实景展示(牌示标志)、非现场虚拟展示(游客中心)和可分离型展示(印刷品、音像品)三大类展示手段的自导式解说系统框架。刘娅和胡道华(2008)将旅游景区的解说设施分为有声(音像、便携式语音、虚拟游客中心)解说设施和无声(印刷物、标识牌)解说设施两种类型,并比较了两者在解说效果方面的优缺点。文首文(2008b)认为旅游解说系统由交通导引解说系统、接待设施解说系统、景观游览解说系统、游人中心解说系统、景区外辅助解说系统和可携性解说系统六个系统要素组成。唐伽拉(2003)把景区解说物按功能分为五类,即目的诱导型、说明型、环境地图型、警示型和公共设施指示型解说物。

李红翔(2007)认为景区解说系统由(被)解说对象(景区内的事物和现象)、解说内容(信息)、解说方式(负责信息传递的手段,是解说系统结构的核心)、解说受众(信息接受者)和解说组织(实现解说过程的景区管理机构)五元素构成。

李洪光(2007)认为游客教育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是信息内容与传送媒介(即教育技术)。信息内容和技术会因游憩地点、游憩活动和使用者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李红翔(2007)列出了20种游客教育的方式和信息传送媒介,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宣传册、相关机构人员、地图、标识等。

2.2 解说教育的规划和设计

2.2.1 解说和教育的策划步骤和规划流程

钟林生(1999)首先提出建立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译系统的六个步骤,即:调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文化概况;确定解译对象的数量、特征、行为规律;确定解译目标,包括保护、管理、经营的目标和游客的需求;确定解说内容;选择解译策略,即采用何种方法与媒体;评估与修正,对效果进行监测反馈。纪丽萍(2005)指出了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策划的四大原则和五大要素(管理、信息、市场、媒体、技术性细节),将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策划的程序分为六步:组建项目组、确定目标、分析和确定解说对象(包括景区资源、游客和其他限制因素调查)、组织解说内容(包括提炼话题、明确主题和层次、确定有利于游客学习和态度行为改变的具体内容)、解说内容的书写与构成要素(文字、图片、照片等)设计、策划项目实施后的后续工作(包括维护与更新、评价与改进)。唐鸣镝(2006)认为:(1) 对景区解说使用者进行准确的分析与研究(包括游客的基本信息和游客使用解说的基本情况)是解说系统的基础;(2) 要对认识对象进行调查与分析,确认景区资源系统每一集合单元的典型现象(如地形地质发展及其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认识对象的主要特征,不同层面的属性,需要保护、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及游客可能的兴趣点等;(3) 顺畅的沟通媒介是解说发挥效应的关键。罗芬等(2008a)认为主旨式(thematic)解说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解说方式,应当采用“七步法”来进行主旨性解说的规划,其流程为:选取有形解说对象(可能让受众关注的有形地点、物体、人物或事件)、外化解说资源的无形内涵、确定解说的通用概念(通用概念可以向最大范围的受众提供最大量的相关信息,如果环境解说能把有形资源或无形含义与受众所熟悉的通用概念相结合,受众便能从智力与情感上把解说对象与其自身体验相关联,这样的连结效果最佳)、选择解说目标受众、阐述旅游解说主旨(解说主旨是受众与旅游资源产生连结的连结点)、运用恰当解说方式、创造旅游解说机会(使用解说文本来把解说机会组织成一定的序列,用以发展主旨中的相关观点)。

李洪光(2007)提出,一个完整的游客教育计划包含下列步骤:(1) 认清主要问题及引起问题的主要行为,并考虑可能的解决方法;(2) 确定目标游客,了解其各种特征;(3) 制定教育计划,包括确定教育目的、具体目标和要传送的信息内容,选择传送信息的媒介和方式,制定评估方案和具体的行动步骤;(4) 实施与评价。张光生和王燕(2002)建议分三阶段实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战略,即建立教育的组织和物质保障、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和经验交流的网络、以及建立保护区和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文首文和吴章文(2009)通过实验法发现,从干预游客生态知识入手进行游憩冲击管理的模式是正确的。

2.2.2 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

国外的旅游解说无论在实践还是研究上都已较为深入,涉及从宏观的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到微观的解说媒体和教育技术等各方面。但在我国目前的旅游规划中,旅游解说系统建设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对具体解说手法和设计的探讨较少。由于缺乏对解说系统的全面认识与理解,在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中,解说系统还没有被提升到与其它专项规划同等重要的位置(杜伟,宋峰,2007)。目前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2.2.2.1 游人中心

张华宾(2004)指出游人中心是风景旅游区的概貌展示中心、信息提供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他对游人中心的规划布局与选址、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环境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峨眉山、九寨沟两大游人中心的布局选址和建筑设计,认为它们体现了特定环境、时间下的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和情感取向。

杜伟等(2007)认为,由于文化差异,我国常用的游人中心概念已不同于西方长期以来的定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对游人中心作出了诸多限定,但由于部门职责的特点,后一标准更多的是从行业管理角度出发,将游客中心确立为审定旅游景区等级的指标之一,并未对其规划设计、功能配置等进行详细的规定。他们提出国内游人中心应只承担纯粹的解说功能。

2.2.2.2 自导式解说系统

国内学者对自导式解说系统(即非人员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多以个案调查的形式进行。杨强和杨振之(2004)以邓小平故居景区为例,指出地方文化要素、主题形象要素、环境景观要素和视觉景观要素等四大设计要素是直接决定自导式解说系统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武子宁和路紫(2005)针对遗迹旅游地提议采用空间定位,内容定位,造型、质地、颜色定位的引导方法,并以河北省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自导式解说系统做出了规划设计。施蓓琦和陈能(2008)以上海市为例,提议推进上海都市旅游标识导向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上海都市旅游隐的力度。具体来看,对国内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可按解说媒体的差异划分成以下两类。

其一为游步道上的标识牌解说系统的设计研究。 钟林生等(2000)把云南碧塔海生态旅游区设置的标牌系统按其内容分为指示性、规定性、说明性、解释性和宣传性等五类,认为: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对解译对象与被解译对象的调查;其次明确标牌内容,选定形式;再次要在有关人员中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评估,根据反馈的信息作必要的修改再施工;最后要加强平日对标牌的管理维护。张建国等(2006)以实地和问卷调查为手段,对杭州西湖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的设置与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西湖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能与景区的文化蕴涵相融合,大部分解说标识能对游客起到较好的解说与引导作用,但标识内容不完全、不规范、内涵不科学以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张立明和胡道华(2006)对旅游景区标识牌的分类、布局、内容设计、制作、安装与维护技术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对其旅游解说系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曹吟吟(2008)从微观层面上对旅游解说牌示系统的实际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了总结研究,包括信息内容设计、内容布置设计、造型和尺度设计、材料、地点布局和安装这几方面;她还以张家港暨阳湖园区为例,讨论了解说牌示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章莉锋(2008)研究了在标识系统设计中体现风景区文化特质的设计手法:通过标识造型要素分类,从形态、材质、色彩和图形四个方面归纳风景区标识的视觉元素生成手法;通过对风景区道路空间的分类,分别从入口空间、线性空间、转角空间和交汇空间归纳风景区标识牌布置的手法;并依据不同视觉方式,评判标识牌布置的合理有效性。最后她以华山风景区标识系统为案例,做出了设计构思。钟永德和罗芬(2006)针对目前旅游牌示规划和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给出了解说牌示规划的流程图,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评估与保持四阶段和组建解说队伍、清查解说资源、决定解说目标、选择牌示类型、选择牌示材料、连接对象与文本、确定牌示文本、确定牌示尺度、选择印刷方式、评估解说牌示与保持解说牌示11个步骤。

其二为多媒体电子解说系统的设计研究。目前旅游电子解说系统主要包括多语种无线收发式导游解说系统、游船多语种导游解说系统、多媒体电子解说系统、便携式数码解说系统等类型。和传统解说系统相比,电子解说系统的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发展前景广阔(周可华,等,2006)。张润峰和孙桂茹(2002)详述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智能分区解说系统的声控自动化产品,解决了多个解说员同时解说、声音相互干扰的问题。詹彤和詹锐(2004)介绍了一种适合会展行业的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及其技术特点,该系统可选择多语种解说和手控或自动的播放控制模式。彭仲和史烽(2008)对旅游景区地理信息系统与多媒体触摸屏电子解说系统的功能设计和系统开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现方案。

2.2.2.3 向导式解说系统

学者们在剖析我国解说系统的现存问题时(详见2.3),已多次垢病我国的向导式解说(即人员解说),如解说人员素质不高、解说方式单一、解说内容随意等等。陈世斌(2002)对我国自然风景旅游区导游词庸俗化问题进行了解析,从管理者、培训者、从业者、旅游者四方面寻找原因,并指出其危害。

2.3 我国旅游解说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针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解说系统及相关个案的研究是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中数量最集中的一类。这其中包括对湖泊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董文渊,徐斌,等,2007)和遗址旅游解说系统(刘艳红,2009)的构建研究,对古村落(冯淑华,2005)、地质公园(钱小梅,等,2006)、文化遗产景区(何喜刚,高亚芳,2007)等各类旅游地的解说系统规划的探讨。个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景区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构建:(1) 城市,如北京市(吴必虎,等,1999)、辽宁省锦州市(王辉,2005);(2) 自然旅游地,如重庆缙云山(王辉,2004)、安徽黄山(罗芬,等,2005a)、浏阳市道吾山引路松景区(唐伽拉,2003);(3) 人文历史旅游地,如西湖景区(张建国,等,2006)、重庆大足石刻(陈飞,2007);(4) 人造旅游地:如云南民族村(董文渊,郭蔚,等,2007);(5) 城市公园:如合肥逍遥津公园(李东和,等,2006)。

虽然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最多,但它们在理论架构上基本没有跳出按解说系统的分类体系进行问题查找和分析的思路,虽然在案例的选取上各有不同,但重复性研究较多,少有创新,泛泛而论居多,深入的细节研究较少;其突出反映是各案例研究对问题的总结和归纳趋于雷同。但李红翔(2007)根据解说对象物的性质,调查研究了标牌、人员、可携式设备等各类解说方式在自然、人文和主题公园等不同类型景区的适用性及其解说效用,并由此提出了解说方式的发展趋势和对景区管理的建议,有理有例,其提炼概括较具代表性。

另外,在为各旅游地解说系统查找问题的过程中,多数学者发现我国景区现有解说系统的英译水平堪忧。王淑芳和谷慧敏(2006)以及孙云花(2008)专门著文探讨了英文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如:在翻译中要以读者为中心;根据景点类型特点进行分类,编写出通用专题解说模块;对景区英文翻译实行归口管理等。

从游客教育的角度来看,谌文(2009)指出了我国环境教育的不足和旅游目的地环境教育的缺失。杜颖等(2008)还发现我国游客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很低,也缺乏观察监测数据。他们指出政府管理部门的倡导与支持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游客教育系统的必要条件。邓冰等(2004)通过对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的分析,反观中国环境解说教育和课程现状,建议进行课程改革,新设环境解说课程,或在原有课程中融入环境解说内容,以适应时代要求。

2.4 解说受众

罗芬等(2005b)认为环境解说应该从资源、技术和受众三个方面着手,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解说的解说人员应了解受众的时间分配、身体状况与现有知识,及各个游客群的独特特征、兴趣与需求、旅行动机、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指出成功的环境解说要照顾游客的兴趣及需要的多样性,以受众和解说对象间的连结为重点。若环境解说能使游客产生一种对自然资源的拥有感,将有助于对资源的保护。唐鸣镝(2006)根据国外文献,将游客划分为信息搜寻者、信息受阻者、信息从属者、信息避让者四大类,并列出了他们对于解说信息使用的选择性和特点。

一些学者从游客需求或满意度角度出发,对现有解说系统做了调查或评价。如江宁和陈建明(2006)从游客对湖南岳麓山解说系统满意度的调查中得出:参观游客的年龄分布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在游道设计展示或解说媒体的内容上也必须因对象而异,例如加强活动式、操作式、自我参与式解说设施,着重多媒体解说方式的设计与组合,开发不同的套装解说服务迎合不同需求游客等。罗芬等(2008b)通过抽样调查,以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认为游客对人员解说的偏好高于非人员解说方式,对自然遗产地内的森林、植物、地质地貌等可见性强、感知便利、容易产生关联的资源与内容的解说主题兴趣较高,而对民俗文化、保护意义、创建过程等隐藏性强、感知性差、关联性弱的资源与内容关注度较低。

3 结论

在日益扩张的中国旅游市场中,国内旅游者是绝对的消费主体。我国旅游还处于大众旅游阶段,观光旅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将是我国旅游市场的基本产品(戴斌,蒋依依,2009)。在中国大多数发达城市尚在大力提倡“不随地吐痰”的现阶段,大众旅游者尚欠缺明确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如不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势必导致旅游地环境的恶化。游客环境教育是对一种对由旅游引发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问题作出反应的教育,它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和谐的复合环境系统,通过激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使之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而旅游解说系统是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谌文,2009)。但在我国现有的文献中,很少将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相结合,而是把它们割裂为两条线索开展研究,人为地疏离了两者的关系,造成了目前“旅游解说”、“游客教育”、“环境解说”、“环境教育”等概念多元分离的状态。在国外,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的研究是一体的,因为环境解说以教育游客为目的,解说系统若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将无法被游憩者接受而成为无的之矢;而旅游解说是环境教育的具体手段,若不涉及具体的解说媒体、技术和方法的建设,环境教育只能是空谈。

国内的这种各自为政状况还体现在现有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内容上:旅游、林学、地理、园林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较多,他们多侧重于宏观研究,而很少涉及具体、微观的解说内容构建和解说技术研发问题。我国缺乏教育、心理、体育、卫生、生态、地质、水文、植物、环境、历史、人类学、GIS、电子、语言等诸多专项技术领域的学者介入解说系统的实际规划和理论研究,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更是空白。以游人中心为例,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建筑设计领域,但不重视内部的使用功能的研究,已经脱离了解说教育的本义。而解说系统内部功能的开发绝不是单一学科领域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根据目的地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开展多学科人员的合作。

其次,对国外解说规划理论成果和实际应用层面的可借鉴成果的介绍较为匮乏。尽管有一些学者(吴必虎,等,2003;李洪光,2007;文首文,2008a)对西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也提到了国外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已深入至微观领域,且实践性强,但鲜有作者描述分析国外解说教育建设的方法论或成功案例。而且国内个案研究之间缺乏对比,也没有理论性的提升,如发展出特定的解说技术或框架。因此尽管国内有大量针对单个旅游解说系统的个案研究,但多就地论事,缺乏与先进事物的比照,也没能建立起对实践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有坚实理论根基(如动机理论、沟通理论)的研究较少,能反馈应用到覆盖面较广的实践(而非单个案例)中去者更是寥寥无几。

以上两点原因也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成能直接为国内旅游地普遍应用的可操作体系。而西方解说教育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首先来自于解说实践的极大丰富。以该领域研究水平最高的美国为例,统一的解说规划中心(Harpers Ferry Interpretation Center)统领美国所有国家公园解说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成为实战和研究的先锋。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在解说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区域信息系统和解说规划规范化建设方面。我国只有推进旅游目的地解说教育的实践,深化应用性研究,才有可能在理论研究上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Jubenville A.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M].Philadelphia,PA:Saunders,1978.

[2] Pigram J,Jenkins J.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M].2nd ed,London:Routledge,2005:305.

[3] 曹吟吟.旅游解说牌示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张家港暨阳湖园区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陈晨,王民,蔚东英.环境解说历史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J].环境教育,2005(7):1517.

[5] 陈飞.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构建初探――以重庆大足石刻为例[J].决策与信息,2008(8):131.

[6] 陈世斌.自然风景旅游区导游词庸俗化探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2(6):114116.

[7] 谌文.我国旅游目的地环境教育的缺失与补全[N].中国旅游报,20090629(7).

[8] 戴斌,蒋依依.自觉肩负产业责任,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进一步深化认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N].中国旅游报,20090703(11).

[9] 邓平,吴必虎,高向平,等.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J].比较研究,2004(12):6770.

[10] 董文渊,郭蔚,赵敏燕,等.云南民族村环境解译系统调查与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7(1):2325,29

[11] 董文渊,徐斌,赵敏燕,等.湖泊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的构建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7(3):109112.

[12] 杜伟,宋峰.基于遗产保护和解说的游人中心[J].中国园林,2007(12):1922.

[13]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2005(8):164166,179.

[14] 何喜刚,高亚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9094.

[15] 纪丽萍.浅谈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策划[J].四川林勘设计,2005(2):1720,36.

[16] 江宁,陈建明.从游客涉入角度对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满意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585587.

[17] 李东和,卢松,赵玉宗.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06(3):3843.

[18] 李红翔.景区解说系统构建及解说方式适用性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 李洪光.游客教育简介[J].河北林业科技,2007(5):3436.

[20] 厉新建.旅游产品特点、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J].人文地理,2004(2):4346.

[21] 刘娅,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设施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1):9596.

[22] 刘艳红.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2116.

[23] 罗芬,钟永德,付红军.SMRM模式在环境解说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b(5):3841,46.

[24] 罗芬,钟永德,李健,等.主旨导向的旅游解说规划“七步法”[J].社会科学家,2008a(4):103105,113.

[25] 罗芬,钟永德,李健,等.黄山园内旅游解说类型与有效性分析[J].旅游科学,2005a(5):3337.

[26] 罗芬,钟永德,吴忠宏,等.世界自然遗产地游客旅游解说需求之研究―以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8b(8):6973.

[27] 彭仲,史烽.旅游景区地理信息系统与多媒体触摸屏电子解说系统设计研发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830.

[28] 钱小梅,赵媛,夏梦.地质公园景区解说系统规划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36239,244.

[29] 施蓓琦,陈能.都市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3):4852.

[30] 孙云花.旅游解说系统英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2):356.

[31] 唐伽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3(3):1417.

[32] 唐鸣镝.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6(1):6468.

[33] 王辉.锦州市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3.

[34] 王辉.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658.

[35] 王民,陈晨,蔚东英.环境解说的目的和目标之研究[J].环境教育,2005(7):1719.

[36] 王民,蔚东英,陈晨.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J].环境教育,2005(5):47.

[37] 王淑芳,谷慧敏.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768

[38] 文首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8a(7):9296.

[39] 文首文.旅游解说系统的空间规划研究[J].特区经济,2008b(11):156157.

[40] 文首文,吴章文.生态教育对游憩冲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768775.

[41]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26334.

[42]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1999(2):2729,64.

[43] 武子宁,路紫.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引导―以泥河湾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094.

[44] 杨强,杨振之.自导式解说系统设计要素研究――以邓小平故居景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3):227228,189.

[45] 詹彤,詹锐.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的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4749.

[46] 张光生,王燕.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及其实施对策[J].生态经济,2002(12):3335.

[47] 张华宾.风景旅游区游人中心建筑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8] 张建国,潘百红,王燕.杭州西湖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4):195200.

[49] 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0] 张润峰,孙桂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智能分区解说系统[J].房材与应用,2002(2):3537.

[51] 章莉锋.体现风景特色的风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2] 钟林生,陈劲松,王跃华.碧塔海生态旅游区标牌系统的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3):4951.

[53] 钟林生.试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J].思想战线,1999(6):3942.

[54] 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1):9599.

[55] 周可华,罗明春,蒋玲俐.旅游景区电子解说系统发展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06(6):120122.

Literature Review on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and Visitor Education in China

ZHU Xua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ourism,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0234,China)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4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众多领域学科,并且既包含理论知识类,也包含实践技能类,使得旅游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必然会造成知识信息的碎片化。而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若想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并区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就要寻求一条宽基础有专攻,能综合有实践的专业特色之路,而案例教学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碎片化;案例教学法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几所专职院校的培训,发展到如今的专科、职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旅游教育体系,使得旅游管理专业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转专业就业以及硕士、博士招生时导师不愿意接收旅游专业毕业生等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导游、服务生、前台等职位不具备高等学历或理论知识的人也可以胜任,并且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大学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大学四年的课程虽然涵盖了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中文、外语、传播,网络、市场、营销、策划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但是到了具体某个岗位竞聘的时候,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又比相对“略懂”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硕博导师组建研究团队时淘汰科班出身考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旅游行业中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和策划岗位,一般本科生又是无法企及的。由此种种致使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长远来说必然会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及教师失去信心,最终影响学科发展的后劲。作为朝阳产业的一门热门学科,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急需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道路,而想寻求这条出路则必须要从了解自身专业特征出发,明确专业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与教学特征

总的来说,旅游专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等学科特点。由于旅游产业包含了诸如旅行社、景区、交通、运输、饭店、宾馆等多种行业,因此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就必然要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以便使旅游从业者或研究者在实际的业务操作实践或研究中能够以跨行业、跨学科的横向视野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从纵向来说,旅游专业不仅需要不断地随着社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新自身专业体系与理论,而且需要积极吸收多种相关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完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知识理论体系以及教材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而且随着全球化与行业多样化的发展,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适应市场就必然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思维应用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对应,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就具有了多学科性,方式多样性,实践性等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专业课程包括旅游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英语、政策法规、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系统管理、高数、企业会计、餐饮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必修课程以及美学、历史、礼仪,计算机、摄影等辅修课程。其中,诸如旅行社管理、景区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像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讲求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的多样性就使得旅游专业教学方式从课堂理论讲解,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实训室模拟等,到实地考察体验、现场实践、工作实习等不一而足,以实现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比较与分析,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全面而且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由此,本科院校的做法是一方面向学生讲授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所需的各种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很多院校建立的各种实训室、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甚至有些大学在校内进行产业化的半学习,半工作的办学模式,比如国内的上海师范大学大学旅游学院、美国的由希尔顿饭店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捐资创办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教师和学生同处在饭店运营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1]。在这样的专业特性和教育体系下培养的本科生应该是既有广博的理论基础以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广阔的跨学科视野,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是,由于知识信息的碎片化,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样样通”而“样样松”的现象,使其在人才市场上却不具有明显优势。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同样的大学四年内,学习十个学科知识想达到甚至超过其他人只学一个学科掌握程度,还要对各个学科融会贯通,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本科旅游专业来说,一方面,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如果走技能培训的道路则失去了与专职院校的差异性。在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本科院校旅游学科特点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即宽基础+专攻+综合+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培养上努力做到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宽泛的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别的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跨学科和符合社会实际的综合交叉分析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样样通”往往“样样松”的困境,旅游专业毕业生才会具有比较优势。为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进与努力,而在教学方式上对上述目标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手段之一无疑就是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素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对案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式[2]。美国的哈佛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戴尔)于1870年创立了判例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3]。直至20世纪40年代,案例教学才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选题、编写、应用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案例系统[4]。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与梳理。之后,国外有许多国家的旅游院校例如法国、加拿大、瑞士、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相继将案例教学法全面引入到旅游教学与实践之中[3]。由于案例法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而且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经多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教育、医疗、法律等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很多相关的案例资源库。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首先,从教学形式上来说,案例法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具体,对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直观而生动,使抽象晦涩的理论和规程变得简明易懂,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更加容易记忆和灵活掌握。正如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发现:“一般人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5]。其次,从课堂气氛上来说,案例法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欲望。最后,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思考、判断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实践性的教学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比如做床、摆台等,因此案例的本质是直观具体应用操作演习。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直观性、参与性、启发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表达应变、综合决策、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同时,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刚好符合了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和培养目标。

四、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方向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已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和效果,但是由于存在一些诸如旅游案例研究不深入,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旅游案例库,案例本土化不够,案例更新不快,案例来源渠道狭窄,案例的加工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实际上案例的搜集,整理,加工很多都是一线教师在做,本身时间精力不充裕,加之力量分散,而且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又比较缺乏,使得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同时,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当中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清。课堂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与传统“填鸭式”的授课差别不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6]。显然,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案例本身以及案例应用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以上问题。第一个方面要提高案例质量。整合学科与社会力量,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案例库。该案例库首先要涵盖所有旅游专业课程,并在每一个领域和知识点上做到数量充足,同时既要有单个知识点的案例也要有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的案例。以便教师在实际应用当中能够拥有较大选择余地,从而提高针对性。案例在搜集、整理和归类以后还要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即将现实案例通过一定的改编,去掉不相关的内容,增加必要内容,使之更加适合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案例库除了要涵盖国际国内的典型案例,还要适当提供一些具有本土性的地方案例。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有共鸣,更加容易接受和更加具有实践参考意义。案例库要做到适时更新,以跟上时代和专业发展的步伐。另外,案例库可以以网站或出版物等商业模式进行运作,以达到保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二个方面要提高案例利用质量。首先为了使案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案例。区分使用以理解和巩固某一知识点为主的案例和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前者类似于举例,后者可拓展为结合现实社会现状与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其次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参与感、真实感,使其能真正面对现实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调掌握如何周全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方法手段要多样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比赛、角色扮演到课外的参观座谈,实践调研、项目策划等方式都可以尝试。另外,案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如文字、图片、视频、演讲等也很重要。再次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其在语言表达、思考创新、团队协作、应变与实践等能力,要将案例参与方面的成绩纳入总评成绩并加大比重。同时合理划分个人与小组成绩比重并鼓励和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展示,避免形成某几个人的个人展示。最后为了提高一线教师利用案例的能力,要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除了以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使教师掌握科学的案例使用方法,还要让教师走出去,即让一线教师到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进行实地调研,或直接在相关行业挂职。从而能够更好的深入理解案例,利用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交叉与拓展。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庞杂而不精深。而走出“样样通样样松”困境的出路是广博的知识面基础上的专攻以及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结构,“T”字型的“I”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7]。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考虑,是实现“T”字型人才培养结构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谷慧敏.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美国篇[J].饭店现代化,2005(3):45-47.

[2]马永青,张志鹏.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2):178-180.

[3]江文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化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王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学刊,2010,23(4):97-99.

[5]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6]鲍富元,陈卉.《旅游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应用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17-218.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5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部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6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

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部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