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例6篇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教育转型升级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童汝根(1983-),男,江西萍乡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李旭旦(1968-),男,湖南沅陵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广东广州51054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创业板与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开发”(项目编号:GD10XGL04)、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师范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KYB2011059)和200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融合ISO与BSC理念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师范院校为例”(项目编号:BKJGYB2008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2-02

由于廉价的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在减少,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劳动者素质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为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①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应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体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创业型经济形态趋势,二者均对创业人才有广泛需求,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显得更为迫切。

一、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创业教育的需求

(一)现代服务业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和均衡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其目标之一是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值不足,仅为32.9%,生产比重小,结构层次低,仅占28%左右。许多现代服务领域在我国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非生产性的活动,服务领域有限,大多仍以旅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而金融、保险、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领域比重偏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其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稀缺。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的经济实体,需要更多的为创造现代工业经济、消费经济和网络经济对应的新型服务的创业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最佳承载者。

(二)创业型经济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表现为创业型经济趋势。②创业型经济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社会进步,而且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促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创生与发展并更新社会发展推进机制,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的驱动力。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需要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培养业务创新者、技术创新者和团队组织者等创新型人才,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平台。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催生出来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和产品,创业型人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如何发现、培养、使用创业型人才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要符合我国未来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备创业型经济所要求的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创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产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均大量需求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③根据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经济赶超时期的高层次人才会得到充分重视,但与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容易被忽视。职业技术人才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最值得我们关注。④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根据“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模式”调研组对北京、广东、浙江、河南和新疆等地抽取的10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4.6%的大学生不了解本校的创业教育的情况,有45.4%的大学生对本校的创业教育不满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大赛、举办创业讲座和引入创业课程等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但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体系不健全

根据上述调研数据显示,92.6%的受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并没有高度重视,在科研、教师培养、实践场所、资金等方面没有很好的支持,更没有做到将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等工作很好地结合。西部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仅限于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研讨会和毕业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进行简单介绍而已,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等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体现不出创业教育的真正魅力,难以培养出来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体系不足

由于在我国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专业,所以就没有成批的、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受过专门训练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型教师。⑤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大部分依托于经济或者管理院系的教师开设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大都是依托学生处、团委和辅导员组织创业动员、创业演讲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由上述人员构成的师资队伍缺乏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也缺少亲身创业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素质达不到创业型经济的要求,其培养的高职学生也达不到创业型经济的创业和创新需求。

(三)高职院校创业平台支撑体系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搭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的平台。从高职院校本身来看,其开展的创业教育的主流倾向还是解决就业。比如,创业计划大赛的目标仅仅是营造出一种创业活动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可以培育出全国挑战杯大赛的获奖者,以此来为学校赢得荣誉,而对大赛后如何创办实体组织却很少关注。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以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北京大学为5个在校生创业团队各提供1.8万元创业基金。但是,由高职院校打造的学生创业平台非常少,为学生提供实质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资金的更少,这也是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低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策

(一)构建与经济发展配套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

与经济发展配套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要求结合当代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和单项技术教育前提下形成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技能教学、创业实践强化的创业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精选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在本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形成具体学科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结构,构建有创业教育特色和经济发展配套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创业精神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政策、创业法律、创业文化、创业风险和创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具备创业者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相应的心理素质。⑥

创业技能教学课程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创业需求为切入点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通过经济学原理、创业原理、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融资分析、创业风险预测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初创企业的组织形式、营销方式、融资渠道、财务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创业实践强化课程使在校高职学生具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强化其在校创业的动手能力。该课程模块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方式通过举行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创业计划竞赛、社会实践、创办虚拟经济组织和创设真实企业等活动。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强化课程使学生能够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二)建设精通现代服务业并熟悉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建设一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既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又具有一线职业工作技能且熟悉创业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创业教育体系改进的重要内容。建设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途径主要有三条:提升现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内部培养途径、引进符合创业教育素质标准的外部教师、聘任既具有丰富创业经历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

内部培养途径是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与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型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提供给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师经常深入到行业工作实践的机会,了解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型经济组织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组建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密切关注国内外创业理论动态,发现新的创业理论研究视角,分析创业人才需求。通过内部培养使高职创业教育教师能够把创业教育课程做到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外部教师引进途径可以为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外部教师引进的素质模型标准依照创业教育体系要求师资队伍素质标准建立,主要包括熟悉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具有创业实战经历并且具备相关的创业知识、理论背景和学历要求等方面。通过外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引进,促进创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发展的良性循环。

外聘兼职教师途径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强化实践。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Intel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Andrew S. Grove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讲师超过15年,每年秋季讲授1~2门创业课程。⑦社会上有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他们既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聘请他们从事兼职创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将给高职创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贴近现实。

(三)搭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职业发展的平台支撑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平台体系的搭建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本身的使命,还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打造一个可以进行创业交流和创业实践的平台。企业、社会和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可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体系。创业交流的平台既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与学习互动的平台,也是校企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兼职师资到学校开展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企业从事顶岗实训和岗位就业实习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创业项目,由政府审批并且由政府和社会对项目进行经费投入,校企联合创业团队参与完成项目的实施,由此搭建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创业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多渠道资金平台和专业的咨询跟踪平台可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创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保险机构、企业、科技园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通过创业风险基金的方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筹措创业资金。社会专业机构构建一个专业的咨询平台对高职学生创业提供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创业过程指导等系列服务,引导高职学生创业符合现有经济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

四、总结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将支撑未来创业型经济形态发展。从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创业教育师资保障体系和创业与职业发展平台支撑体系等方面完善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注释]

①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2):65.

②郑风田,傅晋华.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与我国创业政策面临的挑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25.

③童汝根.人力资本导向的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路[J].理论导刊,2011(1):84.

④陶丹,陈德慧.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85.

⑤赵志军.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创业型教师——以白城师范学院的创业教育探索为例[J].教育研究,2009(9):105.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基础;关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70-04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消耗、低质量、低价格、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提出了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但是,实现这种转变却很困难。这与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又是由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

一、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要加快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低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更多地使用体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大、成本高、质量低、价值低、效益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更多地运用智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低消耗、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益。

(二)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根本原因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主要由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和较低层次的复杂劳动者来从事。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经济。是由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熟练掌握科技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智力劳动者来从事。

我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普及程度和质量都不高,特别是亿万农民大多数都是未经过职业教育的简单劳动者。当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时,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所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当前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我国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在改革后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改革

中创业的民营企业,由于创业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创业的起点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因此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复投资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如浙商的小商品生产等。另外,从我国消费品出口的角度看,主要生产出口低端的衣、鞋、帽、箱包、玩具等消费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价格低、效益低。这种情况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是外商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下的粗放式组装性生产。外资企业的产品是很先进的,但其核心技术部件都在国外生产和开发,在中国建立产品生产流水线,将高端产品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好之后运到中国,用泰罗制生产方式,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无技术的、简单的、单调的流水作业式组装生产,其利润的绝大部分都给外商拿走了,中国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为鼓励和吸引外资,为解决我国过剩的劳动力就业,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但这种情况再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要加快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中央的

主观愿望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劳动力技能水平要高。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能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质量高。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抓手,英国以考证为抓手,德国以“双元制”教育为抓手,形成了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环扣一环严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职业教育法规颁布、职业教育研究、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教材编写、职业培训实训室建设、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考核发证、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社会评价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逻辑严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科研所的职责、行业协会的职责、职业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职业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等,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动和制约,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通力合作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进而为国家实行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条件。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讲,没有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国家没有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好,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好,都不太清楚;国家、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各自为政;专业设置不太符合社会需求,技能培养不符合企业要求;重理论轻技能,等等。

总之,我国要想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四、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在怎样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上认识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设计,未将社会力量凝聚到一起。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

(一)从上到下要提高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柱石这一战略性认识

在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德国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原是落后于英国的农业国,二次大战后,德国工业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德国却能赶超英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并在二战废墟上快速振兴,现在领先于欧洲各国,其秘诀在哪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联邦德国经济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政府也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存在的基础”。德国联邦原总理科尔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我国从上到下只重视文凭,不重视技能;只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只重视教人知道什么,而不重视教人会做什么;只关心经济短期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其表现为重视本科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训;重用本科以上人才,轻用职业教育人才;重视对GDP增长率的追逐,轻视对职业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投入。认为发展经济是个硬任务,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个软任务,因此,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投入不足,抓地不力。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到下必须转变观念,普及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要认识到这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柱石的高度去认识,下决心普及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质量搞上去。

(二)搞好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科学的、环环相扣的、逻辑严谨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抓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东一锤西一棒,见效甚微。因此,搞好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现将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想如下:

1.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为重视和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应象德国一样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为重视和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通过计划和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企业、工会三股社会力量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经验,梳理一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围绕建立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补缺补差,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我国职业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国家要建立和颁布职业教育标准

职业教育标准是对职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其掌握水平的具体规定和描述,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系统的逻辑起点。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学以致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国家首先要颁布国家承认的职业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职业的教育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标准再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全国职业院校和企业编写职业教材和授课计划。使全国职业院校和培训企业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明确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毕业合格的考核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因此,国家一定要建立职业教育标准。

3.明确国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在职业教育事业中,参与者有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工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国家应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法律的制定者、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的颁布者;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是职业能力标准的拟定者;行业协会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技能考核的执行者;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实施者;学生是职业能力的学习者和被考核者;工会是学员权利的保护者;学生家长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这些社会力量如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就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一定要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职业学校和企业对知识教育与技能实训要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现在我国的企业界游离在职业教育之外,这是违反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企业一定要作为主角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这有赖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激励机制对涉及的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4.依法明确职业教育师资的从业资格

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分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专业实训教师,在技能方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的相应要求,使他们在技能方面确实能达到师傅带徒弟的水平,实现良师出高徒的培养目标。为此,今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不能直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招聘,而应从具有较高职业教育学历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师傅也要提出同样的要求。对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要分批分期送到有关企业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取实操经验。

5.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大投入,即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室或培训中心,使职业技能培训具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大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立职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分工协作,高质量地培训好本企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社会可建立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提供服务;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室为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投入方面重视本科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必须要尽快改变。

6.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

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在强有力的监督下落到实处。现在学生毕业都是学校自己考核,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学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会放松或降低考试标准使毕业生质量下降。为确保毕业生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合格程度,做到零距离就业,教考必须分离,由第三方评价。职业学校和培训单位只管教学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时,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发证。这样可以制约学校和培训单位按照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努力搞好教学和实训,并促使学生按照职业教育标准去努力学习,在毕业时达到合格标准,以便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在这方面国家要建立奖惩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7.改变职业院校现行的招生、培养、就业程序

我国现在的职业院校是按照招生、培养、就业的程序进行的,企业需要人才就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难以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将职业院校先招生,后培养再就业的程序,改为由企业先招工,企业与徒工之间签订培训合同,然后由企业把招聘的徒工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对徒工进行技能培训,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结合了,同时也促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角。

8.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界线清晰的教学模块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3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焦点话题。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而言,评价高职教育质量“好”与“不好”的主要标准是什么?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要不要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因素考虑在内?如何才能制定出能突出职业教育特性且最为可靠的质量评价标准?仍是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职业教育之利益相关者视角,就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曾指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就职业教育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与职业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组织或个人。既包括职业教育对象和作为专门职业教育机构的学校等在内的职业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又包括作为职业教育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教育培训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职业教育或培训制度产生影响。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基于社会职业并根据社会职业要求或需求以及社会职业(产业)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来服务社会的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高职院校或高职教育机构担负着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履行职业教育这一重大的责任使命。

高职教育和培训制度包含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职业教育的“利益联盟”。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不仅关乎置身其中并作为教育对象的职业人(或入职前的“准职业人”)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关乎职业教育实践的改善和改进,关乎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关乎社会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局。概括地说,职业教育是一个不仅关涉教育对象、学校发展、教育发展,而且关涉社会职业结构调整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大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把职业教育之于学校的影响或作用、把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把教育之于置身其中的教育对象——职业人或准职业人的影响或作用纳人评价标准视野,而且要把教育之于社会职业或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作用考虑在内。概言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视野。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切实地关照各“利益相关者”(或“利益联盟”),要促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二、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普通教育质量评价在内)在评价主体上,基本限于高职院校或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完成的系统“内部评价”,较少甚至没有社会中介机构、投资人或政府等外部力量参与的“外部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以量化评价为主,质的描述或质性研究即价值判断的客观尺度的深层次研究显得单薄。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内),可测量的事实判断层面即量的记述占据绝大多数,忽略了教育的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目标,忽略了对职业教育之职业伦理、职业性向和职业素养等职业人必备特质的有效检验,很少甚至没有对于事实上难以用定量或测验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职业教育特性的评价。这种集中于对教育现状或显性“技术性”要素的评定、鉴别和区分的评价活动与评价标准,没能显现评价活动及评价标准之于改进教育、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结果与评价初衷难相吻合。

(一)局限于内部行政性评估的评价机制

和普通教育质量评价一样,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直以教育系统的内部行政性评估为主。虽然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这种教育行政主导的系统“内部评估”,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质量提高,事实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其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内容普教化、评估方法简单化、评估过程封闭化等现实局限,使质量评价难以收到引领方向、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理想效果,因此招致越来越多的责难或质疑。

(二)重在实用、功利的评价价值取向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没有较好地突出职业教育之特性。评价内容的关键要件基本着眼于实用、功利的职业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根据社会职业或专业岗位特性与要求进行细化的质量评价标准,以显性的现实性指标为基准的目标参照评价,如以修课数目、考试成绩等,评价标准基本固着在“划一的、同质的’维度,没能足以显现高职教育之个性特质的差异性指标。虽然有便于测量或量化的优势,但因缺乏质性的视角而隐没了那些于高职教育而言富于内在价值的实质性内涵。

(三)着眼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视角

教育和培训包含多个利益主体,争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是各利益主体的本然要求。就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而言,作为其教育对象的受训者或职业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作为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的高职院校理应是行内主要的利益主体。在教育中获得正当合理的利益,既是教育中人的基本诉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从职业教育系统的外部场域看,政府、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或机构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应是职业教育的获益对象。但在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基本限于“教育对象”或“职业学校”等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层面,较大程度地把学校的利益、教育对象的利益等置于首要甚至惟一的地位,教育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利益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少有甚至没有关注,用人单位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从教育教学中获益的评价标准被排除在外。这种基于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必要的社会评价体系,使得职业教育机构或“教育人”利益成了职业教育的惟一指向,甚至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惟一追求,职业教育之内在品性及其社会责任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被搁置不顾。因而,在所谓职业教育及其质量评价的支持性力量中,往往存在着背离评价初衷、扭曲评价标准、消解评价效果的反向力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构建由教育系统内部、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三、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特点

如前所述,高职教育有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概括说来,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注重长远、引领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理念涉及到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导向与取向等方面的问题。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其评价理念上,不仅注重各利益相关者当前的正当、合法利益,而且注重各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既注重对结果的诊断性评定,又注重致力于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多元主体、内外综合的评价视角。突破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基本限于“局内”利益相关者的内部评价视界,把高职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与用人单位等社会外部力量的评价综合起来,是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特点之一。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职业结构调整及社会职业发展需求、面向劳动就业等社会需要办学,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综合性评价。社会评价是与(教育系统)内部行政性评价相对而言的。社会评价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如社会职业、劳动就业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上,社会评价是以社会专业组织、民间团体、投资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多元社会力量为评价主体,对高职教育质量特别是所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或适应社会发展程度等进行的评价。

第三,显隐结合、结构完整的评价内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上,注重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的评价内容,并据此确定显性评价指标与隐性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显性层面,如: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专业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或就业能力、就业率等在内的显性评价指标。隐性层面,如:综合职业素养,社会的满意度或认可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结构的适应程度,以及是否满足社会职业或经济社会发展潜在需要的隐性评价指标。

第四,量质并举、臻求完善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化评价,又注重质性评价,诸如对难以量化的层面,如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的知识或技能结构等是否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否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或人力资源开发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否或能否为促进就业或再就业服务,是否或能否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等进行质性评价。量质并举的评价方法,是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特点。

四、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中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的基本设想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对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导向或引领作用。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要建立在与职业教育实践使命充分契合的基础之上,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要以其实践逻辑起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人手,并据此来架构评价标准体系。

(一)着眼于职业特质的评价标准理念:以职业属性与职业要求为基点

评价即导向。评价最终以怎样的导向才能切实发挥评价导向作用?这就要明确质量评价的旨意或应然取向:制定出评价标准究竟是为什么?它应该把职业教育引向何处?人们依照特定的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时,最终会不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能不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所希望的方向。架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兼顾评价过程的各环节,应避免顾此失彼而忽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活动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既要考虑教育教学活动结果、效益及其影响,又要考虑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人的工作态度、方法、能力等。质量评价标准来源于或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价值存在,应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诸方面来加以表达和反映。相应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包括价值存在(质/量/尺度)、价值规范(应该)和价值必然性(正当)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和职业人培养的专门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是以高级技能人才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为主旨的综合教育。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质”逻辑地要求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职业需求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服务于职业需求或职业人成长。为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提供所需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人才谋求合适的职业或转换职业(或岗位)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服务,这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拟定,要以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或特性为基点,着眼于“职业特性”来思考评价标准问题,使质量评价标准真切地反映或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性所在。

(二)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视角: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统一

教育之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构架,既要有包括对学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等显性层面的评价,又要有隐性层面的评价参照;既要有对学校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指标,又要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因素。

“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以“技能”或“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办学的典型形式。面向社会办学,就是面向社会职业或产业,面向行业、企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决策,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表征。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职教育从办学思路或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应以社会职业(行业)或岗位以及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为基点来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合适,不仅要看其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或合符办学的标准,更要考察其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这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力主突破现行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视野,建立起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把“局内利益”与“局外利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评价主体上,突破(系统)“内部评价”一统天下的现实格局,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换,真正形成(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为核心、政府督导性评估为主导、社会评价为重要参照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通过对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客观而有价值的评定,可以为市场选择高职教育提供依据,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通过社会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激活高职教育机构内部办学机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自我发展能力,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办学并获得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导向。

(三)致力于完善、全面的评价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提高质量 改革创新

2012年11月29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以下简称《意见》),对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共分8章20条,包括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与具体任务等内容,改革创新力度比较大,实践指导操作性较强。这是全面深入分析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使命,梳理制约江苏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新时期推动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和新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要求的新举措、新作为。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省教育厅在无锡市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和积极推进《意见》的实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职业教育在江苏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高度重视,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职教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以来,全省职业教育在稳定招生规模、保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同时,坚持把发展重心转到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质量上来,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江苏省的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吸引力逐步增强,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未能解决。如: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尚未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在职业学校有待深入实施,职校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普遍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形式需要改变改进,成效实效有待提高;教学过程管理有待加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选用、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等环节比较松散。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加快实现江苏职教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考验着职教工作者的认知能力、实践艺术和领导智慧。

一、完善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转向

《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和社会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的衔接吻合,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正在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按照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完成目标任务唯有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须抓紧抓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到提高质量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职业教育要以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增强管理能力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自觉服务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围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目标,江苏正在全面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办学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师资建设、完善评价标准、深化教改试点等重点工作。

二、育人为本: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领实践。转变观念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提,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必须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价值追求,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的理念应当成为当前引领江苏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职业学校要秉承“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助人自助、育人至上”的思想,坚持“全人教育、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面教育”的原则,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关注职校学生生涯的持续和谐发展,引导和促进职校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实践、学会生存和学会合作。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形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育人的职业教育管理格局,全面提高我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转型

《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要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尤其要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把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努力构建江苏职业教育办学的创新格局。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寻求和经济发展、企业生产、工作现场、职业活动的紧密结合。完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沟通融合,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程。构建“工学结合、教产合作”的职教办学模式,需要行业企业来组织、推进,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规格和职业标准。加强政府统筹,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举措先行先试,形成可以借鉴推广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四、注重内涵:职业教育管理重心转移

《意见》提出,今后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提高、由粗放到精细、由散乱到规范、由一哄而上到布局调整、由盲目上马到理性建设的快速发展过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正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期江苏职业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为学生的就业、谋生、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功能,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努力探索江苏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促进职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实现每个学生自主和谐发展。这需要职教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更要求职业学校深思熟虑、科学实践。

当前,内涵建设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职业学校教育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是江苏职教内涵向纵深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和有效举措。要积极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场创新精神。要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小班化教学,探索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职校学生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要改变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从消极纠错、矫正问题走向积极建设、引导成长,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避免“机器加工式”培养和整齐划一齐步走,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建立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

五、提高质量:职业教育实践战略转轨

《意见》提出,“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以学校设置和专业开发为核心的从无到有、以专业调整和规模拓展为核心的从小到大之后,目前正进入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第三次创业阶段。江苏职业教育要成为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夺目于江苏教育事业的“百花园”,必须由注重规模、结构自觉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大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推进课程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建设的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必须与普通教育“错位发展”,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

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真正赢得尊严、实现自信的根本措施。《意见》提出:“切实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加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测和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要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断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质量评价方式社会化,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着重建设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督导与问责机制,发展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当前,江苏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体系建设、育人为本、特色办学、校企合作、内涵提升、质量提高是几个最为突出的关键词。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意见》的重要精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核心任务,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全面推进江苏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使命,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持续巩固发展成果,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全面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开创江苏职业教育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为奋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实现江苏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5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高职;质量观

一、高职教育的大众背景

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理论是马丁·特罗教授在70年代初期发表的《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1年)、《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年)等论文中系统阐述的而这一阐述是建立在对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转变的分析之基础上,并以探寻对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新的解释方法为目的。直到9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才被我国学术界开始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教育部在1998年12r24日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 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要接近15%。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幅度扩招.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共招生28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16o万人.比1998年增加51万人.增长47%在校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76万人,增长22%。成人高校招生166万人.比1998年增长近16%。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按我国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随着高职教育由供给驱动向市场驱动、选拔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高职教育应更新质量观的内涵。高职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的范畴。从某种意义说.高职教育质量观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和指南。随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名进行的大扩招政策的推进.对这一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的研究也频频出现,不断提醒对扩招导致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的关注。有研究者提出在过分的经济气氛的渲染下,以大众化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扩招.似乎变成了刺激市场内需的手段,而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意味着新的形势.同时也引发了高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学术风气浮躁;定位不准.失去特色: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盲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内虚外空。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学校既要全面考虑其办学效益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教育消费者的需要,真正认识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价值理念,关注质量是每所学校的必然抉择。

二、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内涵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于教育质量的内容、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基本认识.它对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及个体的教育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育质量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方面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与追求。它通常体现为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知识质量观与能力质量观,或人才质量观与绩效质量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正确认识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从本质上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遵循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在现有条件下提供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的规定性。

随着高职教育由供给驱动向市场驱动选拔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高职教育应更新质量观的内涵。高职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的范畴。从某种意义说.高职教育质量观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和指南。随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名进行的大扩招政策的推进对这一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的研究也频频出现不断提醒对扩招导致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的关注。

遵循教育规律.紧扣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是为了在社会中谋求幸福生活。学生在高职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工具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还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教育要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发展是多样的。多样来自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高职教育质量必须满足学生兴趣能力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发展是”对口”的。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满足学生个人的程度.以促进学生将来就业、择业和创业需要的程度。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和学生产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学生接受了高职教育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就是高质量的人才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有发展.这就是高质量的高职教育。

4发展是增值”的。这是如何评价质量的问题.即以学生现有素质为基础.使学生明确自我进步的幅度和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而明确自己将要发展的空间。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其实践的结果正如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谈到高等教育时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职教育质量观的特性

1、高教性与职教性并重。高教性是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必须坚持应有的标准。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学生属于大学生.高职毕业的人才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来实施教育教学.其工作实践是有据可依、有标准可遵循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质量就体现在其向社会输送的学生产品是否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如擅长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够适时指导解决生产现场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多样性与适应性兼容。多样性是基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规格.类型、层次、学制等需求的多样性,尤其是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办学主体.培养目标的多样性认识,是对高职教育质量及质量标准多样性的表达。在质量层面.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产品质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在质量标准层面衡量学生产品质量的标准(人的一般素质、技能人才的专业素质)是多元的。树立多样性的教育质量观.有利于开辟广泛的高职教育形式.满足不同高职教育需求,并且使高职教育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用市场机制调节高职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多样性的教育质量观反映了学生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同需求。

3、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并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已成为高职办学者的共识.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以“就业导向”指导高职的发展。这使得适应性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纬度.即以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外部需求的程度作为衡量其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外适性只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现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等同于适应市场需求,忽视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促进教育有序、有效发展,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纬度更是严重缺失。外适性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还应该关注教育的学术质量一内适性,关注学生的个适性。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质量观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们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优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高了更要的要求和使命。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与招生规模的扩大与职业教育的质量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共同探讨一下,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观,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及其两难困境

什才是优质的职业教育质量观,这是人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问题。职业教育质量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要观点,它属于一个动态度的概念,现就此阐释如下。第一,是以政治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我国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民生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政治为主要导向下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第二,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很多经济学家把职业教育看做是工厂,把学生当做工厂的产品,评价工厂的效率主要参考的是学生的质量。用经济学的观点去看待职业教育,把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看做办企业一样,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在实践领域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终极目的。第三,是个体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它在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在追去学生职业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上的幸福。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教育观在内涵的发展上正处于起步建设阶段,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人们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了发展上的“两难”问题。

二、创新与整合——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对于职业教育质量观上的多元化选择以及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冲职业人才培养的视角切入,从而更新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质量观,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稳地向前发展。

首先,从传统的就业导向转到生涯发展。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应该跳出传统的观念,把关注点放在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全程方面,而不能短视地把目标仅仅地放在学生的就业上。职业学校在办好专业的前提下,一定要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当学生接近毕业时,学校应该积极地参与就业市场调研,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学校还应该引导学生及时的关注就业信息,保证学生的充分就业。

其次,各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其教育质量,还应该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转移到对各教育教学要素上的充分整合上来。例如,各职业学校可以在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平台、学生自主学生平台、师生资源贡献与交流等平台进行充分的整合以促进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服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最后,把职业教育的眼光从国内市场放向国外市场。近几年来我国跟国外进行合资办学的机构越来越多,我国学生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主要的教育贸易对象。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人才的竞争,特别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竞争,因此,面向国际,要想取得国际经济竞争的胜利,必须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上,我们必须从国内走向国际,把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市场推向国际化。在推向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在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一定要立足于国际,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三、结语

鉴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对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而当前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两难困境,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因此,当前对于职业教育,我们应该进行创新与整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张科丽.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