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训练范例6篇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手外伤;康复护理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极为重要。受外伤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院开始只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只偏重于手术效果,对康复护理不够重视,术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们针对手外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系统康复护理训练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龄6~65 岁,平均33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无其他疾病史。

本组术后随访6~12 个月后,按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AM]评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MP)屈曲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屈曲度数]-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MP)伸直受限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受限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伸直受限度数]。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度;良:功能为健指的75%以上TAM达到220~200 度;中:功能为健指的75~50%,TAM达到200-180度;差:功能为健指的50%以下,TAM

2 治疗方法简介

手外伤患者在臂丛麻醉下行屈肌腱损伤探查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3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但同时又要得到主动功能练习,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本组50 例按计划进行了系统康复训练,5 例因肌腱粘连严重,术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症状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和抗炎类药物,3 天后即明显缓解;2 例患者出现患指肿胀、切口持续渗液症状,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换药20%甘氯醇日3 次静脉注射,4 天内症状均消失。在此期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转贴于

3.1 早期

可选用超短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主动充分的屈曲和伸直手的各关节,以减少肌腱粘连。术后第1 天至1 周的训练:行控制性保护性活动[2],患者戴着Kleinert Splint动力支具以被动屈曲,主动伸直的训练为主,即指导患者主动伸直手指,然后放松让橡皮条将手指被动屈曲,每小时完成5~10 个屈伸动作。在主动活动前,先被动屈曲活动1 次,使关节活动开了,以后再主动活动。取下支具,护士一手使患手握拳,一手辅助患侧腕关节5 次,以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处于屈曲位而发生僵直畸形。使患手腕关节及指间关节处于屈曲位,充分被动屈患指的掌指关节5~10 次,然后患指主动伸掌关节5~10 次。腕关节和掌指关节被动屈曲位,充分被动屈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5~10 次,然后让患者主动,被动伸指指间关节5~10 次。活动时应适度。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的原则。术后2~3 周的训练:每天坚持完成上述的动作,每个关节屈伸5 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疼痛范围内,逐步增加屈肌腱活动范围。3 周内白天必须穿戴,夜晚睡眠时去除橡皮筋的牵引。患者在此期间内不可以自主屈指活动,不能自行取下矫形器进行。

中期术后第4~6 周训练:取下支具,患指主动完成轻微主动手指屈曲练习,总主动活动度不超过30 度。每分钟5 次,连续25 分钟。此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上午、下午、晚上各进行一个单元的被动活动锻炼,如借助各种器械:分指器,哑铃,皮球等,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手的功能,如穿衣,系扣,使筷子等都可以锻炼。训练结束后仍需支架保护。此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和活动恢复程度,取下支具,进行指屈肌腱进式,无阻力训练,手指屈伸至指间关节最大活动范围,但不能手指过伸或用力握拳。分别进行指深指浅屈肌腱运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外固定解除后,进行患指的主动,被动活动,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直至患指屈伸活动正常。每次30 分钟,每日2 次。

晚期 术后第7~12 周训练:开始可不在应用支架保护,手指与手腕可自由主动活动,开始进行患指的灵活性和渐进性的抗阻训练,如对掌,对指训练,握力器训练等。每次30 分钟,每日2 次。此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去除支具,进一步恢复肌肉力量的训练,作大力的抗阻运动。如用力提取重物,握拳等。每次训练40 分钟,每日2 次。利用不同的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2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58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变化差异及综合康复训练有效率。结果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经综合康复训练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0.85±20.16)分,肢体运动功能为(75.49±17.83)分,较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33.57±19.43)分、肢体运动功能为(38.21±11.32)分均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8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总有效率达93.1%,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 ] 脑出血;术后;综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73-02

脑出血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发病原因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升高、血管老化及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1]。脑出血患者由于脑内出血易造成神经受压,出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若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差,可出现失语、吐字不清及偏瘫等后遗症,为患者生活带来很多困扰,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2]。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工作节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及过度疲劳等原因诱发的脑出血比例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有效康复措施,本次研究选取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恢复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8例,患者选取标准:①患者经CT等检查后,确诊为脑出血;②患者意识清晰,各项生命体征较平稳;③排除意识不清、伴有心脏病、肿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52~81岁,平均年龄为(63.2±2.6)岁。

1.2 方法

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内如下:①日常生活功能:加强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根据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运动性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从简单汉字开始练习,逐渐加大练习难度;语言障碍为感觉性患者,可通过动作、表情等帮助患者理解词句含义;对物品命名语言功能障碍者,可采用反复教说练习帮助患者掌握物品名称;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吞咽模拟训练,也可通过外物刺激患者咽喉壁等部位,协助患者进行空吞咽训练,对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取头部前伸的仰卧位,便于患者进食;对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独立完成的洗漱、穿戴等基本生活内容,鼓励其自行完成,对不能独立完成者,进行协助指导和基础训练[3];②肢体运动功能:术后指导患者选取正确的体位,保障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纠正患者上肢弯曲、下肢伸展等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错误体位,上肢训练主要包括握手、对抗肢体屈曲痉挛,躯干训练主要采取反复收缩腹部及桥式运动等方法进行训练;下肢训练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利用功能锻炼器进行训练[4];③其他训练:帮助患者掌握术后翻身等简单动作的完成技巧,鼓励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锻炼,告知患者或家属有效的按摩方法,为患者进行关节等部位活动按摩,对可下床患者,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可借助外物支撑在室内进行站立、床边行走等练习,患者熟练后,鼓励患者独立进行步行训练,为避免患者发生摔倒等意外,医护人员或家属要做好监护工作;④心理素质: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担忧和疑问,保持亲和的工作态度,理解患者内心的无助和自卑,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1.3研究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法[5]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6]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综实施合康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所选58例脑出血患者,经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39例患者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无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逐渐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复;4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差,语言及运动等功能障碍表现未见明显改变,患者生活能力较差;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综合康复训练实施总有效率达93.1%。

3 讨论

脑出血是我国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疾病,起病急,出血早期患者即有死亡危险。治疗后,患者也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脑出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之一[7]。目前,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方案,不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降低脑出血致残率[8]。

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对58例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缓解,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由此我们认为,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充分锻炼,改善患者错误肢体体位或不运动对术后肢体恢复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所选5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术后运动等功能显著恢复,患者无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发生;15例患者脑出血术后恢复效果良好,4例患者恢复较差,总有效率达93.1%。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通过有效训练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通过综合康复训练,还可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增加患者语言使用频率,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及语言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心理训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增加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对患者病情康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应用效果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失语等情况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9]。

[

参考文献]

[1]毛永强,戴一平,惠东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9):1309-1310.

[2]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69-573.

[3]何逸康,夏扬,张新颜.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1-1642.

[4]李和平,李惠勉,张嵩.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63-64.

[5]孙锐.脑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31-1434.

[6]黄春敏.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1):109-110.

[7]于尧,吴文群.综合康复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53-54.

[8]王翠香.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出血术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32-33.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早期康复训练 作用 研究【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7-0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与股骨头疾病的一种相对安全、疗效最好的一种手术方法。而早期的康复训练是决定患者关节功能能否成功恢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早期康复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22例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7例,女性有15例,他们的年龄在59-80岁之间。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11例。这些患者中,有18例外伤性质的股骨颈骨折,有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2 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时候,需要采取侧卧位的位置,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插管,取髋后外侧切口进行置换手术,其中置换的假体为骨水泥型或生物型。在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方法,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的康复护理。

1.3 评分标准。康复训练的评分标准包括以下五点:第一,1级是患者下肢关节活动的范围低于正常活动范围的10%;第二,2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正常活动范围的25%;第三,3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正常活动范围的50%;第四,4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正常活动范围的75%;第五,5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水平。从第三级到第五级都可以看作下肢关节功能的恢复状况良好。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早期康复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作用进行有效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组别人数优良1-2级3级4级5级观察组11100146对照组1181253 两组患者下肢关节的功能恢复状况良好,而观察组患者下肢关节功能的恢复状况要好于对照组患者。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手术中比较重大的重建手术,在手术之后加快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是当务之急。早期康复训练需要的步骤包括:一是在手术第一天,患者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运用下肢关节的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每一次需要三到六下;二是在手术两到三天内,将病床摇到三十度,在继续下肢关节康复器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屈伸训练;三是在手术后的第四到五天内,将病床摇到六十度,进行下肢关节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小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借助行走器进行地面试走,全足着地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四是在手术后的一星期内,下肢关节康复训练的角度扩大到六十度,患者在床上进行坐位训练,每一次时间为十五分钟,又或者患者坐在床边,伸直髋关节,伸展关节囊与屈髋肌,每天进行两到三次,每一次需要进行五分钟;五是在手术后的两星期内,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坐位到立位的训练。

在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点意义:一是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自身的体力与自信心,不断增强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动作协调性与肌力;二是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液的扩散与渗出,促进患者体内营养代谢的开展,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到术前的生理状态;三是早前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局部的淋巴循环、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肌肉运动神经的控制力,进而加快下肢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预防患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对坠积性肺炎及褥疮也能起到很好地预防及控制作用;四是早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加快患者适应人工髋关节的能力,尽量克服自身对人工髋关节的排斥情绪,同时可以有效预防下肢关节功能不良、废用性的肌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综合以上,在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具有明显的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花棉,梅静,赵桂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05):134-125

[2]杨旭芳,宣彩君.康复护理程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9(03):412-423

[3]戴雅琴,章水娟.全膝置换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0):345-346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 脑出血;偏瘫;早期康复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29-02

脑出血是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约有5%的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能生存下来,但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出血术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为此,通过对30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于术后2周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7月~2002年5月在我科治疗经颅脑CT确诊为脑出血的初发患者60例,均行手术治疗。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8岁,平均62.40岁。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按脑出血部位分:额叶7例,顶叶5例,颞叶13例,基底节35例。按GCS评分3~5分5例,6~8分21例,9~12分34例,术后2周生命体征平稳,所有病例未伴有其他严重合并症。

1.2护理要点

1.2.1分组将60例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即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昏迷程度、偏瘫侧别、病变性质及入院时严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基本相同。

1.2.2对照组的护理对照组30例按常规治疗护理进行康复。

1.2.3康复组的护理30例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开始[1],康复组在发病后平均8.7 d开始按预先设计的康复护理程序[2]进行训练,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运动疗法。定时变换,凡不能翻身者,每2小时翻身1次,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卧位或半侧卧位;良姿位摆放,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头上,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腿支撑在枕上,髋、膝关节自然屈曲,患侧卧位时需拉肩胛骨至前伸,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侧肩部、臀部垫高并置于抗痉挛模式或下,足底不放支撑物,按摩和关节运动,可以做大小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活动。按摩是指用手掌侧对偏瘫肢体以一定的压力从远端向近端对其皮肤、皮下组织、肌腱进行抚按,改善淤血,减轻水肿,防治肌肉痉挛及发生废用性萎缩,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随着患侧肢体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可开始迈步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沐浴、刷牙等,必要时家属协助其训练。软瘫期以诱发自主运动为主,痉挛期以抑制肌肉之间相互协调性为主,每天1次,每次40 min,并教会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

1.2.4评定方法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MA运动功能积分法[4],首次评定在入选后,再次评定于出院前由同一医生进行。康复组平均经过46 d的治疗,对照组经过平均45.7 d的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积分在康复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组和对照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但康复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

表1 脑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两次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情况(分)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发病率和偏瘫率也越来越高,而偏瘫发生率又直接影响患者日常

表3 两组患者两次下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生活。按常规治疗和护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偏瘫侧肢体的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及异常行走姿势等后遗症。而在早期根据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将可使患者不留或少留这样的后遗症。

脑出血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的运动模式为标准。康复理论认为: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训练正是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达到运动功能的最大限度的恢复。本组康复结果表明: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组试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照组恢复的幅度小,时间长,甚至不能恢复其功能。而康复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

康复介入应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开始,过早活动可能引起血压的波动,也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应注意根据个人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严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若有明显的出汗、胸闷、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应立即停止训练,对症处理并及时调整计划。

通过临床试验我们也发现少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渐丧失信心,主动参与下降,使康复的速度减慢,两项指标的评分也不高,而能坚持较规则训练的患者各种功能都有明显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患者不够自信,不能坚持到底;护士的工作做得不够,应该强调早期坚持康复训练。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向家属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共同提高对早期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且护士应熟练掌握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邱纪方.中风偏瘫的全过程运动治疗及其安全性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3):116.

[2]李红玲,郭力,宋兰欣,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5):202-205.

[3]燕铁斌,窦祖林.实用康复[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8.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功能锻炼;运动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主要症状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马尾综合征、肌瘫痪等。为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与护理对功能的恢复和恢复程度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与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2月~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46例,年龄23~62岁,病程5年以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①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腰臀部及下肢不适,酸痛麻木,弯腰困难,相应椎间隙或椎盘压痛,直腿抬高阳性;②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择期进行了髓核摘除术;③所有患者都签属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采取常规护理,患者量力而行进行康复锻炼,开始锻炼的时间和幅度不做具体要求。研究组术后麻醉消失后就开始对其进行不同阶段系统,正规的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

1.2.1康复训练 ①研究组康复锻炼应由专科护士指导进行分别在患者住院等2d、手术前1d、手术后和出院前进行多次示范、模仿,监督患者练习并纠正错误,患者可根据训练计划选择所需内容反复观看、练习,直至掌握。出院前1 d指导患者回去后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维持正确姿势,同时演示床边腰肌锻炼(坐起式、蹲站式、扶床行走等);②术后7d~6个月,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使腰背肌强壮有力,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复发。方法:指导患者戴腰围及上下床的方法,进行纠正腰椎姿势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坚持腰臀、背臀肌锻炼,腰肌放松和伸展运动,下肢肌肉锻炼;③术后3w以后的长期运动方式:此阶段要逐渐加强腰背肌肉训练,柔韧度训练,有氧训练,注意纠正不良姿势,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防止复发。方法:鼓励患者在腰围保护下开始下地行走,进行腰背肌巩固锻炼,教会蹬脚、踢腿、伸展、转腰、悬拉,快速行走,退步行走,慢跑和游泳等运动的方法。

1.2.2康复护理 ①重视心理康复LDH因病程长、易复发而使患者在理上始终受到疾病的困扰,应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做好健康宣教不但需要做好一般的出入院宣教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观看录像和宣传栏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知识、治疗特点、配合方法、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充分重视其对治疗护理措施理解及对疾病的认识,患病期间应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出院前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发放宣教资料,进行具体示范和指导,使患者了解防止复发的知识;③随访方法出院前1d发放医患联系卡,卡上有医患双方的联系电话、地址、复查时间,并交代注意事项和复查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登记患者来电咨询,研究组回院复查的时间为1次/w。

1.3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后进行康复评分,参照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组1993年制定的评定标准表[2]:①优:术前症状完全恢复,工作生活中无不适,无复发,患者感到满意;②良:术前症状大部分恢复,工作生活中有不适,无复发,患者基本感到满意;③差:术前症状减轻,工作生活中仍有不适,有复发,患者基本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采用STATA 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多样本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后评分优、良、差分别为:50%、34%、16%,对照组的优、良、差分别为:30%、34%、36%,观察组优良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LDH是一种常见腰腿痛疾病,多发生于20~50岁青壮年,与年龄、、劳动强度及脊柱承受压力等有关[3]。临床上以L4~5及L5~S1两个节段最为多见[4],择期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地缓解或解除患者腰腿痛或肢体麻木的症状,其术后功能锻炼则是巩固其疗效和恢复其功能极为重要的措施。而临床上,患者由于疼痛及认识不足或方法掌握不够,导致腰部肌肉缺乏锻炼,尤其是术后卧床,肌力进一步减弱,使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从而影响疾病的愈合,所以进行术后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合理,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与护理非常有必要。表1术后康复锻炼恢复情况可得研究组患者恢复的优良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娄湘红,杨晓霞,主编.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35-33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7.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57-01

全髋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痛苦的良好技术手段,病人大多是60岁以上伴有心血管、糖尿病等不同程度的疾病,术后并发症较多,老年病人全髋术后康复训练及临床指导与预后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现将从2009年至今207例60岁以上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与临床指导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07例,其中60-70岁患者88例,女性46例,男性42例;70-80岁患者91例,女性44例,男性47例;80岁以上36例,女性22例,男性14例。本组病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1岁,以68-75岁尤多。

2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疼痛活动受限,对疾病认识不足,增加家庭负担,老年患者身心都极为痛苦,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不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都应体贴关心病人,耐心细心地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讲明病情及预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精神愉快。

2.2注意居室的环境居室环境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颜色协调和谐,灯光明亮适宜;居室内要早、中、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以保持病人适当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对其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2.3科学的膳食安排根据老年病人饮食习惯,提供合理均衡营养促进骨折愈合的饮食,多吃些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食物和含钙高的食物,必要时根据医嘱口服补钙药。还要多吃些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注意排便情况,科学调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经常变换饮食花样,增加食品种类,饭菜力求清淡,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不宜吃过于油腻和过咸的食物。

2.4术后必须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术侧肢体下方和两腿间垫软枕,使髋关节稍屈曲,穿防外旋鞋。搬或移动患者将整个髋关节抬起,不能只牵拉抬动患肢。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外旋伸直位。发现患肢缩短,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摄片检查是否脱位。坐起时动作轻柔缓慢,以免发生性低血压。

3术后康复训练

因病人长期卧床,缺乏活动,易发生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所以在医院期间我们医护人员要认真耐心指导协助病人功能锻炼,出院教会家属按要求,帮助病人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或鼓励病人主动活动,主要活动非固定关节、股四头肌、腰背肌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肌张力,保持关节活动。具体锻炼方法如下:

3.1术后早期(术后当日至5日内)术后当日即可进行患肢向心性按摩,足趾、足踝关节主动、被动伸屈锻炼。术后第2-3日,拔除引流管。去防外旋鞋。进行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和旋转练习,至术后1周左右。屈髋位臀部不能离床。加强上肢肌力练习,以便更好地使用拐杖。

3.2术后中期(术后5日至2周)术后5日左右,以主动和抗阻力训练为主。

3.2.1卧位锻炼锻炼屈髋肌的最好办法是髋关节半屈曲位主动或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主动直腿抬高,宜在术后7d后进行。

3.2.2坐位锻炼术后5-6日,由于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和半脱位的,因此,坐的时间短,每日可坐4-6次,每次限半小时。

3.2.3立位锻炼术后6-7日,患者由坐到站的位置,并进行扶拐立位练习。患肢垫高屈膝,上身前倾,通过调节板凳高度训练屈髋;站立位令健侧下肢前后移动锻炼术侧髋关节内外旋。

3.2.4步行锻炼术后开始下地行走和负重的时间因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程序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骨水泥固定者可早下地活动,2-3日后逐步负重行走。非骨水泥固定者术后1周在不负重情况下扶双拐行走。行走时,双下肢步幅一致;行走或站立术侧膝关节伸直,挺胸伸腰;上下楼梯要求健侧先上,术侧先下。

3.3术后晚期(术后2周以内)此期关节已不易发生脱位,应加强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功能锻炼。还要训练走斜坡,上下楼梯等,增强肌力和ROM,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提高A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