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例6篇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文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创造的先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等。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经济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一、毕节市红色文化底蕴丰厚

毕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试验区,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党史上创造了很多亮点。

1934年,在毕节建立了第一个贵州省的地下党支部。中共毕节支部成立之后,就及时实施了提出的“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加强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继续设法与党的机关取得联系”等四大行动纲领,并取得显著成就,为中央红军胜利走出贵州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为红二、六军团进驻毕节作了重要策应工作。

毕节有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会址。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毕节林口,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 “鸡鸣三省” 分工会议,根据提议,决定由接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从组织上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进一步确立了在军事指挥上的领导权。“鸡鸣三省”会议在党和红军历史上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但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为长征的最后胜利赢得了组织上的保障。

毕节有红军长征以来建立的唯一省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1936年2月6日,红二、六军团占领大定(今大方),2月7日,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大定(今大方)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这是红军在长征以来建立的唯一省级红色政权,由任弼时任省委书记,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标志着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1936年2月17日,红二、六军团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由大定(今大方)迁到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内。福音堂成为川滇黔省人民抗日并开展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毕节有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1936年,在红二、六军团的领导、宣传和号召下,以中共贵州省工委掌握的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宣告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成立,并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毕节有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岩溶)反贫困试验区的特色资源。1988年6月,由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市红色文化中的统战文化在新时期的延续和体现。

此外,毕节市还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图片、文献、音像、雕塑、革命战争遗址、文学艺术作品、实物、纪念地等红色文化实体形式和物质载体。

二、毕节市红色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相关文件出台以来,毕节市的红色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利用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与其它革命老区相比较,毕节红色文化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尚未完全得到应有的宣传和利用,红色遗址也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一)宣传研究的力度不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不高

毕节市虽然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在宣传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就宣传的广度和深度看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缺乏简单、通俗易懂、普及性强、参与性强的宣传形式和方法,缺乏对社会、对农村、对大众进行普及宣传。尤其是对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文化未能充分挖掘。虽然建立了同心阁、同心大厦等硬件设施,也建立了统战文化宣传陈列馆,但尚未形成品牌,统战文化对试验区经济社会尤其是对试验区旅游业的的发展影响还十分有限,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不高。

比如,“鸡鸣三省”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延续,按理说其宣传和研究价值是很大的,但这方面研究成果并不多,能够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论著很少,影响力很有限,同时,由于当地交通落后,政府对于会址的资金投入和宣传有限,因而鲜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即使知道,也因为当地只有一个会议遗址,没有其他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匹配,能够用来陈展的资料不多,因而其旅游价值远未开发出来,更不用说把它的知名度打出去了。

(二)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够

一是经费缺乏,保护力度不够。由于毕节市地理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保护修缮红色文化旧址、遗址的工作跟不上。因为经费有限,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红色文化景点的培育和打造受到限制。近几年来,除金沙钱壮飞烈士墓、毕节烈士陵园等少数得到投入外,大部分仍然保持刚修建时的原貌,使红色文化自然功能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遗址没有标识、没有历史由来简介。由于经费紧缺,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毕节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上处于“原生态”状态,众多的革命旧址、遗址亟待抢救、维修和进行环境整治、改善交通、增设展示内容。

二是景区景点建设力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无科学、合理的保护建设规划,无经费投入,毕节市的红色文化景区景点的彰显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给人一种“听得到,看不到”之感。现除七星关区、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四处旧址、金沙钱壮飞纪念馆、毕节夏曦烈士纪念碑、黔西英雄桥、大方将军山战斗遗址纪念碑等有一定的展示内容外,其它均不具备展示功能。能够达到有停车环境、人流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展示参观环境的公共文化旅游产品的,非常之少,导致人们对红色文化遗址上发生的历史逐渐淡忘。

(三)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和利用水平不高

毕节市红色遗址大部分散落在各县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不利于管护,在日晒雨淋中易失去光泽,知名度也会大受影响,从而有可能失去重视和修缮机会,最终造成红色文化遗产的丢失。由于各红色文化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道路、排水、停车、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各景点间分布比较散乱,规模不大等等因素,难以保证旅游交通顺畅连接,供游客游览观赏。

(四)规划落实不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造成革命遗址的严重损毁

试验区先后出台了《2005―2010 年毕节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毕节地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总体规划(2009-2014年)》等文件在形式上进行了总体规划,用于科学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然而,由于资金短缺、认识缺位,一些地方对革命遗址的开发建设急功近利,对规划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战和低层次的开发建设状态,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未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进程加快。由于部分革命遗址处于城中心,正好处于商业投资的黄金地段,难免在城市扩容、道路亮化和拆迁改造中受到严重的毁损。如:七星关区位于南门口的林青故居、麻园路段的秦天真故居、威宁路的“群益书店”和“七月文具体育用品社”及“读书室”等已完全毁损,没有留下革命遗址的痕迹。农村公路建设、群众住房改扩建同样对革命遗址造成损毁。由于没有任何标志物,很多战斗遗址已改变了原貌。如七星关区长春保卫战遗址、金银山战斗遗址、燕子口战斗遗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毁损。

总之,由于我市一直以来都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规划落实不力等,导致绝大部分红色遗址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或者说,开发利用滞后,一些遗址红色文化处于静止状态,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因此,无论从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利用的角度,都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及其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加红色文化建设,打造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一)增强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规划管理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前提

革命遗址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其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工程。它是一项文化工程、经济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和规划管理,高度重视对革命遗址的宣传和保护。特别是在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和开展绿化毕节行动过程中,要加大对革命遗址周围景点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实现把保护革命遗址和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二)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红色文化基地、景点建设的投资力度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根据已经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对全市县级以上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逐步维修及景点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整治工作,包括完善景区旅游公路、步行通道、旅游景区停车、公共厕所、供水供电等旅游配套设施;同时,想方设法拉近景点之间的距离,将各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黄金旅游线路,逐步培育、打造好我市的红色旅游景观。

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加大对全市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的投入。一是向市、县各级财政争取资金支持,逐年增加投资;二是全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好中央扶持老区发展资金,包括转移资金支付,拿出一部分来用于老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建设;四是增加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促进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面提高全民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绝不能走先破坏再建设的老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革命战斗遗址强拆以后,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完全无法恢复。各级政府应强化《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认真贯彻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建立政府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机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既要有科学规划,又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对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革命遗址不要盲目发掘,重在保护;对需维修、维护的革命遗址,要以恢复和保持原貌为目标,不能搞所谓创新出奇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对处于居民密集点上的革命遗址,要结合实际,慎重开发。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红色文化遗产为代价给城市发展让路,为了小城镇一时的发展而破坏试验区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愿望,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红色经典遗迹和纪念空间。

(四)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加大宣传规划力度,打造红色品牌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议进一步搞好遗址、遗迹的文物征集、考证整理工作。广泛征集相关文物、图片或撰写文字简介,用以丰富馆藏和展示内容,使人们更多地知晓毕节红色文化内容,更深刻地认识毕节红色旅游的厚重程度,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要加强革命老区的红色人文景点建设。我区红色文化景点众多,对这些景区和景点,应当按照规划加快建设,精心打造成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一张张旅游名片,在省内外都产生宣传效应。特别是“鸡鸣三省”作为三省红都的象征,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亟待提升,应加大开发和宣传的力度。目前,市委、市政府对请专家对该景点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和规划,效果图相当不错。要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力争尽早动工,逐步完成景点的建设。

(五)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促进红色旅游业不断发展,是推进毕节红色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文2

(一)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旅游就是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作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珍贵教材,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对于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旅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红色旅游将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三)发展红色旅游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分布在全国17个省区市的241个老区县,89%位于山区和丘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都比全国县市平均水平约低20%,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社会影响力巨大,具备了开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同时,许多老区环境秀美、景观奇特,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十分突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使老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更加鲜明;可以更好地整合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红”“绿”结合,优势互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格局;可以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旅游综合效益约为200亿元。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一批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发展红色旅游已具备一定基础。各地已初步建成一批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景区,全国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数已达一亿人次。但按中央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新时期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经济工程进行建设的要求看,还有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一是有些内容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二是资源开发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充分形成发展红色旅游的整体合力;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四是投资不足,景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五是交通建设有待加强,路况亟待改造;六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不够。

二、明确任务,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好:

(一)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对发展红色旅游提出了四条需要坚持的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就是要将发展红色旅游同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红色旅游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向,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项目开发的现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填平补齐解决好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绝不能不分东西南北,不论环境承载力大小,一律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建设规模。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产品特色,不能片面强调建设规模,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事求是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过度开发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按照以人为本、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朴素实用、功能完善。

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就是要整合资源,形成综合优势,点线面有机结合,通过“红”“绿”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和线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就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公共项目主要靠政府投资建设,考虑到红色旅游和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给予一定支持,地方政府更要积极发挥作用。经营性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出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只有社会各界动员起来,多方筹措资金,红色旅游才能出现新的建设局面。

(二)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主题

《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八方面内容发展红色旅游:一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创建初期奋斗历程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东方曙光”;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革命活动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革命摇篮”;三是反映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万里长征”;四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光辉历史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抗日烽火”;五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重要事件和地下工作,彰显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人民共和国奋斗历程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走向胜利”;六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民族团结”;七是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们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伟人风范”;八是反映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迹,彰显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系列内容,主题概念是“浩气长存”。

(三)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规划纲要》提出的近期目标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二是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三是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四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五是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展示和宣传讲解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六是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形成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优势产业。

《规划纲要》的规划期确定为2004―2010年。规划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7年。这一阶段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重点,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框架;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巩固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现规划目标,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第一阶段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四)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任务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当前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五大体系”。需要说明的是:

1.建设精品体系。要形成重点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系统集成,构建起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格局。精品体系的项目内容要有吸引力,产品要素结构要齐全,基础设施要完备,导游解说要生动,接待服务要规范,监督管理要到位。

2.建设配套交通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通过对现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水平,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红色旅游交通需求。要在现有的公路、铁路和民航机场规划的基础上,对属于红色旅游直接配套的项目,加快前期论证工作,争取提前建设。同时,加强调度,增加运力,满足需求。

3.建设资源保护体系。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遗址、文献、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

4.建设宣传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体,为发展红色旅游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建设产业运作体系。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强调五大体系建设,就是为了强化红色旅游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五大体系也是从工作任务分工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承担五大体系建设任务的各部门、各方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三、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推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抓紧制定工作方案

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抓紧配套文件和工作方案的制定、出台和实施。各地也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尽快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

(二)按时完成重点景区建设方案的编报

建设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建设红色精品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个部门印发的《关于编报2005―2007年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尽快结合《规划纲要》的贯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思路,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设项目。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把关审核,把握好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投资。

(三)尽快启动红色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纲要》提出要编制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这项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牵头,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都要给予大力支持。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原则,切实做好当地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四)加大区域统筹合作的工作力度

《规划纲要》规定,相同主题的项目,原则上全国只建设一个,这主要是指重大项目。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基本上是跨省区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很多也是跨省的。所以,区域协调、跨区合作非常重要。各地要积极主动地搞好区域之间的协调,密切配合,在项目选择上统筹兼顾,形成合理分工和相互促进的格局,防止各自为政、争抢项目、自成体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科学合理地做好资金安排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位、项目建设与管理、宣传教育推广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和安排,需要针对项目的特点,加强薄弱环节的工作。只有系统把握开发建设中的诸多要素,才能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

发展红色旅游的资金,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主要是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投入,支持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各地要把红色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好必要的资金。

(六)加强组织领导

《规划纲要》明确成立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负责同志牵头,民政部、财政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文化部、民航总局、国家文物局、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负责研究解决发展红色旅游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监督规划实施情况。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文3

【关键词】:烈士陵园;园林化;纪念性景观;可持续发展

【概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殡葬改革的推进,墓地已经不都在荒山野岭,墓地内涵和外延颠覆传统得以延伸,园林式公墓、公园式公墓应运而生,一改公墓阴森形象,凸显人文情怀。烈士陵园作为公共墓地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形成现代烈士陵园的新概念。陵园规划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是陵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课题旨在景观的现代化发展的视角下寻求当代陵园规划的新策略,从陵园的特殊性出发,在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挖掘当代烈士陵园规划建设的人文纪念功能与游览休闲功能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将人文纪念功能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瞻仰烈士、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接受教育的目的。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贡献。

2现代烈士陵园景观园林化研究

2.1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规划主要内容研究

2.1.1 基础研究

对革命烈士陵园的资源特点和旅游需求进行理论研究,总结我国革命烈士陵园面临的普遍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2.1.2 规划思想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求革命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追求高质量的游憩品质、追求精神上的体验。对于革命烈士陵园园林化规划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2.1.3 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

更新观念,创新发展,突破传统规划理念,对革命烈士陵园进行规划设计,采用环境园林化、氛围休闲化、景观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对革命烈士陵园进行规划提升。

2.2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规划主要原则

2.2.1 历史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革命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园林化陵园景观。

2.2.2 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烈士陵园原有的自然条件,以免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

2.2.3 人本性原则――保证设计空间的公益性、参与性,同时在设计中保证参观者的舒适和方便。

2.2.4 关联性原则――各功能分区、活动单元能够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场所与场所、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2.2.5 景观性原则――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2.2.6 连续性原则――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2.2.7 操作性原则――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设计的理念与方向符合功能定位。

2.3 现代烈士陵园景观园林化设计要点

2.3.1 尊重历史

革命烈士陵园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及其空间结构和纪念氛围是漫长历史造化的结果,避免为了园林化而使革命烈士陵园失去其纪念功能,因此革命烈士陵园的开发应该重视挖掘文化的内涵,尊重革命烈士陵园的传统纪念功能、纪念空间和纪念环境,力求在保持原有纪念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陵园园林化的完善。

2.3.2 功能引导分区布局

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各功能的协调以及空间组织的有机发展。为了保持革命烈士陵园的传统文化氛围,提升休闲游憩吸引力,需要根据革命烈士陵园的特点在某些空间限制陵园过度园林化。多一些开放式的空间,少一些封闭、狭窄的空间,减弱陵园的神秘感和郁闭度。

2.3.3景观人性化

我国革命烈士陵园的景观通常都是庄严、伟岸、高大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使人们产生敬佩、瞻仰之情,主要表现在景观格局的规划宏大、景观尺寸的高大上。进行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拉近人与革命时代人、事、物的距离,还能让人感受到平等、亲近,从而更容易走进革命时代,切身感受当时的革命人物、革命故事和革命事迹。

2.4陵园景观园林设计手法与目标

2.4.1注重全园建筑环境的合理布局

在总体设计思路上,综合考虑建筑群落,合理布局,创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各种功能分区的划分,系统整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满足红色旅游需要,合理布局园区的服务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以绿化设计为理念,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景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2.4.2景观园林设计因地制宜

景观园林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土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成本,自然起伏的多变的地形比平坦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自然。园林植物的选用应遵循“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种植,疏密适宜,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绿化布局与园区道路、建筑物、设施布局协调统一,植物生存空间与人们活动空间相兼容,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生态功能。

2.4.3彰显陵园景观园林的空间特色

一组雕塑、一个碑文、一棵古树、一块景石、几组植物等,都是人近距x接触的景观元素,是最能体现景观地域特色、陵园文化特色的道具。特色性景观对人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陵园景观园林设计的追求目标。一个陵园的景观特色是它区别于其他陵园的符号特征。

结语

革命烈士陵园是传统纪念文化和革命文化精神的承载场所,烈士陵园的园林化以轻松的形式展现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从而达到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统一。新型陵园应该突破时空界限,令人怀念历史,研究历史,并延续着融入人类文化情感的历史文脉,现代陵园在园林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人为本,除了重视人的感受外更要重视人与周边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持久的,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达到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文4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现状及对策 法律保护

一、背景

红色文化资源是很多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是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建设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然而,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薄弱,存在诸多缺陷与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都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从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才能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要切实推进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就不能只从法律本身做静态评价,而应着眼于法律的创制,从动态角度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根本方法。从立法学角度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综合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基本法,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到贵州而言,目前,贵州省有关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专门地方性法律规范还没有,现有的《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的界定及相应措施和条款,法律因素已成为制约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贵州地方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和步伐,结合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构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地方性法律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早日形成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以实现贵州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共有1465处革命遗址,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共268处,占总数的18.3%;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地共767处,占总数的52.4%;革命领导人故居共62处,占总数的4.2%;烈士墓共208处,占总数的14.2%;纪念设施共160处,占总数的10.9%。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承载着革命老区精神,富含我们党为民宗旨、党性观念和优良作风的正能量。我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革命老区精神的载体,加重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因此,发掘、梳理、培育、弘扬、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对其精神价值、市场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产品的品位,实现其引领社会思潮、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别的文化类型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开发而使得不少红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载体和基础,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状况直接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因为就其本身和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它的时代特征不很明显,一般来说本身又没有太多艺术收藏价值,其历史时期不长。而且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量小、分散,难以点联成线,线联成面,因此有些地方还未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的足够重视,特别是遇到经济发展规划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发生冲突时,往往只考虑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如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华星酒业有限公司打着为纪念遵义会议,弘扬长征精神的幌子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注册“遵义会议”酒商标,后因遵义市政府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异议,国家工商总局经研究,认为“遵义会议”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违反了商标法规定,具有不良影响,依法驳回已提出注册申请的“遵义会议”商标。商标虽未注册成功,但“遵义会议酒”仍在生产、销售,可见,贵州红色品牌流失日益加剧,经济本已落后的革命老区在发展经济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3.地理环境因素及红色文化资源自身的原因,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当年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遗迹大多散落于乡间,属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经济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革命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会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这就使得有计划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活动难以进行,故散落于乡间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的有无人管理的现状。由于大多数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遗迹多为木质、布质和纸质,加之年代久远,自然破损情况较为严重。

4.对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抢救性修缮,以及利于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在经历无数建设活动和政治运动中,许多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遭到摧毁或拆迁,能保留至今的仅剩寥寥无几的小部分,这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对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抢救性修缮,以及利于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等等。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地旧址、纪念物等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由于没有很好地规划而导致一些不同程度的损毁,或者是因进行周边环境改造时,无意破坏了原有风貌,造成一些极为不协调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维护、修缮、拆迁时,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制定总体规划,按相关程序申报批准后,方可进行,还必须遵循“整旧如旧”原则,还原历史原貌。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5.红色文化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文物法》中虽将“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对象。显然,这是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均纳入国家文物保护范围。但遗憾的是《文物法》对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单独定位,这就造成在文物鉴定、产权划分等方面出现一些疏忽或纰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被企、事业单位占用或在私人掌握的红色文化资源无人问津,使产权关系混乱,无法归口。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涉及文物的保护,而且牵扯到规划、财政、交通、国土、建设、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这必须是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制订翔实可行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有关部门之间要按照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要求制订相应方案,提出具体措施,理顺隶属关系,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完善,从而将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断向前发展。

三、完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立法理念。要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力,但又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还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必须认真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尤其是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主次关系问题。

2.加快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首先,在省级层面,要制定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结构协调、内容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条例是提高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水平的根本措施和现实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检验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次,各地、州、市地方立法机构要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际,制定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地方法律规范。

3.完善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体制。遵循科学合理的立法手段,建立灵敏的立法反应机制。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技术,加快立法进程,及时疏通立法中的意见分歧。凝聚共识加强立法协调沟通,杜绝各部门、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

参考文献:

[1]刘建平,韩燕平.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概念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

[3]郭德宏,张树军.红军长征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361.

[4]刘金国,蒋立山.新编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03.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文5

两个转变

《规划》提到,“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二是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注重预防性保护,尤其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是当前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文物局将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推进长城保护计划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遴选工作,落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措施。

此外,需要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外,可移动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也很重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和普查成果显示,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是确保文物安全的关键。国家文物局将配套开展12个文物保护工程,包括:长城保护计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西部地区石窟保护展示工程、及四省藏区与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护展示提升工程、水利遗产保护工程、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文物平安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办、出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将在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实施。

文物利用

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文物局已采取了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强调要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文物局还配套了五个工程,包括:国家记忆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可移动文物资源共享工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政策保障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转发了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局对《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经过调查研究,在《划》中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指导意见》也是指导“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等项目重要的政策性文件。

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范文6

2020年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工作安排

为贯彻落实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我县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卫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根据x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科学治理、精心实施”的要求,推进城乡厕所“四个一批”工程(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基本实现城乡公共卫生设施“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善我县城乡人居环境。

二、行动思路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安排,加快实施“五大攻坚行动”:

(一)统筹规划行动。

对我县现有厕所数量、布点、环境、管理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按照“x+x”体系,编制全县“厕所革命”总体规划以及农村厕所、城镇厕所、交通厕所、旅游厕所、“厕所革命”专项治理等专项规划。统筹各部门专项行动,形成全县一张蓝图。

(二)全面建改行动。

采取建改结合、补面提标方式,按照省卫计、质监等部门制定的无害化厕所标准规范化建设改造。

(三)管理提升行动。

按照“农村厕所管护达标、城市及旅游公共厕所管护创优”的目标,全面提升我县厕所卫生条件、使用环境、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

(四)示范引领行动。

县、镇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配套安全保障措施,尽可能向社会公众打开“方便之门”。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将厕所向公众开放,促进存量资源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五)文明如厕行动。

结合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美丽乡村等创建工作,开展“厕所革命”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公益宣传,推动文明如厕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扩大文明如厕的影响力、带动力。加强车站、码头、广场等地方公共厕所管护及文明如厕引导。

三、目标任务

(一)农户无害化厕所新建改造。

自xxxx年开始,用x年时间,到xxxx年,全县完成农村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改造xxxxx座。按照xxxx年底完成总任务的xx%、xxxx年底累计完成总任务的xx%、xxxx年底全面完成总任务的进度要求,有力有序组织实施。(由各镇政府负责实施建设,县卫计局会同县农业局负责协调、指导、督办)

(二)各镇及农村公厕新建改造。

x年共完成镇公共厕所建设改造xx座,xxxx年完成xx座、xxxx年完成xx座、xxxx年完成x座。(各镇政府负责实施建设,县住建局负责协调、指导、督办)x年共完成农村公厕建设改造xx座,xxxx年完成xx座、xxxx年完成xx座、xxxx年完成xx座。(各镇政府负责实施建设,县卫计局会同县农业局负责协调、指导、督办)

(三)城区公厕新建改造。

x年共完成城区公共厕所建设改造xx座,xxxx年完成xx座、xxxx年完成x座、xxxx年完成x座。(县规划城管局负责实施建设)

(四)交通沿线公厕新建改造。

x年共完成交通沿线公共厕所建设改造x座,xxxx年完成x座、xxxx年完成x座。(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实施建设)

(五)旅游公厕新建改造。

x年共完成旅游公共厕所建设改造xx座,xxxx年完成x座、xxxx年完成xx座、xxxx年完成x座。(由县旅游委负责实施建设)

四、实施步骤

在前期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主要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规划编制阶段(xxxx年x月底前):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举、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有利排运”原则,编制好“一总五专”规划,即:x县“厕所革命”总体规划(县发改局(物价局)负责)、x县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规划(县卫计局会同县农业局负责)、x县城镇“厕所革命”专项规划(县规划城管局负责)、x县交通“厕所革命”专项规划(县交通运输局负责)、x县旅游“厕所革命”专项规划(县旅游委负责)、x县“厕所革命”专项治理规划(县委宣传部会同县卫计局负责)。

(二)先行试点阶段(xxxx年x月-xxxx年x月底):各镇选择一个村先行先试,x月底进行全面验收,县政府在各镇试点的基础上选择一至两个村作为县级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全面建改阶段(xxxx年x月至xxxx年xx月):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厕所及各专业厕所建设改造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对“厕所革命”的组织领导,成立全县“厕所革命”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指挥长,相关副县长任副指挥长,县政府办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办、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发改局(物价局)、住建局、卫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务局、规划城管局、农业局、旅游委、质监局和各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物价局),具体负责“厕所革命”日常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

县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供电公司、规划城管局、水务局、发改局(物价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厕所革命”的支持力度,在厕所用地审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三)加大资金扶持。

县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省、市“厕所革命”奖补资金,做好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工作,从xxxx年起,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厕所革命”工程建设。县卫计、农业、住建、规划城管、交通、旅游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厕所革命”相关补助资金,发动、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厕所革命”工程建设。

(四)加强宣传引导。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宣传“厕所革命”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加强文明如厕、卫生防病等知识教育,提升公众对“厕所革命”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引导城乡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人人参与‘厕所革命’、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