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医学与研究范例6篇

保健医学与研究

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1

【关键词】婚前医学护理保健;现状;思考研究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74-01

为确保婚前双方是否有存在生育疾病和影响婚姻的疾病,婚前医学是非常必要的。婚前护理保健是妇幼保健卫生的一部分,在医学及优生的角度,婚前检查对婚后家庭是否幸福美满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优生优育十分受益,下一代的体质得到提高[1]。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婚前医学保健的工作现状,现将2010年-2012年期间在保健院进行婚前医学检查情况及疾病查出率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2012年期间,在保健院进行婚前检查的未婚男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方法

将2010年-2012年期间的婚检人群作为整体样本,以整体抽样以及分类统计的两种方法,对本组样本检出疾病情况实施分类统计。

2 结果

2.1婚前检查情况

2010年-2012年保健院婚前检查率平均保持在97.33%左右。自2003年新婚姻登记法的实施,强制婚检制度被取消,婚检率急速下降,这对未来婚姻及下一代的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保健院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优生优育率,保健院采取实施非强制性的免费婚检,使这一现象得到有效改善[2]。具体内容详见表1.

3 讨论

自2003年新婚姻法实施后婚检率显著下降,说明人们对婚前护理保健意识较弱,缺乏科学健康知识。要想使人们主动自觉的进行婚前,除了施行免费非强制婚前医检制度外,还应广泛宣传婚前护理保健知识,强化人们的意识,强调婚前医检对优生优育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婚前医检的普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也要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3]。婚前护理保健在围产期的保健工作中也存在很大影响。如果孕妇在婚前未进行婚检,没有受到孕前保健的教育及指导,对孕产妇保健的知识、程序以及意义等内容知晓甚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围产期孕妇的保健质量。同时,婚前医学护理保健也对优生优育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对祖国的下一代身体素质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婚前医学护理保健工作,保证健康的同时也有利于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根据保健院通过调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婚前医检率逐年增长缓慢,同时检出疾病率也在逐年增长,有关工作还需加大力度继续进行。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加强各部门协调发展,扩大宣传健康知识范围,强化群众积极自愿婚检意识,这些都是婚前护理保健工作的重要措施。在以后发展的道路上还需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技巧,提高人们对婚前医检的认知及认同感。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婚前护理保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范迎,孙江平.婚前医学检查开展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10,22(3):218-220.

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2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问世只是近十几年的事,这两个概念在使用时还常常出现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本文主要介绍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围产医学

什么是围产医学?围产医学是研究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在孕产期中所患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母亲(也包括父亲)本身的遗传素质,怀孕母亲所处的大环境和母体本身作为小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胎儿宫内诊断、宫内治疗及矫正手术;新生儿、早产儿的复苏抢救急救技术的改进等。

围产期是产前、产时、产后一段时期的总称.这期间的母亲和胎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孕妇而言,妊娠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变化是全身性的,涉及循环、血液、呼吸、消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各个系统,包括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宫.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其间易受到许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的影响,使生理变化过程超出正常范围进入病理状态,严重时危及母婴安全,导致妊娠失败。从胎儿方面看,其生长发育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素质,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及母亲的健康状况。此外,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毒药物或放射线照射,其正常生长过程将会受到干扰,导致畸形儿的出生。那么,妊娠期母体的全身变化如何进行:从受精到胎儿出生这一复杂过程如何发生:内外因素如何作用于母亲和胎儿,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何种结果;如何及早发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如何有效地抢救、治疗。凡此种种,都是围产医学要研究的内容。

由此可见,围产医学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临床医学的妇产科和儿科,且涉及基础医学中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等,并借助各种电子、放射、超声、光学仪器,以及动物试验、微量元素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可以说,围产医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围产期保健

围产期保健是指围绕分娩前后一定时期内对孕产妇和胎婴儿所进行的保健工作.或者说,是为保证这期间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所谓保健,就是为保护健康而对个人和集体所采取的医疗与卫生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英语的Health一词,除有健康的意思外,还有卫生的含义。而卫生一词的定义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措施.由此看来,“围产期保健”的意思可理解为,采取各种医疗预防、个人和社会的综合性措施来保障围产期间母婴的健康。

综合性措施,亦即围产期保健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各级妇幼保健业务机构以及医院上下密切联系,分工负责,划片包干,互相协作,从组织上保证围产期保健的实施。同时,成立围产保健协作组,其任务一是定期就本地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开展业务讲座活动,培训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以及对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审。二是组织多学科协作,特别是产科与儿科的协作,使儿科医师与产科医师一道,共同参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监护抢救,提高母子统一管理的质量。

(二)定期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及早掌握孕妇,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系统观察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进行矫治.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纠正胎位异常,矫治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预防早产和过期产。加强产程观察,减少和正确处理难产。认真及时筛查出高危孕妇,进行高危监护和管理,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抢救.开展产褥保健指导和新生儿保健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监护抢救中心,接受一定范围内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转诊,及时推广应用围产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有关诊断、监护和治疗的最新成果(产前诊断等),以提高围产监护质量.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围产医学知识,宣传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影响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有害因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方法,使开展围产期保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围产死亡审定工作.孕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敏感指标,而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常常是危害母婴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及时调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完整准确的医疗保健记录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卫生统计为资料的分析处理,保健工作质量邢效果的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依据。此外,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与母婴健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亦是围产期保健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联系和区别

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3

1 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 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 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 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 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 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 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 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 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 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 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 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 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 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 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 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 (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 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 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12]许明辉.论中医美容与亚健康状态的诊疗[J]. 临床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09,23(11):13-14.

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4

李永春,法学硕士,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海南岛养生与旅游医学研究院理事长,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海南省科学养生协会会长。历任海南省委对台工作办公室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总商会党组书记、东方市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认同协会规划构想建言落地执行思路

首先,我表示非常赞同、拥护刘会长关于协会的构想,非常有高度,又接地气。我想这届协会释放出一个重大的信号,我们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将会大放异彩。

我为协会提两点建议。第一,海南岛现在是发展健康产业最合适的地方,良好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健康产业的发展,而且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已经把健康产业作为海南岛的王牌产业,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所以,我建议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能够把海南u作为一个“基地”来发展,相信会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会对海南的健康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我希望秘书长在我们理事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大家互相加强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更有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孙振学,武警总医院副院长,兼任武警总部机关门诊部主任,全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门诊管理委员会委员,武警部队第五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武警部队第五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门诊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主持武警部队、全军及北京市的多项课题研究。

做好老年保健事业三个问题不可忽视

目前而言,我国要做好老年保健事业,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

第一,健康体检必不可少。协会应利用好自身平台,鼓励老年朋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同时还应普及健康体检的必要性。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要变无知为知之,最好的办法就是健康体检。健康体检是对正常人定期的体格检查,为的是发现潜在的疾病,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通过体检明确了解自己的身体处于何种状态,消除疾病隐患,从而实现向健康转归。

第二,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健身尚需“健心”,防老需防“心老”。人的一生,为温饱生计,为儿孙后代,忙忙碌碌,又苦又累。退休后闲居在家,按理说应该享受清闲,然而,由于某些心理问题和身心疾病的存在,能真正享受到这种“清福”的老年朋友并不多。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会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当人处在不同的情绪状态时,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三,重视老年人防跌倒是“重中之重”。以往人们认为,跌倒是意外,防不胜防。但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它是机体功能下降和老化过程的反映。在发达国家,已经在预防老年人跌倒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干预,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议,只是抛砖引玉,中国老年保健事业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期待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未来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按照国家的政策,把老年人的保健事业发扬光大。

顾建钦,医学博士,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修复学组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办会方向要开放灵活专委会创建要多而务实

我们国家现在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我觉得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也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保健、老年医养护的工作。

对此,我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关注基层的老年健康。我们老年保健协会对基层的老年健康,这么一个非常大的群体、非常弱势的群体,而且是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应该开展专项的研究,特别的关注。

第二,要发挥我们中医的特色,来开展老年保健协会的工作。说实在的,中医是我们传统的医学,我们应该利用传统中医的优势,来研究、来推动我们国家老年人的保健事业。

第三,科学合理的、适时的设置一些专委会。我看了很多的一些协会、学会,可以说有一些学会有80个、100多个专委会,我们现在成立了22年,我感觉我们的专委会比较少,应该根据我们老年保健协会的特点,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与时俱进,设立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专委会。我们要在老年保健协会之中,设置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专委会,现如今,国际上都在推动和研究这项工作。

第四,开放办会,开放观点。我们要学习借鉴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老年保健方面的做法、经验,更多的邀请他们,或者说我们走出去,来办这个协会。

赵铁锁,北京天地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于1995年创办山东天地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济南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山东省十佳青年企业家称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科学健康教育基地主任、山东省保健行业养生委员会主任、济南市政协特邀顾问等众多社会职务。

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协会大有作为

我相信在协会新一届领导的带领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取得一个更大的发展。目前来看,国家的形势对协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国家提出了2030健康中国规划,这个战略规划提出了15年的发展内容和目标,特别是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协会大有作为。

现在我们国家老年人已达到了约两亿三千七百万,而且每年都在增长。所以,协会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国家处在一个改革时期,赋予协会很多政府职能的任务和工作,希望我们协会积极争取,本人也会大力的支持协会的工作,把工作做好。

邓绍平,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兼任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从事临床外科及器官移植三十余年,在器官移植,胰岛细胞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等多个领域开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位。

关爱老年人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

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对老龄化人口关爱的要求将会进一步的增加,甚至呈指数性增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今天,我们对全社会老年人的关爱,也必将是对我们自己明天的善待,因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目标及终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现阶段,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老年医学、老年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尤其在康养、人文关怀,主动性及全方位性还相对落后,还有相当长远的路要走。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建设我国未来美好老龄化社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作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应利用医学专业组织和全社会各种力量,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创新出自已的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老龄化社会作出引领的作用。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深知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语的内涵。如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将三个人口大省的人民医院(四川、河南、湖南)增设为常务理事单位,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充分体现了协会在未来促进全社会关爱老年人行动中的决心和信心。我坚信,在新一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领导班子带领下,通过中西医学并重,社会力量参与,舆论紧密导向等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在中国创造出一个老有所养、老来安康的幸福新社会。

祝益民,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急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

国家医改的纵深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小康与健康的目标要实现,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恰逢其时。

老龄人口是“医学脆弱人群”,2亿老年人口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然而,老年相关疾病对健康的威胁还很严重,老年健康服务存在巨大供需缺口,老年健康知识的普及任务十分繁重。为此,我们医院将老年医学的学科发展作为“十三五”的重点发展方向,成立了具有11个亚专业的老年病专科,强化了老年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国内第一家老年健康大学,成立了老年医学照护联盟,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

期望未来协会在“让每个长者都更加健康幸福”的愿景下,充分发挥让老年病残长者获得最有温度的关怀与帮助,让活力长者分享最有品质的快乐与幸福。在这种使命下,搭建面向全国的交流与培训平台、科研与转化平台、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平台,服务中国,引领世界。

杨燕绥,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大数据与循证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期盼协会深入产业做实服务

我想和大家谈两个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老年护理,人社部医保明年的重点工作就是推广长期护理保险,但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很多条目都没有标准,所以下面我们要做四件事儿:

第一,怎么样对老年人及时的、定期的进行诊断,他们到底处于什么状况,这个需要引用工具、制定标准。

第二,根据诊断给他们做康复护理的计划。

第三,这个护理计划下发生的费用、时间等怎么测量计算。

第四,制定出社保和商保的支付计划。

这四个环节需要一个一个的做下来,落实下来,明年我们的长期护理险才能真正推出,推出后才能有购买力,有了购买力,投资者才能找到盈利模式。

问题二是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联合推出了50个康养试点城市,选择的都是青山绿水的地方,已经有长寿基础、长寿基因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又都是相对经济比较差,而我们过去的医疗资源在那里投入比较少的地方。我们新的一届协会成立了,会长刘远立教授长期研究健康管理,在这方面有长期的积累。这50家试点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选择一些和他们联手,把我们的专家力量输入进去,帮他们招商引智,把这个试点城市做起来,我相信对中的医养服务体系,还有康养产业都会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肖新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中央保健局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加强基层交流注重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慢病的防控呈现高发低龄态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成为全球致病致残的最大病因,是21世纪世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展开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以及加强大家对老年人糖尿病的认识,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开展糖尿病防治学术交流、经验推广等工作,以提高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面向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教育与培训。针对各地社区糖尿病防治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多有欠缺等问题,逐步在全国开展糖尿病专题培训工作,帮助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第三,专家下沉走基层,进一步开展公益活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患病率高,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并发症多且重,病残率高,病死率高等。所以,我建议三级医院专家能够走出诊室,走进社区,在各地组织更多的糖尿病公益讲座,广泛开展向红丁教授“三五防糖法”、“糖尿病健康新7点”等主题教育讲座,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开展糖尿病医疗咨询、营养进社区等工作,实现辐射千万糖尿病患者及家庭的教育目标!

苏舒,名医主刀创始人兼CEO,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患和谐促进分会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并曾在谷歌总部和高盛投行担纲要职,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多次成功创业经验。

发挥互联网优势整合多元医疗资源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老年保健协会里,在会长和秘书长的带领下能更好的为全国的长者的健康和幸福的事业尽我们一份微薄之力,同时,也非常希望名医主刀作为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子,发挥我们在互联网的优势,例如对国内外顶尖医疗资源整合的优势。不仅如此,我们也非常荣幸,能够为有相关需求的老人和长者的健康进行保驾护航。

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5

就医行为是指人们在感到身体不适或出现某种疾病症状时而采取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1]。居民的就医行为是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全面掌握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医疗卫生领域及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求医的需要[2]。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大多仅针对某一类特定人群[3~6],而针对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2011年,广州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数量为726万,基本接近户籍人口,相当于7年前的2.5倍。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障、工作、居住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深入挖掘其就医行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更好地推进新型医疗体制改革,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于2009年对广州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就医行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居民在就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3~6月居住在广州市且时间大于6个月,年龄在15~60岁的广州户籍人口613人、流动人口258人。

1.2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在广州市随机选取4个区,再在每个区内随机选取2个街道,在街道内选取871人进行问卷调查。

1.2.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所用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就医行为两部分。其中,就医行为包括最近一次患病的就诊情况,所患疾病严重程度,最近一次去医疗机构就诊对医疗费用的评价,就诊医疗机构的方便程度等。

1.2.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运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就医行为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按α=0.05水准,所有的P值都采用双侧概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最近一次患病的就诊情况作为因变量,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个人平均月收入、医疗保险参与情况、自评健康状况、就医方便程度、最近一次去医疗机构就诊对医疗费用的评价及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2结果

2.1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一般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本次研究共调查871人,其中广州市户籍人口613人(70.38%),流动人口258人(29.62%)。男性402人(46.15%),女性469人(53.85%)。流动人口较户籍人口年轻(P<0.001),流动人口30岁以下者占51.10%,户籍人口仅占23.70%。户籍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流动人口(P<0.001),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分别占39.97%和22.90%。户籍人口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较流动人口长(P<0.001)、医疗保险参保率较流动人口高(P<0.001),但流动人口的自评健康优于户籍人口(P=0.004)。详见表1。

2.2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就医行为的差异

流动人口最近一次患病未就诊的比例高于户籍人口(P=0.024),分别有46.66%和55.04%的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患病未就诊。相比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到医疗机构就医更为便捷(P=0.036)。尚不能认为两者对最近一次就诊医疗费用评价的差异(P=0.367)和所患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P=0.05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2.3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类型、对就医费用评价、自评健康状况、就医方便程度、疾病严重程度是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在患病时更可能选择不去就医(OR=1.616)。认为就医费用贵(OR=1.928)、所患疾病更轻(OR=1.494)、自我健康评价更好(0R=1.894)的居民也更倾向于患病不去就医。距离医疗机构的方便程度是居民患病未就诊的保护因素(OR=0.452),相比距离医疗机构更远的居民,距离医疗机构近的居民不容易出现患病未就诊。见表3。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广州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性别,主要表现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医疗保险的参与情况、自评健康状况以及就医行为存在差异。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户籍类型、对就医费用评价、自评健康状况、就医方便程度、疾病严重程度是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3.1户籍类型与就医行为

通过研究发现,广州市49.14%的居民患病未就诊,分别有46.66%和55.04%的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患病未就诊,高于2008年卫生部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38.2%)。单因素分析显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于户籍人口,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比户籍人口长,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覆盖率(61.24%)低于户籍人口(84.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籍类型是居民患病未就诊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患病不去就医。相关研究显示[7],由于外来人员中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经济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医疗保险覆盖率低,故出现疾病症状而选择不去就医。所以应增加对流动人口的卫生经费投入,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加强对流动人口卫生知识的宣传。

3.2健康情况与就医行为

自评健康状况更好,所患疾病更轻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患病不就医,这和王敏[8]在中国城乡患者就医行为研究中得出的结果一致。与健康状况较差者相比,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休息及自服药等自我医疗方法[9],而没有及时采取更加合理的医疗方式,增加了健康风险[10]。同时,本研究发现,就医行为也和疾病的发生情况有关系,疾病病情更严重,更易引起患者的重视,从而增加其就医的行为[8]。因此,应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就医行为。

3.3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就医行为

保健医学与研究范文6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以及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研究、药物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科技支撑与领域前沿研究、医学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以及中医学研究等6个分报告。总报告主要阐述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提出了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行动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等。

陈竺指出,开展“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探索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道路的必要举措,是准确把握时代对卫生事业的新要求,科学研判和积极应对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体系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为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抓手,对科学制订我国中长期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意义重大。

陈竺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的成果,以《“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中国国情,更加注重卫生发展的总体效益;要以增进健康为中心,更加重视转变服务模式;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体系。

陈竺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纳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积极投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就《“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一、“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具体涵义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需求牵引型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思想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在国民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卫生系统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卫生战线对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公共政策为落脚点,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切入点的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全面改善国民健康,确保医改成果为人民共享,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对卫生事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有怎样的考虑?

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以全面促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的公平性,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中西医结合、重大行动为切入点,着力解决长期(或长远)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实施综合治理,有机协调部门职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应对卫生挑战,实现“健康中国,多方共建,全民共享”。

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把“人人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二是坚持公平效率统一,注重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三、“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体包括哪些目标?

为实现卫生事业与国民健康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这些目标涵盖了保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的服务体系及其支撑保障条件,是监测和评估国民健康状况、有效调控卫生事业运行的重要依据。

10个具体目标是: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四、“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依据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广泛性、明确的干预措施、公平性及前瞻性的原则,筛选出了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的三类优先领域,并进一步提出了分别针对上述三类优先领域以及实现“病有所医”可采取的21项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包括针对重点人群的母婴健康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人群健康行动计划、职业健康行动计划;针对重大疾病的重点传染病控制行动计划、重点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伤害监测和干预行动计划;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减少烟草危害行动计划;促进卫生发展,实现“病有所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卫生人力资源建设行动计划、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行动计划、促进合理用药行动计划、保障医疗安全行动计划、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行动计划、公共安全和卫生应急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计划、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行动计划、发展健康产业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