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例6篇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策略;生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倡导与现实生活联系进行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日益受到重视,它是利用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与现实生活联系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式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教学前的选编策略

1.1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与教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的认知系统也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案例选编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选编。所谓“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选编的案例能使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案例。从一些案例教学的成败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案例,教师无论怎样进行提示或启发,学生讨论、分析就较难开展,也达不到预期目的。

1.2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选编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要考虑到案例应尽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而且还要考虑选编一些能与教学内容有紧密内在联系,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案例。

1.3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编案例时,面对的是许多的相关生物事件,因此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要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所选取的案例也要有典型性,必须反映某一生命现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相关知识、原理,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这样的案例,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使学生得出预期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例如,在《人与生物圈》教学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全球变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全球变暖的背景、导致变暖的物质有哪些、变暖的情况如何、有何影响、如何防止等。所选编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1.4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一个案例的好差并不是说它产生的结果一定要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案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案例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案例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提供生长素发现史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去探索一系列问题:(1)向光性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2)生长弯曲的是哪一个部位?(3)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生长的?(4)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以上问题中,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通过以上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

2案例教学中的运作策略

2.1案例的展示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展示案例方式要注重直观性展示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直观展示方式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生物案例的展示可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还可运用电教录像、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案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案例方式要注重多样化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展示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用文字、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2.2 案例的分析

分析案例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所有的案例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指导学生通过因果质疑、联想质疑、方法质疑、比较质疑和批判质疑等方法参与案例的讨论与分析。特别是,如果给出的案例比较简单的话,那么在相应的案例展示之后,便应该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当然,这种自主学习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互,如有必要的话,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等等。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07-0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受到了包括法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高度重视。法学界已经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达成了共识,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各个法律院校首选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2015年5月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界定案例教学的基本含义,并将案例教学视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而,精心遴选和编写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工作是实施真正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的意义

(一)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基本前提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合适的教学案例,没有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就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这种教学中讲授是主要方式,案例是辅助性的,实际上是举例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例,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因而,遴选适当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合理的编写,对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真正取得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沟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

互动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仍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无论是案例的遴选和编写还是案例教学的组织,都要由法学教师付诸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法学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分析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是提高法学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反思相关法学理论是否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定是否健全、完善,从而有助于提高法学教师对实践问题的洞察能力和解决能力,这与教育部在《教育部中央政治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强调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有助于建设法学教学案例库

目前不少法律院校都开始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完善。法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有利于法学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切实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库有别于案例数据库。教学案例库收录的案例必须是经过法学教师精心编写的,涉及全部教学环节的典型案例。因此,组织法学教师参加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将对法律院校建设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案例遴选与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法律院校对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也开设了案例教学的专门课程。如延边大学法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设置了“民法案例讨论”、“刑法案例讨论”、“行政法案例讨论”、“经济法案例讨论”等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从上述课程的学时分配来讲,总学时32学时均为实训学时,但是在教学案例的遴选与编写环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案例来源有限

实践中不缺少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还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1]。而一些教师选择案例的方式比较随意和简单,往往是上网收集或者运用已经出版的案例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很少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人民法院审判过的案件、未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或者非诉执行案件等。

(二)案例未经编写直接运用

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应当是经过教师精心遴选和编写的,即在事先拟定好教学目的、教学计划、通过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效果等的基础上付诸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而不少教师选择未经编写的案例直接适用于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达不到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所应具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案例编写不规范

“就目前的法学教材而言,以实际案件为素材编写的案例分析书籍虽然也不在少数,但专为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而编写的‘教学案例’则极为罕见,值得反思。”[2]目前,将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有机和科学地融入相关课程的案例教材较少,一般教学案例的编写主要包括主要案情及争议焦点问题分析,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案例教材采用了这种撰写方式。这种编写方式未能完整再现案件事实,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因而仍适合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不适合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因为教师事先已经提出了案件争议的焦点,忽视了实际案件的处理中事实的认定和寻找法律依据等问题,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案例遴选和编写的构想

上述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教学案例的遴选和编写工作。

(一)扩大教学案例的来源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编写优秀案例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会使案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学界认为,教学案例可以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地方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媒体追踪报道的案例中选择。遴选的案例应仅限于中国本土发生的案例,

需要引起法学教师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裁剪,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其他类型的案件同样如此,直接影响教学案例的编写,因此,在遴选这些案例时应慎重。笔者认为法学院校应与当地的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从法律实务部门直接收集发生在当地的典型案例。这种收集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编写案例的成本,也有利于收集完整的案例素材。因为案件发生在当地,编写人员可以详细地调查和了解案件发生的背景。

此外,案例的遴选中既要重视经人民法院裁判的案件,也要重视未进入司法审查程序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如《行政法案例讨论》课程也可以选择“深圳驱逐治安高危人群事件”、“杜宝良事件”、“拖欠劳动报酬案件”等未进入司法程序或者虽进入司法程序但未经人民法院裁判的事件和非诉执行案件作为教学案例。

(二)遴选教学案例的原则

1.真实性。劳伦斯则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4]。依据真实性原则教学案例应选择实践中已经发生的真实的案例或事件,不能随意杜撰。如美国法学院校因为“生活化的真实案例具有可信性和借鉴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对现实生活纠纷的预防和解决上”。课堂上的案例均来自法院公开记录的判决。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中国本土经常发生的案件,了解我国立法、执法及司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时代性。时代性指的是案件发生的时间不能太久远,应密切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选择案例。案例越是新颖,越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为说明法律发展过程,选择旧法下的典型案例也是必要的。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收录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25日又将此案例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38号”予以。可见,此案例虽然发生时间久远,但其判决内容对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3.典型性。典型性指的是应选择实践中经常发生

的,通过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解决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案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政府信息公开十大典型案例等。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和法律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学理论研究现状及不足,剖析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制度层面上的深层原因,进而思考解决对策。

4.关联性。关联性指的是教学案例所包含的法律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所学过的相关法学课程的理论和法律法规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参加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难易度也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要法学理论及法律问题。

5.争议性。争议性指的是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争议

性,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美国的一位大法官曾经说过: “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 相反, 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 是因为我们享有终审权。”[5]因而遴选的案例法律关系应较为复杂,涉及的法律和理论问题较多。这有助于为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抗式的辩论和讨论留下空间。因为案例并未预设标准答案,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在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增加了确信,这是成为法律人的一个基本方面”[6]。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内容

在遴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学案例的编写应紧密围绕着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问题展开。具体来讲,教学案例的编写应规范化,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案例名称与案例正文。应结合案例中出现的突出事件,以简短的语言概括案例名称,以便在教学案例库中检索。案例正文应包括案件发生的背景、案件起因、主要内容及相关证据材料等。案件发生的背景应概括说明案件发生的有关背景,说明案件发生的特定原因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编写案例应以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为基础,从最开始的法律关系入手,对于案件事实给予充分的说明。应以时间和案件事实相互交融的方式叙述,内容应详略得当。案例的编写应客观,忠实于案件事实。教师要保持中立,不能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不利于发挥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编写案例的语言应准确、规范、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弄清案件事实。

2.教学指导手册。教学指导手册是为指导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案例的使用说明。教学指导手册应包括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预期效果、思考题和实践题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目标是互动式案例教学实施的方向,是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应明确使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学计划是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总体规划,是结合教学时间设计的每节课的讨论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应包括完整的课前、课中及课后计划。教学时间一般应安排2—4学时。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应事先把案例讨论涉及的具体问题梳理清楚。预期效果是指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的预先判断。对预期效果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案例教学结束后在教师反思的环节,教师只有将预期效果和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相比较,才能对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予以总结和评估。

围绕案例涉及的争议焦点问题,应列出若干思考题和实践题。思考题和实践题的设计不能太直接、简单,应带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在于虽然是案件分析,但不能简单依据法律法规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相关的法学理论及法学家的不同观点,使学生深入了解规范和学理的前沿动态,并积极思考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西方经济学作为国内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实践中,在高等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职责中,该课程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探讨一直受到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学本身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学派和学术思想众多。服务于本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由于其理论的广泛性和抽象性,在学时紧张的条件下,使得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往往感受到理论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西方经济学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引发学生关于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更多思考,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引入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本文将案例分析教学法运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探讨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实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萌芽,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1]。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案例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讨厌学习理论的情绪,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概括来说,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其次,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抽象理论及模型推导和计算等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授课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改进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案例的使用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讲解,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容易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在讲解某一个理论时,通常举一个小例子来辅助说明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案例相对陈旧,与经济现实不匹配。

经济学经典案例在各种国内外教材中大量存在。国内教材偏向于对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案例使用相对较少,且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国外教材版本经常更新,其案例的更新速度较国内的教材来说相对快一些。但国外教材大多根植于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案例介绍,与中国经济现实不匹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属于新兴经济体,其经济运行与欧美相比有所差异。例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式的契约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但在新兴经济体中,由于正式的制度不完善,非正式的制度如社会关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更大。

3. 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目前国内教材中使用的许多案例与学生生活与成长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少。实际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案例。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展开讨论。又例如,近年来,创新创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地,许多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大学生创业,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讨论大学生新创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将这些问题当作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搜集和选择案例

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要按照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体量适中、矛盾冲突明显等原则来展开;并且要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经典、代表性强的案例。

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经济制度的总结和理论讨论,学派众多,理论性强[3],同时还具有抽象性和数学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更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微观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宏观部分则有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相对于微观部分,学生更容易将宏观部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的差异,在微观部分,可以突出数理方面的训练;在宏观部分,则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

(二)引入案例

案例引入要在教学难点重点、学生知识背景、注重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等方面进行考量,引入案例的切入点非常关键,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遵循。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引入。

1. 数理推导型案例。

结合西方经济学抽象性和数学性的特点,可以引入数理推导型案例。数理推导型案例是课堂练习的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理解[4]。例如,需求和供给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推导均衡点;消费者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 引导型案例。

此类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分析当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继续在学校深造,那么放弃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选择深造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学生每天到食堂吃饭都要排队打饭,如果有人插队,则将对效率造成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这项制度对效率的影响。这些案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兴趣。

3. 现实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热点问题中归纳案例进行讨论,适合在宏观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部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经济中的通胀现象进行讨论;宏观调控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例如互联网经济等问题进行讨论[5]。

4. 课外调研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调研。例如,近年来互联网“双十一”购物节消费增长迅速,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大学生的互联网购物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需求理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厂商理论。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要注重经济学抽象性、理论性和数理性的特点,又要注重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入多种类型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让学生理解是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也能提高对经济现象和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02):52-54.

[2]王文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126-128.

[3]田江.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智富时代,2015(06):326,328.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4

一、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活动环节

小学语文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序幕,它的开展成效问题直接关系着后续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进行。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学习状态延续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教学活动时,为使这一主题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利用《春天来了》实例视频形式把春天来的踪迹诸如树枝开始转绿发芽、人们走出家门到户外放风筝、消失的小燕子重新回到视线之内等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性给予学生进行引导,把导入的话题抛给学生“通过观看以上视频,那么你们能否总结一下都在对什么场景进行描述”,一下把引入环节推向高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春天来的情境描述。而后教师又向学生抛出话题“请大家做一个小侦探,快速浏览我们的新课去寻找春天在哪里”,这样的话题一经提出就正式拉开了教学活动的序幕使教学活动有序系统性地推进。

二、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创建教学学习情境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实例教学情境相结合,使两者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实例教学情境丰厚和升华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而教学内容增添了教学实例的内涵和意蕴,最终使学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形成快速深刻性地把握。例如:在进行《赠汪伦》这首诗教学活动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本不可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深厚友谊,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案例出发来展现深厚的亲情、友情,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歌能够快速形成领悟感受到李白对汪伦的情谊。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案例教学形式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段的送别场景,诸如一大早父母顾不上自己上班送子女读书,依依不舍的亲人在火车站台送别,友谊深厚的朋友很远道别等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展示给学生们,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问学生“这些视频都在对什么情节进行展示,从这些情节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一话题的抛出一下子把学生此情此景所感触的内心情感拨动起来,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说这是在描写送别的情节,并表示他们也经过许多次送别家人的情节且认为送别总是让心里有种不舍和难受。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再次细细品读一下《增汪伦》这首诗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诗歌是在描述李白送别汪伦的情境,且李白和汪伦具有深厚的友谊。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解惑释疑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总会贯穿着重难点,然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解惑释疑,一直是教师为之烦恼的事情,理论对理论的解读会加重重难点的复杂性,最后教师发现把案例引入到小学语文重难点教学环节有利于通过案例去佐证和解释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使重难点立刻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在进行《爬山虎的脚》教学活动时,这一课的重难点就在于对爬山虎的“脚”描述和功能,由于小学生未能够接触到爬山虎这一植物,如何对这一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层性地把握和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爬山虎植物的成长实例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把爬山虎日常成长习性的画面以特效镜头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在整体上和细节上对爬山虎这一植物形成了全面的了解,并认识到爬山虎的“脚”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攀爬力,正是因这一“脚”特性才使得爬山虎能够越长越茂盛,也暗示了学生们要脚踏实地学习必将使学习之路越走越远。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 政治案例教学 情感目标 植入方法

《课改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设定的“三维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设为优先目标。但现实课堂上情感目标的落实往往会出现被忽略、被搁置、被虚化的状况,使该目标的落实流于形式。

情感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相辅相成关系。

《课改纲要》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情感目标虽然是优先目标,但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要有效落实情感目标,就必须重视其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采取有效方法与之有效结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进行渗透和熏陶。

2.课堂上有活动,但无体验、内化过程。

现在的课堂可以说活动纷呈,课堂上欢声笑语,热热闹闹,问一下学生,除了情绪激昂外,可以说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而情感目标的实现,恰恰需要学生去亲身体验,获取感性认识,进而去深思,再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即情感目标的内化,缺少了这个过程,也就没有了情感目标的落实。

3.只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而不注重价值取向。

学生需要个性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创新精神,但无论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多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观),那么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情感目标教育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向发生了偏离。

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落实,直接造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失,客观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案例教学因效果较好而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笔者对大纲情感目标进行了细化,并将之植入到案例中进行教学,针对情感目标与案例脱节的原因,探索适当的方法,经过实践,收到了事办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对将情感目标植入案例中进行教学的方法作一总结。

1.问题引导法。

问题引导法是指将情感目标以问题的形式植入案例中。教师在“创作”每一节课之前应预设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在案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之际,导入情感目标,使抽象的、隐性的情感教育,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教育和行为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情感追求。比如在讲到“观念决定行动”的第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谈到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的好坏,不正确的观念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使用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惨案的案例:一位韩国留学生因为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对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举起了枪,造成了三十二名师生的死亡,最后自己开枪自杀,并在案例中设置了生命价值及热爱生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了尊重生命的情感目标。

2.语言暗示法。

语言暗示法是指教师在分析案例的时候,将情感目标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语言暗示,以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进行“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情感教育时,我采用了让学校头疼的大环境治理;学生边走边吃,随手就扔;乱花钱等学生的生活片段作为教学案例,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事例,所以学生兴致很高。我引入了一些暗示性的警示语:全校三千多人,每人扔一些垃圾,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全国十三亿人每人扔一些垃圾,全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地球上每一个人扔一些垃圾,地球会变成什么呢?等等,学生根据我的口气能够判断出我要说的话的深意,都表示了默许。

3.情境生成法。

情境生成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生成情感目标。比如,在学习“我的权益我维护”时,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情景剧“身边的消费的陷阱”:生1的角色为路边摆摊者,生2、生3、生4为生1的托,生5为路边的行人。生1、生2、生3、生4在路边摆摊卖橘子,生1叫卖,生2、生3、生4帮衬。生5路过被生2、生3、生4拖住并要求强买。生5没有办法只好买了5斤橘子,等到商场称处复称,足足少了一斤,回去找时已无人。生1、生2、生3、生4又跑到别的路口继续强买强卖,情景剧表演完后,学生回位。

我做了一个擦眼泪的肢体动作(情感表达为对受骗者的同情,也是对五个同学表演的赞许),学生以掌声回应。我接着用手握拳,在讲座上猛捶一下,脸上现出愤怒的表情(情感表达为对不法行为的态度),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所有学生都达成一个共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跟违法行为作斗争,情感目标顺利实现。

直观导入法的教学案例范文6

张丽娟 三亚学院

摘要:运用传统教学法进行理论法学相关知识教学时,老师往往把记忆晦涩的知识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年能力的思维过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案例教学法被引入到法学教育中,这对于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有效地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论法学;案例教学;定位实施;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

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

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

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启发式教学、参与式

教学、民主式教学等特点,在一些实体法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

理论法学教学中应用的并不深入。理论法学是研究法学的基本概

念、原理的法学学科,具体包括法理学、法律逻辑学、中国法制

史等学科。

二、案例教学的定位与实施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通过案例把教材中的理论

化抽象为具体。理论法学课程反映的是事物的共性和规律,具有

高度概况性、抽象性。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感性

材料,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枯燥的知识

趣味化、抽象晦涩的问题具体化、复杂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这些知识。比如说在法理教学中引入“生

活中的法理”,在我国某高校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蓬莱油

田溢油事故及 “毒奶粉事件”等案例为例,这种侵害公益的事

件屡见不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相关受害人如

何进行公益诉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民

事诉讼法》修正案新增加第 55 条,即“公益诉讼”条款,这是

我国首次确立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那么在法理学讲授过程中,

可以通过这一制度探索许多亟待解决难题:比如立法层面上的适

格公益诉讼主体有哪些以及适用范围应有哪些,这样将原本深奥

的理论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些无形的深奥理论

产生一种感性认识。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掌握不同时机穿插教学案

例。在新课开始前恰如其分地引用一个案例作为课堂的导入部

分,就会一扫刚刚开始上课的沉闷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理论知识讲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

调;同时,在讲授过程中讲述相关案例,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也让知识变得鲜活真实。那么如在结束阶段导入一个案例收尾,

又会起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毫无疑问,这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

念,使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借此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扩展他们的思维。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甄选案例。

案例教学是架构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进行案例教学

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

选择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所选取的案例要尽量体现时效性。时效性主要指的是

选择最新的热点案例,给学生以新鲜感和现实感。世间任何事物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社会生活是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又多

变的,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不能选取一些陈年旧案,否则就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了。

第二,所选取的案例要尽量体现正面方向性。这主要指的是

选择案例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握好尺度。比如《法理学》中

有一节叫“法的局限性”。我们在讲授法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让学

生认识到法并不是万能的,而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但不可用过多笔墨渲染法的局限性,因为对于刚刚入学

的法科学生过多的渲染局限性,大谈特谈消极性案例,容易使学

生陷入“法律无用论”误区,势必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为

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设置障碍。

第三,所选取的案例要体现趣味性和真实性。趣味性主要是

指在选择案例时要选学生大多人都关注的喜闻乐见的案例。真实

性主要是指尽量避免胡编乱造,引用一些现实中发生的典型性案

例,用事实说话。

第四,所选取的案例要体现启发性。启发性主要是指根据所

要讲授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案例,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既能

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

习兴趣。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

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出案例之后,不要直接表露自

己观点,要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围绕案例进行讨论研究。例

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注意

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注重学生讨论的质量,引导学

生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不是执着于某一浅显法律问题止步不前。

老师在讨论研究后要进行鼓励性质的点评,及时总结优点和不

足,点评时本着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商榷探讨,让学生

体会不到压迫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课堂教学工作。精彩的

课堂评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强化教学效果,能够使得教学

双边活动达到统一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对理论法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缩小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通过一些真实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将大课堂的内容真实地引入

小课堂,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该知识点并学会解决现实问题

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克服学生被

动学习的弊端。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秉承“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的古训,忽视了培养法律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克服了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弊

端,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

也是当今法学教育改革趋势的必然结果。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能将所讲的知识立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枯燥乏味的理

论被老师用案例惟妙惟肖地演绎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

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法律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

义。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7:21-23.

[2]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2007:3-4.

[3]王继福.论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8,10(8):119-123.

作者简介:

张丽娟,女,1983年出生,汉族,山东宁阳人,三亚学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