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例6篇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深入细致地研读新课程标准,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结合课外阅读的具体课例《母爱》,例谈教育装备在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作用,力求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

1 依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以小学生的视角,深刻理解母亲,真正读懂母爱,培养感恩之情,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语段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学情分析

目前,小学生阅读时间少,很多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尚未形成,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急需提高。通过近几年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阅读积累,但阅读积累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意识相对较差。通过阅读指导课的阅读交流和指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和创新思维,掌握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教给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阅读素养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Flash课件、网页链接、录音、影像资料、专题图片、电子图书资料)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对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上合作探究与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母爱,掌握查阅整理资料的方法,运用阅读和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3.1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播放著名歌唱家的视频歌曲《白发亲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白发亲娘》这首歌感动了无数人,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和思念。同学们,此刻,你思念母亲吗?”学生回应思念。“那么,我们就带着对母亲的思念走进《母爱》。我们说,母亲,是我们最亲的人;母爱,是我们最熟悉的词。可是,事实上,能够深刻理解母亲和母爱的,有几人呢?”从而引入课题。

3.2 利用多媒体设置问题情境,进行交流感悟

对于母爱的作品很多,在进行《我与地坛》的课外阅读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作者的一句话——“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进行引导:“其中蕴涵着无尽的歉疚和终生的遗憾,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母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接触过有关母爱的作品,但那时候的理解都是较浅层次的;这节课,我们就以小学生的视角和思维,进行交流,一起来深刻地理解母亲,真正地读懂母爱。”笔者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感动于心,激发交流兴趣。

活动过程简要说明:教师课前给各小组布置阅读任务,各小组按要求先在本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拿出小组的阅读交流成果进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适时进行阅读方法和交流技巧的点拨。

1)课外阅读《我与地坛》。第一小组搜集的阅读材料《我与地坛》,对此进行拓展阅读。第一小组学生发言交流母亲的形象、母爱的特点、写作手法。其他小组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播放Flash视频朗读片段,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品味语言,学习朗读技巧,通过视频启发和引导,探讨人物描写的方法。

2)诗歌两首。第二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古诗《游子吟》《晒旧衣》(摘抄笔记),略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典型而熟悉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在此让学生交流积累资料的方法——笔记法。

3)老舍的《我的母亲》、钱学森的母亲。第三小组搜集的阅读材料是老舍的《我的母亲》,个别学生通过选读片段来展示母亲的形象特点;在这个小组交流的时候,还说出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如图书借阅需要注意的问题——用书签,防止破损,保护书籍,以及积累资料的方法——复印、剪贴等。第三小组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要学有所成,要报效祖国。

4)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第四小组学生通过网页展示当代数学奇才安金鹏和他母亲的事迹,快速默读。查阅整理资料的方法——上网复制法。学生交流了本组的阅读感悟: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很差,母亲教育孩子要有吃苦的精神。自然引起学生将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与安金鹏的条件进行对比,适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5)《母爱与你一生》。第五小组学生朗读了散文《母爱与你一生》,用多媒体播放母亲的视频,与同学们交流了普通人的母爱,表现了母亲的爱伴你走一生,而很多人给母亲的回报很少。引发普通人对普通母亲的感恩之情,学生深受感染,掀起高潮。随后教师播放电影片段《漂亮妈妈》的片段,让学生交流影片简介,从而体验母亲对残疾的孩子特殊的爱,体验母爱的坚强、宽容、伟大。

6)展播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资料。教师播放相关地震的视频,尤其是看到妈妈在危难来临时,对孩子的那份特殊的爱的表现——选择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掉下的楼板,妈妈在临死前的那条短信: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记得妈妈爱你……学生十分感动,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3.3 在阅读交流中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组成员在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时,视频新闻引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震撼,以及由作品引发的联想,适时让学生说出来,自然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教师适时增加教学任务,还要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展播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资料时,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还要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我们看了这条新闻都深受感动,试想那个孩子和你现在的年纪相仿,那个孩子可能对母亲说什么?你替那个孩子写一条短信吧,不超过50个字。由此有效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 师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题总结

学生搜集的资料很丰富,从古代到今天,从文学家到科学家,从名人、伟人到普通人……这些资料都洋溢着母爱的光辉。母亲以她伟大无私的至爱,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生命之歌!母爱无言,真情无声。母亲不是哲学家,但母亲通晓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于无声处有大爱,母爱是深沉而坚实的人间大爱!正因如此,全世界有母亲节,每年的母亲节,我们要记住献给母亲一束康乃馨,或者给母亲一个电话……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教师在总结时适时播放图片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5 课后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母爱是毫不张扬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母亲的一言一行,用心去体验母爱,用文字去表达母爱,写出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或一件事,300字左右。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深刻领悟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内涵,产生要对母亲表达感情的欲望,让学生把心里话写出来,自然会写成“我以我手写我心”的优秀作文,有效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课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91-01

如今,在我县大阅读教学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究竟该怎样上好农村小学的阅读课,怎样克服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面窄,阅读方法落后,阅读资源奇缺,阅读条件简陋等等问题,这是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利用我们仅有的有限教育资源,发挥我们的工作创造性,创造条件上好农村小学阅读课,同样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享受到阅读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甚至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诸多启迪。让学生与书本结缘,与经典相约,我就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阅读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我在上这一课前三天,我要求学生通过四个途径寻找有关描写地震的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寻找有关描写父与子、母与子等的有关亲子关系的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这四个途径分别是:①条件好的家庭上网查找阅读。②困难家庭到本校或中心校图书室借阅。③到同学、亲友家借阅。④利用周六、周日随父母到新华书店或超市的书摊阅读。

在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阅读基础上,上这一课时老师就觉得轻松多了。在上这一节课时我又作了如下巧妙的安排,设计了五个阅读步骤。

1.认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扫清阅读障碍。这一步我设计如下的阅读要求:①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生词。②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生读书后,我又进行了针对性的阅读检查如下:①认读下列生字词: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疾步 大爆炸 瓦砾 砸着 颤抖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经过以上的阅读检查后,学生基本上扫清了阅读中存在的障碍。学生了解到本文讲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鉴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马上进入阅读教学的下一步。

2.熟读课文

要求学生做到:读的正确,读的流利,读的通顺。这里我也出几题阅读要求:①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读得熟。②找出自己读得不熟的段落、章节多读几遍。③看哪一组读得有感情,能读出其他同学读不出的主人翁内心世界。

针对以上两条要求,我让学生练习读书后开展小组读书竞赛。这样做以后,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小组之间不仅看谁读得熟,还要看谁能读出主人翁的内心。我在阅读检查时,发现学生确实是肯动脑筋,想方设法读得与别人不一样,仔细思考不同的语气读了以后,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学生在反复体味后,这一环节完成较好。这样一番阅读后,教学中我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阅读教学第三步环节。

3.通读课文

掌握课文的大意,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这一步的教学我也准备了如下阅读要求:①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里有哪些变化。②从课文中找出体现父与子“了不起”的句子。

学生根据我的阅读要求再次看课文,寻求答案。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习作思路均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学生了解到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体会到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马上进入阅读教学第四个环节。

4.品读课文

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文章重点、难点,体悟文章词句内涵,思想感情。

崔峦老师强调: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与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以读促写。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品读要求:①“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请自己思考以后多读几遍,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此时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课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呢·每一句读后感受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每一次出现时的父亲不同语气、心理吗·③阿曼达的父亲与其他同学的父亲一样吗·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5.研读课文

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的课内外融合,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作者“爱书、爱读书”的热情,体悟读书的方法,享受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对读书充满兴趣。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我设计如下阅读要求。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②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与伟大。请用简短几句话或几段话写出自己母亲的伟大。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3

一、分析现实困境,认清阅读现状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制约,因此,老师仍在继续走应试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模式陈旧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一些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时,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目的是在分析这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解答可能有的问题。而这种采用“讲—练—评”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只是程式化的讲解教学重难点,肢解经典;学生没有情感共鸣地被动接受,缺少自我发现、探究、体验的参与,便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二)阅读教学远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课本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不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消化,于是学生没有感受作者创作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事实来源。如《项脊轩志》的学习,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会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不到位,从而理解不到旧时失落文人的那种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

(三)阅读教学忽视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把握。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在其他学科的排挤下,很难量化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学生重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一些整理提高;老师的课时紧,在课堂留给学生体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在苏教版必修四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学习时,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经典的情韵深远。

二、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阅读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可以在高考指挥棒下跳出优美的舞姿。不能一味地认为高考限制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有效高效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白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如在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外貌描写,然后比照罗中立油画《父亲》,梳理父亲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这就比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效果好。之后在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描写的作用,再借助刘和刚《父亲》歌曲视频,让学生感悟“我”对父亲的看法和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教学中理解了文章的手法、风格,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二)多种方法并用,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高中语文阅读体裁多样,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和突破。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用相关的琵琶曲,加深学生对琵琶女忧患沧桑的形象认知,感受其不幸的遭遇。在学习《可以预约的雪》时让学生感受菅芒花像雪一样在一定的季节开放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来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预约的特质。也可以采用表演模式教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的对话等等,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品质的理解,提高对情节的体会、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另外,采用点面结合的辐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类似篇章,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句学会阅读。

(三)加强方法引导,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学生阅读只限于课堂、教材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多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感悟和提升。另外,采用强化内引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和真理,学会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展,通过训练实现提升;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和解题技能、方法的内化并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施行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4

首先,动情朗读,读出文本的情味。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小语界名师崔峦先生曾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读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读既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悟外化表达的载体。如果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出文章的情味和意蕴,那就说明他理解了,内化了。那种投入、动情、陶醉的朗读,就是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感悟后的外化。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学生读的时间要充分。除此之外,还应当适当增加老师的范读,我们听课当中发现许多老师只让学生朗读,自己从来不读。其实在老师的动情朗读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老师的读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示范和引领,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注重情感,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

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情感的切身体验。夏丏尊先生曾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但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就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最能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最能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因此,作为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如果少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那就不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来引领学生读书想象。如讲肖复兴的《荔枝》时,由于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优越,对其中的母子情体会不深,老师适时拓展补充肖复兴的《母亲》作为动情点,让孩子去体验那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从而走进肖复兴的内心,当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想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的流露。学习此文,学生收获了语言品味的乐趣,也收获了浓浓的亲情,获得了阅读的。

再次,读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阅读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所以,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逐步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如靳家彦老师讲《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时,让学生带着“小村庄原来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人类应该怎样做”三个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去自读自悟自得,学生在读书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读书中学生才能喜欢读书,乐于品味,学会读书,才能保持读书的持久动力。

最后,品味语言,感悟文字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既然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在语言文字上,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真味,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

如《慈母情深》一课,作者在工厂见到母亲时,对母亲的神态举止有这样一段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王崧舟老师在解读时首先关注这段文字独特的语言形式:一个是“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另一个就是“我的母亲”是后置的。然后让学生去品味挖掘语言文字蕴含的情味:第一,缓慢的节奏感——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眼中、乃至心中。第二,艰辛的形象感——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母亲挣钱的辛劳。第三,惊讶的情味感——第一次看到了如此憔悴、如此疲惫、如此苍老的母亲。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70-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而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基于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来分析,最终目标是“加强综合,突出重点”,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需要注重语言方面的感悟、积累与应用,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调整方案,改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与感受阅读文本,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一、读写整合,活跃思维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学生唯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才能保障写作顺利进行。从某种角度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体验的一种延伸与表现。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可以加强读写整合,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典型的句子、一些自己的感想以及一些亲身体会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启发与应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读写相融合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归纳阅读文本的类型;书写感想或者体验、对文本阅读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深化阅读,加强学生的体验。另外,读写结合能有效刺激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促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拓展空间。

例如,学习《荔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阅读加鉴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维,也就是:独立的阅读文本、体验阅读文本中的母子感情,对作者人物描法进行感受等,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课文,进而提出自己的鉴赏感想。其中有的学生是以评析的方式来阅读的,阅读的过程中在空白处进行批注;也有一些学生通篇阅读提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还有的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阅读来指导自己在亲情方面的写作等,强化阅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写作与口语表达等能力,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所体现。

二、个性阅读,加深理解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阅读教学目标要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也指明阅读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位教学的起点与终点。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加强学生作为个人对文本的不同感受与体验,以及对语言的积累与应用等。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独立的对话。这是当前比较推荐的一种阅读方式,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性格都会不一样,因此,他们阅读体验、感悟也会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阅读探究模式来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综合能力来选择阅读的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客观真实的认识到自我,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并尝试提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有的学生侧重体会到当时岁月的艰苦;有的学生体会战友之间的真情;有的学生侧重分析课文中对人物语言、神态以及动作方面的描写等。在这种方式下开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与讨论,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个体对阅读文本的情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理解能力。

三、网络阅读,促进飞跃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推动了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转变。当前,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网络,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而阅读拓宽了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基于网络的优势,教师可以对网络进行灵活运用,加强网络阅读教学,即以网络环境为主要平台,让学生从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在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取情感体验。

例如,学习《蛇与庄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蛇与庄稼之间关系相关的资料,尤其食物链方面的内容,进而再引导学生对动物与庄稼之间的奥妙关系进行分析与感受。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画出猫、田鼠、土蜂之间的关系图,并尝试独立总结事物之间有哪些关系,并掌握这些事物关系的作用是什么等,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独立掌握相关阅读信息,随之教师再开展阅读信息之间的交流活动,保障学生之间的阅读信息可以实现共享,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通过网络阅读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阅读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外阅读,突破积累

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征,对于课外阅读文本选择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范畴。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以我国的纪念日活动阅读文本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例如,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草船借箭的相关资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又如,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其他小说,如《故乡》;再如,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都可以找到相关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另外,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质量,可以开办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例如,“我喜爱的作者”交流会、“阅读心得”口语表达比赛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相关活动的促进,可以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通过独立的阅读,学生会收集到更多的资料,而且还扩展了阅读教学的范畴,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总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的中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年龄特征,通过各种途径探究阅读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6

1.多管齐下,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1.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1.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便于教师及时引导。

2.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

古今中外的名著,课本中的范文,门类众多的报纸杂志都是阅读的材料,但并不是面对“书山”、“书海”乱读一通,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

2.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沉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对于孩子,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滋养纯净幼小的心灵,心灵就会日渐纯净,感情就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就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将会日渐增强。

3.熟读课文,注重积累。

对于精彩的段落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背诵。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等不同角色的练习朗读,体会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厚情感。

精彩段落的诵读既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结构、表达方式等,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地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达到积累的目的。《桂林山水》一文中写水写山的段落的朗读训练,学生既从中体会到桂林山水秀奇的特点,又从中体会到句段的表达方法。《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设计中的街道奇丽的景象反复呈现,增强了学生记忆,落实了诵读的目标。

4.以“读”为先,激情促读,感知文本内容。

“课前预读”是学生将原有的阅读认知水平带入新的阅读情境,初步实现基本目标,能够感知重点内容,开展独立阅读准备活动。它对于将学生引入阅读过程、感知阅读材料、优化阅读目标,具有较强的定向性和基础性。它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操作环节,对教与学都十分重要。

此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读读生字新词,将其划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课外拓展的相关准备。它包括课前准备,如读《再见了,亲人》先读读有关历史资料;如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课前做做类似的实验,等等。

“课前预读”时间安排以自习时间为主,同时也可结合家庭作业适当布置,要以便于教师指导为原则。由于预读阶段是解决阅读基本问题,是实施目标基本定向,因此,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领悟。它作为本模式的一个教学阶段,地位重要,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且要科学安排教学程序,特别要有时间作保证,并提供适当的帮助,更要环绕总体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矫正,从而使“课前预读”全方位“准备”到位。

5.课外读写必须同步跟进。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读书。英国政府曾创造性地将读书周延长为阅读年。日本文部省也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美国联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以来,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付诸实践。

无论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来说,还是从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老师们会问:时间从哪儿来?课外书在哪儿?我们要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能安排两三节就安排两三节,至少一节。集中这一、二、三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老师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可以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读书看报纸杂志,怎样作摘记,怎样写心得……),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则这样的老师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