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法教学案例范例6篇

听说法教学案例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4-02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19世纪后半叶开始运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又被医学教学所采纳,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一些课程如法律、经贸、管理等的课堂教学几乎少不了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但接触、吸收到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还需要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能力。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相比,当代的西方特别是英美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他们在大学本科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可迁移性技能。可迁移性技能指的是在某一种环境中获得,并可以有效地移用到其他不同的环境中去的技能。

我们在《西医内科学》实施双语教学中,注重医学英语能力的迁移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1 实施

1.1实施方法

1.1.1案例选择与撰写 《内科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的描述,把课程内容完全融入到病例中,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病例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按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病例供教学使用。病例可以由书籍、杂志或临床中收集而来,也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行撰写或由现成病例改写而成,然后组织教师翻译成英文。

1.1.2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一是在理论讲授中剖析案例,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新知识较多的内容,教师可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诊断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印象,逐步理解。二是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联系基础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典型病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典型的病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创设案例环境,组织学生以病名为题编一临床情景小剧,学生分组进行,互相模拟病人、医生、家长或护士等角色进行英语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课余组织学生对病例材料进行阅读,以组为单位讨论,并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或者要求学生翻译中文病例。

1.1.3改革考试模式 为考查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题型单一的模式,增加病例分析讨论题,给出一个典型病例后提出若干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病例,联系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其中因果关系后,再作英语回答,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具体实施

1.2.1阅读分析案例 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合适的病例,不打乱教材原来的顺序,不脱离学生水平,通过案例将所讲授的知识串起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病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1.2.2小组讨论 每个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自己关于病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可进行英语发言讨论,发表自己对病例的看法、认识。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当监督者,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随时进行示范,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中的内容,也可随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1.2.3总结评述 教师在病例讨论结束后提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解和释疑,要求学生写出病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病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进行反思,以加深对病例的认识。

2讨论与体会

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低。双语教学研究还在起始阶段,目前还主要是借鉴国外特别是新加坡、美国的成功经验。国内大多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不理想。这些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运用英语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系统地培养,而且也没有对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语言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原结构到新结构、由显意识到潜意识、由接受到表达、由模仿到创造、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发展。因此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既是医学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母语知识和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医学英语的效率和巩固程度。根据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包括母语的习得)和已有的英语学习经历对以后的语言学习也必然会有影响。因此,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促进本族语和医学英语内部的正迁移的产生,抑制他们的负迁移的出现,从而学好医学英语。我们在内科学的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第二外语习得语言策略,重视对学生医学双语的语言迁移技能培养,重视学生听说写读译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措施如下:

2.1创设语境,促进迁移的产生,提高听说能力

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语言输入。而听觉输入是该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利斯(Ellis)甚至指出“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说’的能力自然地出现了”[2];克拉申[3]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大量的“有效性语言输入”而产生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开展了约15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我们在每个章节均配有相关的听力训练,每次听力练习内容选择符合“有效性语言输入”特点的材料,力求达到“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例如在讲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上呼吸道感染)一节时,我们就选取了一小段案例英文材料,要求学生在听完三篇后,将所缺的词或句子填上。其次由老师讲解一遍。然后再听一遍让学生校对。基本上第一个章节都有这样的一个听力输入材料,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听力输入。

而在说的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案例环境,组织学生以病名为题编一临床情景小剧,要求二或三个学生以角色扮演形式模拟病人、医生、家长或护士等角色进行英语表演,教师根据学生发音是否标准、语句是否连贯等情况记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记载下来或者通过对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持以上两种方式刺激学生进行语言正迁移。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经过多次摸索,得出结论:角色扮演(role-play)或案例讨论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中医临床用语,培养语感,锻炼英语思维方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今年的尼泊尔学生的临床实习翻译带教中,大部分学生能自如地与尼泊尔学生交流,忠实地将带教老师的意图传递给留学生,特别是西医内容的翻译,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

Campione(1995)等研究者认为,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4]。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响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盲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研究者主张,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5]。

2.2增加医学英语阅读量,发挥迁移作用,提高阅读水平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尽量抑制负迁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迁移的主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并把所学知识优化组合,精心组织。教师可按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由易到难地来指导阅读技巧与方法,逐步完成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化。讲到知识储备,不能仅仅理解为英语知识的储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汉语阅读教学的正迁移作用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我们在每一个章节后,配上一个相关的临床病案,要求学生用5~10 min的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翻译,了解中文意思,如有不懂,则记下生词和术语,然后,老师讲解一遍。此后,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证、治法、方药,并以8人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例子因篇幅而省略)。

从表层来讲,理解专业英语的词根,提高医学英语词汇量。案例里包括了许多术语,西医临床术语有咽部充血(congested larynx),心率120次/min,律不齐( heart rate 120 beats/min, with irregular rhythm),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等、检验科专业用语胸片(fluoroscopy),血沉(blood sedimentation)等、功能检查科室专业用语如P-R 间期(P-R interval),QRS波时限 (QRS duration),房室阻滞(AV block)等等。从深层来讲,学生可通过这个病历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来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案例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运用英语思维来解决现实中临床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英语可迁移性技能,如口笔头交际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影响他人的能力、交涉沟通能力等。

在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呼唤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21世纪,医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向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不是教多少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并将之内化为受益终生的可迁移性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发现案例教学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抑制负迁移的出现,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案例教学似乎将病房搬上了课堂,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见到患者,有真实感,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缩短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距离,不仅基本理论得到巩固,掌握了临床思维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医学口笔头交际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影响他人的能力、交涉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7.45-46.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 S,Terrel TD.The Natural Approach[M].Pergamon Press,1983.19-32.

[4]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60.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 病理学 病案教学法 应用

病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病理学教师应重点探讨的问题。病案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临床上容易出现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真实病例为题材导入授课内容,以激励学生围绕所提相关内容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案例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围绕问题来听课,并通过师生对所提问题的讨论、总结来巩固所学知识。

一、对病理学教学的促进

1.病案引入,指导预习,激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的自学准备,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新课内容会有个初步了解,这样在听课时会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率。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这一块内容时,我通过给学生介绍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来导入:患者,男,20岁,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一场足球决赛中右踝关节扭伤,受伤的踝关节明显红肿,颜色最初鲜红色,渐变为暗红色,局部发热,病人自觉疼痛难忍,行走受限。并结合该常见案例提出要求:(1)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探讨病人踝关节为什么会出现红肿、局部发热、疼痛和行走受限?(2)据此试总结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及机制。以此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带着问题进入正课学习。

2.病案讨论,指导听课,事半功倍。

教师教得好,关键还要学生学得好。要想学好就离不开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中心环节之一。如何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我主要从病案入手来指导学生听课:(1)有效复习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例如:炎症的概念、引起的原因、基本病理变化等内容。(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带着问题来听课。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有不解的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精神就会集中,听课也会变得轻松有趣,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3)教会学生思考,开拓思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围绕本案例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探究充分锻炼了思维能力。

3.概括总结,指导作业,巩固提高。

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对于中职学生,特别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欠佳的学生来说,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掌握情况,并在课后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辅导,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病例讨论内容要恰当。

老师总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但往往事与愿违,老师给得多,而学生吸收得少。因此讨论内容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各种病理图片及症状图片,认真制作好病例教学课件,例如讲述急性肾炎时,我把病变大体、切片等放映在银幕上,尤其是放映脸部及全身水肿患者的幻灯图片时,学生马上发出“呀、啊”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印象,把病理与临床更好地联系了起来。

3.病例讨论时间适宜。

专场讨论的病案安排,要有1个小时左右,避免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而草草了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病例讨论主线明确。

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抓住病案中病理改变这条主线,让学生以动态的观点观察、思考、分析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主要病变,死亡原因,等等。同时注意将病理学总论知识与分论知识有机结合,病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5.反馈信息及时。

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验、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等来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理论、病案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与学生水平相适宜;如果已学过的相关课程内容学生因忘记而影响本门学科的理解,教师应作必要的加补讲解,针对具体原因,采用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以不断改进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来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可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育艳.浅谈如何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51.

[2]王义,王伟.结合病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03,(0).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系列; 案例; 教学法

    一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或称法学教育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在原有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这一系列的几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明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两个相似的案例甲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电缆,构成盗窃罪;乙盗窃铺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再比如,为了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举出王宝森贪污的案例等。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王XX诉李XX损害赔偿一案”,从王XX如何起诉,李XX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搞模拟法庭。当学生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一程序法,又学习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实习案例需要具备多门法律知识和多种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进行。

    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

    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

    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 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 《面向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

    四

    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并提出要在全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学校是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阵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位小学教师在教学时都注重语言文字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及热爱,那么语言文字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然而,从时展的角度看,在外文使用越位和方言使用抢位的问题,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工作还面临严峻形势,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仍发挥者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因此,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以重任。

2 案例描述

以下是著名特级教师孙金双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中一个教学片段:

师:好,请你来,大家注意听,看她读得怎么样?

(生读完后)

师:你告诉孙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徐子慧。

师:徐子慧,我要表扬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口齿特别地清楚,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地流畅,能够读得这样,真不简单!下面同学要向她学习!你们对她刚才读的部分,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呢?有想法的可以说说!

生:我觉得徐子慧同学语速稍快了些。

师:哦!其他同学呢?你有没有发现她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大准?

生:徐子慧同学她“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位男同学听得真仔细!

(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是很容易搞错的,读什么?

生(齐):后园

(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没反应)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1:可以组成“花园”,还可以组成“公园”。

生2:可以组成“游园”。

师:可以组成“菜园”,是不是?种菜的园子叫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

生1:可以组成“庭院”。

生2:还可以组成“医院”。

师:还可以组成大学的、高校的,叫什么?

生(齐):学院

师:同学们有的可能会纳闷,我们平时写的都是“后院”,这里为什么写成“后园”呢?你知道吗?

生1:也许是后园的花草比较多。

师:你真会想!

生2:因为刚才听别人组词“公园”,所以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你看书上写大到什么程度?

生(齐):半亩空地。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我们城里人一家一户的院子比较小的,并且我们读到的,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齐):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齐):是的。

3 案例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阅读教学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无论课程如何改革,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必须从阅读教学人手。当代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忽视语言文字教学是半自不遂的语文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全国语言文字理事于漪老师说:“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与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语言文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阅读教学特有的。以上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就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势必不断提升。所以,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教学,要从阅读教学人手。

3.1 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训练学生“听”的教学

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目标与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从小培养学生会倾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语言文字素质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对学生听的要求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听别人说话要把握主要内容。”

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首先还是听的教学,只要学生们会听话,能听懂话,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难提高。案例中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并要求其他学生听,之后引导检查学生听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以一定的标准学会倾听,像这样,教师在课堂上适度安排“听”的训练,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自然不断提升。

3.2 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训练学生“说”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的重要工具。”这表明了语文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较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呢?就语言表达来说,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书本上的几篇文章,会写考卷上的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可以借助各种情景,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如复述课文、想象、句式仿说等进行说话训练,更要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及时抓住课堂对话契机,引导学生说正确、表意清楚地说话。

3.3 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训练学生“读”的教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朗读是内心感受的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面文字变成大脑中的生动形象。朗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像案例中的这位教师一样润物无声的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中,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当学生出现认读差错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并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

3.4 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训练学生“写”的教学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5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理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多换位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多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种情绪活跃、精神饱满的课堂教学环境。

【案例描述】

案例一:

2011年3月19日上午,我在五(4)班进行了公开课《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试教,当我简短地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及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后,就进入了新授的的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细细品味语言文字,走进维也纳,在领略音乐之都维也纳其他迷人风貌的同时,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悉心选材,还从其他角度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勾划出还从哪些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学生认真自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勾划起来。

学生们认真地默读、勾划之后,纷纷举手想要发言。我心想:“上节课我们就已经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抓住了‘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方面来介绍维也纳的,那后面三、四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都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只要找出这两段的总起句即可了解还从哪些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问题很简单。” 为了尽快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悟读训练,我便请了一位中队干部来回答这一问题。

生1(很自信):三、四然段抓住了维也纳的建筑、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传统来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我一听,就懵住了:我只是想引出“总分”的描写方法而已,说出每段的总起句不就行了吗?这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啊,怎么会这样答!而且好同学也不听要求,还看到第五自然段了。我心里有些着急。)

师:请大家只读三、四自然段。有谁能再概括地说说?

(这时,举手的人少了一半。我接着又请了一位面相聪明的班干部。)

生2: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我摇了摇头,打断了他,请了第三位学生。)

生3:维也纳的街头巷尾到处……

(这位同学站起来还是没有答到“点子”上,我只好自己点明。)

师:答案就是三、四自然段的总起句。

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说出了答案。这使我才得以抓住这两句总起句,继续按照我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分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由于这个环节进行得磕磕绊绊的,后面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再举手,大概是怕说错吧。课堂较沉闷。

【案例跟踪】

课后,我始终不明白这一环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带着满脑子的困惑,我与这3位好学生进行了交谈。

甲委屈地说:“课文是从维也纳的建筑、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传统来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您看……”她指出了依据,说得也在理。乙不好意思地说:“我回答的只是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丙说:“原来直接讲方面就可以了,我以为需要一个一个方面讲。”

“昨天的课上,不是已经用总分的方式学过了第二自然段了吗?你们怎么没想到呢?”我着急地问。这3位同学都摇摇头,称自己忘记了。

我听了,不禁脸红起来,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是为了我的教学服务,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就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无法领悟,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故此,我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改变了提问设计。

案例二:

2011年3月23日下午,我在五(5)班进行了公开课《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简短地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后导入新课。

师:有谁记得上节课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介绍维也纳的?

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师:你为什么抓住这句话来概括?

生:因为这段是总分的结构,可以用总起句来概括。

师:(赞许地点点头)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细细品味语言文字,走进维也纳,在领略音乐之都维也纳其他迷人风貌的同时,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悉心选材,还从其他角度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勾划出维也纳的音乐哪些是能看到的,哪些是能听到的?”

学生听了,还是认真自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勾划起来。

我在巡视中发现,同学们有的勾了一点,有的勾了几点,总之,答案勾全的人较少。我心想:“看来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我得帮帮学生进行归纳。”在学生们认真地默读、勾划之后,纷纷举手想要发言。

生1:走在维也纳的街头,能看见许多音乐家的塑像。

生2: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生3: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

……

(同学们有的说看到的,有的说听到的,看着我肯定地点着头,积极性高涨。)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有心的同学注意了吗?“看到的”都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听到的”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你能归纳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吗?

学生们一下就说到了总起句上,领悟了总分结构的写法。我也兴趣盎然地带领学生继续往下学习。

【案例跟踪】

课后,我又向五(5)班的一些同学调查了这个教学环节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回答?王同学说:“您让我们将看到的、听到的随便说,这太容易了,课文中都写着。”李同学说:“读了课文,我不用想着考虑几个要点,只要看看书,再稍微思考一下就行了。”张同学说:“您让我们将看到的、听到的归纳为两个方面,我一下就想到上节课所学的段意归纳方法了。”看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着,我也欣慰地笑了。

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所以我这次设计提问教学环节时,利用顺向思维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导入课文的学习,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案例反思】

两个案例中课堂提问的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不禁促使我深入思考:

反思之一:教学提问设计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样的信息,紧扣教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一生成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能吃透教材,对教材理解烂熟于胸。如“案例二”中,由于笔者又一回合地钻研教材,领悟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自然段都是写人们漫步维也纳所看到的景象,“维也纳的人们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自然段是写人们漫步街头所听到的音乐,这更能贴近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一下找到了帮助学生总体领悟文章内容的有效引导方法。

反思之二:教学提问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儿童时期,学生的短时记忆往往会较快遗忘,难以转为长时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所以学生的前学后忘现象较严重。如“案例一”中,仅第二天,学生便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给遗忘了。因此,教学中也要注意及时地复习,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复习,要强调并恰到好处地把握时机进行提示,达到后面教学中学生巩固练习的目的。

反思之三:教学提问设计中要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课堂上的提问设计,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反应能力等为中心。如“案例一”中,由于笔者对五(4)班学生较陌生,对他们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教师“托一把”才能够到的知识不太清楚,尤其是在学生自读勾划这一环节中,教师巡视时没有仔细看学生勾划的答案,失去了了解、验证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做到胸有成竹,上课时,也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使课堂教学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反思之四:教学提问设计中要有预设环节。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在默背已经预设好的教案,学生只是顺着教师提前设计的“道路”来一步步向前走。而动态生成的课堂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捕捉,调控“生成”!在“案例二”的备课中,笔者预设到学生在回答“看到”哪些音乐时,有可能由于第三、四自然段是一起读的,会将第四自然段中对“露天音乐会”的描写也误认为是“看到的”,故设计了联系上下文对这部分的“掺和”一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这主要是描写听觉上的感受。尽管教学中没有用上,但笔者在教学中多了一份从容,显出了一份机智。

反思之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耐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地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和谐地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在“案例一”中,当第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三、四然段抓住了维也纳的建筑、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传统来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时,我一下着急了,因为这并不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我听到她谈到“建筑”,以为她看到了第五自然段,讲的是“国家大剧院、金色大厅”这一类的建筑。也就没有耐心听下去,便婉转地请她只读三、四自然段。课后,这位同学当时茫然的眼神以及后面学习中再也没有举手发言,让我感到于心不安。我冷静下来,才想到她讲的是看到的音乐家的塑像,只是用错词而已。看来,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才不至于被扑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应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45-02

收稿日期:2006-08-15

作者简介:姜相志(1952-),男,山东胶县人,教授,硕 士生导师,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1998年新的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 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数不少,学时不少,教师也不少,但如何能够“入耳”、“入脑”,真正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曾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对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内容。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从始至终听课”和“基本上听课,有时溜号”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26%;选择“有兴趣就听,觉得没意思就不听”的占60%;还有15%左右的学生选择“根本不听课”。可见大多数学生是想听课,但能否听得下去则取决于任课教师讲的是否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吸引力,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呢?我们认为,除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进而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为此,2003年3月,我校确定了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试点的案例教学改革方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做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思 想政治 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真正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指南。

案例教学的基本做法是:

1.编写案例 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 而典型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 们在编写案例前,首先进行集体讨论,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去广泛搜集和查阅已有的文献 资料。同时,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一个完整的案例 一般都要在正文的后面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之用。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包括分发案例 材料、学生个人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每个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 小结等多个环节。

3.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认真 总结,一方面,完善本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观点和方案,另一方面,对本小组在案例阅读 、讨论、课堂发言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做出归纳。

4.教师总结 在课堂讨论结束、各小组撰写完案例分析报告后,任课教师 要就本次案例分析情况做出小结和点评。

三、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典型的案例通常能提供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 情境。所以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种纸上的问题情境转化为课堂中的问题情 境,以生动的实例形式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 模拟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 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

3.激励参与的原则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大班上课,“搭车”现象必不可免,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必要的说明和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并制定适当的分组和考核办法。

4.拓展学习空间的原则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参加小组讨 论等环节,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尽管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与传统模式的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差异,但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后,其所获得的收益仍是多方面的,如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1.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到课率和听 课率大幅度提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 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使用案例教学 法,学生的到课率一般都在95%以上,听课率也大为改善。如,在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我们编印了200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的《今天, 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这篇文章作为案例发给大家。案例的第一段话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接下来就是近2000字的一系列关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各种资源现状的 比较,数据详实,分析透辟。期末,学生在写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的总结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谈到了这次案例教学,许多学生都说:“原来一直认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案例教学使我们感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们每个人都 息息相关。”

2.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切合青年学生的 特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 的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 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 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 所学得的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节时,我们为 学生印发了《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从对中国彩电业的无序发展、价格大战 的案例讨论中,使学生不仅看到了市场背后那只无形的手,更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学生一改过去对政治理论课的冷漠态度,纷纷建议“在 以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最好在期末考试时也考案例分析,那才能看出真本事”。甚至有的学生写道,“政治理论课是我本学期学的最舒服的一门课”,建议“增加一些课时,因为它对我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3.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这种教学 法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一节时,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了我国的“三农”问题,使学生自然得出了“农民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这样的结论。

五、使用“案例教学法”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使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活 泼、 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 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 学方法。我们正在尝试案例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期兼顾和协调教学内容的 多方面要求。

2.一般案例教学模式与特殊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的医学、法学以及后来的工商管理课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我们称之为一般案 例教学模式;在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 目的、课堂组织等都与上述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故我们称之为特殊案例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案例教学模式。因为一般案例教 学 模式的结论和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多元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却 往往是确定的、唯一的,一般案例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在10~15人左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二者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 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