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锻炼护理范例6篇

功能锻炼护理

功能锻炼护理范文1

【关键词】 四肢骨折 ; 功能锻炼 ; 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本院骨科从2008年1月~12月共收治四肢骨折患者66例,其中男35例,女3l例;年龄16~84岁。下肢骨折55例,上肢骨折11例;手术切开复位41例。

2 护理体会

2.1 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解释骨折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使患者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有的患者对功能锻炼认识不足,以为整复固定后,骨头已接好,只要不动不错位,慢慢调养就行,有的患者担心复位后骨折再错位而不敢动。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2.2 认真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建立登记卡。责任护士为每例患者制定护理计划,建立登记卡。每天督促检查、记录、定期评价,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随时修改计划。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讲解、示范等方法,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应以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为原则。活动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具体方式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2.2.1 早期 伤后2周以内,此时骨痂尚未形成,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功能锻炼以促进局部血运,改善局部症状,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为目的。

2.2.2 中期 骨折后3~6周,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局部症状已基本消退,骨折端基本稳定。此期以主动活动为主。下肢骨折者练习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及直腿抬举动作,逐步扶拐下床负重锻炼。此期有的患者因治愈心切,强忍疼痛,超负荷运动,在功能锻炼中用力过大而致损伤。应告之患者功能锻炼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仍需限制。

2.2.3 晚期 伤后7~10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除去。此期应抓紧时间,迅速恢复肢体功能,进行全面的肌肉关节锻炼和肢体的持重能力。做好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指导,交待注意事项,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嘱患者定期复诊。

2.3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感,提高整体素质 护士要提高业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德医风。全面掌握不同骨折部位、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效果评价。

2.4 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疼痛肿胀逐渐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有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或骨折部位突发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暂时停止锻炼并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2.5 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2.6 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活动。

3 讨论

通过功能锻炼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和避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促使可以尽早地最大范围地恢复四肢功能。由此可见,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原则之一,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种认为治疗是医生的事情与护理无关的想法是错误的。

参 考 文 献

功能锻炼护理范文2

【关键词】功能锻炼操乳腺癌术后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妇女健康威胁很大,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术前做好病人心理工作,讲解功能锻炼对促进淋巴回流,加速创面愈合及预防患侧手臂功能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术后正确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率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0年起设计制订了功能锻炼操,并系统应用于10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3月~2005年12月在我科行乳腺癌手术,并住院完成常规化疗患者108例,均为女性。年龄23~78岁,左侧乳腺癌67例,右侧乳腺癌41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75例,改良根治术33例。临床分期为Ⅰ期80例,Ⅱa期18例,Ⅲa期10例。首次住院平均20天,常规化疗住院平均7天。

1.2术前宣教

1.2.1准备根据乳腺术后患者患肢的生理解剖特点,手术方式,结合临床,制定患肢功能锻炼操1套,并制作成卡片发给患者,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锻炼。

1.2.2评估(1)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2)患者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全身情况良好,无头昏,高热、呕吐等不适。(3)精神状态。

1.3方法患者腋下夹折叠毛巾一条,起压迫止血作用,由专科护士在床边进行功能操的指导、练习,并要求家属在旁同时学习。(1)术后1~2天(卧床),患侧肢体内收进行伸指、握拳、屈腕活动。(2)术后3~4天,锻炼同上并屈肘。(3)术后5~7天,胸带松开,练习用患侧手扪对侧肩及同侧耳。(4)术后7~10天,锻炼抬高患肢屈肘,初时可用健侧手托患肢肘部,逐渐抬高患肢肘部与肩平或采用拉绳锻炼。(5)术后10~14天,练习患侧手臂越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并练习将双侧手放于颈后,开始可低头位,逐渐到抬高挺胸位,进而做手指爬墙抬高,每日记录高度,加强患侧肢体抬高功能。(6)出院后可锻炼上肢旋转运动,以肩关节为中心,向前向后旋转,并适度的后伸和负重锻炼。

2结果

术后1周对指、腕、肘关节功能评价100%功能恢复;肩关节功能完全改善100例(85%);功能有改善7例(12.5%);功能改善差1例(2.5%);总有效率为97.5%。术后6个月使用患侧手穿衣、进食、梳头、洗脸、刷牙,生活完全自理105例(92.5%),生活基本自理3例(7.5%)新晨

3讨论

乳腺癌术后由于创伤较大,加上胸部包扎时间较长,多数患者不愿进行自主患肢功能锻炼,而当胸部伤口恢复到较佳状态,想进行功能锻炼时,往往错过了锻炼的最佳时机。术后12h内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开始患肢功能锻炼,能使患者的肢体处于最佳的功能位,及时观察到患肢异常情况,为恢复肢体功能赢得时机。

功能锻炼护理范文3

骨骼与关节是维持人体运动姿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支架和运动杠杆,肌肉是运动的动力。当其功能受损时,将会给人的日常生活活动甚至生命带来影响在对骨骼与关节疾病患者的护理中,护士应积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不仅要注意疾病本身的治疗和护理,更需须要重视疾病的康复与预防,使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健康。

1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1 感染

1.1.1 现场急救 需及时正确,注意保护伤口,避免二次污染及细菌进入深层组织。争取时间,早期实施清创手术。

1.1.2 遵医嘱 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1.1.3 注意观察伤口情况,伤口疼痛性质的改变常为最早期征象。此外,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波动感,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报告,病协助医师进行伤口处理。对伤口污染或活感染严重者,应拆除缝线,敞开伤口,并实施引流,采用抗生素湿敷等治疗。

1.2 脂肪栓塞综合征 骨折后,脂肪滴由骨髓腔中释出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随血液循环进入肺、脑、肾等器官引起栓塞,危及生命。肺脂肪栓塞症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心率快、血压降低等。脑脂肪栓塞症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肌肉抽搐等。肢体脂肪栓塞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苍白、冰冷和麻木。其护理措施主要有以几个方面。

1.2.1 一经确诊,应及时转入监护病房或重病室。

1.2.2 安置患者于半坐位,以便呼吸。

1.2.3 给予高浓度氧气输入,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减轻和抑制肺水肿发生。

1.2.4 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控制液体输入量,防止酸碱平衡失调。

1.2.5 遵医嘱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肺水肿,消除脂肪栓塞。

1.2.6 早期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1.3 关节僵硬 主要由于伤肢长时间固定,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功能锻炼,引起关节萎缩及活动障碍。

1.3.1 长期卧床患者应卧硬板床,忌卧各种软床。

1.3.2 除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采取特殊外,四肢关节骨折一般应安置于功能位。

1.3.3 长期卧床患者穿矫正鞋将足踝固定功能位,被子等物不要压在足趾上,防止发生垂足畸形。

1.3.4 对瘫痪肢体的关节、肌肉要经常按摩理疗,并注意坚持被动活动锻炼,防止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畸形。

1.3.5 骨折患者如病情允许,应及早开始功能锻炼,以防止日后发生关节僵硬。

1.4 损伤性骨折 骨折发生时,骨膜下血肿与软组织血肿相连,血肿较大,如处理不当,血肿机化钙化后,可形成异位骨化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1.4.1 损伤后应及时固定复位,减轻骨膜损伤和出血。

1.4.2 早期功能锻炼以患者自主肌肉活动为主,勿活动受伤关节,以防加重出血。

1.5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未能准确复位,畸形愈合,导致关节活动时引起疼痛。骨折后准确的复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患者活动时关节疼痛,要告知患者减少负重活动,以免增加关节面的损伤。

1.6 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段缺少血液供应,骨骼因缺血而坏死。多见于股骨颈骨折后的股骨头坏死。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的骨折,注意延长固定及下床活动时间。

1.7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早期患肢呈持续性剧烈疼痛;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患肢皮肤略红,温度稍升高,肿胀压痛明显。本症一经确诊,应立即行切开减压。

1.8 缺血性肌挛缩 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最多发生于肱骨踝上骨折后,局部肌群缺血、坏死、纤维化、瘢痕挛缩,形成永久僵直的爪形手。护理时,注意及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观察上肢有无疼痛、肿胀、肌张力减弱、皮肤发红、温度升高、感觉异常等早期征象。一经确诊,立即松开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并做好手术的准备。

2 功能锻炼

患者由于惧怕疼痛及造成伤害或由于缺乏功能锻炼的知识而不敢或难以进行功能锻炼,护士应指导患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肌肉及关节功能,向患者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解释骨折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使患者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进行运动和功能锻炼。

2.1 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了解各大关节的功能位置,认真制定好锻炼计划,并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功能锻炼的反应等各项指标而不断修订其计划,增减其内容。

2.2 一切功能活动均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伤软组织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到强。

2.3 功能锻炼以患者不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消肿的,可以坚持,反之伴有疼痛则减少活动,抬高患肢,恢复后再锻炼。如肿痛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有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或骨折部突发的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伤,应暂停并及时检查处理。

功能锻炼护理范文4

关键词: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护理

        1  功能锻炼的作用

        1.1  功能锻炼可促进肿胀的消退  伤后局部软组织肿胀是外伤性炎症反应。骨折整复固定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可以发挥肌肉对血液循环的“水泵”及肌源调节作用,促进软组织和骨内血液循环,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又刺激局部血管扩张,肌肉内备用血管开放,保证更多的血液通过,从而促进伤后软组织肿胀的消退。

        1.2  功能锻炼可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骨折固定后,就必须同时积极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和涉及固定关节、肌肉的等张收缩,2~3 周后开始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可以及早恢复关节的活动。 

        1.3  功能锻炼可减少肌肉萎缩程度  肢体废用性缺钙、肌肉萎缩是必不可避免的,即使尽最大努力锻炼,也难以避免,但程度上却有明显差别,所以早期即开始进行锻炼,可使大脑始终保持对相关肌肉的支配作用,从而无须愈合后重建支配关系

        1.4  功能锻炼对骨折断端的影响  当全身或局部运动受限,骨钙和体钙与浆钙的交换发生负平衡,日久出现全身或局部骨质疏松,这种废用性骨钙丢失在石膏固定中表现尤为突出,骨质疏松意味着部分骨小梁的“总崩溃”,所以静止和缺乏功能锻炼是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力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持续性的生理压力可以促进骨组织增生,加速骨折愈合。

        2  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2.1  练功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坚持锻炼;

        2.2  要求患者在锻炼时思想集中,呼吸均匀,动作准确,切忌粗暴过猛;

        2.3  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隔着愈合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同时以不使患者感到疲劳、不加重隔着部位疼痛为度。

        2.4  应严格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如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

        3  方法

        3.1  上肢骨折的功能锻炼

        3.1.1  肩关节 凡是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部位的骨折部位的骨折都要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护理范文5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肢体功能锻炼和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对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正确的体位,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功能锻炼、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心理护理。结果:步行恢复率54%,坐位、站立位达到平衡86%。结论:早期、及时、有效、个体化、系统化的肢体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锻炼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3年7月~2004年1月住院脑卒中患者72例,经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57例;女46例,男26例;年龄39~87岁;均为首次发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住院时间14~47天。

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①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功能位置:各种体位宜经常变换,早期应2~3小时更换1次体位。②保持关节功能位置:采取正确的体位有利于关节的活动度。

按摩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开始轻柔,然后逐渐加强。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结抗肌予以安抚性按摩,使其放松。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后座小关节活动。对肢体关节作屈、伸、内旋、外旋被动锻炼,尤其做髋关节等活动时,动作轻柔和活动幅度要适宜。在患者体力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自我按摩或用健侧上肢对患者上下肢的锻炼,如肩关节的活动可以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慢慢举起,逐渐锻炼直到能把患侧手举过头顶。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当患者能进行翻身时,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了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1周、脑出血发病后4周,可以开始这项锻炼,先从健侧做起,从需要人帮助到独立做起,之后两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平衡训练。72例中2周后可下地坐椅子32例能维持10分钟,可进行展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23例。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

心理护理:支持、激励患者进行锻炼,同时使家庭社会予以患者最大的支持。

锻炼的强度:根据患者的状态和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功能锻炼的强度。

锻炼的顺序:①按摩侧肢关节肌肉组织。②做各种关节屈伸运动,先近端,后远端。③保持正常的卧位。④患侧肢体放置功能位。

锻炼的时间:病情允许尽早在24小时内进行活动,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制订锻炼计划。

结 果

本组72例中,跟腱痉挛1例,无1例发生肌萎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和褥疮,步行行走恢复39例(54%),62例坐位、站立位达到平衡(86%)。

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有效的功能锻炼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提高锻炼的主动性和达到良好的效果,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有力保证。

早期的功能锻炼给患者以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体位治疗为主,采取被动患肢功能锻炼。一方面,增强患侧感觉的刺激输入,降低患者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另一方面,既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同时也加强了健侧肢体的锻炼。

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态,医护密切配合,制订适合患者的锻炼强度、时间,个体化、系统化的计划。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可能的功能锻炼,既可增加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又利于护理工作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功能锻炼护理范文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功能锻炼; 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99-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7-2010年间收治的77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37-64岁之间,女性37例,年龄在41-73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腰腿痛。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9例,对照组38例,研究组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与指导,对照组仅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

1.2方法:对我院77例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给予分组研究,研究组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与指导,对照组仅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1.2.1卧床休养:患者发病后应当卧床休养,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硬质的床板,并指导患者尽量保持仰卧位,同时在患者的腰下垫一个软垫,以使患者可以保持正常的腰椎生理曲度,从而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逐渐的下床活动,但只能做轻微活动,两周后,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做一些对腰部损害较少的体力活动,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同时,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药物治疗,以使患者可以更好的恢复[2]。

1.2.2有效牵引: 经过卧床休养后,患者的各项机体功能都需要锻炼恢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牵引,以将椎间的间隙拉开,从而促使突出的髓核复位,以达到康复的目的。当患者在卧床1周可以下地运动的时候,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扶住门框,身体自然的下垂并放松,以逐步的锻炼机体功能,每次10分钟,每天2次,持续进行2周,如果患者需要躺在床上,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用双手握住床头,腿部尽量伸展,以活络关节,锻炼功能,每次进行10分钟,每天2次,也持续进行2周[3]。

1.2.3饮食调整:在患者治疗疾病期间,由于患者的机体较弱,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有效的调整饮食,以补充充足的营养。患者应当尽量的少食多餐,并食用一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由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容易出现便秘现象,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防止便秘,同时也为锻炼机体功能补充足够的能量。

1.2.4局部治疗: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针对患者的患部进行局部的热疗,如用热水袋、红外线等,同时也可以将半成药研磨成粉末,并调成稀糊状,外敷在患处,并对其进行包扎固定,然后再在此处进行热疗,以促进患处的改善。

1.2.5腰肌锻炼:在疾病的急性期,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锻炼,用头、肘、足等关节处作为支撑点,逐渐向上抬高身体,以锻炼机体功能,每天2次,每次2-5分钟,持续进行1个月,等患者有所恢复后,可以再进行三点支撑,用头和两足支撑逐步抬高身体进行锻炼,每天2次,每次4-6分钟,直到完全康复后,可以再做俯位锻炼,以完全的恢复机体功能[4]。

1.3疗效标准: 显效:经过护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有较大程度的减轻,机体功能恢复较快,营养补充均衡,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经过护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机体功能有所恢复,营养补充护理,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无效:经过护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没有减轻,机体功能恢复较差,营养补充不均衡,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护理,并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效果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在治疗过程中实行一系列的精心护理,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腰部疼痛、腰部僵硬、下肢麻疼、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7例患者中,研究组39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7%,对照组38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1.1%。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大的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腰腿疼痛,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导致患者出现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劳动强度过大,从而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伤害,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治疗此种疾病的过程中,应当在护理中注意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锻炼,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精心的外科护理,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较大的帮助,通过机体功能锻炼、饮食调整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改善,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金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74(10):25-26

[2]秦平.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75(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