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中级论文范例6篇

土建中级论文

土建中级论文范文1

1问题的提出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规划起源于土地市场的失效,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土地使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大潮中,本应当跟上城市新形势、新趋势的城市规划,总是“迟到一步”,在土地之争中“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引导城市规划,规划迁就开发”的怪现象,城市规划已经在土地开发中失去了话语权。面对种种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城市规划在土地控制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下风,处于被动局面?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该如何体现?在济南举办的首期“规划名家讲坛”上,邹德慈院士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城市规划不能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代表公共利益和体现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必须具备驾驭市场经济包括房地产开发的能力,以弥补市场失效。”“规划无用论”成为开发过程中普遍的思想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呼吁给予规划公正待遇、要求别人对规划正眼相看的时候,是否也应当对城市规划自身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缺失进行反思呢?在此背景下,加强规划师自身的专业修养和理论应用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为找出规划在控制土地乏力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妨围绕规划控制的核心—土地,重新回顾现有的规划过程,尤其是土地开发运作过程,审视规划师在构想美好城市时的理性缺失。在此探讨的土地开发运作,也可以称为土地运营、土地经营,主要是指围绕以土地为空间载体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经营、开发建设活动的总称,其范畴涉及土地经济和土地经营两个层面,涉及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城市开发、房地产市场等多个方面。本文着重对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当中的土地开发运作进行分析。

2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开发运作分析

2.1城市规划制度对土地开发运作不够重视

2.1.1规划编制制度的引导性偏差在城市规划领域可以分配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城市土地的开发权及在城市土地使用关系上建立起来的城市空间经济关系。在国家的现行规划体系框架中,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多重视物质环境层面的技术性工作规定,促使片面依靠空洞的平面构图企图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现象的出现,而以美感和视觉效果为出发点划分的地块及确定的建设开发强度,由于缺乏理性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经济分析,常常是偏离和违背土地市场经济规律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仅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应当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的要求,而对于其他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经济分析要求仍然是一片空白,导致规划编制缺乏经济理论的支持。因此,如何切实遵循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规律,将会对规划成果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造成影响。

2.1.2规划编制专业人员配比缺陷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关于人员配比的要求中,仅对“建筑、道路交通、园林、市政、环保”这些“其他专业人员”提出相应要求,缺乏对经济、土地、房地产类人员的硬性规定。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员构成不甚完整的乙级、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了—为了减少单位自身的成本开支,对于“可有可无”的土地专业人员一概拒之门外了,更谈不上什么“参与”了。

2.1.3注册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欠缺根据《注册规划师参考教材》,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科目包括建筑学、城市道路工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信息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等,尚未纳入土地开发运作方面的内容。

2.2传统计划性规划编制的影响传统计划性规划强调对指标的控制,忽视对城市土地开发运作的弹性理解。对于城市土地发展规模的确定,依然沿袭传统的人均用地需求指标,核算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总量,忽视土地市场供给、吸纳的能力,不重视对城市土地投入和产出的财政金融预计,导致城市规划失去市场指导能力或指导性不强。对于土地用途的确定,传统计划性规划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用地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较少考虑土地价值的实现,对城市土地开发缺乏深入的费用效益分析”,由此产生了不符合房地产开发的经济技术前提,导致城市规划成为一纸空文或需重新修订、调整用地性质和指标现象的出现。对于城市土地结构的确定,传统计划性规划则强调土地利用结构与规范的协调平衡,仅仅反映出土地与环境、性质、产业结构的大致关系,且多以静态分析为主,“缺乏对土地利用类型新城发展和地域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不同土地类型空间的替代、时间演替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城市规划适应性差、弹性小。

2.3部门分权化管理下的土地决策信息分离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和规划管理等部门相分离,上下级政府部门的权力分化,形成土地管理控制的多元化,导致规划师在对土地的话语权“争夺”中成为配角,由此产生漠视土地的态度。虽然大部分规划师缺乏这些掌握在土地管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土地信息,但是规划师们心安理得地解释为“这是其他部门的事情”,这也使得土地沦为城市规划师的“纯臆想”空间载体。

2.4规划者缺乏土地经济意识和理论指导

2.4.1规划师对城市土地价格和价值的漠视虽然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对象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但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仅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对于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土地地价不甚了解,甚至还没有一般城市开发商的眼光独到。规划师普遍缺乏对城市土地开发运作的认识和研究,成为数字计算的工具,整日埋首于经济技术指标、用地平衡表的计算之中,无暇进行土地成本和规划方案的经济核算。其结果不是导致城市用地低效使用,就是导致规划在实施时因随意变更容积率或其他规划条件而失控。

2.4.2房地产开发风头正劲,规划师成为其傀儡如今,声势浩大的房地产开发,也培养了一大批较具“趋利性”的规划师,规划沦为“看菜吃饭、就汤下面”的纯技术性工作,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规划师没有成本核算和经济价格的概念,丧失了在规划中的主动权。

2.4.3对于相关部门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不甚了解众多的城市规划师对于土地、房产部门的相关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不甚了解。比如,建设部制定的《房地估价规范》及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土地地价评估报告范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等政策性、规范性文件,规划师知之甚少。通过对上述城市规划指导法规、编制过程、部门管理和规划者自身的分析,可以将城市规划土地开发运作中的不足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城市规划法规中对土地运作指导性不足、规划编制缺乏面对市场运作的措施、管理部门存在信息分割和规划师缺乏土地开发运作意识。归根结底,存在这些不足的主要根源在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观念、土地开发运作的理论支持和恰当的土地开发运作程序。除了在强调城市规划中提高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对城市规划中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3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梳理

目前,城市规划正从传统的“空间控制主导”转向“利益控制主导”,城市规划正逐步“通过对土地开发利益的控制”达到城市和谐开发建设的目的。城市规划如何具备驾驭房地产开发的能力,协调好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公共利益的关系,避免市场失效呢?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当建立在对城市规划自身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补充完善之上,因此应当进一步进行规划学科和土地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将土地学科当中有关土地开发运作的理论引入城市规划学科,构建、补充和完善城市规划当中的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框架。针对现有土地学科理论庞杂的情况,应当从土地学科及其理论梳理上着手,整理出一套符合现今“务实性”城市规划的辅助工具性理论。

3.1现有土地学科理论分类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知,以土地为核心的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有土地资源管理理论、土地开发理论、土地经济理论、土地评价理论等十数种。

3.2城市规划中土地开发运作理论

3.2.1理论分类研究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土地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管理理论、土地评价理论、土地开发经济理论。

3.2.2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对应分析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在城市规划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理论应用的关键在于明确在各层面城市规划实践中如何融入土地开发运作的理论,应当在不同类型规划中适当扩展内容,增加土地开发运作方面的经济、运营指导。例如,在城市战略性、概念总体规划当中,应当增加分析土地级差受益的形成、发展与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专题,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对地价的影响;在城市实施性规划中,应当量化分析规划控制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城市基础投入的关系、土地结构调整产生的土地市场收益变化、土地成本对企业投资发展的影响等;在旧城改造规划当中,应当加强对土地权属关系与土地收益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1)在城镇体系规划当中的应用:土地管理层面主要探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土地信息管理、用地类型的区划、土地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在城市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在土地类型经济承租能力分析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种性质用地的合理比例,确定进入土地市场的产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之间、不同性质用地(如公共设施、居住、工业、绿化、道路、市政设施等)之间的结构比例,并进行用地地价、土地级差分布研究,分析城市不同建设阶段用地需求,预测伴随着城市土地规划实施和土地结构调整带来的土地市场条件变化。(3)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这是城市规划控制土地开发运作的关键层面。应当基于土地既定地价水平和地价详细区划,进行土地的投入产出分析、土地收益与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土地规划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分析,核算土地成本与开发企业投资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方案和控制指标,追求土地利用的最高配置率。(4)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综合经济分析论证和土地收益分析,突出城市公共利益的需求,避免所谓的“业主规划”的局部性和短期性,力求实现开发商经济利益和城市公众社会利益的协调。

4在实践中的理论应用要点分析

在城市规划中,影响土地开发运作的关键性因素既有土地经济的因素,也有城市规划内部编制操作的因素,这里着重讨论土地地价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要点。

4.1城市规划应重视对土地价值的评估

4.1.1明确地价及影响因素地价和地价管理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的建设应运而生,作为能够灵敏地反映土地市场变化的“晴雨表”,地价及地价管理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市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土地开发运作理论中,地价也是土地权利和土地收益的购买价格,是土地所有者权益的体现。

4.1.2城市规划应当加强土地的价值规划土地的价值规划是指土地在由生地转变为熟地的过程中,通过现状价值梳理、潜在价值评价、开发价值附加三大要素来确定土地开发的综合价值。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土地运营的最终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二级市场开发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城市规划应当结合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在土地一级开发中首先要确定土地的开发方向——选择适合的用地物业类型,再根据区域内相同物业类型的二级市场表现来估算所开发土地的现状价值。更重要的是,应当预测土地的增值效益,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潜在价值——增值效益的客观评价,为政府进行正确的战略抉择提供参考,防止房地产开发的投机行为。根据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土地的潜在价值:一是城市空间的发展;二是区域产业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客观地预测待开发土地未来在二级市场的价值,并以此反推得出一级土地开发的潜在价值评价。

4.2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重视物质环境层面的技术性工作,缺乏对土地开发建设的理性的经济分析,鉴于此,本文围绕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提出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的几点建议。

4.2.1根据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体系根据上述土地开发运作理论的四部分内容(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管理理论、土地开发经济理论、土地评价理论),建议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由控制体系建立、开发管理体系建立、政策框架构成三个部分组成。(1)控制体系建立:主要围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传统核心内容展开,建立规划控制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内容层面是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控制的要素。指标体系是指针对所控制的内容而建立的由一系列相关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专用数量性名称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指标构成的体系。(2)开发管理体系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控制的是开发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追求规划的单纯视觉美感,因此在规划编制当中应当加强对开发项目的管理和对开发的经济、利益分析。(3)政策框架构成: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程序,将规划文件上升为行政管理和城市开发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使行政工作有法可依、城市开发有章可循。

4.2.2加强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开发要素(土地、建筑等)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城市土地存在级差地租,因此应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关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分析,并将其作为规划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遵循土地利用最优、估计最不利的原则,针对城市开发这一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估算典型地块的投入产出,在满足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该地块的市场投资导向,调整规划方案所涉及的控制指标,提高规划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土建中级论文范文2

文章从实际经验与工程理论之间的关系、工程实践与设计之间的沟通、各种类型的标准等级划分以及提高工程总体经济效益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一下常见的基础问题,希望能够对该行业的其他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执行着类别众多的各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标准。虽然难免会出现同一问题在不同的规范标准之间存在出入的问题现象,但是经过行业内实际经验与操作的长期磨合之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行业内的主要勘察参与主体,基本在主要的技术方面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所以,从事岩土勘察工程的企业想要增强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技术细节上的研究,启用新的勘察思维模式、优化现有的勘察技术并提升这些现有技术的实用效能。

1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为工程项目的相关设计以及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重要的数控参数,因此必须提高对岩土工程勘察环节的工程质量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执行着类别众多的各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标准。虽然难免会出现同一问题在不同的规范标准之间存在出入的问题现象,但是经过行业内实际经验与操作的长期磨合之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行业内的主要勘察参与主体,基本在主要的技术方面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所以,从事岩土勘察工程的企业想要增强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技术细节上的研究,启用新的勘察思维模式、优化现有的勘察技术并提升这些现有技术的实用效能。

2岩土工程勘察环节中基础性技术问题

(1)加强实际经验与工程理论相结合的重视程度。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力学等学科都是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环节过程中经常被使用到的基础理论技术,但是这些理论技术的特点是都或多或少地出现理论与经验相互参杂的特征,尤其是其内的众多运算公式、数据参数等大多来自于现实经验的提炼与汇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着足够丰富的现场勘察经验,还必须要有着扎实完备的相关基础技术及理论作为依托。要深入的了解并掌握这些学科中的各条定理规律、各条计算公式的本质内涵、相关背景知识以及使用条件。实际经验的积累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可以用三个步骤来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积累经验的过程加以概括:①以理论为基础进行预测分析;②现场实际勘测;③对比分析现场勘测所得数据与预测的偏差,对理论加以完善。所以,岩土工程勘查技术人员在面对基础理论与实际经验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当前很多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相关人员,只一味地重视实际经验,而对基础理论的积累学习相对有所忽视,这样既会不利于勘查技术行业新人的职业发展,也会对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产生抑制[1]。

(2)注重勘察与后期设计之间的沟通。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明确规定了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前期详勘前,所需要搜集的各种资料的类别,其不仅包含施工现场作业区地面的平整标高,以及附有地形及坐标的建筑总平面图之外,还需要有包含将要开建的建筑物的规模、结构形式、载荷等情况的资料。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掌握与理解,并且应这些资料与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勘察作业的所得数据是为了供相关设计人员所使用,岩土勘察技术人员必须在进行勘察前对建筑物的设计意图进行充理解,才能是自己所开展的勘察作业更为有针对性,所得的勘察数据才会更具有高效性与实用性。比如,当前比较常见的裙带式的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勘察作业前必须对其连接方式以及结构的机场形式进行明确。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行业内,部分从业人员并未对勘察与后期设计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结果常常会的到针对性不高的勘察数据,延误工程项目进度甚至使整个项目返工[2]。

(3)明确各种等级的划分对工作量配置的影响。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环节的时候,会遇到众多的等级划分,比如:低级复杂度等级、勘察等级以及建筑物安全等级等。各种等级的划分对工作量的配置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之前,必须将各种等级依据相关分级规范进行划分,从而对之后的勘察工作量进行合理、安全、经济的布置。

(4)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强勘察经济效益。在如期完成岩土勘察作业的的过程中,每一个相关从业人员还应该多努力思考,如何在切实满足相关勘察国标的基础上,提升勘察效率、优化勘查方案、降低勘察成本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不同相关岩土工程勘察企业在同一种勘察任务上,所消耗的勘察成本的高低,也是相应勘察企业综合勘察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目前中的岩土工程勘察作业的实际调研中,可观察到很多环节还有很大的成本节约的提升空间。比如,相关岩土勘察相关规范中,对桩基的一般性孔,其深入桩端以下的深度要求有“不得小于3m并且必须同时满足3~5倍的桩径,对于大直径的桩不得小于5m”,但遇到特殊的施工情形时可做适当的调整。再比如,当岩土勘察设计规划所布置的一般性孔深为60m,但相关控制性的孔深资料规定50m孔深处的具备满足桩端受力层的条件,并且不违反桩基德设计要求,则相关勘察人员可以在办完相关审批后,将一般性的孔深从60m缩减为55m,这样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相应的施工量会减小,工程造价会降低,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会得到提高[3]。

3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是一门被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应用型学科,其所要研究的课题就是实际工程建设种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从实际经验与工程理论之间的关系、工程实践与设计之间的沟通、各种类型的标准等级划分以及提高工程总体经济效益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一下常见的基础问题,希望能够对该行业的其他从业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天生.试论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5,(10):147.

[2]贾纯真.岩土工程测试与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土建中级论文范文3

关键词: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9-2293-04

经过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已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规划体系,可依据规划范围和层面将其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五个层次[1]。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管理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在土地微观管理、规划深度[2]以及与相关规划协调等方面的不足开始显现[3],如当前农村居民点中存在许多闲置地甚至“空心村”的现象,村镇建设用地利用率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村镇生态环境被破坏[4]。因此,为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落实土地用途管制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5],在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在更大比例尺和更小范围内进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现实意义[6]。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更注重可操作性,更注重村域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机结合[7],因此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与村民利益息息相关,公众参与成为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必然趋势。

1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必要性

1.1 公众参与的内涵

在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术语中,公众参与被定义为“规划区内有关部门和公民参与规划的过程”。在西方,公众参与是现代规划的一条基本原则,比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对土地利用规划规程中有关公众参与的解释是“同规划区有关的公民亲自参与规划过程,而不是只对已定决策做出反应”[8]。由此可见,规划的公众参与不仅包括了参与范围、参与人员、互动过程及参与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参与贯穿于整个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而不是一种事后的参与过程。因此,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内涵应为:同规划区有关的村民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而不是只对已定决策做出的反应。

1.2 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

首先,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是由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的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编制和实施多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属于集权式管理体制。土地利用规划一般直接由国土管理部门组织自身力量或委托设计单位来编制,再组织政府的相关部门参加会审,普遍存在公众参与不到位的情况,还处在“象征性参与”阶段[9]。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中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更注重村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更注重可操作性,如划分土地利用片等[10],更注重村域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机结合[11],因此公众利益的体现也最为集中,故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更需要强调公众的参与。

其次,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是由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及作用决定的。编制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保障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12],同时也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用地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村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促进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3]。无论是城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关系到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建立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新的规划理念,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建设成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行为,建立一种开放的公众参与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制度[7]。

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系统内部作用机制分析

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采用系统论方法,借鉴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系统[14],可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实体系统、制度系统和意识系统,如图1所示。

实体系统是农村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等,是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基础;制度系统是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所依据的法律、规章、制度、条例等,是公众参与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意识系统是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力、素质等的综合表现。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实体系统是基础,其反映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系统,进而决定意识系统,最终决定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效果和效率;制度系统是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主要因素,其健全、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意识系统的强弱,并对实体系统具有反作用,会制约或促进实体系统的发展;意识系统由实体系统和制度系统共同决定,对它们又具有反作用,其可以直接影响制度系统,且作用力较强,而其对实体系统的作用一般会通过制度系统间接传递过去,同理,实体系统对意识系统的决定作用一般也是通过制度系统来起作用的。

3 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善

现阶段中国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系统尚不成熟,存在公众参与程度低、参与对象不具有代表性、公众在规划中的意见和利益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等问题。结合Arnstein[15]提出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多数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尚处于前四阶段,即操纵、引导、通告、咨询阶段。为实现中国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向更高阶段的跨越,本研究拟从上述公众参与的三个子系统出发,论述各个子系统的现状及如何完善各子系统,以完善中国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系统。

3.1 实体系统的完善

就实体系统而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实体系统不断发展壮大,为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已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地区,如重庆市双溪村、清明村、义乌市岩南村等,或地处城乡结合处,或拥有当地的特色产业,其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具备了公众参与实体子系统所需的基本社会经济条件,已能够满足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即实体子系统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加强实体子系统对于公共参与系统的强化作用有限,因此下文主要考虑从制度系统和意识系统的加强来促进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3.2 制度系统的完善

就制度系统而言,现阶段中国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尚处在缺失阶段。就中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而言,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只存在相关规程,导致中国各级土地利用规划只具有法定效力而不具有法律效力。尽管在国土资源部的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指出,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依据公众参与的原则进行编制,但目前中国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只是在重庆市、浙江省等开展了编制试点工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标准尚未形成,进而导致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参与没有完善的制度子系统支撑。因此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编制规程乃至法律,并明确公众参与是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障公众参与的必然途径。其具体措施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应明确公众参与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位与权利。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各个环节中,例如编制、审批和实施必须做到公众代表参与,且公众代表必须是由村民公平选举产生,而非由政府、村委会甚至个人指派产生的。没有公众代表参与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将不得审批通过。其次公众代表必须拥有充分的表决权。即公众代表能够自由自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胁迫。同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必须是当地村民可理解的,公众代表有权利否决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最后公众代表要有监督的权利。监督权利包括全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且监督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多途径的,包括电话、网络等方式来表达公众的意见。同时处理意见的时间要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处理结果要对公众公开,要从程序上保障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

3.3 意识系统的完善

就意识系统而言,现阶段中国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意识淡薄。追根溯源,其主要是由缺乏积极性、统治及被统治意识浓厚、市场经济不够完善三方面原因造成的[16]。下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意识,并完善意识系统。

首先就缺乏积极性问题而言,目前村民多认为规划是政府的工作,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认真对待,而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较少参与[17]。因此村民应树立主人翁观念,并用真正的主人翁态度来对待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与此同时,当地村委会应加强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并适当采取激励措施[18],使广大村民明确参与村级土地规划的目的、意义以及和他们自身的利益关系,达到使村民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看作是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认真对待的目的。

其次就统治及被统治意识浓厚的问题而言,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之上的,并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父系家长制、宗法关系及宗法等级社会制度,由此造成施政者统治意识浓厚,人民被统治意识浓厚的传统思维[10]。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村委会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及服务型村委会的思维,并且需要村民由“臣民”思维向“公民”思维转变[19]。

最后就市场经济不够完善而言,其导致个体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不足,使得其在政治生活领域里不具有足够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进而导致村民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意识不到位的问题[20]。但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越来越完善。因此只有当地政府认真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广大村民在政治生活中的独立意识及平等意识才会随之逐步提高,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意识子系统才会愈加完善。

4 结论与讨论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延伸,属于实施型规划,其关系到规划地区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落实公众参与,在实体系统日臻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系统和意识系统,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现阶段中国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只在重庆、浙江等地展开了试点工作,还未广泛展开,且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标准尚未形成,因此公共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和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 董祚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2] 蒋 伟,曾 科,杨皋伶,等.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初探――以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9(6):40-43.

[3] 陈荣蓉,叶公强,杨朝现,等.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32-36.

[4] 宋海荣,蔡玉梅,何 挺,等.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J].中国土地科学,2012(1):71-74.

[5] 王 群,张 颖,王万茂.关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0(3):19-24.

[6] 孙 芬,刘秀华.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初步探索――以重庆市清明村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1-13.

[7] 邓红蒂,俞冠玉,张 佳,等.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3):8-14.

[8] 赵哲远,沈晓春.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初步探索――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4):551-556.

[9] 苑 辉, 李 鹏,武京涛.城乡结合部土地征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2013(11):50-51.

[10] 陈荣蓉,叶公强,杨朝现,等.土地利用片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4):228-232.

[11] 袁 敏,邓家斌,王玄德,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4村规划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09-113.

[12] 刘士鑫.我国农村城镇化路径与模式研究[D].浙江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

[13] 单 美,王 静,王 训,等.新农村建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76-79.

[14] 郭红莲,王玉华,侯云先.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J].城市问题,2007(10):71-75.

[15] ARNSTEIN S 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35(4):216-224.

[16] 刘画洁.我国公众参与意识缺位的文化根源与法律因应[J].理论界,2012(6):47-50.

[17] 王君仁,许庆福,毛美桥.试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5):18-20.

[18] 王利敏,欧名豪,邵晓梅,等.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表达机制构建[J].生态经济,2010(1):38-41.

土建中级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级差地租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原理边际产出递减性原理旧城改造

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大量外资引进,使我国旧城改造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契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旧城改造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投机性,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一、旧城改造面临的问题

旧城改造的目的是减少人口、改善交通和居住环境,但开发商往往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而片面地进行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开发,改造越改越乱,人口越改越多,交通越改越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布局混乱,商业中心区单一。旧城改造的核心内容是调整用地功能,优化土地配置。旧城中心区是发展商业、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优良地段。在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工业夹杂于旧城区内,严重浪费土地,污染环境;旧城区商业和办公、居住用地比例也不合理;次一级的商业中心在大多数城市尚未形成,使得旧城规模无序和无限制的“摊大饼式”扩大,各种矛盾交杂,旧城改造陷入困境。

2.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趋势明显。旧城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人口疏散、设施更新、环境改善、建筑形体空间的再创造等等。在市场经济中,城市再开发只有在建筑、出售或租赁新场地所得收入超过土地征用、场地清除和建设的成本时才是可能的,基于这一利益动机,目前我国的旧城改造多趋于高密度开发,开发者在进行开发时往往又脱离市场需求,使城市某些内型的商品房供过于求,造成商品房大量空置。许多住房困难户得不到适用住房,这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育,又造成大量资金的积压。

3.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越改越差。旧城改造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但我国目前的旧城改造中却出现了越改越乱、越改越差的局面。旧城区商品房的高密度开发,不仅使得人口过度密集,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也使社区结构衰退,很多旧区动迁的居民被暂时或长期安置在远离原住区的地方,由于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对社会稳定带来了危险。同时,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中“建设性”破坏现象也日益突出,建设项目任意选址、定随意改变规划确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高度控制等指标,在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违反规划大拆大迁、甚至随意拆除或任意改建已经明确需要保护的建筑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开发商从经济利益出发,而损害城市的历史风貌,使历史文化特色丧失。

二、级差地租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

1.城市级差地租的产生。级差地租是由经营较优的土地而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超额利润。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认为级差地租的存在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由自然条件和投资不同而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别;二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三是以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前提的所有权的垄断,并且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城市土地位置的差别带来的收益的差别,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带来的收益差别都是客观存在的:由位置较好的土地的稀缺性产生的经营权的垄断也是客观存在的,与特定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关系,他们是由于土地这一特殊的生产要素的特点决定的。此外,社会注意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土地的私有制,但并没有消灭土地所有权。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土地公有制只是土地土地所有制的一种类型,而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取消。而且我国城市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是分离的,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都是如此。因为国家土地的 所有者只有一个――国家。国家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供给土地是一种两权分离的形式,以批租、零租的方式供给土地也是一种两权分离的形式。因此,城市级差地租存在的三个条件在我国全部都具备,从而城市级差地租的存在也就具有客观必然性。

2.城市级差地租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1)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原理的应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的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时,总是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意愿支付最高租金者得之。而不同的使用者对于城市不同区位上的土地所给出的投标租金是不同的。当然不论选址在投标租金曲线上的哪一点,企业的获利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商业单位处于对位置的敏感性最强,故其用地的投标租金曲线最陡;居住单位对位置的敏感性较弱,投标租金曲线也较缓;制造业单位则居于二者之间。根据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原理,在同一地块上安置不同的产业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率、形成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规律厂作用下,在城市空间上由于各产业支付高低悬殊的级差地租的能力有别就会自动地形成一种产业的布局方式,从而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土地潜在的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利用这一原理,城市规划不宜过多干预城市土地的使用性质,因为地租原理最终会租金城市自动产生合理的布局。(2)边际产出递减性原理的应用。所谓“边际产出递减”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指在其它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某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特定限度后,其边际产量会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对于城市土地来说,边际产出递减表现在对土地的使用超过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下降。根据这一原理对土地的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对某一个地块有一个最佳的容积率指标,对土地的投资越接近该容积率值,利润越高,而超过该容积率值时利润就逐渐降低。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考虑,一定的地内建筑面积越少,环境就越好,如果建筑面积太多,环境必然不好,只能以降价来弥补,因此经济效益必然低下。所以,任何过度开发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3)利用级差地租调节旧城区产业用地和城区改造的合理布局。按照马克思地租理论的观点,级差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马克思所说的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在城市中都是存在的。级差地租I是等量资本投在等量面积的各类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这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城市中,土地的收益主要不是来自于土地的直接生产品,所以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不直接产生影响。在城市中,经营者的超额利润主要与土地的地理位置及土地上的城市基础设施有关,从城市工业看,占有较好土地进行生产可以节省交通运输费用。运用较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获得较多的级差收益;从城市商业看,占有较好的地段,可以实现较多的营业额,并且降低各项商业流通费用,实现较多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应该作为级差地租上缴给土地的所有者。鉴于此,城市工商业级差地租就成为城市级差地租的主要来源,而商业级差地租更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级差地租的典型形态,城市中其他用地的级差地租就必须由它来调节。具体说,就是以商业级差地租作为城市各地带中的统一级差地租,由市中心地带到边缘地带,逐带递减。其道理可用下图加以说明。

在下图中,假设城市的范围是从A到B,有两家商业企业X和Y。它们开始时按照称呼司规划的均衡布局原则分别被放在AB线段的四分点位置上,占有等量的AM段市场与BM段市场。此时视为最佳均衡模式。但出于追求更大利润的目的,X悄悄地向Y移动直到C点,以图使市场份额从二分之一变成四分之三,此时Y必然作出反应,报复性地向X靠拢,并进一步占据D的位置,而X不甘示弱,继续向Y靠拢――于是最后,X和Y都落到了AB段的中点M ,其市场覆盖面都是100%,出现了稳定的局面,对于X和Y这种市场分配是皆大欢喜;而城市中心区也在M点形成,并吸引更多的商业企业向它聚集。当然,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决非简单地由商业竞争造成的,它会受到城市地租尤其是级差地租的有力约束。

级差地租II是指由于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等量投资而具有不同生产率所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对于较肥沃的土地,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把大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块土地上,采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城市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也可以取得超额利润,这种连续追加投资主要体现在土地上的高层建筑物上。在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段追加投资形成高层建筑,可以给土地经营者带来超额利润,而在地理位置较差的地段修建高层建筑,则未必能给土地经营者带来超额利润。因此,这部分超额利润源自于经营者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应作为级差地租II上缴给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II使旧城区可以通过追加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来增加收益。

三、旧城改造的对策研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级差地租对旧城区的改造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要改变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要在发挥级差地租指导作用的同时,加强对旧城改造的调控,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旧城区用地功能,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根据级差地租原理,调整旧区用地结构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心区土地的区位效应。商业、服务业需要在中心区聚集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商业和服务业也有能力支付中心地高额地租。而处于市中心或繁华地带的居住区和工厂应调整到中心区以外。在住房商品化条件下,中下收入的家庭难以负担中心区昂贵的地租,会转移到市内租金较低的非中心区。工厂(尤其是污染性)应通过改、并、迁等方式空置出其用的,迁到城市,那里地价较低,空间回旋余地打,更适宜工厂的发展。通过调整旧城区用地结构,可以极大提高旧城区的环境效益。

2.降低旧城区开发强度,改善旧城区环境。旧城改造应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综合开发方法,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这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要搞好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只有交通运输发展上去,才能分散城市工业,实现工业合理布局。交通是实现城市更新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注重对文物古迹、景观特色、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经济效益的长期稳定实现。

3.发展卫星城,严格控制旧城区规模恶性膨胀。旧城区的昂贵地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阻碍其本身的发展,东京和香港就是前车之鉴。级差地租不仅存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位上,也存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一般而言,大中城市的级差地租II总要高于小城镇,这样会形成一种排斥力,将那些占地过大或经济效益不是很好的劳动密集性企业推向周围的地价相对较低的小城镇。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大规模城市的过度膨胀;另一方面也推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4.以人为本,进行旧城改造。“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人实际上是广义的,它是管理者、使用者(居住者)和经营者的总称。旧城改造是与全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息息相关的,因为它的发展最终是人的需要来推动。旧城改造是一项全社会范围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人民自身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更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分。对旧城改造的方式要充分发挥“人性化”特色,考虑各地段的民俗民情,做好改造区动迁居民的保障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对旧城改造地满意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最适合居住和创业的地方是许多城市提出的口号,在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城市地租理论,为合理规划城市用地、规范建设项目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壮昌:论城市级差地租[J].当代经济研究,1995(1)

[3]易松厚:地租理论及其在广州市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2002.11

[4]李靖: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应用――兼论小城镇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6)

土建中级论文范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常用技术;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building industry,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work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se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t the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 engineering specifications have many overlapping regulations, but the regulations are not the same, but our eye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re also diverse, following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their years of geotechnical work experience on moder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techniques commonly used to do some analysis, hoping to give the vast numbers of rock and soil worker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help.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echnology;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69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增强,对相应地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然而在建筑规范和岩土勘察规范中,勘察工作还存在很多繁琐的交错点,所以岩土工作者因为缺乏指导性文件而导致的勘察结果出现问题也极为常见。下面笔者将和读者探讨一下岩土勘察工作的勘察技术和勘察方法。

1 岩土工程勘察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重视岩土勘查工作,尤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岩土工程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岩土勘察经验积累之后,如今我国的岩土勘察已经完全符合我国的地形地质情况,对我国国内的很多复杂型工程、地质困难型工程、超高层建筑结构、跨海大桥等复杂结构都有了一定的岩土勘察能力。同时我国对岩土工程专业相关规范也能够形成比较规范严谨的要求,但是还存在着和建筑规范相关部分出现重叠且不同的现象。当今社会,我国又兴建立一大批大型工程,所以对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事业发展也是一种极为有利的现象。

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有效方式

2.1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包含很多基本学科,例如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等。在这些学科的多年综合应用方面,通过结合工程经验和个人经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公式。这类经验公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最好表现形式。对岩土工作者而言,在进行勘察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通过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来对现场的勘察工作进行指导。同时也应该积极深入现场,结合现场相关施工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而对自己的基础知识形成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同时也能改正自己基础知识中的不足之处,达到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际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应该是相同的,单方面强、或者只注重单方面的发展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岩土工作者。

2.2 设计团队要及时沟通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要切忌敝帚自珍,应该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产生一种有效的互补,达到最优化设计的目的。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相关要求,在对房屋进行岩土勘察工程前,应该广泛的的收集所有的建筑工程详图,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可以有效的对本工程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要做好与其他设计人员的沟通工作,通过其他项目的沟通借鉴和结合自身工程实例,就能够很好的形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相关基础建议设计。

2.3 明确等级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要明确勘察整体的等级和局部等级的划分,其中包括:建筑物地基复杂等级、建筑物结构等级、勘察等级、重要性等级、安全性等级等。通过对勘察过程中所设计的部分进行等级划分可以有效的结合探查方法、探查技术、经济投入等来制定勘察方案,力求达到安全经济合理。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等级的明确来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修正,例如对部分结构可以在结构要求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勘察标准来达到经济目的。

2.4 关注科技前沿和人员素质培养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所有的勘察依照都来源于规范、标准、设计等,所以要及时的关注这些规范标准等的。同时技术人员应该通过岩土工程相关资讯网站来进行国内外岩土勘察新技术的了解工作,通过了解新技术中核心的知识来改善岩土工程勘察现状,是一种比较好的革新手段。另外,技术人员应该经常性的进行学习,通过面对面、网络、电话等形式来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文献的方式对相关科学技术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进而可以有效的提升勘察工作的质量。

3 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应该注意一些要点。首先要对勘察现场的原始数据进行细致的掌握,在掌握过程中要着重的注意一些干涸的河道、暗沟、墓地、防空洞等关键部分。其次要着重的探查施工场地内的地下水情况。探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类型、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影响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勘察,来有效的预测基础在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或者对土体产生影响之后会对基础产生何种影响,进而提出相关基础建设的建议。再次,要通过相关数据的总结和分析,来进行地基处理建议方案,并且对施工出现的开挖、基础修筑等对地质情况、地下水情况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判断。进而合理的对地基变形、地质影响等做出相关的指导性意见。

4 岩土工程勘察实例

4.1 工程概况

本次勘察场地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养老院斜对面,系兴安县界首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场地,拟建建筑物长为35.0米,宽为19.0米,建筑物高为四层,建筑结构及基础类型待定。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定为丙级。

4.2 勘察目的和任务

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提出各主要土层有关物理力学指标,全面分析评价岩土工程性能,为拟建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地质依据,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方案。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任务是:

1、查明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指出有利和不利因素。

2、分析研究与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提出可靠的地质依据。

3、全面分析评价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提出拟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建议。

4.3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情况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岩土工程情况及场地实况,本次勘察采用SH30-2A型钻机施工,完成工作量情况如下:

1、完成勘探钻孔15个(按建筑周边线及中心点布置勘探点,详见勘察点平面布置图),各钻孔在施工过程中已分层夯实至孔口标高,其中控制性技术钻孔8个,一般性技术钻孔7个,钻孔总进尺144.50m。

2、在现场做标准贯入原位测试19段次。

3、采取Ⅰ级土样14件,取土样采用活阀式取土器,重锤少击法取土工艺,并进行了相应的室内土工试验。

4.4 勘察报告

4.4.1场地原始地形为土岭及荒坡,土地征用后,大部分地段已整平及回填,相对高差约0.50米。场地地貌属残丘缓坡地貌。据本次勘察结果,地表为素填土(Q4ml),其下为第四纪晚更新统残积成因的(Q3el)粉质粘性土组成。土层组合厚度约十数米,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下伏基岩为下石炭统(C1y)炭质灰岩。

4.4.2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钻探成果分析,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上复土层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人工堆积成因的素填土(Q4 ml);其下为第四纪晚更新统残积成因的(Q3el)粉质粘性土组成。按其工程地质性质可分为二个主要岩土工程地质层,各层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分述如下:

1、素填土①:黄色~褐黄色,很湿,为新近填土,时间为几年,土质结构松散,含少量植物根系,场地内均有分布,揭露厚度为0.5~1.1m。

2、粉质粘土②,为第四纪晚更新统残积成因类土(Q3el),黄色~褐黄色,该层土质均匀,松散~稍密,土中含有少量石英砂粒,局部见少量全风化小砾石,成份为砂岩,根据野外鉴别,该土层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按其稠度状态为可塑粉质粘土②-1、硬塑粉质粘土②-2二个亚层。

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4.4.3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地表水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层于素填土及粉质粘性土孔隙中,由于场地位于山坡地带,且地势较高,地下水不易

滞留,本次钻探期间各钻孔均未见地下水分布。

5 总结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所以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要通过勘察前合理准备资料、勘查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勘察工作中选用合理勘察方法、勘测完成后合理的进行符合等手段来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

通过本文对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现状、岩土工程勘察的有效手段、岩土工程勘察重点以及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希望能够给广大岩土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文中论述的不当之处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吴志敏.论现代岩土工程勘察几点技术应用[J].勘察与测绘-岩土工程,2012, (5):67-68.

[2] 邵桥.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专栏-地质、勘察、测绘(电子版),2011, (22):18-19.

土建中级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土工试验;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运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bear a plurality of railroad, highway project construction claim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enterprise current claims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e job exists, combine railroad,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features, standing in the contractor angl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claim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are preliminary research.

Key words: contractor; construction claim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are preliminar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岩土工程勘察是为土木工程建设服务,通过对工程地质的调查、测绘、勘探、采取土试样等方式进行室内试验或者现场检验,对试验结果加以统计、分析,对土木工程施工工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编制满足施工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成果报告文件,这对于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来说,土工试验资料必不可少,因为土与一般的建筑材料不同,其具有特殊的复杂的物理性质,这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它本身的特殊复杂的力学性质,不同地区的土又有不同的变化,诸如土的干密度、孔隙比、孔隙度、饱和度、液限与塑限等。土的这些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土工试验的必要性,在岩土勘察工程中,通过对土工试验资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避免工作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同时促进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通过对施工场地原始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论述,提供各地基土层承载力标准值,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据土工试验、标贯试验以及静动探试验等资料。本文结合建筑实例来说明土工试验资料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一.某建筑概况及其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所选建筑由两栋十三层高级住宅楼,加地下车库,两栋五层住宅楼以及一栋四层的办公楼组成,其中高级住宅楼为剪力墙结构,其他均为框架结构。建筑群所在地区地貌较为平坦,原为郊区农田,地貌单元为平原。所选建筑群地基分六层构成:(1)耕地土壤:黄褐色,松散状,湿度略高,厚度约0.2-2.2米左右;(2)粉质黏土:黄灰色,可塑状态,湿度略低,厚度约1-3米左右;(3)淤泥质粉质黏土:灰黑色,软~流塑,厚度约5-9米左右;(4)粉质黏土:褐色,可塑状态,厚度约1.5-6.5米左右;(5)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状态,厚度约1.3-6.8米左右;(6)风化闪长岩:厚度3.5-7.8米左右。下层均为风化岩石。所选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度承压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主要集中在(1)层到(4)层的土层空隙中,深度承压地下水主要集中在第(6)层及其下部。

表1各土层主要物理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二.岩土工程分析

1.场地稳定性及抗震性评价

地质结构稳定,土层分布稳定,没有影响工程的不良现象,综合评定属于稳定场地。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质,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烈度为5度,属于抗震有利地段。

2.地基土评价

土层第(2)层为湿度略低的可塑粉质黏土,土层压缩系数的计算为a1-2=0.31mPa-1,属于中等偏高压缩性土质,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可作为住宅用地天然地基的持力层。第(3层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第(4)层为可塑粉质黏土,土层压缩系数为a1-2=0.25mPa-1,属于中等偏低压缩性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第(5)层为硬塑粉质黏土,土层压缩系数为a1-2=0.18mPa-1,属于中低压缩性土,承载能力相对来说高一些,第(6)层是风化闪长岩,属于软岩,岩体质量等级Ⅴ级,可作为高层住宅预应力管桩桩端持力层。

表2 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

3.基础类型选择

根据各土层主要物理学性质指标统计数据以及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进行分析,本区域内第(2)层的粉质黏土因其压缩性中等偏高,承载能力相对来说较强一些,所以可以用作住宅用地,同时作为住宅楼的独立基础持力层。高层住宅地下车库的建设的基础形式可以选择片筏基础,同样可以将第(2)层作为持力层来使用。地下车库在建设时,基础砌置深度至少6米左右,因此其基底主要在第(2)层粉质黏土上,因地下潜水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抗浮设计,由此,建议采用桩基础,选择第(4)层为桩基础的持力层。两栋五层住宅楼以及一栋四层的办公楼均建议采用桩基础进行建设,同时以第(6)层闪长岩作为管桩桩基持力层。桩基础在建设时,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桩基设计时,要考虑桩身会穿过比较厚的松散土层等因素,合理进行桩基建设,在计算基桩承载力的时候,还应考虑到桩侧遇到的阻力,在建筑过程中,加以关注并解决。

表3 桩基设计参数

4.基坑工程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此次建筑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地下车库基坑开挖面积大,深度在6米左右,且由于地下潜水水位较低,对施工影响大,所以条件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有关规定,此建筑地基的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如果地下车库的基础采用片筏基础,那么基坑开挖后,由于第(2)粉质黏土的土层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考虑第(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软~流塑)对于建筑物地基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排除,保证建筑物地基安全。

三.勘察探讨

岩土工程勘察涉及科目很多,诸如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等,这些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建立在良好的实践基础之上。对掩体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实际问题的解决既要依靠理论知识,也要依靠专业经验,同时要结合不同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本构模型,合理运用参数,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那么工程问题的解决就有了良好的前提。技术人员在学习和利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隐藏在公式与规律背后的限定条件和特点,以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被正确运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固有勘察经验的束缚,易使技术人员犯下错误,为降低勘察失误,技术人员要坚持现场观测,并将现场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估、总结,始终坚持动态设计,注重施工验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必要时还需进行施工勘察,进行有效补救,以防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小结

土工试验资料对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从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出发,土工试验必须不断深入拓展,与时俱进,针对土的各种性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更多的辅助与使用资料。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关海波,宋海滨,韩金才.合理选择工程地质勘察手段的重要性[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