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改革探析

理工院校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应用型理工院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建设,有利于打造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金课”。沈阳理工大学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重点解决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三大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课程教学与组织实施、课程评价与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理工院校;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以质量为导向的新时代,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新时代一流本科课程立起了硬规矩。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沈阳理工大学正致力于将证券投资学课程打造成辽宁省一流线下课程、思政示范课和金融专业一流标杆课程。本文根据证券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应用型理工大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解决证券投资学课程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课程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的适应性问题

思想性是一流课程的必备属性。让理念新起来就需要解决课程目标与新文科建设、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相一致的问题[1]。

(二)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亟须重构的问题

让课程优起来就要通过优化重构解决教学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课程资源同质化和简单化的问题,体现高阶的课程内容;让课堂活起来就要解决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不充分、产教融合不足等问题,体现高阶教学艺术。

(三)课程评价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完善

让学生忙起来就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评价和成果性评价不科学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任务的挑战性;让教师强起来就要解决教师培养培训、评价激励制度不足的问题;让管理严起来就要解决显性课程功能和隐性课程功能相结合的保障体系缺乏问题[2]。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沈阳理工大学“全面推进兵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定位,结合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全覆盖,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课程激励制度,培养政治思想坚定、证券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服务于地方金融市场的证券应用型人才。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制度、证券投资分析知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和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合理估值,分析时事热点问题;具备证券投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强化思政教育,打造高阶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教学深度融合,培养活跃课堂;将探究式显性课堂与实践式隐性课堂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将教师提升、学业评价、政策激励相结合,打造高质量保障体系。

(四)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法制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融资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一)课程内容建设

1.融合课程群,优化课程模块。首先,将相关的先修课、理论课、实践课、后续课的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成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证券体系课程群;其次,将证券投资学内容划分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市场、证券投资估值、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组合六大课程模块;最后,在证券体系课程群中按六大模块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个模块的内容讲深练透,提升课程高阶性。2.加强课程前沿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确定证券投资学不同课程模块的侧重点,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证券投资工具模块注重创新的前沿性,证券投资市场模块注重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实践性,证券投资估值模块注重技术和学术发展的前沿性和估值方法的应用性,证券基本面分析和证券投资组合模块注重学科前沿、社会发展实际和问题分析的实际能力,证券技术分析模块注重技术前沿性和实践应用性。3.挖掘隐性思政教育内容。我们将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挖掘体现课程德育目标的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映射要点,选择适当的案例素材,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于课程内容中。

(二)课程资源建设

第一,更新授课教材和课件。教材的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2018年授课团队编写《证券投资学》教材,此后根据证券市场的前沿变化,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变化,融入思政特色内容,更新课程教材。第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2018年制作了30节在线教学课件,录制了30个腾讯在线教学微课,并将微课二维码加入教材。此后继续建设反映证券市场变化、传递证券市场前沿内容的主题微课,制作《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视频总汇》,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内SPOC课程,最终实现线上慕课。第三,利用其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线慕课资源、证券公司交易软件、微信公众号中的证券微课堂、中国证券业协会等投资者教育案例资源、证券模拟交易软件、辽宁省示范实验中心和智慧教室资源、大数据分析工具。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

(一)设计课上1∶3模式+课下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流程

将课上教学时间分割,前1/4的时间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前报告时间;后3/4的时间是课程内容的教与学时间,并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增加课下学习实践的时间和方式,在课下利用线上和各种信息化资源进行预习,利用各种实践方式进行复习和理论的应用。

(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1.将证券投资学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线上教学模式延伸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智慧教室+UClass+雨课堂+慕课网+微信公众号等现代教学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和设计,使课堂面授比例随课程建设深入而降低,实现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线上教学模式的延伸。2.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教学方法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我们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制定了灵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型自学,学习微课视频,预习课程精华,学习慕课资源,补充课堂内容。以“小组协作+分享”的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进行时事动态、市场股评及课程相关主题课堂报告。采用“问题导向+实例讨论+实践操作”的翻转课堂方法,学习证券投资工具和证券市场内容。采用“案例分析+主题报告”方法,学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内容。采用“软件演示+交叉互动+模拟操作”的方法,学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内容。通过课后“微信互动+师徒式面授+实践操作+参加证券比赛+证券公司实习”等进行课后提升教学[3]。

(三)强化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全覆盖

以学生和教师作为思政教育主体,以证券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思政案例等教学形式引入思政元素(见表1);实践与课堂教学、线下与线上教学同进互补,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五、课程评价和质量保障改革

(一)课程评价方式及教考分离改革

1.灵活调整课程考核比例,完善课程评价制度课程最终成绩(总评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期末成绩)两大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比重为30%~40%,结果性考核成绩比重为60%~70%,此比重根据日常授课时过程性管理的质量和重点进行灵活调整。2.细化课程过程考核方式结合教学大纲选择对应的过程考核形式。出勤情况占5%,考核学生课堂学习态度;课前预习和准备占5%,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报告和课堂讨论占10%~15%,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参与度;课堂测验和作业占10%~15%,考核学生对当堂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3.结果性考核的教考分离模式根据课程考试大纲,基于融智云考平台,制作证券投资学试题库,实行结果性考核的教考分离。以沈阳理工大学网上阅卷系统进行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等,完善考试管理流程。

(二)课程质量保障制度改革

1.细化教师管理积极支持教师培训学习,提升教师学术能力;细化教学研究制度,增强课程教研教改成果激励;优化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发展水平。2.严化课程质量管理严格实行课程管理,完善显性课堂和隐性第二课堂评价制度,增加第一课堂显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比例和形式;将第二课堂隐性学习的成果纳入成果性考核的评价范畴,提升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伟,蒋明霞,兰利琼.一流课程建设的要义:思想性与学术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36-41.

[2]姚登宝.“双一流”建设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改革:以安徽大学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44-49.

[3]黄春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20-22.

作者:丁梓楠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