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例6篇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 就业情况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属于特殊教育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针对急剧增多的自闭症这一疾病而特设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与医学的结合,目的是培养全面治疗、康复自闭症儿童的专业人才。作为一个新兴的、定位极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专业的招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有调查研究的必要。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歧义和模糊,也有必要通过就业情况阐清专业定位。以下是对最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1 基本信息

本校07~09级三年已毕业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共211人,分别是81、77、53人,其中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6.6%,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93.3%,充分体现师范类专业女生较多这一特点。调查时间2012年3~6月,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量表,信息回收率100%,量表综合信任度100%。

2 就业状况

自闭症康复专业07~09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见表1)

就业是考核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之一,是衡量专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考察学生进与出之间关系的最佳角度之一。调查显示,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到10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本专业设置社会基础,需求较为强劲,具体就业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职业范围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康复,极少部分毕业生选择社工、出国和转行,尚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西部支教,暂缓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从事教育和康复两个行业,计192人,占总数91.00%,从事教育工作共124人,占总数的58.77%,教育作为一个大门类,细分成特殊教育类计116人,普通小学3人,幼儿教育2人,临时代课3人;从事康复工作共计72人,占全体就业总数的34.12%,是本专业的第二大就业门类。从事社会工作1人,专业吻合度不高,属专业相关的行业,故单列。西部计划1人,属于推迟就业,目前尚未落实具体工作,亦需要单列。此外,转行的有9人,占总数的4.27%,以上说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之一。

2.2 不同年级就业现状及分析

调查显示,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09级毕业生计53人,从事教育工作共33人,特殊教育30人,代课2人,幼教1人,占毕业总数62.26%;从事康复工作19人,占总数9%,二者共计52人,占总数98.11%,西部计划1人,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西部,亦推迟就业。临时代课的出现,显示学校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为了能达到进入学校的目的,不惜委曲求全从临时工做起。

08级毕业生共77人,从事教育工作37人,占总数48.05%,从事特殊教育36人,1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代课,从事同样的工作,因此,就业目标明确,符合专业设置趋向。从事康复工作38人,占总数49.35%,二者合计75人,占总数的97.40%。另有2人转行,占总数的2.60%,这一点与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变化。

07级毕业生共81人,从事教育工作54人,占总数66.67%,50人从事特殊教育,与08级毕业生相比,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从事普通小学及学前教育4人,比例上有增多的趋势。从事康复工作15人,占总数的18.52%,二者共计69人,占总数的85.19%。与08、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的变化,一是选择出国4人,目的是继续深造或移民,占总数4.94%。二是转行7人,直接放弃本专业,占总数8.64%,从事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1人,占总数1.23%。

纵观就业情况:学校,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首选,可能原因是事业单位有编制,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较好,工作强度适宜女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显示专业认同度和稳定性。同时反应,职业稳定是毕业生考虑就业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康复工作是毕业生另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综其原因,主要与专业定向相关,家庭及个人社会资源匮乏也是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回顾自己毕业时就业目标首选特殊教育学校,在不能够落实的情况下才选择在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总之,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专业设置目的,佐证了本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为广阔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选择转行、出国和从事社工等职业转变的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刚工作的09届毕业生选择职业几乎全部为教育或者康复类,表明专业思想较为巩固,反应平素专业教育理念较深,体现专业设置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清晰有效;相比之下,08级毕业生出现2人转行,07级毕业生中这一现象则更为突出,出国及转行等共12人,占总数14.81%,说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专业概念在逐渐减轻,职业的选择性也大为增加,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人生未来的目标定位不断延伸。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转行或者出国均来自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在选择离开行业时的意愿较为强烈,通常提供的理由是薪金待遇较低、人际关系发展不良,对自闭症患儿教育康复效果不满意等专业挫败感,也间接反映自闭症康复困难这一现象。

3 总结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100%,就业情况令人满意,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专业定向较为明确,90%以上从事教育或康复工作,符合专业招生的预定目标,达到专业设置要求。然而,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转行等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预测;SPSS

收稿日期:2007―08―15

项目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赣教科:05YB210。

作者介绍:孙剑萍(1971―),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一、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6年,各类开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已达1147所,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61.3%,在校生超过700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50%,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

然而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报到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资源不足、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尤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状况差。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待业人数累计已达48.5万人,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这些失业的年轻人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就业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出今后若干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以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参考,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高专扩招后产生问题的重视。

(一)预测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影响未来五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因素很多,我们选取了毕业生总量、宏观经济环境(GDP)及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弹性系统)作为分析指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考虑到2007年的最终就业率尚未公布,因此我们将预测2006年到2010年的变动趋势(2006年作为参考系,其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以修正线性参数)。应用专业统计与预测软件SPSS v13.0For Windows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由于要求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上以199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我们收集了连续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②(表1):

(二)相关指标的预测及分析

下面以高职高专毕业生数据为例,作一分析。

通过SPSSv13.0ForWindows软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图1):

良性结构问题不良性结构问题问题容易被确定问题不易被确定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全部信息需要解决问题的附加信息关注问题的解决关注问题的本质可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的弱动机(“冷认知”)解决办法的强动机(“热认知”)通过对2006年预测值和现实值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趋势拟合预测的可信度较高,但由于近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飞跃扩张,已经脱离了原拟合直线,应对以上预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只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就业承受能力适当调整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斜率,从而能更好地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未来的实际状况。依此类推,我们对其他相关指标也做出预测并修正(表2):

(三)高职高专就业率的预测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需求大学生的总人数,它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有关,我们用就业年增长率来表达;二是与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有关,我们以最近一年的高职高专就业人数来表达。具体地说,高职就业人数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年增长率和高职高专生就业人数的基数有关,即: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1+就业增长率)×高职生就业人数的基数 (1)

社会就业增长率基本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量:

社会就业增长率=社会就业弹性系数×GDP增长(2)

中国人事部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76.8万人,统计就业率为82.3%。我们以此为基数,计算并测算出2010年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总人数。

通过以上预测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5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表3):

三、分析

分析以上预测数据,如按这样的招生发展态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经济结构,高职高专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当然,事实上肯定不会有这么严重,因为就目前而言,有两个方面正在改善严峻局面,一是从2006年起,大学生扩招步伐显著放慢;二是国家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善,政府调动一切力量,增大社会就业容量,但无论如何,就目前的状况应足够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准备; 就业期望

一、引言

《云南省事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云南省将重点发展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县至少创建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村社设立农村幼儿园,偏远、人口分散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①。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都想进入公立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的老师考不上公立幼儿园,暂时留在民办幼儿园,所以民办幼儿园招不到优秀老师,或者是来了也留不住,这些情况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设有本科和专科,而无论是哪个班级都只有少数的几个男生,可是现在保山地区的幼儿园却希望能聘用到男的幼儿教师,所以男生进入幼儿园的机会明显高于女生,但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眼高手低的情况,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条件相差甚远,这也导致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其他行业,有甚者则在家待业。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现状。首先选取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7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自制问卷“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准备调查表”,并将问卷分发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80份,其中包括大专毕业生有效问卷38份,本科毕业生有效问卷42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了解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包括专业技能的认识与准备;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其中包括对工作地区和薪水的期望等;第四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了解一下学生们觉得在大学生活中,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在被调查的2017届毕业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达到95.3%,远远超出男生比例,大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处于一般或以上水平,觉得自身综合素质一般或较强。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与态度分析。

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从一定程度上肯定自己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提。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得到广大关注,国家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也比较高,投入力度大,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及发展道路。只有对学前教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才能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就业。

1.升学与就业选择。

面临毕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升学上有不一样的见解,且大专学生与本科学生选择也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专科毕业生选择升学,认为专科的知识不能满足自己,自己应该学到更多知识,想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会觉得学历的不一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所以他们选择读专升本,考一个自己喜欢的本科级院校,继续深造;49%的专科毕业生选择就业;1%的是不确定,没想好自己是要选择就业还是升学。而本科班的毕业生们,只有12%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87%的本科毕业生觉得,只要找一个工作就可以了,自己没必要浪费三年的时间,也没必要浪费钱;也有1%的不确定自己要干什么。

2.对当前就业总趋势的认识。

调查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与本科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也不一样的。

由于毕业生们关注的点不一样,所以对就业总趋势的认识也就不一樱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大多数认为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还是可观的,43%的专科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很好,67%的本科生毕业生也觉得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很好,现在在云南,幼儿园越来越多,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这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看到了就业的希望;而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不断增多,很多幼儿园教师又是饱和的状态,这也使32%的专科毕业生和26%的本科毕业生觉得其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觉得就业前景不好和不清楚,自己不关注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准备。

1.就业信息准备情况分析。

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决定了对就业的准备,在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更注重理论知识,而专科则专业知识技能扎实,而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是自己对就业的一个认识,少数学生在自己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能知道自己以后要什么,就会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是盲目的,对将来感到迷茫,没有一个好的认识,当真的该毕业了,却又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2.就业准备的态度与知识技能的准备。

“态度决定成败”,有良好的就业态度是很重要的,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准备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专科毕业生中,100%的毕业生都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本科毕业生中,88%的毕业生也有着积极主动的就业准备态度,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没有同学是消极对待的,说明大家都对就业有着好的期望,而部分本科毕业生,没认清自己,7%的毕业生选择了从众的心态,有5%的则觉得无所谓。

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在就业中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就业中知识技能的准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幼儿教师面对的主要对象师幼儿,这一主体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全面发展,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专科中6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强是就业的关键,53%的本科毕业生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决定就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23%的专科毕业生和21%的本科生则认为成绩好证书多才是王道。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1.对工作地区的期望。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一线发达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出现了许多公立、私立的幼儿园,一些早教机构也驻扎在云南的各个地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期望。由于本次调查的毕业生们大多数为云南省内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毕业生,他们期望就业的地区相对集中在家乡所在地与二三线城市,且公立幼儿园居多。

2.就业薪水的期望。

薪酬是现在毕业生们就业的关键,但目前学前教育仍然处在教育事业的薄弱阶段,相比较其他教师来说,薪酬相对较低,专科毕业生们受到学历的限制,75%的毕业生期望薪金为2001-3000;3001-4000的占18%;4000以上的占7%;本科毕业生中,期望薪金在2001-3000的占51%;3001-4000的占46%,4000以上的仅占3%;2000元薪金的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都没有。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们对自己工作的期望还是比较高,都有自己的标准。在调查中还显示,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对第一份工作的认识,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百分之九十几的毕业生都认为第一份工作均是他们先就业后择业的基础。其他同学则认为第一份工作,应该积累经验为以后创业做准备或者一直待在这个工作单位,对自己没其他影响。总的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们对自己就业还是有很大的信心。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保山学院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再结合社会就业实际不难看出,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比实际情况过高,而造成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经济情况与观念的影响。

本次的调查对象均为90后,且家庭经济情况都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大家也觉得自己的经济情况还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家在选择就业时对薪水的要求。在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觉得自己应该获得2000元以上的工资待遇,而且还希望幼儿园能包食宿。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目前普遍偏低,基本不能为教师提供教职工宿舍,饭的话由于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三餐,所以教师的三餐基本可以在幼儿园解决。幼儿园教师目前在人们的心中地位还是比较低,而且好多毕业生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公立幼儿园,觉得稳定有保障;而民办幼儿园就出现了招不到优秀教师或者有教师也留不住。因为这些原因,许多毕业生就出现找不到工作或者在家待业的情况。

(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通过调查,学生觉得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各专业技能虽然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但很少有机会运用在幼儿园中,这些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对就业指导而言,学校虽然安排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这类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涵盖面太广,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自身能力与就业期望不成比,不能从实际出发,对自己过于自信,觉得自己知识技能储备量已经足够在幼儿园中使用。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知识面必须广,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总是一成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幼儿园是一个责任大,工作量也大的单位,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来对待幼儿。许多毕业生给自己定位太高,责任心太弱,缺乏耐心,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工资水平不成正比,一些保育的工作不愿意去做,觉得小孩子只要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学不学得知识无所谓。因为有这些思想,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又过高,导致他们找不到一份自己满意合适的工作。所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就业期望,才能让自己顺利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正确认识自己,能在大学期间积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通过正确认识专业发展,在知识技能方面做好储备,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其次,不和同学在专业技能上攀比,即使拥有比别人强的技能也不骄傲,踏踏实实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只有拥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家长方面。

转变传统观念,支持孩子创业,能接受孩子先就业后择业,改变只有进公立幼儿园才是最好的,改变“铁饭碗”这些观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毕业生都特别在意家长的看法,会听从家长的安排,忽视自己内心正真的想法,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就形成了和自身实际相脱离的就业期望②。所以,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支持他们的想法,别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设定的路线走下去,不管孩子的想法。

(三)学校方面。

1.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大一新生时就能与老师和有过实习经验的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知道更多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

2.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突出特长,能让学生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践中学习进步。

3.应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开设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可以在每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信息统计,了解学生需要,增加一些课程,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4.技能方面,应该加强,可以相应增加钢琴、舞蹈、声乐课程,一星期两节课,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虽然大一大二学习了钢琴、舞蹈技能,但是到大学后期,学校不能很好的提供硬件设施,使得学生部分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四)政府方面。

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西部,属于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对该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发展不完善。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在国家虽然颁布许多文件支持学前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国家应该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体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给予大量支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平台。

五、结语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对师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③。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其最终目的就是就业,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符合自己的就业期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让自己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赵丛蓉.苏北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J].江苏:江苏大学教育学院,2009,(5):125-126.

[2]张晓丹,赵锡奎.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3]张思.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问题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版,2004,21(3) :114-118.

[4]唐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2) .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几年的招生扩招,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增设新专业。如何对新增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实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新增专业;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几年的招生扩招,导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目急剧增长。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之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也一些问题。许多大学在扩招中失去个性和特色,造成“千校一面”。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例如师范类院校开设非师范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外语、财会等文科类专业;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又一拥而上地开设计算机、电子专业等理工类专业,高校增开新专业成一时风气。对于高校兴起的专业增开热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增开专业是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其中暗藏的就业风险不容忽视。面对扩招后新增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如何对新增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实问题。

一、我国目前新设专业及其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二、对新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当初高考选择新增专业的学子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有的出于爱好,有的是无意之举。经过了大学四年,他们同样面对就业的现实问题。与传统专业毕业生一样,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陈旧。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现在有些省市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不管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身特长、兴趣爱好,一味地希望到大中城市就业,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公司、大企业就业,希望到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出国机会多,晋升机会大的单位就业。而边远山区、城镇、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尽管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即使有去到边远山区的基层单位工作也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去的。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如此,因为没有相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毕业找工作这些先例可以参考,许多新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充满迷惑,不清楚从业方向,从而放弃自身的专业特点,跟着别人一起往热门行业、热门企业里钻。

(二)辅导员对新专业的就业市场定位不清晰

在高校的新增专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年的热门专业或急需专业,而有的却是本校过去没有的新专业,甚至是其他高校也没有的新专业。对于新增热门专业或新增与原有专业相近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也许还比较容易上手。然而对于那些本校原来没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主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连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新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前景、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合适的求职企业对象等等,更不要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了。

(三)学校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高校扩招之初,一些高校热衷于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只重视招生而不重视就业,对就业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到位现象视而不见。特别是忽视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工作。例如经费和人员的不到位、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积极开拓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等等。因而无法为学生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无法保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许多高校仅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浅层次的就业服务,缺乏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四)新专业知名度低,难做就业推荐工作

很多学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及特点,盲目增开与本校特长不相符的专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扩招后各个学校都明显地感到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滞后;不仅公共基础课上的师资不足,新设专业缺少有经验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扩招后校园内的人口过于密集,后勤设施跟不上扩招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设备和用房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急需改善,图书资料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简单来说,盲目扩招导致了教学硬件的不足、教学师资的匮乏、后勤设施的缺乏、教育经费缺口等问题。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对一些新专业,连用人企业也不甚了解新专业适用哪些岗位。有的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在该校属于新设专业,师资力量不够,知名度较低,难与其他院校对抗。种种存在的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能力水平不高,相对其他有优势的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能力。

三、新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发展的观念

这几年扩招,毕业生多了,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认为正是扩招才造成了今天大学生的窘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扩招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从人才需求而言,我国对大学生还是有着旺盛的需求的。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也还是很低的。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国家毛入学率则远超过50%,这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见,扩招与就业难没有必然的联系。就业难,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了,而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改变。大学生不当的就业观念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包括: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因此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成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和老师要让毕业生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类型的单位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才最重要。

(二)辅导员加强新专业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水平高低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新设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更应该加强对新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除此以外,辅导员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所有的辅导员都应该经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规划教育知识。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应针对学生特点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当学生在刚接触一个新专业的时候,应当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专业及从业方向,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考虑今后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包括知识结构的准备和经验方面的准备。

(三)学校领导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加强重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是高校办学的龙头,一切从就业出发思考问题。对于新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有新的就业工作思路。首先要注重专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其次学校领导、老师高度关注学生就业工作,加大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及新专业毕业生的推荐力度,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动联系企业,为毕业生推荐企业。三是老师应该针对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特长推荐毕业生。四是学校努力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在校大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五是重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可通过举办求职、就业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在扩招工作中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同时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原有专业与新设专业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此外,提高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校各级领导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根据新专业的实际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整改措施,对于生源、师资、设备、质量、前景较好的专业,要努力创优和创特色;对于师资力量不足、设备欠缺、但生源尚可、前景看好的专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问题;对于连年招生计划未能完成,师资严重欠缺,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前景堪忧的专业,要下决心进行调整;加大引进力度,努力增加教师总量。确保新专业教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大部分专业课应由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与学院的沟通,改善图书资料条件;加强新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优良学风。认真总结新专业的办学经验,进一步做好专业的发展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和辅修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强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宣传,使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增进专业兴趣;要主动了解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5

【中国分类号】G71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680万,比 2011年增加20万,,2013年达到 699万,比 2012年增加19万。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 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 长劳动 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目前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大学许多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培养目标都很模糊,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大学里一些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能从市场出发,根据市场需求来开设课程,而是循规蹈矩,较多沿用以往计划体制下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导致某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本专业人数过剩而成为失业者,某些职位由于应聘者人数严重不足而只能空着。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已经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从社会需求和就业的关系看,高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的规模应该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但是,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太高。现在许多大学生思想浮躁,眼光过高,创造的价值也不能跟所要求的薪资等同,待人接物态度也不行,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2、 从与市场的关联来看,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即时性之间存在矛盾

滞后性是指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而只能当社会表现出了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时,高校才匆忙的设置这一专业,但是,这一专业的人才不是及时产出的,而是要经过四年的培养期,可是当年的社会需求空缺可能被相关专业的人才代替了。总之,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和市场变化的及时性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最大困境之一。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不够敏感和并且缺少快速的反应机制是导致专业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热点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不但应该对已经表现出的热点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冷热点的变化进行预测,提前走一步,做到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合拍。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高校很难对未来的专业热点进行预测,即使是对已经表现出来的社会热点,高校也没有做出合适的对待,通常是盲目的设置新的热门专业,但是经过四年时间的培养后,学生走出校门后才突然发现,昔日的热门专业,如今已成明日黄花。总体来说,就是高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

3、从与他校关系来看,信息不对称使得专业设置雷同,导致了毕业生的供大于求

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在一般情况下会使市场中的供需达到平衡,但有时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市场失灵”。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供与需的关系,因此,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同样在高校中起着作用,同样,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当社会上兴起某个需求的热点时,各个高校就会竞相设置有关的专业,他们忽略了或者说他们没有能力了解其他高校对这个新的社会需求做出怎样的反应,结果就是,他们在不考虑其他高校反应的情况下设置了新的专业和招生规模,最终导致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供给量远远的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各个高校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平台和协调的机制,各个高校各自为政,信息闭塞。

4、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动与高校培养模式滞后的相矛盾。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又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产业机构不断变动优化,而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研究生,至少都需要三年的培养时间。以本科生为例,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制定时往往是以当时市场的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现状为参考标准进行设计的,但是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的产业结构状况,市场需求状况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任何人都不能预测的,因此往往造成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是造成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原因。

大专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6

今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一背景下,我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压力不减。

“总体平稳”主要得益于全省经济平稳发展、整体就业需求适度回升和就业渠道不断畅通。2005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左右。2009年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

“压力不减”则来自于毕业生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两个主要方面。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位运行,由2005年的25.1万人上升至2013年的53.2万人,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矛盾。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对工科类毕业生以及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呈供不应求状态,而文科类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小,学科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短时间难以消除。二是区域结构矛盾。毕业生普遍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区域,到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在省内,苏南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三是性别结构矛盾。目前我省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但用人单位实际更倾向于招聘男生,女大学生求职相对困难。四是学历层次结构矛盾。近三年来,我省毕业研究生人数增幅最大、本科毕业生次之、专科毕业生增幅最小,但是学历层次与就业率结果连续三年呈现反向倒挂现象。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取决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促进就业公平,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核心因素,则是要深化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及时改进专业设置。加强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建立学科专业预警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做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融资等方式建立创业基金或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遴选建设国家、省、市、校四级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办事、跟踪扶持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度,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作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大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充分利用短信、微博、微信、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就业信息,实现信息共有共享,有效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发挥好政策引领保障作用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

江苏高校云集、毕业生众多,就业矛盾突出。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我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1日,全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7.14%。但同时也要看到,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仍面临一定困难。

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发挥好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一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进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和沿海开发等战略部署,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对积极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给予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就业补贴。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等扎根城乡基层就业。

二要加强创业指导和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遴选青年企业家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组织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提高创业能力。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开辟“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业基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

三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组织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或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或实际能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拓展一批规模较大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作为就业见习基地,加大见习岗位中技术岗、管理岗的开发力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要实施“一人一策”的就业援助计划,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系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实名制动态管理和跟踪就业服务。将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帮扶的重点,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援助方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兰亚明

大学生就业的“量”与“质”分别对应于“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量”是“质”的基础,如果就业不充分、失业率过高,那肯定谈不上就业质量好;但是,如果不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质”的低水平、粗放型,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制约用人单位的效益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微观层面衡量就业质量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薪酬水平、稳定程度、人职匹配(人力资本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从薪酬水平看,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劳动力供求失衡导致薪酬水平倒挂,技术工收入高于大学毕业生的现象比比皆是。从稳定程度看,大学毕业生短期内跳槽比例比较高,影响企业对员工进行中长期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从人职匹配看,高学历者“高知低就”现象较多,隐形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

南此可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成、培养模式与手段、毕业生职业能力,同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错位。出现这种错位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采取指令性方式,没有认真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过于强调扩大办学规模,这种模式为前期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支撑,但同时也造成对内涵提升、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相对忽视。

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紧建设结构合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要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由普遍追求“大而全、高精尖”转向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多种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培养方式要充分体现就业导向,改变仅仅依托学科分类的专业设置办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专业。设立专业的职业评估系统,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度和职业倾向评估,在入口阶段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设计,以提高其大学学习期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段时间后,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高校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高校资金投入、招生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充分挖掘其职业发展潜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王春雨

地方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处于高校就业的“夹心层”,上有名校毕业生强势挤压,下受大批专科学校毕业生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如何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校地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办学应紧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以能力为取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革新,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试就业”实践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均可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巩固传统校园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引进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架设更便利的就业“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