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例6篇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1

成功的处方药概念营销,能够确立新的竞争框架,在众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达到迅速在医生心目中确定领先地位的效果。

处方药的营销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概念营销

第二重境界:循证营销

第三重境界:关系营销

国内医药企业的处方药营销几乎全部停留在第三重境界;绝大部分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营销属于第二重境界;个别有远见卓识的外资和合资企业采用了第一重境界的营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

靠第三重境界的关系(带金)营销完成原始积累的国内企业,如果不提升营销的水平,必然会在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落败。而概念营销并非外企的专利,只要有想法、有办法,国内的产品同样可以进行成功的概念策划。

处方药概念营销分类

1.疗法概念营销

定义:一种新的治疗常规或标准(类似于临床治疗指南或真正发展为指南)。

策略:

(1)将自己的产品置于疗法概念中的有利位置;

(2)向临床医生推广该疗法;

(3)临床接受了该疗法,就自然确定了该产品的竞争地位。

案例:北京萌蒂(专业生产治疗癌痛的处方药)推出的《癌痛治疗三阶梯》,遵循了根据个体病情轻重逐级给药的原则:

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代表药物为意施丁),为第一阶梯;

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代表药物为奇曼丁),为第二阶梯;

重度疼痛给予强阿片类(代表药物为美施康定),为第三阶梯。

《癌痛治疗三阶梯》因为有理有据,又能简化临床医生的处方选择过程,在作为一种治疗规范在全国推广后,迅速被临床接受,从而确定了萌蒂的意施丁、奇曼丁、美施康定等多个产品的竞争地位,营销取得极大的成功。

2.机理概念营销

定义:对药物发生作用的原理进行提炼,创造新的概念。

策略:

1.深度挖掘该产品发挥药理作用的各个环节,找出关键点;

2.全面梳理临床分类标准和概念,找出机会点;

3.用上述关键点弥补机会点,并赋予逻辑的概念名称。

案例:杨森吗叮啉的“胃动力”。吗叮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一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

上段所述是药理和生理学专业术语,这些专业词汇虽然医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不容易记忆,所以杨森经过加工,提炼出一个词:“胃动力”。 “胃动力”指的是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是一个生理学范畴的概念,但是经过提炼和后续推广,胃动力不足从一种消化不良的内在表现变成了病因,变成了一种分类标准,并快速造就了吗叮啉的成功。 “胃动力”概念的成功还表现为很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吗叮啉转为OTC后,这个概念更是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为营销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发展处方药概念的思路

处方药的概念发展不能信马由缰,必须遵循严密的流程,总体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建立假设:结合市场机会、临床进展、竞品策略,对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关键点和机会点,提出概念假设。

2.收集证据:在此概念下寻找证据,收集国内外专业文献,听取专家意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罗列出A类、B类和C类证据。

3.建立逻辑:对所有证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提炼出概念。

最终的概念必须符合以下评价指标:科学性、创新性、引导性。

科学性指的是不但要有循证依据,还要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够被专业人士接受;创新性指的是不但概念要新颖,还要符合国内外主要学术潮流;引导性是最终目的,指的是或者在新概念中明确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成为新概念的代表药物。

发展处方药概念的原则和方法

一个原则

发展处方药必须坚持以科学证据为本的原则。

处方药的概念发展不是一个创意过程,而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像目前很多OTC尤其是保健品那样凭空编撰概念是行不通的。

三个方法

1.联合其他产品共同形成治疗常规,并赋予临床学或医学哲学高度的概念。如通过医学模式,由生理学治疗模式向社会――生理――心理模式的转变,可以带动抗抑郁药的推广。

2.将生化、生理、解剖学的机理运用到临床。如上述的吗叮啉案例。

3.对现有临床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创造新的概念。如笔者2003年为丽珠的“达吉”创造的新的消化不良概念:“酶缺乏性消化不良”。

丽珠销售的韩国产品“达吉”含有多种消化酶和熊去氧胆酸,其中多种酶能够在消化道内精确定位释放,可以说在消化酶制剂中,“达吉”确实是一个好产品。此前,丽珠以200万元人民币的年服务费聘请一家著名外资广告公司制定了推广策略,主推消化酶的精确释放优势,市场反应不佳。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达吉”面临的难题不是在消化酶品类中的地位问题,而是整个消化酶品类整体低迷的问题。当时的消化不良医学分类有两种:一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二是分为动力性和化学性。如图1所示。这种分类对“达吉”有两个不利之处:第一,分类中没有提到酶缺乏,“达吉”没有根基,不容易被医生想起;第二,即便是“达吉”能够成为化学性消化不良竞争框架中的代表产品,和动力性的、器质性的产品也是并列、对立、排斥的关系,和吗叮啉会形成直接的竞争。

笔者进一步对国内专家进行探访,发现了两个关键点:第一,所谓的化学性消化不良,其实就是消化酶缺乏造成的;第二,消化酶缺乏与否与其他分类不排斥,也就是说,动力性的、器质性的和功能性的消化不良都有可能有消化酶缺乏,当然也可能不缺乏。

现在的情况比较明朗,那就是推出“酶缺乏性消化不良”概念,把消化不良分为酶缺乏性和酶不缺乏性,其中酶缺乏性消化不良与器质性、功能性和动力性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排斥关系(如图2)。把“达吉”定位为“治疗酶缺乏性消化不良的第一选择”,将含有多种消化酶、精确定位释放等产品特点作为支持理由。

这样,“达吉”将原来的化学性消化不良概念淡化,从一个“边缘人”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治疗药物,和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由原来的竞争关系变成了联合用药关系。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结

处方药概念营销的意义在于: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2

一、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

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y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它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一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已广泛地被西方流通行业所接受,亚太物流协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哈蒙德到我国参观考察时曾在多种演讲场合宣传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其应用。

北方交通大学的丁晓琳等在《物流技术》1999年第三期《不可忽视的“第三方物流”一文中对美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如下介绍:“1997年,在美国主要市场(汽车、化学、计算机。日用品、医药品、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达到73%,还有16%的企业研究未来使用第三方物流……”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评价,该文也给出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29%认为成功,54%回答基本上成功……”

(二)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原因

1、第三方物流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在Out-souring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人到其核心业务上去,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物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可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活动的服务功能。

2、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新型管理理念的要求

进人九十年代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推动着管理技术和思想的迅速更新,由此产生了供应链、虚拟企业等一系列强调外部协调和合作的新型管理理念,既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又对物流活动提出了零库存、准时制、快速反应。有效的顾客反应等更高的要求,使一般企业很难承担此类业务,由此产生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第三方物流的思想正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了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加强了对供应链的全面控制和协调,促进供应链达到整体最佳性。

3、改善物流与强化竞争力相结合意识的萌芽

物流研究与物流实践经历了成本导向、利润导向、竞争力导向等几个阶段。将物流改善与竞争力提高的目标相结合是物流理论与技术成熟的标志。这是第三方物流概念出现的逻辑基础。

4、物流领域的竞争激化导致综合物流业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物流领域的政策不断放宽,同时也导致物流企业自身竞争的激化,物流企业不断地拓展服务内涵和外延,从而导致第三方物流的出现。这是第三方物流概念出现的历史基础。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影响

第三方物流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逐步完善,得到西方的认可,是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技术所起的关键作用,可综合为以下几点:

(一)支持其独立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物流行业的专业性增强,最终促使其从企业其它业务中成功地分离出来。一方面,在各类信息技术尤其是目前新兴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企业间的商务合作可以通过网络磋商。协调、交易和结算,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地、生产地和消费地三者分离已很普遍,多方参与同一项生产的同时又要求尽量减少库存,使物流活动难度增加,专业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专业信息处理系统。条码技术。自动分拣/存取巧跟踪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产生推动了物流活动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加速了物流行业成为高新科技产业的一份子,从而降低了企业自己管理物流业务的必要性。

(二)促进沟通和合作

信息技术的介人支持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中其它环节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并根据物流需求方的工作进展.及意向调整物流计划,提供最优的物流方案。许多原来不可能实现的管理思想如零库存。准时制、快速反应等,在信息技术条件成熟后,其实现成为可能,保证了作为服务方的第三方物流的高质量工作,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高度集成,使物流网络真正实现增值网的功能。

(三)加强管理和控制

第三方物流通过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等建立EDI联系、应用条形码、实行货物实时跟踪,来获得需求可见性和资产可见性,据此提出简洁、高效、符合各方需求的物流方案,进而控制第三方物流的活动进程,对整个供应链条的补给和供应加以调整,从而达到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商品消费前整个物流过程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方物流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小批量生产。精益生产、柔性加工、敏捷制造等现代生产方式,第三方物流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也无法满足这类现代生产方式的要求。

三、第三方物流为物流中心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发展物流业已成当务之急。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出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开放的。良好的物流服务体系,也为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即通过物流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将物流服务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一)第三方物流概念为物流中心带来新的机遇

其一,物流需求的产生为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是物流中心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Out—souring等管理理念的应用,会使更多企业接收和应用第三方物流。过去,流通企业常直接进行贸易活动,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享商品利润,容易同生产经营企业产生利益矛盾。一旦条件允许,生产经营企业就跳过流通企业直接进行交易。表面上看生产经营企业可从中收回一部分利润,实际上这些企业付出的物流成本之高难以计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出现,使企业从大而全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寻求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其物流活动,由此产生了物流服务需求,物流中心以其专业化的管理、优良的设施设备、高效的服务成为提供需求的首选企业。

其二,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为物流中心带来更多机遇。当生产经营企业产生物流服务需求时,物流中心应迅速准确地提供物流的设计。管理、组织、协调。实施、沟通等第三方物流服务。此时物流中心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享的乃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带来的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易与生产企业达成共识和合作,而良好的共识和合作则是形成供应链并保证供应链高效工作的首要条件。满意的物流服务供给,会促进更多物流需求的产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其三,信息技术及供应链理论的应用,将为第三方物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第三方,需与委托方和相关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共享需求和物流信息,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供应链理论的推广,使接受物流服务的各方都认识到第三方物流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到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二)物流中心面临的挑战

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中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与第三方物流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往的物流,主要强调通过内部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达成高效的物流,赚取利润。而第三方物流,则更强调提供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强调与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联系和合作,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委托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管理策略,在认识上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应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Out—sourcing管理策略对于改善其物流系统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其二,人员素质上,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也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策略。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要求的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

其三,硬件设施设备方面,我国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普遍比较落后,未达到第三方物流的条件,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还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要求。

其四,管理水平上,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其五,信息技术上,第三方物流要求能及时获取各成员的信息,适时和适量地安排供应和存货。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将影响物流中心与用户各方的沟通和协作,阻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应用第三方物流概念发展我国物流中心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我国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转化,拓展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应对策略:

1、加强物流中心是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基地的认识,要求物流中心以建立供应链为目的,并以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益为出发点,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理解和管理物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用户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加强同用户的合作,协同供应链各方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益。同时积极加大物流意识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生产经营者理解“第三方物流”、“合同制物流”,理解Out—sourcing的管理策略,刺激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

2、加强对专业物流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为将来的物流现代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有关第三方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方法的学习。同时可以资助有关院校对于MIM学员。在职进修干部进行物流知识、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知识培训,这些人对于未来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一种远期投资,从物流中心的长远发展考虑值得投资。

3、作为连接供应和消费各方的枢纽,要求物流中心必须具备先进自动化设施设备。这些设备应该从物流中心延伸到供应链的末端。除了传统的物流自动化技术以外,要加强对于物流过程资产可见性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4、在物流管理活动中,要破除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加强高科技技术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增强物流活动的可控性,切实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3

目前在我国财务学的融资决策研究中,既使用资本成本概念,又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令人莫衷一是,造成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在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引发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两者混淆所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两者的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以普通股为例,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以及债券收益加风险报酬法;而在我国财务学界,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从上述我国资金成本的定义出发,还有一种经常被引用、直接以定义计算普通股资金成本的方法,即把股票投资股利(率)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率)简单相加的结果作为普通股资金成本。

二、从定价理论看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根本区别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这一共同点启发我们应该到定价理论中去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一)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定价理论一直作为贯彻其中的轴心,推动着整个金融理论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理论的轨迹正是沿着商品价格-资金价格(利率)-货币资产价格-资本资产价格这样的路线向前发展。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从是否体现出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看

委托理论认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们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这种个人收益最大化却可能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冲突。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投资者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对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一旦公司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该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撤资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管理者的硬约束。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必须支付一个最低的风险报酬率。这时股权资金成本将被迫等于股权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投资者就无法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时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就会成为完全脱节的两个概念。

鉴于我国公司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的现实,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本成本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保护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资金成本则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特征。

三、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在我国混淆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原因

1.我国设立资本市场时只注重资本市场架构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应财务理念的引入。

我们出于为国企解困的目的引进了资本市场架构和投资学体系,但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现代财务管理思想,包括资本成本理念的更新。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建立,实现了低端信用的债权融资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权融资制度的迅速切换。然而,正是这种忽视市场内在发展逻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了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并存与混淆。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失误。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考虑资本/投资者的必要报酬。

1992年以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资金平衡表体系,没有资本、净资产等概念。1992—1995年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有企业普遍展开了按照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计价的清产核资工作。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资产负债表体系,也就有了第一笔净资产。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第一笔净资产即资本是1992年以后才问世的。我国财务界接触资本概念才不过10余年的历史,对于代表资本所有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由于改革的初期主要是考虑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因此存在削弱股东权利和作用的倾向。因此,在这一历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资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迟迟不能正位,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二)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所产生的危害

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交汇和依据所在。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情况下,如果将资金成本用于企业投融资决策,就会带来严重失误。

1.如果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使用资金成本,就会出现股权资金成本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的现象。

据《2003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在深沪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实施现金分红的668家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现金分红低于0.05元的上市公司就达184家之多。这样,以该年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40倍来计算,流通股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只有0.95%,还不到同期国债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权融资交易费用,流通股的股权资金成本也奇低,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袁国良、郑江淮、胡志乾:《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仇彦英:《企业过度偏好股票融资有副作用》,《上海证券报》2001年5月29日)(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远远小于资本成本,如果将资金成本混同于资本成本,在实践中就有可能误作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折现率,从而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的后果。我国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过热现象不能不说与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密切关系。

3.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还给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本来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等级,因而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成本。但按资金成本计算,则溢价的流通股资金成本就远远小于非流通股的资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资金成本作为股票定价的折现率,就会高估股票的理论价格,使国有股减持在定价方面迟迟不能取得进展。

再如,由于资金成本并不考虑投资人的回报,国有股股东就缺乏对公司管理者的约束动力。在资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于国有股的产权代表是政府机构或其授权的国有持股公司,其具体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他们虽然有权力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但不必为资本收益承担任何后果。这也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与国际接轨,摒弃资金成本概念是我国财务理论界的紧迫任务

资本成本体现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务概念,在其诞生及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企业的价值就不再与历史成本有关,而是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时,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资本成本就应该取代资金成本成为投融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面对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昆淆带来的危害,财务理论界也应该尽早摒弃资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资本成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第1版。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4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科学原则

实施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优选结构方案,确保其经济适用性、切实可行性。应统筹考量工程实际需求、建设状况、环境特征、供给材料、建设条件。同时还应做好水电专业的良好协作交流,进行科学的结构选择、方案规划。应确保建筑构件基于承载极限实现共同工作、受力、体现良好的耐久性。还应做好基础结构规划,良好处理其同上部结构的实际关系,通过整体设计,优化设计效果。另外还应在概念设计实践中引入现代化设计思维,优选计算简图,基于整体结构规划,组合设计,统筹考量,合理布设。应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明晰应用程序相关技术状况、适用范围,不应过分的依赖电脑软件,而应做好全面的结果分析、科学核对,进而确保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实践优化策略

1树立良好的规划设计目标,优化设计方案

为优化设计效果,应在实践设计中树立良好的规划设计目标,优化解决矛盾问题,寻找良好的平衡点,促进投资、成本运行以及效益收入目标的有效平衡。应基于良好的结构概念设计确保投资费用的合理应用,成本费用的有效降低,以及收入效益的最大化创设。针对影响投资建设因素的众多特征,例如土地、结构、装饰费用、智能体系、暖通空调、水电系统成本与消防服务体系费用等,均会对投资效益形成综合作用,因此应做好良好的优化控制、细化分析、综合管理,实施有效的工程维护、运营管理。应以业主普遍接受的投资规划与运营成本范畴,创设最大化效益。还应全面考量产出与投入的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结构概念设计效果。

2优化完善设计约束

建筑工程结构概念设计会综合受到工程功能性、安全性、环保舒适性等因素约束限制,怎样满足这些约束需求,并有效的节约成本投入,创设良好的设计效益,应是我们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讲,建筑结构实践设计中呈现的约束包括条件、隐性与规范约束等。

相关条件的约束来自于工程实际影响条件与业主需求约束。工程面临的现实条件约束包括环境条件、工程规模、政府规划策略等,业主需求则更加细化,包括建筑工程总体高度、各结构尺寸、具体投入造价,局部工程功能等。规范约束具有强制性特征,涉及到各类工程建设指标,例如建筑工程宽高、长度、混凝土工程强度、消防标准、抗渗防震级别等。针对上述约束条件,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科学遵循其约束标准。而对于隐性约束,则可实施有效的优化控制。即应通过概念设计的综合掌握,衡量隐性约束条件,不应不良忽视。

例如对于北向房屋,由于其阳光投射少,因此可将其优化设计为储藏室、卫生间等功能场所,而将地势优越、享受阳光良好的部位设计为居室、办公室等。还可位于相同面积的场所进行更为合理科学的户型规划设计,进而体现概念设计优越性,做好良好的约束条件优化完善。

3科学引入虚拟现实规划设计理念,优化设计效果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优化引入虚拟现实规划设计理念,基于环境条件,科学利用相关工程结构知识体系、数据库系统、组件库,进行虚拟三维结构模型设计,体现良好的真实感、创造优质的防震模拟效果。利用该技术设计策略,可随意进行工程结构更新、整改,依据业主需求进行优化设计,重复计算、参数变更设定以及实时动态分析。还可基于方案的不同比选、设计结果的多次校验实施良好的一致修改,进而促进建筑结构概念规划设计的完善优化,创设良好的实践设计效果,并为提升后续工程建设水平、强化工作效率、提供技术方案参考作出重要贡献。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实践应用

1抗震结构概念设计

地震灾害难以预防检测,因此更应做好建筑结构概念优化设计,由宏观层面实施有效的抗震结构强化,做好计算结果的科学分析,核准薄弱构造,引入强化措施,创设良好的经济实用设计效果。应在结构概念设计中优选良好的地基条件与场所,杜绝地面变形对建筑工程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直接损失。

同时应做好基础规划设计,相同结构单元不应规划于各异地基结构中,应激发地基潜能。工程体型结构应做到清晰简单、良好均匀、规则布设,进而有效预防地震灾害形成的变形作用,并造成对建筑工程的扭转作用与集中应力破坏影响。结构体系规划应做到科学有序,规范合理,确保抗侧构件的对称良好。还应进行抗震防线的有效布设,杜绝薄弱结构环节的产生。建筑结构构件应做到安全连接,具有良好的抗变强度能效。应体现优质的空间统一性,强化平面互连,并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结构概念设计中还应完善实施非结构构件的优化处置,杜绝不利作用。

2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概念科学设计

高层建筑工程实施结构概念设计阶段中,应基于其工程受力特征,进行结构方案的科学取舍。高层建筑属于竖向悬臂体系,其受到水平荷载作用要超过垂直荷载很多,因此应对水平荷载进行科学的结构概念控制设计。应确保高层建筑应对水平荷载的剪力作用、弯矩影响以及相关压、拉影响应力符合有效的刚度、强度要求,令其伴随工程高度的提升形成的侧向变形作用合理控制在良好的结构范畴标准中。

应依据高层建筑工程特征,进行结构类型的综合比选。应基于良好的抗侧力方案解决水平抗力问题,综合考量其高度标准与应用功能需求。结构布置应衡量经济、合理因素,强化结构刚度及其良好整体性,做好构件规划连接,强化薄弱环节处置与复杂结构设计,提升整体结构塑性变形能效,进而有力的化解地震灾害影响能量,弱化其不良影响,提升高层建筑工程结构综合安全性能,优化结构概念设计效果。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5

谁将一马当先

A股在蛇年演绎出虎头蛇尾走势后,投资者越发希望其在今年能够走出万马奔腾的行情,而在A股众多可投资的板块中,又有哪匹“良驹”将在马年的市场中一马当先?

科技之马:智能化设备

伴随科技不断创新,人们总会有利用最先进设备走到科技前沿的冲动。智能化设备的消费前景总是保持着旺盛的增长性。

这一领域在刚刚过去的蛇年不乏投资亮点,自2013年11月起,智能概念席卷整个A股市场,智能机器人概念曾最强势诞生,随后智能可穿戴主题紧随其后延续投资热度。尽管2014年1月后,智能化设备主题进入调整阶段,但由于行业面积极向好,且具有较强吸引眼球效应,进而得到市场资金的持续流入,因此智能化设备概念有望延续强势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概念股,作为智能化汽车的代表,特斯拉在2013年正式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全新的设计理念与操作界面,加上强劲的纯电动力系统向驾驶者重新诠释了车的概念。因此,与其概念对应的投资品种有望在新年一触即发。

政策之马:自贸概念

自贸概念股在刚刚过去的蛇年曾一度成为龙头板块,伴随领导层对改革的坚定,自贸概念在马年有望王者归来。

2013年夏天,上海自贸区成立的消息注定被历史所铭记。此后,位于自贸区核心位置的上港集团,连续走出一波又一波的行情。数个涨停过后,该股依靠地理优势捷足先登,在自贸概念股中率先拉出行情。2014年,伴随自贸区利好政策的不断加码、持续出炉,自贸区概念股又被股民寄予厚望。

改革之马:军工板块

在马年被寄予厚望的投资品种还有军工概念板块。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军工资产资本运作的预期,研究所改制与注入、军品总装业务的注入都将成为军工板块的投资主线。伴随进入装备列装高峰,马年军工板块的投资机会或将贯穿全年。

而事实上,早在2013年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就已吸引市场的关注。其中标志性事件是中国重工在2013年10月的增发预案,业内认为这是军工资产证券化的“破冰”事件。此外,军工融合涉及的北斗导航领域,将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千亿级产业。

盈利之马:金融行业

马年人们对金融改革政策出台的节奏加快预期,令行业出现了改善趋势的迹象。十报告中,金融改革的任务被明确表述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另一方面,金融改革又被市场认为是更多改革的“头绪”。

从基本面上来看,上市银行又持续成为A股上市公司盈利大户。此外,保险上市公司在2013年业绩实现较好增长,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均了2013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分别为120%、80%、50%。金融行业的较好基本面为投资增加了又一砝码。

警惕害群之马

每逢新的一年开张,总有无数的声音预测整年的行情走向。对于马年的A股,市场多报有向好的期待,不过我们反向思考,哪些股票会是马年行情的拖累者呢?让我们找找这些“害群之马”。

有色金属:需求转弱行业结构待调整

有色金属股曾经是大盘上涨的领头羊,但在马年,有色金属股却不被看好。

未来一段时间内,有色金属价格仍将处于低位震荡中。从国际形势看,有色金属产能、产量增长,供应充裕,消费增速缓慢,继续呈供大于求的格局,不支撑价格上涨;同时,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美元走强、流动性收紧,黄金、铜等金融属性走弱,不支持以美元计价的金属价格上升。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是“中间大、两头小”,部分冶炼产品产能过剩、矿山保障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短缺,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行业结构不合理和产能过剩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目前,有色金属的商品属性回归,金融属性弱化,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增加。预计今年,有色金属价格回升动力不足,价格走势可能会出现分化。

美联储QE3的退出是大趋势,经济发展对于金属的需求将不会再有前30年那样的疯狂,有色金属股也不会有好的情况出现。但是,不可替代的小金属(锗、镍等)在未来的电子高科技行业是必需的,因此还是会有行情的。

石油板块:国际油价下行盈利受挤压

第二个可能充当害群之马的是“石化双雄”,即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做出这种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国际油价的走向,近期美原油期货连续受挫,美国新屋销售数据不及预期令燃料需求减少担忧增加;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也走出大跌势头,有分析人士认为,新兴市场持续遭遇资金逃离令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蒙阴,能源产品需求前景受到压制。

目前国际油价处于下行趋势,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时间窗口已打开,预计每吨或下调300元、93号汽油价格下跌0.24元/升。

从宏观面和金融市场消息来看,节前公布的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好于预期,但房地产数据不利,宏观面对油价的压制依然存在。

输油管道改善红利开始体现,但墨西哥湾炼厂需求有所回减。受寒冷天气影响,取暖油需求维持,但是汽油需求尚没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股在马年的前景依然不被看好,很可能成为拖累指数的主要因素。

高耗能产业:政策打压行业短期难复苏

节能环保仍然是全球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的个股都将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例如钢铁、煤炭等行业个股,在马年的表现依旧堪忧。

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6

茅台“腰斩”、乐视“癫狂”、中概股集体遭遇“猎杀季”……新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阵痛正在颠覆传统的管理思维。在狂飙突进的资本狂欢和随波逐流的“鸵鸟式生存”冰火两极之间,如何穿越资本和产业的牛熊周期,发现并拥抱市值管理的蔚蓝新世界?

一、当市值管理成为需要

2013年以来,昔日风光无限的贵州茅台跌落神坛,不到一年股价接近“腰斩”,跌至最低点时蒸发掉1315亿元市值,而其所在的遵义市2012年生产总值也不过1344亿元。茅台的走熊,最直接的因素是众所周知的行业背景变化带来的高端白酒业的整体业绩下滑,但股价下跌如此惨烈,却与其管理层的应对失策有着很大关系。在股价一路走低的过程中,贵州茅台管理层没有从市值管理层面做出必要的回应,没有让广大投资者看到茅台管理层维护公司股价的决心,在半年报披露引发股价连续大跌后,贵州茅台大股东也只拿出了增持不到0.04%股份的方案,仅具有“象征性”意义。管理层这种无所作为任由二级市场股价“随机游走”的态度,最终酿成了上千亿元市值“消失”的苦酒。

贵州茅台事件凸显了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的紧迫性,这一问题在2011年中概股集体被海外做空势力猎杀事件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浑水、香橼等国外调查平台连续多份质疑报告后,多家美股中概上市公司股价大跌,40多家中概上市公司被迫退市或停牌,而中概股板块将近四分之一的公司遭到不同程度的财务质疑,整个中概股板块风声鹤唳,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危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抱着“宁可错杀,不可轻信”的心态,一有风吹草动,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空穴来风”,立马闪躲,唯恐避之不及。从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中概股指数下跌了47.31%,而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则上涨了6.95%。

中概股被集体猎杀的惨剧真的无法避免?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中概股存在着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等一系列不规范的问题,这也是所有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像新东方、网易等这样的绩优公司也惨遭牵连,则说明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普遍缺乏信任。究其原因,除了证券制度、文化差异、会计准则等让美国投资者难以理解中概股上市公司外,更重要的是中概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观念的缺乏。这些中概股公司欠缺市值管理的思维,难以将公司经营的现状和战略意图准确传达给投资者,自然造成了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公司信任度不高。曾供职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多家公司的兰亭集势(NYSE:LITB)创始人及CEO郭去疾曾表示,“最重要不是和投资人讲故事,而是需要解决两件事情:一是让投资人觉得你可以被信任,什么事情都坦率沟通;二是让投资人觉得你有潜力,能够持续发展。”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市值管理的思维。

上述事件充分说明,市值管理对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来说依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理念,它的产生机理和运作模式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市值管理管什么?它从公司战略出发,力图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不同资本市场工具、投资者关系媒介等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反应和反馈,在平衡公司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中,寻求公司长期价值的最大化。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告别股权分置、进入全流通时代以后,上市公司长期战略定位的必然产物。在全流通时代,公司市值取代净资产成为上市公司价值衡量的主要手段,尤其是随着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逐渐普及,公司市值更是成为职业经理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围绕着市值,上市公司管理扩展到从开始的目标导向-利润-市值-商业模式的优化,从内在价值的打造到市场价值的实现,从内生性能力的增强到外延式发展的完成,从收购与兼并到增减持与回购,从媒介关系管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层面。

二、A股市值管理乱象

2013年9月30日,乐视网公告称,拟以9亿元的价格、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购买花儿影视100%的股权,此举引发市场“吐槽”——花儿影视作为一家仅靠《甄嬛传》一炮而红,资产总额2.23亿元,净资产仅为1.06亿元,上半年净利润6017万元的不大的影视公司,何以并购的市盈率高达14.96倍,市净率高达8.49倍?

事实上,乐视网并购花儿影视是近期A股市场并购重组渐入“癫狂”状态的真实写照。根据统计,从2012年6月到2013年9月,中国A股市场正在进行、已经完成、失败的资产重组事件共计1183项,涉及863家上市公司,超过1/3的公司有资产重组动作,涉及资产金额8162.49亿元。而很多公司的并购开始脱离商业并购本质,市场很多并购都是为了推高股价,公司并购彻底沦为大股东操纵市值的工具。

例如掌趣科技(300315.SZ),短短半年内连续并购了3家游戏公司,资金使用总额达到了33.6亿元,同期股价也连续暴涨,从2012年12月3日到2013年10月16日,市值增长了3.21倍。而在公司市值暴增之后,包括杨闿、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邓攀以及华谊兄弟等一众首发股东大幅度减持,累计套现金额高达5.37亿元,位居同期创业板公司减持榜榜首。类似的案例在当前正火的传媒娱乐板块俯拾即是,像10个月涨10倍的两市第一妖股中青宝、年内涨幅动辄几倍的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等,揭示出国内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追求市值管理的短期利益,大量滥用市值管理工具,包括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并购重组、大比例送股等,有一些公司不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刻意创造市场追捧的题材概念,投市场所好,甚至操纵自身股价。这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无疑的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在严重“透支”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鸡犬升天之后常常紧跟着的就是一地鸡毛。

从更深层的维度看,尽管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但是股票市场的走势却饱受诟病,“晴雨表”功能基本失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难以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本质相切合。在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处于量化扩张阶段,通过资本投入和出口推动,主要体现在数量增长方面。表现在股市中,上市公司刻意追求公司营收规模的增长,甚至不惜牺牲经营效率和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客观上成了很多公司的融资平台,直接导致公司经营实体和上市实体脱节,股市成了很多公司融资的“抽水机”。最典型的莫过于近年来“勤于融资而懒于分红”的京东方A(000725.SZ),从2001年上市至今,京东方A累计融资268.07亿元(首发上市融资10.08亿元,增发融资257.99亿元),而累计分红仅为1.89亿元;公司常年处于盈亏线上,一直没有实现稳定的经营和投资回报。更普遍的是,为了刺激股价的上涨,国内上市公司没有原则的并购,不计效益的扩张,盲目多元化,寻求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也是A股兼并重组概念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如索罗斯所言,“(中国)股市并没有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上涨,这并不奇怪,因为那种增长事实上伴随着利润的缺乏。而股票市场总体来说是反映利润的增长,而非产出的增长”,一语道破了中国股市长期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本质原因。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更强调质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投资效率将更加看重,整体资本市场取向将从追求上市公司营收规模最大化向整体价值最大化转变。从一定意义上,市值管理不再仅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方式,而是上市公司市值(价值)创造、市值(价值)经营和市值(价值)实现的整体战略体系的定位。

三、玩转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上市公司实现市值(价值)最大化的工具,是以上市公司基本经营能力和真实价值为基础进行的主动性市值维护。从战略角度确立市值管理的地位,意味着市值管理贯穿了公司经营战略、产业周期的全程。在公司市值严重脱离公司实际价值的情况下,市值管理要求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的资本手段、投资者战略沟通等,将市值维持在能充分反映公司实际价值水平上,防止股价的过度波动。

具体而言,当公司估值偏高时,通过增发配股、减持股份、分拆公司和资产剥离等,平抑公司股价的过快增长,并合理利用公司估值高估为后期的发展蓄力。当公司估值偏低时,通过股份回购、股份增持、股权激励、收购兼并等,坚定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经营的信心,从而与投资者共同成长。

近年来,随着创新融资工具的不断推出,如定向增发、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吸收合并、借壳上市、融资融券等,加之相关期货交易规则日益完善,国内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手段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实证案例】三一重工VS

在市值管理方面,三一重工(600031.SH)为国内上市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作为4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之一,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并卓有成效地推行了市值管理的系统工程:通过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提升,为其市值管理奠定了价值基础,从而实现价值创造;通过公益事业提高其品牌美誉度;通过信息披露和社会舆论引导实现与投资者良好沟通,从而实现了实体经营与虚拟价值的良好互动。三一重工相对完善的市值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公司价值的不断增长。在上市期间,公司累计融资39.45亿元(首发融资9.34亿元,两次增发融资30.11亿元),而累积分红总额为56.38亿元。上市后随着销售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公司市值也一路攀升,市值最高时接近1500亿元,相比上市初期的市值(37亿元)增长了近40倍,截至2013年10月18日,三一重工的市值为573亿元,依然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在民营上市公司中也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