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例6篇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会计;课程设置;调研;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中等职业学校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向社会提供初、中级技术工人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的老牌专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但是社会经济瞬息万变,相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贴合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实习生或毕业生的要求,也为了能更好地突出和体现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特征,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会计课程设置进行了问题分析及探究。

一、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产活动的实际技能,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加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以下提出目前会计教学别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第一、课程设置上偏理论教学仍然较大

职业学校会计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往往要求可以直接上岗,而现在会计教学课堂多是老师的黑板板书和书面讲解完成专业授课,这迫切需要会计课程设置中增加开设会计实操课程数量,增强会计实训内容,让学生们在校内就可以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

第二、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仍较保守

会计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理解,课堂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所以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调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课堂教学手段可以多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教学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少讲些难懂的理论。

第三、企业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指定教学计划中适度安排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校企合作讲坛、企业实践等教学模式来提高会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中职生的学历提升意识日渐增强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不断增强了中职生在3年中职学习后能继续提升学历的需求。但是,如何保证中高职的3+2衔接在学生文化课程的无缝对接及专业课程的平稳过渡提升的设定仍然需要提前调整和探讨。

第五、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企业对会计学生专业能力新的界定方法

2017年全面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这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影响巨大,不仅企业在招聘会计学生中失去一个专业技能判断依据,而且这对于会计学生就业中如何证明会计专业能力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出新的会计专业技能判断标杆亦是本文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二、开展实地调研及网络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使会计专业课程体制更好贴合市场要求,更好优化课程体系,使得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会计专业同时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方法。(包括200名本校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及毕业生,40家聘用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10名召开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计专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统计报表。

三、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建议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和回访活动,根据以上实地调查和网络回收问卷情况分析结果,我们仍然欣慰看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是广阔的;依据调查分析数据反映的情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若干建议,将中职学生的校内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和进行适度课程改革,我们深信会计专业的发展将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继续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提高实操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在调研中企业关注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执行力。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专门开设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还应渗透到会计专业教学中。在大量的企业调研回访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反馈对招聘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强调。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职业院校,企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可以直接进行实务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实操训练是课程设置的重点,也需要加大实操课程的内容。

(二)发展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和多变的教W方法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传统、古老的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挥棒,增强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实务操作技能成为更大的需求。因此,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变得尤为关键。

(三)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必须按照当今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来制定。从大量实地调研和问卷回收分析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

第一,我们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企业90%是私营企业,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会计专业课程必须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及制度作为指导来开展会计业务实操内容;第二,企业对就业学生的办公软件能力,尤其是EXCEL财务应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相关课程需要加大授课时量;第三,由于需要进行毕业生的就业职业指导,在实习前的一个学期,也就是第五个学期应该增开相关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商务礼仪等课程,使得学生可以从中提高就业综合能力。

(四)加强和发展校企合作,开发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企业调研中多次与企业面谈校企合作事宜,同时在召开的会计专家座谈会中也都有企业专家表示愿意和会计专业有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是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财会相关主题讲座;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也可以安排老师在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如果可以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长期会计专业实习基地,那是很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规模可大可小,只要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最直接接触企业实践场所及实习内容,迈开的每一步都是进步!

(五)继续加强“课证融合”,进一步满足升学的无缝对接

虽然会计从业资格证在2017年取消,但是会计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没有降低。在调研分析中,企业对会计学生的专业认证仍然有要求,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将会计专业课程融合会计考证课程进行设置,争取在校学生考到“会计专业技能等级证”,中职毕业考取“助理会计师证”。

在调研中,我们学生对学历的提升也有很多期许,用人单位也鼓励学生去进修学历。同时,高职院的调研中提出需要加强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的水平,让学生更快适应高职的专业学习,17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加大语数英的基础科目的学习,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对口高职院进行沟通和探讨,进一步满足大专升学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合群,梁泽洪.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闵清.中国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创新,2009(1).

[3]邵婴之.浅析中职财会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深化会计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全校公共选修课,冷热两级分化,原因探究,相关建议

全校公共选修课是中国矿业大学为扩大本科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其综合素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好奇的发现,在每个学期学生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冷热两极分化现象,有些课程选课学生数量非常之多乃至人满为患,而有些课程选课学生却不甚了了甚至出现了无法达到开课条件而被迫取消的尴尬局面。为了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近一年来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公共教学区、学生宿舍楼对全校性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相关情况做了问卷调研,下面是对本次调研情况结果的分析。

一.调研问卷的结果分析

1.学生选课的态度分析。对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54%的同学对于重视选修课,而态度一般、不重视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两项合计占39%),还有少数的同学认为选修课是可有可无的,对选修课不重视(7%)。由此可见,有较大比例的同学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重视程度不高。

2.学生选课时的目的分析。学生选择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知识面,补充学习内容(40%);其次学生也会以接触不同学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补充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而选择某门选修课程(28%);单纯为了修满选修课的学分或满足学校相关制度要求而选择选修课程的学生也不在少数(28%);出于增强就业能力这个目的来选择选修课的学生占比很少(4%),这也间接导致了两极化现象的出现。

3.学生选择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最主要因素是课程的考核方式(33%),学生比较喜欢考核方式是考察,而不太喜欢采用考试的方式;其次,课程的名称是否吸引人、是否高大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27%);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是否符合有利于达成自身的职业规划也成了选择的一大要素,两项合计占比为30%。同时,老师讲课是否风趣幽默、室友及学长的推荐、讲课内容是否实用并接地气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选择公选课时的重要因素。

4.全校公共选修课选课人数过少、上课出勤率过低的原因分析。学生对欲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是导致全校公选课人数较少的最主要原因(39%),而课程实用性较差也是影响公选课人数的重要因素(26%)。老师对待所开设课程的态度比较消极(可能仅仅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要求而应付了事,准备不足,照本宣科)、讲授内容陈旧、实用性差、不和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上课方式过于单一(仅仅停留在讲解PPT)、考核制度的松散(很多课程结束采用交论文等粗放的考核方式,不注重平时学习中的过程控制)等是导致全校公共选修课上课出勤率过低的主要原因。

5.学生难以选上自己所期望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原因分析。

半数以上的学生因为热门课程选的人太多而接受学生的数量有所限制(最多不超过200人),没能选上自己所期望的选修课(55%);其次,有23%的学生是因为自己所期望的公共选修课与自己其他课程开课时间冲突而无法得偿所愿;选课系统在特定时间段内过于拥挤(能够接纳的同时上线选课的人数有限,有时会由于同时登陆选课的人数太多而导致系统瘫痪)以及课程种类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没能选上自己所期望的选修课(22%)。

6.理想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老师特质、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分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们喜欢的公选课老师应该开朗、诙谐、风趣、幽默,上课时要认真积极(不会因为其是全校公共选修课而应付了事)、情绪饱满、面带微笑;课程所讲解的知识和内容的实用性要强、内容要接地气,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有“营养”,课程内容要经常更新,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要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展现他们的才能,实现智慧、知识与独到见解的共享;上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PPT讲解、相关视频播放、游戏互动、课堂演讲等多种方式要有机结合;老师要关爱并帮助学生成长,教书育人,在讲解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生自身发展及未来职业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7.学生对学校全校公共选修课选课管理部门的建议分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建议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听取广大在校学生的意见(42%),鼓励广大学生列出希望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的清单,再由学校公共选修课选课管理部门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全校教师,鼓励老师们开设相关课程;27%的被调研学生建议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课程;16%的被调研学生建议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全校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加大该系统在同一时间登陆的最大登陆量以提高选课效率,同时在选课平台上增加欲开课课程的教学内容信息及上过该课程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学生真正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提供信息帮助;15%的被调研学生建议学校公共选修课选课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选课指导,指导大家学生如何科学选课,克服盲从,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诉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二.相关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广大学生高度重视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的选择与学习,认真对待,真正深入与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在未来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2)对于广大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的老师而言,要像对待开设专业基础课一样对待自己开设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积极认真备课,为学生们传授实用性强、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上课方式要灵活多样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老师应该加强对选课学生的课程教学过程管理,一味放纵讨好学生的老师绝非称职的老师;(3)对学校公共选修课选课管理部门而言,应该积极听取广大学生的建议,改进选课平台性能并加大相关课程信息的披露,从而保证学生好选课、选对课、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参考文献: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学课程;建议

一、 数学教程的内容安排上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1.数学教程的内容安排上存在问题。在科技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知识也是不断的在创新,这样就对于民办高校还要按照以前面面俱到的方式去授课是矛盾的,其矛盾是对于民办高校的数学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讲的内容在其上课的时间内是讲不完的。通过对高校教育的改革,提高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同时推行了两年制的学习制度,这样就会对课时有所改变,其教学课时将会缩短,这样就对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着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2.数学教程的内容安排上解决问题的建议。民办高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民办高校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的基础性来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对于民办学校的工科类、商科类、管理类等专业一般也会开设数学课程,这样就会有着数学课程内容的不一样,教师就应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深度进行数学教学内容来选择合理的设置。

二、 数学教学模式上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1.数学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分数线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分数线要偏低一些,民办高校大多数接收的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经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长久以来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是一层不变的,其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教授的所有的数学知识,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一致的,每一个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些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有些学生却听不懂,这样就影响了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数学教学模式上解决问题的建议。民办高校的数学教学应该具有“因材施教” 的模式。教师可以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根据其调查问卷的结果来教授数学课程的内容。教师应对历届民办高校学生接受数学课程的逻辑性,可将数学课程学习的先后整理出来。

三、 数学教学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1.数学教学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的教师只是通过数学的知识讲解数学内容,只是依照数学课程的书本来授课,这样使得学生的眼里只有数学的应用还是在数学当中,并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学生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另外学生的数学基础也不是很好,教师也很难找到合适恰当的实践例子来讲授数学知识。

2.数学教学应用上解决问题的建议。学生们已经对数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其模式是学生只是学习数学的理论,并注重数学的算法是否精确,而没有接触过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实际的问题来讲解数学的知识,因为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可通过实际的问题来体现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算法或数学的规律。对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当今科技是体现出不同学科的应用,而数学也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通过在其他学科中来实现数学的价值,下面给出一道题来体现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

例:物体由高空下落,除受重力作用外,还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在速度不太大的情况下(低于音速的4/5),空气阻力可看做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试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落体存在极限速度。

解:设物体质量为m,空气阻力系数为k,又设在时刻物体的下落速度为v,于是在时刻t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

f=mg-kv2 (重力-空气阻力)

这里建立的坐标系,使得重力mg方向向下,与运动方向一致,空气阻力方向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反.从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列出微分方程

因为是自由落体,所以有v(0)=0

解,由v(0)=0有

积分得

解出v,得

当时,有

这道题就解出速度。

这也就让学生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数学不仅只是理论的,还与实际相联系的,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民办高校的数学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应对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路开拓有所提高,本文对民办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模式、应用上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4

一、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性保障

课程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我们认为,制定特色课程建设的区域性政策,首先应尊重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决策者和领导地位,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一级课程建设业务部门的作用。

(一)提供建设特色课程的建议

特色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是对全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具体要求。该建议是建立在实践研究基础之上,听取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想法,听取市、区课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建议类别见表1。

(二)培育特色课程的区域制度

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点”在学校,区域性业务指导机构的重要职能是“引领”课程建设,与学校之间实属合作关系。针对特色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开展培训,确定区域内的课程建设专项培训制度,并对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提出“责、权、利”三方面的要求(见表2)。

二、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实践性保障

学校课程规划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学校是孕育特色课程的“摇篮”,区教育学院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区域性课程发展目标,将工作重心放在指导学校规划课程方面。

首先,以“让课程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为理念,对学生实际需求情况、学校教师专业能力与背景、学校课程管理状况和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对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客观判断与分析,并将调研结果提交给各学校。

其次,确立特色课程区域化建设的行动准则:基点在学校——特色课程“生长”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区域化建设工作一定要从学校师生需求的实际出发。

关键是引领——对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发动、推进、总结、展示与交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领全体学校参与特色课程建设过程。

核心是共享——建立区域特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学校之间的课程屏障,在区域层面实现特色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第三,开展“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实践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指导学校系统地规划课程,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框架和课程体系。

三、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性保障

实现课程共享是特色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其前提条件是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多样、独特且优质。

(一)加强特色课程的审核过程

研制并实行特色课程认证标准,进行特色课程资源的区域性筛选。对特色课程的设计方案,育人价值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开发与实验时间、讲义或教材、课程实施案例及其效果等资料进行审核。

实践告诉我们,特色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并不难,难就难在特色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与跨学校共享。参与特色课程建设的教师,或许可以独立开发特色课程,或许不需要多少钱也能做得很好,但是,特色课程的共享过程却不同,它不是哪一个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即使教师课程建设的热情很高、课程共享能力很强,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校课程规划作保障,恐怕难以实现其特色课程资源共享。

(二)提供特色课程管理的典型案例

“课程管理”历来就有两个向度,他们或以“课程”为中心,或以“管理”为中心。区域内就有一些较典型的课程管理经验,我们以多途径、多形式推介给各学校,为学校提供参考。

例如,“生本型管理”案例:黄浦区教育学院附中“基于学习”的课程管理机制。

学生需求评估——“学生需求”包括:学校育人目标体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终身发展的课程需求;家长对学生个性成长期望所反映出的课程需求;学生自身成长愿景所体现的课程需求。在进行需求评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局部分析,即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特定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进行全面分析,即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获得的不同课程体验,以此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选择——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就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情况;其次,要提供课程选择指导,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我们形成了基于“学生学习”的学生选课机制,主要包括课程宣传机制、教师及家长指导机制。

学生参与——形成了学生民主参与课程的评价、筛选、纲要制定的机制,以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意愿,满足学生需求。

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管理的“生本型”管理,因为这种课程管理模式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更能体现特色课程的价值。

又如,“草根型管理”案例: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的“百草园课程”。

“草根”是“中三小”的课程哲学,她们坚持自己课程的梦想,坚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对学校课程建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均进行“草根型”课程管理。“草根型管理”是百草园课程管理的一种范式。它的实践意义有三点:

一是较适用于特色课程开发建设、实施与完善,适合于特色课程自下而上的生存状态;

二是较切合当今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自,是适合教师和学校深化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的策略与方法;

三是体现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紧紧依靠教师,教师自下而上,扎根本土进行实践与探索,通过过程性、参与性和生长性的课程实践,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建设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这种内在的教师发展,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

再如,“示范型管理”: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课程管理制度。

“示范型管理”是指广泛采取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展开项目实践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然后普遍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中小学课程建设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制图;校友;问卷调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55-03

物探制图是地球物理勘探制图的简称,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物探)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探图件的质量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开设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各相关高校对该专业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课程体系构建[2]、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3]、实践教学[4]、实验教学[5]以及创新创业教育[6]等方面。这其中,涉及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专业核心课方面,对于物探制图类课程教学研究极少。而勘查技术与工程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现有对物探制图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其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严重不符。因此,物探制图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因此,课题组通过对本专业已毕业的校友进行物探制图类课程问卷调查,通过已毕业校友的工作体验和感悟,分析现有教学情况相对于工程实践需求的不足和脱节情况,并根据校友的反馈建议继续改进,以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质量。

一、校友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思考

为了查找物探制图类课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差异,以及毕业校友对物探制图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明确探制图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和改革措施,课题组通过研究和比较,决定采用对毕业校友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得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依据。

在课程改革中采用问卷调查这种形式,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这些问卷调查大多采用在课程教学任务期间和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7],也就是调查的对象为在校学生;针对毕业校友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研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8];针对在校学生的调查比较适合研究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和课外的学习状态等,主要以教学效果为问题重点。而研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工科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的契合度,针对已经进行过工程实践的毕业校友进行调查会更合适和有效。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及方式

本次调查问卷以“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制图课程学习体验及教改建议”为题。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和地球物理学两个专业已毕业的校友在大学期间学习制图知识的状态和满意度;二是期望校友能基于工作后工程实践的经验,从应用和发展的角度,对我校物探制图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出宝贵的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在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上,调查问卷采用校友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工具。问卷对象为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和地球物理学两个专业的毕业校友,并且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答卷和回收。

2.问卷回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18份,其中独立IP答卷为207份,填报IP位置分布于12省份,其他具体情况见表1。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物探)和地球物理学专业自1998级至2011级共培养学生644人,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物探)513人,地球物理学专业131人(由于我校地球物理学理科专业基本按照工科模式培养,所以不再把两个专业分开统计分析)。如基于1998-2011级所有物探校友统计的话,所回收的毕业校友问卷数占物探专业毕业校友总人数的39.2%,说明校友调查问卷样本足够充分。另外,从表1统计的校友入学时间、毕业学校、毕业专业和目前专业方向等来源分类来看,也很符合物探制图类课程所需的来源渠道。

二、校友对大学制图类课程的评价

为了了解校友对大学期间学习的制图课程的评价,并基于校友的评价分析以前的制图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一组这样的问题:基于您工作后的经验,评价一下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制图课程(15:表示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76%的校友对任课教师的制图课程授课评价达到满意以上(4分和5分);2.83%的校友对任课教师的制图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评价达到满意以上,74.3%的校友对教师的讲课方法和讲课艺术评价达到满意以上,说明毕业生对教师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3.校友对物探制图课程满意度评价最低的是“制图方法能不能满足工作后的需要?”这一项,达到满意以上的仅有55.5%,说明我们以前的物探制图课程在满足工程实践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教学内容脱离了工程实践需求;4.“对当时使用的教材的专业适用性是否满意?”“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工程实际?”和“授课内容是否丰富?”三个问题满意以上的评价分别为60.1%、60.6%和63.3%,这说明我们在制图课程的教材建设、工程适用性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能满足工程实践需求。

基于上面校友调查反馈分析,学生对物探制图类课程的课程教学满意度是比较低的,除了对授课教师的能力给予了一定的认可之外(也可能是出于对母校老师的感情因素),对制图课程的教材建设、工程适用性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都不是很满意,认为其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所以,现在,物探制图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重点不只是要求教师学会怎么教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教什么,让学生怎么学。

三、校友对课程建设的反馈分析

(一)校友对教材建设的建议

针对制图类课程教材建设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下面的调查问题:基于您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您觉得物探制图类课程的教材应该如何选择(多选,并根据优先顺序进行排序)。根据校友对教材建设反馈的计算统计分析可得知:1.选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需求,自编教材并保持每年持续改进”获得了多数校友的认可,这说明大家更喜欢务实的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期望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编制符合专业特色并能持续改进的教学材料;2.选项“组织购买一本已经出版的优秀教材”和“组织购买多本已经出版的优秀教材”获得最少的认同,这也从侧面说明已经出版的物探制图类课程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物探制图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任重道远;3.另外两个选项的共同点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查相关制图知识的资料,这两个选项没有得到较好的认同,可能说明本校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引导或建设便利的课程学习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基于校友对课程资源满意度的评价和教材建设调查反馈可知,校友对教材的便利性、工程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更高,对课程资源的被动提供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深入工程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工程性、可操作性和内容丰富的制图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材料。

(二)校友对教学内容的建议

针对制图类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问题,校友对教学内容反馈的统计结果及分析如下:1.校友对制图课程教学要求最高的是实际工程图件制图步骤和制图规范问题,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5.14分和5.13分,这和校友对制图课程的评价相一致,都是要求制图课程要以工程实践为重点,而以往的课程在这方面评价较低;2.除要求制图课程内容契合工程实际外,对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物探图件涉及的基本制图理论也要求较高,平均综合得分也比较高,所以在这些方面也要在制图课程中予以充分的重视;3.另外,校友对于物探制图或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其他相关软件操作也提出了较大的关注,如Surfer、Grapher、理正工程勘察等,在教学中也应该予以关注。

基于上面的分析来看,校友对教学内容要求比较高,并且要求比较全面,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工程实践性为核心,涵盖制图基本理论、软件基本操作、制图详细步骤和物探制图规范等全方位的内容。这种教学期望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不仅对教师的制图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如此高的教学期望呢?以微课和慕课理念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三)校友对教学模式的建议

针对制图类课程教学模式选择,我们设置了单选型调查问题,而校友对该问题的反馈结果如下:1.高达39.1%的校友支持采用基于研究型课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1.2%的校友支持采用基于制图知识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两项的总支持率达到了71.1%;2.仅有21.1%的校友支持采用以高校传统的课堂讲座为主组织教学的模式,即使采用中庸的以“传统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只获得了6.88%的支持率。

因此,基于教学模式的校友反馈,在物探制图类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众望所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课堂讲座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讲授法”,探索和组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探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物探制图类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物探)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探图件的质量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勘查技术与工程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一直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目标,但现有对物探制图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其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严重不符,所以关于物探制图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吕玉增,韦柳椰,李长伟.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15-118.

[2] 杨忠平,文海家,王桂林等.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4 (4):67-71.

[3] 汤洪志,王蔚.基于“电法勘探”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75-76.

[4] 陈强,王运生,韩爱果.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1(3):40-44.

[5] 张新兵,于鹏,吴健生.建设精品实验项目提高地球物理实验教学水平[J].中国地质教育,2015(2):78-80.

[6] 文晓涛,童开宇,张澎.如何培养勘查技术工程创新人[J]. 中国地质教育,2013(2):85-88.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6

高中学校课程体现“以校为本”、“以地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共同开发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他以学生全面、健康的学习、发展、研究为目标,又注重学生的个别发展、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特长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目标相吻合。

正确引导学校课程的开发实践,有利于教师新课程理念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高中学校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展示教师的个性特点和集体的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主动地参加学校课程的调查、研讨、教研。

高中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彰显学校特色、体现文化底蕴、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方面;是教育规律、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探索学科发展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学校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有利于发

挥家长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二、高中课程开发原则

以校为本: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展示学校的发展变化,贴近学校的管理,有利于根据学校的实力,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开发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还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展示本校教师的教学特长。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也为本地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起引领、帮助、带动作用。

以学生为本:学校课程的开发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年龄和求知能力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结合。以地域为本:学校课程开发以地域为中心,开发与地域经济、文化、科学相关的学校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山水、民族、特产、经济建设与发展等,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观念,鼓励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以能力为本: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知识和能力。高中学校课程开发还要以培养学生在当地、社区成才的知识和能力,为当地、社区培养、输送后备人才。

以素质为本:高中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真务实,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足于为社会和谐、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服务。

三、高中课程开发过程

1.建立组织:成立由学校、社区、家长委员会成员组成的高中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审议小组,制定学校课程长效管理、保障机制,制定方案,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激励、奖励机制,把学校课程纳入学校常规管理。

2.分析现状:通过全校性的宣传发动,调查研究学生、教师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生分类培养的需要,分析、研究学校内部、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当地有影响的经济、文化资源。 转贴于 3.拟定目标: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水平和潜能,体现不同层次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4.编制方案: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特色出发制定适合本校的学校课程开发总体规划和发展纲要,设计学校课程开发的评议、审议程序。

5.实施与评价:学校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学校课程实施前,通过申报课程纲要组织评议、审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阶段性调研、评议,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课程的设置,充实内容和资源。学校课程实施后,进行学生、教师、家长及社区方面的调研,进行课程评价,反思不足,以利于逐步修订、整合与再实施。

四、高中课程开发评价

学校课程开发的评价是推进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水平、质量,是学校课程再开发、挖掘的重要依据。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反馈,接受各方面监督,以便于进一步调整、改进、推广。

1.对全校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评价

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否符合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素质提高;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课程开发的结构和种类是否合理,数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