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例6篇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文2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二、建设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建设任务

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1.2万亩,由市辖七个旗县区实施。其中,土左旗17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5万亩);托县21.5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6.8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0.5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4.2万亩);和林县5.9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5.1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0.8万亩);武川县普通高标准农田4.5万亩;清水河县旱作高标准农田0.7万亩;赛罕区普通高标准农田1.1万亩;玉泉区普通高标准农田0.5万亩。

(二)完成时限

2021年51.2万亩建设任务,2月底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3月25日前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3月底全部开工建设,11月30日前全部完工,12月31日前完成竣工验收。2019年24万亩建设任务,4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25万亩建设任务,5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要求,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持、科技服务和建成后的管护等工程内容的实施,达到市委、政府提出“两增、四控、七配套”的建设标准要求,按照“十个集中”的工作举措,推进项目实施;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运营管理上,坚持“五化”的原则(即:生产标准化、经营模式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农民组织化)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

(二)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2021年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的通知》要求和技术标准,在清水河县和托县进行旱作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按照“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原则,重点围绕“蓄水、保墒、集雨、节灌、抗旱”五大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传统集雨水窖或新型软体集雨窖,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等取用水设施,使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提高旱作农田收益水平。

四、工作措施

坚持“五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要求,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制定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近期规划。2011-2018年,由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和市水务局四部门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17万亩,其中符合建设标准的57万亩,基本符合建设标准的40万亩,不符合建设标准的20万亩。2019-2021年,由市农牧局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00.2万亩,2022、2023两年每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从2024年起,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对2011-2018年建设的不符合建设标准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同时,对自然条件较差的旗县区,推广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4年末,将全市“两区”划定331万亩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统一标准提高质量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为依据,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在使用地表水的黄灌区采用渠道衬砌的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在使用地下水的井灌溉区,采用高效节水滴灌,精准灌溉,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增产增收,对两种不同的灌溉模式,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达到“田、水、路、渠、林、电、技”综合配套完善。

(三)加强管理组织实施

根据自治区农牧厅下达的农田建设任务,市农牧局及时将建设任务分配到相关旗县区,旗县区农牧局按照《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2019年第4号令)、《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选址和前期的准备工作,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公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按其职责要求履行职责。市农牧局负责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审批、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参建各方的资格要求:勘察测绘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测量丙级(含)以上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土地规划丙级(含)以上机构证书、水利行业(灌溉排涝)专业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必须具有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同时具有足够资产及能力来有效履行合同;监理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综合资质证书、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或农、林、水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

(四)规范程序完成验收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度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内农建发﹝2021﹞82号)、《呼和浩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方案(试行)》(呼农牧字﹝2020﹞678号)文件要求,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由旗县区农牧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附初验意见、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等,报市农牧局申请竣工验收,初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申请竣工验收。市农牧局组织竣工验收,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并将验收结果报自治区农牧厅备案。

(五)整理归档准确上图

竣工验收的项目,旗县区农牧局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组卷、存档。在信息平台上对项目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并与规划图衔接。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承担建设任务的各旗县区人民政府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主体作用,加强对本旗县区农田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将工作落地落实,按照“闭环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目政治任务抓紧落实。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由市农牧局牵头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专班,深入项目区进行指导督促,定期调度项目建设进度,跟踪资金拨付情况,建立调度台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各项目旗县区作为实施主体,要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市委、市政府规定的时限完成建设任务。

3.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入,提高建设标准。鼓励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和种植大户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农田建设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强化示范引领。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旗县区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示范总结适合本地区的经验,推广应用,如:盐碱地改良技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使我国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

1、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 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 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 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搞好项目区设定,以创现代农业粮食生产高效平台。 二是合理工程布局。 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 、道路相通硬质化 、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措施现代化”的建设内容,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

2、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综合配套,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做法。 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水系建设为核心,以土方工程建设为先导,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推磨转圈,大搞土方建设,一年一小片,多年如一日,土方到边到位,旧貌变新颜,在提高农田建设标准的同时,又新增了耕地,增长率在2%左右。

3、连续投入

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搞开发。坚持连续投入,不断扩大地域范围,实现集中连片治理,提高规模开发效益。连续安排土地治理项目,把一般项目与规模项目、产业化种植基地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三资” 项目与国开项目结合起来,围绕有机米、有机藕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

以农业开发项目区为平台, 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和“三资”项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高效农业园区的重要途径之一。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跟进和统筹做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科技工程、优质粮工程和财政小农水工程建设,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结合起来, 把生产设施与新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科学管理、各计其功,整体推进项目区的现代农业建设。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涵、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土壤肥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农业、水利、财政、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无论是哪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不断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目标就是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任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应该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在建设的主体上,鉴于目前单个部门不具备完全实施高标准农田全部工作的职责,可以由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最切身相关的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一个可持续性机制

目前,高标准农田主要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不仅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部门致使农田在后期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由于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无法持续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目前,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确权工作、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土地转出者和转入者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在保证较大土地面积和较长承包期限的基础上,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不一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规划统筹、分步推进。推动地方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进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和林牧渔副业之间的关系。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文4

[关键词]小型农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56-0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我国水利项目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抗洪防旱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其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建设与管理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工程建设随意性很大。在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因为不具备科学的工程建设论证及建设方案,一些工程建设活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工程技术等方面无法兼顾,比如有些地区的小型水库存在严重的漏水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得到专家的充分论证,然后才能实施补救措施,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通过论证环节,直接将破损位置进行修补,这种随意性的修补行为其实很难凑效,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却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②项目重复建设率高,烂尾现象普遍。因为很多地方的水利单位领导更换频繁,并且很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都没有经过科学规划,造成很多项目建设都存在技术不高、管理无毒、施工无质、规划无序等问题,这就使得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有很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责任主体及管理上都存在责任不清、职权不明等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施工中状况频出,往往进行一半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了。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损失。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探究了几个应对措施,以期能加强其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提升管理能力,健全管理制度。

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为预防出现混乱局面,各个省市级地区在管理上应有统一标准,应该科学规划布局、不断健全建设程序,制定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依照规划、设计、申请、审批的程序,确保工程的理想与建设都能朝着有序而规范的方向发展。在制度中,应重点强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因为规划环节是提高水利项目建设合理性的前提,也是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措施。所以,各个省市级地区应规范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把村、乡镇一级的超过5万元的水利项目全部纳进规划中,首先应将投资计划、投工、规模、项目地点等信息以报告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各项申报信息进行审批,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有序性与计划性,预防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

2、建立规范的设计资格证及招投标制度。

笔者调查发现,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中频繁发生质量问题和设计资质及招投标制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用建立规范的设计资质管理制度,依照水利项目的规模有针对性地不断健全资质认证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那些有设计资质且设计经验丰富的单位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在管理上,应严格杜绝那些无资质或者资质低的个人或单位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机会。设计单位设计的水利项目施工图纸,必须依照审批程序获得设计方领导盖章后才能用于施工活动中,并且涉及单位应该积极对设计图纸的可行性、科学性负责。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确定施工单位的环节必须有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可引入竞争机制,借助健全的招投标制度决定投资金额,狠抓项目建设中的非法谋利现象,尽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质量完全符合有关标准。

3、积极落实项目监督及施工准入制度。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施工准入资格证的单位,应该严格根据施工标准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生产设备及技术人员,在条件完全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由省级水利项目主管部门为其发放施工准入证。除了建立规范的施工准入制度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项目监督制度,也就是当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进入施工过程后,必须聘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指派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全程检测与监督整个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并填写详细的水利项目监理记录,并且针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影响施工成本与质量的环节,应更加规范、细致地对其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单位还要对影响水利项目施工质量的一些材料,比如试块、试件、钢材、水泥、设备等的质量和权威检验机构一起对其细致的鉴定,并把鉴定结果和其他监理内容一并放进施工档案中进行管理,将其当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竣工验收的有力依据。

4、制定科学的验收及奖惩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竣工之后,施工单位需要编制细致的竣工报告,提交给工程主管部门请他们验收已经竣工的工程。另一方面,为了使甲方的验收活动更加顺利,施工企业应把双方都盖章签字的施工必备材料、竣工报告、保证资料,一并教给主管单位,水利项目主管机构在接到竣工报告之后在一定时间内租住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检部门、设计单位等人员,对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情况实施全面验收,借助细查局部、检验实体、查阅资料、听取报告等形式对项目建设的目的、功能、工期、质量等情况提出客观而真实的评定意见。最后依据评定的具体结果,针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针对在该项目建设与管理中不负责任或者有过失的个人及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在整个水利建设系统对其通报批评。

总之,要想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其施工过程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设计制度、招投标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得所有的建设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加上监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可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成效,进而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康健. 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J]. 江西建材. 2013(01)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文5

安徽省五河县位于淮河中游下段,淮河及怀洪新河两大河流穿境而过,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湖洼湾地面积794.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这部分土地地势低洼,易涝易渍,是排涝的重点区域。平原岗地467.6km2,占三分之一强;丘陵区170km2,占11.9%,主要分布在朱顶、小溪及武桥镇天井湖东岸地区,这部分土地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地下水难以补给,耕作层浅,极易受旱。综合分析,全县洪涝旱渍四种灾害并存,但以涝灾最为突出,这是五河县拥有的排涝泵站在全省县区中较多(总装机2.2万kW)的主要原因。2003年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田水利兴修从主要靠农民义务出工出力的投资投劳模式逐步改变为国家项目投资为主的建设方式。目前,水利、农委、国土、财政(开发办)四个部门共同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每年投资近亿元,成片治理面积达8~10万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治理区域的农田排灌条件,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奠定了基础,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建设高标准农田角度考量,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排灌问题仍没有全部解决

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支农涉水项目和八小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全县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得到治理,农田水利的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没有得到治理的边角区域,灌不上、排不下的问题依然存在。丘陵地区因田块分散、不规则,治理后效果不显著,往往没有申报项目的机会,多年来得不到治理,农业生产只能“望天收”,农田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没有打通。这样的农田水利短板在全省其他地方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2.配套不完善,排涝引水不畅问题突出

目前五河县仍有相当数量的排涝大、中沟没有全部疏浚或彻底疏通。初步统计全县有70%以上的排涝大、中沟(约有80多条)没有得到全线治理或者疏浚不彻底、配套不完善,影响效益的发挥。其原因是前几年实施的农村“八小水利改造提升”疏挖大沟的奖补数额较小,无法完成整条大沟疏浚;其次是非水利部门实施的大沟清淤因设计、施工管理的原因,清淤不到位。

3.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很多农水项目大都沿国道、省道、县道两侧或成方成块的区域实施,一些零散的、田块不规整的或远离交通线路的区域多年来没有系统治理,农田水利“欠账”较多。如浍南镇西部与固镇交界处、徐桥北新集西部大洪沟两侧、刘集镇周庄以西、申集镇北部及沱湖圈地外滩地、武桥镇西北部、东部与江苏省接壤地区、双忠庙镇打雁刘圈堤内侧、朱顶小溪丘陵地区,由于得不到项目投入治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4.“多龙治水”导致工程建设参差不齐

本次机构改革前,农田水利由农委、水利、财政(开发办)、国土四家单位实施。政出多门,投资多元,各部门有各部门的规定、规则、程序,规划设计标准多样,治理重点不一,导致国家大量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项目与项目之间要么不衔接,要么有遗漏。有的项目未能对该地区突出的旱涝灾害进行系统治理,一遇到强降雨,农田仍然排不出,大旱时无法灌溉,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制约。

5.农田水利管理养护任重道远

重建轻管问题仍然存在,建成后的工程管护责任不落实或管理养护不到位情况较普遍,工程不能长久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建好的防渗渠渠道内淤泥、杂草比比皆是,节水灌溉效果缩水;清淤后的大沟长满芦苇水草,秸秆、垃圾随意丢弃在沟渠内,严重影响排水。此外田间汇水不畅,排涝泵站不能满负荷抽排;农村建房铺路无序,排水沟渠被堵,排水系统打乱,导致一些村庄内的积水排不出去,这都是强降雨后农田被淹的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范文6

“政府的农田水利政策就是好,修建的水井好用得很,水电配套,几亩的麦子,我一个人一上午就浇完了。”指着前面的麦田,宋老汉高兴地说,你看,前面都是我们村的地,没隔多远就有一口水井。

宋老汉所指的水井,就是2012年原阳县实施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一晃两年过去了,这些水井完好如初,它们为村里几千亩庄稼丰产增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清澈的水源。

“由于201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规划科学,建设标准高,国务院副总理、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副省长王铁、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等领导多次到原阳县调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说起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就,原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陈创一脸兴奋。

农田水利下的农业潜力

平坦笔直的马路通往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渠里河水流淌,一望无垠的黄色麦浪随风波动。2013年5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来原阳县师寨镇考察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情景,陈创记忆犹新,高兴地指出:“今年夏粮有望继续实现增产,但是也要预计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如今,师寨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已经完工,部分项目正按照需求进行一些必要的升级改造。”陈创告诉记者,除了师寨镇,位于福宁集乡的农田综合开发项目也竣工了。

福宁集乡位于原阳县北部,与引黄灌溉的师寨镇相比,这里灌溉主要依靠井水。为了一睹福宁集乡农田水利建设的面貌,记者驱车前往。从原阳县城北行不远,宽阔的马路两旁便出现了连片成方的麦田。继续前行大约两公里,就到了“原阳县20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师寨镇“原阳县2012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相比,这里的田间道路一样宽阔笔直,不同的是,一个个点缀在田间的水井,取代了纵横的水渠。

一位正在田间干活的村民对这里的农田水利建设赞不绝口:“政府的这个项目真是太好了,以后,我们这里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了。”他一边说一边走到水井旁为记者演示了起来:“你看,这个小铁门里就是电源,只要打开这里的电源开关,水就从井里出来了,然后顺着地下管道流到田间,方便得很。”

目前,原阳县针对农业发展潜力和制约瓶颈,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分时段、分梯次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探索出了符合原阳特色的土地治理和项目开发新模式。“我们在巩固提升2012年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3年3万亩土地治理及上级奖励资金的1万亩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好2014年土地治理项目,谋划好今后滩区30万亩的土地治理项目,把原阳打造成真正的粮食核心区。”陈创说。

完善农田水利,助推粮食增收

原阳县是1988年全国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县份之一,2008年又进入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行列。20多年来,原阳县累计投入资金1.85亿元,在全县1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对54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

“在农业综合开发初期,原阳农田水利设施状况极差,桥涵闸多数裂缝塌陷,灌渠渠首淤,排渠渠尾堵,年年不是‘脑梗塞’就是‘肠梗阻’;农业综合开发后,原阳的节水灌溉和除涝工程措施实现了全覆盖,现在的状况是灌渠硬化排渠通,田间道路宽又平,新修的桥涵闸结实耐用,对口抽变成机电井。”对原阳农田水利的变化,陈创兴奋地介绍说。

特别是2008年原阳县进入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以后,按“一年一块、三年一片、五年一线”的原则坚持连片规模开发,项目区从沿黄河大堤背河洼地一线,逐步向东延伸拓展。据统计,近6年来,原阳县共连片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1.2万亩,其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4万亩,总投资1亿多元。

“在2011年和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将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综合运用,使得诸多生产要素在组合方式上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陈创说。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4年来,原阳共增产粮食9663万公斤。实践证明,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0公斤;每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可增加粮食产能210公斤。现在,原阳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玉米、水稻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

独特的文化符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原阳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深入人心,诸如“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按项目管理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等目标口号,已经成为了原阳农业综合开发独特的文化符号。

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原阳县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成功管理办法。

坚持公开透明、阳光作业是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质量与成功的关键,所以,从申报立项、实地考察到专家论证、集中评审,直至终端查询,原阳县都力求公开透明。此外,原阳县还特别制定了竞争立项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工程物资招投标制度、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度等,确保项目建设在严格监督之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