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范例6篇

论思想政治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一)思想认识出现错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并不令人乐观。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社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认识不够充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学校要求各专业各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终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文件的发送也停留在表面的传递上,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同时,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实际情况。纯粹就是以纸上谈兵或者是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完内容后,也没有深入关心学生的所获得感受。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角实效性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出现错误,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二)各方协作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某一部门或是某一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该门学科的教学,需要多部门统一协作,方能获取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学活动的衔接以及系统管理与组织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由此可见,这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然不会很高。教学效果难以获得较为明显的成绩。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在学校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中,评价体系势不可缺少的一部门。学校依据评价体系获得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方面缺乏必要的妥当。思想政教育开展的评价体系,不仅是鼓励教师的实行教学的有力手段,也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有效方法。但是,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明显显示出不健全。

(四)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机制。但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缺乏也就无法确认所获得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无法获得保证,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缺乏保障。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因素

当前,在大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令人乐观。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接受教育与获取信息的途经已经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经较为单一,所收到的干扰较少,容易掌握所获取的信息。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刻。过去凝聚人心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制约人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符合人们心理状态的核心价值已经转变为了困扰人们的思想。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过去的那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正是基于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正面临着眼中的挑战。

(二)受到当代大学生年龄的限制大学生的胜利素质已经发育的较为成熟,其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现如今,大学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其认知水平、阅历经验有限,在看待问题方面难免会出现片面与偏激的情况。他们在看待事物时完全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心理感受,很少从社会角度与他人的视角方面考虑问题。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情感方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正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心理多变的人群。因而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偏差当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因素并不仅仅出现在学生身上。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偏差。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出现了问题。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专职任职教师较少,多以兼职的形式存在。同时,教师的任职时间较短,人员调动较为频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味采取灌输模式,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此项教学。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推行过程中,高校只有认真分析、着力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该工作的进行。从思想和观念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育人理论,将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全方位的进行实践工作。将思想政治育人模式进行到底。高校在开展该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领导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唯有领导人员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就能够更好的做好该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性,协助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促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各高校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创造一支思想坚定、业务优秀、思路明朗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就能够很好的开展下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教师能够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中能够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保驾护航。

(三)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机制的完善,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的过程中,机制的健全,是该工作进行的基础。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说明学校对该工作的重视。因此,机制的建立具有其必要性。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高校就可以依据学生生理素质与心里情况,结合高校开展该门学科的情况,有效的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育人模式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四)引导学生树立人格魅力在我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类成员树立相应的人格精神。有学者曾经就说过。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是成为人的品格最起码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当渐渐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勤奋、谦虚性格,并协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后,不仅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更有助于学生自身性格的完善。为保证大学生的成长更贴近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树立学生责任意识与诚实的优良品质。其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的勇气。最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唯有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独立的人格魅力,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添加色彩。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实行创新,其创新的主要模式就是育人于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语于制度的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一种高效的运作机制。原作机制主要包括了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等。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体效果运行的畅通性。因此,在高校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四、结语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具有的时效性强、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等多种特点受到了网络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正逐步向其延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特点、政治观念、精神理念以及道德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宣传力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及了解社会时代潮流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兴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动态的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改革重要性与民生问题的紧迫性,借助于网络,实现了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两会精神内涵,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到社会主义最先进、最科学的大众文化。

2.搭建大学生爱国主义学习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并不断将爱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平台。除此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书画、视频、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融入到爱国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增强教育的多样性与思想性,逐步树立道德教化的媒体典范,采用恰当形式进行爱国精神主要内容的传递,增强爱国主义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3.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中,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舆论与信息通信工具,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助网络,大学生可就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在社会主导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思政修养产生影响。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接触知识面广、接受信息速度快、敢于发表看法等特点,进一步扩大社会正能量的覆盖范围,批判消极、腐败的负面信息,将符合社会发展特点、先进文化的积极信息传播给大学生,进而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先进、科学的社会精神文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它并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活动方式。新媒体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环境,这就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新媒体网络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网民也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途径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这使得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透明、公开的世界。如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原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让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完整,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网络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网络的基础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信息、获取资源。它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能够无限地进行复制、传播,凡是进行网络使用的用户均可以分享交流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

21世纪,作为网络技术与交流的时代,其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载体与平台,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思想沟通方式。网络环境具有自由选择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当今的新媒体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有吸引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形势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众的主体,受网络的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重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丰富多彩,与之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空洞无趣,内容单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页面单调、文字过多,首页仅仅只有新闻和简单链接,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资源库。而对于一些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又很少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育形式也单一。要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其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脚步,让网络思政教育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内容充实的状态。

(二)探索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质内容,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体系的尚待建构、规范的分析模式尚未成型、理论支撑的有待完善等因素,要对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提升是较为困难的。同时,探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其分析结果易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缺少

大学生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体,自然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数与网络使用主体人数有一定差距,而且,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力量短缺,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强大,所要完成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进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它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大多数人不明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什么,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它的定位也模糊不清,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正是因为对它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其总体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高。面对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把握关键,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展产生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新时代下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形成,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腾讯、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凸显了当代网络技术的特点,同时要求我们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措并举打造网络新媒体

1.沟通方式的利用。

随着信息行业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通信媒体,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使用频率极高,高校教育者应当立足学校新媒体,建立各种思政教育的公共主页,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生活应用资源、学习交流资源及娱乐休闲资源,加强平台的思政化建设,吸引学生关注网络思政教育发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实参与者。作为普遍性的沟通方式,网上交流基地不断引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成立网络关系门户,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技术及内容上的支持,让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逐渐与社会发展“同拍”,形成贴近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进而让网络新媒体凝聚优势,发挥作用。

2.网络基地的建设。

创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基地,充分发挥网页内容的公开性及共享性,将会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网络基地即将所要探索的内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实践,进而达到目的。思想政治网络基地的建设,主要利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在文字方面,基地负责人可以上传各种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以及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现象,设立交流专栏进行教育感悟的分享。在视频方面,考虑到时间利用的限制性,上传于网络基地的教育视频应当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富有代表性。

(二)互动交融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其世界观与价值观易受外界环境及网络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不良行为。为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双教育”作用。在网络教育方面,高校应当掌握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特色、有思想的网络学习活动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宣传社会先进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制能力、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高校以学校内部网络中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色彩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途径。为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功效,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及深入性,在传授专业知识、剖析社会特点的同时,也需关注学生内心发展,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意识体现思想政治能力。

(三)深入探索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

优秀思想信息传递出先进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信息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进步。因此,形成优秀网络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要从受教育者出发以受教育为目的,将充实网络文化内容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各高校应从本校特色出发,在网络上开设文化宣传板块,从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等各方面营造出和谐、科学的文化氛围;从切近学生实际的文化内容入手,着重强调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关注点,逐步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需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开展优秀稿件评选、摄影、微电影、话剧创作等相关活动,拓宽优秀文化传播范围,将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齐抓共管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大学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优质高效的网络队伍能够很好地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1.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工作人员是指工作于校园网络建设、监督、更新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队伍,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优秀的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应当定期检查网络安全设施,针对不良信息的侵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上传内容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舆论强势,完善教育环境。

2.教育者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应当将网络教育正能量传递到受教育者队伍中。各高校应从网络监督、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三方面进行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第一,形成教育者监督队伍,要求定期上网查看网络内容及学生留言,针对不健康内容要及时反映,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与交流。第二,形成教育者评论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跟随时展而产生相应变化,教育者需浏览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推荐大学生应当关注的内容,避免学习盲区。第三,形成教育者文化建设队伍,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入,不断利用网络新媒体提供有效的思想信息,在信息提供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利用创新灵活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

四、结语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教育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其目的的政治性。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主观意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其次,政治意志性,阶级社会里社会意志过程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意志过程的主体是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统治阶级,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统治阶级作为主体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目的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种主观意识,它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次,从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受到自觉的目的的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的预测和追求,它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一)人的主体性原则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活力来源于人的活力,人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使人能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与社会,使自然和社会更适应自身的发展。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要体现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授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传统教育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传道”,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标所在。”社会规范的教授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互相联系,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把教授社会规范与培养个性和能力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具有社会批判性

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制约的复杂性,这需要对复杂的社会制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社会批判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目的也就毫无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目的和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应达到的效果,目标是要达到效果的量化指标。目的与目标有共同的结果,但是目标更侧重于可量化。目的是目标的中心和指导,决定着目标的最终发展方向,目标使目的更为具体并具备可实现性,它解释着目的的各个因素,目标可以是多个、多方面的,他们整体构成了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操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符合长远目标的近期化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多样的,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规定了国家各个行政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远期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该在远期目标的引领下,制定出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完成各阶段的具体目标,远期目标便指日可待。

(二)简单、奖抽目标转变为具体可行目标

过于简单的目标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目标会无法实现;目标抽象化则会无所适从,同样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制定的过程中既要根据人的愿望、要求等主观情况,又要与客观环境相结合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

(三)把理想目标与现实的行为目标相结合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孔子;“正名”;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正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一生忧国忧民,志在救世。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变无道为有道,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若要你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干什么事情?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可见,在孔子眼里,一切不良的社会后果都是从“名不正则言不顺”开始的,所以,他把坚持“名正言顺”看成是为政的一件大事。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名”,实际上是指一事物的构成要素或概念。即“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也就是说,“名”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规定。如“君”作为一个名,其定义就是指一个做“君”的人应当包含哪些要素,才能符合“君”的概念。所以,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第一个“君”就是指事实上那个做君的人,第二个“君”就是指君的名,或者说是君的定义。“君君”就是做君的人只有符合了君的定义才能叫君,否则就不能称其是君,如果硬要称其为君,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同样,“臣臣,父父,子子”也都照此例。在孔子看来,“言”是由“名”组合而成的,在他的哲学中有“积名成辞”的思想。也就是说,假若名字没有一个正当的意义,就会连话都说不通的。所以,孔子讲“正名”,首先是为了“言顺”。他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易经·系辞下》)这里的“正辞”与“正名”实际上是一回事。所谓“正辞”就是说话要符合事物的名义,以便给人们的行为有一个好的导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实际上就是主张事物的“名”与“实”要相符合。只是这种主张从本体论方面看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名正了,话才讲得通。实际上是主张事物的“实”要符合其“名”,而不是主张“名”要符合其“实”,把“名”看作第一位,放在了“实”的前面,颠倒了“名”与“实”的关系。孔子的哲学主要是政治哲学,他主张“正名”主义,要求人们说话办事要做到“名正言顺”都是为实现其政治主张服务的。因此,他把“正名”看作是为政的第一件事情,强调统治阶级应当重视“名”、“辞”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天下之所以无道,问题就出在社会上盛行以“不正”之名,语“不顺”之言,思想界话语失真,名与实不相符。孔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借“觚”为题,大发议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意思是觚不像个觚,这是个觚吗?在古代,“觚”本来是一种有角的酒器,有的有六个角,有的有八个角。可后来人们把觚字用泛了,把凡是可以盛三升酒的酒器都叫成“觚”,而不管它有没有角。孔子“觚哉!觚哉”地质问,目的是借以说明“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认为,如果在社会上说话做事没有一个公认的是非标准,名实之相乖违,那么人人都可以“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不可日变”了。所以,为政者要想消除天下无道的病根,就必须以“正名”为先。在孔子看来这是循大道之举,可以收到社会政治稳定、天下太平的效果,因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正名”为先,就要首先订证一切名字的意义。也就是要别同异,搞清楚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即如董仲舒所言:“《春秋》辩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其次,要订证一切名字的意义,就要有一个辨别事物的公认标准。在孔子看来,事物之名如果没有公认的标准,不但会造成人们言语失真,思想混乱,而且一切制度,如礼乐刑罚之类,便都不能成立,就会引起纲纪败坏,最终弄得整个社会惶惶而觉得没有主宰。这就是“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所以,“正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正名”思想,对后世儒家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后世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问题。荀子说:“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互纽;贵贱不明,同类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荀子·正名篇》)也就是说,要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要做到“名正言顺”,否则,就会“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这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遥相呼应。孔子的“正名”思想不仅对后世儒家有深远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同样有广泛影响,先秦诸子多家论著对此都有申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1939年2月20日在《致》的信中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作过评价,其中说道,孔子的“正名”思想,“作为哲学的整个纲领来说是观念论”。但孔子的“正名”思想,也有其合理的因素。说,孔子的“正名”主张,“如果作为哲学的部分,即作为实践来说是对的,这和‘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意思差不多”’。还说:“‘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在看来,“正名”主张,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也就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明辨是非真假,坚持理论之“名”与实际之“实”相符合,以真正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论指导现实的实践。他晚年尤其重视“名”(理论)的指导意义。他提出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虽然在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有“左”的偏差,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实际上也是在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如果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就会出现“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问题。他曾以苏联的赫鲁晓夫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言论为例,在肯定的意义上引用了《论语》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话。他说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的就是精神变物质。马克思讲无产阶级,是一言兴邦;赫鲁晓夫讲三无世界、全民党、全民国家,是一言丧邦。事实证明,的这些话确实是寓意深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没有正确的是非标准、曲解马克思主义原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因此,孔子的“正名”思想对于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首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基础和核心部分是政治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因而政治观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相应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不能把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当成马克思主义来宣传。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名不正而言不顺”,给人们的思想认识带来混乱。譬如,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关系呢?这本来是一个老问题了。西方“马克思学”把人说成是摆脱一切客观制约性的抽象主体。指责马克思主义是所谓的“入学空白”。于是,在近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中,一些哲学人本主义学派,为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不足”,就把自己的理论抹上马克思主义的油彩,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趋向十分明显,出现了所谓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不仅西方,在东方也出现了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波兰的“哲学人类学派”、捷克的“存在人类学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等,这些理论虽然名称各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以抽象人道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它们都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来谈论“人”。这种人学观念,尽管语词华美,却往往会漠视现实社会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尽管马克思主义也不反对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但它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社会历史观是不可能相互包含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从来不会承认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在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些人对“以人为本”含义的理解,也误人了“人本主义”泥坑。例如,有人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人道主义最高体现,把我们社会生活中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说成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目的的实现。似乎是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贬低了马克思主义;似乎是在宣传“以人为本”的政策,实际上却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相去甚远。因为如果模糊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界限,或者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人道主义,也就等于否定了“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那正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观点,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1.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企业基层的工作,但是大多数高职生自我定位不准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的特点,就业期望值过高,和本科生一样热衷于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工作轻松的单位,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就业。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高职学生就业意向,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以抽样问卷的方式进行,对象主要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2份,占97.3%。(调查问卷见本文附录)本次问卷调查显示,55.8%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6%的同学非常乐观,还有38.2%的同学迷表示比较迷茫。在期望的月薪方面,53%的同学在2000-3000元间,11%的同学在1000-2000元间。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60%的同学希望到国内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工作,30%的同学希望到中小城市去,还有10%的同学则认为到哪儿工作无所谓,找到工作就行。在当今格外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对于高职生而言,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作为高职生的特点与优势,只会造成热门职位众人争抢的局面,结果反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2.诚信意识缺失,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应通过努力增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有些学生在求职中诚信意识缺失,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采取投机取巧的不正当手段来提高成功几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伪造荣誉证书、学习成绩单和实习经历证明等重要材料,给自己的求职自荐材料增加含金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伪造学校招就办推荐公章的现象。二是高职学生毁约现象严重。部分高职毕业生没有认识到签订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书的严肃性,同时和多家单位签约,比较之后再选择一家单位正式工作;有的高职生与一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不能做到爱岗敬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随意跳槽。这一系列现象不仅对高职生本人的诚信品质造成了影响,而且影响了学校声誉,增加了社会对原本就处于弱势的高职生群体的歧视。

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导向功能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就业指导课缺乏全程性,教学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就业指导课采用合班教学,缺少个性化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一是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一般为三年制学生,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特点,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笔者所工作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9年起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的改革。将就业指导课分成两部分内容进行,对大一年级新生主要进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让大一新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在正确分析自己优劣势的基础上,教给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方法,从做三年的学习规划起,再为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理想。由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实行“2+1”模式,学生从大三开始就进入了顶岗实习阶段,因此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着重择业方面的指导,如: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和法规、就业择业心理、就业准备和就业程序、创业教育与实践。通过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导向功能得以实现。二是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可以采取教师、学生、专家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讲的内容要精心选材,简明扼要,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要注重实践活动的锻炼,深化职场体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课内走上讲台,从课外走入社会,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观摩招聘、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活动,增强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各种社会资源引进课堂,从而弥补教师水平、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不足,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的专业性。比如邀请求职技巧指导专家、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成功人士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接受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最专业的就业技巧指导,掌握应聘要领和应聘程序,另一方面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特别是学长学姐们事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们消除盲从心理,感悟职业发展的过程和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但是有时候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让每个学生都接受专家的指导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可以统一购置知名专家的讲课光碟或职场招聘的经典录像,供教师课堂教学选用。如金正昆的《社交礼仪》、《面试礼仪》,CCTV-2的《赢在中国》,余世雄的《有效沟通》、《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等,看完专家讲座的影像资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受到的启发和感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评。

论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关键词】出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DoesnotreceivefortheChineseoverseasforeignstudent’sbenefitandtheimageharms,doesnotreceiveforChinesenation’soverallimageaffects,onlyhasoureach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hostobjectthemutualcoordination,themanykindsofeducationslevelmutualfunction,aswellaseacheducationwaytogetherdevelopment,canobtainabettereffecttotheChineseoverseasforeignstudent’s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Guaranteestheoverseasforeignstudenthealthgrowthinorderto.

【Keywords】Goesabroadtheforeignstudent;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

长期以来,中国海外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优秀者成长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入世后对国外教育的放开,众多学子选择走出国门继续深造,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在近几年成倍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日益凸现,例如出国留学生成分的多样化;涉及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谋杀、参与绑架、、吸毒等事件频繁发生;许多中国海外留学生受到当地国人的歧视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不但对中国海外留学生利益和形象造成损害,更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对赴国外留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海外留学生健康成长。

1我国海外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留学生活铺张浪费,“阔少现象”愈演愈烈: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靠父母的钱过着小贵族般的生活,一到国外,这些学子们就因无人管束而愈加放肆,不是用功学习而沉迷于享乐、斗富;有的甚至开着豪华轿车去打工,令许多对象国国人瞠目与不解。

1.2心理问题不断增加,犯罪事件频繁发生:对许多中国留学生来说,出国之前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当他们踏上异国土地后,由于语言没有过关而难与当地人交流与沟通、思想之苦之闷、文化之差异等问题朝他们扑面而来。于是孤僻、迷茫、空虚等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而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一问题也愈发显现。为了排遣寂寞,有些留学生很快选择男女朋友同居,甚至频繁更换,影响了学业的同时,跟着带来了怀孕、堕胎、疾病等严重后果。为了弥补空虚,有些留学生开始抽烟、酗酒、嗑药、吸毒,挥霍钱财的同时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还有些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走上了极端犯罪的道路。

1.3“学而不归”现象严重,优秀人才大量流失: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04年,几十万的留学大军,学成回国工作的留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大量的留学生“学而不归”滞留在外。而这一现象在全国重点高等学府更是表现突出。大批在中国已经接受了良好基础教育的青年学子远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使中国优质教育成果被人家用镰刀将第一茬“韭菜”收走,许多付出成了为他国“做嫁衣”,发达国家正悄然成为“中国教育成果的收割者”。

2对我国留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中外文化差异的冲击:留学生从一国到另一国,往往会遇到外国文化和母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冲击。多数留学生在出国前由于受应试教育所限只会读死书、善考试,而较少积累社会经验,多数人生活阅历浅,从入学开始就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适应性和承受力较弱,缺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容易迷失于国外的文化而囫囵吞枣,笼统接受。因此,中国留学生常常面临着一个个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重大挑战。

2.1.1“自由的代价”。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国内,从吃饭就寝到读书恋爱,几乎所有事情都有人管,而在国外,除非犯法,几乎所有事情都没人管,“真正是自由了”。这个巨大的反差需要时间来调整。如果未能及时的适应,那么在失控的状态下,年轻气盛的留学生们很容易无心学习、沉迷享乐、挥霍无度、为所欲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1.2“心灵的孤独”。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加上或多或少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普遍感到孤单。白天的喧嚣过后,留学生的内心深处往往会感到一种因缺乏知心朋友而形成的无助与彷徨。为化解心灵上的孤独,有些留学生会利用各种手段来“交友”,也就免不了产生上述同居等一系列情况。而有些性格比较内向、不擅与人交往的留学生,就更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长久的孤独是可怕的,可能会让人崩溃、走向极端,而造成的结果也往往出人意料。

2.1.3“信仰的缺失”。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在接受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于是,一些人报效祖国的意识逐渐淡漠,一些人开始认同西方的人文环境和政治气氛,难以适应国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而不愿回国,一些人受到了腐朽甚至反华思想言论的影响,意识形态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怀疑,丧失爱国主义精神。

2.2出国学习人员有低龄化的趋势:一般来说具备高中学历的到国外学习的,我们称之为留学生。目前,中国赴海外学习的人员中,中小学生的比例在不断攀高,已经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大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留学观念,就迫于父母们的望子成龙的期待走出国门。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定型,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引诱而迷失方向;同时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因此自立能力较差,判断能力较弱;而且,他们大多数家境优越,在金钱的使用上少有限制。所以,当他们脱离父母孤身来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后,所面对的语言、学习、生活等问题都会让他们感受巨大的压力,也很容易在诸多诱惑面前丧失抵抗能力。有些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自身特点,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学有所成,将他们推出国门,以为到了国外就可以一朝跃龙门、出人头地,这无疑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3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五六十年代中国派出的留学生是优中选优,思想成熟、成绩优异,都怀着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信念。而出国留学。随着改革开放,出国学习的人员由单一的国家资助的公派留学逐渐发展成为公派留学、公派自费及完全的自费三种形式。这样一来人员组成层次不同,素质高低相距甚远。由于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当他们尚在国内筹备留学事宜时,似乎就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对那些校内学生来说,老师们已经开始对他们另眼相看;对那些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后申请出国的留学生来说,大部分高校也将他们划出了管辖的范围。而对于那些高校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来说,高校则比较注重对他们成绩的审核,学术的评定,而没有对其政治品质、道德素养、心理状况、社交能力等进行认真实事求是综合评估,也没有加以或较少的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留学生们在国内已缺乏了这方面的教育,到了国外后,他们远离父母、脱离了学校,更缺乏了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很多国家只是将吸纳海外留学生当作一门赚钱的产业来经营,无心管理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面临的种种困难。亦无暇顾及困扰留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障碍。而对于那些公派的留学生们,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就只是静候他们学成归来,而疏于联络和教育。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必然导致在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严重的问题。

3做好中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虽然在途径、方法、留学生实际状况、西方腐朽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但笔者认为,还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把握住出国前的关键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当学生还在国内,尚处于“准留学”阶段时,思想工作者就要把握这一契机,将工作跟上去,对于自费的留学生来说,很多人其实在思想政治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留学观念、解答他们对于留学的困惑、提醒他们将可能遇到的挫折、指导他们排除心理压力的方法。还要加强培育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他们树立报效祖国之心。必要时,还可以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家长能够辅助学校做好孩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公派留学生来说,高校应该在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诸如“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小组”之类,来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全过程。使这些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求学中,做到德业竞进,在吸收外国文化先进东西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

3.2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E-mail、MSN,视频聊天等形式与留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一定要仔细、主动,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孤独、寂寞。然后进行宽慰,以免酿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惑、迷茫,然后进行疏导,以免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能够及时发现他们是否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然后进行指引,以免不慎落入歧途。要让他们能够吐露心声,敞开心扉。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留学生之家”,及时留学生关注的信息,让他们觉得即使远在异国他乡,也能在网络上得到来自祖国的关爱、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