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专业论文范例6篇

跳舞专业论文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1

舞蹈表演专业

舞蹈总是用最苛刻的方法考验着每个怀揣舞蹈梦的孩子们:压腿、踢腿、软开度、腹背肌、腰腿功……日复一日,没完没了枯燥的训练,这就是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相对其他舞蹈类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在训练上和表演上的要求是更加的严格,舞蹈表演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表演功底,浓厚的情感,这样才能通过舞蹈来演绎出动态的人的精神世界,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内心感情,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因为台上跳舞,“跳”的不是自己,“跳”的都是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无论是表演集体舞还是个人舞,都是为了塑造不同民族性格和不同人物气质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跳的是心,而不是单纯的炫技。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舞蹈表演和技术技巧的训练,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无形的资本。

关于就业,如果你喜欢追寻自己的影子并且热爱教育事业,那你可以考虑去教育机构应聘舞蹈教师;如果你喜欢没有太多的束缚,那你可以选择去辅导机构或者舞室担当补习教师;如果你有一定的造诣并且已经获得一定的资格,那你可以尝试从事教练或者指导工作;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学艺发扬光大并且呈现给观众,那你可以努力去成为一个专业并且优秀的舞蹈演员。当然,学习舞蹈出来的学生一般在行为举止上都比较得体自然,气质跟打扮上也会相对出众,所以即使不从事舞蹈相关行业,也可以做一些类似公关文秘、银行职员、办公室人员等文员类的工作。

舞蹈学专业

舞蹈的历史渊远而流长,艺术学家考证过最早出现的艺术正是舞蹈,说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人类文化乃至生活是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舞蹈学正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三个主要部分。本专业的学生除了单纯的肢体学习,还要进行舞蹈理论的学习,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舞蹈解剖学等这些都是在大学期间需要深造的课程。这就要求舞蹈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自身要有不错的文字功底,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样便于在今后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后更好更快地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舞蹈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从事与上述舞蹈表演相同的职业,更有其独到的优势――舞蹈学专业出身的学生所具备的理论写作能力和史学造诣,是许多艺术相关单位和企业所重视的。

舞蹈编导专业

在练功厅里、在舞台上,每一个舞者在韵味悠然的音乐中舞动,做出跳跃、旋转等一系列复杂的连接动作,随着光影的变幻演绎令人心醉神驰的精彩。这些所有的编排都来自于舞蹈编导。舞蹈编导的魅力就在于她能让舞者释放天性,开发舞者的想象力,把一种不可言语的渴望和追求,挥洒自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读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了解舞蹈发展的态势,这才能确保作品在创作时是合理合法的。其次舞蹈编导的学生要求除了具有一般舞蹈生吃苦耐劳的优点,还应该有不同于他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较强的审美感。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和发现舞蹈里缺乏和未被开发的东西,并应用到舞蹈编排里,进而提炼和完善独具特色的队形、画面、语汇等,使创作的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舞蹈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普通舞蹈人才的各种就业机缘,还是舞蹈工作幕后者的重要输出源。大部分有关编排、导演和设计的工作,她们都可以去尝试并且较易胜任。

给舞蹈生艺考的温馨提示

音乐――最好把考试曲目剪辑好单独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方便考场老师播放,不要拿整首曲子去,没那么多时间让你完整地跳;选择能让人跟着节奏走的乐曲,让老师也产生共鸣,放音乐的有时候老师会陶醉一会儿,那你就能多表现一下了。所以选音乐一定要有利于展示和全面展示个人特长和技能。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2

摘 要 为了使凉山州彝族达体舞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促进发展的策略,为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达体舞 凉山州 传承 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据2007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凉山彝族自治州2007年末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为224.20万人,占总人口的50.0%;彝族人口为208.29万人,占总人口的46.45%[4]。由于凉山州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居住人口多,所以孕育出了彝族传统体育。因为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达体舞”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前人的生产生活、宗教活动、斗争、游戏与娱乐活动、传递感情活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想全面,系统的认识达体舞,以便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达体舞。

一、起源

彝族的达体舞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考证西晋时已有文字记载。据资料记载,早期的“踏歌就是彝族达舞最早的汉译名称[3]。由于凉山地域广阔,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语言发音的差异,所以有人称达体舞为“锅庄”、有人称为“对脚”、有人称为“谷追”、有人称为“蹄脚”、有人称为“达体”[4,6]。后来后人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便请专家对“达体舞”进行多次的整理,最后经过调整与统一,统称为“达体舞”。达体舞意为“踏地舞”,是一种集体舞,达,指地,体,指踏[1]。

刘金吾研究提出达体舞主要成因是“凉山州高山寒冷的气候,对于腰系兽皮或树叶的先民是极大的威胁,为了御寒,人们围着簧火,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联臂踏地[5]。”李柱指出“火塘边竖三块石头,用以支撑煮饭锅,所以把石头称为锅庄石。因为火塘是全家人生活的中心,是火文化的摇篮,所以彝族人民衣、食、住都离围着火塘。由于一家人围着火塘、盘腿席地而坐,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倦,自然就会站起身来,扭动腰身、跳动双脚,来缓解疲劳。时间久了,这种活动腰腿,跳动双脚的动作,发展成有规律、有节奏的动作,一家人围着火塘,绕着锅庄石,手牵手,一起跳跃。因为是在火塘边围着锅庄而跳,所以取名跳‘锅庄’[6]。”陈晓莉认为是古代彝族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和纪念本民族英雄人物黑体拉巴的聚会活动上人们围着火堆围成圈跳的舞[2]。

二、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开展现状

(一)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1.通过彝族节庆日来推广达体舞项目

火把节对于凉山州人民来说是一次盛大的狂欢节,在这几天中最热闹的就是打火靶举行篝火晚会那一天,这天人们会围着火堆里三层外三层欢声笑语的跳起达体舞。相关部门还会在每个火堆安排四五名衣着彝族服装的专业人员带着外大家跳达体舞。

每年彝族年有部分乡镇的人们也会随着音乐跳起达体舞,他们想通过跳达体舞来庆祝自己的新年,表达自己的喜悦。

2.商业化模式发展达体舞项目

在凉山州彝族酒店里,商家除了让客人品尝到彝族的特色菜肴以外,还会在酒店的空场地打一推火把,安排一些衣着彝族服饰的男女围着火堆跳达体舞,而在这用餐的客人可以一起跳达体舞。商家不但抓住客人的好奇心、新鲜感去吸引游客的眼球,而且还传承了凉山州彝族达体舞。

(二)在大众化方向发展

1.坝坝舞方式来普及达体舞项目

以凉山州西昌市为例,几乎每天晚上,我们都会看见许多男女老少前往各休闲广场聚集。当达体舞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便会在组织者的带领下随着音乐欢快的跳起达体舞。

2.组织竞赛促进达体舞项目发展

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相关部门有时会组织各乡镇、城镇人们参加达体舞比赛活动。获得奖项的地方代表政府部门会给发一些奖金,以资鼓励大家积极踊跃的参加达体舞活动。

(三)进学校推广达体舞项目

1.达体舞进中小学校园

政府为了保护达体舞不被消失,采取了一些措施――让达体舞进入中小学校园[9]。有的学校选用达体舞作为课间操、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有的学校还专门编写了达体舞的教学方案和教材。

2.达体舞进大学校园

据文献可知,在凉山州高校中,每年大一新生进校,各系就会组织学生进行达体舞的练习,且还会组织达体舞竞赛活动[7]。让同学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凉山,了解老师和同学,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凉山州彝族的达体舞。

三、凉山州彝族达体舞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影响因素

现在有大量的商家只把达体舞作为一种商品在发展,而不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发展,并没有真正的传承和发展达体舞的文化和功用。由调查可知,真正懂达体舞的老年人在逐渐减退,了解达体舞的年青人也在逐渐减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们对达体舞的了解也在逐渐的降低。

(二)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在教大家跳达体舞,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意。在重大节庆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城镇的人们都不会跳达体舞,只有部分乡镇的人才会跳达体舞。这需要教学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教会人们动作,而且让人们学会其内在的东西。其次,在理论上多给人们传达达体舞的文化,多带大家进行巩固提高练习,定期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资源化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虽然达体舞已经进入凉山州各中小学校,但是结果却值得人们深思。据调查了解,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落到实处,没有长期的把这个精神传承和发展下去。只有少数民族学校还将达体舞作为课间操,且每年都会定期举办达体舞竞赛活动。但是令人不如意的是,虽然少数民族学校按要求实施了,但是却没有认真把它做好,做实,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据访谈得知,有部分学生说小时候会跳但是长大后就遗忘了;而大部分学生说只知道每年火把节和彝族年要跳达体舞,但是不了解达体舞。

(四)达体舞宣传力度方面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献发现,相关部门经常在媒体、电视、报纸上对凉山州进行大量的宣传[8]。如果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宣传的都是火把节、彝族年、凉山州的特产、凉山州的景点等,在宣传达体舞时都是带过,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文化宣传。

(五)受到外来项目的影响因素

达体舞是凉山州彝族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凉山州引进了一些新兴的项目,例如:迪斯科、健美操、瑜伽、交谊舞、桌球等,使得大部分青年追风似的去赶潮流,同时却慢慢的把达体舞遗忘了,从而使达体舞在逐渐的退化。据访谈发现,现在青年会跳达体舞、了解达体舞文化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四、凉山州彝族达体舞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现在许多民族传统项目都在逐渐的消失了,为了使达体舞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并持之以恒的去推广、普及达体舞,让更多的外来人员认识和了解达体舞文化,让达体舞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商品去宣传;

2.创新宣传方式,引入当地群众积极的参与达体舞的练习,定期组织比赛活动,提高人们的兴趣;

3.加强组织达体舞进中小学校,让各学校认识到达体舞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4.成立专门的达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五不断的完善达体舞项目的竞赛规程。

(二)群众方面

老子曾提出“学在民间”不无关系,“学在民间”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不断,所以我们要想达体舞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应从群众做起。当地群众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升对达体舞的保护观念;

2.深入了解达体舞传统体育项目,防病祛病、愉悦身心、情感交流的强大社会功效;

3.在深入了解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文化、功用和传承的基础之上再学习其他新鲜项目,这样才能对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

总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体舞,只有在政府的倡导,社会机构的支持和群众的有效保护下才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才不会被逐渐的消失。那么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学会人为传承和用中传承,使传承与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相铺相成共同促进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编著.四川大凉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166.

[2] 陈晓莉.论彝族民俗的变迁及其与现代化的调适[J].中华文化论坛.2012.2:149-153.

[3] 郭德全.试论彝族达体舞的虚幻[J].民族艺术.1991(12):215-220.

[4] 凉山州统计局.凉山彝族自治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7.

[5] 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5):130.

[6] 李柱.凉山彝族锅庄舞产生、发展初探[J].民族艺术.1990.4:135.

[7] 王莉.再谈民族体育的社会功能[J].西昌学院学报.2005,2(6):120-122.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理学院 民族传统类 校本课程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1]提出以来高校体育校本课本开发研究成了一个热点,校本课程除了能满足学生需求、弥补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外,本身就是一个特色,它具有特殊地域文化的特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师资力量、学生特点、学校办学理念、所处文化地域等因素进行。

1.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

1.1大理学院“外环境”分析

这里的“外环境”分析是指大理学院所处的文化区域或省份内的宗教、民族、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基本情况分析。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全省居住着26个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云南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种类丰富、内涵深厚、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据统计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300多项,居全国之首,堪称民族体育王国。

大理学院是一所设立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作为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理学院,应该秉承“文化强省”的宗旨,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民族体育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

1.2大理学院“内环境”分析

学校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个性充分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学校建成在云南先进,西部地区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深化改革求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2]。大理学院80%的学生来自云南本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从小受不同节庆日民俗影响较深,对于接受云南文化区域的传统体育项目有一定优势,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据调查发现,大理学院学生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不多,仅有的一些团体开展活动也不是经常性的,学生的锻炼意识较差。另外,在学校机构设置方面,体育场馆的管理部门与使用者分属不同的部门,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场地的利用率受到一定影响。

1.3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从大理学院“内、外环境”分析看,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从理论上看,采用体育需求主导模式较好。一是学校发展有这方面的需求,地处民族文化区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同时,学校有彰显民族区域文化、办出特色教育的需求。二是学生的需求,学生从小生长的环境,从小所接触到的东西,在大学时能让他们挖掘、升华,并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这个手段使他们掌握自己民族的东西。在就业时,还能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宣扬他们民族的文化,这是学生根本的需求。从实践看,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宜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时,注意有选择性地对一些项目进行修改,并进行相应的归类,总结出规律,以做到有序、有目的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2.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可以是民族传统舞蹈。民族传统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每个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同时,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也直接影响民族舞蹈的形式、风格和节奏等,而民族传统体育就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中,舞蹈和体育往往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所以民族传统舞蹈是我们开发的资源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应该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综合实地调查、文献和访谈获得的资料,统计显示大理市现有白族传统项目包括:“龙舟、赛马、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执树舞、白鹤舞、秋千、登山、耍龙、耍狮、跳牛、踩马、跳花盆、跳铁门槛、陀螺、拔河(人拉人)、跳火棚、抢秧旗、上刀梯、火中取铁链、耍火把、打歌等。”[3]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宜开展等特点,是民族传统体育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在进行开发时要选择适宜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大规模开发。

3.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主要从武术类、舞蹈类、技巧类进行开发构建。

3.1武术类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流派和拳种,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宝库,但国家统一课程中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武术在中小学校及高校普及得不够好。所以有必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的审美观、健身观的需要,改编、创编新的形式,使人们既能容易接受,又能很好地享受武术带来的乐趣及健身效果。大理学院的国际交流活动,在全云南省排在前八名,赢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在与泰国开展的国际交流的几年当中,武术一直是主要内容。功夫扇的创编既满足了交流的需要,又符合新时代对武术的需求。功夫扇清脆的开扇声,外化了练习者的力度,形式美,造型美,还能与音乐完美的配合,使一般没有武术功底的练习者也能很好地理解武术,进而接受武术。这几年来的交流活动与教学活动,总结了一定经验,首先是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功夫扇的内容。在内容的更新方面,最重要的是音乐的选择,当音乐选择好后,根据音乐的旋律与节凑进行动作编排。音乐的选择与动作的编排要做到根据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进行,如果是表演,则要根据表演的场合及气氛进行编排。

功夫扇只是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武术类的一个项目,以这个项目的实践经验为指导,采取从点到面的方式,做到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总结这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共同规律,使参与的学生知识体系更合理、实用。当然这类课程的开发,着眼点可以是云南少数民族特别是白族的某一种或几种,也可以是其他地区一些民族某一种或几种的融合改变,总的原则是做到精品,学生喜欢,突出文化宣传、健身功能。

3.2舞蹈类

云南民族舞蹈丰富了云南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增强了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征,促进了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弘扬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其中大理白族民间舞蹈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有使用道具而舞的“霸王鞭”、“双飞燕”、“八角鼓”、“执树舞”,有模拟鸟兽的龙狮舞、“鹤鹿同春”、“百鸟朝凤”,有自娱自乐的“里格高”和“打呀撒塞”,有祭祀、宗教时跳的丧葬舞、羊皮鼓舞、八宝花舞,等等[4]。每种民族传统舞蹈的起源、发展、传承都离不开相适应环境,这种环境可能是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水平,也还可能是所受教育,高校要开发民族传统舞蹈,并凸显舞蹈的健身功能,难度很大,所以选编、改良是必需的。大理学院最先选择了最能体现白族文化的“霸王鞭”,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所局限,授课教师只能从艺术学院聘请,可是作为艺术专业的老师传授“霸王鞭”,老师的视角,老师对体育生的思维、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了解都欠缺,这就导致所教的“霸王鞭”体现不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体育生的精神风貌,而只停留在民间形式的模仿和套路的简单传授。这是几年来笔者在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所以要做出精品,套路得改编,授课老师最好从体育专业教师开始培养。在古代,人们跳“霸王鞭”,或是别的宗教、节目仪式,更多的是突出它的文化功能,大家不会分动作属于体育学科,音乐又属于音乐学科,在传承时,也绝不会只传动作而不传配乐,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这里是否启示大家,在对待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时,不能以现代人的分科视角研究它,而是要注意它的整体性、文化性与统一性。

3.3技巧类

据调查,云南民族传统技巧类的项目主要有跳花盆、跳马、跳山羊、溜索、过溜、跳火棚、跳竹、跳铜鼓、跳牛、跳竹竿、飞石索、跳大鼓、跳花鼓、跳乐、跳脚、跳歌、跳高脚马[5]。从本质上看这些项目更接近于现代体育项目,对文化背景要求不高,旨在提高练习者身体的某一项或几项身体素质,应该更容易开展。大理学院目前主要开发了花式跳绳这个项目,在传统跳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编排花样在里面,甚至把跳绳的节奏都改变,提升锻炼价值,对练习者的协调性要求也提高,既锻炼身体又用来表演。在民族传统体育技巧类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将组织专门的学生团体,从众多传统项目中选择几项容易开展,对器材要求不高的,如跳竹竿,进行实验开发,逐步完善,以促进大理学院教学的特色化建设。

4.大理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设形式

大理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完善人格为目的的一类课程。“三学期”制是为了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落实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两学期”制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反复征求部门和校属各学院意见的前提下,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党委和行政研究同意所实行的一种新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可以向教务处申报,经学校批准即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全体学生都有机会选修。可以根据选课的人数分成不同班级,进行授课,学生完成课程学生即可取得相应的一两个学分。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还可以专门面向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既普及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掌握一种技能。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42.

[2]戴志明.大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J].大理学院学报,第8卷第1期2009(1):2.

[3]朱艳.大理市白族传统体育的变迁[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6卷3期.2012(6):100.

[4]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42.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4

(一)壮族壮族民间歌舞源远流长,在各类典籍和地方志书中都有不少关于壮族舞蹈的记载,根据其风格和特点,壮族民间舞蹈主要分为“弄眉登”“弄娅歪”“弄迪磨”“弄阿拉”“弄阿耶”“弄尼咚”“弄滚妞”等[1](P131-133)。“弄眉登”即“棒棒灯”,主要流行于砚山县的者腊、八播羊格等地,是当地级别较高的祭祀性活动;“弄娅歪”即“牛婆舞”,主要流行于马关、广南、麻栗坡等县的壮族村寨,“娅”指雌性,“歪”为水牛,由三人进行表演,一人耍牛头、一人带人面脸壳、另一人则带猴面脸壳,是母系社会和牛神崇拜留下的遗迹;“弄迪磨”即“纸马舞”,主要流行于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地,是壮族土支系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多为中年妇女表演;“弄阿耶”、“弄阿拉”即“手巾舞”,前者由男性进行表演,后者由“弄阿耶”演化而来,是一种纯女性的手巾舞,现广泛流行于广南、砚山两县的壮族聚居地;“弄尼咚”即“铜鼓舞”,流行于广南县马洒乡、者兔乡和马关县阿峨新寨,是壮家人娶亲嫁女或起房盖屋时的一种舞蹈。“弄滚妞”即草人舞,是流行于砚山县平远镇大兴等村寨的一种壮族民间舞蹈,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属猪日(即壮家“开年节”)表演。

(二)苗族苗族自称“蒙”,各支系名称根据妇女服饰又具体分为:“蒙豆”(白苗)、“蒙周”(花苗)、“蒙斯”(青苗)、“蒙刷”(汉苗)。苗族人民善舞,芦笙是苗家的象征,独具一格的芦笙舞历史悠久、风格古朴。文山州的苗族,无论花苗、白苗、青苗和汉苗都喜爱芦笙舞,它既是庆祝节日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又是苗家人悼念、追忆亲人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苗族芦笙舞为男性舞蹈,有单人、双人、四人和群舞等,花样繁多,技巧性强。苗族女性的舞蹈多为劳作、踩花山时的自由舞蹈,后由艺术工作者们根据其服饰特点或劳作习惯,改编为手巾舞、花裙舞、纺麻舞等,1992年,由秦竹芬老师编排的《纺麻》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跳云南》专场演出一等奖。

(三)彝族文山州彝族支系较多,分“白倮”、“花倮”、“高裤倮”等,不同地域由于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差异,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铜鼓舞和套路繁多的弦子舞及习俗舞蹈。“铜鼓舞”是流行于富宁、广南、麻栗坡三县的一种祭祀性传统舞蹈,舞蹈过程中,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点,舞者则随鼓点更换动作。“木鼓舞”流行于富宁县板仑乡龙洋、龙迈、木腊等地,是彝族白倮人在“跳宫节”时表演的一种舞蹈,以木鼓为伴奏乐器,共有五种基本鼓点。“葫芦笙舞”流行于富宁、西畴、广南,舞步灵活,舞姿多变,多为一人吹笙引舞,众人跟随其后。“弦子舞”是彝族青年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可由弹弦者个人边弹边舞,也可两人挽臂共舞,还可众人绕圈齐舞,其套路繁多,名称复杂。“二胡舞”是麻栗坡县花倮人的娱尸舞蹈,由一人扮做恶鬼,众舞者将其驱赶出门,以示家人从此可得以安宁。“闹丧舞”是西畴、广南两县交界的曼龙、瓦龙、那腊的花倮人的丧葬舞蹈。“竹竿舞”流行于麻栗坡、富宁两县,以竹竿为道具,舞者在两根竹竿的开、合间进行舞蹈,是一种带有体育竞技性的自娱性舞蹈。

(四)瑶族瑶族有“过山瑶”“大板瑶”“红头瑶”“蓝靛瑶”等支系。瑶族崇拜多神并受道教影响,神祇有很多种,瑶族舞蹈以祭祀性舞蹈为主。“度戒舞”是瑶族“度师”仪式系列舞蹈的总称,分师边和道边两种,师边为武舞,其音乐节奏明快,舞姿多为颤抖、摇摆、晃动之态;道边为文舞,其音乐节奏平稳,舞姿多为颤转、拧腰的揉踩之态。“跳盘王”是瑶族青年夫妻婚后举行的一种家庭舞蹈仪式,夫双手击封,妻双手击钹,预示夫妻和睦、建家立业、孝敬父母、白头偕老。“跳红楼”又名“打斋”,是瑶族祭祖的一种宗教舞蹈,有“面具舞”“棍舞”“捉龟舞”等。“龙虫舞”是为去世老人举行“出灵”仪式时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舞者四人,两人跳龙,两人跳镲。“锣舞”即“跳锣”,是富宁县瑶族最喜欢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大年初一至十五由男青年表演,在舞蹈中舞者通过翻、跳、转等复杂多变的舞蹈动作展现自己的勇敢、机智。

(五)傣族文山州的傣族主要分布在马关、麻栗坡两县,“帕子舞”是马关县水傣(即白摆夷)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傣语叫“党定”,常于春节期间举行,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表示祝贺,以客方舞者为主、主方舞者相伴的一种自娱性舞蹈。“铜鼓舞”是麻栗坡县南温河一带傣家人的吉庆性舞蹈,需男女人数均等,男女右手持毛巾,左手男持马铃铛、女持鲜花,踩着鼓点,众人齐舞。傣族舞蹈因服饰华丽、精致,舞姿舒展、柔美,律动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文艺工作者们就根据其基本律动创作了“党定舞”“簸箕舞”“烟筒舞”等,1992年由董玉辉老师创编的傣族舞蹈《打草席》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跳云南》专场演出一等奖。

二、代表性民族舞蹈组合的选编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5

2006年9月1日,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会演在北京拉开序幕。自治区派出了一个近200人的演出团、一台精心组织的节目参加了这次会演。这场由著名舞蹈艺术家亚依导演的歌舞分为《岗拉梅朵》、《雪域音画》、《多彩哈达》和尾声《放歌香巴拉》4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独立的歌舞节目。这台表达了藏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反映了各族人民新生活、展现了劳动者高昂精神风貌、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名为《多彩哈达》的参演剧目,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了首都各界群众和媒体的肯定。全剧不仅拥有充满泥土气息的民俗歌舞、神秘色彩的宗教歌舞,更有刚刚引入了4声部、集传统与现代艺术表达于一体的“谐钦”大歌,在风情独具的石琴、鼓、钹、铃等乐器的伴奏下,整个演出显得气势恢弘、蔚为壮观。

现年76岁高龄,曾5次进藏采风并创作了《丰收》、《节日》等多部藏族舞剧会演节目的遴选专家组成员张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多彩哈达》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发展”,“这种朴素是本性的敞露,本色的闪耀”。他表示,“《多彩哈达》里展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其变化让我感动,这种变化是神奇的。那种新的节奏,那种脚步的声音,我觉得是整个在前进。”

藏族乐器六弦琴。扎西/摄

整个演出阵容中,一队来自拉孜县的业余农民演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加雕饰的奔放热烈、夸张欢快的舞步博得了阵阵掌声。90名演员全都是从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拉孜县农民,他们凭借能歌善舞的天性和率真豪放的舞风征服了北京观众。这些农民演员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在人民大会堂会演开幕式演出时,平日与歌舞为伴的他们却不禁有些紧张。“第一次在这样的灯光、舞台和观众面前跳舞,我觉得不可思议,又自豪极了。开始还有些放不开,后来越跳越想跳,停不下来了!”演员索朗激动之余,又憨厚地一笑,“以后我就这样跳下去,说不定还可以到国外去跳呢。”

《飞弦踏春》节目的编导扎西旺拉是拉孜县的一位小学音乐教师,12岁开始弹唱,他从数以百计的经典“拉孜堆谐”中汲取精华,配以词曲,将即兴的个人舞蹈变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音乐节奏、舞蹈步伐和表演风格都是原汁原味的,我只是编排了相应的队形。”他说。

自娱自乐。 扎西/摄

“只要有脚就能跳舞,只要有嘴就能唱歌,只要有手就能弹六弦琴”,这是拉孜县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拉孜踢踏舞(又称拉孜堆谐)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农村歌舞。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喜庆节日,只要有一席之地,有一点儿空闲,就可以看到舞蹈者欢乐的身影。

2004 年底,日喀则地委、行署把对口扶贫拉孜县热萨乡的任务交给了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 公司 )。为了作好扶贫工作, 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佳的效益, 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 公司 )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调研中发现了“堆谐”,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堆谐”是否可以作为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堆谐”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堆谐”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全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通道。在此基础上,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把扶贫工作定位为文化扶贫。 2005 年11月1日,烟草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正式成立,通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和编排,农民艺术团首先推出了最具特色的“堆谐”《飞弦踏春》,这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被 2006 年度自治区春节、藏历年晚会剧组选中,演出取得了轰动效应, 成为晚会的亮点。

排练间的小憩。 扎西/摄

4个多月的排练和演出, 不仅使农民演员开阔了眼界, 改变了生活和卫生习惯, 而且每名演员的净收入达到7000多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他们没有想到,祖祖辈辈流传的“堆谐”,能走上春节藏历年晚会的舞台;他们没有想到,耳熟能详的“堆谐”歌舞,能给他们创造财富。在2006年7月4日召开的政府协调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英杰同志说:“烟草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为的文化产业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应该谢谢你们。”更可喜的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荐下,拉孜县农民艺术团的节目《飞弦踏春》被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组所采纳,代表270 万各族人民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会演开幕式。此次90名农牧民演员进京到人民大会堂演出,是和平解放以来的第一次,90名农牧民演员坐火车进京,更是和平解放以来的第一次,可谓史无前例,意义重大。

“堆谐”是日喀则民间的传统舞蹈,曾流行于全区,起源于日喀则以西的地方。藏语“堆”是上部的意思,藏族称河流上游为“堆”, 下游为“麦”, 人们将日喀则的达拉山至阿里的广大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称为“堆”地,“谐”意为歌舞,“堆谐”即雅江上游的歌舞。

拉孜县的农民索朗。 扎西/摄

“堆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边弹扎念琴边唱歌边跳踢踏舞,情绪欢快,动作灵巧,自娱性很强,是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在众多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形式中,它是一个格调较高的艺术品种。它的表演没有正规的舞台,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喜庆的场面,只要有一席之地,有一点空闲便可边唱边舞边跳。一个人单独可以跳,三四个人可以跳,几十个人也可以跳。哪里跳起了“堆谐”, 哪里就有人们欢乐的笑声。

在“堆谐”的表演中,扎念琴是不可或缺的。扎念琴也称为“六弦琴”,有三组音, 每音二根弦,共有六根弦组成。在广大“堆”地区,如果没有扎念琴的伴奏,就无法演唱或表演“堆谐”歌舞。

汇演中,业余农民演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加修饰的奔放热烈,夸张欢快的舞步博得了阵阵掌声。 唐召明/摄

按照行政区划,在日喀则地区属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有 9个县,当地俗称西部九县。西部九县平均海拔 4500 米左右,人口 26 万, 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堆谐”在这一地区广为流传, 其中拉孜县被誉为“堆谐之乡”。在拉孜县30%的农户中有人会弹唱扎念琴,40%以上的农家都有扎念琴,70%以上的农牧民会跳踢踏舞。毫不夸张地讲, 在全只要有拉孜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扎念琴的琴声, 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辛, 环境有多么恶劣, 他们的琴声中没有一丝的报怨, 总是充满欢乐、激情和对生活的赞美。

在演出的间隙,我们抽空和拉孜县的农民演员索朗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这个舞蹈叫什么名字?

叫《纳卡拉》。主要内容是歌颂新现象、新生活。

第一次坐火车吗?到北京都有什么感受?

是第一次坐火车,到北京感觉特别好,北京非常大,环境卫生也很好,而且能够增长见识。

在北京的生活习惯吗?吃饭习惯吗?

没有问题。北京的饭是今天的只能马上吃,不像我们那边,隔天也可以吃。要不然会肚子不舒服。

看到别的民族的舞蹈,觉得有压力吗?

没有什么。我们是农民,所以平时都是以农业为重,而他们是每天都在练,我们是接到通知就练一下,但是我们有信心,会努力把我们藏族的舞蹈跳好。

你的家里人支持你参加这种活动吗?

他们都很高兴,而且从电视里看见我们在表演时都会有自豪感,其他人看了也会羡慕。

现在这种传统舞蹈在拉孜老少都喜欢吗?

当然,老少都很喜欢,在拉孜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空就会喝着青稞酒跟亲戚朋友一起跳舞。在家里,有时自己的几个家人在一起高兴时也会跳。然后过年过节都会在乡里跳。

来北京之前最远去过那?最想去那?到过北京后还想去那儿?

来北京前最远只去过拉萨,那时最想去的就是北京,到北京之后更想去外国演出。现在我们代表藏族人在北京演出,以后我们可能代表中国人在国外演出。

你们的歌舞在北京受欢迎还是在受欢迎?

在北京也挺好的,不过在更受欢迎。我们第一次来北京演出,就有这种效果,感觉很不错。那些懂这种舞蹈的人特别喜欢,我们可以从他们鼓掌的样子看得出来。

这次能来北京演出,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有什么感想?

以前觉得能来北京能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是不可能的,虽然心里这样想过。现在真的可以来这里演出了,感到非常的高兴。

在拉孜跳“堆谐”的人多吗?年轻人也喜欢跳吗?

现在拉孜跳“堆谐”的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也有很多。“堆谐”在拉孜一直比较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会跳。现在有这样的演出机会,跳的人就更多了。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6

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已落幕许久了,但是在少儿组中评委的点评却让我记忆犹新,“非常精彩,很有感染力。”于晓雪、刘震等评委都提到看到小朋友的舞蹈很受感染,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们纯真的表演打动了他们。很多位评委都说在少儿组的比赛中他们学到了很多。其中刘震评委还强调说:“看到小朋友的表演学到了很多,绝不是谦虚。”我相信大家说的都是真话,因为纯真无邪的表演是很多艺术家们追求的境界。

在中国舞的审美中“真、善、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其中“真”列在首位。何谓真?古人对“真”有这样的解释:“真者,非假也。真者,为道中之道也。真者,含义有二:一者,为个体,为真我,为原人之初也。他相对独立,永恒存在,天真无邪,灵气十足,无生无死,永恒生物。此真者,是人外在活动的内在动因;二者,为主体,为无数原人的统一整体,为宇宙的至上意识。他绝对独立,永恒存在,全知全能,是万源之源,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它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就舞蹈而言“真”就是真实情感的体现,真实生活的反映。舞蹈艺术本身就是求真的艺术。诗经有云:“言之不足则歌之,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言语不能表达的情感就用歌声表达,歌声不能表达的情感就用舞蹈表达。舞蹈本身就是反映人类真实情感、真实生活的求真的艺术。那么在那么多的著名舞蹈家眼里,孩子们的演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染力,这就是真的魅力,“真”者“天真无邪,灵气十足,无生无死,永恒生物”。那么我们众多大人们的舞蹈为什么比不过小孩,我们的“纯真”是怎样丢掉的呢?

一、大多数舞者都是从热爱舞蹈开始进入专业的舞蹈学习的,专业的舞蹈学习是一个舞者表演好舞蹈的必需过程。但是往往在这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真”被慢慢抹杀掉了。因为如今很多舞者看重技巧,而忽视情感的真切表现,或者是说看重技巧的规范性而忽视情感的合理表现。如舞蹈中经常出现的“跳”“转”“翻”等技巧动作,我们称之为“表情性”动作,是表现人们激动的情绪的。也就是说人们到了情绪激动之极就会用“跳”“转”“翻”等技巧来表现。可是很多舞者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程度或迎合观众的感官刺激和新鲜感而强加进去的。即使在完成技巧动作时也是先考虑到这个动作的规格要领,而忽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然在追求情感的“真”的方面就欠缺了。

二、“凡是借着人体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动作,通过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然后用精炼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反映了某些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故事,表现个人或多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都可称之为舞蹈。”(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第一页)也就是说舞蹈是人们生活、情感的艺术概括和升华,所以人们常说舞蹈来源于生活。既然舞蹈来源于生活,那么舞蹈表演者也需对我们表演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这样才能真实地演绎出舞蹈作品的真情实感。可是现在大多数舞者都是闭门造车,没去过牧区照样跳《挤奶舞》,没去过一样跳“弦子”,没见过梅花也并不影响舞者歌颂梅。虽然不是每个舞者都有机会体验生活,走进各种舞蹈的发源地,而且对他们的肢体动作的学习影响也不会太大,但是要淋漓尽致的抒感就有点像隔靴搔痒了,那“真”就很难体现了。

那么对舞者而言怎样才能把舞蹈的真情实感真实地、真切地体现出来呢?

一、有素的专业训练

前面说的专业训练是指一味强调技巧的卖弄。这里指的有素的专业训练是指舞者全面的舞蹈素养的练习,指舞者能根据舞蹈需要灵活、自如的运用肢体语言准确的表达情感和情节,而非一味的卖弄技巧。技巧的运用全属舞蹈情感表达需要,如果没有需要也可以不出现“跳”“转”“翻”等技巧动作。像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很少出现所谓的技巧,可是这并不影响她的舞蹈创造和表演。

当然纯熟的技巧也是舞蹈能否真切表现的基础,以“跳”为例,跳跃动作在舞蹈中称为“表情性”动作或“情绪性”动作,就是人们到了情绪激动时会跳,兴高采烈时会跳,非常悲愤时会跳,那么这些情绪性的“跳”对于训练有素的舞者来说,情绪一到身体各个肌肉群听从他的“情绪”的指挥,毫无过多准备就能跳起来,准确的表达舞蹈激烈的情绪。要是跳跃技巧达不到十分纯熟的舞者遇到这一技巧时他想到的是怎么起范、怎么腾空、舞姿在空中怎么保持,即便这些只是在脑海中有一丝闪过,也会使动作不够自然、真切,不够“情绪释然”。其实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模仿和表演的区别,也就是能不能真切表现舞蹈作品的区别。

舞者要“真”切、“真”实地表达作品,要全面有素的舞蹈训练,是以人的全身能力训练为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卖弄技巧。

二、对舞蹈精神内涵的深刻体会

舞蹈是人们生活、情感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只有对表演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才能真实演绎出舞蹈作品的真情实感。没有挤过奶就无法体会到挤奶的乐趣和辛苦,就不能真切地跳出《挤奶舞》的真实情感,没有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解读和中国人赋予梅花独有的“高风亮节”的理解,就无法跳好“梅”的舞蹈。没有对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解读就跳不好《东方红》。那是不是每个舞蹈表演前都要深入生活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时间、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图书、影像资料来丰富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我们反对一味的模仿,对舞蹈传递的精神和文化信息毫不知晓或一知半解,不能正确地表达舞蹈的精神内涵,那么舞蹈的“真”就不会存在。

三、表达人间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