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专业论文范例

跳舞专业论文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

古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现有音乐学科综合。高师音乐教育在体系综合方面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对应的综合性素养和创新能力。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基础上,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可以辅导学生实施文艺团体演出和表演。地方性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也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为基础,保持区域文化建设,落实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的延续。最大限度满足地方性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分析社会的需求,优化教学的质量,满足现实的建设需要。也就是说,舞蹈属于音乐专业高师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还需要教师可以能跳舞、能教舞、会创编舞蹈[2]。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地方性高师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自身的特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找到合适的训练方式,增强表演的创造能力,向着能唱、能跳、能演、能教的综合性人才发展方向实施建设。

(二)重新确立舞蹈在音乐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目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需要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地方性舞蹈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经验,加大思想建设,落实地方服务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在课程内容指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性,需要从课程内容开始合理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发展体系,加大舞蹈教学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修订和完善的历程中,深入发展和调查,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明确地方性舞蹈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落实舞蹈教学的能力,加大与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合作,提升群众性和文化性的创作与辅导[3]。

(三)改革措施的实施

1.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音乐专业舞蹈课课程需要根据地方性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将自身的专业特色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需要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实际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上,需要定制培养教学目标,对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实施系统的整合,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确定合理的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实施充实。舞蹈知识技能学习需要通过学习、欣赏等不同形式,优化接触类型,丰富素材,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需要联系中小学实践,还需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展现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需要服务基础艺术教育。地方性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将当地的特色文艺和鲜明的特点,有机的和儿童舞蹈结合起来,加大创新的力度。此外,还需要根据“小荷风采奖”“新苗奖”等奖项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更多的师资队伍,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性的师范学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契机,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少儿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等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为地方性基础艺术教学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明确学生的就业问题[4]。其次,需要结合地域的文化特色,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弘扬地域民间舞蹈,弘扬传统文化,将地方性的舞蹈素材融入其中。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就是根据地方特色,将“广西民间舞”等内容合理地编制到教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特发展方向,完成非遗传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一方面让学生结合地方风土人情丰富舞蹈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4]。通过课外活动多创造演出机会,让学生编排舞蹈节目,渗透中小学舞蹈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2.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示范性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他们的舞蹈素养和综合师范能力,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师范类的学校需要以地方性为基础,展现实用性价值,保持一个闭环的发展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不同舞蹈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风格,划分重点,化解疑点。引导学生合理的统筹规划,从思考点开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舞蹈创编课程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少儿舞蹈的编创融入其中,落实学习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与体验[5]。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还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观察中,初步的掌握编创能力,落实自身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将中小学舞蹈教育结合起来,落实价值认知,牢固思想,奉献教育事业,增加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完成以后,还需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实际的舞蹈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高师的特色突出来。

3.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更新教学手段

首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学生需要不断地增强心理互动,落实情感教育内涵,加大主动的作用与价值。其次,需要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学生个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找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训练的时候,还需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掌握完整的学习知识,加大动作的分解。在清晰的内涵中,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再次,需要加大学生在保持舞蹈神韵方面的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情唤神、以神表情的艺术才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姿态、表情和节奏,还是肢体、神韵和协调性都需要保持统一的境界[6]。最后,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对传统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用网络资源,丰富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的拓展。也就是说,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对应的舞蹈动作以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多鉴赏一些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动作完成以后,教师即可对刚才的动作视频实施点评,学生通过录像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合理的结合问题,找到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优化措施。此外,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增强音乐的分析能力与感性能力,具备良好的音乐情感,可以在独立或者是合作的情况下编制舞蹈动作,达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优秀的舞蹈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加强教学实践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使用观摩和演出的方式,即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编导能力等。对于专业教师来说,需要结合地方性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的整合基础,加大基础建设,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内容,合理的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完编导课程以后,即可举行一场活动,学生将所学到的舞蹈内容合理地融入实践当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实践内容,让理论部分得到有序的论证。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期,落实不一样的实践课程,不仅需要参与完成 3 个舞蹈剧目的编排及汇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增加策划和组织能力。在多次的舞台中,积累经验,提高心理素养,增强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加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重点,掌握实践的规律。

5.改革舞蹈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完善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从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创造力、教学能力等视角,合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解决尴尬的局面[7]。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考察方式,需要落实教育教学功能[8]。舞蹈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突破原本的限制性,转化单一的教学局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优化学习过程,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教学在考试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测试需要,加大考核的力度。根据现实的需要,合理地将训练、比赛、实习、论文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到一起,提高学生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向,向着主动学习类型进行发展。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9]。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合理地统筹规划,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神韵兼备的跳舞和编导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音乐教学特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多维的视角下,落实发展经验,加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专业特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教学改革计划。舞蹈教师还需要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提高业务素养,找到舞蹈基础知识中的舞蹈技巧,扎实基础,明确地方性民间舞、儿童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提升教师的实践性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交叉,有效地理解舞蹈作品,有效地把握舞蹈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增加舞蹈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舞蹈的感染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文化知识,落实重点和难点。

二、总结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2

(一)教学认知理论有待改进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品低下,不能够针对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组织安排教学,有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环节设计、课后反思等活动。缺乏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学习,总体来看教学认知理论乏善可陈。

(二)缺乏深造学习机会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师忙于课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类教学、教案的检查,不去对教学进行反思,不去参加深造学习,不去撰写科研论文,更不用说去通过教学科研来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转化知识的能力素质。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即普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

(一)教师普通能力培养

笔者将英语老师必备的教学能力素质称为普通能力素质,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1、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用语的的使用要有一贯性,要简单明了、规范准确,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观摩示范课教学、英语教研讨论和教师素质竞赛等多途径和手段来进行。教研组要有固定时间集体备课,“统一口径”,规范课堂用语,互相听课,互相指正、互相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外教来指导。

2、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的策略和解决的方法。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用理论进行思维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能力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个方面。

1、专业技能素质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口语和听力,这些都是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以语音教学为例: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根本,是学生以后的词汇、听力及口语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特点,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大部分县和邯郸的魏县人分不清,四川、湖南、湖北和云贵地区以及江苏南京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不能够区别,大多数中国人不能够发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发音和学生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词汇教学需要教师掌握词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词汇的来源,掌握音、形、意之间的关系;语法学习要系统全面,口语听力要多加练习。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3

 

近年,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基本职业技能薄弱的问题,即不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唱、弹、跳、讲、写等教学基本功,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滑,对学生专业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务必走出传统模式的误区,积极探索师范办学特色,在教学中,大力加强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应是当务之急。   1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指的是从事未来基础音乐教育必备的诸项教学实际本领,它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如唱(演唱、即兴视唱、识谱唱歌、弹唱)、奏(视奏、即兴伴奏)、跳(舞蹈表演与编导)、讲(说课、讲课、演讲)、写(歌曲写作与改编、小乐队编配、论文撰写)。可见,对这些职业技能进行有计划有成效地培训,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和师范性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从高师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看,培养高素质全能型合格师资已成为首要任务和努力的方向,正如《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一文所说“: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要求他们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全面的音乐知识技能,是能唱、能奏、能跳、能写、能讲的全能型人才。”[1]从这个意义讲,重视并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训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这对于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担负普及和促进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历史重任。近些年,全国中小学已广泛使用适应素质教育的音乐新教材,从《新课程标准》看,着重突出的是对学生艺术审美、音乐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然而,从西部地方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看则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甚至只是“装门面”、“走过场”,敷衍了事,其关键原因在于教育观念依旧以及教师的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流于一般化,自然难以适应新教材要求和改革的需要。毋庸置疑,严峻的基础音乐教育现状给高师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培养素质优良、德才兼备,具有全面而扎实的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师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教师基本职业技能是现代化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2]显然,加强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已时不我待,高师音乐教师势必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师范意识,增强职业使命感。教学中,把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和实践能力。   2探索实施途径努力打造“全能型”合格师资   2.1寓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于教学中   在教学中贯穿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不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部分进行删减、压缩,从而有计划地增补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培养上讲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的,坚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1]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应侧重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训练(乐理知识渗透其中)。不难看出,新教材具有程度深、容量大、标准高的特点,教学中,有必要酌情删减耗时多、难度大的听觉训练与视唱训练内容,将基础性、系统性较强的有关练习和实用价值高的师范性内容增补于教材中,从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基本的视唱技能、音乐听辨力、感受力和重要的即兴视唱、视谱唱词、自学歌曲等基本职业技能。又如《声乐》、《钢琴》课的主旨是打造学生在“讲台”上的唱、奏本领。尽管新教材融入一些实际的唱、奏内容,但由于提供量少,不具备基本的开发与应用价值,况且,其重心仍然放在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上。鉴于此,务必删除高难度的技术性内容并大幅降低相关训练量,增补可观的中小学教材歌曲和体裁丰富、形式多样的简谱歌曲以及视奏练习曲,进而加大训练强度,启发学生多唱多奏多体验多积累,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法,培养他们的唱歌、自弹自唱、即兴伴奏与视奏等基本职业技能。综上做法均可作为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师参考。显然“,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特质,只要结合自身实际办学,就会形成相应的特色。为此,应从教师教育的特质出发,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实效。”[3]在教学中,把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与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有机地结为一体,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又为学生从事未来音乐教学创造出有利条件。   2.2建立培训机制,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学生进入大四阶段所学课程已寥寥无几,各校往往在第七学期的后半期安排教育实习,而对这一学期的前半期实际形成的教学“真空”并未加以合理而有效的利用。笔者认为,填补这一“真空”的唯一办法是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强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譬如: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领导小组,重点围绕唱、奏、跳、讲等四项基本技能,研究制定培训计划、目标要求、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有选择地安排科研能力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的中老年教师实施教学。具体做法是把大四各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接受实用性强的声乐、琴法、舞蹈表演和实习试讲等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学使用的教材采用选编(以中小学教材为主)与自编相结合,用以综合开发学生即兴视唱、视奏、即兴伴奏(弹唱)、有表情地唱歌、跳舞以及说课、讲课等诸项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考核,合格者准予实习,否则需经补测后确定实习资格,旨在使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大考”和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高师的音乐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素质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的重任,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就这个意义讲,高师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站在音乐教育制高点的教学工作者,务必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探索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办学模式,无疑地,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显然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4

本课题研究以幼儿舞蹈创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现状,探讨有效性、实践性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体系,旨在为我国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幼儿舞蹈;学前教育;创编

本文系长沙师范学院院级一般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创编研究——一幼儿舞蹈为例》,项目编号:XXYB201535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舞蹈创编教育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五大技能(说、唱、弹、跳、画)之一,凭借其巨大的美育作用成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课程。幼儿舞蹈创编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核心部分,不仅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更是对所学的舞蹈和音乐知识进行全面优化和综合运用的过程,为学生今后在幼儿园工作中舞蹈相关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发挥舞蹈益于儿童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和智力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来讲,幼儿舞蹈创编的教育能推动整个幼师行业教学水平的进步。

(二)对于幼儿舞蹈创编教育现状的调查

以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四年制本科生为例,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开设在第三个学年,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经过了两个学年舞蹈基础的学习,即一个学期的舞蹈基训,和三个学期的民族民间舞学习,对身体的直立感、协调能力和舞蹈审美有一定了解,对于幼儿舞蹈有基础的认识。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共一个学年,分上下两期。上学期学习幼儿自娱性舞蹈创编,这一部分也是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基础部分,包含幼儿律动的创编、幼儿集体舞的创编、幼儿歌表演的创编、幼儿歌舞表演的创编、幼儿音乐游戏的创编五大模块,下学期是对幼儿表演性舞蹈创编的学习,是对基础学习汇总和升华,包括幼儿表演性舞蹈的创编理论,创编技法与练习、以及舞台美术的运用。上下两学期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注重幼儿舞蹈编导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二、学前专业的幼儿舞蹈创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于舞蹈基础没有要求,四年制本科生的入学标准只有高考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入学前没有专业的面试。于是招进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任何舞蹈基础,身体的直立感、平衡能力、动作的模仿能力、协调能力、身材比例和软开度远远达不到学习舞蹈的要求。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同,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提高,但是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已经错过了训练的最佳时间,导致于学生学习舞蹈难度变大,许多学生尽管非常努力反复练习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久而久之,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开展舞蹈教学。

(二)基础训练阶段课时量少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时间为三年,前面两年是舞蹈基础训练阶段,学习舞蹈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身体的自然形态和积累舞蹈语汇,为舞蹈创编课打下基础。按照每学期17个教学周,每周1个课时来计算,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学习仅有68个课时,每周一个课时也就是45分钟,往往热身的时间就要花掉5到10分钟,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模仿,教授的动作教师要进行抠练,动作学会后还要合音乐练习,就算所有的环节可以环环相扣,衔接紧凑,45分钟也仅仅是填鸭式地把知识讲完,没有时间展开和延伸,造成学生没有课堂内消化过程。这样急急忙忙的68个课时,学生的身体形态、协调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没有积累足够的舞蹈语汇,对于舞蹈的美感和对幼儿舞蹈的了解程度都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进入了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这就像小学生们还没有学会单个汉字怎么写就开始被要求写作文章,会影响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师们而言,这也是很痛苦的过程:在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原本应该经过大量的教授和练习后才能达到效果的教学任务,必然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压缩和简化,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舞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练习来消化、巩固、和领悟,课时量太少,导致基础不牢固,直接影响上层建筑,很多教与学的衔接也无法完成。

(三)教学模式陈旧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模仿练习,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旨。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对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再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无法立足幼儿生活实践,作品很难体现出幼儿的生活特点。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是对于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舞蹈专业课,在舞蹈艺术方面取得十分专业的造诣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舞蹈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学目标不应着重在技法上而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眼界,积累舞蹈素材,增强表现力。例如: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来确定课堂重难点,要求学生节奏准确、情绪饱满地完成组合,对于风格性和技巧、小范儿,则点到即可。其次是对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舞蹈创编,不强调身体的软开度、力量、控制、跳跃、旋转等,不把成人的舞蹈训练内容和方法强加给幼儿。教学内容应上应尽量把握易于模仿、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和童幻,同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规律。例如:在幼儿集体舞创编的环节中的双圈练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全体幼儿站成双圈,面对面站立,外圈扮演小熊、里圈扮演洋娃娃,作品用拟人的手法展示人和动物的共同舞蹈,符合幼儿向亲近大自然和动物的心理,通过动物模拟人类高兴了就敲鼓、吹喇叭,告诉幼儿动物和人类一样有思想感情,要保护大自然。

(二)增加课时

1.增加舞蹈基础课课时

舞蹈基础课程总共开设两个学年,即四个学期,根据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中对于基础学习部分的划分,共有四个单元共33个组合和91个知识点,按照每个组合基本动律1课时、短句1课时、组合链接1课时和组合提高1课时的粗略计算,仅组合部分至少需132个课时,这和目前舞蹈基础68个课时相差甚远。舞蹈基础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身体的自然形态,培养协调能力和审美意识,积累舞蹈语汇,基础课时的缺失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固,创编课程没有素材,因此,应酌情增加舞蹈基础课的课时。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基础课时量的不足,学生对于作品欣赏和艺术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许多学生喜欢舞蹈课但苦于没有实践机会而难拾信心。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差距,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是不公平的。因此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对教学进行优化。选修课的开设方向可以是对于舞蹈基础部分的补充,比如舞蹈赏析、舞蹈技巧、中外民族民间舞,也可是对课堂实践的延伸,比如作品排练、剧目表演、舞剧创作,等等。开设选修课可以弥补课时量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和带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加早晚功课时

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对身体进行开发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消化和练习。因此,应该增加舞蹈早晚功的时间,甚至可以借助“教学相长”的模式,从高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小老师,负责监督和带领低年级的同学进行早晚功训练,教师只对训练结果进行点评和辅助。这样,带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近年来教育界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行设疑、探究、释疑,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学中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在自主的氛围下通过思考和行动获得对问题的某种认知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达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并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主感和积极性。其次是增加实践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舞蹈专业,没有太多舞台实践,学习和排练的舞蹈作品没有对外展示的机会,只有教师和学生的“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舞蹈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对于幼儿舞蹈创编的实践,作品要立足幼儿生活实践,体现出幼儿的生活特点,就必须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四、结论

对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教与学的方方面面,除了生源、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究,本文仅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从作者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幼儿舞蹈创编进行设疑和探究,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前专业的舞蹈教育工作。

作者:刘妙芝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参考文献:

[1]王印英.幼儿舞蹈创编与赏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代春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发展探究[Z].课程教育研究,2013.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5

目前,教育叙事研究已进入国内教育界各个领域,但迄今为止,还未引起舞蹈高等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试图从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和教师成长等方面,对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论述和探寻,力求为舞蹈高等教育教学及研究做些尝试。

【关键词】

教育叙事;舞蹈高等教育;教学

教育领域引进叙事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后,在全球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热潮。本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开始将西方教育叙事理论与本土教育实践结合,教育叙事研究才开始在国内植根发芽,引起学界的关注。所谓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叙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故事或让人思考的感人故事,表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以及对教育教学的真实理解。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但是在舞蹈高等教育领域中还少有论述。笔者主持的2011年广州大学教育教学课题“教育叙事在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应算是初步的涉入,结题论文《试论教育叙事在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首次将教育叙事引入舞蹈教育的范畴。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教育叙事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更详细的论述和探讨。

一、利用教育叙事来活跃课堂氛围

目前,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基本都是采用“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口传”就是教师通过口头的叙述来传递教学内容,“身授”就是教师亲身示范舞蹈动作供学生效仿,同时还要手把手纠正学生的动作。高等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专业技能课和文化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包括舞蹈基本功、民间舞、舞蹈编创、剧目排练等课程,该类课程以“身授”为主,一般安排在舞蹈房进行,授课时间大多数为上午或下午;文化理论课包括大学英语、思想道德、历史政治等公共文化课和舞蹈史、舞蹈理论、舞蹈分析等专业理论课,该类课程以“口传”为主,一般安排在文化课教室进行,授课时间一般为下午或晚上。在专业技能课上,教师一般只是通过“口传”来讲解动作的规范、动作的要求,更多的时间用于“身授”,让学生不断地练习,因为“勤能补拙”、“熟中生巧”,一堂课下来“累倒一大片”。然而,在文化理论课上,教师通过“口传”来传递知识,讲解内容,过多的讲解,使劳累一上午的学生懵懵懂懂、毫无兴趣,一堂课下来“睡倒了一大片”。“累倒一大片、睡倒一大片”是笔者近20年在师范院校、专业院校和综合大学从做学生到做教师的真实体会,尽管略带有些夸张,但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艺术院校“重技轻艺”的具体表现。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些调整或者改变。在专业技能课上,我们都知道高超的舞蹈技能来自无数次的埋头苦练,但是学生的体能和专注力在课堂上是有限的。这时,我们需要调节学生的体能和专注力,课堂叙事(讲故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过程做合理的安排,利用课堂叙事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放松的状态。课堂教学“故事”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正是因为浸润在课堂教学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乐于学习,思维得到发展,思想不断交流,智慧获得增长[1]。在文化理论课上,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机械、照本宣科地“口传”教材上的教学内容,“睡倒一大片”也就在所难免,大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兴趣不大。她们喜欢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习的“口传”。为此,笔者在做教案(教学设计)时,每节课都会安排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叙事。例如,在讲述藏族民间舞文化时,问学生为什么藏族民间舞的体态是松胯弓腰曲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藏族同胞生活在青藏高原,那里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呼吸困难所致。笔者告诉她们藏族同胞生活的藏区也有海拔2000多米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那里氧气充足,没有高原反应,但是她们的舞蹈也是这样的体态。另外,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同胞在藏区会有高原反应吗?这时同学们会互相讨论,课堂气氛开始活跃。然后我继续反问,塔吉克族生活在平均海波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为什么塔吉克族鹰舞却昂头挺胸呢?没有受高原反应呢?这时同学们对教学内容开始好奇,对话题有了兴趣。接着我开始讲述西藏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以及风俗习惯,也讲述自己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区采风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同学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故事。最后我告诉她们,藏族同胞虔诚的宗教(藏传佛教)信仰意识,旧社会农奴制以及繁重的劳动生活都影响着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形成。学生通过故事获取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从中感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二、利用教育叙事来提升教学效果

自高校扩招以来,国内许多综合类、师范类或其他专业类院校纷纷开设舞蹈专业。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有7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舞蹈专业。由于舞蹈、音乐、美术等艺考生的高考文化录取分相对较低,大量的普高生加入艺考大军。据中国艺考网《2014年艺术高考形势分析报告》的公布:“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三类:1.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而加入艺考大军,占总人数的85%左右;2.从小对艺术有追求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3.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左右。”[2]在综合类院校舞蹈系中专生与普高生的生源比例保持在1:5左右。如此一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要灵活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多式多样,教学效果才能有保障。有些教师面对普高生生源学生时,认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需要更加注重动作的“身授”而忽略“口传”的讲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味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以追求“形似”为最终目标,也不知道该动作为何要这样做?如何才能这样做?可谓是知其“形”不知其所以“形”。这样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也一头雾水。这时我们“不能强攻,只能智取”。在舞蹈教育界有“中专解决身体问题,大学解决头脑问题”这么一句行话,其背后透露出舞蹈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式的教学。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更多的是让他们通过头脑的“理解”来学习,而不是通过身体简单的“模仿”。高校教师不仅要求讲述知识、传递知识,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国著名舞蹈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教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男班)”中,讲授藏族民间舞传统组合《阿乌耶》时,向学生们叙述当年他在青海玉树采风向当地藏族同胞学习该舞蹈时的情景①。藏族同胞在跳舞时有股默默的“力量”,犹如长江黄河源头一样,使他几十年不能忘怀,刻骨铭心。希望同学们在舞蹈时身体里面要有这种闷着的、可以随时爆发出来的默默的“力量”。要求学生们的动作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既要掌握舞蹈的动作,更要了解藏族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底蕴,甚至希望他们有机会去青海玉树实地体会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那种默默有力的人文情怀。潘志涛老师娓娓道来的叙述,看似简单寻常,实际上将关键的、核心的教学内容已经传授给了学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理解、领会了教师的叙事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因为“教育叙事对事理的追求要多于对理论的追求,它极力主张在讲述故事(事件、寓言、个案、自传等)的时候显现真理,而不是直接将理论摆出来并强迫他人接受”[3]。教育叙事需要教育叙述,叙述教育的事实与理论。无论是哲理的、人文的、科学的、还是经验的。教师要把自己学习或舞台表演的经验通过动作和语言叙述给学生。这种教育叙事使教师与学生融在一起,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师生心灵的交流与互通。

三、利用教育叙事来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研究方法上对教育叙事有相应的认识和思考,这种认识和思考是教师教育叙事的一部分,也是教师本人成长的体现。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4]。教育者需要对教育实践做出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和积累。因为教学实践是教育研究的素材和对象,教育研究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教学与研究犹如人的双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支撑。教育叙事研究立足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教师把教学中的故事、感受、经验、诉求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进行经验收集、重组和理解,随后提供意义诠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理论思考,再次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近几年,业界通过教育叙事的研究,架起实际教学与课程理念、教育理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也可以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应该说,一名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或许只能成为一名经验型、技术型的教师,但很难成为专家型或学者型的教师,也与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大力提倡的“科研兴校”、“建设教学与研究型高校”的做法背道而驰。

结语

教育叙事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教育教学的思索,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呈现、真实的体验以及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过程。它可以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教学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从而引发教师对教育目的、过程、方法、结果等的全面思考,进而引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反思,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水平,这样会使教师意识到很多平时意识不到的问题,使许多知识由惰性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让藏在教师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5]。舞蹈高等教育不仅需要身体的“模仿”,更加需要灵魂的启迪,而打开学生身心灵魂的钥匙,掌握在每一位自我完善、不断求索的教师的手中。

作者:眭美琳 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傅敏,田慧生.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6.

[2]中国艺考网.2014年艺术高考形势分析报告[EB/OL]

[3]林仕彬.教育叙事:从概念到操作[J].教育科学论坛,2010(5):32.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1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培养幼儿教师设置的专业,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对的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时期是幼儿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尝试各种新的改革,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学前舞蹈课程属于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教育体制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改进教学思想体系、课程建设的难题。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沿用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式,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而学前教育市场需要一专多能并且具有舞蹈艺术特长的人才。针对以上情况的形成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

教学目标是舞蹈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该专业因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以学习舞蹈为教学目标,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习。另外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内驱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现实中多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然是教师一招一式教,学生逐个动作学。舞蹈课程结构上呈现固化状态,学生不知道为何而跳舞,动作僵硬、身心分离、周而复始,缺乏趣味性和艺术审美性。

1.2教学课时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非舞蹈专业课,总学时128学时,每学期32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身体的软开度,舞蹈基本表达技能,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认知幼儿身体、心智能力表达与发展的技能知识。内容多时间少,教学课时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1.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非艺术专业,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学生均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功底较深,舞蹈专业技能浅,极少数学生有舞蹈特长和一定基础,95%学生没有基础,舞蹈课教学从最低起点开始,教学内容简单,进度缓慢,教学目标不能如期完成。

2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2.1目标清晰,明确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懂舞蹈艺术、了解幼儿特点、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而非舞台表演能力人才。专业舞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素养,培养毕业生在幼儿教育领域创新教学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研讨能力。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双方在注重动律规格、要领、风格及教学目的步骤同时,还要从文化角度入手,感受独特的舞蹈文化和情感,实现集模仿、致用、理解运用、创新等能力于一体的培养目标。

2.2多元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讨式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式课堂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自身舞蹈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满足幼教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该教学法将课堂分为三个模块:元素技能学习模块,目的是解决基本技能元素学习;小组研讨模块,鼓励学生挖掘舞蹈背后的支撑点,用批判的角度看待舞蹈,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目的为幼儿教师做铺垫;元素编创模块,根据第一个模块学习的元素,创编8小节作品,目的是使学生将学习的舞蹈元素,转化为编创应用能力。

2.3建立课外链接,辅助课堂教学

课外采用各种方法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辅助教学。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小组完成作业,施行带帮式学习任务分层,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互助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压力。最后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增加早功或晚功。针对自身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迅速提升其专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培养起学习热情,能够很快成为中坚力量,带动起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以课外增加练习的方法可以弥补课时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2.4采用扬长避短教学方法,均衡发展

发挥学生文化基础好的优势,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研讨能力,培养学生身体表达能力及对孩子身心的认知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相长均衡发展。例如:第一,实行主题研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第二,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培养动作正确发力和表达的判断力。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以上是笔者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思考,也是近年在教学中的总结和探索,存在个人看法的片面性,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高文.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3-9.

[2]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3]王淑月,冯思美.舞蹈基础训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是对舞蹈知识的丰富和发展,这一举措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舞蹈知识并加快学生学习的速度。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舞蹈教学的意义,因此我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章对高校舞蹈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举措,希望能为各个高校的老师提供借鉴,为高校舞蹈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为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一、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

在每一所高校,舞蹈教学都是一门独立开设的学科,在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最初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并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更能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剔除,优秀的部分发扬,使人们不至于遗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通过借鉴众多学者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文章,不难看出,很多高校把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之后,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例如,孔雀舞象征了美丽、威仪、和平以及吉祥,同学们在跳孔雀舞的时候把中国渴望和平的愿望表达了,把中国人民对美的向往表达了,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位优秀的舞蹈学生在翩然起舞时都能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些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舞蹈大赛的同学,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世界各个角落,目前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孔子庙,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因此把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二)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来说

把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能同时展现舞蹈的韵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刚刚开设舞蹈教学这门科目时,并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因此那时候的舞蹈教学只是单纯的学习舞蹈,当然也只能体现舞蹈的美。随着国家文化的发展,舞蹈教学也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他们认为完全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的教学中,这样会使舞蹈充满文化美。所以,在结合高校的舞蹈教材和教具(如扇子、丝巾、头饰等)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舞蹈的教学中,不但使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容易,还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

通过研究发现,自从高校开设了舞蹈教学这门课程,学校就聘请了专门的教师来教授学生,但是这些专门的教师在教学时只会用专业的术语专业的动作来讲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还有时候明明学会了这些动作,动作也很到位,可就是展现不出来舞蹈真正的美,后想了很久都没想明白的问题放到今天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动作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展示它的美。例如安徽花鼓灯的教学。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整理、创作、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既具有北方民间舞刚劲古朴的特性,又具有南方民间舞灵巧秀丽的风韵。在花鼓灯的动作走势中最能体现淮河流域人民神采面貌的就是其动作中“拧”和“倾”的动势,学生们了解了这一特性便能在跳时体现出安徽花鼓灯十足的韵味和美丽。学生们学起来容易了,教师教起来自然也就轻松多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自从那时起,我们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就加快了,近年来更是如此。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每到这些节日时中国人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可是到了中国的元宵节、七夕节却很少有人在乎,这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忽视了中国文化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目前高校舞蹈在教学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普遍。

(二)高校舞蹈教师普遍认为舞蹈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关

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一些高校舞蹈教师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导致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是很清楚,也就没办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

三、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举措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提出有效地措施加强二者的融合。以下是从四个角度出发,希望能加强两者的融合。

(一)注重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学习舞蹈,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感。舞蹈通过音乐、动作、表情、姿态表现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艺术表演的熏陶,热爱生活,并能欣赏美、体验美。可以培养我们的自信。舞蹈演出能培养表演的能力,不怯场,表现力强,增强自信心和更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我们的想像力。舞蹈是通过形体、动作、眼神来表现的,在跳舞的过程中能激发想像力、创造力,尤其是自编自演的作品,能促进智力发展。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把学习舞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和想象力,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并自觉把舞蹈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在一起。

(二)提高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

在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中我们提到了,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并不注重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舞蹈教学。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以更好的促进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舞蹈教师应该摆脱以往那种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讲课方式,增加自己和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从旁指导,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加强高校对于舞蹈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的认识

在舞蹈教学中,一些高校只认识到了舞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他传统文化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开展专门的讲座,请学校的一些教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组织教舞蹈课程的教师去听,听完之后集中讨论并写总结,或者让教舞蹈的教师写一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可以组织教师去有代表性的文化圣地参观,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加强教师和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更好地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四、结语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高校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机会。各个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希望今天的研究能对各个高校和教师起到一点借鉴作用,加速我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聚权.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艺术科技,2017(11).

[2]郁伟伟.文化融合视角下艺术表演舞中融入“中国元素”之研究[D].化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7.

[3]杨曦蕊.体育舞蹈融入中国元素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

[4]李丽.高校舞蹈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7).

[5]傅雄杰.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03).

跳舞专业论文范文8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作为学风建设的一个载体,承载学风建设的内容,传导学风建设因子。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自身意愿、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个人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路线,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完成规划,达到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学风建设应分阶段进行,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相呼应。大一大二的时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应该在于认识大学,加强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找到大学生活的目标。而大三大四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于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拓展相应技能,能够学以致用,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不断地对行业的变化和就业的情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同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重新调整就业目标。“一个人的职业偏好是其先前各种学习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学风建设就会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专业能力,形成自身特有的职业偏好,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逐渐渗透专业教育,使学生在规划的同时也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把专业学习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点,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减低对学习的倦怠感和厌恶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丰富学风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活动对于夯实大学专业教育基础,促进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风建设以学生活动为依托,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文体活动

大学生很喜欢文体活动,但是文体活动过多的话也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文体活动一般在低年级的时候举办,高年级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与否,对于学生来说文体活动过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文体活动应该结合时代主题,如晚会、唱歌、跳舞、篮球、足球等小活动,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有所发挥,娱乐学生,让他们放松身心。

2、技能比赛

大学生技能的培养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研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五个方面。因此校园的技能比赛除了专业技能的竞赛还需要一些通用的技巧技能的竞赛。如中英文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等;科研创新的能力的比赛,让学生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论文,并在学校内部进行评选表彰。活动组织能力的比赛可以命题让学生进行活动策划的比赛等等;人际交往能力的比赛包括“一分钟介绍自己”、面试大赛等等;社会实践能力的比赛,由学校牵头与上些商家或单位进行共建合作,提高对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在校园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适当给予他们创业的基金和机会,让他们一展所长。

3、考研考证

“三考”的趋势愈演愈烈,考研可以让学生自身的学术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面临更高的工作起点,也有的学生借考研来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到毕业为止,都有很多同学在为各种各样的资格证而努力。因此,学校要加大措施为考研考证的同学搭建平台,从校内外邀请专业老师开展相应的讲座,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会,自主交流学习心得,或者通过各种学术论坛,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以便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4、科研创新

首先,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老师在科研创新中应当发挥中坚的作用,而辅导员应该在日常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灌输科研创新的思性。当前学校科研创新的项目中有些是省市的科研项目,但是这样的科研项目比较少,而且只能引起小部分同学的兴趣。为了扩大科研创新的成果,科研创新的工作应该扎实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科研立项,如何科研立项,立项后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其次,应该结合专业老师,对他们的科研给予指导,尽量扩大大学生科研立项的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定期汇报科研的进度,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立项的课题。

5、学科竞赛

学校比较常见的学科竞赛包括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还有一些网络电子方面的比赛等等。学科竞赛要出彩,指导老师的作用很重要。因此学校应当在学科竞赛方面找寻相应的资深老师,并且让这些老师在相应的院系或者全校开展一些论坛或者讲座,专门讲解这些比赛竞赛的规则,要求的能力,如何准备,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跨系跨专业组合团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从而丰富学科竞赛的成果。

三、结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