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例6篇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膜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很高,肢体瘫痪是其常见的伴随症状。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多表现为瘫痪,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本文旨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98例脑梗塞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其中男108例,女90例,年龄45~78岁,平均63.6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其中肢体肌力2级以下者126例,3级以下者72例。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进行内科的相关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在卧床期、下床早期和下床后期给予肢体瘫痪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一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

2 结果

经过常规内科治疗的瘫痪肢体的护理,患者入院5周后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145例,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47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6例。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对起病较重、突然,病人出现的身体症状如瘫痪、语言、智能障碍等使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上的痛苦。做好患者的患肢瘫痪的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鼓励病人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其心理压力。对失语的病人可用手式、表情、文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3.2 一般护理

3.2.1 病房环境 脑梗塞患者早期多需要卧床,所以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对患者心理和病情有很大的影响。应把患者安置在环境清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病室。同时在安排床位的时候也需注意新老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和稍差的调配。

3.2.2 饮食护理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和精神忧虑常会导致食欲不振,加强饮食护理对保证患者的足够营养补充,保证抵抗力很重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重症病人常伴有吞咽困难,需要鼻饲饮食,即通过鼻孔将一根胶管插入胃内,将米汤、牛奶、菜汁、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

3.3 瘫痪肢体的护理

3.3.1 急性期的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维持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减轻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骨脱钙等废用性变化。脑梗塞急性期瘫痪肢体的护理包括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和适时进行功能锻炼。良好的肢体功能位的摆放是早期偏瘫预防护理的重要内容,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确,平卧时应将患肢维持于功能位且经常更换,患者需要2 h翻身一次,经常变换可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还可使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若48h内神经损害不再进展,即可在床上靠坐或坐椅子。具体在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瘫痪上至放在枕头上,使之呈伸展为止,瘫痪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仰卧位时在瘫痪下肢的下方垫一海绵,膝关节稍弯曲,瘫痪上至防止体旁枕头上,肩关节前身,手臂伸展,外放稍抬高,头呈中立位;患侧卧位时头部用舒适的枕头支撑,稍后仰,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1]。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后,若生命体征平稳应开始进行被动运动、肢体按摩和主动运动。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患肢出现主动运动后,应开始进行主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不仅可增强肌力,还能防止肌肉萎缩弹性减退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对于肌力0-1级者可在在适当的姿势下进行作试图引起主动肌肉收缩的练习;2级时,可作水平面上的即排除重力影响下的主动运动;肌力达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肌力达4级时,应作抗阻运动[2]。练习的内容包括Babarth握手、桥式运动和床上移行等方式。

4 康复期的护理

在康复期对患者进行完整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抑制异常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当肢体肌力不足以主动运动时,各肢体及关节被动运动就显得十分重要。对瘫痪病情较重的患者应该侧重于被动运动,被动进行各关节的多向运动,重点进行肩关节的屈伸、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及肘关节的屈伸。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有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3]。

同时做好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对家属及陪护人员培训指导尽量通俗易懂,让其了解脑血管疾病康复信息,尽量给患者创造更多的日常动作练习及活动机会,保证患者在其余时间仍能得到正规康复。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的肢体瘫痪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做好早期和恢复期的护理干预对病情的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清平,陈海光,李学兰.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7):62-63.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

4体会

4.1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4.2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1]。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3]。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1]。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4.3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5结论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相结合、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针炙、按摩、康复器材等综合康复与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肖峰,李和旭,伍海波.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的肢体早期康复问题.中华临床内科杂志,2003;4(15):1847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病区2012年5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 本组患者102例, 男62例, 女40例;年龄12~85岁, 平均年龄58岁;其中偏瘫77例, 交叉瘫5例, 高位截瘫2例, 下肢瘫痪2例, 单瘫7例, 周围神经损害所致瘫痪9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75 d, 出院患者均建立随诊表, 随诊时间为3个月~1年。按住院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和肢体功能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个体化治疗, 给予降颅压、营养神经及抗感染药物应用、康复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各患者引起瘫痪的原因不同而调整用药及康复措施。

1. 3 结构式心理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结构式心理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

1. 3. 1 心理支持护理 ①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热情主动的接待, 稳定患者的情绪。列举瘫痪治疗康复成功病例, 给予患者专业上的指导和娴熟的专科护理,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按患者痛苦期、达观期、悲观期或奋发期, 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待患者情绪稳定后, 适时适度的劝说与安慰, 不失时机的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合理的解释, 并从心理学角度引导患者进行思维, 使患者重新认识问题, 改变其认知行为。

1. 3. 2 生活能力护理 ①给患者安排安全和舒适的。要根据患者的需要灵活多变, 每2小时交换1次, 平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骨隆突处要垫软枕, 以防皮肤破溃;足部要加托脚板, 以防足下垂;手部佩戴分指板, 以使其置于功能位;床尾安置牵拉带, 便于患者起坐与活动;床旁加床档, 防止患者坠床。②加强基础护理与康复功能的锻炼。如:帮助患者日常洗漱、进餐、大小便、皮肤、头发护理等;帮助患者床上活动或按摩、适当的下床活动锻炼等, 减少肌肉萎缩, 有利于功能康复。③设法预防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摔伤、烫伤、冻伤、褥疮等。④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患者, 提供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聆听音乐, 观赏电视电影, 也会给患者一种精神寄托, 以减轻痛苦, 愉快地接受治疗。

1. 3. 3 家庭社会支持护理 有组织地解决好患者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消除歧视与情感的疏远, 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消除夫妻之间的隔阂、动员患者亲友给予其热情与温暖, 从细节的照顾上来体现同情、爱护与鼓励。通过组织给予解决某些经济困难与家庭纠纷, 这些都是促进心理积极转化所不可缺少的。

1. 3. 4 “暗示”心理引导 ①有计划的同患者谈话, 接受他们的要求, 理解他们的苦衷, 引导他们的发泄, 了解他们的困难, 借助语言的直接暗示来解除其思想苦闷, 安抚其思想创痛。②有步骤地安排患者到户外活动, 接触大自然的阳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 以转移其注意, 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③有意识的提供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给患者阅读, 使患者从中受到启发, 从英雄形象中求得学习的目标。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不同护理后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 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三个级别。进行不同护理后对康复效果的影响采用Fugl Meyer(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FMA运动功能评定正常值为100分, 分数越高,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

1. 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性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的两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瘫痪是我国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一发病便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生活上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困难, 尤其是大小便、沐浴等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临床上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但瘫痪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非常重要。结构式心理护理首先在急性期给予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愿意掌握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技能, 主动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 有利于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3]。其次适时适度的给予劝说与安慰, 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着手帮助患者的日常生活, 解除患者的身体痛苦, 对患者表示关怀与体贴, 使患者心灵得到启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愉快的接受治疗。家庭与社会支持护理以及心理暗示, 能处理好患者周围人际关系, 使患者增加安全感, 感到平等和被重视, 治疗和康复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增强。本研究针对这些现象, 在生物护理的基础上, 从住院到出院, 从患者自身到其周围环境, 有计划、分层次的给予结构式的心理护理, 不但照料到患者身体上的病痛, 更重要的是唤醒患者之心灵, 使其奋发, 树立起治疗、康复的信心, 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田福.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4:96.

[2] 臧丽娟.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1):101-102.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18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27例,脑出血19例,其它4例。

1.2 治疗转归:治愈26例,好转20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意识

2.1.2 瞳孔

2.1.3 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

2.1.4 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

2.2 急性期的护理

2.2.1 休息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

2.2.4 排泄的护理

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压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脑血管病观察护理 护理体会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危害人们的健康,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护理过程中通过多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在生理和心理上护理得当到位,对抑制患者病情,使其好转或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2例,脑出血24例,其它4例。 

1.2治疗转归 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 

2观察与护理 

2.1病情观察 

2.1.1 意识 意识的变化往往提示病情的轻重,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患者有意识障碍21例。 

2.1.2 瞳孔 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情加重或减轻。 

2.1.3生命体征 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易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说明有颅内高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活感染性发热,如体温低、四肢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 

2.1.4 观察肢体运动 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  

2.2急性期护理 

2.2.1休息 脑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病人在1周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应防止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

2.2.3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 因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患者,为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 

2.2.4 排泄护理 意识障碍的患者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尿潴留患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消毒;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患者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配合其他辅助方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 

2.4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患者重者中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接触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 

3体会 

  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要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病情特征,轻重程度采取不同得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发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程度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变化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好转康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范文6

小儿脑性瘫痪也称小儿脑瘫, 指胎儿在出生前和出生过程或出生一个月内,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永久性和非进行性的脑损伤, 致使大脑的功能出现不良的综合征, 其主要表现为患儿不能主动支配拿、说、坐、爬、行、颈软无力、姿势异常和中枢性运动障碍等[1]。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甚多, 但能达到满意疗效的方法甚缺, 一般的治疗方法不但效果不明显, 且疗程时间长、花费大等[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80例,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9个月~4岁, 平均年龄(1.5±0.9)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的制定标准。排除标准:①正常小儿-过性运动发育落后;②进行性瘫痪导致中枢性的瘫痪;③出现神经系统的损害, 如:周围神经出现麻痹、有脊髓灰质炎和遗传性的疾病等。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基础的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 专业康复医师进行分型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实施护理方案, 训练师要固定, 采取详细的康复计划治疗。康复的治疗方案根据至今公认的Vojta和Bobarh疗法为主要基础实施, 40 min/次, 1次/d, 5次/周, 1个疗程为20次, 总共治疗3个疗程。

1.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穴位注射和家庭护理康复:①穴位注射, 以患儿的功能障碍为依据取穴位, 四肢穴:手三里、足三里、曲池、髀关、殷门、承山、阳陵泉、悬钟、通里和风市。头部穴:平衡区、运动区和风池。上述穴位可行交替的使用, 四肢穴位和头部穴位可配合使用, 每次都选择2个穴位注射, 取双侧。皮肤行常规的消毒, 脑活素注射液用2 ml无菌空针进行抽取, 接着更换半皮试针头4号, 注射的针头以毫针刺法的方向及角度为主, 快速刺进肌层或皮层一定深度, 通过进针后, 进行小幅度的提插手法, 使其得气, 如回抽无血, 则可注入药物, 每个穴位注入0.5 ml, 将针拔出后用棉球将针孔压住预防渗出药液和出血。注射为1次/ d, 5次/周, 1个疗程为20次, 共治疗3个疗程后, 进行疗效评价。②家庭康复护理:根据患儿的情况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其计划是在Vojta和Bobarh疗法的基础上制定, 并根据患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和家庭选取适宜的康复护理, 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法。护理计划的内容包括卧姿、抱姿、站立、爬行、行走、抬头、翻身等, 同时对精细的语言、智力、动作和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等都要全面兼顾。护理计划以书面的形式送到家长手中, 并教会家长操作。障碍程度比较严重的患儿家长, 要给予个别的培训。多鼓励家长每天院内治疗后坚持家庭康复护理, 使其疗效增强。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ADL评分分别为(59.28±10.67)分、(49.67±4.14)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