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教案范例6篇

小兔教案

小兔教案范文1

1、尝试将物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初步体验按规律排序的美感。

2、在教师的启发下,愿意进行思考。

3、喜欢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行的按规律排序的经验;

物质准备:幼儿用书人手一份。小兔子家院子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小兔的新家。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小兔子家院子里。

(2)教师:小兔搬新家了,这两天正忙着装修呢!瞧,院子里的地砖才铺了几块还没铺好,我来帮帮他吧!

二、按规律铺地砖。

(1)师幼观察按一一规律排列不完全的地砖,说出地砖的排列规律:一块红一块绿,一块红一块绿……启发幼儿思考接下去应该怎么铺呢?

(2)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尝试接下去铺地砖,分别询问幼儿是如何铺地砖的。

三、按一二规律砌围墙。

(1)师生共同观察砌墙的砖块形状(长方形、半圆形)并讨论围墙的排列形式。

(2)引导幼儿按一块半圆形两块长方形来砌围墙,请个别小朋友先试一试,引导幼儿观察并检查他所砌的围墙是否正确。

(3)师幼再次尝试按规律把小兔喜爱的围墙砌好,师幼共同检查自己所砌的围墙是否按规律排列。

四、游戏《找朋友》。

(1)教师:小兔院里的地砖和围墙都装修好了,小兔可高兴呢,它非常感谢我们,邀请我们和它一块儿跳一个找朋友的舞蹈。

(2)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与同伴、教师共同玩游戏——找朋友。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步幼儿有规律的排序或装饰花边。

小兔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应用题 思考 探索

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

例如: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 小丽做了20朵红花,____。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2) 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每5个同学一组,_____?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2)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3)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4)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5)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6)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7)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8)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这八道题看似很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例如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遇到应用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小兔教案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60-02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具有激励功能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的激励活动能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激励活动更有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以下笔者通过两个课例对比来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俞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教学片段

课前俞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苹果树、阶梯,每一节阶梯上还有一个苹果,阶梯通向苹果树的顶端,阶梯的下面是一只活动的“小白兔”。准备好这些后俞老师就开始了她的授课,对于占据黑板三分之一的这些内容她并没有做什么说明。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后,俞老师就让“小白兔”爬上一个台阶并说“You have an apple”。这时学生和听课教师才恍然大悟,“小白兔”代表的是学生,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小白兔”就能吃到苹果。可当学生顺利回答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小白兔”并没有能再爬上一个台阶,接下来,学生又答对了第三个问题,俞老师自己到黑板前移动了“小白兔”,可后来答对的学生却又没有这样的待遇,“小白兔”呆在那儿没动。整堂课中,“小白兔”一会儿动,一会儿不动,全凭教师的兴致,学生摸不着头脑,听课教师也是一头雾水,根本就没理解“小白兔”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爬台阶,有时候又不可以。这样的激励形式对课堂教学毫无帮助,甚至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案例二:赵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 Unit 7 On the farm的教学片段

课前赵老师把全班分成Monkey组和Rabbit组,并向学生介绍在整堂课中的“抢食物”比赛规则。Monkey组用“桃子”来计数,Rabbit组用“梨”来计数,比赛以双方水果数量多少定输赢。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学生为了本组的胜利和荣誉,对每个问题都积极抢答。赵老师也很细心,将问题平均分配,所以在课堂前段,桃子和梨的数量一直不分上下。在教学到新内容时,Rabbit组表现较好,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眼看梨的数量超过了桃子,Monkey组的学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在chant、show time环节中发挥异常出色,整节课在这种你争我抢的热闹氛围中完美落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比赛中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最后,赵老师不忘总结比赛,胜利的Rabbit组欢喜雀跃,而Monkey组仍不甘心,表示在下堂课中要更努力。

二、合理设置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一)目标明确,难易合理

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课堂上开展贯穿全课的激励活动,打破了加星、加红旗的传统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及新鲜感。首先,激励活动的目标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定,这样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积极性更强。其次激励活动设定的目标难易程度也必须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本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设定过高,学生即使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目标设定过低,学生很容易就实现,没有挑战性,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设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案例一中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时间及在某个时间点所做的事情,这与激励活动中的“小白兔”采苹果没有任何关系,同时俞老师也没有为学生设定明确的激励目标,没有告知学生需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来帮助“小白兔”,学生对小白兔时而动、时而不动感到困惑,也不知道回答怎样的问题才可以帮助“小白兔”到达树顶,这样的活动设置影响了课堂效率。而案例二中赵老师在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本课的目标是为小动物抢食物,分数必须是回答问题或者表演才能获得,这样的目标明确清晰,又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激励活动所设定的比赛内容又与本课教学内容“动物和水果的单复数形式”相吻合。学生在给小动物抢“食物”的过程中不断复习水果的单复数,极大地提高了本节课的有效性。

二)规则公平,贯彻始终

小学生好胜心极强,激励规则如果出现不公正现象则会引起不满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规则,同时也要注意在比赛过程中让两组分数适当保持平衡,否则会使得学生情绪低落,对学习失去兴趣。

案例二中的赵老师在整节课中,将比赛贯穿始终,并均匀分配问题,两组比分时上时下,学生就能保持比赛的热情,在不断的刺激下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整节课的教学从复习、新授到巩固均围绕着这个激励活动进行,在热烈的比赛氛围中,学生都获得了知识的“硕果”。而案例一中的俞老师并没有将比赛贯彻始终,学生只能茫然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瞎转,这样的激励活动完全独立在课堂教学之外,没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也没能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竞争激趣,提高效率

古人云:“并逐日竞,对辩日争。”在课堂中建立激励活动,要充分挖掘其竞争因素。学生在受到竞争的刺激后产生的学习行为要比强制的学习更为有效。如同一个人没有食欲,却又被迫去吃食物,结果只能是疾病与呕吐,消化不良。反之,假如一个人饿了,他急于要吃食物,则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变成血肉。所以,教师在建立课堂教学激励活动时,要适时通过竞争,让学生在竞争的学习行为中接受知识。

小兔教案范文4

设法给学生创造学习空间 文章作者:右尔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10月28日19:49 邮编:431900 联系电话:13329796083 设法给学生创造学习空间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连乘应用题》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湖北省钟祥市八中小学部 何小平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发挥其主题精神和自由的能动性。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笔者以此审视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在二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努力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尝试教学“以人为本”,不断给学生创设独立的探索空间,已取得初步成效。下面以教数的应用题,再独立计算。 2、要求自主算好后,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3、要求比较有几种不同的算法,再由小组代表上讲台板书。 很快学生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长,黑板上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板演的学生小组代表并介绍了解题思路: 3×4×6 4×6×3 3×6×4 4×3×6 学生甲:3排兔笼乘每排的兔笼个数,得到3排一共的兔笼数,然后用兔笼个数乘每个兔笼里的6只兔子,就可求到兔子的总数。 学生乙:每排4个兔笼乘每个兔笼里的兔子只数,得到每排有几只兔子,再乘3排兔笼,就得到总共的兔子只数。 在学生丙正准备发言时,同学们开起了小会:议论着第三种做法不对。于是我请了一个男生发表意见。他说:3乘6不能求到什么问题。 “为什么呢?”他解释说:3排兔笼和每个笼里6只兔子这两个条件没有联系,所以不能求出什么。 学生丙反驳:可以求的,我是竖着看的。“3”是每排放3个兔笼,和每一个兔笼有6只兔子这个条件有联系,可以求得每排的兔子只数。这时,一个同学说,我知道了,你们的看法不同,“3”表示的意义就不同了。 “从刚才两位同学争论‘3×6’到底有没有意义上看,大家得到什么启示?”当老师提出问题片刻后,大家略加思索,同时举起了小手。 学生:求兔子总数,要先找到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才能求出第一个问题,没有联系的条件求不到什么。 “有道理,也就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求出中间问题,再用中间问题和第三个条件向乘得出题中所求的问题。第四种方法跟前面解法类同吗?” 学生丁抢着发言:不。看起来,我的算式跟第一种方法只是交换了位置。其实我是竖着看的,他是横着看的。“3”和“4”表示的条件不同。 “原来如此。我们不能光看着算式的表面,应该看到每一步在题中表示的意义。”老师接着问,“为了算出兔子的总数,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齐声说:乘法。连乘的方法。 四、实际运用(在练习中巩固) 同学们:“连乘”帮我们算出了兔子的总只数。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和实际生活中,还有没有用“连乘”来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道:有!“那好,不防大家就找找吧?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组出题,他组说题并解释意义。”不一会学生就有了答案。 “星期一早晨,全校16个班举行升旗仪式,每班站4排,每排站12个。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升旗?”…… [教学效果] 综合上述,从信息呈现到连乘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整个知识建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探索,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和合作者。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教师到学生中作了调查,思维活跃的学生认为这节课学习的很好,很有意义;学习一般或稍有困难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发现一种或两种解法,有些自己没有思考出的问题,听了他人的讲解后也弄明白了。课后作业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次反思] 通过充分给学生创设发展空间,孩子的思维就象不见底的河,他们的主见、思想、智慧等潜能得到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得出两个启示: 一是预设与生成统一。教师在教学准备期间,就应该重视学生原有情况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加工和开发,调整教材内容和学生间的学差矛盾,大胆设想,大胆设计出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收集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情境及课程资源,促其不断产生新的生成

。 二是探索与引导的统一。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性和过程性两大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有意义的探索材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思维空间,杜绝教师包办,真正促使学生在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小兔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性问题 特征 问题

一、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数学课程中就陆续出现了开放题,它与传统的封闭题型相比,具有目的条件不充分、没有确定型结论以及解决问题对策复杂多样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学特点。但是,随着新课改要求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题型又恰恰具备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功能,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以促进我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小学数学开放性题型具备的特征

1.小学数学开放题没有完备的条件。纵观我国近几年的小学数学开放题,其中的问题大多存在着条件不充分或者多余的特点,而形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在于考察学生补充条件和筛检条件的目的,以便于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子两种动物,总共有20只脚,问最多有多少只兔子?像此类题型,学生就不能直接从题干中得出兔子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而是需要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判断兔子有几只脚、鸡有几只脚,再根据脚的总数推断兔子和鸡各自所占的比重。

2.小学数学开放题的答案很难确定。例如:小明从学校到家里有100m的距离,小刚从学校到家里的距离有110m,问小明与小刚家之间相差多少米?此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蕴藏的答案却错综复杂,因为没有完善的问题条件,从而导致了答案的不确定性。如当小明和小刚家的方向相同且都是直线时,则两家相距10m;若方向相反且都为直线时,则相距210m;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两家距离则在10-210m之间。

3.解决开放题的方法具有创新性。学生在对开放题进行解答时,没有统一的规律可以遵循,他们只有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寻求答案。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迫使他们寻求属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有些学生可以根据商的十位数是0、个位数是7得出被除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分别为6和5,从而得出答案。而有些学生则可以通过判定个位不可能是7(8、9……)等数字来排除错误答案,最终确定正确答案。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要想有效地刺激学生敢于想问题、乐于想问题以及勇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必须为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因为,一个人一旦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其思想也会受到一定的束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成绩良好,而一到考试总是不会解题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游戏、唱歌等方式,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心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开放题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述“一个笼子里关着鸡和兔子,总共有20只脚,问最多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询问学生兔子有多少只脚、鸡有多少只脚。这样一来,就可以诱导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他们会发现,兔子大余4只就没有鸡,鸡大于10只就没有兔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正确把握开放题的程度。虽然开放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过度的开放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教学过程的失控,最终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掌握好开放题的程度。

四、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题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新课改要求下的必经之路。身为21世纪教育工作人员的我们,只有探寻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题在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马甫波 浅议小学数学命题的开放[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9)。

小兔教案范文6

一、故事教学中巧用“留白”创编故事

儿园故事教学不仅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其智力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高尚情操。讲究故事教学的方法,能提高教育效果。

我在故事教学中能巧用“留白”,给孩子一定空间来自己创编故事。故事《龟兔赛跑》很“老”,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听过,如何让“老”故事上出“新”创意呢?在语言活动《龟兔赛跑》中,我用了“留白”,故事讲了开头后,问孩子“谁会获胜”? 课堂上大家就争论起来,有的幼儿说:兔子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坚持到底,第二次夺得了冠军;有的说第二次乌龟又想了一个好办法,再一次获得了冠军。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支持兔子胜乌龟,有的支持乌龟胜兔子。见孩子们兴趣很浓,我就让他们分成两队,根据想象,创编合理的情节,进行PK。接下来的PK赛中,两队的孩子想象出了各种情节,每个幼儿都能自圆其说,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缜密性。

在故事教学中还可以用续编故事结尾的方法给孩子提供想象空间。例如:大班故事《猫医生过河》《小兔为什么来晚了》、中班故事《亮石头》、小班续编故事《差一点儿》。也可以先讲故事结尾,让幼儿给故事发生过程排序,猜测开头等。故事教学中巧用“留白”, 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大胆讲述,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绘本阅读中善用“留白”激发思考

绘本就像是一列带领孩子四处旅行的列车,在这列车上,教师如何凭借生动温馨的画面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何让孩子抓住那些常常被我们成人所忽视的线索去点燃他们的联想力是十分关键的。

1.猜想情境,让幼儿想说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有漂亮的图画,有些画面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可以用留白的方法请幼儿猜想故事情节,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例如在中班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小兔子经过了不同的场景,它的连衣裙也会变出不同的花样,每变出一种花样,小兔都会说一句话:“啦啦啦,啦啦啦啦,我穿上XX花样的连衣裙漂亮吗?”在引导孩子观察了“花田”“下雨了”两个场景后,我让幼儿猜想接下来小兔会到哪去?它的连衣裙会变成什么花样?幼儿根据画面右下角处的一小块“草籽地”“小鸟”“彩虹”等很快就猜出后面的场景了。这样的猜想活动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

2.开放提问,让幼儿敢说

绘本教学中的留白,还可以用在老师的提问中。开放式的提问,使单一的答案多元化,能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也是在中班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开始环节,教师提问:从这块布的形状来看,你觉得小兔做的会是什么呢?另外,小兔做了个梦,教师提问:小兔梦见自己来到了哪里?它的连衣裙又会变出哪些花样?“小兔来到了大海边,它的连衣裙变成了海龟花样”“小兔来到了糖果屋,它的连衣裙变成了糖果花样”“小兔来到了游乐场,它的连衣裙变成了大风车花样”……孩子们说出一个个精彩的答案。在这种留白的提问中,幼儿敢说,不怕说错,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诗歌教学中运用“留白”丰富想象

幼儿诗歌语言优美、凝练,结构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意境优美,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幼儿能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留白”,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活动中,我在开始环节放了一段声频“雨”,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接着告诉孩子,秋天的雨带来了许多礼物,有的是带给耳朵的,有的是带给眼睛的,有的是带给鼻子的,请幼儿去想象秋天的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礼物。在幼儿从活动前期积累的经验中展开想象后,教师一一揭开谜底。接下来我请孩子将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雨”画出来,斑驳的黄,明艳的红,浓重的绿……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象在孩子们笔下流淌。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以雨为媒介,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结束环节我将孩子眼中的“秋天的雨”剪下来布置到课前准备好的“留白”的背景图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呈现了秋天的美,从而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接受美的熏陶。

上一篇歌曲教案

下一篇玩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