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范例6篇

因材施教范文1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差异;认知方式

在国内孔子首创因材施教,后来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将其概括为教学思想。此后对因材施教的内涵不断地进行扩大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教师需要去辨别“材”,认识“材”,根据“材”的不同,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遂其志,各得其所。孔子的“因材施教”,正确反映了这一认识论规律。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中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孔子通过“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不同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具体而言就学生年龄的不同,孔子的教诲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就相当于给学生列出了一个基本的学习框架,便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对智力不同的学生,孔子的施教方式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孔子的教诲如“求也退,故近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对于才能不同的学生,孔子的评价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关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大多数的文献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求教师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但很少有文献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下文试着从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出发,阐述教师的教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性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等。因材施教主要是依据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论是学习某一特定的作业还是一般的自主学习都存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学习积极性的不同,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的不同,这就会导致学习结果的不同。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生喜欢能理解支持自己的老师,中学生喜欢知识丰富,能开发自己智力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及时与之沟通。而中学老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多讲一些能开发学生智力的题目。又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中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时,应更多地采用模型,动画,影像等。而中学教师就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讲授式教学。

与高能力的学生相比,低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受学科性质,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的学习动机往往不强,在学习中常常失败,他们更喜欢有耐心,能及时给予他们反馈、表扬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更多的耐心悉心指导,积极的反馈。一般对于学生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学生的能力和努力,而对于学习失败时要更多的归因于努力不够。

对于性别的差异,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在中学早期,由于所学的内容都偏重于记忆,所以在这一阶段女生的成绩一般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的内容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抽象思维能力正是男生的优势,这时候男生的学习成绩开始逐渐凸显提高。有人做了关于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男女生在运算能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情况,对于有些女生在后期学习中的困难,要耐心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把个体的认知方式划分为场依存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者,对事物的认识知觉,更容易受外在的参照作为认知的参照,尤其是受教师及其他领导者的干扰。场独立性者,他们的认识知觉较少受外在环境的干扰,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作为依据,抽象于对信息进行抽象、加工分析之后,独立采取行动。对于场依存性学生而言,更加注意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善于人文学和社会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多人文社会的例子。对于场独立性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做计划,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总之,在遵循总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予以不同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承军.孔子的因材施教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胡中锋,高岚.中学生数学能力之性别差异与教学建议[J].现代教育论丛,2001(1).

因材施教范文2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坚持“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当前必须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是注意、防止和克服把力量全部用在“尖子”学生身上,而放弃或忽略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的倾向。根据目前教育领域的情况,时下个别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单纯追求升学率,搞什么“尖子班”,把好的教师全部集中到“尖子班”,而把所谓的“差学生”和水平较低的教师都集中在一块。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在班内搞名次,论分排辈、排名次,把“好学生”集中在好的位置,把“差生”放在孬位置,等等手段。

这些手段都是对“因材施教”的误解。培养“尖子生”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仅仅是“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它没有也不可能涵盖“因材施教”的全部内容。“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因材施教范文3

关键词:因材施教 项目管理 不同专业 案例 教学体会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我校的一门部级精品课,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我院主要面向建工、项管、造价、文秘、投资、装饰和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同是一门课,当面对的学生专业不同、特点不同、前导课程不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时,它的侧重点、讲法、案例选取角度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因材施教”就成了授课过程的重点。本文所谓“材”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受班级容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实比较难,但针对每一个专业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一、在建工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对于建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远比项目管理重要,再加上是考查课,所以这门课还没开始讲就已经处于劣势。针对这种情况,应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以“进度管理”这一情境为例。通过学习“进度管理”应使学生掌握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和施工进度检查与调整,建工专业的学生学过《施工组织设计》一课,对于流水施工和网络图并不陌生,所以重点不能放在如何绘图和计算上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弱化“进度计划编制”的内容。教师直接给出一个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让各小组就此进度计划的项目划分、工作持续时间、各工作的搭接是否合理进行分析,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了充分的分析,后面进度计划调整时就有了理论依据。或者假定某工作因故延迟,让各小组进行进度计划的调整。通过实例与实战相结合、小组讨论、启发和互动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独立检查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信满满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才能服人。笔者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又做了十多年的结构设计,在讲这门课时就把许多建筑管理知识融入实际工程中,而且这些工程都是他们知道的本地的一些工程,并且有意识地加进一些比较专业的结构知识,甚至是他们从没听说过的,从而迅速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与好奇,逐渐开始重视这门课。在上述进度管理的教学中,笔者以位于新华大街的“大厦”的施工过程为例,把进度管理的理论知识放到具体的案例中去。等讲完案例让学生看书时,他们才知道,原来进度管理的目标、进度管理的原理和程序,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调整,甚至工程变更、索赔以及他们将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被动情况,他们已经都学到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讨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工程;学生相信老师能把自己的知识乃至失败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因而折服。这时再讲理论就容易多了。

建工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男生多纪律差,去工地实习过的人也很多。针对这一现状,我让那些因为去工地而缺课较多的学生站上讲台,讲讲自己在工地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感悟,当做考核的一种形式。一开始这些学生不愿讲,后来讲到停不下来,一些没缺课的同学也想讲,还有个学生竟然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教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效果非常好。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知材”,学生一旦得到尊重和理解,就放弃了对立情绪,知道工地实习和课堂学习并不对立,施工和管理并不对立,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这样教师就便于“施教”了。

二、在监理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监理专业最特殊。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在大二的时候都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学过;安全管理、投资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与项目管理同时在大三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的重要情境他们都要单独学,而且项目管理是考查课,其他是考试课。这样一来如果不另辟蹊径,这课就不好讲了。

好奇心、新鲜感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虑可以触发求知欲,有助于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活动。剖析错误案例可以起到设计疑虑的作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笔者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直接跳到第七个情境,讲合同管理,因为这是他们没有学过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单元。合同管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实施管理的方法,能够进行合同分析,并以合同分析的成果为基准,对整个合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比和纠正,使合同能符合日常工程管理的需要。掌握索赔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能够在索赔工作中提取索赔的依据与证据。为了使学生们有新鲜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把一个有问题的合同案例的资料发给每一个小组,再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接下来按小组组织合同谈判,最后要求必须达成协议签约。这样要求是试图通过启发和互动相结合、项目驱动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沟通与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的工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努力达成协议的能力。

这个单元设计的有问题的典型案例,包括合同的签订、执行、违约、索赔等关键知识。把学生们分成4~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一半同学扮演发包方,另一半扮演承包方,就案例中的事件进行索赔谈判。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深化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应时刻启发学生的思维。总结时,我告诉学生们:“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吵架”,实际工程中我们不能动辄就说:“法庭上见”,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有充分的证据,而且签合同时要有预见性,关键部分据理力争,还要知道有些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这堂课不仅教会了他们合同管理的部分专业知识,甚至还告诉了他们在即将步入的社会中如何做人。

“育材”要先“知材”,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就能很快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能,从而便于“因材施教”。而找寻一个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特色及魅力,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

三、在装饰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教师不可能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了解,怎样加强相互了解,成了“因材施教”的症结所在。批改作业就是一个相互沟通的途径。为此,在介绍了本门课的概况、作用及学习本门课的意义后,我给装饰专业的学生留了一个作业:“假如2012是真的”,通过这个作业了解他们的思想、素养、学习态度等,也想让他们有紧迫感,帮助他们理清思绪,知道自己最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始不明白一个专业课老师怎么留这样的作业,等写完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看完作业后,我给每一位学生都写了评语,并在第二节课让部分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老师也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果然让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增加了师生的相互了解,也给本课程的授课方法奠定了基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学生获取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不仅与教师的教学途径有关,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对装饰专业学生的了解,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倡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以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宽容、和谐的心理环境逐渐形成后,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得到尊重满足,充满自信心,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提高。

和建工专业及监理专业的学生们不一样,装饰专业的学生没学过多少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虽然知识是新的,但学生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它。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学什么一定要知道有什么用。管理是形而上的东西,和专业没有太大的互相依存关系,所以无论什么专业都应当学习一定的管理知识。但是,空洞乏味的教导理论上可行,实际却行不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装饰专业的学生没有多少建筑工程知识,管理课程又相对枯燥,为了配合他们的专业特点,教师讲课时应把案例由结构方面的换成装饰方面的。如质量管理工序控制实例,由“独立基础钢筋绑扎”换成“室内装饰施工”,因为他们学过装饰施工,所以觉得原来这门课和自己很贴近。进度管理的案例也换成了装饰施工过程,成本管理的案例加进了“悉尼歌剧院的成败”,是考虑到建筑学系的学生应该对获普利策大奖的建筑有相当的敏感……实践证明,创造与专业有关的思维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兴趣最直接、最自然地转化为自觉的学习动机。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大部分同学都有认真学习的主观愿望,一旦进入了学习状态,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就变得好控制了。

教师和学生们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帮互学的关系。学生中有许多人才,他们能找出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能帮我解决电脑应用的问题,他们挑战自我努力争先的拼搏精神给我启迪,他们思想活跃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

四、在项管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法的途径

项管专业的情况正相反,他们知道项目管理这门课对管理系的学生很重要,所以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同时也给老师增加了心理负担,你必须讲出水平,讲出新意,才能不辜负学生们的厚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同时,通过学生的脸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内容,从而形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有些管理课程的内容确实比较枯燥,教师要通过表情动作、语音语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情境。所谓情境创设,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理论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本质,以利于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具体做法就是为讲课内容设计一个引例,在这个引例中要折射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还要把学生置身其中的某个位置,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的方法之二是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事实上,任何人都离不开成功体验,它能使人感到愉快、得到满足、充满自信。体验成功的方法有很多:设置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演示,针对案例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关键是不指定学生而是随意发言,还要及时表扬和奖励,让各种程度的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如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由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结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管理为主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管理理论为技能服务,技能中则渗透着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的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银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因材施教范文4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理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14-01

很早以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实教”的教育理论。现如今,在教育领域里,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这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百分之百的接受。因此每个人因为个别条件不同,学习方法的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呢?

一 倾心关注学生,加强因材施教的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核心内容,因此,倾心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加强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维护学生尊严,肯定学生价值,尊重学生差异,以乐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要以公平民主的工作作风、友善慈爱的长者风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亲疏有别,不厚此薄彼,确保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性。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家庭背景、健康状况……既要把握群体特征,又要关注个体特点,既要了解学生昨天“在哪里”,又要预测学生明天“去哪里”以及“去的地方”是否与他们想的一致、是否对国家有用。要遵循教育规律,抓住教育契机,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对学有困难、处于弱势的学生,以保护自尊、鼓励自信为重点,多关心,常指导,让他们在自尊、乐观、自信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如,对视听不好的学生,安排合适的座位;对心理自卑的学生,多给予精神慰藉;对懒惰松懈、自制力差的学生,加大监控指导力度;对不善言谈的学生,送去鼓励的目光,安排一份班务工作;对作文能力差的学生,提供当面评改服务等等。

对学有余力、处于强势的的学生,以拓展知识视野、创新学习方法、力求最大发展为重点,多引导、常激励,让他们在“我能行”的成就感中产生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紧迫感。如,引导他们读名著、诵经典、涉猎百科知识,体会知识海洋之大;鼓励他们学名人、立大志,历练人生本领,感悟“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帮助他们借鉴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享受高效学习的成功和愉悦,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 “对症下药”

在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一类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另一类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最后一类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后两类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第一类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类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三 整体培养,关注集体的学习习惯特点

“因材施教”的“材”既是指个体的学生,也可以理解成“一批相近的学生”。我国从近代开始以来推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一方面有利于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但另一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最容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固定而独特的整体特质。班级特质是一个无形的客观存在的场。它与班级成员之间产生动态的交互关系,影响着每一个人。一个结构稳定,关系和谐,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班集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励每个学生在学业和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去追求真、善、美。反之,一个结构松散,关系混乱,缺乏凝聚力和拼搏精神的班集体,则会对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带来伤害,进而影响整体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班级的性质,扬长避短,细心、合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语文老师身上担负的艰巨责任,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比如有的班级的学生活泼,有的班级学生沉闷。很多老师能觉察到一个集体的语文学习习惯,但很多老师却表示很无奈。这时,“以点带面”,整体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 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懂尊重别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材施教范文5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个别课 集体课 节奏 速度 音乐素质

钢琴教学中应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我接触了各种年龄段的不同学生,发现对其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幼儿钢琴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开始让自己心爱的孩子学弹钢琴。由于幼儿的教学方法与辅导方法与青少年有较大差别,更不同于成人,所以往往教师和家长满腔热情地教学和辅导,而效果却又不那么理想。

1、孩子初学阶段的上课方式

五到七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只有十五分钟,年龄稍小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短。只有充分利用孩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轮换、变换教学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并及时休息,才能让孩子减轻疲劳度,集中精力学习。对于学琴已有一定程度,养成一定学习习惯的孩子,可以上课时间略长,要求他约束自己专心听讲,逐渐锻炼其毅力和增强意志。但发现孩子确定因疲劳而不集中了,则需及时休息,使紧张的大脑松驰下来,否则会由于过度疲劳而损伤大脑的细胞,再说,在疲劳的状态下上课也是徒劳的,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方式上课。

a.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

钢琴教学一般都是个别上课,但对于年龄幼小的初学的、程度相仿的及弹四手联弹的学生,也可以配合一定的集体课。特别是初学认谱和刚刚开始弹琴的孩子,教师对他们每个人要讲的课差别不大,而几个孩子在一起上课就容易消除拘束感,增加勇气,激绪,积极开动脑筋。他们举手回答问题,轮流上琴弹奏,一起玩音乐游戏,一起猜音乐谜语,轮唤着当“小老师”去帮助别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孩子们去掌握应有的知识。

B、个别课要动静结合的方式:

“静”是指端端正正地坐在钢琴前弹奏,“动”是指离开钢琴在放大的五线谱表上摆摆音符,跟着教师练练听音,或听着音乐声走走步、拍拍手、敲敲打击乐器、唱唱歌等等,这样既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在一节课中对孩子进行了听音、节奏、认谱和弹奏的四种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程度的加深,逐渐可以增加“静”而减少“动”,而后过渡到以“静”代替“动”。

C、课堂安排要劳逸结合的方式:

教师应当固定下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为好。年龄较小的孩子若坐不住,上课中间还可以稍稍歇息一下,喝口水、上上厕所或谈谈心,让孩子恢复疲劳再接着上课。继续上课时,就不再说与上课无关的话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了。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知道学习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一般说来,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容易坐得住一些。教师要能根据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去相应地逐步延长,如开始是十分钟更换一下上课形式或休息,逐步延至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即使是少数很能坐得住的孩子,至多上一小时课也一定要休息并鼓励他去玩耍,以缓和脑力,视力及肌肉的疲劳。

2、初步弹好一首乐曲的标准

完美的演奏一首乐曲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意味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把孩子当大人,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他不可能做到,会望而生畏;要求过低,又会使孩子得不到提高。因此,对于孩子只能根据其学琴的不同年龄,程度以及接受力、音乐感、技术条件的差别提出高低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下面几个要求是应当力争达到的:

a、在知道了乐曲的标题、作者和性质之后,要准确地读谱,完整地弹奏;

b、用良好的姿势及奏法演奏,声音基本通畅、均匀;

c、弹出乐曲的情绪,力求有表情,有对比——强弱的对比,旋律和伴奏的对比;

d、用内心歌唱带动手指弹奏,能够弹出基本的分句来;

e、节奏准确,速度基本合理。

二、青少年钢琴教学中的特殊性原则

一般说,由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接受启蒙教育的程度、内容和方法均有所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起点并不一样。加上他们事实上存在的个体音乐素质、生理条件、琴感和悟性,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用统一的模式去实施教学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特殊性,才能迅速地、针对性地找到各自的突破口,走上适合个人的成长和提高之路。

在我们分析因材施教之前必须辨别和了解学生。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综合素质怎样,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才可能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

一般说钢琴学生应基本具有音乐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听觉感受性、曲调感、节奏感、对钢琴作品的领悟和理解能力等等方面,肯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青少年学生大致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程度高、悟性高:这些学生有着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可塑之材;

2、程度低、悟性高:学生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和敏税的反应能力,但因条件所限,接触音乐作品的量少,程度低;

3、程度虽高,但对作品的理解定位不准,规格较低;

4、程度与技能掌握不匹配,或前者高后者差,或前者低后者较好。

基于这些不同情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方面有的放矢。以我县钢琴教学为例,我们的生源多数来自业余教学,一般没有进行正规的系统训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在使用教材、对技术的要求及各种风格的掌握方面,只能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范文6

1.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真正地从学生入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它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2.因材施教可以改善两极分化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就已经逐渐地产生了差距。拿数学学科而言,有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而有的学生则刚刚及格。这样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而因材施教则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改善两极分化的现象。

3.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拿四川省来说,有很多的边远地区,教学条件较差,家长意识淡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所以一旦学生得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就很有可能会破罐破摔,甚至会辍学。所以因材施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二、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1.正视学生的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优等生,有中等生,也有后进生;有调皮的学生,也有遵守纪律的学生;有聪明的学生,也有反应迟钝的学生。所以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差异,对其进行统一要求与评价,而是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对他们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条件实施因材施教。

2.进行分类教学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其学习习惯和主要学习方法也存在很大不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需要在合理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比如在面对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以“特别”关注,采用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者在其身边短暂停留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有意注意意识;针对一些计算基础较差,或者计算能力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学生,教师要从对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总结出发,明确此类学生的特长点,并强化其对运算口诀和手算方式的记忆和应用;而针对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无法理解某些立体图形的学生,教师需要从采用实体模型的方式,结合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让其进一步加深对于立体事物的认识,进而构筑其立体思维结构。总的来说,实施分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同时,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如:(1)基本训练:①求出下列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分米)②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变式训练: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276平方米,量的它的底边是46厘米,这块三角形菜地的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3)深化训练:在图纸上画出底边是4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样的作业起点低,且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的作业要求,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可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3.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班级内有几十名学生,势必会有情况较为特殊或者行为比较特殊的孩子。这部分学生虽不占多数,却是我们进行因材施教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组织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又如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多细心观察,无微不至地予以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再如违反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要多夸奖、鼓励,或者发掘其闪光点,将他们的兴趣从调皮捣蛋转移到努力学习中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