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例6篇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文1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文2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 目的 实施陕西省基层医院医师对哮喘知识的问卷调查,为后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以调查问卷了解综合内科、儿科和急诊科的基层医院医师对哮喘知识的知晓程度。调查内容包括哮喘发病机制、防治知识、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及相关组织结构等。结果 工作年限≥5年的医师对哮喘本质的认识率(58.9%)更高,大内科医师对首选药物知晓率(76.3%)优于急诊科和儿科医师(35.7%),基层医院医师中有48名(32.9%)能掌握长期应用长效β激动剂关键点是与激素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抑制气道慢性炎症的控制性药物有46名(31.5%)医师回答正确。涡流式吸入器(都保)、准纳器会使用的医师有24名(16.4%),56.38%的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了解气道阻塞的程度,17.8%认为肺功能是了解肺气肿程度,只有18.4%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确诊哮喘,上述结果显示:无论是哮喘的基本概念,治疗和吸入疗法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以及肺功能检查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基层医师均存在着非常模糊的认识。结论 哮喘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加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加强GINA方案及的推广与执行。

[

关键词 ] 哮喘;医师;问卷调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143-02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在我国哮喘防治工作中已推广应用10余年,是医生治疗哮喘可依循的指南[1-2]。本次研究选择陕西省基层医院的146例医师进行哮喘知识的问卷调查,为进一步掌握基层医师对哮喘防治工作认识程度,在发现问题基础上提出对应措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146名来自于陕西各乡、镇、卫生所基层医院医师参与问卷调查。其中住院医师114名(78.1%),主治医师32名(21.9%);工作年限≥5年者112名(76.7%),工作年限<5年者34名(23.3%);大内科医师118名(80.8%),儿科医师20名(13.7%),急诊科医师8名(5.5%)。

1.2方法

根据林江涛的问卷调查形式设计问卷,内容包括:①医师的一般情况(专业、职称、工作年限);②哮喘GINA方案的了解程度:能正确认识到哮喘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能够了解哮喘的水平分级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知道哮喘急性发作时应首选短效β激动剂(SABA),长期治疗时首选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够按照GINA方案指导患者进行病情监测;③临床哮喘药物的了解程度;④对肺功能检查仪器的了解程度。问卷以不记名形式填写,填写完即刻收卷。

1.3统计学处理

Excel统计各题的正确率并进行分类汇总比较,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正确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于GINA方案的了解程度问卷统计结果

结果显示,工作年限≥5年的医师对哮喘本质的认识率更高,职称更高的医师对GINA分级的诊断正确率、首选药物知晓率和GINA病情监测执行率更高,大内科医师对首选药物知晓率优于急诊科和儿科医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临床哮喘药物的了解程度

被调查基层医院医师中有48名(32.9%)能掌握长期应用长效β激动剂关键点是与激素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抑制气道慢性炎症的控制性药物,其中有46名(31.5%)医师回答正确。涡流式吸入器(都保)、准纳器会使用的医师只有24名(16.4%)。工作年限、职称和专业与医师对哮喘药物的了解程度无关。

2.3对肺功能检查仪器的了解程度

146名被调查的医师中,56.38%(83/146)的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了解气道阻塞的程度,17.8%(26/146)认为肺功能是了解肺气肿程度,只有18.4%医师(27/146)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确诊哮喘。知道肺功能检查是用来了解气道阻塞程度的医师明显多于知道肺功能检查是用来确诊哮喘的医师,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哮喘防治工作的深入基层医师和医院,有助于更好地做好哮喘疾病的治疗,对病患和家属带来积极的医疗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哮喘防治工作的问题所在,对基层医疗水平提高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3.1基层医师对GINA方案的了解程度较低

本次研究调查发现,在基层医院中,工作年限≥5年的(58.9%)、主治医师(56.3%)及大内科医师(42.4%)对于哮喘的本质认识率较高,并且熟悉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而工作年限短、住院医师及急诊、儿科医师对于哮喘的知识掌握程度则较差。包海荣,杨洁,郭超等(2014)[4]调查研究认为甘肃省呼吸科医师对哮喘本质及预后认识不足,存在三乙和二甲医院中部分医师对哮喘本质理解错误情况。本次调查表明,可能与基层医院除工作年限较高的主治医师外,多数医师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率普遍较低,受以往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机理和治疗模式的影响,对支气管哮喘最新研究认识不足。

3.2基层医师需进一步掌握哮喘药物的了解程度

从哮喘药物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看,在基层医院中,工作年限高、职称为主治医师及大内科专业的医师对哮喘治疗药物了解程度较高。但是对于都保、准纳器的使用掌握程度普遍较低,调查显示,工作年限、职称、专业对哮喘药物的使用情况均无明显差异。长效β受体激动剂长期使用时在临床中与激素联合应用,能控制哮喘症状,并可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医院医师中有48名(32.9%)能掌握长期应用长效β激动剂关键点是与激素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抑制气道慢性炎症的控制性药物有46名(31.5%)医师回答正确,基层医院医师对这一机制了解不佳。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的抑制性药物,对激素有较好的补充作用[5-6],但因为它属于哮喘二线药物,在临床普及远不及吸入型激素,本次研究显示涡流式吸入器(都保)、准纳器会使用的医师有24名(16.4%),故在基层医院关注度低。可能与都保及准纳器在基层医院应用较少有关,故基层医师会使用的较少。这种对药物了解不足的情况与宋立强,吴昌归, 呼彩莲等(2008)[7]调查研究显示陕西省地区级城市中部分单位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中仍然沿袭既往自制的过敏原提取物的情况相比,显示出当前哮喘药物认识程度还比较低,甚至存在错误情况,有待转变认识。

3.3基层医院医师对于肺功能仪用于诊断哮喘的认识程度不足

哮喘治疗中,肺功能仪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应对哮喘疾病的突发情况和治疗问题。本次研究显示56.38%的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了解气道阻塞的程度,17.8%认为肺功能是了解肺气肿程度,只有18.4%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用来确诊哮喘,上述调查结果中知道肺功能检查是用来了解气道阻塞程度的医师多于知道肺功能检查是用来确诊哮喘的医师。说明基层医院医师对于肺功能仪用于诊断哮喘的认识程度不够,可能与基层医院缺乏相应设备有关。我省基层医院因肺功能仪设备的缺乏导致基层医师对肺功能检查缺乏了解。

总之,哮喘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哮喘的治疗只有坚持长期规范化用药,才有可能把病情控制在最佳状态[8],当务之急是加强学习,推广GINA方案,使哮喘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

参考文献]

[1] 邱昌翠,李维娜,邱丽芳,等.支气管哮喘患者知识、信念和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 26-28.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 :177.

[3] 张晋萍,戴令娟.临床药师参与哮喘患者教育与管理的实践与效果评估[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20(2):156-158.

[4] 包海荣, 杨洁,郭超,等.甘肃省不同级别医院呼吸科医师哮喘认知度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3):213.

[5] 陈燕芬,罗雁青,梁爽.哮喘患儿家长的哮喘相关知识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38-39.

[6] 文辉,周金艳,欧阳碧庚.哮喘患儿吸入治疗依从性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12-113.

[7] 宋立强,吴昌归,呼彩莲,等.陕西省地区级城市中心医院支气管哮喘相关科室医师的调查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9):1165.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文3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支援西部地区中医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于2005年底派出医疗工作组参加了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期一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工作组深入调查基层县中医院的基本状况,了解到基层中医院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处理临床危急重症经验不足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查房、门诊和带教工作,并先后多次对县中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如“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规范”、“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规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等。培训主要在急诊急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等方面。经过培训前后两次基础知识测试表明,培训后基层医务人员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和扶贫支援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湖北省示范中医院,现有病床204张。参加知识问卷调查的职工均为临床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21人;学历大学本科毕业11人,大专及中专毕业28人;男性26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32•7岁。

2急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培训前后的对比

3分析

3•1关于心肺复苏术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培训

有关心肺复苏术的基础知识经过培训后,医务人员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如心肺复苏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等都能够达到记忆、再现和理解水平。其中对于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和深度,除颤能量的选择等正确回答率可达到100%,对于心肺复苏相关药物的认识也有进一步提高。但应该注意到,虽然此次培训后答题正确率大幅度提高,但培训中所包含的概念性、记忆性内容较多,而大部分医生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碰到过类似的场景,更没有具体的操作体验,因此培训的真实效果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有效应用水平。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每年用一定的时间来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和模拟实战相结合。

3•2关于常见危重症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培训

常见危重症基础知识的培训主要选择的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心肌梗塞的诊疗常规经过进一步培训后,大部分医生对于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典型改变和诊断要点的理解掌握可达到90%以上,对溶栓治疗的认知率可达到92•6%,比培训前的比例多出近1倍,对PTCA治疗的认知率也从7•7%上升到22•2%。这表明当这些经过培训的医生再次面对急性心梗病人时,他们选择最佳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方案的可能性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医务人员培训后对急性左心衰竭诊疗规范中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基本治疗方法的掌握已达到80%以上,这说明培训对提高基层医生处理临床常见危重症的能力将有所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对中风的概念和临床表现的认知程度较高,因此中医诊断符合率高达100%,对于头颅CT在确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大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培训结果的分析中除了可以看到系统培训带来的有效成果之外,也应该看到基层医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基层医生对急性心肌梗塞相关酶学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不高,这可能与基层单位在先前的临床工作中没有广泛采用溶栓疗法有关,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组复杂的综合症候群,易与很多疾病相混淆,因此,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缺血性中风诊疗规范中血压管理的认知率从7•8%提高到51•9%应该看作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说明很多基层医生将来面对相关病人时,可能不再只知道单纯一味地降低病人的血压。管理血压而不是降低血压,虽然只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但却可以使更多的病人避免遭受到脑灌注压不足带来的第二次危害。遗憾的是培训后刚到一半的认知率显然还是偏低了。

从此次培训的结果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在中医诊断、辨证、立法和方药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诊病过程中普遍忽视对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的采集,套用书本现成的模式,不能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所掌握的的病历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因此,一方面中医理法方药各方面基础知识普遍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中又存在的对传统中医的消极态度,这就造成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日渐衰减。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基层中医院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恐怕与日常工作中普遍重视西医诊断治疗,过度关注西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轻视中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对中医治疗危重症的信心有关。

4对策研究和展望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是部级贫困县,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人口50万,但居住分散。当地经济欠发达,多数人为农业人口,只有少数煤矿、化工和制烟业为经济支柱产业,因此人们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当地百姓就医时,小病多在乡镇卫生院解决,大病才到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如果解决不了,个人经济情况又许可的话,则会到州中心医院或省级大医院就医。这就决定了医院的医疗收入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医疗设备相对滞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内地大城市医院相比相对薄弱。前来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样,这不仅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医疗环境(医生的技术水平,病人的文化水平等)有关,还与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贫穷是健康的最大杀手,当地很多病人由于经济拮据,小病硬扛,终成大病;而来住院的患者只带着一两百元钱押金又是常事;病虽重但尚可医的病人,却常因无法承受经济负担而回家放弃治疗。另外,矿山、印染等行业工人由于缺乏严格的劳动保护措施,矽肺等职业病更是屡见不鲜。这就造成了病人身上常常是病多而复杂,病重而无钱医,有钱诊断而无余钱治疗的尴尬情况,让人感到扼腕叹惜,束手无策。而湖北恩施州建始县的这些情况(医疗、经济、交通、地理环境等)在西部贫困地区不是唯一的,而是普遍存在的。

基层中医院面临的困难巨大而复杂,既有经济上的,又有政策上的,还有人才上的。对于领导班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没有生存,就谈不上发展。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很多基层中医院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中,千方百计搞创收,因为没有钱就无法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钱就不能发放足额的工资奖金,没有钱就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培训人才。因此,偏重于经济效益较高的西医检查和治疗是很多基层中医院无奈和现实的选择,传统中医的检查和治疗不能带来足够的利润而被人忽视,被置于从属地位。#p#分页标题#e#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医疗废物;管理;认知

加强医院废物管理的规范化, 可有效控制疫病扩散传播[1]。为了解县区二级医疗机构对医疗废弃物规范化管理的认知与态度, 随机抽取72家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72家基层医疗机构。

1. 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加盖单位公章后回收。使用Excel录入和分析回收问卷。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72家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在18个省辖市随机抽取72个县区, 每个县区抽取1家二级医院, 共计72家医院。72家医院均为县区级医院, 其中公立医院64所, 占88.9%, 民营医院8所, 占11.1%;综合医院60所, 占83.3%, 专科医院12所, 占16.7%。

2. 2 医疗废物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设置情况 72家医院, 60家专门设有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 并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 占83.3 %;6家医院没有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 但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有6家仅设置了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处置, 占8.3%。

2. 3 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的认知 72家医院均知道医疗废弃物危害性, 占100%。70家医院了解医疗废弃物处置的基本过程, 高度重视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并实施规范化操作。但有60家医院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占83.3%;58家建立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 占80.6%;55家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占76.4%。

2. 4 人员防护措施状况 72家医院高度警惕开展相关方面工作的回收人员的防护措施, 开展员工防护知识培训的医院占90.3%;实施个人防护措施的医院占93.1%;开展健康体检的医院占93.1%;总体来看缺乏各个防护措施保护认知的机构, 所占比例都低于10%, 见表1。

3 讨论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通常情况下, 都一般处理医疗废弃物。但是, 医疗废物较一般的生活垃圾更为复杂。医疗废弃物多具有有害物质, 在传染、流行过程中起到扩散疾病的作用, 若相关人员未认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 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会严重污染土壤、地下水、空气等资源, 同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相应威胁[2]。

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发现, 县区级医疗机构大部分能够认识到医疗废物的危害性和规范化管理医疗废物的重要性。医疗废弃物管理护士基本明确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因此能够做到健康体检, 同时医疗机构也会加强护士的安全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多数护士认为有必要采取防范措施。但真正采取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建立重要性医疗机构的只有少数。且只有

通过研究发现, 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对于医疗废物的认知:①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管理, 有较为完善的医院管理, 医务人员较为明确认识到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的重要性。②医务人员的教育程度和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越高, 认识相对较好。③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对于医疗废物的了解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和自己的科室相关度, 相比之下医院感染科人员对于医疗废物的管理比较清楚, 也比较重视[3, 4]。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知, 相关医疗机构必须要加强相关护士的培训工作, 开展岗位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针对医疗废物处置中的各个环节,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工作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优化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使之更安全、方便。加强宣传, 全面提高护士的认识水平, 树立法律意识, 责任意识。

总之, 医疗废物处理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科学、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关系着整个环境的安全和人群的健康[4]。基层医疗机构相比于三级医院, 在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这对医院管理着和相关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庆云, 刘洋, 朱鲲, 等.蚌埠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淮海医药, 2013, 31(6):507-508.

[2] 陈月琴. 24所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调查分析.护理研究, 2013, 27(10):3825-3827.

[3] 王淑琼, 周俊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的探讨.西部医学, 2007, 19(5):984-986.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文5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

对中医的基本认识范文6

医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医学教育的一些通常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如严格的“课程”划分以及按课程建立的知识衔接关系并不符合医学实践中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医学教育指导思想方面对医学人才“高素质”的界定、对医学生毕业即高度适应社会需要的强调、对医学教育充分借鉴某些非医学教育经验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驱动器和调节器,医学教育中存在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悖逆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文化

An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ly Deviating Factors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Education

Abstract:Medical education is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practice.Actually,some routin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re against natural laws.For example,strict disciplinary pis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based on curriculum set-up are in discrepancy with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in medical education;the definition of“high quality”medical talents by the guideline in medical education,the emphasis o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upon gradu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borrowing from the experience in nonmedical education are,to some extent,deviating from the uniqueness of medical education.Culture is the driver and adjustor in human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deviation from natural laws in medical education i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culturally deviating factors.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medical culture

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传承文化,医学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传承医学文化。自有人类医学以来,医学理论和知识、医学经验和技能的传承大体上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祖国医学经典的师带徒模式,一种则是现代医学通行的班级制教学模式。在哲学认识领域,医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践方式与医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共同构成一对特殊的社会实践范畴,我们亦可把它看作“形式和内容”这一社会实践范畴在医学教育活动中的特殊表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能否准确地、科学地把握医学教育活动中的运行规律,是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基本问题。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服从一定的目的,遵守一定的规律。如果进一步分析,对目的的建立源于什么?对规律的认识基于什么?对此,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对目的的建立源于文化,对规律的认识基于文化。因此可以认为,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源动力,而且是规定、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调节器。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对于同样的事物或事件,不同的个体或人群可以有相同的认识方法和处理方式,也可以有根本不同的认识方法和处理方式,对“同”与“不同”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人们所依据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经验判断、社会规范……等等,但归根到底,就是取决于对不同个体或群体起决定作用的文化背景。通常情况下,人类社会实践应该满足两大基本要求,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理所当然也必须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医学教育却未必如此。既然对实践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那么可以推论,当实践偏离目的偏离规律时,肯定可以在文化方面找到问题的根源。

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在形式和内容这一对社会实践范畴中,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基本依据,是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居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在具体的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未必就是医学教育的形式在为内容服务,我们通常看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更多情况下或许偏偏是医学教育的内容在迁就或无奈地适应医学教育的形式。本文拟就医学教育形式不适应医学教育内容的现象以及导致这种现象的文化悖逆因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违规律现象及文化根源

我们知道,医学教育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且医学教育通常的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医学桥梁课程和医学临床课程四大部分构成的。不同的医学院校、不同的教育对象,各大部分的比例各不相同,且各部分的具体课程各有差异。早期的医学教育开设《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七八门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培养同类人才的医学教育,开设的课程也逐步增多,仅以我校的临床医学大专专业为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约开设不到30门课程,目前开设的课程已增加到40多至50门。医学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需按照既定的课程设置及人们公认的课程衔接关系,经由始自基础课终至临床课的全过程,完成所有规定课程的教学即完成了医学教育过程。

我们认为,这样以严格的课程脉络实施的医学教育实践活动是违背医学认识规律的,因为:①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物指标的偏正变异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认识,是从疾病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或者表面现象入手,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而完成的,并非总是遵从医学教育所建立的认识过程以及蕴涵在这一过程中的认识规律。②临床上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系统、整体思想之上的,即首先肯定人是一个整体,人与所在其中的环境是一个整体,人的生理过程是一个虽然联系广泛、错综复杂但却高度有序的有机系统,这种建立在系统、整体思想之上的认识规律与医学教育以对教育内容的割裂而通过一个个孤零零的课程建立起来的认识规律显然不是一码事。

医学教育形式承载的对医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违规律而行的现象由来已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且持久存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须借助文化分析这个工具。文化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源动力和调节器,凡是体现人们主观意志的社会存在,其现象的背后总可以找到文化的影响作用。对于此处讨论的医学教育过程违认识规律而行的问题,主要的文化根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习惯使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顽强的文化力量,它通常作为人们无意识的心理程序制约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班级制医学教育模式自产生以来,虽然有无数的热心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之尝试过各种改革,但其主体模式依然一代一代复制和克隆,并在这种对传统模式代代相承的习惯势力影响下,使医学教育活动中违背认识规律的现象代代相传。二是学科观念的局限使然。在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领域,人们都非常看重学科分类的严格性,特别是医学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大家都津津乐道地把原本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人为地切割成一个个学科门类,且将这种并非文化本身所必然存在的孤岛式知识集合体名之曰“课程”,作为确定人们分别研究问题的依据。在这样一种学科观念的支配下,一门门的学科或课程便成了人们从总体上系统、全面认识医学科学的障目之“叶”,在此局限性的影响下形成的盲人摸象般的认识过程和难识庐山真面目的认识结果,肯定无疑是违背规律的。

2 医学教育指导思想中的违规律现象及文化根源

教育为社会服务,医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即通过特定形式的教育培养输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医学人才。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速度飞速发展,由此带动了医学教育以指导思想为突出特征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当今的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方面特征性地表现为三大趋势:其一,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而且把“高素质”定义为精通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库。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各医学院校互相追逐、攀比,唯恐开设的课程不比其他学校的多,课程名称不比其他学校的新异,由此便导致了无法遏制的课程门数逐年增多现象。其二,强调与社会现实职业高咬合度的对口衔接,不少学校争相把培养的人才一出校门就高水平地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受此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积极探索在有限的院校教育时间内充分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面向的途径和方法,如开办专业越分越细、课程设置越来越专。其三,重视对其他专业改革经验的借鉴,热心于将一些已经在非医学院校或非医学专业收到明显效果的经验和做法吸收进医学教育实践,这方面比较明显的如在医学教育中普遍推行学分制,目前各医学院校在此方面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实践者们似乎确实对学分制的本质有了充分的了解,故而才在医学教育实践中显得那么乐此不疲。

严格地说,医学教育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本科或专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而且还包括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然而人们习惯上指称的医学教育主要是指大学本科、专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本文讨论的范围尊从众意,即“医学教育”是指大学本科、专科的医学基础教育。立足于这一讨论范围,本文认为如前所述的医学教育指导思想确实有悖于客观规律,因为:①医学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毕业后从医执业准备必需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发展深造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着重于培养学生以医学为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在三五年有限的时间内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②医学院校教育应该立足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以便使学生毕业后能广泛地适应社会,而在社会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就业定向后花很长甚至毕生的时间方可能完成的,如果在医学基础教育阶段过分强调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某一特定领域而把课程结构设置得过于专业化,这不是医学基础教育应该做的事,也不能真正达到使学生良好适应社会的目的。③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非医学院校的经验和做法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则不能借鉴,当然根本上不应该简单照搬。比如说学分制问题,在有条件实行之的非医学院校确实在较多的好处,然而学分制的本质是允许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教师,允许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修学方式和修学过程,这在医学院校是很难真正行得通的。

人们在医学教育指导思想方面的违规律现象,其成因仍然源自于文化方面的影响。首先,人类社会的高速度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最终必然集中指向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上。相对于社会发展的事实状态来说,医学教育客观存在的滞后性与人们主观愿望超前性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公众对这种差距的评价、批评和责难,促使医学教育者们反观、检讨医学教育实践进而迫于社会压力,在指导思想上强烈地希翼于通过面面俱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时个个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智囊,进而减轻乃至于消弭人们的批评和责难。其次,同样因为人类社会的高速度发展——更准确地说是高速度发展中的某些不协调因素——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难于就业。这一原本需要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方可根本解决的社会敏感问题,不知怎么竟与高校办学水平和业绩考核建立了超乎寻常的密切关系,于是乎医学教育者们在思想观念上便自然而然地以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作为治校办学的风向标,由此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窄口径畸形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再者,在历史演进过程的文化积淀中,“改革”是任何时候都能令人激情奔涌热血沸腾的超强兴奋剂。不管是出于社会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状态的、观念形态的……种种目的,不少人都热衷于高举改革的大旗对现实社会状态或社会秩序作出一些或大或小或是或非的变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