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例6篇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1

本刊讯(记者田昊) 今年的两会期间,记者有幸采访了两位中药企业界的领军人物,李振江和赵步长。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呼吁: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各级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产业在医药卫生体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上还存在重西医西药、轻中医中药的偏见,而且往往用西医的理论和观点看待中医药。而国际上对传统医药非常重视,已经有92个国家颁布了传统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对他们本国的传统医药进行保护。”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这种情况不仅与我国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也影响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

“中医药贴近‘民生’,中医药有数千年经验,博大精深,善于治疗疑难杂症,特别在老年病防治方面,中医药讲求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平和中庸,较少医疗事故。”全国人大代表、步长集团董事长赵步长说,“发展中医药进社区,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不仅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可以节约大量医保资金和医疗救助金”。

这两位代表从不同的感受都谈到,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外流,一些国家将中药方剂改头换面,利用我国的中药材资源,进行加工,再返销国内,成为所谓的“洋中药”。这些洋中药无论从技术上、工艺上,还是质量和疗效上都不比我国的中药更优质。但是,价格却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大大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大大破坏了我国的中药资源。因此,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体系,有效地保护中医药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将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中医药的永续传承和健康发展。

尽快制定《促进民族医药发展法》呼声日甚

本刊讯(记者胡睿)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出台《促进民族医药发展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多位代表委员联名或单独递交了民族医药立法的相关议案和提案。大家一致认为,落实国务院“制定和实施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指示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民族医药立法,依法保障民族医药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菊芳呼吁国家尽快制定《促进民族医药发展法》,把民族医的发展列入国家卫生事业计划,把民族药的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项目,并把两者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她说我国的传统医药除了中医药以外还有大量的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其文化背景和学术体系都是中医药所无法涵盖的。尽管民族医药资源丰富,但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后,特别是在医药“西化潮”下,许多地区民族医药的文化土壤受到破坏,民族民间医药人员在现代化、规范化过程被“一刀切”,正在失去继承发展民族医药的根本条件。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机构的自主发展权益缺乏保障,经常受到忽视和挤压,以致失去特色,甚至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经济学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中医药界结合中医药发展规律与特征,形成了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并不断发展,指导中医药卫生经济政策的决策。如今,中医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成为社会各界的沉重包袱。随着经济分析的引入,药物经济学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是一类交叉性应用学科。它运用了经济学的有关知识,研究领域包括与药物资源利用有关的经济问题等,研究药物配置与利用,运用有限的药物资源,改善健康。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发展比较快。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药物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发展比较快,但有关中药领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并不多见。考虑到上述情况,本文现做如下分析,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深化该领域分析和研究。

一、中医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医药经济学是一类边缘性学科,包含了中医药学与经济学。从临床中医药经济学层面看,经济学原理与分析技术等被中医药所使用,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最优方案,保证用药的合理性,节省医疗费用,将毒副作用降至最低,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凸显中医治疗较高的价值。中医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在于医学治疗,主要针对治疗效果及经济效益而展开,以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经济开支,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与现代药物经济学研究比较中,医药经济学研究尚不成熟。审视整体理论体系不难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时间晚,现阶段零星地开始于临床医药领域。国外对现代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理论体系方面已经比较完善。在医疗卫生决策领域得到了普遍运用,管理t疗保险用药、研制新药等。确保医疗药品资源较高的投入效率与产出效率。韩国对中医药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医药经济学已经初具体系,一些人气比较高的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备受欢迎,达到了理论高度层面。强化研究医药经济学,对于助推我国中医药事业起到很大作用。国内中医药经济学研究仍需深入进行,而且临床治疗研究还缺少精度与深度。而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缓慢,中医药人才紧缺,许多医院在运行上不畅,中医药材供小于求,中药企业面临着发展困境。

二、中医药经济学的优点

1.中医药的特点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经济学优势,要对其进行分析,先要了解中医药的特征与优点。中医药有我国医学比较突出的特征,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繁荣壮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总结中医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天人合一”的结合观点。中医药学指出,人的身体与神是一个集中体,并认为人和自然也是这种统一的关系。人类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处在一种动态平衡当中。中医学认为,健康需要阴与阳保持协调,如果阴阳不协调,一定会产生不良结果。中医认为,应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应将患者与病孤立来看。在治疗中间,不但要救治人,同时还要治疗病,治标,也治本,驱除毒邪的同时,也匡扶病症,实现最终治病目的。

其次,综合性与医疗伦理的凝结与精炼。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思维模式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多种学科的统一体,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其医药伦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实施仁、爱、善,在人才选用上,讲究尊师重道、仁爱谦虚。

再次,理与术的完美结合。中医依照“望、闻、听、切”实施临床诊治,药物结合非药物进行治疗,结合病症、人与地理等,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充分全面治疗,治疗病症的同时也治疗身体。

2.中医药经济学优点

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中医药表现出以下几种优点。

(1)适应症广。医疗费用不高,群众人脉广。中医治疗副作用少、治疗效果好,从根本上治疗病症,治疗病症的同时,也增强了体质。对一些常见疾病及慢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现代医学运用了许多化学合成药物,产生了巨大的毒副作用,形成了许多大病原性疾病,成为了医学界的难题;而中医药只有不恰当用药,很少因为毒副作用而产生较大的损害。

(2)病症诊断准确且及时,节省费用,不延误治疗。现代医学诊断病症,主要靠医疗检测设备,如借助x光片、CT甚至核磁共振,检查是否出现了急性头痛头晕、脑部梗塞血栓等;借助生化方法,明确是否出现血沉及全生化等;查看是否出现了电解质及植物神经等。逐次进行检查,逐项排除,从不同项目中找寻病症,每天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浪费了大量金钱与精力。中医在诊断上讲究“望、闻、听、切”,优秀的大夫从脉搏中便能知道病症,配合观察患者脸色、辨别气味、询问患者症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给出结论。

(3)中医药药材取材比较广泛,药品研发时间短。我国拥有庞大的药用资源,主要涵盖在许多动植物与矿物中,如果不能利用,多数情况下将成为废弃物,而且人工种植成本比较低。现代医学在研制新药过程中,从寻找药源,到应用于动物实验当中,时间短的话要一年,时间长的话则需要十几年,消耗较高的研发成本,使得药品价格比较昂贵。从已有的文献记载情况看,记载在册的药剂超过10万个,许多药物能够被直接应用在治疗中,为新药开发提供了大量资源。

(4)中医药的优点还表现在预防与保健上。在预防及养生保健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及多种良好的方法。其中,对疾病防疫方面,现代医学研制出疫苗,而病毒产生变异,再根据病情查找病毒,针对病毒寻找药物,当病毒变异时,产生恶性循环,其中像禽流感与非典等就是这种情况。对预防保健,中医治疗中的拔罐与刮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食药同源理论,能够研制出多种功能食品,可调节免疫与延缓衰老等,认为食谱比药物更重要的健康理论,其市场前景广泛。

三、中医药经济学研究运用的分析

未来中医药经济学的研究与评价将是一个必然态势,但目前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有关工作还要继续开展。

1.积极加速培养我国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经济极大推动了中医药教育,而中医药教育发展维持了中医药经济发展,实现中医药经济与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健康持久发展,这是需要思考的话题。中医药院校与传统师承教育有所不同,对此要进行细致总结,借鉴以往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着力提倡学科构建、名师学习、开展临床实践。丰富中医药人才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技术,在临床水平方面有所提高。进而逐步健全中医理论,将中医临床应用能力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2.促使经济学研究更好地应用于中医药研发与创新中。从国际经验不难发现,对原研药与创新药而言,药物经济学研究评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在原研药与创新药上极少具有知识产权。基于中医药理论而研发的中药,如,中成药与方剂等,存在量较大,且最容易获得知识产权。强化研究这类药物,在人民与卫生事业上凸显较大价值。

3.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对中医药事业形成明_的认识,使医药工作者认识到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性,喜爱中医药事业。

4.凸显中医药在某些领域的价值。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与非传染性疾病等,一定要强化中医药治疗。将中医药治疗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如按摩与针灸等,全面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对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要进行大力弘扬,使患者放心接受中医药治疗。

5.强化政策扶持,引起各级政府足够重视。把中医药融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完善不同级别的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治疗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档次。拓宽服务层面,使服务内容更为丰富,凸显中医药治疗的重要价值,让大众对中医药治疗的优点形成深刻认识,在治疗中,真正感受实惠。

6.结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序推进我国中医药。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医学紧密结合了现代科技。我国药品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模式,变成了现代中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技术不断优化与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也逐步创新,中医药质量标准也不再是传统模式,变成了多指标与复合化的模式。药物经济学在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产生了新的参照体系。从成本收益视角来看,中医药研究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从实质意义上提升来看,促进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3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15-04

1关于中医药的历史地位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讲话中表示中医是个宝,自己非常信中医,并举例说,自己有一次感冒咳嗽久吃西药不好,在别人建议下去找老中医服用“宣肺止咳”的中药,一剂下去就好了,不仅让她对中医药由衷佩服,而且感受到了中医的“宣”,并经常到处宣传中医药。一位同事说,她父亲经常有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看西医后有控制但没治愈,后面就找中医吃中药,最后病好了,现在特别相信中医,闲暇时间自己找中医书学习,老人身体越来越好,经常到市场或山上或田间地角找采中药,自采自治。一个人脖子上长了一个包块,看了很多西医,吃了很多西药但不见好转,后面找中医吃了几副中药,包块就消失了。被北京中日友谊医院判了“死刑”的一个乳腺癌患者经过云南一位名间老中医的治疗,现在已经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类似这样的患者不计其数,举不胜举,这说明华夏大地几千年孕育出来并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中医药是一门医学科学,可以拯救众生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贡献世界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文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如中医始组及针灸按摩之祖黄帝和歧伯、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陀、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家葛洪、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作者皇甫谧、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大国医朱丹溪、《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等中医药大家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经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药巨著。但是中医药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尤其是近现代在西医药传入中国后,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中医药通过各种渠道东渡扶桑、进入西方世界的同时,一些中国人自己在否定中医,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所谓的“大专家”、“大学者”,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忽略中医药。当然中医药并不会因为不同的声音或杂音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一直在艰难中不断前行,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正确认识中医药、理解中医药、宣传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对中医药事业本身发展而言、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而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关于中医药的发展前景

中医和西医都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西医进入我国仅一两百年,但从现实情况和统计数据看,中医和西医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情况,西医发展强势,中医相对弱势[1],现实中也还存在西医歧视中医、西医人看不起中医人的情况[2]。但是,说西医强势不等于中医没有发展,实际上,自己与自己比,一年与一年比,中医药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省独立设置中医医院由1980年的9所发展到现在的105所,卫生技术人员由906人增加到现在的10950人,中医病床数由667张增加到现在的16858张,并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从基础设施来看,2007年云南省各级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积60.02平方米,2012年房屋建筑面积90.15平方米,增长33%;2007年中医医院固定资产14.84亿元,2012年固定资产31.53亿元,增长53%;2007年中医医院万元以上设备0.53亿元,2012年万元以上设备1.49亿元,增长64%;2007年中医医院职工总数10544人,2012年职工总数12686人,增长17%,2007年中医医院卫技人员8919人,2012年卫技人员10950人,增长19%;2007年中医医院编制床位9614张,实际开放床位9214长,2012年中医医院编制床位16515张,实际开放床位16858张,分别增长42%、45%;从服务能力方面来看,2007年全省中医医院总诊疗87158万人次,门诊73116人次,2012年总诊疗1156.32人次,门诊1105.14人次,分别增长25%、34%;从造血功能方面来看,2007年中医医院总收入19.53亿元,其中医疗收入13.32亿元、药品收入5.43亿元、财政补助7759.75万元,2012年中医医院总收入39.60亿元,其中医疗收入19.17亿元、药品收入15.28亿元、财政补助6.03亿元,分别增长51%、31%、64%、87%。可以说,当前正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2.1历史事实是中医药被群众选择的必然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是用无数事实和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因此,尽管历史上有时会有人发自不同目的想否定或废除中医药,但他们的愿望最终都未能实现,中医药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并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医药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也是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2.2独特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人们选择中医药,自然是中医药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好处,这一好处就是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诊疗上的“简便验廉”。中医古有“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之论,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术是使人不生病,健康长寿,无疾而终;次之的医生是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让疾病在初期夭折终止,不让其对人体造成伤害;再次之的医生是治病救人,病已形成,人已受害,医者能转危为安,治愈疾病,使人体恢复健康。中医药的先进理念让中华民族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付出较少的生命代价,而西方只能忍受疫病夺去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生命。另外,中医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艾灸、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非常有效独特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而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和慢性病、病毒性传染病等问题将给中医药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2.3国家政策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对待中医药在新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医药事业逐渐走向复兴。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3]。200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医改,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医保全服盖,过去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作诊查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反而出现病人呈井喷式增长,群众对医疗服务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央出台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中医药纳入国家层面去谋划,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4费用低廉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老百姓当前反映比较强烈的突出问题,新一轮医改启动后,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差距。我们经常讲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应该说看病费用低是中医药的一大优势。李家伟[3]等对中西医门诊治疗同病种费用的回顾性调查、张涛[4]等人对县级医院非手术中西医治疗同病种费用的比较分析证实,同样的一个病,用纯中医治疗比纯西医治疗便宜、中西医结合治疗比纯西医治疗便宜。中医特色技术,特别是一些中医非药物疗法,不依赖大型诊疗设备,医疗成本低,患者费用自然降低。

2.5西医面临挑战是中医药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

2.5.1抗生素的挑战抗生素是西医发展的里程碑,杀菌特异性强,但是抗生素会产生抗药性、耐药性,对药物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催生“超级细菌”,使治疗剂量越来越大,产生药物依赖性,导致人体抗病能力退化,引发人种质量下降和衰退。用药剂量越大,人体内蓄积的化学毒性增大,从量变到质变,产生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药源性、医源性综合症高发,使人类社会健康面临巨大危机。抗生素抑制和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导致内毒素释放,是人体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它与人体内被杀灭细菌的数量成正比关系,细菌被杀灭的越多,人体内的细菌释放毒素就越多,内毒素进入体血液循环后,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过程,引起发热、休克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衰竭等。

2.5.2病毒的挑战西医为之骄傲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无效。到目前为止,西医只能抑制病毒,无法杀灭清除人体内的病毒。非典、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各种新型病毒性传染病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得到有效治疗的事实说明,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5.3治疗方式的挑战输液在国外相当于小手术,但在中国输液是西医治疗的主要方式,到了医疗机构,不论是省州市的大医院还是县乡村医疗机构,不管是急症慢病,大病小病都进行输液治疗,输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毒副作用越大,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的原则”,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2.5.4看病贵的挑战现代医学利用化学、物理、电子等科技手段,把先进的仪器设备移植和广泛应用于西医临床,更多的西医临床医生只认机器不认人,特别是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让医生采取保护性诊查,凡是入院病人都搞大检查、大处方,结果过渡检查、过渡治疗比比皆是,增加了病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生存压力,一些地方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反映了生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改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从改革推进的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看,“看病贵”仍然是医疗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

3关于中医药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就号召“西学中”,倡导中西医结合;1982年宪法明确“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5年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党的十七大、十报告和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党和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决心;“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一直指导着中医和西医享有同等发展的权利,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跃升,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5]。

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提出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这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定“坚持中西医并重”,才能有效做好“中西医结合”;只有把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搞好了,才能促进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对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关于“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批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

当前,中医药事业在国家扶持下,民众需求日益壮大,发展迅猛。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中医药发展正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深化医改攻坚期、政策机制完善期、历史战略性机遇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每位中医药人应在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指导下,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势”和“大事”,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自立、自信、自强,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为维护国民健康、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克林.云南省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9):13-16.

[2]贾谦,中医药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原创医学复兴论坛;2008,(11):16.

[3]李家伟,张璐莹,王峦,等.中医与西医门诊治疗同病种费用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13,(5):24.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 国际化 发展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传统医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朝阳产业”。“传统医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确立的以传统医药理论为主导,现代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门从事传统医药资源利用、开发、研究、产品经营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体系。”[1]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受关注度日益凸显。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即传统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传统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也同样不可避免。我国传统医药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延绵发展的传统医药宝贵财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靠的疗效和丰富的医药资源,其产业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传统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历史等原因也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传统医药发展中不容回避的任务。

一、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符合时展需要

医药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现代医药产业始终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致使传统医药产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以及人类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药食同源、无毒无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关注,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天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传统医药科学,国际医药界也开始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使用。”[2]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在多个国家建立相应的医学合作与培训中心。进入新时期,WHO明确把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研究列为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兴起的“替代疗法”也充分说明了传统医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价值开始得到了应有认可。从传统药物来看,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植物药市场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10%。相关专家预计,“天然药物在世界药品市场容纳量可达400亿美元。”[3]不难看出,传统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空间。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换言之,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展需要。

二、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传统医药持续绵延发展的国家,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天然资源、安全可靠的疗效等得天独厚的传统医药资源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固有的优势。

第一,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体系优势。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史上,传统医药的发展无处不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程度的传统医药发展,其中在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尤为显著,然而最终形成体系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并不多,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以我国传统医药为典型的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国、印度、埃及、罗马),但其他传统医学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只有中国传统医学历经考验长盛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和安全可靠疗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这使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备了强大的专业理论支持和保障。

第二,丰富优质的天然药物资源和疗效可靠的成方验方优势。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独具优势的天然药物资源。其储藏量大、品种多、质地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0余种,药用动物1580余种,药用矿物80余种”。[4]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物资源“王国”,是世界天然药物资源之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疾病的不断“斗争”,创造了数以万计疗效可靠、成本低廉的秘方、成方、验方。这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可替代的固有优势。

第三,初具规模的药物生产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也随之推进。从产值来看,“2009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5]从规模看,“全国现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千余家,中药经营企业一万多个,药材种植面积近600万余亩,正式批准的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中成药产品已达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6]从市场空间看,当前中医药的传播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已开始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重要贡献。这使其在国际化发展中增添了一个有益的优势。

三、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

尽管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和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的天然药物资源危机。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就是天然的药物资源支撑,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总体上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相应地,以天然野生药用动植物为重要资源支撑的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一定的药物资源危机。

第二,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技术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深入,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与现代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端产品缺乏,缺乏竞争力,因此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下。如就中药市场来讲,据统计,“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5%,而日本占80%左右,韩国占15%左右,中药出口额不到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7]这没有体现出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应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技术。

第三,产业小而散乱。我国传统医药产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数量由少到多,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缺乏统一化和规模化经营,绝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散乱,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高端医药产品缺乏。因此,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优势,尤其是在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医药产业居于市场主体地位的环境下,明显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如就中药而言,相关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10%,发展压力巨大。

第四,因缺乏自身的“行业标准”而被认可度低。受发达国家现代医药文化的冲击,当前国际医药领域使用的行业标准中不但没有公认的中医药标准,而且还用现代医药的行业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医药属“对抗医学”,中医药属“平衡医学”,是完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两种医药科学和文化,在发展中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行业标准。用现代医药标准衡量要求我国传统医药,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总是面临诸多与“国际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习惯了现代医药标准的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认可度较低。

四、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应解决好的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开拓市场、产品升级等方面。

第二,进行“化零为整”的行业改革。“化整为零”的改革是指把当前我国传统医药小、散、乱的现状通过联合、并购等方式,使其统一、规范、系统、规模生产经营,从而进一步消除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无序生产等现象,有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三,加快中医药产业的行业标准建设。行业标准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行业标准,就没有认可度,有了行业标准就有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产业行业标准。包括产品生产流通、质量标准监控、疗效与安全评估等环节。

第四,充分利用中医药独有的疗效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中医药独有的疗效是指中医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具有的安全可靠的特殊疗效优势。尽管现代医学标准认为我国传统医药缺乏作用机理的有效性论证说明,但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安全可靠疗效优势用其实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没有行业标准而导致的被认可度不高的缺憾,进而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

第五,进一步加强生态立法保护。加强生态立法保护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中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导致的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以生态保护为由针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设置的贸易壁垒,以推动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鳞.云南民族传统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3):159-162.

[2]吴道显,孙永林,王珍喜.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探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132-134.

[3]李景东.中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13,(2):105-106、125.

[4]中医药产业研究课题组.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5,(6):106-109.

[5]王强,梅之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发展[J].医药导报,2011,30(3):281-284.

[6]王虎.对中医药产业现状、面临机遇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3):153-154.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5

2005 年是医院管理年,医院通过方方面面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构筑医院健康的运营环境,效果在一些地区和医疗机构已经开始显现。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天价医药费、九只眼球被摘等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但是医疗机构作出的努力也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看点:医院管理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加强对医院的指导监督;努力提高基础医疗质量;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收费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控制医疗成本;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政策之变二:药品价格依然在降

2005 年政府出台的政策“组合拳”,无疑是想规范医药行业,特别是想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但“三项改革”的不同步,尤其是“以药养医”的政策迟迟未见取消,对医药生产和流通都产生不小的影响,由于医院和医生对药品的选择传递给企业的需求信号不能反映真实的医疗需求,有限的医药资源流向高价药品,而不能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看点:第15 次:调整卡介苗等部分计划免疫药品的含税出厂价格;第16次:制定医保药品目录内199 种西药的最高零售价格;第17 次: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非处方药定价权下放。

政策之变三:“新农合”和两网建设

到2006 年,“新农合”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 年达到60%,2008 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 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 年内,“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将带来大约4 5 0 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而其中的80%是由财政“埋单”。同时国家也将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的“两网”建设。

看点:2005 年8 月10 日,国务院第101 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06年开始,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农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由目前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10 元,农民个人的缴费标准不变,仍为10 元。

政策之变四:打击虚假医药广告

医药广告的违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有数据表明,违法药品广告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2004 年1月-11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了50 个电视台(频道)的41281 次药品。2005 年10 月15 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爱生活、关爱健康”拒绝虚假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日活动。

看点:一是增强公众对违法虚假广告的识别能力;二是发挥社会对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督力量;三是引导新闻媒体规范其广告行为。

政策之变五:整治非法行医

2005 年4 月19 日,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2005〕21 号)精神,卫生部、科技部、公安部、监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总后勤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各方面的工作。

看点: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清除医疗机构中的假医生;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严肃查处利用B 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政策之变六:《保健食品注册管理

办法(试行)》施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强烈需求,保健食品产业迅猛发展, 保健食品的注册申报量急剧增长,给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的有关保健食品审批的法规文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需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看点:保健品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的技术要求提高;为申报新功能、使用新原料留下了空间;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时限缩短;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类似于新药证书。

政策之变七:网上药品交易开禁

2005 年10月8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官方网站公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起,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个人提供药品交易。而此前,网上药品交易一直属于非法行为。2004年7 月8 日,SFDA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禁止在网上经营药品,所有“网上药店”都属违法经营。

看点: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只能在网上销售本企业经营的非处方药,同时不得向其他企业或者医疗机构销售药品。

政策之变八:药店处方药限售以及禁售

2005 年12 月1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公布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凭处方销售药品的名单。规定注射液、肿瘤治疗药等11类药品必须凭处方销售,品、终止妊娠药品等8 类药品零售药店不得经营。不过此次公布的处方药名单未将中成药列入。

看点:须凭处方销售的11 类药品:注射剂、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其它按兴奋剂管理的药品、精神障碍治疗药、抗病毒药、肿瘤治疗药、含品的复方口服液、曲马多制剂、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激素及其有关药物、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药店不得经营的8 类药品:品、第一类、终止妊娠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品种、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放射性药品、疫苗。

政策之变九:新血站管理办法出台

2005 年12 月5 日,卫生部为确保血液安全,规范血站执业行为,促进血站的建设与发展,《血站管理办法》,并决定自2006 年3 月1 日起施行。1998 年9 月21日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暂行)同时废止。

看点:严禁设置营利性特殊血站;中心血站血液中心不共存;血站三年须验一次“执照”;对献血者必须先核对身份;造成血液传播病一律关门。

政策之变十:医检减负

2005 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制订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医院在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测和治疗收费上不得区别设备产地、型号,并遵守“不盈利”原则。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13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026- 03

0 前 言

医药技术创新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专利权的交易也愈发频繁。无论是单项医药专利的交易、医药专利组合的交易,还是医药专利权的质押融资,乃至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都需要对医药专利权的价值进行认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6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中指出:“推进知识产权产品价值计量标准和方法研究,完善推广知识产权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医药专利价值评估是医药专利投入市场的基本前提,对其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定,能够促进t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现状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是医药专利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桥梁。但评估体系的缺失,阻碍了医药专利权的转让与质押。而医药专利交易市场和融资市场发展缓慢,也反过来导致了其评估理论的陈旧。因此,对医药专利权价值的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专门对于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的研究很少,研究多集中于专利权的价值评估。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方法,即成本法、收益法与市场法。这三大方法也是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在内的实务界使用最多的方法。另一类是新兴方法,国内外学者将金融领域与系统工程领域的数学模型应用到专利价值评估中,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于磊,2010)、蒙特卡罗模型(马俊海、张秀峰,2011)、BP神经网络法(胡启超,2013)、模糊实物期权法(刘岩、陈朝晖,2015)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基于医药行业专利权的研究很少,没有体现医药专利权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直接套用。

2 医药专利权的特点

医药专利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它的创造来自于智力劳动,形成于研发及实验,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使得医药专利除了具有一般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专有性、法定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

2.1 价值波动大,不确定性强

医药专利权受到外部影响大,国家医药政策及科技发展速度均会对医药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国家颁布有利的医药政策,会引起医药行业交易需求上升,医药专利的价格上涨。如果医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会引起该领域内的医药专利价值下降。由此看出,医药专利权价值需要格外考虑风险因素。

2.2 研发周期长,评估难度大

医药专利权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研发与反复的实验,从新药发掘到时候上市,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不同的阶段,医药专利权的价值相差很大。例如:新药研发过程可以分为未确定化合物阶段、确定化合物阶段、临床前研究、获得临床批件、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获得生产批件阶段,新药价值不同阶段各不相同。对医药专利权或者医药专利组合的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大量信息,评估难度高。

3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方法改进

由于医药专利权自身的特性,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应仔细斟酌。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理论陈旧,三大传统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医药行业的特色。例如,成本法只考虑了研发实验阶段投入的成本费用,未能考虑医药专利权未来的获益能力;收益法是将未来能获得的收益或是现金流进行折现,忽视了风险;市场法是从市场中选取类似的可比交易专利进行参数修正,而通常在市场中难以获取同类交易案例。而新兴方法多数未能考虑到医药行业的特点,且参数的确定较为复杂。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务界经验,本文认为医药专利权评估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3.1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中国技术交易所组织编写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操作手册》中,已经提出将专利价值度从技术、经济和法律这三个维度进行分解。这三个维度进一步分解,技术价值度指标分为注册分类、发明人先进性、行业发展趋势、适用范围、技术依存度、可替代性、技术成熟度。经济价值度指标分为市场价值、注册审批进度、竞争情况、研发成本、应用情况。法律价值度指标分为多国申请、挑战次数、依赖性、不可规避性、有效期、专利侵权可判定性。在进行医药专利权评估指标的设计时,可以根据以上指标进行细化,也可以根据医药专利的特征对个别指标进行修正。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对被评估医药专利开展定性的评价。

3.2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需要把收益法和实物期权法结合起来,同时考虑获益能力和不确定性,才能合理估计医药专利权价值。在以往实物期权评估知识产权时,是将被评估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过于笼统。由于医药专利的研发实验周期长,处于不同阶段与环境下的医药专利权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对应的期权价值也有所不同,应当分类进行讨论。

3.2.1 医药专利权分次投资的研发期权价值

其可选择Geske复合期权模型来计算。Geske模型将项目投资决策看作由两个欧式看涨期权,即早期的投资机会是为后来的投资做准备,是对复合增长机会的投资,亦可看作是看涨期权之上的看涨期权。这一假设更符合医药专利以及医药专利组合研发的实际情况。由于在整个医药研发过程中,前期研发投资是后期研发的前提,因此可以适用复合期权。

3.2.2 医药专利权形成后理想环境下的期权价值

其可选择B-S模型。即在医药专利权形成时,市场条件理想的前提下,所拥有的一个看涨期权。在此处可以引入模糊数学将传统的B-S模型中的输入变量模糊化,并用模糊数来量化风险,将结果锁定为价值区间。在所构建的模糊实物期权模型中,还可以加入价值损漏率等因素,使得其价值评估过程更加精确和科学。

3.2.3 医药专利权形成后不理想环境下的价值

其可用延迟或放弃期权的二项式模型。若市场状况持续恶化,导致医药专利无法带来足够的预期收益来承担继续等待的成本,企业将会放弃追加投资,这实际上是执行了一项放弃期权。只有当市场反馈表明后续投资有很大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时,企业才会追加投资。如果市场达不到预期,决策者会持续观望,等待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利用二项式延迟期权模型。

3.3 应用博弈论模型

我国缺乏完善的医药专利评估体系,因此在医药专利的交易中,买卖双方协商定价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只有马小琪(2006)在其博士论文系统阐释了应用了博弈均衡理论的资产评估机理。实际上,在医药专利权的评估中,交易双方在达成意向前已经过一定的谈判过程,并且对最后的成交价格认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医药专利权交易双方均有达成转让专利资产的意向,又具有各自的利益考虑,所以双方是合作前提下的冲突博弈。对此可应用博弈论模型,用完全信息下和不完全信息下的o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具体讨论。

4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建议

4.1 建立健全医药专利价值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是科学确定医药专利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体系,评估方法也较为陈旧。应当结合医药行业的特色,探索影响医药专利权价值的具体因素,适当选择评估方法,加深理论研究,合理利用专家工作,提升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

4.2 构建医药专利权的信息化平台和评估数据库

目前,我国医药研究机构与个人持有医药专利数量很大,研究成果交易较为分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医药专利持有者难以找到市场,投资者也很难找到所需要的技术。由政府主导,企业、高校等市场主体及中介机构协同参与,共同构建医药专利权的信息化平台和评估数据库,为个人、高校、科研院、企业及评估机构提供医药专利查询、专利价值评估、技术咨询、法律顾问等服务,无偿或有偿的向技术转移双方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提供更多交易案例,有助于医药专利的交易和融资,提高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效率。

5 结 语

医药专利数量的逐年增加,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医药市场专利交易与融资。目前我国医药专利价值评估理论仍不成熟,因此,对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传统收益法的基础上,根据医药专利所处的不同阶段与市场环境,提出将实物期权和博弈论引入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更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其价值。事实上期权定价与博弈理论里的相关模型很多,具体的模型应用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天歌,王金苗,袁红梅.基于专利维度的我国生物医药核心技术的识别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4):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