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的特点范例6篇

仿古建筑的特点

仿古建筑的特点范文1

仿古建筑日渐成为中国建筑界有望恢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渠道。文章通过研究保定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内容,结合文化背景,对保定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进行阐述,并对保定仿古建筑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保定仿古建筑;地域性;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

中国保定古建筑一直是世界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亚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精粹之一。保定仿古建筑不仅丰富了保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也成为保定古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还创新了仿古建筑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探索研究,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已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一、保定仿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

保定古城的改造包括内部装修风格的复古统一化,以及室外建筑风格的古色书香气氛的营造。保定仿古建筑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柳槐荷花”为特色,秉承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做具体设计。例如,所有仿古建筑取用木质书法牌匾,灯光照明采用民族特色的黄珠光灯,既传承了商业街的历史文化,又体现出街道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配合保定仿古建筑改造顺利进行,裕华路街道的改造成为重点。改造分三个部分:商业服务区是以行政和管理仿古建筑的办公区为主,西起恒祥大街东至直隶总督署;历史城市风貌区主要以名胜古迹、园林景观绿植为主,从直隶总督署到穿行楼街;复合休闲区主要以综合商业店铺与休闲娱乐为主,主要从东边的穿行楼街到长城南大街。仿古建筑在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是带有古代特色的景观小品等设施,散布于广场、绿地之中。包括小型建筑设施,如碑文、生肖石像、花架等。这些设施有利于增加保定的地域性文化色彩,在场地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这些景观小品体量小,具有灵活、生动等特点。

二、保定仿古建筑的价值

(一)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建筑文明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传统建筑语言应该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在一些沿街的历史商业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尤其在保定古城旅游景点和旅游风景区中的仿古建筑标志物被较为广泛地使用。这种现象说明,仿古建筑符合人们的传承心态,同时又能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深得广大人民的厚爱。仿古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既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本土的乡土特色,又体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开放性,这是该建筑的独特文化价值所在。

(二)仿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保定虽然不是旅游大市,但随着旅游业的日趋兴旺,自然也不会忽视旅游市场的经济价值。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几年来旅游业的繁荣给仿古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一阵仿古建筑风潮。因此,对这种新兴的、发展范围广泛、装饰风格多元的建筑形式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仿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现代仿古建筑的研究,有助于对保定现代建筑历史做出补充。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今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浪潮中的再现,体现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传统地域民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保定古民居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受木材易腐蚀、易虫蛀及易风化的特性制约,导致建筑物的寿命不长,不易长久保留,建筑体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通过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木材在仿古建筑中的综合运用,可以将那些曾经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然或者人为损毁的经典建筑更长久地再现于人们眼前,能够更加直观地彰显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保定仿古建筑的发展策略

(一)增强仿古建筑的安全防范意识保定古城中仿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随着近几年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招揽游客,各地景区纷纷重建、修复、返修仿古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也最容易因结构不合理、设计不合理、布局不恰当等问题,引发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在维修之前,和景区相关设计部门应该把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木料防潮防虫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否则,仿古建筑只能沦为“临时建筑”。

(二)仿古建筑与新城市的建设并驾齐驱保定古城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建筑的历史文化和人土风情给予原汁原味的保留;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历史潮流,不断更新城市面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仿古建筑的保护模式与新城规划并重的准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大规模的改建中,要加强整体规划以保证城市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的完整统一。

(三)积极培养仿古建筑专业人才高校应该增强对仿古建筑保护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比如城市规划遗产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类专业等,但是并没有像很多热门专业那样受到广大学子们的青睐。因此,需要社会和学校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古建筑的保护研究水平。

四、结语

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出发点,决定了仿古建筑的修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收获的过程。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全世界文化相互的交流和冲击,促使仿古建筑的形式多样化地发展。保定古城建筑形式的建设应当结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和保定古城的文化历史背景,这是仿古建筑发展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薛玉宝.硬山仿古建筑施工工艺及结构类型的探讨[J].古建园林技术,2002(4).

[2]姜磊,陈方慧,舒畅.仿古建筑的真实性探讨[J]0华中建筑;2008(6).

[3]李剑平.仿古建筑形式面面观[J]0山西建筑,2002(1).

[4]姜磊,舒畅,陈方慧.西溪湿地仿古建筑设计[J].华中建筑,2008(8)0

仿古建筑的特点范文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何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节点。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仿古建筑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传统仿古街区;同质化;商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形式外延;商业建筑特征;原住居民

1 忽视对地方传统商业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使得新开发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文化内涵缺失

所谓“商业文化”,即传统商人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实践中创造的人文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包括商业组织制度、商业技术、经营艺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商业教育、社会习俗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它是支撑中国传统商业街区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核,也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包含有几个方面的特质:(1)传统文化性。中国传统商人绝非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贩夫走卒,而多是有着极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传统文人。这些传统商人不论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观等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作为儒学基本内涵的“礼”,原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1](2)地域文化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农社会。封建小农社会的特点就是社会封闭且自给自足。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就植根于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统商人无不是以此为纽带结成了商帮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商业文化体系。地方商业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特色的商业组织制度,经营艺术,地方特色的城乡商业建筑,市井民俗等。这些都为传统仿古商业街区打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3)商业活动的时效性。中国传统商业交易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职业商人、商行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还有就是普通百姓自发的商品交换。这两种商业行为都是传统商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后者而言多是有一定时效性、周期性的。这些商业活动多是依附于一些民俗活动或地方的特色吉庆节日,如庙会、场会、春节等。

2 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类、文化类商业项目在街区商业业态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小,使得这些新开发的仿古商业街商业形态趋同

所谓商业业态,即商业经营的形态包括商业经营的类型、场所、规模、形态等。[2]我国目前传统商业仿古街区项目根据业态可分为:旅游休闲类、文化休闲类、商贸购物类、餐饮类、商贸休闲综合类等。但不管是哪一类,由于是传统商业仿古街区而不是商业街区,其传统文化性都应当得到尊重。特别是在仿古商业街区业态构成中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特色或地方市井民俗的文化商业类项目比重应当达到适当的比例。也许这些商业项目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是其对整个项目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特色化经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 过度的商业运作使得原住居民流失,从而导致地方特色、市井民俗日渐消亡

一个地方的特色区域文化往往是以人为载体承传和体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俗文化无一不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样一个传统商业街区的最大魅力在于受众可以体会到其有别于现代商业街区的特色市井民俗、轻松惬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市井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在原住民身上。当下很多传统商业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将原住民迁出,改造完成后沿街的大量民房被改作铺面并采取市场化的招商方式进驻。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日趋贵族化。高企的地价、物价以及喧嚣的商业环境使得原住居民难以回迁。这就使得改造后的传统商业街区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依附在原住居民身上的地方传统文化、市井民俗荡然无存。这种只有经济利益没有人文关怀、只有商人没有原著居民的仿古商业街区无非只是披着伪劣仿古形式外衣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其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4 忽视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整体继承,使得新打造的传统仿古商业街区外延外观单一形式僵化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建筑形态源自中国传统建筑,而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从建筑文化、营造方式还是形态特征都有着一套独特且完整的体系。其单体建筑形式、建筑组合、材料、装饰手法都极为考究且各具特点。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商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在继承传统建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站在一个系统、全面的高度承传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而仅琐碎、零星甚至异化地堆砌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形式元素。使得很多仿古街区建筑外貌有粗糙、肤浅甚至庸俗的感觉。(2)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材质、色彩特征。中国传统建筑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传统木质结构,用机器加工代替了手工营造,使得这些建筑外观看起来粗糙而肤浅。在色彩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受到封建礼制、民族审美情结和所使用材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建筑非常讲究含蓄内敛意境的表达。[3]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与营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文化影响极大。儒家讲求礼制的思想;道家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佛家讲求“隐忍”“苦修”“顿悟”“禅意”的思想。忽略了对本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建筑形式上相互抄袭导致仿古商业街区建筑形式外延趋同。中国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地理、气候、文化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又带有各自的地方特点,而现在很多仿古街区的建筑设计忽视甚至漠视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外延特点,教条化的复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

5 只关注传统建筑的共性特征而忽视传统商业建筑的商业特性

在建筑功能构成方面,中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封建小农经济。(1)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交易活动。在规划方面,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受封建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呈现出一种封闭性、领域性的特点。封闭性,即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强调以街坊为单位封闭设计与管理模式。一个商业街坊区域内集居住、商业于一体,呈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领域性,即由居住区发展而来的商业街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时间越长则领域性越强。领域圈内,物质形象、人文形象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导致地块大多只能向纵深发展。遂致窄边向街、家家紧靠,呈现“小、密、多”的特点。(2)街道尺度适宜。传统商业街区大多街道宽度较小临街建筑低矮,街道轮廓比多为1∶1.5。小型商业街道宽度一般为4~8米,沿街建筑高度通常为4~6米。具有这种尺度关系的街道空间容易让人感觉亲切、怡人。容易展开商业行为。(3)建筑形态古韵浓厚。商业街道和建筑均具有古朴窄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魏云.国内外仿古街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0(07).

仿古建筑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仿古建筑结构体系结构构造

1.前言:

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方法和布置模式,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虽然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始终活跃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式传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木结构在节能环保、材料的选择、防火与防腐方面的处理等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如何使中国古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这是现代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只有将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到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之中,才能使其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现代仿古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组合为主的受力系统,吸收了传统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精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为装饰效果,从而达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

2.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代的仿古建筑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使其在油漆彩绘之后达到与木结构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殊要求:

2.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结构受力构件的规格必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中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必须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2.2屋面造型要求

由于古建筑中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2.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

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受力体系为钢筋混凝土,装饰往往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

3.工程实例:

李白纪念馆位于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修建的。李白纪念馆是全国最大的李白文化资料中心和李白文化主题公园,1962年修建,1982年开馆接待游客。主要包括太白堂、太白书屋、听涛轩、问水榭、望月亭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建筑群。由于受到2008年5.12大地震的影响,李白纪念馆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为了支援江油市的重建工作,我院承接了李白纪念馆恢复重建工程的设计工作。该工程包括十多个单体建筑,结构形式均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下面就以太白堂为例介绍几点结构设计体会:

3.1 结构体系:

太白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采用SATWE程序进行整体计算,主受力框架采用PK程序复核计算配筋。主受力框架立面详见图1,结构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叠梁式”,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其传力途径也明显不同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荷载通过T形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再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通过最底层的梁传给框架柱,形成了“柱托梁、梁托柱”的特殊结构体系。

3.2 屋面板的设计:

木结构的屋面木基层是由望板和橡组成的,这就使得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为T形,板肋之间的距离很近、肋高较小见图3,加上屋面陡峻、造型复杂,屋面一次性全现浇施工难度很大,支模困难,混凝土浇注质量和外观效果均难保证。故太白堂将屋面板设计成叠合板,先预制单块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板(或几块T形板组合)作为底模,再在底模上绑扎钢筋网,用细石混凝土浇注叠合层,完成后二者形成整体共同受力。设计时按叠合前和叠合后分阶段对T形板进行强度计算、抗裂验算、挠度验算。均满足旋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力要求。

3.3斗拱的设计:

在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是作为受力构件还是纯装饰构件?采用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太白堂的结构设计中,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仅作为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

4. 结束语

仿古建筑的特点范文5

1仿古建筑的分类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

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多样性增加,同时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水平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仿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也百花齐放,根据其建筑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结构形式。

(1)木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木结构是指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木材为主。

与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木结构主要有以下优点: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再生产周期短;木材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木结构建筑重量较轻;木结构建筑美观,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木结构建筑建造方便,木材容易加工且便于运输和加工;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木结构同时也有一些致命缺点:木材容易腐蚀;木材易于受虫害侵蚀;木材易于燃烧;木材各向异性,木材强度按作用力性质、作用力方向与木纹方向的关系一般可分为顺纹抗压及承压、横纹抗压、斜纹抗压、顺纹抗拉、横纹抗拉、抗弯、顺纹抗剪、横纹抗剪、抗扭等,各种强度差别相当大,其中顺纹抗压、抗弯的强度较高。正是由于这些致命缺点影响了木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推广和大力应用。

2007年3月,一座以仿中国山西五台山唐代全木结构建筑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动工,其中“大雄宝殿”工程(图1-1)便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复制品”。

加拿大大雄宝殿,以五台山大佛光寺唐代遗存的东大殿为蓝本,采用全木结构,基本按1:1的比例进行仿造施工,整个建筑不用一块砖、一斤水泥、一枚铁钉,构件之间全部由木钉或生漆黏合。建成后的大雄宝殿,总长度44米,纵深度30米,总高度17.8米,建筑面积1418平方米。

(2)钢筋混凝土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

和其它材料建造的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整体性好,可通过灌筑成为一个整体;可模性好,可灌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和构件;耐久性和耐火性好,混凝土将钢筋包裹在里面,使其不易生锈,结构遭遇火灾时,钢筋有的混凝土保护,不会因升温而使钢筋软化;取材方便,建造和维护费用较低。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自重大,不使用于建造大跨结构;抗裂性差;施工周期长等。

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1年10月24日动工。重建后的越王楼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风格为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主楼高99m,内外15层,底面东西及南北长度分别为66m和88m,总建筑面积为26000 m2,如图1-2所示。

黄鹤楼重建工程于1981年10月动工,1985年6月竣工。黄鹤楼主楼的重建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其更加高大雄伟。主体结构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高度为5l.4m,底层和顶层边宽分别为3Om和18m,建筑面积为4000m2,飞檐5层,攒尖楼顶,屋面材料采用金色琉璃瓦,各个楼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如图1-3所示。

西安大唐芙蓉园于2004年12月竣工,占地1000多亩。它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主体公园,其主要建筑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园区内既充满古园林韵味,又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如图1-4所示。

(3)钢结构

仿古建筑中的钢结构是指承重结构体系及主要受力构件以钢材为主。

c其它结构相比,钢结构的优点是: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钢结构构件一般是工厂预制、现场连接,施工周期较短,工业化程度较高;钢结构自重小质;材料环保,可进行重复使用。钢结构也有一些缺点,如:耐腐蚀性差、耐热不耐火等。

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业内人士在这方面的探讨也相对较少。因此,探讨钢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西安大明宫丹凤门主体于2010年1月20日竣工,主体结构采用全钢架结构。丹凤门遗址保护工程占地面积7699亩,总建筑面积为11474 m2,如图1-5所示。大明宫丹凤门的保护与展示对研究唐长安城与中国都城考古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仿唐建筑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于2009年2月正式动工,采用全钢结构。建筑东西及南北长度分别为178m和 30m,结构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建筑面积为12616.5m2,如图1-6所示。采用钢结构复建定鼎门的新城门楼,既有效地保护了文物,又能展示定鼎门的历史风貌。

3结语: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来强烈,如何建造环保仿古建筑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仿古建筑也将会是未来古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明,九华山回香阁万佛塔结构动力分析,[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5

[2] 向欣然,黄鹤楼重建工程,世界建筑导报,1995,2,30-31

[3] 力行,兴兴隆隆黄鹤楼,中外建筑,1997,4,16-17

[4] 高介华,黄鹤楼明,华中建筑,1996,1,58-62

[5] 钟华.唐韵盛景大唐芙蓉园明.中华建设,2005,5,27

[6] 金磊.大唐芙蓉园:再现唐韵盛景闭.建设科技,2005,16,17

[7] 刘克成,肖莉,王璐,盛世留影―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设计,建筑与文化,2007,6,28-32

[8] 张锦秋,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闭,中国文化遗产,2009,4,120-125

仿古建筑的特点范文6

1.缘由

1.1选题背景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富豪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使得国内原有的,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所谓的西式楼房,取而代之。身处现代的我们,生活方式虽与过去大不同,却依然保留着我们自己的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生活,工作,以及饮食习惯,着装,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与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随着近代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完全照搬“宫殿式”的结构,确实已不符合近代科学与艺术的理想。而此刻,在当代学术对仿古建筑设计的一片质疑声中,揭示仿古建筑的真正意义,以及对目前走出生搬硬套古建筑形式的仿古误区是有很大意义的。

1.2提出问题

第一、特色危机: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化进程加快,当我们的城市决策者们在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而自鸣得意之时,有见地的专家学者们则对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特色危机”问题表现出极度的忧心。“千城一面”(见注释)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第二、仿古危机:由于城市风貌特色处于发展的历史交叉口。全国各地都在努力保护各自的文化底蕴,因此旧城改造之风戛然兴起,一些利益熏心的开发商也从此寻找到一条暴利之路,使得开发之后的古镇变成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各地都企图从中寻找当地致富之路,从而使中国古城的改造跟风仿古而粗制滥造,优劣不齐。

2、江津――长江的水运枢纽:

2.1 地域背景

江津隶属重庆市的四个区之一,位于长江上游,其名始于隋,是重庆所属县市中定名最早的县之一(仅次于垫江县),据《太平寰宇记》载以斯地在江之津,故由原名江阳改为江津,遂沿用至今。

石门镇位于江津西北长江之滨,石门山川形胜、区位独特、资源丰富。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成渝铁路两大水陆交通动脉,吴朱二级公路纵贯全境,年吞吐能力达400万吨的货运码头辐射川、滇、黔及渝西等地。

在江津乡镇地名中含有“山、石”的有六个:琅山、龙山、四面山、石蟆、羊石、石门(中山因原名三合场,不列入其中),相关的有一个:阳岩。这些乡镇名或因境内山名,或因传说名,但都共同传达了一个地理信息,即江津是一个多山多石的地区,表明“山石”已融入了该地的历史文化当中。

2.2何为仿古建筑与旧城

仿古建筑: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本文所研究的仿古建筑属于广义的范畴。

旧城:“旧城”是以时间概念来指对特定的城市空间,其对应的是“新城”或“建成区”的概念。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划定旧城的时间概念。重庆将1989年5月《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理》实施以前,已作为城市用地并进行了建设的地区,称为“旧城改造区”。旧城区一般处于城市建成区的主要区域,长期以来这些地块形成了与城市功能和形象极不协调的大片“停滞发展”的旧城区。

3、研究背景与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重庆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这种趋势产生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需要,这与重庆城区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的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因此,对土地的需求形成两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一是城市在向周边扩展,形成“郊区化”或“城市粘连”的现象;二是针对相对滞后的建城区(旧城)特别是周边的乡镇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对历史文化底蕴有价值的地方给与翻新和保护。

3.2 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看起来新楼很少,实际上与这些国家不崇尚“拆旧建新”,而是喜欢搞“建筑再生”有关。这种既环保,又能够保存文化的做法,不但让旧的建筑焕发生机,而且节省了建新的成本。例如英国的“旧城改造”换一片瓦都要打报告。日本修建文物古迹致力于修旧如旧,在翻新过程中,也很少把旧建筑物拆光扔掉,能利用的材料任然继续利用。由此看出国外并没有纯粹的仿古建筑。

3.3 对目前仿古建筑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为对仿古建筑的批判性的解读,并未提出实质性和具体性的解决措施和方案。

2. 以往对某个案例旧城改造的研究多为在其地域文化的价值方面来宏观和直观的分析其优劣,很少有对其如何仿古?为何仿古?具体在哪仿古?有针对性的说明。

3.对待巴渝民居的研究成果多为其吊脚楼的建筑样式和院落样式的研究,在其与其他民居的差异性上寻找立足点不够全面。例如湘西的吊脚楼。

4、仿古建筑在旧城改造中的现状和发展

4.1 仿古建筑在旧城改造中的利用形式

不是简单的利用符号化的东西进行组合与拼接,而是需要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建筑造型样式。所建造的仿古建筑既能丰富现有的建筑形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且和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

4.2 仿古建筑在旧城改造中的功能分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大型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日益增加。而商业价值是普遍开发商和区县政府最为看重的领域。

4.3 巴渝民居在仿古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古往至今巴渝民居以吊脚楼建筑样式以及其院落方式为人所知。如今以重庆江津的石门古镇的开发为例,从石门当地的建筑材料石料为基础探讨具有当地特色的巴渝民居建筑。深入了解巴渝民居的文化特色,寻找其历史的构成、生活的反映、文化的积淀,结合当今国内外仿古建筑的现状从而探讨仿古建筑的新出入。

5、研究意义:

5.1 社会文化意义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实际是数千年的文化史,积淀着社会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精神、审美意识等丰富的文化蕴涵。文化通过建筑形式展示给人们看,试想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其建筑设计如果缺乏文化思想,尤其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那么我们生活的建筑空间将是何等的苍凉,何等的浅薄。

5.2 社会现实意义

社会时代的演进,迅猛地涂抹着城市记忆,改变着建筑形态内容。人们习惯于以技术语义和功能语义阐述着建筑的含义,机械地将建筑视为工业化的产品,却忽视了建筑在文化体系中承载的文化记忆和生活情趣功能,给观察者和使用者留下了索然无味的感触,也使我们的环境显得冷漠和苍白。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重建、新建仿古建筑,并不属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善举,从中更多看到的是利益驱动的影子,许多地方政府更多是将它作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充其量不过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或是其它方面的需求,只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是热闹了一阵子,就冷了下来,因为人们真正在意的还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建筑,而对“人造景观”缺乏热情,甚至不屑一顾。所以探索一条从长远发展来看的仿古建筑之路。使得仿古建筑真的能够留住值得回味和纪念的历史痕迹是非常重要和急迫的。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