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利率市场化原则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改革 健康稳健

一、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换言之,在市场化后的利率市场上,市场交易的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均由市场自发选择,存款和贷款利率不是由中央银行统一控制的,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后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利率、以市场化利率变动为衡量标准的市场化制度,它包括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四方面的市场化。

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和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行政干预和命令决定等方式对利率实行管制,实际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无形中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制度保护,不利于充分竞争、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的建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松绑,在传统的工、农、中、建等老国有银行外,外资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机制灵活、历史负担轻等优势,集中精力拼抢存款、客户和市场,虽然各家银行执行的仍然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统一利率,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息揽储、超短期理财产品、存款送礼等试图打制度球、绕过监管管制的做法屡见不鲜,特别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实际已经形成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基础利率的利率定价机制,老的利率形成机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要求,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需要有真实风向标作用、能够真正反映市场资金松紧状况的利率风向标。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猛增,但大型银行对贷款企业的审核比较严格,程序繁杂,形成银行想放贷的企业不缺钱,缺钱的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困境,合理通畅的融资渠道的形成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滋生了非法集资、高利贷等社会乱象,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将有助于建立高效透明的民间借贷体制,也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打入一剂强心针。

三、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1.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水平。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决定的实施,必将给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谁能更好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运作好的商业银行会逐步发展壮大,运作不良的商业银行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与客户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协商定价,银行可以根据企业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提高自主定价权,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优的融资渠道和银行。

2.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是一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国计民生是否稳定,我国的金融监管一直以来较为严格,对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后,应继续完善金融监管和调控,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对极端情况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大面积倒闭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形成中央银行对基础利率的调控和指导机制。同时,为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也可以从监管上引导银行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循序渐进,务求稳健。从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来看,寻求一步到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恶果,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韩国在1988年12月一次性放开除政策性贷款以外的所有贷款利率和两年以上的存款利率,结果1989年国内利率飞涨,利率市场化进程被迫中断;智利于1977年6月宣布一次性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引起了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为止,进展较为平稳,但是存款利率还未放开,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重头戏,能否推出牵涉到众多相关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市场深度、商业银行整体质量、央行市场利率调节体系的建立等都将影响利率市场化能否平稳推进。建议我国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和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适时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

4.加强资本项目管控。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学习阶段,对资本项目的管理一定要加强,特别是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一旦巨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带着攫取巨额利润的目的投入房地产、股票、商品市场等多个领域,获利后迅速撤出,将严重拖累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证明了国际游资的可怕。

我国利率市场化采用逐步放开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资源配置扭曲现象,此时,如果不加强资本项目管制,国际游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可能突破管理层的管控范围,造成不可控的影响。因此,加强资本项目管控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四、总结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平稳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工具丰富密不可分。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出将直接改变众多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态势,为众多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长期来看,是我国形成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世界经济,2001年5月

[2]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管理世界,2001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2

关键词: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 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3

利率市场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改革中最受关注的内容。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在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需关注以下7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宏观经济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步骤的实施应找准合适的时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制度因素作用,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并偏紧操作,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同样略显偏紧;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贷比处在偏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夜之间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方面可能导致存款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较大的动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必然导致银行同步提高贷款利率,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新增成本转嫁到借款客户身上,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冲击。

2.关注金融市场问题。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我国债券发行采取的是审批制,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注册制;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特别是衍生产品不够丰富,这些都会对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构成一定制约。虽然近年来部分市场发展很快,但其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市场深度还有待拓展,如发行制度问题、市场分割问题、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效构建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兼顾各方、协调推进。

3.关注我国国情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做法,必须正视我国的国情,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平稳有效推进,与我国政府职能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如果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依然很大、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重要领域民营资本仍不能有效进入以及要素价格没能全面反映成本,信贷资金饥渴和利率不够敏感的情况仍将继续存在,宏观调控不得不趋向收紧。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很有可能导致总体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对经济金融造成负面冲击。

4.关注银行业风控问题。我国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业在各项主要金融指标均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因此,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避免对金融稳定、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运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从银行业自身的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各类银行业机构的实力差别较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偏弱。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5.关注贷款利率改革问题。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重点一直是贷款利率,当前贷款利率已经半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在贷款基准利率上上浮30%左右,其他金融机构上浮比例更大,民间资本利率可以是基准利率的4倍之高。也就是说,一年期贷款利率目前为6.56%,民间借贷是其4倍,即26.24%。在这个范围内受法律保护。如果贷款利率彻底市场化的话,即取消上浮限制,完全由市场、由供需决定贷款利率,那么,在存款利率不市场化前提下,在我国总体资金仍为贷方市场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可能直线上升甚至演变为高利贷,存贷款利差无限扩大,银行从贷款获利更大,促使银行进一步扩张资产,甚至不惜酿造不良贷款风险。这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6.关注金融安全问题。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将对银行构成四大挑战,即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业务转型风险。因此,伴随着银行业整体经营风险的加大,协同、高效的金融安全体系有待建立健全。迫切需要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完善危机预防体系和危机处置体系,切实管理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7.关注配套改革问题。利率市场化相关的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快步伐、协同推进。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价格型、间接式的货币调控模式还有待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完善,资本项下货币可兑换尚需大力向前推进等。这些相关改革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推进效果,为此,利率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有待加快步伐、协同推进。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关键的阶段,因而走好最后的一步至关重要。应避免一蹴而就的心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推进思路,坚定目标、找准时机、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有序向前推进。

1.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周小川行长称,“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设计论证,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推进”。这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摆上桌面,向前推进一步的条件基本成熟。这是央行继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后,又一推进金融市场化的重大改革。存款利率且慢放开,一方面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可能造成存款利率直线走高,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成本大幅提高,从而提高贷款利率,加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资金价格走高后,必将吸引国际热钱大举进入,推高中国资产价格泡沫,酿造新的金融泡沫风险。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利率市场化包括整个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强、全国一盘棋的改革,切忌搞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一性改革规划。

2.完善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日前,央行已扩大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波幅至百分之一,打开价格型工具调整空间。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有望协同推进并相互影响:当资本大量涌入之时,由于汇率弹性较大,人民币汇率升值,消除汇差收益,资金大量涌入使国内资金充裕,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利率便会不断被降低,利差收益会被不断消除,资本进一步涌入动力就会减弱直至消除。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之后,央行在有序引导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的同时,有望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央行应继续完善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主要内容的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3.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一是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增加可交易的金融工具,扩大市场化利率覆盖范围,以此与银行信贷展开竞争,促进银行利率市场化。二是应发展货币债券市场,通过不断吸收新的市场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等,将其培育成中央银行能有效调控,又能对其他金融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利率产生有效影响的核心金融市场,不断完善Shibor利率使其发挥基准利率作用。三是应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鼓励外汇产品创新、适度放松管制,加快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构建基准利率体系和吸引更多机构参与报价,这是形成市场化价格基准的两个基础条件。

4.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架构。一是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分工制约的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益、风险、质量的关系,更新经营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不断强化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转型能力。二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程度、综合贡献、客户关系等因素,从理念、架构、流程、考核、方法、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体系,做到成本可知、风险可控、收益可计。三要全面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应深化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四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努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5.监管层应完善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一是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符合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扩大自主定价权,以建立健全对竞争秩序的自律管理作为过渡,让上述机构开始实行利率自主定价。二是应逐步优化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从之前以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额度管理为主要工具的数量型直接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工具为辅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基准利率为主要工具的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三是鼓励和支持银行拓宽业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建议降低银行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一方面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继续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通过综合化经营拓宽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借鉴当年香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允许银行合理提高服务手续费率的成功经验,在合法、合规和合理的前提下并辅以适当的监管,允许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确定服务收费标准,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继续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理财产品发行,并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投资标的等方面予以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利率市场化在中国推行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比如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转变了微观主体的发展方式与经营机制,切实加大了各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水平,同时也增强了银行的管理水平。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它给我国各商业银行带来的弊端也逐渐凸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剖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及时提出对策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在开展利率市场化之前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一直是传统业务;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实际的支配存贷利率的权利,银行间的厮杀不仅停留在贷款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存贷款的价格上。这样一来,存款利率提高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会成为竞争的必然结果。如此一来,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受到抑制,使商业银行在经营能力上遭到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其最终目的,即盈利的最大化,就必须在现有的背景和条件下推出新业务,大力发展非传统业务。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把摆脱将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的困境。

(二)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商业银a行间的激烈竞争,增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利率改革之前,商业银行的盈利多基于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所得,所以各商业银行的考核也仅限于存贷款的数量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面对优质客户,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能做的只有在存款利率升之又升的同时将贷款利率一降再降,这种以缩小存贷利差为手段的竞争模式会使得商业银行收益下降,经营困难,更甚会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这便要求商业银行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研发新产品,进行金融创新,从而引起银行业新的变革。

(三)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腐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享有利率水平的决定权,商业银行作为利率政策的执行者,没有自行制定贷款利率的权利,只有“贷”或“不贷”的权利。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则同时享有这两项权利。这两项权利归于一身,这使得很多商业银行不再按其应寻的原则制定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会形成一种不是人人平等的利率价格,这对其它贷款人和各大银行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社会的稳定性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因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并未发展健全,银行风险内控经验和利率定价经验还远远不足,金融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大。

二、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设立的机制并不完善。并且,在利率市场化越来越深入的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变所面临的在利率风险逐渐增大。因此,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管理部门是相当重要的。此外,就《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巴塞尔委员会于九七年九月通过)而言,稳健利率可根据以下四个原则:一,银行高层管理人员要时刻监控风险的控制,二,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三,以科学有效地方式检测风险管理,四、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外部审计等。由上可知,委员会的各项原则为我国各商业银行指明了利率风险控制的方向与做法。

(二)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兼并科学的银行产品体系。如今,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得到认可,商业银行对利率和其它新产品的定价调控的范围也不断增大,各家银行以市场的供需、成本以及预期收益来决定定价权限,其是根据在市场上的需求及供给进行调控的。定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要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资金成本等确定基准利率;其次,根据不同的产品,为其打造相匹配的定价策略,并随着市场变换而适时作出反应;再次,对于给银行带来不同综合收益的顾客采用差别定价;最后,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在利率杠杆作用下影响内部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同时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应该共同合作,建立高效的产品定价体系,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优胜劣汰竞争中的关键内容。

(三)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力度要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利率市场化的运行秩序。因此健全监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国目前现有的金融尽管体系是不全面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这会损害其他客户和商业银行的利益。此时,就需要有监管机构的监督,防止出现此类情况。同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正常盈利,会规避低风险的项目,而更加青睐于高风险的项目以保证所追求的经营目标。经济上升时,商业银行可以取得巨大的收益,但是在经济下滑时,商业银行则会承担巨大的损失。这对银行甚至金融市场而言是巨大的冲击,可能会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为了商业银行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制定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更加有效的对商业银行的运行进行制约,进而保证利率市场化有条不紊的发展。

(四)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商业银行在贯彻利率市场化是应该大力培养一批适应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很多发达国家经历过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少走弯路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取先进的营销手段和传播模式。

总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应该重视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主要涵盖利率决定、传导、结构和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是指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以及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从微观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促使它们进行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也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的流动更加遵循效率化原则,使利率能够对资金的供求进行充分的反应资金,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从宏观方面看,市场化的利率能够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水平与融资效率,更好的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8年10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利率招标国债;1998 年,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贴现利率,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1998―1999 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1999年10月,中资保险公司法人3000 万元以上、5 年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由中央银行批准试办,双方协商确定利率水平;2008年10月,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浮区间被允许扩大至30%;2012年6月,人民币存款利率被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上浮至最高10%;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将该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 倍;2013年7月,取消贷款利率0.7 倍的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水平可由金融机构自身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201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虽然目前央行已经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管制,但是我国现阶段并未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从体制方面看,央行的窗口指导依然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大行没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考虑当前金融市场的状况,四大行仍将存款利率固定在统一水平,其他银行受资本约束不可能立即开展大规模高息揽存,当前的存款市场处于寡头合谋垄断状态,竞争将是缓慢体现的过程。考虑前述情况以及当前经济增长下滑,投资萎靡、利率下行的国内经济现状,虽然当前我国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放开,但商业银行离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情形下自主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商业银行自身的微观层面去考量,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约80%―90%。这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存入存款金融机构等渠道来运用资金,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单一。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中间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基于笔者的研究,纵观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体系,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形成机制中最主要的参与者,积极改变自身以往经营模式,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势在必行。

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将市场均衡利率的发现和决定权由中央银行转移至市场主体,必然会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1)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

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使得资金的价格能够随着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而相应调整,从而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商业银行在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时可从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出发,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

(2)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围绕利率水平竞争会更加激烈,商业银行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势必会自发提升其管理水平,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以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及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现实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已经推出了结构性的存款,固定利率贷款等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由于利率市场化衍生出来的新需求。

(3)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方面考虑,推行实行利率市场化、取消利率管制后,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资金价格差异来吸收公众存款。从资产业务方面讲,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2.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被收窄,利润增长速度将放缓。长期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被中国人民银行严格管制,存贷利差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商业银行只要吸引存款并向社会发放贷款,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后,金融业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资源,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同时,为了保住或争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升高也会受到制约。

(2)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各类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利率风险: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市场化改革之后,利率受市场供求情况影响,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远远高于管制时期。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收益和风险是相匹配的,商业银行为获取更高的利率水平必然将资金投向风险更高的领域,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需要权衡取舍的。如何在利率的市场化波动中保持平稳的现金流,如何在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根据以上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了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减少,在中间业务层面开辟新的盈利渠道来保证收益、提升竞争能力势在必行。中间业务一方面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扩大会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改革的需要。

2.调整优质企业客户衡量标准,在非正规金融领域展开竞争

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调整企业客户衡量标准。在发展现有信用情况较好的大企业客户的同时,将着力点定位于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在客户质量、还款方式等方面做出符合市场的衡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风险管理水平、资金成本、信用等级、保证措施等因素的差异,实施差别利率定价。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正规金融机构为获取超额利润将涉足部分非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在我国比重较高,商业银行可在一定的风险控制下涉足非正规金融领域开展金融业务,同时也可促进非正规金融领域的规范和发展。

3.转变发展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具创新性、最具活力和吸纳就业最多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也多次发文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然而,由于以往存贷款利率水平的管制、利差水平的固定,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商业银行更愿意把资金投向有政府信用担保并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国有企业,导致中小企业往往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要挑战经营思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经营机制,要着眼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对有效益、讲信誉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

在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革新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能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亚敏.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浅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0).

[2]吴佳龙.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3]李克川.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机遇、挑战与启示[J].经济与金融,2013(1).

[4]杨伟刚.浅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视界,2014(1).

[5]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2).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随着不断持续和深入的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与发展,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亟待提高其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不管是从外部管理形势出发,还是从内部管理方式和体制出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的抵御能力弱的问题有待解决。所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有关交易资金的价格方面即为利率,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的风向标的同时,也是货币政策的中间传导机制的中间桥梁与变动因素。英国著名的货币理论家劳伦斯哈里斯说过,联结货币市场与实际市场的中间变量是利率。由此,利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它的重要性,它才经历了从自由到管制、再到逐渐放开管制,最终走向市场化这样的特殊路径。

二、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考验

当诸多因素限制利率时,中央银行会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阻碍其定价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够单一被动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不主动区别不同风险类型和经营成果的顾客。此时,商业银行的服务日趋同化,重点无非在于科技实力、营销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总之基本上为非价格性竞争。在非价格性竞争的条件下,受单一银行难以出彩,至关重要的是所谓的关系型顾客,只可以通过不择手段地招揽顾客来占领市场,获得利润。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当利率受到管理和制约时,商业银行难以主动积极地确定存款和贷款的利率价格,只能是官订利率的被动接受者。但是,由于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管制利率变得不再那么严格。商业银行为拉拢顾客,不断提高存款利率,从而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所以,只有增加贷款利率才可以维持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利润,但这也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三)金融腐败现象可能会伴随着利率市场化产生

利率市场化之前,人民银行是利率的决定者,商业银行只是单一的政策执行者,无权决定贷款利率的多寡,只可以选择是否进行贷款。然后,自从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确保原有权利的同时,增加了自定存贷款利率的权利,这使得商业银行无需继续作为央行规定利率的机械遵循者,导致了不同商业银行利率价格的差异化。但是,一旦商业银行不能够准确地在利率市场化初始阶段判断市场,错误地选择、预测和制定利率时,会引发极大风险,带来金融腐败问题,这将给整个银行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

三、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下促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高

逐渐深化的利率市场化的脚步,逐渐将有关金融产品和利率的定价权由央行转移到各家商业银行手中,此时,这种自主定价权带来各商业银行竞争和占领市场,使得各商业银行不断减少那些以往靠利差获得的收入,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大势所趋。在激烈的市场价格竞争下,商业银行会由粗放型的数量竞争逐渐变为集约型的质量竞争,改变竞争方式,调整银行管理方法,如:改革管理体制、明确市场定位和变更管理理念。这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水平,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形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利率市场化下促使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受原有的传统的金融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无定价自,只能单一跟随央行所定利率,这一定价自主的基本权利丧失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在开发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是因为许多创新性的金融产品的产生建立在利率不稳定的基础上,当稳定的利率水平作为前提时,难以增加新的金融产品的需求量,更不用说创新金融产品,哪怕研发新产品,这些产品对利率稳定性也没有过多的应用价值。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进步,共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前提条件和宏观形势,而创新金融产品又加深改革利率市场化,提供给利率市场化以工具和方式,最终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

(三)利率市场化下促使商业银行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是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进一步考验,这种考验将会由于其各自的风控能力而逐渐拉开商业银行间的经营差距。如取消利率市场化的贷款利率上限,这对商业银行而言,扩大贷款规模并不等于提高银行利润。相对而言,只有通过加强顾客的风险识别的针对性,提高把控利率风险能力的银行才是能够真正拥有强大而持续的获利水平的银行。

结论

当下,破除金融资源壁垒,深入改革利率市场化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联结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轮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作为融资体制核心的商业银行的关注重点在于,能否把握机遇,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