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例6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1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A上

例如,小一班的刘老师向我诉苦:“今天程×又随手关活动室的门,还差点儿夹着另一个宝宝的头,尽干些危险的事儿,只要有他在,班里秩序肯定难搞,我们上班就得提心吊胆。”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介入小一班的一日活动,在观察中发现,由于该年龄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行为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小班幼儿的违规行为容易在同一情境、同一事件上发生,具有反复性;另外,由于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理解能力具有局限性,违规“行动”多于“语言”。同时,小一班针对“关门事件”制定了一条规则:“没有老师的允许,幼儿不能随意关活动室、休息室、厕所等的门”,起初这种语言表述孩子是难以接受的,那么让孩子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规则,违规了会发生什么危险就很重要,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我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这项规则的用意,感受随意关门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游戏过程中我把准备好的小木棍、甘蔗、带壳花生和核桃展示给孩子,让每个孩子尝试用手折一折,剥一剥,再用门夹一夹,感受门的力量,接着放了一段《小兔子乖乖智斗大灰狼》的视频,孩子们看到大灰狼托着被门夹得血淋淋的尾巴逃跑啦……观看之后,结合游戏我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我们小朋友都随意关门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孩子们说:“会堵在门口,大家都进不去也出不来”“还可能上不了厕所会尿裤子”“还可能夹着手、脚、头,会流血死掉……”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一学期过去了,小一班再也没有发生“关门事件”。

二、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全过程

以往在幼儿园随时都能听到老师说“不准大声说话”“不许乱丢玩具”“不准打架”“小手背后”“小嘴巴闭紧”等等一系列限制性话语,如今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认识到这种教育方法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幼儿缺乏自主性,甚至出现所谓的“木头班”或“乱班”现象,而且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实践,科学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教师的教育行为由一味地限制,转变为积极鼓励和指引,支持幼儿参与制定规则,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幼儿遵守与执行规则。由于孩子是规则的制定人,当他在规则的“管理”下能够全身心投入他喜欢的活动,并得到身心满足时,他也就从中体验到了规则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而使他的规则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相应的规则要求,学会自律。

三、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我们通过结构游戏、音乐游戏、角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培养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内化,避免脱离实际的说教。例如,在玩“小青蛙旅行记”游戏时,我们重点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使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乘坐公交车要遵守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等规则。

四、让孩子了解违规后果,并承担一定责任

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限制和约束,它可以使人的活动顺利进行,享受更多方便和乐趣。但是,幼儿期孩子自控能力差,行为会反复,虽然让孩子接受了规则的存在,但若要使这种认识内化为习惯性的行动则需要练习和强化,不从思想上转化到行动上,那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滑滑梯时,有些孩子滑到一半就往地面上蹦,还有的孩子趴在滑梯上,头朝下脚朝上向下滑,甚至带动很多小朋友模仿,这些都很容易发生危险。针对这一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至少3次。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孩子们违反游戏规则的次数明显少了。

课题组对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幼儿的社会生活,进而为幼儿社会性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教育策略,更好地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幼儿有规律地生活,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了自理、自律能力,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规则意识,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2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规则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如每天孩子们排队时,往往乱作一团,整理队伍很是费劲,但当我们在孩子们排队的地方贴上圆点时,孩子们排起队来会变得很迅速。再如上下楼梯时,我们在楼梯的左右两侧贴上小脚丫,以此提示幼儿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行走。在楼梯的转角处贴上严禁拥挤图片,通过环境的暗示与提醒,孩子们会自觉遵守规则,改变了原来的拥挤、不靠右行的现象。规则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教师紧抓不懈,严格要求,长期以往孩子们会自觉遵守各项规则,逐步树立规则意识。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是他们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有的孩子扮演爸爸、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奶奶,每种角色都有他们相应的行为规则。再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

三、 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 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利用环境标志法,让孩子明白各种规则,如用玩具标志,每种玩具篮边都有与篮里玩具统一的图标,孩子们在整理玩具时不会放错。在阅读区,贴上安静图标,提示孩子们迅速安静。饮水机前设置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排队等候。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在午休区,看到小床边的鞋子置放标志,孩子们会自觉的将鞋子放在规定的地方。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等……根据需要,巧妙地设计图标、利用图标,这些无声地提醒,会让孩子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守规则,同时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3

一、规则意识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栋梁,亲社会行为需要从小耳濡目染,这样对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社会行为既能体现在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又能涉及到整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以及成年后如何协调社会关系。一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行为准则。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随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接触的东西和事情越来越多,他们要逐渐学会去适应,去面对些事情。而且要伴随着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中得到实践。因此,可以看出规则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适应,儿童想要健康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和引导,特别对于处于学前教育中的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讲,更需要日常监护人的提醒和监督,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模仿力很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监护人能够规范准守各种行为准则,那么对于儿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三形成和保持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为某些人或者团体的助人、慷慨和施与等等任何行为。[2]

二、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

1.忽视幼儿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监护人有不当的管教以及使用专制和禁止性规则去规定儿童的活动,会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剥夺孩子应有的活力与创造性。儿童都喜欢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监护人应在游戏和活动开始前,把规则跟孩子们说清楚,这样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相反,如果孩子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时才给他们指出来或者惩罚,虽然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对错,但是心灵容易受到伤害。

2.缺乏家园合作

每个孩子基本上都在两个区域活动,包括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区域都是为孩子服务的,都为了培养孩子形成好的规则意思,好的行为行为习惯。但是,有些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出很不一样,甚至反差很大,这就让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下原因。第一,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监护人的思想教育观念差距大,使孩子不能正确判断对错,观念规则产生混淆。第二,家庭方面和幼儿园方面缺少沟通,孩子在两个区域,表现不同,不能得到及时提醒和帮助。当他们面对不同的监护人时,就会表现出不一样,因为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是两个不同的规则行为规则。

3.规则意识欠缺

每个人的规则意识包含多个因素构成,例如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有规则行为的基础是意识,意识形成的第一步是正确的认识。第一,学前儿童的不同规则行为是因为对规则的错误认识,他们不懂定了规则要一直遵守下去。第二,幼小的儿童还没有感受到规则对他们是有利的,所以对规则没有感性的认识。第三,当儿童在情感上认识了规则后,仍要鼓励家长,儿童或老师一直遵守,做出表率,并坚定的遵守下去。

三、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

1.尊重天性,制定规则

大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天性,因材施教,尊重天性,才能科学的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是要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制定规则,授予学前儿童执行这些行为的权利,并由监护人决定以许可的形式来表达是否同意执行,做还是不做。一旦这些学前儿童自己做出决定,则完全体现出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思想、自身意愿和他们的能动作用。学前儿童天性就好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不可以完全的放任不管,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活动,要让学前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明白哪些是合理范围的事,哪些超出合理范围之外。例如家长和教师可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但是具体的性质和属性,以及活动形式全交给儿童自己来选择,并由家长和教师来提供具有安全措施的环境,把对活动的选择自由权交给学前儿童,保证学前儿童天性,尊重了他们的本来意愿。

2.联合教育,合作家园

家园合作,为了更好的保证学前儿童教育,某些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保护学前儿童的天性,建立联系,确立目标,在教育方式和途径上,共同寻求教育问题,并共同探讨和积极解决。合作家园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家园合作模式,用现代化教育形式实现传播,在学前儿童家庭中发挥作用,学前儿童家长通过电子信息方式来管理、分享和传播互助实现合作家园效果最大化。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要及时互动沟通,同时对学前儿童也要做到尽量情感交流,达到共鸣。当然,最好的方式和互动的主题仍然是保护和热爱学前儿童,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爱是合作的基础,情感是共鸣的基础。老师要真心对待每个可爱的宝宝,家长才会真心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实存在的。

3.实践教育,形成规则

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方面要经常组织家长参加主题教学活动。活动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知识、情感和沟通技能,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设计,并且有家?L和教师共同组织主题教学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加深对社会生活规则的理解。围绕规则主题开展活动,了解一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程度,家长帮助收集资料实物。多互动,让幼儿尽量去体验和感受,以便加深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实践和应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选择适合幼儿心理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3]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0―0070―01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让幼儿通过规则体育游戏从中体验到要想和大家协调一致,不被群体所抛弃,应该相互尊重、控制住自己不符合体育游戏规则的行为,这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范围内的各种规则,下面笔者就在体育游戏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我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人定的规则并不十分明白,或者是因为太兴奋而忘了遵守。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像是被老师“圈养”的动物。究其原因,是担心出现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放养和圈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偶尔出去,他们会像脱了缰的野马,难以管束。因此,不定期将孩子从人造的小空间里解放出来,适时多带孩子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体验游戏的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及时介入,适时引导,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行调整活动方案,当幼儿成为制订规则的主人时,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就增强了,同伴间的监督、提醒,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明显得多。

二、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园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赋予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地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体育游戏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浸在故事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三、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5

一、用故事情节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习惯遵守游戏规则

小班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纯音乐的曲子,孩子们在听了以后很难用语言或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老师可以将游戏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引导孩子边欣赏音乐边进入游戏情境。比如在游戏《小鸟》中,老师随音乐节奏的快慢讲述一只小鸟从清晨起床到出去找食物,最后辛苦地飞回家,孩子们听了故事以后已经跃跃欲试了,很快他们就成了一群可爱的小鸟,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飞得快,时而飞得慢,最后音吠J保所有的小鸟都“休息”了。在游戏《捕鱼》中,老师讲述了一个捕鱼的人,在海上不怕风不怕浪,划着小船努力撒网,小鱼们为了不被网住,在水里四散游来游去,老师边讲述边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每个片段,如舒缓的音乐时,是捕鱼人在海上划着小船,当音乐节奏变得急促时,是捕鱼人发现了小鱼,当音乐节奏变得非常快的时候,是小鱼们惊慌躲避,最后音乐停止时,是捕鱼人收获的时候,被网住的小鱼将乖乖地躺在“网里”。这种追逐和躲避的游戏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了游戏情境,自然而然扮演着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此时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水到渠成了。

二、有效运用元素性音乐,帮助小班幼儿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1.小班幼儿在园对一日活动的规则意识养成存在的问题

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受到的启蒙教育不尽相同。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可能什么也不会做,有的可能乐于助人,有的可能大方、活泼,有的可能胆怯、孤僻……因此,教师要迅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2.教师首先明确小班阶段是常规教育的重要时期

3.有效运用元素性音乐教育帮助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德国当代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的元素性音乐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年龄发展特点,能更快、更有效地引导幼儿了解生活、游戏的相关规则,帮助幼儿有效自主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扎实有效开展日常音乐教育活动,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音乐活动相较其他的活动形式上更多元,内容上更丰富,幼儿的兴趣性会比较高。

在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用音乐培养常规这个方法,在音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孩子们的常规有了很大的进步。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加入到我们创编常规音乐的活动中来,比如:开学的时候,我班的明明小朋友很喜欢唱《上学歌》。我们就根据孩子的这一兴趣点,将《上学歌》改编了一下:“明明上学校,天天来得早,和老师,和朋友,高高兴兴度过每一天。”音乐,是大家喜爱的共同语言。音乐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在小班,我通过音乐活动逐渐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探索,使我们的音乐常规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