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教育的内容范例6篇

规则教育的内容

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1

学校德育居于首要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努力让德育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规则意识,提高德育质量,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范畴。我们的德育,从小学就开设《品德与社会》,到了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和大学的《政治》。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讲话表述中,也总是将德育作为必要话题强调再强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导似乎也贯穿始终,可是德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学校而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强,德育方法呆板、活动形式单一,重说教,轻实践,缺乏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动活泼、新颖的德育形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再一次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德育质量,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以为,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让德育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德育,本来就应该成为人生重要的内容,更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德育的生活化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弊端,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校教育,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在体验中融合和内化,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通过现实生活,教育、启迪、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从而实现我们的道德目标。德育培养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交往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惟其如此,我们的德育才有抓手,我们的德育也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凸显德育主题,我们可以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道德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环境的、制度的、精神的诸多方面,但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塑造才显得更为关键,只有校园精神才有凝聚力,才能形成师生共有的向心力,才能促进促进学校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第二、通过强化规则意识,提高德育质量。正如前面所言,引导道德建设的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制度就是规则、规范,道德教育必须和道德规范的建设与执行结合在一起。道德要靠教导,但不能仅靠教导,还必须确立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有规则、没道德,久而久之,道德自会成型;有道德、没规则,久而久之,道德亦会沦丧。这就是法治的力量。社会的进步需要法规,学校德育效果也必须依靠学校德育规则的执行来达成。现有的学生在校规则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规范,也是规则。

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是对《守则》《规范》的宣传多,执行少,校园内到处张贴,班主任班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甚至不少学校要求学生背下来,但真正的执行却少之又少,一是有不少学校没有将《守则》《规范》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具体细化,二是对于违反了《守则》《规范》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甚至是必要的惩戒措施,致使学校规则落不到实处,有时候对于一些违反规则的人或事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简单地批评教育,规则失去了尊严,也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法律的尊严靠的是执行,没有执行法律也就没有了尊严,规则的尊严同样需要执行。所以,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加强规则的执行。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诚实守信、不乱扔杂物等基本的道德准则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违反了规则必须受到惩戒或提醒,而不是全社会默认和容忍一些恶习。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对于道德的教育要落实到“做人”上,也就是将人的行为、人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的标准,而不是看一个人对道德学习了解了多少。所以,学校德育,必须强制性地执行一些规则,引导学生逐渐自觉地遵守规则。

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德育内容层次重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3][4]Yaleon.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J].读者.2004(2).29.

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3

一、规则意识的涵义

“规则”一词,简单地说,是由人们制定出来,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规则在体育中出现得很多,主要是与体育行为有关的各种规范,如体育比赛时的比赛规则;体育游戏时的游戏规则;体育课堂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亦可称之为规则,等等。换言之,所有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活动均与规则相关联,这是由体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在体育学习中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任何社会个体与外界的交流都离不开规则的限制。规则化是任何活动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和最基本的保障,人们遵守规则的意识程度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特征,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个人在学生时代具备了遵守规则的强烈意识,将会对形成终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并加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通过师生共同制定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体验

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规则需要的项目性质而言,主要有道德方面的规则、学习方面的规则、安全方面的规则、秩序方面的规则、人际方面的规则等内容。上述课堂规则的制定不可凭教师的好恶独断制定,而应经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形成共识,使学生明白规则制定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共同制定出的课堂规则,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遵守规则的意识体验,学生也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并让学生明白制定这些规则的必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

2.通过教学内容学习,促进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规则,从而促进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例如:学生学完了篮球的基本技术,通常会进行教学比赛。此时教师就需要讲解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学生通过比赛规则的学习,明白了只有遵守规则,才有可能使比赛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通过经常性学习与实践,学生便会在篮球练习的实践中逐步养成遵守比赛规则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习内容的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3.通过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对他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榜样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教师的榜样作用;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严格地要求学生在体育课课前、课中、课后遵守各项规则,如着装要求、集合地点、上课礼节、请假见习;游戏规则、比赛规则、考核纪律等,在让学生严格遵守这些规则时,教师自身首先自觉严格地遵守要求于学生的规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榜样作用;对于在体育学习中遵守各项规则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他们施力于遵守规则意识薄弱的同伴。

4.通过检查评价,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形成是遵守规则行动的前提。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严格的检查和评价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即内化为个人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班级体育教学管理时,建立遵守规则评价机制,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一套遵守体育课堂各项规则的评分标准,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测评,学期结束时根据每位学生的扣分情况,计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得分,计入体育总评成绩。实践证明,对于所制定的各项规则,进行严格地检查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课堂混乱,维持课堂良好的秩序;反之,如教师只注重规则的制定,而不注意规则的检查和评价,就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力戒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状况,努力发挥对规则测评的激励、发展、教育功能。

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的规则必须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

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的课堂教学规则会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规则都是有利于学生的。如“体育课上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一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不明确,难以起到规则的应有作用;又如“体育课禁止学生上厕所、喝水,有病要请假并在操场见习”,这种规则的制定让学生很难做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没有合理性可言。再如“体育课上严禁学生插言”这种规则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反,倒是要努力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有效的规则都是明确、合理、必要、可行的。

2.既定的规则应严格地执行

规则一旦确立,就要严格地执行。对于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的严格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理应得到相应的肯定和奖励。反之,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或同伴就要立即指出这些不良的行为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即使说是由于规则的滞后性引起的,在规则被修订之前,也应严格地遵守。当然,教师在维护规则尊严的过程中,其态度必须是积极的,因为不恰当的教师行为方式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3.执行规则应采用积极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一旦获得适当的强化,如赞许、表扬等,就会增加其强度,增强再发生的可能性,并逐渐巩固起来而成为牢固的良好习惯。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如果学生表现出遵守规则的良好的意识或行为,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赞许和鼓励,以促进学生力争以后表现得更好。对于违反课堂教学规则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力戒使用惩罚的手段,而宜多采用暗示法,让学生在暗示的情境中主动地遵守课堂教学规则。

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4

我常常想,许多教育内容都很重要,也必须要从小抓起。如果把诸多的教育内容做一梳理,究竟哪些要素可以涵盖、包容、牵动方方面面的教育事项,可以是关系人一生的基本的、基础的骨架性要素呢?按照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改革的环境背景、人的发展规律,责任、规则、重要心理品格应成为人的品德养成诸多要素中的关键词。它符合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道德美;符合中国社会发展依法治国的时代呼声,符合当今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题的青少年人格成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责任,重在担当,不论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等脍炙人口的名句,还是《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教育要求,都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人的期待最大的需求是一种担当精神。不难想象,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我有担当精神,一个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做事有责任心的人,将会是一个有品德、有追求、能奉献的人。其实,上面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好,志愿服务教育也好,禁毒教育也好,都是一种责任教育,体现的是对未来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因此,“责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强调和突出责任感教育,把责任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可行的。东城区就有许多中小学校是这样做的。

规则,对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约束力,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准则。我们的社会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规则,出行有交通规则,体育运动有各种比赛规则,贸易往来有商业规则,食堂吃饭有就餐规则……规则,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法则,是法制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应该恪守的底线。从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人的社会存在需要来说,是个体走向成熟实现社会化的需要,是培养健康的、向上的社会公正的内在需求,是党的十提出的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有规则才能和谐。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不管是社会公德还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其实都能抽出“规则”的要素来。

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个性;体育;发展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性。其他人,并非全世界的人,也不是全中国的人。试想,假若其他人指的是除此之外中国的其他人,那将有多少种情况啊!中国有13亿人口,那就是有13亿种个性,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有相当多的人的特性是大致一样的,也正因为有些人有共同之处,我们才可以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型。我们所说的人的个性,主要指在这个人的生活圈子里,与其他人相比较有些与众不同的特性。在你所生活的人群里,大家都喜欢篮球,唯独你偏爱羽毛球,那么爱打羽毛球就是你的个性。

人天生都有个性。尽管世界上人如烟海,但是,没有一个人长得完全一样,没有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属性。只是有些人的特性比较接近罢了。我们说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让学生的个性显露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其本性是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的影响,人的本性开始异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人的特性由隐性逐渐变为显性。各个人的特性的显露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显露得快,有的人显露得慢。显露的速度与外界的刺激有关。教育,可以催化学生特性的显露,也可以抑制学生特性的显露。所谓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催化学生的个性,使它尽早显露出来,形成成熟的个性特点。

发展学生个性的优越性,不言而喻。问题是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适当压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文化纽带。如果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化为乌有,那么体育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只有开设体育课程,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上必须有内容。体育课堂的内容不在多,因为如果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教师传授教学内容,那么课堂则呆板无活力。教学内容一定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让体育课更有效果。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在纷繁庞杂的教学内容中,选取适合本地、本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做好规划,学哪些内容,做好规划,这样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如果一味的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捡到芝麻丢了西瓜。虽然学生听到了很多的教学内容,但是没有时间去联系,去做活动,最后的结果只能让原本活跃的体育课堂失去活力和吸引力。体育课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活动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是体育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体现。

二、教师不要管得过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做事情的礼数,即做事的规则。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学也有体育教学的规则。体育教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步,准备阶段。第二步,教学阶段。第三步,结束整理阶段。各个阶段又有各自的活动规则,譬如教学新的动作,教师要组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讲解概念、示范动作、分解动作、介绍要领、热身练习、模仿动作、熟练动作、形成技能。这些体育教学的规矩,是千百年来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程式化的东西,是体育教学文化的积淀。按照这样的程式教学,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规则是靠人执行的。体育教学规则是由体育教师组织实施的。尤其是那些经过师范教育的体育教师,更是熟知体育的教学规则。正因为体育教师熟知体育教学的规则,才导致他们在教学的时候过多地考虑教学的规则,时时处处用教学的规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用教学的规则来要求学生,把学生拴得死死的。用同一个规则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就像用同一个模具加工月饼一样,培养出的学生整齐划一。当然显现不出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不能够过分地要求教学的规则,应该灵活地使用教学的规则。(下转第218页)

(上接第217页)例如,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时候,我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健美操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动作编排综合而成,而所有的基本动作,则是各个部分动作构成的。因此,健美操教学,首先要进行基本动作教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而起,只有先将基本动作分解开,一项项学习好,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动作。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的进度,也让学习快的学生进行其他动作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跟着练习,会的学生可以使用教学过的基本动作,创造性地编排一些连续的动作;没有掌握基本动作的,可以继续跟着学习。这样,使那些具有表演天才的学生,可以在健美的道路上求得较大的发展。

三、要注意研究学生的闪光点

闪光点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常说的一个词。通常用在学习成绩不好、又不守规矩的学生身上。指这些学生身上闪现出的好的迹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闪光点,是指所有学生还没有显露出来的优秀个性。

譬如,某一个学生平时不大喜欢运动,偶尔一次能够跳出2米多。虽然这是这个学生仅有的一次,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学生有跳远的潜能,如果培养得当,有可能在跳远方面有所作为。他的这次跳远就是一个闪光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有目的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不是随便抓一个学生,就培养他跳远、跳高、长跑,而是要看他有没有某方面的天赋。

天赋是学生身上具备的潜能,发展该项目的潜在条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培养学生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条件,发挥它的潜能和长处。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培养。

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6

一、《守则》的历史脉络

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发展的变化,《守则》的条目和具体内容也进行了适时地调整。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处于拨乱反正,从混乱走向有序的重要时期。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从为政治服务专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过渡时期。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学校开始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德育从“”时期的政治教育转向关注青少年思想的转化和社会风气的改良上来。1981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生守则》,这个专业性德育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自此,德育开始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了规范性和操作性。《小学生守则》共十条。从小学生的政治、学习、身体、卫生、劳动、生活、纪律、师生关系、公德、诚实等十大方面进行了明确的价值要求和行为规定。具体内容有: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3.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4.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5.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6.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7.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9.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10.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小学生守则》都是小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做人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具体明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时期。基础教育中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培养。教育确立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德育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了《中学生守则》。

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开始了新的探索,从灌输性德育向民主性德育、封闭性德育向开放性德育转变。德育内容上,强调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道德养成教育,也开始关注国情、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之,当时我国青少年心身发育提前,中小学教育需要紧密衔接的特点,因此,2004年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修订为《中小学生守则》,仍是10条。具体内容是: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合并后的《中小学生守则》仍然保留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内容;《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守则》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同时调整了部分内容,如将“遵守公共秩序”调整为“遵守社会公德”,将“遵守国家法律”改为“遵守法律法规”,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等。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而为一,正在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

二、《守则》的奠基作用

《守则》自以来,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1.国家连续颁布和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及配套文件,使我国中小学德育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守则》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道理,明是非,提高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

3.《守则》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守则》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了细致、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对于其德性品质的培养,文明礼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守则》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守则》的改进思路

随着时代变化,《守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

1.《守则》中一些关键性条目要求的力度不够大。如果能将第一条中的“热爱”改为“忠于”和“拥护”,利于国家意志抵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触动学生的灵魂,成为激昂其生命成长的动力。

2.尚缺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种民族复兴的状态中,而民族复兴一定要有文化复兴作为精神支柱。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民族崛起从文化复兴开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德目-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精忠报国思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魂和民族气节。这个任务在当今世界冲突不断的格局中已经显得十分急迫。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遭受侵略、蹂躏的惨痛教训,尤其需要以民族忧患的意识来对待这件事情。

3.有些条目的要求比较概念化。可将概念化的内容,用更加具体好记的方式表述,提高其时效性。

4.《守则》背后的理念不够清晰,缺乏体现时代主题的清晰的理念引领,如生命为本的理念、幸福教育的理念等,未来的《守则》修订,可以提出更加突出这些理念,提出更加贴近人性,关怀生命的规范和要求。

5.缺乏自我保护的条目要求,不利于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未来可以提出更加具体、清晰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的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