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育教学范例6篇

分享式教育教学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28-04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最早使用教育资源概念始于1982年,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1]例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于一般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更快、更好效果的教育资源集合。共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精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指基于网络资源分享,即数字化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切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信息体系。其实现不仅需要数字化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人力等资源作基础,还需要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作为保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明确提出“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这一目前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课题,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应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然而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三大构成要素:一是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学校、电教馆、出版社、教育资源制作公司等)和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和教师);二是共享的对象即客体,即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共享的中介。包括共享的平台、制度、机制、技术等。这三要素之间的互相关联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如今,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体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原因就在于共享构成的三要素之间达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

1.共享主体与客体的不对称――共享的观念差

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看成是搭顺风车的行为,只愿共享,不愿共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共享,就具有公共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免费、无偿的行为。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共享主体认为: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彼此拥有者之间才能共享。这种主客体的共享不对称,导致了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并认为主体是自然行为;而主体认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客体才能具有某种行为,把很大一部分客体排除共享的范围之外。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人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唯一解决途径就是搭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共享平台,却忽视了需求者的需求导向。这种共享的“不对等”性,把需求者作为一个“客体”看待,所以国家花大力度开发和搭建共享平台,其结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为“优质”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就说明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按需配置,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按“超市”一样放在一个平台上。

有人指出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3]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普及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同样的资源,当然这是一个首要的前提,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在适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下提供这种需求下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丰富的。

2.共享中介的失衡――国家政策、体制和制度障碍

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这种不均衡的差距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不和谐。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对教育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政府必须有所作为。[4]优质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政策性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是“纸上谈兵”。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

并且,政府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等都是体制和制度。[5]但应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事情,应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学校主要是公益性,中央财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给予补助,而地方学校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递交到国家资源中心,供全国人民使用,这也是实现全民学习的有力保障。各类企业和公司主要是盈利性。但盈利性的益处就是按需所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的群体对特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为鼓励企业与公司积极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应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此来降低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并且政府可以为欠发达地区购买企业和公司制作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有一定的运行动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公司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且建设完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全部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是优化共享的最佳保障。

3.共享客体与中介之间的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平台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自身的基本规则,即应是内因和外因统一协调的规则。[6]

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国内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努力,例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对外选择性开放,也就是说不同的发达地区都有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优质教育教育共享平台。虽然不同地域选择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版本不同,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建设的平台都遵循自己的标准,限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这种“孤立”的优质教育资源给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普及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即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成为标准化。在进行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验总结时,应制定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标准,有了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重复使用,而不是重复性建设。

4.共享客体的自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演化与更新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自我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是一项持久的、动态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应以社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能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区域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传统思路有很大区别,侧重于建设面向学科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反思日志、主题资源包等),而不是简单地建成各种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达成学科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实用型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7]

现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有很多成果,但这些资源库甚至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思想。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自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不断演化与更新就是要不断整合,以适应信息化学习方式。

二、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地分配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不仅仅影响在教育公平的发展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房价,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好的地方,房价会高出同等区域中优质资源配置较差的地方很大一截。这说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已不是仅仅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方面,还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回到原点”,探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发展,实现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优质教育资源是支持学与教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点,终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充分认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程中,应首先以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为主,而不是硬性地将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塞”给学生与老师。这种在共享过程中的“不对等”性,是制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共享的主要因素。虽然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学生与老师的存在,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否则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发了大量的平台,表面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但实质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能使用,最后也促进不了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2.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

教育部提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应以“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行政部门分工与分类规划”设计思路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模式。[8]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抓住“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这些重大问题,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泛在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根本性保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3.创建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标志性示范研究成果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的平台机制。该联盟坚持公益性、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联盟学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资源能共享、宏观管理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联盟”的经验,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示范项目”探索建设并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模式,创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全面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4.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学区间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发展前提。区域内校际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例如校际之间可以互相选课,认可学分;校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协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校际之间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性差,以及资源内容实用性差等是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应用成效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加强校际之间的互相协作过程中,要以优化区域资源库内容和质量为目标,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实现资源跨校共享。[9]可以通过单独管理服务、单独合同特殊服务、共签合同服务、单独合作服务。共同合作服务、共同协作服务、复合合作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效率与水平。[10]然而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服务模式共同使用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服务”为出发点更能充分尊重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者,并且能充分发挥学区之间的各自特色,通过利益互换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应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持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模式。难点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评估之后提高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具体特征为:

(1)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四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必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理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3)基于不同地域特色,探讨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实施状态、类型、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与监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4)以“目的理性”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文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机制、制度、社会关系、人的主观性等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透过“工具表象”揭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人的行为规范。实现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实践探索,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研究领域局限在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依赖,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化研究。教育资源虽然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但并不等于教育学不能研究教育资源,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教育资源普遍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所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者。

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其中人的因素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核心要素。“资源共享”的意义是指互惠,即每个成员都有一些可以共享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

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有限性的,以“优化”共享为宗旨,而不是共享的绝对化。共享是一个“相对”共享,所以应立足“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宗旨,而不是过度夸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绝对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是行政部门。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没有国家政策性的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普及共享,也起不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3]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4]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政策差距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文庭孝,陈能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6]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25-129.

[7]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48-53.

[8]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教育 资源 共享 机制 资金 协作

山区与沿海一体化,繁华的闹市与偏僻的乡村一体化,这是我们的理想,在这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不能滞后。让边远山区每一个渴望求学的人,都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都享受到最优质的城市教育,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而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这一崇高愿望的桥梁。在这知识爆炸、数字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如何利用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积极为山区培养人才,成为我们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

管理是配置教育资源的中枢,实现城市、山区资源共享必须制度先行。山区教育人力、财力相对缺乏,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机制健全完善了,才能做到事事有人抓、管理能到位,教育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要建立高效精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以成立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委员会,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到有科学规划、有实施规范、有严格流程、有考核标准。要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潜力、不同个性特征的学员创造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提供因人而异的教育,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形成科学开放、齐全规范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引进、开发与运用。

2.要明确机构职能和相应人员职责。一是决策职能,加强城市、山区资源建设的科学决策,建立评估监测系统,确保教育资源高效运行,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有效合力。二是宣传职能,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电话、广告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提高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三是开放职能,创造开放条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使用教育资源和参与建设的机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联系职能,加强山海联系、校校联系、城乡联系、校企联系、校政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共享;五是组织职能,组织学习名校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更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对国家、学生以及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形成一支能使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保证通畅的服务。

3.要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第一,要在借鉴和引进先进院校资源管理成熟制度及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修订现有的教育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第二,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技术规范,突出某些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山区教育可以采用以享为主、交换为辅、适当开发的模式。有些地方已经建立简易的教育资源交换平台,教师可以把课件、教案、导学计划、课程实施细则等上传到网络,分享教学经验,交流工作体会等,但在交换和使用教育资源时应有一定的规则,以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更新制度,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第四,要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制度,引导和激励其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职工的考评也应体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成果。第五,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培训与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各名牌院校、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分期分批对山区、乡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缩小师资配备的地域差异,使优秀师资在城市、山区之间流动起来,在资源共享中追求共同的发展;逐步完善城市、山区资源共享动态监测系统,丰富监测手段,逐步推行教育资源共享督察员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资源共享进行监督,为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做出贡献。

二、统筹解决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不仅仅是某个院校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贫困山区的情况更加严重。我国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低于3%,而发达国家的均值为5.7%,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平均为4%,世界各国的均值为3.6%。即使这低于3%的教育投入也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甚至负债运行,不仅抑制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应该统筹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

1.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财政性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数量指标,并根据国情逐年增加,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资金以生源多少为标准的分派原则,而不是越上层资金越充裕、越下层资金越短少,城市投入大、山区投入小,或者重点院校投入多、一般院校投入少。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的立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要拓宽广大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来自乡村、来自山区、来自基层的意见;要体现公平正义,统筹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动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试验区的改革实践;要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2.要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凡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支出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预算,各级人大专门机构应不予通过;资金分配不合理,要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是否确实到位的督查。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是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要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要关注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制度,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要统一资金的管理制度。将目前分散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汇总,划归教育部统一调控。统一资金管理制度,应在法规政策、管理程序、使用服务、透明监督等环节构建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模式,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透明,并可以适当均衡。如拨出专项资金,让人力、财力、物力雄厚的城市学校,拿资金开发教育资源,无偿提供共享;让人力、财力、物力匮乏的山区学校,拿资金添置网络设备,开启获取资源的通道。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充分发挥整体资金的规模优势,有助于更好地管控风险,最终实现资金留存和运用的合理化。资金集中管控作为资金管理的一个有效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要建立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要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流程,要健全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提升财务报告、分析、预警系统。

4.要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保障和支撑教育资源的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的主力军仍是政府,但促进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也有责任和义务,应使用人单位成为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的生力军。此外,还应鼓励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为教育资源建设投入资金。教育资源建设要积极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格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上的城市、山区资源共享。

三、围绕共享核心协作创制教育资源

目前,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组织正积极地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材料,以及国外其他学校的先进技术、优质课件、教学手段等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应该让有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都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课件和资料。但是,如果所有的教育单位都来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必然会出现一些内容陈旧、形式简陋的劣质课件和网站。同时,从原材料中加工提取良好的教学材料是很费力费神的,每个教师都尝试着自己去做一切事情,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山区院校的条件不可能单独大规模的开发教育资源,但可以集中力量开发一门或几节。因此,应提倡围绕共享核心,尝试协作创制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网络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协作前景,利用现有网络为人们提供的交互机会,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带来的可能与便利,尝试与不同时空的教师协作开发教育资源。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同的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应有各自的特色。人力、财力、物力充足的名校,可以坚持自己开发为主、交换为辅、适当外购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居中的院校,应坚持多引进少开发、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学校应坚持借鸡生蛋、无偿使用的原则。

2.要合理分解,集中使用。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媒体必须与优秀的教学内容完美统一、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教学内容落后单一,即使用最先进的手段传播,也没有学生乐于接受。因此,必须科学地、有计划地制作优质课。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全国各地知名院校特色专业的知名教授进行优质课的示范,当场录像后集中使用推广,彻底改变教学程序单调的现状;也可以让有条件的山区院校进行优质课的尝试,培养其教育资源建设的意识,使其体验分享、参与、合作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理分解、集中使用的办法,用最现代的教学形式传播最先进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播知识和交流合作的全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公开与共享的项目或计划,这对于解决素质落差、促进知识进步无疑起到重大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山区的教育资源建设,让山区愿意学习的人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得参加学习,这必将为山区的人才培养带来广阔的前景。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琨.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资源共享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2(7).

[2]刘中宇,李延霞,杨艳萍.基于交互决定论的网络教育资源互动平台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程本强.信息技术与教学“专题资源库的分类与整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赵欣.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J].青春岁月,2012(10).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16-03

一、引言

经过长期建设,各个高校均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成为数字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并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科研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协作、共享”成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题词。构建开放、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消除资源孤岛,是目前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

1.教育资源的概念

丁兴富教授在其《远程教育学》一书中, 认为教育资源、教与学的资源和学习资源这3个术语表述意义非常相近。他认为:“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

李克东教授也在其《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

2.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

高校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存在于高校内外并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的不同形态资源的总体。这个概念强调了三个内容:一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资源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外延和内涵;二是高校和其社会环境的关系,要求同时着眼于高校自身和它所处的环境;三是不同形态的教育资源,只要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无论是巨大的社会资源还是微小的工作规范,都可以视为教育资源。

三、高校教育资源的分类

1.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

按业务视角将高校教育资源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整理,如表1所示:

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

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高校教育资源可分为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

(1)物力资源

高校物力资源是指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以及文件、资料、图表、数据和网络等物质和信息的总和,分为:

信息类资源:是对其他各类资源的描述,在内容和使用范围上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等特征,包括政策、规范、通告等;

资料类资源:是教师、学生的智慧结晶,是知识的成果体现,创造者享有知识产权,包括课件、培训资料、图书等;

设施类资源:以实体资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设施类资源的共享以资源调剂、配置为主要手段,包括网络、会议室、体育场馆、实验设备等。

(2)财力资源

主要指各类财力保障或财力支持,适用范围涵盖支付结算,如教育基金、奖学金、科研经费等。

(3)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分为:

知识类资源:指人力资源中的专项知识,主要表现为专业人士在其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技术等,包括教师授课、学者研究、其他专项知识等;

能力类资源:主要指各类组织、管理能力等,通常为跨专业领域的能力,包括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

3.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划分

以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可将教育资源划分为非限制性资源和限制性资源。

(1)非限制性资源,指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抓取、提炼和呈现的教育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资源本身进行访问和利用,包括各高校共享的既有网络资源以及共同建设及成果共享的资源,如信息类资源、资料类资源等;

(2)限制性资源,包括因客观属性、知识产权或权限限制仅可在各高校管辖范围使用到的资源,包括场地、设施、现场授课、学校网络等。

四、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及应用实例

教育资源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建设与增长需求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缺乏共享、维护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的积累与融合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扶持,优质资源的示范和引领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分布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而且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互联网实现远隔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双向交互。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参与知识的创造,之前这主要控制在专家权威和专业机构的手中。基于互联网,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或者协同创作,即协作共享模式。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文根据合作的目的和合作主体的关系,把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分为:中介式、共建式、联盟式。

1.中介式

中介式信息化共享模式是指以某一政府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为主体建立网络资源交换平台,并以此作为中介机构,负责做好各参与成员的关系协调、资源建设的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资源共享方式的确定等工作。参与共享的高校之间相对独立地管理自己的教育资源,各自负责自己的资源标准及质量。中介机构是一种“网络教育超市”,掌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校可以通过这个“教育超市”推广自己的资源,有网络教育资源需求的高校和个人则可以通过“教育超市”有偿或无偿获得资源。

这种体系有利于共享标准的推进与实施、课件建设和软硬件资源共享,适用于信息类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高的部分资料类资源和知识类资源的共享。

实例: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由上海市教委发起建设的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已经投入试运行,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高校已加盟。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公布的首批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王剑锋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

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旨在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全市性长期、可持续的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为各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换、专业辅修提供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等资源,共享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

2.共建式

共建式信息化共享指高校在教科研任务上进行“共建、共享”式的合作。合作成员利用各自已有的优势和资源,组成一个合作小组,通过网络平台一起策划和决策各个环节,共同进行同一目标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与传送,成果供所有合作成员或对一定群体开放使用。

共建合作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成员高校在资金、教育资源、技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他们联合起来共建教育资源和交换平台。另一种是成员高校都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技术等,他们“强强”联合起来,开发出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建设,树立品牌,为其他教育资源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共建合作方式适用于人力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低的资料类资源的共享。

实例: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

东北片区的10 所高校加入了上海东北片区的高校文献传递,19 所高校加入了上海地区的馆际互借联盟。43 所普通高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图书馆加入了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28 所高校图书馆加入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凭《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通用阅览证》在规定时间内,到成员馆的指定阅览室查阅特定的文献资源。此外,还有南汇地区10 所民办高校、高职高专自愿组成上海南汇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为他们之间文献、信息等资源共享、促进各图书馆的管理及业务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3.联盟式

联盟式信息化共享指通过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将各校已有的资源平台有机联系,在可信的网络基础设施上进行共享。共享联盟中各成员高校独立管理各自的用户与资源,以分布的形式组成一个联盟,用户从本校身份认证系统获取一个可以标识身份的令牌,该令牌在联盟中通用并可以被其他高校的身份认证系统识别,从而获取其他高校的资源。

这种体系适用于设施类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也为财力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实例:上海高校无线通。

无线网络因其架设部署和实际使用的便捷,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保证网络安全管理,通常都会使用一些网络安全接入管理机制限制未授权用户访问无线网络。而在校际间交流和访问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他校师生便捷地使用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模式。为此,上海地区于2009年开始基于跨校认证试点实施“上海高校无线通”应用项目,旨在实现跨校无线网络漫游接入。

高校无线通在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基础上实现了已加入跨校认证联盟的各校师生使用其本单位帐户就能在他校接入无线网络的功能,目前已有十余个教育单位开放无线网接入资源,已为加入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的19 所高校提供了超过300000人次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五、结语

从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来看,中介式、共建式信息化共享可以实现对非限制性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联盟式信息化共享能够打破现有学校体制和信息系统壁垒,让限制性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同时,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必须综合考虑高校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激发高校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只有资源创建者、拥有者和使用者积极参与,才能使营造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真正繁荣,从而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2):50-55.

[2]朱宇红.上海教科网:构建上海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J].中国教育网络,2012(3):25-28.

[3]殷沈琴,朱宇红,张计龙等.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84-91.

[4]苟兴旺,吴介军,薛惠锋等.高校教育资源分类及其优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38-41.

[5]雷庆,樊文强.美国高校网络教育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7):93-95.

[6]张赫,张增修,王迎霞等.基于跨校身份认证技术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J].远程教育杂志,2011(6):18-23.

[7]汪大燕,罗晋华.教育资源共享文献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9-90.

[8]陈韬.让通识课堂走进你我他―上海高校共享课程正式开讲[J].上海教育,2013(10):89-90.

[9]瞿雪萍,葛嘉敏,高伟勋.沪上大学:跨校无线全程游[J].中国教育网络,2012(7):46-48.

[10]黄亚婷.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32-136.

[11]张谦,潘婷立,张亚红.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2012(8):24-25.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城校互动;资源共享;空间模式;职业教育园区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面临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体系统筹、居民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将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站点,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通过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寻求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园区作为具有集约效应、优化资源的职业教育空间被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土地资源稀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教学空间重复建设等现实问题使得园区的发展陷入新的瓶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互动与共享”的园区规划理念,在城校互动理念与资源共享理念指导下,探讨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模式。

2 “互动与共享”的理论基础

2.1城校互动理念

城校互动理念是在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过程中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园区发展模式,指的是城市建设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空间上,它将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来看,职业教育园区作为符合城市发展的一种空间形态园,对城市空间是积极的拉动作用,适当的园区空间选址有利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跨越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尤其是我国中小城市发展都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空间结构的制约,急需新的动力机制打破固有空间模式,带来城市新空间动力机制。

在时间上,它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城市的发展进程融为一体。一方面,园区作为人口结构轻、消费倾向大的高度密集区,需要一定的服务设施以及提供服务的人员,城市成为提供相关服务设施和人员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园区的构建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拓展必要前提,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职业教育的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2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共享理念是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它将职业教育园区的教学、实训、生活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按照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构建对应的空间关系,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共享空间结构,使得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资源共享是职业教育园区发展的必然方向,教学资源、实训资源、体育资源、居住资源的共享将为园区带来的创新活力,对于园区的共享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

(1)公共资源的外部共享――将职教园区看做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市民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将园区的功能纳入到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园区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与城市是开放共享的关系,同时需要关注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能高效利用园区的各项设施。

(2)公共资源的内部共享――强调园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它将园区内部的所有资源看做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内部利益的协调来满足各个主体的不同需求,将分散的资源通过重新配置达到利用率最大化。这个层面关注的是园区内部的资源整合,通过对园区不同利益诉求的土地空间对应,以规划的手段将同类资源进行充足,最终形成共享的公共资源空间。

3 “互动与共享”的空间模式

3.1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采用规划的空间手法将职业教育园区的功能构成符号化,划分为:实训空间、教学空间、居住空间、运动空间与共享空间。其中实训、教学、居住、运动四大空间构成职业教育院校的基本模块,共享空间包含商业、金融服务、文体娱乐、行政办公等与职业教育园区运行相关的共享功能。这五种要素构成园区空间的基本模式:以共享空间为核心,基本模块为单元围绕共享核心布置(图1)①。

3.2空间共享模式

(1)单一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中教学共享资源指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教学辅助资源,职业院校的基本模块保持原状;生活资源共享在后勤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生活设施共享的联合,职业院校在办校过程中不再承担学生后勤服务职能。该模式的核心共享空间构成为体育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建,院校基本模块将居住功能集中布置,实现生活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空间结构单一,对共享内容的分配还处于浅层次,适用于小规模职业教育园区的开发(图2)。

(2)混合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共享内容更为复杂、成熟,混合型共享实行联合扩张模式,打破了明确的校区界限,将与教学相关的公共性社会基础设施和通用性教学设施由地区政府统一进行建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租赁、销售或无偿提供给各个职校;对于生活资源共享延续单一型的后勤社会化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共享空间依然延续单一型的内容,但院校基本模块呈现两种趋势,一类是功能完整的独立模块,另一类是实现部分教学共享的变异模块,实现教学空间的共享。此模式适合于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高的区域,通过小院校的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提高整体职业教育水平。

(3)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观念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把职业教育资源作为最大的共享资源,还包括与园区运行相关的图书馆、礼堂、会议中心、体育中心、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的共享。它将职教资源划分为封闭区和开放区,其中封闭区由各个院校自己管理,承担专业教学、实训技能培养等教学要求,保护各个学校特色专业的知识产权;开放区则对其他院校开放,形成共享的教学资源、实训资源,有助于帮助规模小、建校时间短的院校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形成良性的带动作用。对于生活区的后勤服务则采用社会化管理,实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且可以有条件对社会开放(图4)。此模式的结构核心共享空间构成较为复杂,要求与城市经济现状、空间结构发展方向统筹考虑,以应对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本模式适用于大型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园区建设行为支撑城市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予以引导。

(4)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对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的优化,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园区资源的分层级共享使得园区的开发具有较强操作性。此模式保留了整合共享模式的精髓,如与城市的资源共享、开放的校区共享以及后勤社会化共享等优点,进一步划分共享层级,提出校区级、园区级、城市级的资源共享内容和方式。以城市级带状资源组团为核心,注重与城市功能的互补,采用轴向方式延续城市的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的功能格局,将园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的融为一体,通过互动和共享更好与城市互生多种资源,如知识、信息、技术、文化、技能等,最终于与城市产业形成联动、协调一致,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图5)。

以上的四种模式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出现之后产生园区空间共享模式,分别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该深刻认识到由于自然条件、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等地区差异,没有一沉不变的园区空间模式,因此在园区开发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共性中需求个性,保证园区互动、共享理念健康有序的传承。

4 结语

职业教育园区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空间形式,对于它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职业教育园区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城校互动和资源共享做为横贯空间模式始终的核心理念,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园区空间模式,确立了园区与城市互动、共享的发展关系,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

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nbsp;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

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四,以品牌建设为旨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建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不仅有利于维持合作共享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共享形式提供了改革实践的基点。为此,应通过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以及广泛的媒体宣传来开展资源共享的品牌建设。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实践效果来看,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如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访学基地建设等都已发展成较有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其他如上海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6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进行的专业艺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同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的美育范畴的普及性教育,作为美育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之一,如各中小学和艺术培训班开设的美术、乐器训练等相关课程及各高校开设的如艺术鉴赏、影视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程。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而言,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如今迫切需要一些创新改革,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这些问题,高校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范畴及其作用

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共享、互利互惠、教育辐射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将各艺术教育阶段(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不分界限、共同使用,按照不同学校对于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适宜分配,各个学校拥有对艺术教育资源同等的使用权。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1.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将高等院校和周边的中小学结合起来统筹排课,可以使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在高校中展开,还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开放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等。

2.可以为教职员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职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如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切磋等。

3.可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

使高校那些艺术造诣较深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中小学进行讲授,这样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可能性模式

依据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形势的分析,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还面临一些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一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要实现公办高校与公办中小学的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而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则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要民办高校开放资源,就需要民办高校的负责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意识,而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这种意识较为淡薄。

2)共享体制有待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的高分数,主观地减少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这影响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的督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3)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同时,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资源通常比较丰富,从助教到教授,职称结构较完善。然而,这些资源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有些高校中艺术课程的周学时量仅为四节,那么艺术教师在这一周中就有很多课堂时间是闲置的,如果将这些时间分配给周边或附属的中小学,那么这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师资将满足很多所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师资需求量。

4)共享条件不足(网络、电子资料缺乏)。

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为师资、硬件设施、资料库。在这些内容中,资料库的共享可通过图书馆馆藏和电子图书等实现。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尚缺乏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限制在了面对面授课的范围之内。

2.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探讨

面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一种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

1)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的具体模式分为三种:授课、讲座和培训。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规划出自己本职课程以外的时间,到中小学授课;相关机构可组织高等院校教师推出一系列美术作品鉴赏、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讲座,定期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承担,举办一些师资培训,培训教师为部级、省级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对象为各省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通过这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带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2)校舍和专业硬件设施的共享。

高等院校的校舍规模较大,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较专业、齐全,中小学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授可以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将课程拓展得更加丰富。这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

3)图书资料的共享。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一般归本校单独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使用对象的范围。另外,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的教学单位可能各有一定的册数,造成了图书的重复购买现象。将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图书馆互相开放,既能节省教育资金,又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4)联合教育。

通过地理位置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方式,将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合,即一所高校联合一所或两所中小学,利用共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完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统筹排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