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例6篇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1

淋巴瘤并非只钟情于名人,据统计,全世界每9分钟就有1名淋巴瘤新发病例。它已跻身我国恶性肿瘤前十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里排名第二。那么,究竟什么是淋巴瘤?淋巴瘸又有什么样的症状?如何积极预防以及早期发现?患上淋巴瘤是否就意味着死亡?――

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与免疫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如肺、胃,肠、骨、皮肤、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头颅部器官脑及脊髓等。从儿童到老人都可能患上淋巴系统肿瘤,由于20岁到40岁人的淋巴系统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所以出现淋巴瘤的病人相对较多。根据病理组织学的不同,恶性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恶性淋巴瘤为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

淋巴瘤不能称为“淋巴癌”

近日,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采用了“淋巴癌”一词,这是完全错误的提法。在医学上,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分为癌和肉瘤两大类。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称之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称为“肉瘤”。淋巴为间叶组织,根本不存在“癌”一说。另外,良性肿瘤通常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但叫某某瘤的却不都是良性,比如淋巴瘤,在临床上往往省去恶性二字,并不意味着是良性。

重视体检,关注早期信号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的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这些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可能是无痛性的,所以临床上如果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的病人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恶性淋巴瘤常易被误诊,例如: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有70%~80%在初诊的时候被诊断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颈部、锁骨上、腋窝等的淋巴结肿大,家属或患者可以发现,也有的淋巴结可能发生在体腔以内,需要通过一些检查,包括CT、核磁检查,才能发现有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除了淋巴结肿大症状,部分淋巴瘤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这里推荐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外,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4%的人不知道淋巴瘤是癌症,为此许多患者在1~2年甚至6个月的时间里便失去生命。我们认为,淋巴瘤虽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但患者如能及早、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

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病人首次治疗时未予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用贵药治疗,结果引发耐药性。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了疾病能否有效控制,也就是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病人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肿瘤复发机会。

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由于恶性淋巴瘤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开河,所谓“包治”既破财又危害自己。

早期明确诊断、准确临床分期、恰当的治疗方案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淋巴瘤经过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过度化疗摧毁免疫系统

到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负而影响。放化疗的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脏器功能损害、多药耐药等常常又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键。

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我们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了就好了,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特别是零毒抑瘤方法的充分利用,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无益而有害。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PET/CT;淋巴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研究已有100余年历史,PET/CT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它以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点,为淋巴瘤的正确诊断和分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9月于我院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66例,选取其中于我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并于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病例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6~72岁,平均年龄45.6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10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2例,结节硬化型2例,富于淋巴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5例,粘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脾脏边缘区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2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所有淋巴瘤患者在治疗前行PET/CT检查,在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等治疗措施1~2个月后,行第二次PET/CT检查。

1.2方法

1.2.1显示仪器及显示剂 PET/CT检查由潍坊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完成,PET/CT扫描仪为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Biograph64型HD.PET/CT。中心视野与周边视野分辨率均达到2mm。显示剂采用自动化学合成18F-FDG,放化纯度>95%。

1.2.2 PET/CT显像 全部患者行PET/CT检查前禁食6~8h,测量血糖浓度小于11.1mmol/L,肘静脉注射18F-FDG3.7-7.2MBq/kg,平静休息40min,排空膀胱并饮用高密度对比剂1000ml行PET/CT检查。扫描参数:体部CT扫描电压120kV,电流140mA,螺距为3.0mm,球管单圈旋转时间0.8s,层厚3mm。图像采集方式为2D模式,每个床位采集时间为1~2min,一般为6~8个床位。全身扫描范围为大腿中段至头顶。采集完成后利用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rderedsubsetsexpectat-ionmaximizationOSEM),迭代次数为2,迭代子集为8,重建后层厚为3mm,分析主要应用横断面,图像融合通过工作站xeleris软件进行。

1.2.3图像分析 放射性浓聚灶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目测确认,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者为阳性。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由计算机计算标准摄取值(SUV)。

1.2.4病理学检查 32例患者均在行PET/CT前后由影像学的提示下行病理检查确诊。

1.3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HL与NHL治疗前SUV值比较、治疗前后同部位疗效评析、改善组和进展复发组间对比分析均采用t检验。

2结果

2.1PET/CT对于淋巴瘤诊断分期的作用 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32例,1例经活检证实为淋巴瘤治疗前行PET/CT全身检查未发现病灶,PET/CT显像阳性31例,诊断阳性率为96.8%,与文献报道94%相近。HL与NHL治疗前SUVmax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2.2 PET/CT显像对于淋巴瘤治疗效果的评价 所有淋巴瘤患者均行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的治疗措施,在治疗后1~2个月行第二次PET/CT检查,观察其疗效。32例患者,其中20例在治疗后可见原病灶消失或局部FDG代谢无异常,7例可见原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或代谢活性明显减低,4例原病灶较前进展或代谢活性增高,其中2例分别于复查后1个月、3个月死亡。32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同部位ROI区SUVmax值的改变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67,P

3结论

恶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并与单核-吞噬系统、血液系统关系密切,故其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以实体瘤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其中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为最常见部位。全面地显示淋巴瘤全身组织脏器累及情况对淋巴瘤的分期及疗效评价非常重要。CT对腹腔和盆腔恶性淋巴瘤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65%,阴性符合率为92%,阳性符合率较低的原因是CT仅从淋巴结大小判断,特异性较低[2]。而PET-CT采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测定糖、蛋白质及核酸代谢的过程,18F-FDG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它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分解为6-磷酸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6-PO4),而肿瘤细胞的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或缺乏而无法进一步分解,难以回到细胞外,因此在肿瘤细胞内大量聚集,这就PET早期发现肿瘤及判断有无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生物学基础。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PET显像主要用于确定肿瘤的分布范围,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中2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PET/CT显像发现单纯CT显像未发现的病灶,临床分期均由原来的Ⅱ期提高到Ⅲ期,改变了进一步治疗方案,体现了功能显像在淋巴瘤诊断方面的优势。

总体来看,PET/CT在淋巴瘤疗效监测上有重要价值,其临床应用可使部分患者改变治疗方案,进而提高淋巴瘤诊治水平,故PET/CT在有条件的医院和患者可作为常规方法。但本次研究病例尚少,有待大规模/多中心随机试验研究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李菲,朱海燕.18F-FDG-PET/CT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2):523-527.

[2]谢毅.淋巴瘤.见: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0-648.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3

【摘要】 目的 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的方法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统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缓解率、总生存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天-146个月,平均(76.3±12.1)个月;患者的缓解率为78.1%,缓解期平均为8.1个月;患者的生存时间平均为22.13个月,总生存率为9.37%(3/32)。结论 系统性联合化疗对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其缓解较快,但是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较低,在临床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系统性联合化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

皮肤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较为少见,发病率较低,其病变约有70%是T细胞增生的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1],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非化疗手段,其中化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方法对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所有对象均为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7~76岁,平均(46.5±4.3)岁;其中ⅠA-ⅡA(早期)患者有13例,占40.62%,ⅡB~ⅣB(进展期)患者有21例,占60.38%;所有患者的免疫表型为:CD3+、CD4+及CD45RO+,所有患者伴有的基础疾病如下:其中有2例患者伴有冠心病,有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有2例患者伴有心脏病,有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有6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均采用系统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32例患者均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化疗方案为COP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及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阿霉素或米托蒽醌、泼尼松),其中有9例患者按照COP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有23例患者按照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1)COPP 化疗方案:在患者化疗治疗的第一天及第八天给予环磷酰胺(CTX、600~800 mg)和长春新碱(VCR、2 mg),进行静脉注射;给予甲基苄肼(一天50-150 mg)及泼尼松(一天40 mg),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2周;(2)CHOP化疗方案:在患者化疗治疗的第一天给予CTX(600~800 mg)进行静脉注射,长春新碱(VCR、2 mg)或长春地辛(4 mg)进行静脉注射,阿霉素(60mg)静脉注射,泼尼松(一天60 mg)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5天。

1.3 疗效评价标准[1]: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病灶,淋巴结病理检查没有T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患者的缓解时间在一个月以上;部分缓解:患者的肿瘤及皮肤的垂直直径乘积减少在50%以上至少持续一个月;疾病进展:患者病灶垂直直径乘积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或者疾病的肿瘤分期及临床分期处于发展期;复发:在疾病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一个月疾病发生;生存期:在患者开始治疗的时间到患者死亡的时间或者到最后随访俄时间;缓解期:从首次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时间到复发或者到最后随访的时间。

2 结果

2.1 患者的缓解率及缓解期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天-146个月,平均(76.3±12.1)个月;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完全缓解,有14例患者为部分缓解,有7例患者为疾病进展,缓解率为78.1%;患者的缓解期为1-32个月,平均缓解期为8.1个月。

2.2 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死亡,到最后一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活,其存活率为9.37%,患者死于疾病的进展、肿瘤发生转移或者严重感染等化疗的并发症;患者的生存期为18天-52个月,生存时间平均为22.13个月。

3 讨论

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淋巴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为CD4+的记忆T 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殖,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很多,有研究对于T 淋巴细胞恶性增殖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其结果表明年龄、临床疾病分期及TNM肿瘤分期都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患者的年龄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疾病分期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2]。目前,临床上对于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非化疗方法,其中系统性化疗对其进行治疗时间较长,尤其是联合化疗常常被用于疾病进展期、复发以及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其效果较好。

本文对于32例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其结果表明系统性联合化疗治对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的缓解较快,但是其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4

1.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三科,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五科,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目的 研究采取树突状细胞(DC)对施行淋巴瘤化疗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35例患有淋巴瘤的患者,经过化疗完全缓解,把培养后的树突状细胞经过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观察注射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注射DC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复发的案例。结论 采取树突状细胞对化疗后的淋巴瘤患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安全有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淋巴瘤;化疗;DC治疗;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170-02

[作者简介] 张雪莹(1980.4-),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生物治疗。

[通讯作者] 左淑波(1979.4-),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生,研究方向:淋巴血液,邮箱:1375616493@qq.com。

淋巴瘤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两类,即非霍奇金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1]。主要临床症状为淋巴结及脾脏的肿大,病灶处可涉及相关联器官,并可产生发热、出汗机机体消瘦等症状[2]。采取放化疗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消灭肿瘤,因为淋巴瘤对其较为敏感,而且化疗也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措施。一般的常规化疗方法能够使一半以上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得到治愈。或者在较长时间内健康生活,也可对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有一般的治愈机会[3]。此种方法治疗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残留对机体的伤害较大,治疗后复发也是临床常见问题。因此,临床上研究采取免疫治疗的方法,来延长患者的复发期,尽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无病期,这种方法也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4]。树突状细胞是目前被知晓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特点是在成熟期会伸出一些树突状或是伪足样突起,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经过临床研究DC与肿瘤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协同增加抗肿瘤的疗效。现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该组收治的35名患者的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5名淋巴肿瘤患者。其中属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15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0名。19名男性,16名女性,年龄20~6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3岁,经过化疗均完全缓解,不选择患有淋巴瘤初期的患者,存在难治性的及复发性的淋巴瘤患者,年龄在适宜范围内,并且患者不存在严重的实质性器官的损害及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可以进行后续治疗。

1.2 树突状细胞的制备

抽取35名淋巴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液20 mL,进行离心分离,放置于含有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放置2 h,37 ℃保存。反复洗去不需要的贴壁细胞。随后采取在细胞因子GM-CSF 及IL-4作用下,对细胞进行培养,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使细胞分化成熟,采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来证实经过培养后的细胞是否为完好的树突状细胞,并且具有和人体内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功能相同的性质[5]。

1.3 树突状细胞治疗方案

将培养好的树突状细胞,采取浅表淋巴结皮下注射的方式,淋巴瘤患者每次注射树突状细胞106,每2~3 d注射一次,总共需要注射5次,治疗结束后,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对淋巴瘤患者进行疗效评估[6]。

1.4疗效评价

一般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来评估判断,是由张之南教授主编。根据其内容疗效评价可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及进展四种类型,并根据相应的影像学诊断指标进行判断。相关医护人员以随访及电话访问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跟踪记录[7]。

1.5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

2 结果

2.1不良反应

经过皮下注射树突状细胞的患者没有出现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只有少数的6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的现象,有2名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的症状,以上症状不要做任何临床处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在3 d左右症状可以减退消失。其中也有3名患者发生低热的症状,两天后患者退热恢复到正常体温。其他患者没有发生脏器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异常。接受树突状细胞治疗前的患者均进行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查,治疗前后患者状况均处于正常水品,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2.2 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

进行树突状细胞治疗后,需要进行CT及ECT等影像学的检查,通过随访(采用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及嘱患者定期复查等方式)一年的时间,截止到2014年8月,所有患者没有出现病情复发,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状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临床不适症状,但是有体重增加的现象。

2.3 疗效评价

经过注射DC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复发的案例。

3讨论

淋巴瘤属恶性肿瘤,其来源于人体的淋巴结以及淋巴组织,并可归为两类即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临床上通过相关组织学方面的检查,患有淋巴瘤的患者的淋巴细胞以及相关组织可以观察到具有肿瘤特点的增生[8]。其中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还可观察到脾脏变肿变大,其表面光滑,质地坚韧,用手触摸有种乒乓球的感觉,其硬度和鼻尖的硬度相似,到了淋巴瘤晚期患者会出现发热、贫血等较严重不良反应[9]。患者的颈部及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但是患者若出现深度的淋巴结肿大,诸如发生在纵膈及腹腔盆腔淋巴结肿大,这些部位发生病症不是十分明显,症状比较隐匿,往往在发现时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已经相对明显了[10]。

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胞形态的检查,可发现其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因为由于患者的病变位置及范围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不尽相同。患病初始可能发生在淋巴结,也有发生在淋巴组织周围的可能。如发生在扁桃体、骨骼及脾脏等部位。对抗这种恶性肿瘤机体采取对抗肿瘤的细胞免疫过程,所谓细胞免疫是指身体中的T细胞,包括CD4+及CD8+,凭借淋巴免疫因子发挥相应的免疫应答作用。其主要免疫过程为在T细胞接受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过程,最终演变成可以致敏的T细胞,也称之为效应T细胞。这种细胞的作用是使得一样的抗原第二次进入人身体中时,进入细胞内,就可以激发效应T细胞对抗原造成直接的损伤,并且受到刺激的致敏T细胞释放的物质也可起到杀伤作用,产生协同损伤的作用。

在细胞免疫中,抗原提呈细胞,简称APC,是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将蛋白类抗原经过处理变成多肽类物质,这种多肽类物质可以和MHC相结合,并将其转到APC的表面上,激活活化后演变成TCR信号。而进入人体的抗原可以与T淋巴细胞的表面相关的受体接触,触发产生第二信号。就这样在两种信号刺激下,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进而转变成淋巴母细胞,其中一部分细胞进行快速的增殖和分化变成可以致敏的淋巴细胞,而另一部分再分化的过程中停止下来,不再进行分化,最终变成记忆细胞,但是这两类细胞具有不同的杀伤能力。

而树突状细胞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是于1973年由加拿大学者率先发现的,由于此类细胞在成熟时可见一些树突状的足或是伪足,因此被称之为树突状细胞。此类细胞在人体内大多处于非成熟状态,可以表达低水平的刺激及粘附因子,其激发体外相同种类复合的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低。在体内这些尚未成熟的DC具有很强的抗原吞噬能力,经过在体外处理或是在一些条件下激发时就可以变成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成为刺激因子及粘附因子。这些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经过机体外周组织进到机体次级淋巴器官并和T细胞发生免疫过程。DC是机体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其主要作用过程是与体内肿瘤抗原结合,并且对相应的抗原进行加工,加工后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刺激抗肿瘤细胞促使其发生抗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于患者机体本身受到肿瘤释放的抑制因子的妨碍,机体内树突状细胞大幅度减少,而且功能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机体的免疫作用对肿瘤细胞起不到作用,由以上结果可知,经过注射DC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复发的案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同时,此临床结果与张璇等人[7]在关于共表达CD40L和IL-2的腺病毒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IL-12产生的影响一文中所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因此通过体外进行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进行相关治疗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到达树突状细胞的治疗剂量也是一大难题,迄今为止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集中在体外研究阶段,但是其在体内的具体作用过程和相关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可以通过体外扩增技术制备大量的树突状细胞,这些扩增后的细胞可以输入到患者的身体内,并且效果良好。通过体外扩增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显著性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为止。应用树突状细胞进行临床治疗还尚短,应用时间不长,还不能进行对其治疗效果的长期跟踪与疗效测评。但可以肯定的是应用树突状细胞进行淋巴瘤免疫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治疗手段。为此,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把特异性免疫治疗手段和基因治疗技术相结合,共同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治疗效率高,副作用小的肿瘤治疗措施。所以,树突状细胞进行培养后对化疗后的淋巴肿瘤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治疗途径,值得相关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陈定宝,沈丹华.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的新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6):467-468.

[2]秦珍珠,路静.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及功能研究[J].临床辅助检查,2011,28(13):236-237.

[3]莫世发,贾乾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4):456-457.

[4]郭智,陈惠仁,刘晓东.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例自体移植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5):315-316.

[5]刘爱琴,孙海凤.参麦注射液对淋巴瘤化疗后的恢复作用影响[J].陕西中医,2013,21(3):138-139.

[6]刘昊,郭智.淋巴瘤化疗后行大剂量IL-2免疫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2):361-362.

[7]张璇,张玉萍,谭晓华.共表达CD40L和IL-2的腺病毒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IL-12产生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306-307.

[8]郭智,陈惠仁,何学鹏,等.硼替佐米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1):356-357.

[9]刘涛,沈杰,何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3,12(9):219-220.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45

霍奇金淋巴瘤属于淋巴瘤的一类独特类型[1], 其多发于青春期。其在晚期可累及肝、脾、肺以及骨髓。目前对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以放化疗为主, 虽然治愈的几率较高, 但也给患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对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中医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湖南中医学院一附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患儿90例, 其中男62例, 女28例, 年龄6~14岁, 平均年龄(11.37±2.67)岁, 病程2~9个月, 平均病程(4.28±1.57)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病理学确诊, 其诊断WTO于2001年出版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对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标准[2]。

1. 3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儿病情行常规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 具体如下。

1. 3. 1 寒痰凝滞型 应以温补化痰、解毒散结的治疗为主, 可用阳和汤进行治疗。体寒肢冷的患儿可加干姜;咳嗽痰多者加苦杏仁。

1. 3. 2 气滞毒瘀型 应以行气化瘀、解毒散结治疗为主, 以柴胡疏肝散合身痛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小便短赤患儿加车前子;大便干结不通者加玄参。

1. 3. 3 血燥风热型 应以养血润燥、疏风解毒治疗为主, 以清肝芦荟丸和消风散加减进行治疗。

1. 3. 4 气血两亏、肝肾阴虚型 应以补气养血、养肝补肾治疗为主, 以大补阴丸合和荣散竖丸加减治疗。发热者加地骨皮;盗汗者加五倍子。方剂以清水煎服, 1剂/d, 早晚温服, 20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儿治疗均为8个疗程。

1. 4 疗效判定标准[1] 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 观察组为93.33%,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根据对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分析, 其应属中医“瘰疬”“痰核”“Y积”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与湿、痰、毒、瘀、虚有关。现代中医归结为, 其发病以脾肾亏虚为本, 痰毒郁结为标, 因此治疗时应以解毒化痰、健脾补肾、祛风通络、补虚泻实、温寒兼顾、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3]。

中医在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时, 通常以整体为治疗范围, 从患儿全身的特点选择治疗方案, 其治疗范围并不局限于淋巴瘤发病的局部。其根据对患儿机体的整体调理, 对肿瘤复发因素进行抑制, 减少了其转移和扩散的机会。中医治疗时所采用的中草药, 其对机体健康细胞损伤较小, 不易造成机体的二次损伤, 能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4], 提高患儿的康复几率。

通过研究发现, 淋巴瘤的中医辨证症型较多, 其主可归结为7大类症候[5], 即气滞毒瘀型、寒痰凝滞型、虚火痰结型、血瘀痰积型、血热风燥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在治疗时, 通过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 对其辨证论治, 并合以药物加减, 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于放疗患儿, 应以滋阴清热, 防治放射性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的;对于放化疗治疗结束的患儿, 其应以养血健脾、补肾益气、增强自身免疫力为主要治疗目的, 并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加减。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配合治疗淋巴瘤, 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病情, 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安全有效, 适宜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江红, 李培章, 劳明, 等.血清LDH和水平与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关系.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10):91-92.

[2] 李甘地. 霍奇金淋巴瘤病理诊断的新观点.白血病・淋巴瘤, 2005, 14(6):321-329.

[3] 周韶虹.黄振翘教授治疗恶性淋巴细胞性疾病经验介绍.新中医, 2007, 39(4):94-95.

[4] 王双双, 胡兵, 安红梅.恶性淋巴瘤中医病机与治疗.中医研究, 2014, 16(11):2425-2429.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

1 材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我院病理科诊断为MALT淋巴瘤的共为15例。其中男为6例,女为9例,男女比例为1∶1.5。发病年龄为18~84岁,中位年龄为63岁。诊断、分类、分期: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诊断依据。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对切除或活检标本的常规染色镜检和免疫组化检测。按照WHO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根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淋巴造影)、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以及内镜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临床分期,所有病例均采用Ann Arbor临床分期标准。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与临床特征

2.1.1 年龄与性别 15例MALT型淋巴瘤发病年龄为18~84岁,40岁以下只有2例,40~50岁为5例,而大部分为60岁以上(8例)。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似有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升高,发病的男女比例为1∶1.5。②分期:15例中被诊断为Ⅳ期者仅1例,其余为Ⅱ期7例,Ⅱ期7例。③病变部位及症状:发生于胃肠道有4例,鼻咽部有4例,其他为乳腺2例,皮肤、腮腺、颞窝软组织、扁桃体和宫颈部各1例。15例中,有7例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2.2 治疗 对于表现为局部肿块并可以手术切除者均以手术切除,术后给以CHOP方案6程化疔(6例)。无法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者,以CHOP方案化疗6-11程。6例患者除化疗外还接受了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的放射治疗,放射野以累及野为主,照射剂量DT46~60 Gy,常规分割,每次照射DT1.8~2 Gy。有2例单以CHOP方案治疗,有1例在广泛的手术切除后给以CHOP并放疗。在9例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中,有6例在首次治疗中达CR,3例达PR。在门诊的随诊中发现复发者有6例,复发的6例中均表现为原发灶附近的局部肿物,而无远处的转移。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与临床特点 近年来MALT淋巴瘤的发病似有升高的趋势,可能与对该病的认识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在该组中,男女发病的比例为1∶1.5,有异于其他文献的报道[3]。病程进展缓慢,病变可以较长时间地局限于某一部位,但多可有局部或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在本组中有7例)。文献报道此型淋巴瘤较少出现远处淋巴结及节外器官的侵犯,也较少有骨髓的浸润。

3.2 治疗 较多的研究表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与HP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根治HP可以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减轻症状,达到完全缓解。因为手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已基本放弃胃大部切除术来治疗胃MALT淋巴瘤,而对于HP阳性的给予抗HP治疗,不能缓解的再加放疔、化疗。但在我国,消化道的淋巴瘤主要还是采用手术治疗,本组中的4例均以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给以CHOP方案化疗。对于其他的病例,可以给以手术切除者均给以切除,之后再加CHOP方案化疗。无法手术或者无需手术者,主要以CHOP方案进行化疔,再根据病情给以原发灶或区域淋巴结的放疗。本组结果表明,Ⅰ、Ⅱ期的MALT淋巴瘤对放、化疗均相当敏感,在有可以评介的病灶中(10例),有7例在首次的治疗中达到CR,其余3例为PR。CHOP方案是化疔首选的方案,但有关的文献指出,低恶度的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敏感,但很难根治,在临床缓解后多有复发。鉴于复发部位多位于区域淋巴结,有理由相信加用区域的放射治疗可以改善病变的局部控制。

临床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多数的MALT淋巴瘤呈惰性生长,临床进展缓慢,对放化疔敏感,可同时放化疗获得痊愈,但易复发。在患者出院后应嘱其坚持定期随诊,使复发患者得到及时的挽救治疗。

随着人们对MALT淋巴瘤认识的加深,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近年来有报道使用CD20单抗以及干扰素可使疗效得以提高,但在本组中没有患者接受此类治疗。MALT淋巴瘤的疗效方面尚待进一步的改进,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仍是当前MALT淋巴瘤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