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例6篇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转移规律;高危因素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510-03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段律芳(1981-),女,广东省梅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笔者试就临床与病理对盆腔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妇科施行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149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FIGO分期)ⅠA期3例(1.5%),ⅠB期67例(33.5%),ⅡA期17例(85%),ⅡB期62例(31%)。病理分级:高分化者16例,中分化者95例,低分化者38例。SCCAg值:最低为0,最高为52.2 μg/L。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局部病灶大于或等于4 cm或临床分期ⅡB者,行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1~3疗程后施行手术的例数为62例,化疗方案为博来霉素、卡铂、环磷酰胺联合,其来霉素、卡铂动脉给药,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其余患者直接手术。另年龄

3.观察指标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患者年龄、病程、人瘤病毒(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的相关性。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1.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149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有36例,转移率为24.16%。ⅠA期0例,ⅠB期10例(转移率为14.9%),ⅡA期3例(转移率为17.65%),ⅡB期23例(转移率为37.10%)。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有关(P0.05)。见表1。

2.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规律 盆腔双侧淋巴结转移有16例;仅左侧淋巴结转移10例,左闭孔、左髂外淋巴结转移例数分别为8例、2例;仅右侧淋巴结转移10例,右闭孔、右髂外淋巴结转移例数分别为8例、2例。合计左侧淋巴结转移35例,转移率为2349%,右侧淋巴结转移28例,转移率为19.79%。盆腔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分布,以闭孔区(68.26%)最高,其次是髂外(17.46%),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部位之和。其中共28例集中于一个部位,其分布为闭孔24例,髂外4例,即85.71%单站转移的淋巴结分布在闭孔区,其中闭孔双侧淋巴结同时转移为8例,闭孔左、右侧单独转移均为8例。共8例存在淋巴结多站转移,分别为:双侧闭孔左髂内及左髂外1例,双侧闭孔左髂外右髂总左腹股沟深1例,双侧闭孔右腹股沟深1例;左闭孔右髂内左髂总1例,左闭孔双侧髂外左髂总1例,左闭孔右髂总1例,左闭孔双侧髂外1例;右闭孔左髂外左髂总1例。其中4例仅有髂外淋巴结转移,而无闭孔及闭孔窝或其他组淋巴结转移。见表2。

讨 论 宫颈癌的扩散途径主要为直接蔓延及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少见。冯淑瑜等[1]报道,临床为ⅠA和ⅡB期的子宫颈癌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95.4%。有淋巴结转移者为67.8%。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影响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对临床治疗极为重要。关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国内外报道不一,潘玉秀等[2]对2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术后标本研究分析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间质浸润;影响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病理类型、宫旁浸润。赵营等人[3]报道Ⅰ期、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形态、年龄显著相关。本研究发现,149例宫颈癌患者中,有36例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4.2%,其中ⅠA期0例,ⅠB期10例(转移率为14.9%),ⅡA期3例(转移率为17.65%),ⅡB期23例(转移率为3710%)。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宫颈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体积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生长方式、病理类型、阴道穹隆浸润、病程、HPV16/18感染等关系不明显。本研究还显示宫颈癌治疗前血清SCCAg≥4 μg/L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SCCAg为4 μg/L是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较理想界值。冯淑瑜等[1]研究显示以4 μg/L为界值,对淋巴结转移判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9%和85.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4%和82.4%,血清SCCAg超过4 μg/L的宫颈癌患者,近一半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4.2倍。本研究显示,治疗前血清SCCAg超过4 μg/L的宫颈癌患者中,5714%(12/21)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近6.6倍,提示了以4 μg/L为界值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有意义。

宫颈癌的手术范围与术式是多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其中是否常规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仍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以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来评价早期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情况,试图以SLN活检术代替常规的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减少手术创伤。目前关于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国内外报告多为初步研究结果[4,5]。一些作者通过放射性核素法、染料法或染料核素联合法对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进行研究,发现前哨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闭孔区及髂内外血管区。本研究显示:36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中,其中闭孔32例,占88.89%,以下依次为髂外、髂总、髂内及腹股沟深淋巴结,似乎支持闭孔淋巴结为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结论。而且髂内、髂外、髂总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多合并闭孔淋巴结转移。但亦有4例仅有髂外淋巴结转移,而无闭孔淋巴结转移的情形,因此以SLN活检术替代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1]冯淑瑜,张彦娜,刘建刚,等.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J].癌症,2005,24(10):12611266.

[2]潘秀玉,艾文霞,熊慧华,等.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6):686691,696.

[3]赵 营,杜佩妍,黄守松,等.Ⅰ、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7):12.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淋巴结肿大面颈部鉴别诊断

面颈部淋巴循环丰富,淋巴结正常不易触及,但在面、颈部发生炎症或恶性肿瘤时,有关淋巴结常呈肿大、硬而被触及。急性炎症时,所触及的淋巴结还有明显的压痛。据报导,颈淋巴结转移性癌的75%其原发灶可能来自头颈部,而1/4的病人,其原发灶是隐匿的[1]。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有43.4%患者未扪及肿大质硬的淋巴结,相反术前扪及肿块,术后却是淋巴结炎者占29.3%[2]。淋巴结肿大在临床疾病的降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由于淋巴结肿大造成误诊误治者不乏其数,因此,应重视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1.资料:将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口腔科住院病人临床病例进行归纳、总结。本组患者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8—82岁,平均58岁。

2.方法:入院后全面体检,完善各种术前准备,择期手术,术后送病检确诊。

3.典型病例

[病例1]任某某,男,8岁,病历号134911。2006年1月16日以右侧颌后肿物入院,彩超示:右侧耳下淋巴结肿大(可能)。1月27日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院。病理号16811。术前扪及肿大淋巴结,术后病检符合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改变。

[病例2]苗某某,男,57岁,病历号148637。2008年8月以右侧颌下腺混合瘤入院,彩超示:右侧颌下区实质性肿物(淋巴结待排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8月25日以右颈部淋巴结鳞癌转移出院。病理号22137。术前扪及肿大质硬淋巴结,术后病检为(右颌下腺)小叶及导管上皮呈单纯增生,周围淋巴结呈慢性炎症改变。颈部淋巴结内可见鳞癌转移伴坏死。

结果与讨论

淋巴结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具有过滤、增殖、免疫作用。头颈部恶性肿瘤,常常通过淋巴引流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肿瘤细胞到达区域淋巴结后,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可对抗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的增生[3]故多表现为淋巴结的肿大。对于单侧固定的颈部肿块,首先应考虑转移性癌的可能[4],如[病例2]。目前,临床上用触诊检查颈淋巴结,仍是一个主要的诊断手段,但颈淋巴结有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早期转移的淋巴结单纯触诊无法检出,应配合辅助检查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较临床触诊敏感性高,并在区分淋巴结良恶性上起主导作用[5],而MRI在90年代中后期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前检查中,且MRI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6],发现颈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率高,准确率也高。病理检查则是术后确诊的重要方法,只要发现淋巴结中心坏死,无论其他诊断指标如何,均可认为是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7]。转贴于

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意义重大,其鉴别如下表。

确诊是治疗的前提,对于每个临床病例,既不能过度治疗(炎症作为肿瘤治疗),又不能延误治疗(肿瘤作为炎症治疗),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认识淋巴结肿大的重要性,寻找准确有效的鉴别诊断方法,仍是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伟国、程君等:头颅部淋巴结转移性癌中EBERl的原位杂交检测.《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4);264

[2]储嘉琪、陈君勤等:颊粘膜鳞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口腔医学》1994(1):30

[3]黄欣、李龙江、温玉明等:颈部淋巴结内微血管密度与舌癌转移相关性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4):340

[4]王志民、吴钦贞,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7(4):202

[5]关绮文:恶性肿瘤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彩超诊断.《实用预防医学》2009(5):1555

[6] Seung Hyup Kim.Uterine Carcinoma:evaluation Of pelvic lymph nodemetastasiswith MRI.Radiology 1994,192:807

[7]顾云峰、邱蔚六等: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37—139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食管癌;淋巴结;CT增强扫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88-02

食管癌为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为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又是其病死率最高的国家,每年因食管癌死亡者约16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率的20%,我国通常男性食管癌病死率高于女性,但在高发区男女比例处于接近。发病年龄以61-65岁组最高(18.05%)。食管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1]。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加以淋巴结廓清术,尽管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手术方法,尽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效果都不理想,因此,食管癌的术前分期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食管癌最为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道转移。笔者针对以上问题,系统的研究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并在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CT扫描的价值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0月间患者资料,均经CT、手术及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患者26例,其中,男22例,女4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为52岁。研究对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1.2临床方法26例患者在手术前都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前禁食在4-6h以上,患者在上检查床前需饮清水500ml,以充盈胃,便于腹腔淋巴结观察。患者双手抱头仰卧在扫描床上,扫描从舌骨水平到肝下缘,肘正中静脉注射100ml优维显,注射速度为2.5-3.0ml/s,延迟60s扫描,准直器宽1mm,螺距为1,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部分采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R)。参照以下标准:气管食管沟的淋巴结短径大于5mm,其余区域的淋巴结及腹腔的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确定为转移。由专业的医师利用数据及图片分析其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3统计学方法所测得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结果

26例(上段4例,中段15例,下段7例)食管癌中鳞癌24例,腺癌1例,腺鳞癌1例。术后将各区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统计部位及有无转移。术中310枚共廓清淋巴结,62枚转移,各区域淋巴结清除及转移数目,见表1。MSCT共诊断阳性淋巴结为71枚,56枚为正确诊断,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对照,见表2、3。

3讨论

在进行食管癌手术前进行CT扫描,既可以客观又可以准确地显示食管癌病灶的范围、程度、有没有外侵及判断与邻近纵隔器官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的是,有无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可以通过CT检查进行判断,由此,可以为临床制定有效的、准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极有重要的信息[2]。尽管目前医学界对患者在进行食管癌手术前进行CT扫描在对评价术前分期方面存在着一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CT在对观察肿瘤浸润深度方面效果存在一定方面不足,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可能性,但CT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并且与MPR等软件技术相结合进行后期图像处理,能清晰有效地分辨纵隔内气管、血管、食管及淋巴结等的结构特征,弥补传统影像检测方法不能清楚有效地确定病变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而只能简单地确定食管病变的不足[3]。本研究表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表现出多方向性,可延伸至食管旁、纵隔、颈部及腹腔的淋巴结转移,因此,为达到手术彻底切除原发灶及清除淋巴结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手术途径显得非常重要。在手术前进行CT增强扫描可对临床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前提保证,改变以往仅凭医生行医经验选择手术方式的传统医疗模式[4]。手术前CT扫描如发现在右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应采取更好的手术方式,现临床最为有效的方式为改良Ivor-Lewis术式,此方式有利于清除在右上纵隔地淋巴结,而如发现巴结转移者在左上纵隔淋巴结,则应选取左胸后外侧开口[5]。近些年,伴随着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电视辅以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应用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好评,而这种新的手术方式,更需要能准确了解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及数目[6]。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准确呈现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MPR的应用,可以使病灶及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更为直观的显示,可为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依据,此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作为临床进行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叶明,林清池,段少银.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术前评估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135-137.

[2]王秀芳,郑玄中,靳宏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影像诊断方法及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9,21(5):356-358.

[3]姚沛旭,许建生,周旭文,等.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213例CT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9(4):225-226.

[4]刘巍,陈勇,郝希山.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1):1253-1256.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螺旋CT

The Value of Enhanced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yroid Cancer

LIU Chi-zhuai,SHI Tian-xiong,DENG Jian-wei,ZHENG Bing-xing,HU Xi-xiang,MIU Jian-ha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The Affiliated Zhongshan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ongshan 528400, 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ation of enhanced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yroid cancer. Methods Enhance image of spiral CT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 of thyroid cancer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in 40 Patients were review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ze, location, form, enhance condition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 was summarized.ResultsThere were 36 cases diagnosed with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e 40 cases of thyroid cancer, and there were 34 cases diagnosed with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region Ⅲ, 36 cases in region Ⅳ, 8 cases in region Ⅱ, 18 cases in region Ⅵ, one case in region Ⅴ. The average size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 was 8.7mm. There were 32 cases seen with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18 cases with unclear edge, 3 cases with calcification. ConclusionEnhanced spiral CT can sensitively fi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yroid cancer, which can provide the valuable help for thyroid cancer surgical treatment.

Key words:Thyroid cancer;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Enhanced spiral CT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高趋势。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状癌,虽然其生物学行为良好,属低度恶性肿瘤,进展缓慢,死亡率低,但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而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结果显示分化型甲状腺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0%~80%[1,2],因此术前确定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术后确定淋巴结是否转移复发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CT增强扫描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的诊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 年~2013 年经手术、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40例患者的CT扫描影像学资料,女性32 例,男性8例;年龄21~54 岁,平均(39.8±11.2) 岁;其中状甲状腺癌38 例,未分化癌2 例。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 扫描检查。CT 扫描采用SIEMENS、EMOTION 16螺旋CT 机扫描,扫面范围自颅底部至上纵膈,连续扫描,平扫结束后,再保持原行增强扫描,层厚5 mm,扫描结束后工作站分析图像。

1.3 CT图像分析方法CT阅片由两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完成,CT诊断标准, 颈淋巴结分区按国际通用的七分区法。Ⅵ区发现淋巴结即为转移,颈其他区域淋巴结最大横径≥5 mm,或淋巴结明显强化、钙化点等可诊断颈淋巴结转移。影像描述特点不一致时由科室集体讨论诊断。

2 结果

40例中38例诊断为甲状腺癌,40例均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36例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其中转移淋巴结分布为在Ⅲ区34例,Ⅳ区36例,Ⅱ区8例,Ⅵ区18例,Ⅴ区1例、淋巴结大小5~35 mm,平均8.7 mm。转移淋巴结不均匀强化32例、边界不清18例,钙化3例。

3 讨论

甲状腺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疾病,约占到临床甲状腺疾病总数的70% ~ 80%[3]。其预后良好,患者的10 年平均生存率在80~90%。正是因为有这样好的预后, 其手术范围数年来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

但甲状腺状癌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据文献[4]报道有20%~90%的状癌患者在诊断的同时即发现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同时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Mazzaferri 等人[5]认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30年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并且颈部淋巴结转移也是影响复发的显著性因素,因此及早发现颈部转移病灶,合理的制定治疗方案,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后复发和再次手术的发生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以往对颈部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主要凭借医生的触诊来判断,但触诊的准确性受到医生的经验、转移淋巴结的大小、部位或患者体型的影响,临床触诊未发现淋巴结并不能排除转移可能。目前术前常规行影像学,如超声、CT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陈辉等[6]报道彩超检查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4% (53/58),边学等[7]报道为89.1%。但彩超检查的不足之处是和检查者的经验有很多关系,且临床医师无法直观的判断。而CT检查可避免此不足,罗德红等[8]报道在108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中, CT检出104例,灵敏度达96. 3% 。廖卫国等[9]报道CT术前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 3% (9 /13) ,阳性预测值52. 9% ( 9 /17) ,特异度为69. 2% (18 /26) ,阴性预测值81. 8% ( 18 /22) ,经统计学直线相关与回归检验r = 0. 94, Y = 8. 8 + 0. 8X, CT结果与实际手术结果具有正相关性。本组病例在40例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中,CT检出灵敏度达90%(36/40)。

甲状腺状癌的淋巴结转移通常中央区(Ⅵ区)多为第一站,即同侧颈部中央区气管旁和气管前淋巴结转移,转移发生率为37.5%~95.2%、其次是(Ⅲ 区、Ⅳ 区),转移发生率为29.8%~70.8%。再次是Ⅱ区和Ⅴ区,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5.9%~60.2%和8.4%~22.2%[10]。本组病例淋巴结转移CT诊断阳性率在Ⅲ 区、Ⅳ 区最高,反而不是在Ⅵ区,可能是和Ⅵ区转移淋巴结肿大较Ⅲ 区、Ⅳ 区小及与CT医师重视程度有关。

在判定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时,不仅需要明确淋巴结的位置,同时注意淋巴结的影像学的特征,如有无强化、钙化、CT值的变化及形态等。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血供丰富,且有甲状腺组织的吸碘特性,可明显强化,因此淋巴结强化是最具有特征的变化,如果淋巴结强化呈不均匀性,转移的可能性愈大,本组不均匀强化比率达80%(32/40),在阅片中我们发现淋巴结强化的CT值愈接近甲状腺癌病变的CT值,转移的几率越大。

当然,这只是我们对既往病例回顾分析所得到的一些经验总结,在临床中工作,结合这些经验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彩超,更好的判定甲状腺病变的范围及淋巴结的性质,为初次治疗制定更合适、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Shaha AR.Prognostic factor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nd implications of nodal metastasis [J].Surg,2004,135(2):237-239.

[2]龚龙,易春华,陈文奎,等.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 肿瘤防治研究, 2012,39(1):48-50.

[3] 王智强,张杰武.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方式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2,36(3):161-163.

[4]Kouvaraki MA, Shapiro SE, Fornage BD, et al. Role of 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hyroid cancer[J]. Surgery, 2003, 134(6): 946-954.

[5]Mazzaferri E L,Jhiang S M. Long-term impact of initial surgical and medical therapy on papillary and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J]. Am J Med, 1994,97:418-428.

[6]陈辉,赵敏,陈贤明,等.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4):211-214.

[7]边学,唐平章,徐震纲,等.术前彩超在诊断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4):530-533.

[8]罗德红,石木兰,李复.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1):36 - 39.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5

目的:探讨彩超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8例,通过彩超观察所有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彩超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超声检查可见患者颈部出现大小多个不等的低回声,回声不均质,可见细小点状钙化,CDFI:血流信号信号丰富。88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86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准确率为97.7%,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准确的定位,这对手术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彩超;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病理

分化型甲状腺癌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颈部是淋巴结首先转移的部位,手术治疗是目前控制病情比较有效的治疗措施[1]。彩超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准确的观察患者的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的准确的位置,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1至2013年12月接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8例,对比彩超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2013年1至2013年12月接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8.5±7.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治疗,在术后病理检查中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1.2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彩超检查,使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由影像学专家对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组织进行扫查,取仰卧位,患者头部向后仰或偏向一侧,将甲状腺及颈部充分显露出,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后,患者接受淋巴结清扫手术,并对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有淋巴结的数量及转移情况。

1.3淋巴结分区Ⅰ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Ⅲ区:颈内淋巴结中组;Ⅳ区:颈内淋巴结下组;Ⅴ区: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及颈前区淋巴结[2]。

1.4观察指标以病理检查为主要标准,将彩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准确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彩超诊断结果经过彩超检查,88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86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准确率为97.7%,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彩超检查的准确性。

2.2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彩超检查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检查之间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彩超可以正确的诊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反映淋巴结分布的规律,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表1松所示:

3讨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患者甲状腺癌的起源均为滤泡上皮细胞,引发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临床上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碘元素的过度缺失以及甲状腺激素的慢性刺激。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很高,目前临床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治疗方式,根据相关文献表明,尽早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淋巴结清扫手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由于甲状腺疾病在早期并不明显,当患者会因淋巴结肿大无法正常发音,或发音嘶哑去医院就诊接受治疗时,大部分患者已经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会使病情反复,增加二次手术的风险,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尽早的对患者诊断确定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去除病灶十分重要。

病理学检查是鉴定疾病的重要标准,在过去,临床医师对淋巴结的判断多为触感,但是由于受经验水平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医生的判断结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成熟,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彩超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检查,可以尽早的掌握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彩超检查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彩超属于无创检查,不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所以可以重复的进行检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死亡率非常低,但是由于淋巴结双侧转移、上纵膈转移等因素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术后的预后。根据本次彩超检查结果,有60.46%患者转移超过2个分区,术后经病理检查有59.30%患者超过2个分区,准确率可达97.7%,术前对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所判断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位置与分布情况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大致相同,证明了彩超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彩超检查时出现淋巴结内部低回声或无回声时,前者提示肿瘤较大存在转移,需要对其钙化与转移程度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者提示肿瘤液化,可以对患者进行保守的药物治疗,根据临床效果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手术。

综上所述,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尽早的清除病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徐新丽.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31):37-38.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临床病理; 浸润深度

中图分类号 R44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129-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73

所谓的早期胃癌是指肿瘤的浸润局限于黏膜或者黏膜下层,无关病灶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否,现如今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内镜检查的方法进行[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内镜技术进行微创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笔者便搜集整理了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来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早期癌症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搜集整理了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36~79岁,平均(59.8±1.2)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17例,消化道出血11例以及贫血4例。病程2周~3个月。

1.2 方法

观察分析32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和肿瘤部位分型等方面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具体观察指标包括50岁以上的患者和小于50岁的患者胃癌发病率比较;32例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比较以及肿瘤大小直径长度比较等。食管、胃换个结肠浅表肿瘤的病变可以分为Ⅰ型(隆起型)和Ⅱ型(平坦型)以及Ⅲ型(凹陷型),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将32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消化道有无出血和肿瘤的具体形状大小进行分别的分析比较,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计算,检验的标准显示为α=0.05。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与内镜分型

经过外科手术以及手术后的病理证实发现,肿瘤仅仅是胃部黏膜以及黏膜下层和癌灶的病变。具体病变部位包括:上区共9例,其中贲门有7例,胃底有2例;另外有11例处在胃部的中区,包括胃体的9例和胃角的4例;剩余有9例位于下区,这7例集中在胃窦部位。

肿瘤病灶的大小分别有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2 cm,剩余19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则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32例早期胃癌患者均顺利通过了活体组织的检查并一一进行了快速尿毒酶的试验,其中有11例患者检验结果呈现阳性,阳性率为34.4%。

2.3 组织学分型及淋巴结转移率

32例患者中,黏膜下层浸润的患者共15例,包括7例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患者有17例,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17例未分化型,癌细胞浸润深度达到黏膜下层的有12例,伴随有淋巴结转移的有5例;分化型患者共有15例,浸润至黏膜下层的共5例,1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现象。

2.4 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32例早期胃癌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病变部位和体积大小等方面均和具体的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可以加以对比研究。内镜分型显示为Ⅲ型10例患者中,全部显示为低分化腺癌,浸润深度均达到了黏膜下层,其中有7例患者伴随着淋巴结的转移。而病理分化显示为Ⅱ型的患者有19例,19例患者中仅有5例浸润至黏膜下层,且均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详见表1。

3 讨论

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不断提高,早期胃癌经过检查被及时发现治疗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内镜微创手术也让许多早期胃癌的患者避免了传统的手术治疗的风险,并且治疗效果丝毫不差于传统手术的效果[2-3]。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需要确保淋巴结未出现转移,并且需要提前对肿瘤浸润的深度进行判断。倘若微创手术后再一次出现淋巴结转移则需要对其进行补救,从而导致患者忍受二次治疗的痛苦。由此可见,手术之前对淋巴结有无出现转移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所在。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32例患者肿瘤内镜分型显示为Ⅱ型和Ⅲ型的所占比例最多,占患者总数的90.6%,Ⅰ型则相对较少。在患者大体分型中Ⅰ型和Ⅲ型较Ⅱ型浸润深度较深,其中Ⅲ型患者早期胃癌均有黏膜下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淋巴结转移率在60.6%以上,因而此类患者并不适宜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情况下接受内镜微创的治疗方法[4]。

肿瘤体积的大小对于内镜治疗的方式选择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多项数据研究来看,癌灶0.05),此数据结果同文献相吻合。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条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条件也逐渐放宽,但是目前并没有准确判断淋巴结有无出现转移的问题[6]。根据临床数据研究发现,黏膜下层的浸润在内镜下大致可以分为Ⅲ型,淋巴结转换率比较高,因而不适合接受内镜下的微创治疗。

由于本次实验研究所收集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统计的效能不足,肿瘤大小以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同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具体关系,需要不断持续收集更多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奚豪,朱延波,蒋虹伟,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27-29.

[2]钱立勇.8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5(4):63-76.

[3]崔希刚,陈俊强,刘金禄.胃镜诊断49例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54-55.

[4]毛小菁,曹永明.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2(23):215.

[5]杨光建.早期胃癌60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医学信息,2010,24(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