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干水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浙江遂昌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3-02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干水果种植,该产业一直是遂昌县山区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干水果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农产品营销的拓展创新,也凸显出遂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强劲的一面。但产业基础薄弱、新的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梳理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花果飘香的新遂昌,对遂昌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1 遂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遂昌县干水果产业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80—90年展迅猛,至2003年总面积达到1 986.67 hm2,总产值1 511万元,成为当时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几年,随着水果产业结构调整,水果产业发展趋缓,但是葡萄、猕猴桃等精品特色水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遂昌县水果产业的主力军。2012年全县干水果种植面积5 733.33 hm2,年产量23 525 t,总产值10 041万元,目前栽培的干水果种类有10多个,品种50多个,其中板栗与柑橘为两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是4 333.33、509.00 hm2,年产量分别为9 750、7 635 t;其次是香榧、葡萄(红提)、猕猴桃等,主栽区分布于湖山、金竹、北界、妙高、云峰和大柘等乡镇,3.33 hm2以上果园有180多个,参与种植干水果农户有1万户以上(表1)。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量产值较低

目前遂昌县板栗面积4 333.33 hm2,占全县干水果总面积的76%,但产量、产值均较低,所占份额不足50%,而经济效益好的红提、猕猴桃等新主导品种规模尚小,造成整个产业产值较低。

2.2 管理技术未到位,精品理念较差

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以生产质量不高的“大路货”为主,精品果园规模小、占比小,造成总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

2.3 基础设施投入少,失管果园较多

遂昌县山地果园较多,道路、水利、电力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果园管理难度大,如柑橘总面积为509.00 hm2,而实际正常管理面积不足133.33 hm2;板栗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2.4 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遂昌县果园大多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经营较少,果品标准化、果农组织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 产业发展分析

以“适生、适销、适管”为原则,采取“一调整、二提高、三发展”的发展战略,以“调结构、做精品、增效益”为主要任务。即调整现有的品种结构,提高现有的果园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优新稀品种,提升果品档次,创建知名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借势旅游,发展自驾采摘景观果品产业带;发展以应村、北界、新路湾、妙高、三仁为主的提子、猕猴桃产业带;湖山、金竹的板栗、柑橘产业带;以蔡源、黄沙腰、柘岱口区域为主的高山提子、梨、猕猴桃产业带;以云峰为中心的红心李,以及以妙高为中心的杨梅、提子等综合水果区。在保持板栗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提子、猕猴桃、板栗和香榧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云峰桃形李、妙高白枇杷、蔡源水蜜桃(套香榧)、大柘猕猴桃和银都水果基地等5个干水果精品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县果园面积达6 666.67 hm2,总产量3万t,果品总产值2亿元。其中提子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均达到200.00 hm2,投产面积达到133.33 hm2,香榧面积达666.67 hm2,少量果园进入试产期。干水果的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700元,成为该县又一主导产业。

4 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干水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建设干水果协会,实行上下联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落实技术指导和病虫害测报工作。

4.2 增加产业投入

一是加大向干水果基地和加工物流项目的倾斜,支持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后加工、高效储藏等技术研究推广;二是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完善土地流转,推行规模经营,鼓励果园经营权向经营能手集中[1-2]。

4.3 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对在基地建设、销售、品牌创建、科技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财政设立干水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干水果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参与标准果园、观光果园建设,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产业。四是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降低产业风险[3-4]。

4.4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多元化技术服务体系,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能手为依托,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人员培训,有计划安排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科技创新。

4.5 加强品牌宣传

鼓励经营者创建品牌,打造名牌,通过办节庆、办评比、参加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名优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参考文献

[1] 郑仕春,阙云龙,李海花,等.云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的思考[J].丽水农业科技,2010(4):15-16.

[2] 宋丽青,牛慧.发展干果产业的九大“法宝”[J].中国林业产业,2009(5):20.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1水稻产业现状

1.1品种分布陆良县水稻品种以云粳、楚粳系列为主,主要推广品种为云粳26号、云粳29号、云粳30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8号、楚粳29号、滇杂31、35号等。2014年水稻总面积1.21万hm2,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1.19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98.45%,优质稻推广面积占比增加4.5%。

1.2产业化现状水稻是陆良县主要粮食作物,2009~2013年水稻总产5.08亿kg,占5年粮食总产的31.99%;每年稻米商品量4400万kg,商品率达40%。依托1.07万hm2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培育形成了云南爨乡米业,紫溪米业两家专业大米加工企业,设计年加工优质大米2万t,2013年加工稻谷2126.5万kg。陆良县稻米资源利用研究开发水平较低,稻米粗放型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且加工工艺研究水平较落后,糙米、米糠和稻壳的开发利用刚起步。

1.3机械化现状2009年至201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73835.24kW,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6.15万台(件)。其中2009年有2台步行式插秧机,到2013年为止增至6台步行式插秧机和1台高速插秧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增至43台。并连续五年在三岔河、马街、中枢、板桥等坝区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累计推广机插秧1333.33hm2。

2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做法、经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排灌体系建设,完善农田道路和桥、函、闸等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田地平整、土地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搞好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标准化该注重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和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多年来持续向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寻求技术支持与合作,加大优质粳稻新品种的引进、自育力度,选择、应用适应陆良自然条件的优质抗病新品种,促进本地水稻生产的品种更换和品种更新。目前已育成自有知识产权水稻品种3个,并逐步建立完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2.3认真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为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到实处,陆良县农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积极协调配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划拨支农资金,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支农惠农政策。2009~2013年共完成中央、省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9402.3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资金800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758.3万元,粮食直补资金63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有效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农业部、省、市县的安排部署,2009~2013年陆良县集成应用浅旋节水、扣种稀播、够蘖晒田、扩行缩株、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等为主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高规格、高质量地完成部、省、市、县四级联创水稻高产创建样板1.79万hm2,共增产粮食3139.46万kg,累计节约成本2266.2万元,共增加经济效益10852.53万元。其中三岔河镇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集中连片、规模示范”的思路,精心组织,以稻/豆、稻/薯两种模式为主开展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活动。共完成样板1.62万hm2,累计增粮1674.66万kg,节约成本1633.1万元,共新增经济效益6405.63万元。

2.5加强主导品种及集成技术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水稻生产上以“主导品种展示、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按照“供种、机耕、节令、规格、供肥、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的“八统一”的要求,集成应用选用良种、扣种稀播、薄膜湿润育秧、大田浅旋耕节水栽培、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精确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6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深挖土地潜力陆良县2006~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29.58万hm2次,其中水稻7.03万hm2,实现总增产4473.5万kg,实现节本增效12227.1万元。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更多的农民受到了系统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纠正了传统施肥和盲目的施肥习惯,施肥方法更趋合理。体现在:改变了施肥的“三重三轻”(轻有机肥、轻钾肥、轻中微肥);改变了不恰当的施肥方法(浅施、表施等);改变了无针对性施肥模式(不管作物、区域、轮作一个配方,一个模式)。在配方使用上发生四个转变:改变了单质肥料混合做底肥的现状;改变了一个配方在所用作物通吃的现状;改变了长期施用低浓度配方肥的习惯,中高浓度配方肥被逐步重视;新型控释肥开始受到农户青睐。

3产业制约因素

3.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受资金和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与基地规模不配套,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长,流通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技术研发储备、科技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的资金有限,从而导致技术研究及储备不足,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甚至很多常规技术在倒退。

3.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用物资价格高位运行,种粮比较效益不高,水稻生产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重经作轻粮作的现象蔓延。

3.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各自为政”,缺乏规模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范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及集约化经营受到制约。

3.4产业链条短缺稻米精深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企业与农户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突出;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不利于水稻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仅有一家龙头企业从事大米加工,年加工1万t,仅为全县稻谷产量的10%。

3.5土地状况趋于恶化工业化、城镇化占用耕地,高速公路、土地流转发展其他种养殖业,农户、居民住宅建设大量用地,水稻(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减少趋势无法扭转,稳定水稻耕地面积难度增大。连年增施化肥,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

4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水稻是陆良县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问题和效益问题,通过良种、良法、良田技术综合集成配套,我县水稻生产尚有较大潜力可挖。发展水稻生产,需要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效益上取得重大改观,从而深入挖掘水稻生产潜力,促进水稻产业更大的发展。

4.1应用良种良种是水稻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县种植品种多为常规稻,稻米品质较优,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不大。良种工作应以研发引进高产、优质、高抗、适宜的新品种为核心,进而将陆良县水稻产业带上全新的地位。

4.2落实良法良法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科学技术在水稻生产中重要性在于,一是高产优质品种发挥了增产核心作用,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二是好种还需好技术,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出品种增产潜力。三是科技工者在防灾减灾、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要确保水稻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认真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4.3培育良田加强项目实施整合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进程,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推广浅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为水稻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4推广机械化机械化、轻简化生产可以节省人工投入、节约物资投入。2013~2014年在省市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该县在四个水稻主产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与传统培栽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增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的效果。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4.5实施标准化良种、良法、良田主要是技术问题。而机械化、标准化则是关乎水稻产业的效益问题。该县的标准化生产规模与水稻生产规模极不适应,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几乎为零。要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抓好“三品”建设,开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粮食产品战略升级。

4.6推进产业化

4.6.1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粮食产业龙头企业。

4.6.2扩张产业规模。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生产大户、典型户,支持、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稻米优势农产品基地。

4.6.3打造知名品牌。加强粮食作物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粮食产品战略升级。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甘肃天水果品产业向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式转变时期,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布局、品种结构和生产栽培体系的调整不完善,生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业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能力不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和科技经费不足,果品市场建设和营销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天水市果品产业发展应以建设现代果品生产经营体系为核心,走品牌战略、拓展果品市场占有率之路,从而实现果品强市、促进果品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关键词:

果品产业;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调查

天水果品产业是甘肃省天水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天水市围绕果品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果品产业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相对于现代果品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如何做好技术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调查组于2015年6~7月对天水果品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天水果品产业地位、历史和现状

1.1地位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北麓,渭河上游地带。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北方果树的最佳栽培区,也是著名的“花牛苹果”品牌原产地,全国桃三大适宜区之一,黄土高原露地生产大樱桃的适宜区之一。2008年,天水的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清水5县(区)苹果产业才进入国家农业部的《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范围,同年天水苹果试验站列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天水苹果真正进入崭新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天水规划苹果发展面积到16.7…万hm2,平凉、庆阳规划发展到…13.3…万hm2和17.3…万hm2,而陇东产区是黄土高原富士大产业向西延伸的优势区域,但天水恰恰是花牛苹果主产区,其生产栽培模式、果品价格和市场走向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天水苹果产业当前和今后务必重视的焦点问题。天水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

1.2历史天水果品发展已有60年历史,经历了3个明显阶段。

1.2.1集体经营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天水县二十铺乡、籍口乡、伯阳乡、皂郊乡,张川县大阳乡,天水市园艺试验站等为主要产区,以“三红”(‘红元帅’、‘红冠’、‘红星’)苹果为主栽品种。20世纪70年代,‘红星’苹果在香港市场一举成名,天水从此成为全国优质苹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1.2.2自主经营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天水果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享有“中国桃树第一县”的秦安县桃树生产基地是最具影响力的富民工程,麦积区下曲葡萄生产基地也初具规模,但此时发展仍以苹果为主,品种以‘富士’为主导,天水苹果产业在全国面积迅猛扩张的影响下发展逐渐处于低谷期。

1.2.3多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天水市果树研究所所长陈昭文提出天水苹果应该走‘元帅’系短枝型的发展道路。21世纪初,天水市初步建成1批优势树种、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如秦州区放牛村以俄矮、阿斯为主苹果生产基地;麦积区寨子村、秦州区玉泉村、上河村以天汪一号为主苹果生产基地;渭河流域已陆续建成鲜食杏和葡萄生产基地;以秦州区皂郊镇、太京镇为中心的甜樱桃生产示范基地也初步形成;优质桃生产基地在葫芦河沿岸具有一定规模;天水果品产业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果品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麦积区南山万亩花牛苹果生产基地、秦州区罗玉沟流域大樱桃生产基地、秦安县蜜桃生产基地、清水东部核桃生产基地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基地,引领天水市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发挥重要作用,天水果品产业已进入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1.3现状

截止2014年底,全市果品总面积23.23…万hm2,其中:鲜果、干果总面积分别为15.28、7.95…万hm2,总产量达173.00…万t,实现产值65.04亿元。其中苹果13.31…万hm2、樱桃0.54…万hm2、桃0.72…万hm2、葡萄0.40…万hm2、梨0.23…万hm2、杏0.08…万hm2、花椒2.86…万hm2、核桃5.01…万hm2,其他0.08…万hm2。

1.3.1狠抓品牌创建战略,建设特色果品基地

天…水历史上果品较多,“齐桃”、“长把梨”、“秦椒”等久负盛名。“花牛”苹果影响久远:花牛苹果自香港出口以来,已有‘天汪1号’、‘俄矮2号’等良种,“花牛”苹果已成为世界3大苹果品牌之一,先后荣获“水果状元”、“中华名果”、“中国知名特产”称号。2011年,在CCTV-7《每日农经》评奖活动中,花牛苹果荣获最佳“人气奖”。到2014年底,花牛苹果面积10.17…万hm2。秦州樱桃效益看好:秦州区…0.46…万hm2,2014年底,总产值4.01亿元。近年来,在罗玉沟建立大樱桃批发市场。秦安蜜桃优势明显:秦安蜜桃是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2014年,桃全县总产值3.61亿元。“下曲葡萄”发展迅速:麦积区北山流域是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产区,2014年,全区葡萄总产值…1.05亿元。花椒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花椒挂果面积2.71…万hm2,总产值6.18亿元。核桃发展潜力巨大:其中清水县栽培面积最大,2014年底,全县结果面积0.53…万hm2,总产值0.78亿元。

1.3.2大力推广关键技术,加强果园管理能力

以…果园提质增效行动为根本,以科学发展果品产业示范点为重点。据统计,全市优质果率由2003年的…35%提升到现在的70%。现有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3…600名,他们为天水市果园管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制定《绿色食品花牛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等9个标准,已建成无公害示范基地34个,面积1.73…万hm2。…全市有出口水果注册果园面积0.85…万hm2。有6个全国标准果园,其中,南山万亩花牛苹果生产基地所产苹果,获“日本JAS、美国NOP、欧盟EEC”3项有机农产品标准认证。

1.3.3支持建设龙头企业,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目…前,天水市果品种植营销加工企业227家,果品龙头企业33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11家。建成气调库38座,恒温库472座,果品贮藏能力达77.41…万t。建成果品产地交易市场39家。果品专业合作社510家,注册人数17…004人。组建了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秦州区四十铺果农协会联系客商外销果品,提高了果农组织化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1.3.4依托生态工程建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至…2012年,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天水市树种布局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建成设施栽培大棚854座,反季节栽培大樱桃、桃、杏、葡萄等果树,年产值…1…980万元。

1.3.5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产业投入逐年加大

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关于加速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等文件,指导果品产业建设。财政、林业等部门每年投入建设资金7…000万元以上,用以发展果品产业。2010~2012年市政府在深圳、上海举办大型果品展览交易会,2014年举办中国天水花牛苹果推介订货会,加大了果品营销力度。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工程。目前,花牛苹果城正在东柯河流域建设之中,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和北山生态示范园建设也初具规模,花牛苹果集团公司在果品营销中已发挥重大作用。

2天水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果品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工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农民增收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制约因素。

2.1果品产业布局、品种结构和栽培体系需要调整和完善

部分乡镇干鲜果树种繁杂,搞“小而全”。产业组织形式表现为“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果品发展方向处于“半封闭型”生产体系。当前果园一面是高投入的走向,一面是用工荒的状况,农具机械化使用逐年增多,只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天水果品产业才能迎上全国矮化密植栽培发展的大环境。

2.2果品生产技术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乡镇林果技术力量较为短缺,难以满足生产服务需求,严重影响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当前果园管理中妇女、老人已占有一定数量,因此,果品产业技术队伍建设任务繁重。

2.3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弱

有些果农和商家不重视果品品牌的保护,苗木、果品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不良行为,有损于花牛品牌的形象。服务行业市场意识不强,效率不高,缺乏良好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2.4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能力不强

天水市果品龙头企业与先进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目前,山东有“龙大”,陕西有“华圣”等国内外知名果品龙头企业,而天水市还没有这样一家同等规模和水平的企业。大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强。2.5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和技术应用经费不足天水市果品基地建设经费项目资金力量不足。苗木繁育成本高,造成部分树种和品种苗木短缺。工作、科研经费较少,致使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量大面宽的果农培训工作,不能较好地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2.6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近年天水市果树低温冻害时有发生,造成果园大面积减产,直接影响果农收入,也影响果品产业健康发展。2.7营销体系和市场建设不健全果品营销体系和市场建设、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滞后,果品营销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内几处大的果品批发市场与基地相距较远,现有的产地交易市场设施简陋,与果品生产极不相适应。

3天水果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

3.1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产业栽培体系

在规划框架下科学、可持续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品种组成结构,在苹果品种组成上,建议将花牛与‘富士’及其他品种的比例,由现在的7.65∶2.35,利用10年时间逐渐调整为6.70∶3.30。在果品产业组织形式上,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在果品发展方向上,向开放型、外向型果品生产体系转变。借鉴发达地区的新经验和新方法,参照矮化密植栽培新模式,改进适合天水市独特的乔砧+元帅系短枝型栽培新模式,积极探讨和发展大苗龄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探讨适度密植栽培新树形和新技术,把天水市果品产业建成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果品生产基地。

3.2壮大产业技术力量,全面提高果品质量

加大果品生产科技队伍建设,扩大示范力度,力争3年内果品生产标准化关键技术推广率达80%以上。做好绿色果品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新优品种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认真组织实施果业培训建设,使天水市果树种植户管理果园技术有明显提高。

3.3树立天水果品良好形象,用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天水果品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立市战略。加大花牛苹果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工作。引导广大果农和营销者按照市场规则去生产和经营,加强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同时,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为自律,维护天水果品的信誉。建立全行业诚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塑造天水果业良好形象。

3.4扶持果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1)政府通过大力抓高标准示范龙头基地和开发果品终端市场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果品种植、营销龙头企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设跨区域、连流域的生产示范基地和大型果品物流园区,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增强引领、示范、带动、辐射能力。(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果品脆片、果干、饮料、果酒等加工企业。…(3)建立区域性的大型现代化保鲜技术果品储存库。…(4)鼓励果农组建产销联合体,提供规模化服务,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

3.5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和探讨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品产业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总量,使投入水平与果品产业的重要地位相适应。市县(区)级财政等部门应向果品产业建设倾斜。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果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天水市果品龙头企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3.6完善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013年以来,天水市成功研发了防霜机,并应用于生产。2014年金融机构又建立了果品保险,科研人员探讨抗冻害相关技术,为果品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7建立健全果品销售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 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 计 冷藏库数 (座) 5 12 19 36 比 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 例(%) 11.4 5.7 57. 2 11.4 14. 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 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 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 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八)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而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完成全民族开发为最终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也只有以政府为主才能完成这一宏大的工程。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主要靠教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嵊泗的教育发展水平欠账太多,仅靠政府投资往往力不

从心。可以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和个人力量,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巨大利益,政府要勇于放弃眼前的较小利益和既得利益。尤其要把庞大的行政开支再降下来,降低行政管理中公共物品供给的实际成本,腾出的资金用于教育全县人民。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27-03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年总降雨量1 345~1 940 mm,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柳州水资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水生蔬菜的生长,绝大多数的水生蔬菜都能在柳州种植,到2013年,柳州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 7 000 hm2以上,目前较大种植面积的有莲藕、慈姑、芋头、蕹菜、荸荠等。柳州各县的水生蔬菜基本按照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比如,柳江县主要是双季莲藕和慈姑、鹿寨和融安县主要是荸荠、柳城主要是芋头、市郊附近主要是蕹菜等速生叶菜等。

1 柳州水生蔬菜的基本情况

1.1 柳州水生蔬菜发展历程

柳州有种植芋头、蕹菜等水生蔬菜的历史传统,但莲藕、荸荠、慈姑等在柳州规模种植的时间并不长,其种植基本起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莲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柳州仅有少量零星种植,面积不超过,此时期,莲藕种植技术水平低,产量也不高。产品主要靠藕农自行拉到当地集市及附近集市销售。

1.2 柳州市水生蔬菜资源分布

2 水生蔬菜产业化开况

2.1 柳州市水生蔬菜发展技术成果回顾

①在全国率先研究、推广莲藕一年两季栽培即“双季莲藕”技术,并获科技成果进步奖。

②引进推广了鄂莲4号、鄂莲5号等早熟优良品种,并对当地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系统选育,并通过审定和注册了“百朋玉藕”。

③创造性地研究、示范、推广“藕―灯―蛙(鳅、鸭)―有机肥―藕―生物农药”等生态栽培模式。

④“桂乐莲藕”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⑥通过选用早熟品种,合理安排种植等技术措施,实现莲藕“一年三季栽培”。

⑦成立了莲藕协会与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经纪人与运输队伍,基本健全了生产、销售与服务网络体系。

⑧“百朋玉藕”远销吉林、四川、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出口率24%左右。莲藕已成柳州市水生蔬菜和柳江县百朋镇主要支柱产业。

⑨百朋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已列入柳州市十大农业旅游工程,成为全市开发休闲农业的示范窗口。

⑩示范应用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追溯预警等水生蔬菜安全生产管理新技术。

2.2 柳州水生蔬菜品牌创建与发展

①2002年,依托龙头企业开始创新莲藕品牌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柳江县莲藕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龙头企业的参与下,注册了“桂乐莲藕”商标,产品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绿色莲藕产品荣获了2006年度广西区优质农产品称号。

②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通知》(国标委农轻[2008]9号)将柳江县双季莲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正式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③柳江县百朋镇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2009年列入农业部第一批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201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柳江县百朋镇“广西双季莲藕之乡”称号。

④位于柳江县百朋镇万亩莲藕中心区的下伦屯以莲藕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广西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柳州市文明村屯”和“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

⑤2012年6月,为进一步挖掘百朋玉藕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品牌,提升柳江县玉藕之乡的旅游文化品位,在下伦屯成功举办了首届柳江百朋玉藕文化旅游节,柳江县莲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 水生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探索

3.1 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对本地水生蔬菜品种进行选育,培育地方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本地培育品种及引进品种进行大规模扩繁 ,向农民提供优质种苗,改变目前直接将二季莲藕留作春藕的耕种习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值。

3.2 应用水生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安全保障

利用柳州市建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建立柳州市水生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在生产者、管理部门间建立并使用该系统,实现从种到收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的记录监控,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预警。

3.3 探索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收益

探索莲藕+慈姑、莲藕+青蛙、莲藕+泥鳅等栽培模式,通过应用不同品种实现莲藕多季栽培模式,提早和延迟柳州莲藕采收上市时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3.4 开发水生蔬菜新产品延长产业收益链条

开发香睡莲花、叶柄、花梗等系列菜产品及花茶系列产品;改变莲藕单一产品局面,开发花莲藕带、藕芽等鲜食产品及深加工藕汁、藕糖等产品;利用荷叶开发系列荷叶茶,延长产业收益链条,提高附加值。

3.5 发展水生蔬菜产业为观光农业

利用荷叶、荷花、睡莲花的观赏价值,在生产基地建设休闲观光设施,实现该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水生蔬菜系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4 柳州市水生蔬菜发展规划

4.1 总体规划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水生蔬菜(主要莲藕)整个产业链来通盘考虑,以产业化的思路来重新谋划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紧紧抓住“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集成高新技术开展莲藕等水生蔬菜良种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专业市场营销、旅游观光路子,做大做强做优水生蔬菜产业。

4.2 主要策略

引进新品种,调整水生蔬菜品种结构;开展多季栽培与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在柳北区建设水生蔬菜设施立体种养(藕―鳅、鳝―莲等)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依托浙江大学,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等采后处理研究与技术储备,开发藕带(鞭)、藕芽等鲜食产品及深加工产品(藕面、藕片、藕汁、藕糖),以提高附加值。建立标准化水生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建立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视频监控与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柳江县建立以莲藕(早熟藕、藕带、子莲、花莲)为主,以睡莲、慈姑、菱角、茭白等为辅的水生蔬菜旅游观光园区。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衡水 文化产业 现状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衡水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时代占据冀、兖两州的衡水,在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共同的滋润下成长。经过了4000多年的漫长发展,衡水已经将二者的文化精髓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

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催生了衡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文化产业。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衡水已于2011年确立了包括内画、年画、乐器、毛笔、剪纸、黑陶、宫廷金鱼和雕刻在内的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重视说明了地区政府已经意识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并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这不仅是衡水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机遇,更是一个提升衡水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有利的契机。本文将对衡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退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衡水文化资源丰富,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衡水法帖分别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的乐器、武邑和饶阳的雕刻也已经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这些都已经成为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内化产业、乐器产业和毛笔产业。

(一)内画产业

衡水是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内画艺术故乡”的美誉。以衡水内画为旗帜的冀派内画与京叶派内画、鲁派内画和粤派内画一起,并称为我国内画四大流派。不同于京叶派内画的细腻、鲁派内画的豪放和粤派内画的艳丽,冀派内画更擅长人物肖像的创作和古代名家作品的临摹。以王习三为代表的冀派内画对内画鼻烟壶的创作影响最大。2006年6月,冀派内画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乐器产业

武强乐器文化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武强县内已经拥有以“河北金音乐器公司”为代表的14家中大型骨干企业。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乐器制造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乐器制造规模也越来越大。乐器制造的种类已经囊括了单簧管、长笛、高音萨克斯、提琴四大系列的8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毛笔产业

被誉为衡水“三绝”之一的衡水候店毛笔,也被称为“候笔”。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候店毛笔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候店毛笔在清朝时达到鼎盛,曾被奉为宫廷御用毛笔,因此衡水便得了“毛笔圣地”的美名,亦有人称衡水为“北国笔乡”。

除此之外,年画、剪纸、雕刻等文化产业也在兴建和发展中。以内画、乐器和毛笔三大产业领航的衡水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体制、环境等因素导致其发展缓慢,有些甚至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衡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对衡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阻碍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制约的瓶颈,导致衡水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思路不清

衡水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未成气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思路不清。从项目的实施上来看,其中除了武强乐器产业规划思路比较清晰之外,其他的产业还有待改善和加强。

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直接关系着其发展的方向和前途,要想有持续的、稳定的发展,一个思路清晰、方向正确的整体规划必不可少。以内画产业为例。和其他产业不同,由于内画本身的特质,要求它必须是有一定技术的工作人员手工进行创作的,因此是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这样的特质就规定了内画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其他产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无论对于哪种产业,都必须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供求比例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进行合理、科学的论证之后,才能对其产业发展进行清晰正确的整体规划。一旦规划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轻则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变的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重则将出现发展倒退的现象。

(二)推广不到位,品牌建设不足

推广和品牌建设对于一个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有的衡水地区的文化产业中,除了王习三内画已经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之外,鲜有为众人所熟知的品牌。

以“狗不理包子”和“白运章包子”为例,大多数人都知道“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特产,而知道“白运章包子”是保定特产的人就少很多。事实上两地的包子曾经是齐名的,就是因为天津对“狗不理包子”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推广,结果铸就了驰名中外的“狗不理”品牌,成为了天津的一张名片。

同样的道理,衡水有很多文化产业是和其他地方齐名甚至要更好的,但是因为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等原因,没有将产品打出去,更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弱。

(三)人才储备不足,发展后劲弱

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人才的储备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长远与否。优质、高效人才的储备不仅能给企业带来鲜活的血液,开拓发展思路,更能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是企业的发展后劲强劲。

衡水文化产业存在的一个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人才储备不足,这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例如冀派内画,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技巧工艺玄妙入神,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冀派内画的人才储备就存在问题,从事内画行业的人越来越少,精通内化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这就给内画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阻滞。

(四)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规模化、集约化是扩大生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能提高产能,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研发速度和生产周期,并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售,对市场的开拓和占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衡水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多以作坊式生产为主。从内画到乐器、从毛笔到剪纸,大多数产业目前还都停留在以作坊式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上。这样以家庭或作坊为单位的小的生产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凸显出各种诸如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周期长、供货量小、自主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对于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