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污染防治法范例6篇

废气污染防治法

废气污染防治法范文1

关键词:污染;危害;治理;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尽管环境污染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在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控制,因此,探讨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促进人类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 水体污染与防治

1.1 水体污染的危害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环芳烃、酚、汞、铬等放射性元素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同时一些生活污水连续排入湖泊等处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一些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物之间相互制约,使水环境条件改变,导致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2 污水控制措施

1.2.1 推行清洁生产。本着节约用水、少排污的原则,对形成的污染进行控制。通过调整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生活洗涤污水可直接排入排污系统,厕所、厨房产生的污水应经处理系统。设置排水沟和沉淀池。这样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2.2 施工污水的处理。砼养护、砂石料冲洗等产生的污水应先排入沉淀池,较严重的施工污水,应在沉淀池中自然干涸蒸发,不得排入污水。

2 大气污染与防治

2.1 大气污染的危害

人类在生活活动中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2.1.1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污染物中吸入颗粒物、霉菌、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人们关注机械、款式的时候却忽视了装潢过程中无疑要使用化学制品,造成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甲醛超标问题,生活着这样的污染物环境中可以导致机体皮肤、免疫等系统的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汽车尾气中还含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含有多种致癌物质,HC和NOX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大气污染对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生成化学烟雾,对人体影响甚大。一部分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使人贫血,智力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高血压。

2.1.2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逐渐扩散到植物的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阻碍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机能,影响光合作用,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 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2.2.1 改进燃烧技术。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这些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空气和燃烧料充分混合是实现完全燃烧的,根据除尘过程中粒子分离的原理,过滤除尘;电除尘;声波除尘。 采用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器。需要注意及时清灰,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

2.2.2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主要控制方法是清洁能源替代;将煤炭转化为清洁二次燃料,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利用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可按使用吸收剂或吸附剂的形态和处理过程将回收法分为干法、湿法两类。

2.3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产业结构过度重型化的局面

优化能源生产结构,高效优化发展煤电,鼓励煤电联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以煤炭为主的污染型能源转变为以电力、天然气、风能等优势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能源。

3 土壤污染与控制措施

3.1 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2 土壤污染的防治

3.2.1 生物治理措施。取土场和弃渣边坡绿化土地整治,以农田为优先考虑。重视事前保存表层土壤,才有利于事后恢复。

3.2.2 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利用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设置危险目标为装臵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4 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4.1 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这些濡染唔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2 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

4.2.1 施工现场产生的废弃物.一般不可回收生活垃圾应统一倾倒至现场指定的垃圾堆放点。施工中产生的碎砖瓦、砂石等废料,应由施工班组清运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有后勤部门联系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对于一些无害化污染,固体废物的无害污染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无法危害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4.2.2 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由产生废弃物的部门统一存放,在现场指定地点,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资源。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由产生部门放在现场指定投放点,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并检查执情况,应立即纠正。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5 噪声污染与防治

5.1 噪声的污染。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设备轰鸣声,机械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等等,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5.2 噪声控制措施。降低声源噪声,严格控制如材料切割\开孔、钻洞等强噪声作业时间,早晨作业不早于6:00时,晚间作业不超过22:00时,避开午休时间。

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对由空气柱振动引发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治理,采用安装消声器的措施。以隔声、吸声为主屏蔽性措施。如:利用天然地形和保护对象之间的屏障,或利用构筑物做隔离屏蔽;或安装声屏障等。产生强噪音的机械设备,应安装在有护的工作棚内以降低噪声扩散。依据图纸预留好孔的位置,确需开孔、钻洞的部位,施工单位项目部环境管理人员做好噪声监控。

参考文献

[1] 孙瑞菊.城市建设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及对策探究[J].科技风,2010.10.

废气污染防治法范文2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开展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等为重点内容,加强综合治理,健全防控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蓝天行动”,柯桥城区大气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大气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酸雨、灰霾等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1.化工、制药、制革、皮塑、烫金复合、饲料等企业废气排放实现排气口与厂界双达标。

2.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黄标车”并设立限行区。

3.所有建设工地现场施工、作物运输达到扬尘控制要求。

三、工作任务

1.实施化工、制革等行业异味整治。排查街道范围内化工、制革、制药、皮塑、烫金复合、饲料等行业废气扰民的企业及相关工艺,淘汰一批治理无望的生产线、产品,实现企业废气排放口与厂界大气环境双达标。

2.继续开展五小企业行业专项整治。在街道范围内重点开展对酸洗、喷涂等工艺废气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无废气污染防治设施、擅自停运或不正常运行防治等违法行为。重点实施在工业集聚区、卫生防护距离不足、周边有居民住宅等敏感点、群众反映强烈的五小企业关停、整治工作。

3.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的治理监管。建立石油化工及涂料、油墨、粘胶剂、喷涂等生产企业重点监管名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采取密闭式作业,严格控制工艺过程中逃逸性有机气体的排放。禁止在居民区、居民楼和有居住、办公功能的综合楼内从事数码印花、广告喷涂、车辆维修喷漆、餐饮业等小型加工业和服务业,防止污染扰民。

4.加强废弃物质焚烧监管。禁止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5.开展建设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建立城区扬尘防治机制,严格控制建设工地扬尘,加强建设工地监管。

6.配合交管部门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对辖区内重污染车辆的监管,对违法车辆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同时做好“黄标车”区域划定和限行管理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柯桥街道“蓝天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经发办,定期研究、部署、协调“蓝天行动”具体工作,各有关职能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废气污染防治法范文3

摘要:应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BAT)编制需要,基于纺织染整基本工艺流程,本文对行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排放节点进行分析,确定了纺织染整行业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来源。根据分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管理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 4 个方面,由18项具体指标组成,并对每个指标的涵义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纺织染整;评估;指标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guideline on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dyeing and finishing of textile industry, the generation and emission node of waste water, waste gas and solid waste were analyzed. The types and source of main pollutant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the index system which was composed of target layer, criterion layer and index layer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d management indicators, economic indicator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consisted of 18 specific indicators. The meaning and calculating method of each index were also described. Key words: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我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最佳可行技术体系。我国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BAT)是从2007年颁布实施《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才开始起步的,截至目前,已相继启动了面向钢铁、燃煤等行业的BAT指南编制工作,纺织行业尚无BAT指南可循。

构建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技术评估的基础环节,有利于完善纺织染整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施管理方式从末端管理到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另外,通过技术评估与筛选,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鼓励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行业污染现状。

1 纺织染整污染与防治技术分析

1.1 产污节点分析

纺织染整是指对以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以及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按不同比例混纺为原料的纺织材料进行以染色、印花、整理为主的处理工艺过程。

纺织染整过程通常分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 3个步骤。前处理是在纺织材料尽量少受损的条件下,去除纺织材料上的天然杂质、浆料、助剂等各类杂质,提高纺织材料的润湿性、白度、光泽和尺寸稳定性,以利于后续染整加工。前处理主要包括烧毛、退浆、漂白、丝光等工序。染色/印花是对纺织材料施加色彩或花纹图案的过程。后整理指纺织材料在印染加工后,为改善和提高纺织物品质、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的加工整理过程。纺织染整生产工艺流程产污节点如图 1 所示。实际生产中根据纤维种类、纺织材料形态、产品要求等不同生产工艺略有差别。

1.2 污染物来源分析

纺织染整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纺织染整废水主要包括退浆废水、煮练废水、漂白废水、丝光废水等;固体废弃物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次布料、染化料包装及污水处理剩余污泥;废气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定形机有机废气、烧毛机废气;其它污染主要为纺织染整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污染。由于纺织染整行业从前处理到后整理过程都有废水产生,废水排放量较大,且废水中含有残留染料与助剂等难降解污染物,污染物浓度较高,废水成为行业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对此,行业污染防治技术评价主要以水污染防治技术为主。纺织染整主要水污染物及其来源见表 1。

1.3 污染防治技术分析

纺织染整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前处理和后整理阶段,根据废气组成不同可采用袋式除尘或喷淋处理,固体废弃物一般集中收集处理。废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生物处理为主,物化处理为辅的组合处理工艺,处理工艺根据废水的水质特征、处理排放去向、排放标准以及技术经济指标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好氧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A/O法等,厌氧工艺主要采用水解酸化工艺置于生物处理前,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物化处理工艺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法、混凝气浮等,在物化处理中常加的药剂为PAC、PAM、聚合氯化铁和次氯酸钠等。在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区一般还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等工艺。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分析如图 2 所示。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之前,必须确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环境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结合我国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现状,本文在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标体系构建最基本的原则,不仅包括选取指标的方法要科学,而且包括指标的标准化及指标权计算方法要科学。

(2)系统性原则。在现有掌握的数据条件下,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反映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标体系的整体评估功能大于各分项指标的简单总和,同时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使选取的指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独立性原则。同一层次上的指标不应具有隶属关系,保证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使指标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上一层指标的具体内容。

(4)数量适中原则。一般来讲,将指标划分得越细,指标数越多,就越能全面反映技术的整体特征,但是,当指标数过多时,处理过程过于繁琐,很难保证人们判断的一致性,因此,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数量适中。

(5)可得性原则。保证指标能够通过一般调研方法得到,对于那些不易得到的指标不列入指标体系。

(6)可测性原则。在可得性原则基础上,选取的定量指标必须可测,有具体的数值表示,选取的定性指标要易于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

(7)可比性原则。与某一层次因素相关联的同层指标对系统描述程度有所不同,其权重赋值也不相同,因此选取的指标需具有可比性。

(8)实用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必须实用,既不落后于研究者现有认识水平,也不超前于现有生产力,符合我国国情。

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构建包括具体指标的确定、指标之间关系分析、指标权重的确定等 3 部分。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学者T. L. Saaty提出的,该方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决策者的经验与主观判断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由于最佳可行技术是从现有污染防治技术中筛选,因此,选择的指标应该尽可能直观地反应现有污染防治技术的全面特征。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如图 3 所示。指标体系包括 3 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纺织染整行业污染排放特点与污染防治技术现状,采用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方式,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得出我国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技术初步评估指标,然后将指标以问卷形式发给选定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等,经过 2 ~ 3 轮Delphi法确定最终评估指标。

2.3 指标体系内容

指标体系准则层中管理指标为定性指标,需要划分优劣等级,由专家定性判断,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为定量指标,可根据计算结果直接进行比较。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1)改造难易程度:工艺设计是否方便未来进行升级改造,由专家定性判断。

(2)技术先进性:选用工艺的先进可靠程度,是否为主流工艺,具有示范效应,由专家定性判断。

(3)安全水平:被评估技术的安全可靠水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4)易操作水平:被评估技术的操作的难易程度。

(5)人员要求:被评估技术运行需要配备的人员数量。

(6)占地面积:被评估技术工程总占地面积。

(7)单位运行成本:被评估技术处理单位污水的运行成本,包括电费、药剂费、人工费、设备维护费、设备折旧费等。

(8)单位建设投资:被评估技术处理单位污水工程投资费用,包括土建费、设备购置费、工程设计费、及其他费用等。

(9)资源回用水平:用回用率表示,包括碱液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计算方法为回用水量/排放水量×100%。

(10)二次污染水平:被评估技术运行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种类及数量。

(11)能源消耗水平:被评估技术的单位污水耗水量、耗电量、药剂消耗量等。

(12)污泥处理处置:被评估技术剩余污泥量及处理方式。

(13)COD去除率:计算方法为(日均进水COD-日均出水COD)/日均进水COD×100%;BOD、SS、色度、TN、TP去除率计算参照COD,均为排放标准要求指标。

3 结语

本文对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行业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意见和构思。

(1)基于纺织染整基本工艺流程,分析了行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排放节点,确定水污染为行业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了废水污染源与污染物种类,结合污染物排放特点与污染防治技术现状,提出了纺织染整污染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

(2)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3 个层次共18个指标构成,涵盖了管理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 4 个方面,直观的反应了现有污染防治技术的全面特征,指标体系可应用于纺织染整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的筛选,最终形成《纺织染整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为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提供技术依据。

作者简介:刘晓剑,男,1985年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设计。

废气污染防治法范文4

矿石中的天然发射物物质性质会在人们开采或者冶炼、加工、使用过程中发生迁移、浓集或者扩散的现象,同时这些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产品也好,废物也好,都会对环境以及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钼矿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及放射性污染的防治,进而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等,有效的推动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钼矿开采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3.2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安全防治措施

废气污染防治法范文5

【关键词】畜禽养殖 废弃物污染 危害 产生原因 防治对策

为贯彻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各地积极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制定政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1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康平县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现状

近年来,由于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康平县原来畜禽养殖场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规模化养殖场基本上均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有简易综合利用设施的企业仅占30%左右,大部分养殖企业无综合利用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而目前只将畜禽养殖粪便采用传统的堆肥方法进行简单处理,作为农家肥直接施入农田,其它废弃物随意堆放。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1)污染空气粪便堆积发酵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污,恶臭造成的环境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附近群众的生活环境。(2)污染水质粪便的淋溶性强,尤其是氮、磷很容易发生淋溶损失,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体变黑发臭,并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死亡。(3)侵蚀土壤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过程中,不考虑农田土壤、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量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还田利用量,会使粪便大量堆积,造成土质过肥,直接腐蚀农田,使其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4)危害生物。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孳生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使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

2 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原因

2.1 保护环境预防污染意识不强

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任其风吹日晒和雨淋,造成恶臭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水质污染,人居环境恶化。

2.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颂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牲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其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权威性、强制性;另外也缺少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尤其是对没有达到上述“办法”中规定存栏数的中小型养殖场的法律监控还是空白,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治理的管难以到位,尤其对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排污监管不到位,造成畜禽养殖发展越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越突出的局面。

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不建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为了满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5月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管理办法》,2002年初又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畜禽养殖场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进行了具体要求,2010年底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防治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依据。2013年11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的目的是要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目前对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1)土地还原。(2)堆肥法。(3)畜禽粪便饲料化。(4)高效厌氧发酵工艺处理。(5)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其中高温堆肥和高效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实践证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的方针。

3.1 发展清洁养殖畜禽规模化养殖

首先要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推广生态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要重视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境保护要求;注重清洁生产,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从源头消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末端治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和“近零排放”。

3.2 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一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二要推广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提倡干清粪工艺,循环水清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废水的污染负荷。三要实施绿色环保养殖,农村分散养殖户应发展以农户为对象,庭园为依据,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种、养、加工为产业的庭园生态经济,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四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要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受益人畜禽粪便、雨污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水货和堆沤、有机肥加工、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设施。

3.3 加强管理建立联动机制

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畜禽养殖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保验收、日常执法监督和例行监测等环境管理措施。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废气污染防治法范文6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治污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工矿企业等排污大户,而对高校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关注较少。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已达2263所,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高校新建和扩建了许多新型实验室,其中有些还需用到有毒的生物化学试剂、有害气体、放射物质等。如果不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不仅会损害师生、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社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1-4]为此,对我校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环卫工人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法对其实验室废弃物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高校实验室污染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

(一)实验室污染的特点

实验室污染通常都存在三个特点:间歇性、复杂性、对人的作用强烈。

(二)实验室污染物类型及其危害

1.“三废”

实验室三废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噪声

实验室的噪声主要来源是机械传动设备和仪器设备。噪声的危害首先是听觉的损害。其次,噪声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还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3.放射性物质以及微生物病菌

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一些使用射线的仪器、装置、医疗设备等。主要危害在于血液损伤、神经损伤及消化系统的损害等,严重的可致癌。此外,还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剂畸变。因此放射性物质危害期长、危险性大。[5]

生物实验室大都要用到细菌。有害有毒的细菌对人体可直接造成伤害,进入人体可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造成死亡。

二、高校实验室污染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实验室环保意识

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实验过程中随意倾倒废液、随手丢弃杂物、直接排放废气等违规操作现象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中造成和加重了实验室的污染和环境负担。[6]

(二)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治污设施不完善

由于基础设施的缺少,将实验室与老师办公室、学生休息室安排在一起,往往实验室废气经换气扇等排出,不仅影响就近老师学生的健康,而且造成环境的重复污染。实验室普遍采用通风橱和换气扇来减轻室内污染,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

(三) 缺乏对实验室的监管

有些实验室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药品的管理以及实验过程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如一次性采购过多的实验药品,致使实验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过期试剂和废弃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对这些试剂和废弃物的管理既没有提出要求,也不为处理这些东西提供支持。

高校普遍存在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忽视实验环境与安全,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忽视对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必备设施的配置等现象。

(五)缺乏对学生的环保与安全培训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保与安全培训教育,从教学内容和时数上较弱,从考核形式和要求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统一规范,环保与安全、消防、自救等知识相对软弱,有的学生没有甚至不了解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是当前大学缺发“素质教育”方面非常欠缺的一个重要环节。[7]

三、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增强责任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很少有独立健全的实验室污染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人员培训制度、上岗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以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只有制定了健全且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污染治理的职责范围、内容、过程和实施细则,实验室污染的治理工作才能规范化,才能避免对环境严重的污染。[8]

(二)倡导“绿实验学”理念,鼓励开展相关研究

高校实验室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现象,其实都是使用者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约束力造成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倡导“绿色实验”理念,在学校实验教改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从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试剂种类和用量控制、实验产出物回收循环使用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师生们开展“绿色实验”相关研究工作,以期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合理产出。[9]

(三)加强对实验室“三废”的治理

一般废气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对于实验室固体废物,无毒杂物可集中收集,倒入指定地点;对于有毒废渣,应分类放置在收集容器中,定期交由相应单位处置。

(五)增加环保经费投入,完善设施

高校应增加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相关环保设备应及时到位,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各高校最好能拨专款设立“实验室环保基金”,也可采取多渠道集资,可从教育事业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等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治污。对废物无害化处理,不同的废物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需要不同的处理设施。[10]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环保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原则,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积极治理老污染源,同时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治污手段,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积极回收和利用,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EB /OL]. 2005.

[2]吴伟军,刘海飞.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42-144.

[3]李秀珍,李勤,王征等.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制度与校园安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97- 198,204.

[4]关于制定《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 的建议》[EB /OL].(2009-06-09).[2010- 05- 24].

[5]关路贵,刘淑萍,尹云.高等学校实验室环保安全工作探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6,9,23(9):130-133.

[6]江玉萍.试论实验室的污染和防治措施[J].实验室科学,2006,(4):93-96.

[7]张百珍.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9,2(下):122.

[8]王玉清,薛琳娜.高校实验室污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41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