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例6篇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1

主题词农民读书图书馆建设

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农家书屋试点,计划给乡镇行政村赠送1000本图书、十几种期刊和书橱设备。今年,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争取省财政在全省农家书屋建设投入2000万元,为农村农民送去20万册新书。这对县公共图书馆来讲的确是一个发展机遇,县级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下面本人就农家书屋建设实践谈谈对农家书屋的认识、普及和管理模式。

一、在实践中提高对农家书屋的认识。

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文化发挥出其主导资源的作用离不开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唤醒农民的读书习惯和愿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经济发展的后继动力,因为我国人口中三分之二是农民。四百年前法国原本也是一个农业国,大多数人是农民,广泛的阅读让法国人摆脱了贫困,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法国成为文学巨匠云集、国民素质全民提升的经济文化强国。农家书屋是培养农民阅读习惯和满足农民阅读愿望的最佳场所,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支柱,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的改善将唤醒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农民阅读习惯的培养。目前,我国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700多所,平均48万多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新闻出版署在2010年前在全国将建成237456所农家书屋,平均3000多农民就拥有一所书屋,书屋近千种书刊大大改善了阅读环境,必将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东海县图书馆在2007年底已建农家书屋25所,农民读者活动面积近千平方米,年接待农民读者13万人次,借阅书刊16万册次,解答农民咨询9万多条,书刊流通率达640%,这已经超过县图书馆年读者接待量。地处丘陵地区的东海县李埝乡石寨村,863户人家近3000口人,2007年书屋外借书刊12000余册,人均读书4本以上,老人、妇女、儿童人人手不释卷,农民读书蔚然成风。

经过实际调查农家书屋建设已有良好的文化需求基础。首先农民的文化程度发生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文盲多,农民文化程度底,读书愿望较弱。如今不同,据苏北贫困地区抽样调查,农村人口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6.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1.6%。其次农民的文献需求十分广泛,据调查致富信息、农业使用知识、娱乐、法律、教育卫生知识信息需求忧为强烈。农民对致富信息需求量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以二位数进展,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农民群体要求快速致富的心情极为强烈,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想探索寻找致富的门路,打听可靠的致富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致富也农民群体生存目标,富裕生活是人生的追求。农业使用技术书刊,这是农民读者群体的特点,农民群体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问题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由于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的逐渐减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尤为重要,提高土地的产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是农民群体的心愿,所以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制种技术、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对农民读者来说十分珍贵。法律知识书刊,一方面是我国法制社会的逐步完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拆迁、征地,迫使农民群体必需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劳动果实。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群体法律意识的增强,在自我发展和创业时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防止受骗上当。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一方面农民群体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的意识逐步提高,在农民群体的思维中已逐渐醒悟,感觉到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把握未来,教育是通向现代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也注重生活卫生,了解人的生理卫生知识,提高生活品质,致使教育卫生知识书刊的需求。而目前农村生活环境中确实存在借书难、看书难、查找使用技术难,农民处在无书刊可看的境界,大量文献资源集中在县市等各级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强国富民重要举措。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普及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步养成读书习惯,农家书屋必将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将引导中国农民真正走进小康社会。

二、实践过程中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忧虑。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而抓的一项功在千秋的群众文化工程,这项工程要像抓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常抓不懈。九年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基础教育,农家书屋则是农民社会人群的终身教育,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体提供的免费的精神食粮,农家书屋也是健康文化导向的窗口。农家书屋工程前期为普及后期将为巩固、充实、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普及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普及农家书屋的同时还要有对其充实巩固机制,否则,图书文献的半衰期将蚕食农家书屋的成果,使农家书屋成为无人问津的“死书屋”。缺少常效机制和手段是农家书屋普及之后的忧虑之一。

农家书屋工程的体系管理尤为重要,我们要建设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现行的图书配送方式有点主观倾向,青一色的藏书结构,是必造成文献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大量类同的图书是必为农家书屋的图书流动和后继的发展造成困难。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要紧密结合,至少在一个县形成自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新闻出版局在市县政府中没有独立机构,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脱节,而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不是独立机构。所以,农家书屋管理体制出现缺位,庞大的书刊、设备的财产权和管理权不明确,谁来承担起农家书屋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管理缺位是农家书屋普及的又一忧虑。

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目前看来,规模不宜大,否则,很不现实,难以推广普及。同时,农家书屋的藏书应根据需求逐步增加的过程,新技术、新信息、新文献的有序补充才能体现农家书屋的生命力。据05年国家统计数据[1],出版新书128578种,出版报纸人均占有0.087份,出版期刊9468种,人均占有新期刊0.2册,全省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活动面积0.006平方米[2]。全省17885[3]个行政村,创办农家书屋时要顾及已建农家书屋的发展,要充分考虑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持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文化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千万不可仅求发展速度,忽视巩固提高。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应现实、速度要稳健、管理要规范、模式需探索。要探索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发展规模。农家书屋的后继发展令人担忧。

三、实践中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才能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的产生既是新农村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产物。他的产生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发起,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被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基层农民群众文化事业。农家书屋的实施者对农村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出发点应大家赞许。但对农家书屋图书采购、配置、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将农家书屋办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农家书屋管理体系,又促进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既能形成地区农家书屋藏书特色,又能丰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体系,既能促进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又能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

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支机构,农家书屋的藏书的流通、补充就不是孤立的,它的藏书将与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各农家书屋之间融为一体。图书的采访应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根据地方经济特征、人文情况、读者阅读爱好制定采访计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书屋藏身体系。新闻出版局与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签定《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和《图书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协议》,然后将农家书屋建设费用划拨给各县级公共图书馆,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根据新闻出版局的要求具体规划落实农家书屋的普及进度,避免现行的盲目的无特色的图书采购,使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紧密结合,新书应当配送到已经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将原有农家书屋的图书再次配送到新建的农家书屋,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家书屋的稳健发展。

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书屋对读者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读者可以享受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本地区各农家书屋藏书,县级公共图书馆统一发放读者借阅证,借书证在农家书屋之间及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农民读者只要持有县公共图书馆发放的图书借阅证,就可在县区各农家书屋和县公共图书馆享受图书文献借阅权限,不受出借图书文献书屋及县公共图书馆的限制,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就近到农家书屋或县公共图书馆归还所借图书文献。通借通还即扩大了农民读者享受图书文献的范围,又更加方便农民借阅图书文献的手续,又可形成区域图书馆服务网络。从而,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家书屋,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屋的图书文献搞好家庭副业,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富裕和谐的小康社会。

农家书屋的普及是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的管理软件参与农家书屋图书文献流的整合、读者管理和队伍建设,将农家书屋与县级公共图书馆融为一体。让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全民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全民阅读,共同营造和谐阅读社会。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2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县级图书馆是本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信息服务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最为根本。县图书馆为县城居民和广大农民服务,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社会发展,农村涌现出许多科技户和专业户等,他们也迫切需要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用来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因此,县馆也有一定程度的为科学研究服务的任务。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指国家举办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藏书是综合性的。县图书馆为县城居民和广大农民服务,在传递工农业生产信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家村人口占80%,县图书馆肩负着满足众多人口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的重任。

经费的限制。2l世纪知识激增,住处爆炸,书刊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现在我国年出版图书l0万多种,公开发行的报纸2200多种,期刊8100多种,县书刊价格飞涨,每年的涨幅是20%至30%。在这种形势下,财政拔款与图书馆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致使我国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日渐萎缩,不用说“大而全”,就是“小而全”也难以做到。更何况县级图书馆少得可怜的购书费,每年也难以保障。所以县级图书馆更应摒弃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坚持藏以致用,用为主的藏书建设方针,以有限的资金建设具有特色、适合本区域的馆藏。

县级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中要只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注重图书的通俗性、普及性。县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和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工人、学生。他们的读书目的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与高等院校、省市等大馆相比,其教学科研的目的较弱,因此,县馆在馆藏结构上,要注重图书的通俗普及性。

要增加科技图书的比例。近年来,“科教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日渐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广播、电视等媒体占据了农民部分生活空间,但是图书、报刊以其耐读性、可保存性、价格低廉等优势仍受到农民的青昧。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增加自身科技图书的比例,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县级市图书馆 发展 建议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2013年11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对于县级市图书馆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遇,笔者通过对县级市基层图书馆(室)的调查研究,谈点肤浅的见解和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基层图书馆(室)的建设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型城镇化将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以县级市图书馆示范区为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四级服务网络全部构建完成

由于 级市图书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正式提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加强了乡镇和社区图书馆(室)建设,按照“十里地文化圈”设计构建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室四级服务网络。使文化设施建设更贴近、便利广大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如2013年4月新修建的某县级市图书馆正式对读者开放之后,其所在区县共建成5座图书馆, 28个乡镇都建有标准化综合文化站,每个文化站内均设有多功能厅、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服务点,并配备了相应设备,藏书超过3000册,同时配有电脑10-40台。全市125个社区全部建设了标准配置的社区文化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864个行政村村村都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配备音像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播放设备, 86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标准农家书屋,每个书屋拥有2000 册以上图书、15种期刊, 在全省第一个实现100%覆盖的建设目标。

(二)基层图书馆(室)的服务供给能力增强

1.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大大增加

其中,市图书馆有83万册,各城区和开发区有29.564万册;其中乡镇村55.23万册;乡镇村69.40万册。全市人口总数为244.07万人,人均占有藏书达到1.06册;每册藏书年流通超过0.65次;人均年增新书为0.10册;人均到馆率为0.33次。

2.广泛实行了免费开放

当前县级市图书馆市已经将“三馆一站”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保证市民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场馆,享受免费开放服务。并且制定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办法,使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活动数、服务人次明显增长。2014年以来,各级图书馆共免费接待读者30万人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次;开办各类免费培训班25期,开展流动服务90次,行程3560公里;“送戏下乡”20场次。

3.积极拓展数字化服务能力

建成了以“文化 县级市图书馆E点通”为基础的县级市图书馆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有四大特点:一是方便基层不熟悉网络知识的普通群众使用。不熟悉网络知识的普通群众,只要打开“文化 县级市图书馆e点通”,便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轻点鼠标,浏览相关网站的内容。二是将县级市图书馆文化相关的数字资源整合在一起。与县级市图书馆政府网站、 县级市图书馆文化、 县级市图书馆图书馆、县级市图书馆博物馆、县级市图书馆群艺馆、东楚网、县级市图书馆声屏网、湖北数字文化网等进行链接;三是与全国重要的数字文化资源相链接。四是关照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平台上专门设置了服务少儿、老年人、残疾人士等网站专栏。这个平台的建立,为公众提供数字化、多样化、便捷式服务创造了条件。利用三网融合技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三)创新发展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模式

县级市图书馆市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钱养事”管理体制的现实出发,制定了县级市图书馆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该办法从职能和服务、设备设施、人员队伍、经费保障等5个方面,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图书馆(室)进行了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一是传统模式。在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图书馆(室)保留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身份,配备3-4名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运转经费由乡镇安排,业务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主管。二是“总分馆”模式。在乡镇设立基层图书馆分馆,配备3-5名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运转经费由县级财政安排,业务由县级文化主管,县级文化行政部门指导。三是“政府购买”模式。在24个乡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3-5名合同制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图书馆(室)工作人员,每1-3年进行考核,运转经费由中央免费开放经费、省财政“以钱养事”资金、县级财政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乡镇大型文化活动经费4部分经费组成,业务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主管。

(四)财政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县级市图书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全市文化建设投入为金额10.7亿元。连续三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如2011 年、2012年全市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1.05%、1.61%,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0.89%超出0.16%、0.72%。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 年全市人均文化支出为83.85 元,比全省人均文化水平49.13 元超出34.72 元。

二、基层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不断增加了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使县级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县级市图书馆市的公共文化基础性设施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图书馆(室)的建设工作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基层图书馆(室)的建设是做表面文章,没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基层图书馆(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基层图书馆(室)建设中缺乏强有力的工作措施。

(二)条块分割,多头投入,资源分散,资源闲置与资源不足并存

县级市文化资源十分有限,但条块分割严重,多头投入,多头管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工程由广电局主抓;“农家书屋”由新闻出版局主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组织部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文化局主管,此外,还有教育系统的各类学校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科技厅还有“科技下乡”活动。这种建设方式,每一个行政部门自成体系,从上到下建阵地、分配人员和资源,战线长,经费、人员和资源有限,造成资源闲置和资源不足并存的怪圈。

(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

基层图书馆(室)虽然已经对外开放,但是其服务效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服务百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公共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群众真正参与的热情还不够。

(四)公共文化产品供需背离。

因为我们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多样性和特色,没有提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产品,群众在场馆内都是被动地接受服务。群众在场馆内找不到自己喜爱的活动。

(五)专业人才匮乏

基层图书馆(室)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都是身兼几职,不是专门的从事图书馆(室)管理的专门人员,在 县级市图书馆大冶市陈贵镇畈桥村图书室调研时发现,该农村图书室藏书有5000多册,书目登记是纯手工作业,图书分类、编目都不太规范。

(六)运行经费短缺

基层图书馆(室)经费不足,水、电费、宽带费都无法交纳;群众公共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使许多正常的服务项目无法开展。

三、基层图书馆(室)建设发展思考和建议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基层图书馆(室)的建设工作,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建立一套从上至下的有效管理机制,按照“国家应立法、省府定规划、市局抓监督、县局负主责、乡镇为依托、村组做服务”的思路,实行各负其责的新型管理与监督办法,确保社会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利用机制

一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换职能,把社会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阵地、形式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和丰富。二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把服务的绩效同职务升迁、职称评聘、收入分配挂起钩来。三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整合优秀资源并延伸利用这些资源。提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文化权利意识和文化服务意识,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率。

(二)把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县级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加快建设

按照“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成效”的工作思路,以市图书馆为城市中心馆(总馆),各县(市)区图书馆和特色图书馆为分馆,乡镇、村(社区)图书室为服务点,形成服务全市的图书馆网络。集中分散的资金,由市图书馆牵头,统一馆藏资源、统一采编、统一管理系统软件,统一服务制度和时间,让读者在本市任何一个地方,能就近借还全市各个系统图书馆的藏书。

(三)整合各项惠民工程之间的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可以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网络三网融合”工程整合,电信部门负责网络建设和硬件设备装备,文化部门负责各种特色数据资源的建设维护更新并提供给村村通工程和三网融合工程使用。

(四)以提升全体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适应基层图书馆(室)的新发展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符合事业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体系。二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路径和保障措施,落实人员,保障经费和待遇。发挥现有文化人才作用,完善文化志愿者制度,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总量。三是夯实基层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加大培训力度,主要学习时政、法律、科普等知识,重点培训图书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知识。

(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服务质量

基层图书馆(室)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服务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基层图书馆(室)的影响面,提高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区域协作联盟 公共信息资源 宁夏

中图分类号: G2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6-0121-0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s Storage System in Ningxia Area

Wang Gang Yin Guanghua(Ningxia Library, Yinchuan, Ningxia, 750011))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proposed a scheme of storing ancient books in Ningxia area.

Key words: local association;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Ningxia

CLC number: G255.1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21-03

为了全面保护中华古籍,国务院自2007年起,决定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国家文化部于2007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2007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2007年5月14日,经中编办批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并于2007年5月25日举行了揭牌仪式。2007年8月1日,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设立专家委员会,聘任有关专家负责珍贵古籍的定级审核和普查咨询工作。此次普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统计,其结果将对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保存、保护和整理这些蕴含着中华灿烂文明的珍贵文献典籍,使之永泽后世。

宁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2007年2月,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图书馆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会后及时向文化厅党组做了专题汇报,并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宁夏地区实际情况启动了古籍普查工作的前期筹备工作。2007年8月,自治区文化厅下发文件,成立了“宁夏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含专家委员会)和“宁夏古籍文献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宁古保中心”)。“宁夏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职责是:按照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宁夏地区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古籍鉴定、定级和普查咨询、审核工作等。2008年,在宁夏图书馆的倡议下,将宁夏图书馆承办的“全国第十次民族图书馆科学讨论会”的主题确定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普查、整理、研究与利用”,会议期间还重点对起草中的“全国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进行了专家论证与研讨。2009年5月26日,“宁古保中心”经自治区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全区古籍普查”工作,对宁夏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加大了保护古籍工作的力度,并进一步保存、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本文特针对宁夏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宁夏古籍文献保存寄存体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1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保存现状及建设

2007年以来,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区各地、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考古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宁夏地区古籍收藏的数量及保存状况。

1.1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保存机构与设施状况

除宁夏图书馆一家有达到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建设指标的古籍文献专藏书库外,我区各地、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考古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的古籍文献专藏书库几乎是空白,宁夏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根据国家新颁相关标准另追加投资130余万元,对地下“珍善本书库”进行了恒温恒湿系统改造,并于2009年7月交付使用。该书库总面积为1152m2,实际恒温、恒湿面积约708m2,能容纳50万册古籍文献。该书库是宁夏地区第一个采用现代化技术保存古籍善本书的书库,它在宁夏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宁夏图书馆馆藏古籍及其它珍贵文献约20万册已于近期完成整体搬迁入库(“二次搬迁”)。

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库只有恒温恒湿温控设施。社科院图书情报中心、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固原图书馆虽有单列专藏书库,但没有恒温恒湿温控设施,也没有防风防霉防虫防菌设施,书库面积狭小。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古籍文献专藏室,只有专柜,但保管条件极差。更有甚者,隆德县图书馆整体建筑陈旧破败,所有书柜、文献都穿着“雨衣”,用透明塑料布裹盖着;书库地面更因返潮而水迹斑斑。

由于经费原因,宁夏各古籍收藏单位(除宁夏图书馆新馆已建成具备恒湿、恒温的珍善本保存书库外)的古籍保存环境及设施状况还相当薄弱,与国家颁布的各种古籍保护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建筑环境差,缺乏恒湿、恒温及防止古籍酸化、老化的设备与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今后逐步得到解决和改进。

1.2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状况

目前,宁夏地区古籍收藏大约18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00部1300册。已整理、编目的古籍数量为101200册;待编目的古籍数量为81105册。其收藏主要分布在以下单位:宁夏区图书馆约10万余册(97243册,其中已完成分编89224册;未分编7605册;地方文献414册);宁夏大学5万余册;宁夏医科大学4500余册;宁夏社科院17000余册;宁夏博物馆6000余册;固原图书馆5500余册;中宁县图书馆2000余册;银川市第九中学1000余册;隆德县图书馆50余册;民间古籍收藏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摸查。

按照国家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经过“宁古保中心”的积极组织和宁夏各收藏单位的认真挑选、申报,宁夏地区共有4种古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即: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夏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306);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元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现存一卷:七十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321);宁夏大学图书馆藏稿本《汉石例六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4352);宁夏图书馆藏清乾隆宝应王氏白田草堂刻本《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焦循题记,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3978)。

2 建立寄存体系的现实意义

2.1 国外寄存图书馆的发展

寄存保存思想在国外的图书馆学界早已产生。1941年,波士顿地区的8个图书馆建立寄存处――新英格兰寄存图书馆(New England Deposit Library―NEDL)。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洲大陆开始建立寄存图书馆。2000年在耶路撒冷举办的第66届国际图联大会将寄存图书馆分为3种类型: [1 ](1)保存处(store),在图书馆以外另行组织一个处所,图书馆完全拥有存放在那里的文献的所有权;(2)合作的图书馆保存处(cooperative storage library),几个图书馆之间的寄存处,每个图书馆完全保留寄放在那里的文献的所有权;(3)图书馆寄存处(repository library),图书馆之间的寄存处,每个图书馆把自己对文献的所有权转移给它,这样,可以避免馆藏的重复,降低副本。对于实体文献,欧美国家的寄存保存模式主要可划归为以下几种:(1)寄存保存可以不移动馆藏,也可以把馆藏移到特别的房间;(2)寄存处可以属于一个图书馆,也可以属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图书馆团体;(3)寄存图书馆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音乐磁带的寄存和为盲人等残疾人服务的文献寄存。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激增与信息产品内容与介质的多样化,国际文献信息寄存制逐步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越来越大,各国根据对公共信息资源类型与性质的划分对其实行不同的寄存制,除了实体公共信息资源的寄存,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虚拟文献――网络文献的物理存储地点寄存。如美国的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加拿大的 “寄存服务计划”(DSP)。[2 ]在资源保存方面,世界各国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及实践,如保存合作联盟、开放存取与数据仓库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数字化保存合作联盟(Digtial Perservation Consoron)和加拿大政府网络归档项目(GCWA)。[3 ]

从上述寄存体制的发展来看,寄存体制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模式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它都为我们建立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指导。

2.2 建立古籍文献寄存制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大资源观下,建立寄存制的集约化管理能够实现各文献保护机构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扩展发展空间,共享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创造1+1>2的协同效应。从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无论是古籍文献保存的物理环境、设施资源条件,还是人力资源环境都是较为落后的,远远达不到开展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如在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宁夏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保护的设施状况以及古籍文献收藏分布的分散状况。同时经统计,宁夏古籍文献保护专职人员共有10人,其中宁夏图书馆3人,宁夏大学图书馆2人,宁夏博物馆1人,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1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1人,固原图书馆1人,宁夏文物考古所1人。这些人员中,具有文献保护专业及相近专业学历与技能的只有3个,古籍文献保护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需要与要求。因此,从在大资源观的视角,构建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使得各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通过对内部能力、战略目标和市场目标的广泛认识以及对多样的、共存的读者机遇的把握,以合作协调方式组建多形式的古籍文献寄存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这种组织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上节约建筑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成本等。[4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都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投资建立古籍文献书库,那么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更不要说后续的维护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投入,更何况,宁夏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量小且分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组织机构可以共享一个共同的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和相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背景,也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共性问题,容易形成共识并取得资金支持,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对于宁夏来说,构建本地区的古籍文献寄存中心或古籍文献寄存联盟是实现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共建共享、共同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和有效途径。

3 建立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构想

3.1 寄存体系的构建模式

(1)建立古籍文献寄存中心。加强古籍保护工作,首先要统筹规划,逐步改善宁夏地区古籍的保存环境。其损害主要来自自然界的侵蚀,包括酸化、氧化、老化等方面;其次是鼠啮虫蛀、火灾水侵等。要延缓古籍的老化程度,延长其使用寿命,科学而完善的保护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普遍建设具有恒湿、恒温,防止酸化、老化的现代古籍保存书库,需要很大的经费开支,在目前看来显然不现实。所以应该统筹规划,先行投入、扶持一些重点或主要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使其改善古籍文献保存条件,然后逐年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宁夏地区古籍文献的整体保护环境。同时,对于一些收藏古籍数量不多的的基层收藏单位,可以考虑通过主管部门的协调,将其所收藏古籍文献寄存至“宁夏古籍保护中心”,采用恒温、恒湿书库集中保存、管理,但归属权仍为原收藏单位所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因此,根据宁夏古籍收藏单位不多的现况,应建立一个两级的实体古籍文献收藏寄存体系,即寄存中心――收藏单位。寄存中心设在“宁古保中心”。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可自愿将所收藏古籍文献按收藏级别要求寄存在中心。中心与收藏单位按照所签订的寄存协议履行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2)寄存体系的构建原则与中心馆的任务。根据宁夏地区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寄存体系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宁夏古籍文献保存寄存模式,即建立地区联合式中心寄存制,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各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把符合规定的古籍文献按照级别寄存到不同等级的中心馆。中心馆的主要任务是:(1)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全面普查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公藏私藏古籍情况;(2)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鉴定真伪、编目整理;(3)依据国家文化部新颁布的部颁标准对登记古籍进行定级。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古籍信息数据库,编制全区古籍联合目录;(4)依据普查与定级结果,遴选申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根据相关标准,组织评定全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遴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适时启动全区古籍修复工作;(7)适时启动对民间珍稀古籍的征集、收购工作;(8)对宁夏区图书馆馆藏中文特藏文献进行专家鉴定、定级工作;(9)积极做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10)制定、规划全区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计划与实施步骤。

3.2 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能保护古籍文献,又能充分利用古籍资料,是最有效保护古籍的途径之一。在目前国家尚未有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协调方案的状况下,加强地方性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多种因素,宁夏地区尚未对现存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应适时把此项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根据宁夏地区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通过统筹规划,建立数字化古籍文献数据库三级组织结构,即由“宁古保中心” ――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三个分中心――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构成,由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分工协作,分别负责本系统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从而分担、减轻古籍数字化工作所需经费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各项资源短缺的压力。在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宁夏地区古籍收藏数据库”及宁夏地区古籍文献网络服务平台,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古籍文献资源共享与古籍文献传播。

4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建立古籍文献寄存体系时,应首先制定我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发展对策,宏观上要加强古籍文献寄存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励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与个人积极参与,加强古籍文献寄存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功能。同时,要加强古籍文献寄存技术与服务标准的合作,以提高古籍文献寄存体系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建筑、文献、信息)的效益,并应注意立足于加强有关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学术交流,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林军, 孙俊彩.浅谈建立中国的文献剔除体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24 .

[2]陈传夫,黄璇.欧盟推进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图书馆论坛,2006,(6):233-237.

[3]黄璇. 国际上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现代情报,2008,(1):2.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5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是公共图书馆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机构。

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标杆,只有经济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才会推动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也很容易的发现,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对社会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这个新形势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社会深厚的文化支撑,经济的发展肯定是疲软的,不能够持续的。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中心,图书馆的质量是城市文化的代表,而图书馆的责任也就在于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提高社会的文化修养,对当前社会在新形势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保障。

传统认识下的图书馆属于公益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图书馆的功能相对单一。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阅读消遣场所,改革开放后的图书馆改革也只是去考虑图书馆生存和创收的问题,而很少去考虑如何为当地文化,尤其是很少考虑为当地的经济提供指导作用。而恰恰为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这才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是图书馆的生存之道。显而易见,在新形势下,旧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建设。

二、县级图书馆指导经济建设策略

县级图书馆是国家最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单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和方便查阅是县级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没有资源丰富、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县级图书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形不成对全体社会成员公平获得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县级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在新形势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为此建议:

第一,尽快立法,保证政策落实。

虽然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但这些方针、政策毕竟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在执行中往往被打折扣,而不能像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比如,国家政策规定要保证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应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步,由于没有法律去规范它,许多地方都没执行这一规定。如果有了《图书馆法》,图书馆就可以依据法律,要求政府必须依法执行,甚至能够以行政不作为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依法保证图书馆的经费能够到位。

第二,思想重视,统一战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谋求发展。在新形势下,未来县级图书馆的工作方向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现在经济发展多变,那么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县级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就必须转变到为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来, 一切日常业务活动, 都必须以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思想。当然,在工作转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适应, 为此要求县级图书馆要加紧组织大家进行深入学习和思想交流。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本地区经济建设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县级图书馆要积极开拓业务领域, 服务于经济建设,让县级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

第三,做好调查工作,研究出服务项目。

有效调查,积极谋划,客观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够为新形势的经济服务奠定良好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调查工作的质量是选题的关键, 也关系到服务工作的好坏同时也能避免劳动力的浪费。过去,我们为科研生产服务的效果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建设有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数量大等特点。但是以前县级图书馆总是把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地区的大项目的建设上,可是一旦项目不能够顺利实施,就白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以后的工作中就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参与建设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县级图书馆对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为了掌握本地区的生产科研和相关项目的基本情况,要求县级图书馆定期到当地科协、科委、计委、经委、农委等相关部门调查讨论, 并且要积极去生产一线,和一线的相关单位进行交流,摸底活动。其次县级图书馆要了解当地生产一线对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的需求信息,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生产活动,做好县级图书馆的工作计划和服务宣传活动。召开相关客户座谈会,通过讨论会的形式以及调查表的信息了解和挖掘当地经济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相关新技术,并且推荐相关资料,充分发挥文献对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确定一些即有深度又见效快的项目,跟踪服务到底直至取得成果,把调查与相关服务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环节中,做好指导作用。

同时要求县级图书馆在新形势的需求下,充分发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对文献进行在加工更加有利于文献发挥作用,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县级图书馆在新形势的经济建设中,是用户和信息资料的纽带,它服务于经济建设中,为经济建设带来的效益。图书馆的信息要能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我们要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快速获得。所以要求县级图书馆的采购工作要根据一线服务部门反馈的新形势下经济需要的信息资料,有针对性地搜集最新资料来知道当地经济建设。首先对馆藏信息进行筛选、归类整理、深加工和提要卡,把馆藏与现刊同类信息关联起来,使来馆索取信息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全面的获得信息。开展各个县级图书馆的联合和各市区之间图书馆的联合等工作,实现管间资料共享。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进行网络化服务,利用图书网络系统,向生产科研部门,技术人员、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户获取信息资料,不断积累情报信息进行文献资料的交流。加强科学技术文化的普及,提高广大读者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把公共图书馆办成用户求知、学习的课堂。县级图书馆要多到市民中间举办相关活动,例如科普讲座,阅读欣赏等丰富的服务活动,来提高读者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扩大县级图书馆在当地的影响,培养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从而实现对新形式下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改革体制,营造发展环境,寻找服务于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也要随着社会的转变而转移,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半封闭式、被动式的服务形式,转变为以县级图书馆为载体的信息科学技术,服务于新形势经济建设上来。服务于经济建设是县级图书馆体现社会价值的必要方式,过去县级图书馆一直处于被动服务,在社会上影响力较低,从而没有获得社会的重视。今后要求县级图书馆主动出击,积极服务于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引导更多的人来图书馆学习,间接的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县级图书馆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服务团队。只有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思想落到实处,才能够把县级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好的推广到社会上。所以强大的服务团队是县级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只有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团队的努力才能把图书馆的资源更好的服务到经济建设工作中。

三、结束语

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6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及职能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定位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资助、管理、 和出资建设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学习的场所。 和专业性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范围更广,从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公民,提供非专业性的图书(包括参考书籍、通俗读本和期刊杂志)、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等等。这类的公共图书馆也会收集与当地文化特色有关的资讯和书籍,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随着当前社会整体经济进步、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环境压力持续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逐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县域地区具有环境良好、社会资源充足、劳动力有保障等优势,这表明在县级行政单位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为了满足当前县级行政单位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完整而有特色的县级图书馆十分必要。而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县级图书馆属于基层型的公共图书馆。因为县级图书馆一般处于县级基层行政单位,不但规模较小、人员编制较少,而且获得的建设经费也非常有限,在功能定位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大而全的问题,而应该以当地的实际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基础,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人文素养为目的。一个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做好县级图书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例如,县级图书馆应该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目标,形成明确的社会服务目标,为县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明确的定位。以某自然资源丰富的县级行政单位为例,该县域人力资源充足,属于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域,其自然资源主要以煤、铁矿石、石英砂等为主,不但总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因此,为了提高该区域矿产加工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县级图书馆通过引进矿产品加工生产等方面的书籍作为该图书馆的重要文献资源,为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县级公告图书馆具有多种职能,是多功能综合一体的场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为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多形式、多方面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馆藏文献,配合当地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根据当地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经费预算,有计划地购置图书资料(包括电子出版物),以当地的发展项目为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兼顾其他方面用书,建立起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逐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

按照国家标准,对采购的图书资料进行分类编目,健全包括图书、期刊和电子出版物的目录体系。目录要正确地反映馆藏,成为全院的查目中心。

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开展流通阅览(包括电子阅览),并创造条件,逐步开展读者辅导、咨询、查询工作,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

为适应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需要,建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服务手段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规范化、网络化,开展电子阅览、电子检索、情报咨询服务。同时还要逐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当地和图书馆的文化气氛。

随着图书馆网络化的实现,逐步开展馆际互借、馆际交流、编制联合目录、资源共享活动,提高办馆效益和办馆水平。

建立健全图书馆规章制度,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岗位职责、业务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加强业务统计工作,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保存和使用,做好固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做好员工的入职、教育、培训、使用、考核、晋级、奖励等项工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素质,形成一支思想好、素质高、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

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已有百年历程,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19世纪末,维新派推崇的公共藏书楼和他们建立的学会藏书楼已初具公共图书馆的性质,20世?o初公共图书馆诞生。1902年古越藏书楼对外开放。1903年武昌文华公书林建成,并对外开放。1904年,湖南图书馆、湖北省省图书馆建成。之后,江苏、山东、陕西、浙江、河北等省都相继建立了公共图书馆。1909年清朝政府颁发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1912年京师图书馆对外开放。1914年全国共有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规模的公共图书馆体系。1987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2440所,藏书 2.7亿册,全年服务读者1.16亿人次。

在中国,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重任。其中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是所在省、市、自治区的藏书、目录、馆际互借和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它们还对中小型图书馆提供业务知识方面的辅导。

对于县级图书馆来说,其多为本县工人、农民、乡镇居民和少年儿童服务,大、中城市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公民服务。有些大城市的区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它们不仅在馆内开展流通阅览,同时,还在街道、社区成立流通点或借书站,把书送到基层,并指导和协助街道图书馆(室)建立城市基层图书馆网。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公共图书馆具有收集、保存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科学知识的功能,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承载和传递者,为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只有图书馆,才具有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才能为读书人提供全面系统的文献服务;也只有图书馆,才能领略到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全部人类文化遗产。

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机构在这一功能上可以取代图书馆,它是保障公民获取文化权利基础性公共设施。其次,公共图书馆具有保障公民利用图书馆来分享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成果,保障公民平等?@取文献资源,平等阅读,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起“普遍均等”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的职能。

四、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地方。随着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全面免费开放,接轨国际先进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县级公共图书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全社会成员,坚持给弱者以阳光,温暖每一位公民。

(一)引导大众阅读的方向和品位

县级公共图书馆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思考阅读指导,另一方面又尊重读者个性化选择。因此,在做好读者阅读倾向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除了定期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推荐各自对应的阅读书目,制作新书通报,设置图书借阅排行榜外,还经常举办读书专题报告会,请专家评价图书,或组织读者聚会评论图书,有条件的图书馆还邀请作者到本馆,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目前,公共图书馆通过系列的阅读指导工作,在激发公民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效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

成效。

(二)帮助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

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拥有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能够为公众提供各种参考咨询服务的技术人才队伍。他们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和组织,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系统性,而且通过定向组织信息资源,可针对性地为公众进行专题定向服务,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提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同时,县级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在培养公众掌握开发利用信息的技巧、方法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努力,通过向公从介绍图书馆有关知识,如何查询利用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公众的信息素养,使公众可运用各种信息手段来自我学习。

(三)发挥城市教室功能

公共图书馆是对全民实行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学校,图书馆为所有读者提供义务教育,它的教育职能是任何学校都无法取代的。民主社会的公民需要这种随时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今天复杂多变的生活使这种需要更为迫切。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为图书馆普及科学知识,为公民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县级公共图书馆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知识讲座,有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有老年人新知识培训班,还有普及农民知识水平和法律知识的讲座等。

上一篇爱心贺卡

下一篇深夜的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