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练习题范例6篇

小石潭记练习题

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1

一.扣紧目标

语文阅读材料的多元和开放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它的解读的多样性。语文老师有必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约束、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这个规则就是教学规律制约下的合适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做到品味语言、积累名句段篇、整体把握内容、对话文本、提高文化品味、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等。教材编者把这些目标形成一个个小目标,针对不同单元、不同文本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按照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依此有规律地列入教材,形成序列。教师要做的就是牢牢坚守这些目标,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解读文本,发挥教材的例子的作用。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6课《小石潭记》,所在的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2.学习古人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4.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5.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心境理解诗文含义。这就是我们展开本课学习的单元目标。具体到这一课,其课后的练习题针对学习的重点而设计。第一题包含的学习目标有:背诵;写作顺序;把握主要内容。第二题有:品味语言、写法;口语复述。第三题有:资源拓展;名句积累;初步赏析。这些目标均从单元目标生发开来。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开阔一些,还要考虑年级甚至学段目标。

心中有了目标,就不会做无头苍蝇,避免繁琐的解读文本。

二.多点多用

教学目标明确之后,可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锁定若干个学习重点,引领学生逐点探究,定点扩展,扎实学习,学习致用。比如《小石潭记》一课可以提炼出重点阅读点:内容理解;情景交融;品析语言。

1.内容理解。单元学习目标5告诉我们理解内容的途径。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梳理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知,再适时地交流有关资料,知人论世。课后练习第一题即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示我们可以具体从理清顺序和线索、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书写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展开。这是阅读教学必然绕不开的坎,必然需要教师花费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逐步揣摩其中的规律,切实培养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2.情景交融。古代游记的散文一般都会使用这种写作手法。这些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非针对景物而言,而是吐露心语,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因此“披文入情”也就成为理解作者心境和诗文内涵的必然形式。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还要进一步弄清楚情景怎样交融的,体会行文艺术。本课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是游:发现小潭坐立小潭离开小潭;二是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其境过清”。一方面作者要描写好景,为抒情找个凭借,另一方面还要不忘抒情,思考该如何借助写景实现,从而进一步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写景抒情的运作方式,为形成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3.品析语言。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是语文阅读的重要任务,教师务必留出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涵咏咀嚼。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资源,教会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短短的《小石潭记》一文,其语言处处体现出无限的美意。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品味“潭中鱼可百许头”这段文字。作者先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夸张地表现出水的清澈,以致于能清清楚楚地估算出鱼的数量。鱼的影子竟然还清晰地投射到潭底的石头上。这就使鱼的存在和水的清澈给人的印象比较具体。就是因为这样的微妙的景象使柳宗元感觉心清如水,静若坐禅。而鱼动静状态的转换则平添了生气,乃至使柳宗元感觉“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暂时好了许多。当学生领悟到这个层面的时候,他们对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对文旨的理解、对语言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刻。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学生即使背诵极熟,也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是无法真切体悟到语言的魅力,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提升。

三.举一反三

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33-01

“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古已有之,《学记》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理念被大力提倡,教育界不断就这方面进行探索,希望建立更为高效的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古文教学中应用“学为主,教为辅”理念,使初中古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安排预习任务

在古文教学的课前预习阶段,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可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要学的古文,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方向,明白本节课该学什么,该怎么去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学习任务: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读准易读错字的读音,如“阳夏(jiǎ)”“辍耕(chuò)”“m戍(zhé shù)”等,并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学自译古文的能力。其次,明确朗读、背诵目标,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朗诵课文,培养古文语感,学会品味语言,提高古文解析鉴赏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要求学生通过课外资料自行了解秦朝徭役制度和科律刑法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减少教师课堂解释工作,让初中古文教学更为高效。

二、设置问题与练习题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良方。问题设置必须循序渐进,有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应按照文中故事发展的进程和线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首先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引导学生细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提示学生弄清渔人当时的状况和路线。然后提问“在桃花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提示学生弄清渔人进入桃花林一路看到的景物。接着提问“渔人在桃花源做客时与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最后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进行思考。这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来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深入感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凸显教师的辅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练习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体现。在《桃花源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比“豁然开朗”中的“豁然”、“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欣然规往”中的“欣然”这几个词,归纳分析“然”字的用法。设置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三、组织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力的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降低教师“教”的工作量。如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时,笔者组织翻译比赛,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比一比谁翻译得更好,并请其他学生点评。如“惟吾德馨”,有学生翻译成“只有我品德高尚”,有学生翻译成“仅因为我品德高尚”,笔者请学生对这两种翻译进行点评比较,通过对比,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也可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如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时,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何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感情基调不同,学生们通过组内协作探究,最终理解了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其幽清无闻与作者遭遇相同,反衬出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除了组织讨论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讲、情境表演等活动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上讲台扮演刘备和诸葛亮,将自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演绎出来。这类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以学习方法

在初中古文教学中要做到“学为主,教为辅”,教师除了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引导,让教师的“教”更有实效,学生的“学”更为高效。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小石潭记》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对比类推方法,了解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作者是怎样发现美景的。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像这样先写外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的写作方法。教师教会学生以旧带新、对比同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受益。

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3

学生面临的诵读对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现代文,一类是文言文。对这两类文章的学习,不论是反映的生活,运用语言的习惯等方面,现代文都距我们较近。学生在口头上就已经熟悉并理解了的。现代文的语言学习不是问题,难度较大的是文言文,文言是汉语在历史上的一种书面语体,学生没有学习文言的语境,平时无从听说,它的一些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语、句式、学生往往不熟悉,不理解,而这恰恰是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重视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主要手段是诵读。

这里仅就初中文言文的诵读谈几点浅见。

首先,诵读与“量”。文题“读书百遍”是强调诵读遍数要多。但这里的量除了这个意思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诵读的篇数要多。要不断积累诵读量,凡是教材编排的文言课文都要熟读或背诵。基本课文尤其要背熟。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熟读、背诵一批文质谦美、深浅适度的文言名篇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熟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常用文言词语、句式的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就会装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难掌握其意义或用法。

其次:诵读与“理解”。学习语文一定要诵读以增加感性认识,但诵读这外还要加之以理性认识,否则即使诵读百遍乃至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的。如《三峡》的诵读。如果只是强调反复的诵读,那么学生读熟了,甚至可以背诵了,但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景方法等文意没有清楚的认识,而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再者诵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理解词义、句意、文意,进行语言训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手段。诵读只有以理解为基础和归宿,对培养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才会有意义。上例中如在初略诵读扫除字词障碍后,再拟就如下的诵读提纲:

文章顺序 景物的特征 主要内容

总写山势 峡长、山高 突出山势的雄伟险峻

写夏季水势 暴涨、湍急 生动描述了江水奔腾直下。汹涌湍急的气势

写春冬季景色 水退潭清、山水秀丽 描绘出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留连的风光

“素”“绿”“清”“影”

写秋天景色 山野静寂肃穆、猿声哀婉写秋景的凄凉

“寒”“ 肃”“凄”“哀”

然后安排大量时间叫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在这个诵读提纲指导下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不会只是“机械”地读,而会在头脑中产生想像。学生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作者当时描绘出的景色,但也会浮现出一幅幅三峡的壮丽图景,且抓住了关键的课文原词,对记忆的速度、准确性都很有帮助,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反复诵读也会感悟出作者的旷达的心境。

除此之外,诵读不与理解语言相结合则无法进行。

第三:诵读与辨音,断句。“断句”就是要掌握句的停顿,即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为了突出某个词语或成分所作的逻辑停顿,涉及词语、句子的意义和句子成分的辨析。

如教《周处》一文中的“或说处杀虎斩蛟”中“说”应读“shush”而不读“shō”是“游说”的意思。读音的不同,意义差别也很大,学生在读的时候,读准了字音、意义也掌握准确了,就不会把上句中的“说”“理解”为“说话”的意思了。

又如《晏子故事两篇》中的“其贤者〡使使贤主”意思是有贤才的使者派遣出使贤能的君主,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如读成“其贤者使〡使贤主”就没有准确理解句意,也不符合文言文组词造句的规律,更不能掌握两个“使”的含义。

第四、诵读与语调。把握语速与文体有关,也与课文的内容感情有关。句中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感情。

如初中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的四个段落,在诵读的时候,每个段落的语调、语气是不同的,如果把握不好或忽略了这点,将很难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乐与忧的感情”。如果这样指导: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惊喜 以与游者相乐 寂寥、凄神寒骨

语调、舒缓 语调轻快 语调缓慢

语气:欣喜 语气:欢乐 语气:低沉、压抑

那么学生在诵读时就能把握作者的先“乐”后“忧”的感情变化。乐是抑郁忧伤的暂时排遣,忧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原因。

第五、诵读与记忆。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好记忆的“支撑点”即记准段落的起结、衔接和提挈篇章,段落的关键语句等。

如《小石潭记》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右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个段中的“望”既为这段记忆的支撑点。后边的内容是望到的景物。

再如《观潮》一文的首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是这篇文章总括全文,点示题旨之句,是这篇课文记忆的“支撑点”。

会找,找准支撑点,是记忆的捷径。

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4

>> 激发学生潜能 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测试题 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综合评价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重视古典文化 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多渠道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以课堂练笔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提升语文能力 指导复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语文能力 激发识字兴趣,培养语文能力 激发探究兴趣,提高语文能力 积极利用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从古典诗文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激发学生思维 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 提升语文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正如课标所言: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87-01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以全员参与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一、立足教材:

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我们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底蕴,提高思想品位。

1、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教材,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让学生可以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借用、模仿、延伸、扩展为契机,使心智技能、语言技能的锤炼因范本可资借鉴而效益倍增。比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后,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当地政府拟建小石潭景区,为进一步提升小石潭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宣传语及导游词,请你踊跃参与。

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查找资料: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信息时代,电脑发挥着无穷无尽的功能,利用好电脑有助于我们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上查资料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小石潭的方位、历史、概貌、现状等,这样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编写创作:同学们,那好的广告词和导游词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出示例子:

宣传语:观看潭水清澈,欣赏游鱼嬉戏。

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著名旅游景点――小石潭。小石潭位于小丘的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面竹树环抱,环境优美,是旅游观光,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到这里,写下千古传诵的美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教师让学生读后说说好的宣传语和导游词要具备哪些特点,然后小结:

好的宣传语应是: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等等。

(三)合作交流,自由表现: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

二、延伸拓展: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来自国内外世人关注的新闻的活动。新世纪的学生,应“两耳需闻窗外事”,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如今奥运会临近,可以设计“畅想奥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许多资料,不仅有奥运会的新闻图片、金牌榜,还有奥运会的来历,历届主办城市及奖牌分布情况等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结合中考,学生完成:“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奥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主题与宣传标语。

2、来自地方文化的活动。家乡,总会传递一种纯朴、真挚和浓浓的亲情,这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它把世世代代子孙凝聚在一起,它让我们充满自豪和希望。我们金华刚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举行“锦绣金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去叩访名人、探访名胜、细说民俗、历数名产等。

通过对家乡的探索,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确立大语文观念。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变过去认为语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处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学生应该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

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5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用power point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乐忧相间的心情,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形象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自读课《月亮上的足迹》时,安排一课时,文章中有许多关于人类登月的知识,对船上天的全过程,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阿波罗11号”飞船上天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图片形式,每到一个过程时,配上形象的图片,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学生读起来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得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例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课件: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闪电象一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飞翔,越飞越高。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我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容量

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6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语文教学来看,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于只思考、无对策、不改进的层面。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有效的、可操控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个人素养。

一、案例背景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而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无趣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顽疾。如何改变此种现状,让文言文教学也能充满趣味?笔者认为教师应处理好文和言的主次关系,把字词句的识记交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品味语言、把握内容、感悟情感、探索内涵交给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言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理解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寓意,挖掘文章魅力。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思考,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中,笔者把言的内容交给学生,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前十分钟解决字词难点;课堂上,着重分析文本内容和内涵的探究,设计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对课堂教学状况及时反思,寻找症结,寻求解决对策,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变化让此文的教学荣获市级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

二、案例叙述

《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设计遵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总体教学思路:以言为辅,以文为主。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言重在认知,讲究的是积累,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梳理整合,加以识记。课堂的重点应该在文,引领学生充分欣赏作品的文字美、内涵美、寓意美。在教学中,对于言的内容,笔者主要从字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几个方面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这项任务,课堂上利用少许时间进行答案核对和重点强调。课堂主要通过问题品鉴文字之美,探究文本内涵。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山水名篇。作者被贬永州,内心的忧惧、环境的恶劣,使其心情压抑苦楚,郁积于胸而无法发泄。于是,他在永州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在幽美的景色之外流露淡淡忧愁,在隽秀的文字中渗透着被贬荒州、怀才不遇的孤愤情怀。因此,在初次教学时,笔者这样设计本文的问题: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3、如此小丘,价值几何?4、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5、结合作者经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无法互动,课堂推进艰涩。痛定思痛,回顾课堂流程,思考问题设计。笔者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在设计的问题上。如第二个问题“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过于宽泛,指向不明。课堂上,学生的沉寂也是从此时开始的。细细揣摩,笔者发现这是两个相互干扰、似有联系又不完全有联系的问题,不应该一起提问。“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指向的是小丘的“遭”值得贺,指向的是作者发现小丘的奇特,了解到小丘被弃的命运,花钱购得加以整饬重现小丘的壮美的遭际。而“它有何特殊之处?”主要指向作者发现小丘山石奇特的内容:“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借此引领学生赏析山水之美。但教学时,问题明显交叉,问懵了学生。如果将第二问改为“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应该就明晰些了。再如第三个问题“如此小丘,价值几何?”究竟引导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十分含糊。文本中“问其价,曰:‘止四百。’”是其价值;“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是其价值;“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也是其价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混乱,让课堂进程滞涩。如果将该问题改为“作者认为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指向就更明确了。而第四个问题“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明显与第二问重合,内容指向一致。干扰教学,扰乱学生思维,应做调整。因此,改变课堂沉寂、师生疲惫的方法是改进问题设计。

基于此,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笔者将问题作了如下调整: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3、作者认为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4、作者只是简单地为了记录下小丘不被人认识的遭遇吗?5、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借小丘喻自己的?希望能够改变之前教学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效果确实改观不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没有了盲目感,教学的过程也流畅许多。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细化的问题,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问题的质量,消褪了文本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课堂的问题探讨和对课文的再阅读,笔者发现,按照这样的设计,师生关注的教学重点只是文本结构和内容的梳理,而语文的魅力、文本的味道未被重视。再次教学,笔者还发现作者创作的煞费苦心,构思的独具匠心,内涵的凄神寒骨以及文字隐藏的人生苦楚,无不令人动容、令人喟叹。《钴鉧潭西小丘记》不仅展现了山水的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动静相得之美,语言的清丽流畅、简约凝练之美,更展现了难以言说的悲苦无奈、凄楚冷落之孤寂情怀。

因此,在教学之后,再读文章,再思教学过程,如果再次教学,问题如何设计?重点放在哪里?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问题:1、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为“小丘”作记的目的?2、“小丘”有着怎样的“遭”?为何值得“贺”?3、“小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问题设计主要抓住两个字:“遭”和“贺”。“遭”突出命运的变化,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命运;也有“人生所贵在知己”的不同命运;“贺”突出情感的变化,小丘遭弃荒芜直至缘遇作者重现胜景、再现胜境,这是值得庆贺的命运之喜,而自己同样被弃,才华埋没,何时能像小丘一样遇见明君,遇到伯乐,重见天日,施展才华?自己的“贺”遥遥无期,满含悲怆。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立足文本,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句,以此过渡到小丘有着怎样的“遭”的探讨,从而品味作者描写的山水之美,语言之美;并理解小丘命运的遭际,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然后,水到渠成,探究作者贺小丘遇己之遭的真正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不幸遭际的不满、悲愤和能够早日改变处境的期待。这样,文章的内涵显露山水,看似写作者发现并购得小丘的窃喜,其实是借写小丘的遭遇变化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命运,抒发自己弃之荒野、不被重用的愤慨情怀。小丘的不幸遭遇如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小丘的幸运遭逢又何时会降落在自己的身上呢?作者在对小丘的“贺”中包含了对自己命运无奈的自嘲和期待被发现的凄苦愿望。

在这样反思基础上,本文的教学最终获得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三、案例评析

(一)反思思出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的回顾、重新审视、自我剖析与评价、总结得失的活动。认真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更能逐步丰富自我素养,完善自我价值。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大部分的教学反思只是停留在思的层面,只关注寻找问题、总结得失的表面反思,而对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缺少相应的对策和明确的解决之道。《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成功,关键是对反思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而有效地改进办法,在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获得教学的成功。所以,只有思出对策的教学反思才是具有真正意义、能提高教学素养的教学反思。

(二)问题问出价值

叶圣陶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精心设计问题,凸显问题价值。首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反复咀嚼,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从而问出有思考价值、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指向分明。“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要服从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的需要,清晰明确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钴鉧潭西小丘记》的问题设计经历了由不明确到明确,由指向不明到指向分明的过程。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应反复揣摩,反复比对,设计最适合教学、最有效的问题。再次,问题的设置要留白。教学问题,不是越细越好,越多越好,过于简单直白的问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问题的设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寻幽探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的第三个问题“‘小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真实内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题,问出问题价值,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文本的厚度。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传媒,2009.

[2]董艳艳,清丽流畅 简约凝练——《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名作欣赏,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