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朗诵范例6篇

清明古诗朗诵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1

说到诵读,有些人认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失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前就批评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终生受用。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据说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体会格调的顿挫是多么认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诵读教学与诗词教学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诗歌阅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在诗词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更应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诗词的音韵美,通晓诗词大意。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就相得益彰了。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多种形式激发兴趣,提高诵读水平。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2

1. “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2. 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 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 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 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3. 读出感情 注意节奏 初读成句,研读成意,品读体会,那么自然就进入诵读环节了。诵读是情感的升华,更是教学环节的拓展、巩固的延伸。教学古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个读,加之绘声绘色的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让节奏和音律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的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语气要缓慢,“使”后要稍停顿。下面诗句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才能令诗有韵味,才能诵读有感情,与作者心灵产生碰撞,达到共鸣,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76-1一、诵读古诗文,培养阅读能力

1.形式多样地读

诵读古诗文时,可老师范读,可播放录音,可学生齐读和个性化朗读,可以赛读,可以举办诗歌专题朗诵会等等。特别是举办专题朗诵会,可以放在学习了一定量的诗词后进行,全面激发学生热爱诗歌、朗诵诗歌的兴趣。或分小组或分班级进行比赛,可自选主题,如朗诵某一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专门朗诵某一位诗人的诗歌,或按主题朗读……这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整合”目标。

2.逐步深入地读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在教授《天净沙 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画出来。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手画,一幅幅带着学生对词句理解和想象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此基础上,我添加了FLASH动画,“在萧瑟的秋风中,一片落叶飘零而下”,渲染了秋的悲凉;其中还添加了音频文件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之乐学,又使枯燥的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如此铺垫之后,学生自然而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也会更喜欢我国的古代诗歌。

3.充满趣味地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写这首词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这首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得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消魂’等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古诗文阅读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期待性和积极性。

二、用多媒体手段去诠释诗词的“声、色”艺术

诗词的内涵可以用音乐去诠释,也可以用画面去诠释。苏轼曾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黄鹂鸣翠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名句,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在整堂古诗词吟诵课中,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将音乐和图面贯穿始终。平时注意搜集一些能反映诗词作者情感、诗歌内容的精彩画面,并配以合适吟诵旋律的音乐,做成幻灯片,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小曲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选择了一幅“夕阳西下”时刻的画面,其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尤其是一个“断肠人”骑着一匹瘦马,急匆匆地走在古道上,任西风吹打而神情黯然的剪影,以此来表达游子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痛苦。音乐老师又把一首幽幽的古琴曲和乌鸦嘶哑的叫声加以合成,把有形的自然之物和无形的、抽象的苦怨忧伤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诠释了“断肠”二字的深意,受到较为震撼的效果。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文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现在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1 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4 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5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村居》时,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及我在多媒体上精心制作的课件记述春天的景色。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总之,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纳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5

一、品位内涵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生活的闪光、智慧的化身,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芳香的一方园圃。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学生对古诗文的美无从欣赏,对其情也产生不了共鸣,更别提主动背诵了,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诵读。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了。

1 用“美”吸引孩子的心

古诗文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点,从古到今始终吸引着人们去阅读去品味。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展现古诗的美,天生向往美的孩子们就乐意去品读了。如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由于诗文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优美活泼,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被吸引,然后再让孩子们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画——白鹅戏水、清波荡漾。哪个孩子会不喜欢这样的诗?背诵也就不在话下了。

2 用“情”引发孩子共鸣

中国的古诗字数不多,内涵丰富,感情更是充沛。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的30个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语言清新淳朴,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韵,情真意切,当然也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引发孩子的共鸣。当孩子们人情入境后,学会了欣赏又能背诵,还能得到感情的升华,可谓一举多得。

3 用“赛”激发孩子干劲

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学生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适当采用竞赛能有效地带动孩子的学习干劲。开学初,我要求学生每人每晕期背诵两首古诗,半个学期后举行诗歌过级比赛,每十首为一级,要求全员参与,过了级,就颁发等级证书。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劲头也由此被点燃,过了级的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过不了级的,也期待下一次的古诗过级。

二、智慧引领提效率

新课标在第一、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在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老师要在课堂上智慧引领,力求读到位,学得法。

1 读到位

诗是有声的画,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图景和情感,帮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如李白的《春晓》这首格律诗的朗诵,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读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让人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这样能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指导其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2 学得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性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包括“观、品、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这一方法,让孩子们扣题眼、抓关键、知典故、品特色,步步深入古诗,理解意图,走入诗境,方能理解、背诵、应用。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名句,抓住了初春的特点。在赏析的时候,我们要紧扣“几处”、“谁家”来理解这句诗。因是早春,不是处处争暖树,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所以是“几处”、“谁家”。然后联想起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早春的一片生机。这么美的意境,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背诵。

三、文化渲染润心田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班级特色文化更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于是,我们成立“书香特色中队”,让孩子置身于书香文化氛围中。

1 古诗进班级

让孩子亲近书、喜爱书、饱读书的直接方法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我遵循着“好读书,读好书”的原则,向学生推荐了大量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一部分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集: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等,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同时发动学生献出自己的图书,在班内设置图书角,为学生开辟“源头活水”,并让书法好的同学写上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等挂于班内墙上,板报上开辟“古诗鉴赏栏目”。让同学们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古诗、读到古诗。

2 古诗上报纸

办班级小报,强化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学生可以在班级小报上设置“趣味诗词”、“趣话诗词”、“名人写诗”、“诗词文化”、“佳作推荐”等栏目。鼓励学生不定期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换。有好的想法和创意也可进行改版。开设“感悟”、“发现”、“展示台”专栏,传送出自己的声音。把这些小报张贴在室内墙上,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四、学以致用巧拓展

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就十分重要,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整合并能学以致用。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文并体会了古诗的韵律、对仗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可让学生模仿创作古诗。学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学生体会到夸张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还创作出了“春天风筝漫天飞,直飞九霄云天外”。虽然对仗不是很工整,也没那么押韵,但孩子们至少是兴致勃勃地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心在创作,这何尝不是一种飞跃呢?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6

一、精选文本,日有所诵

面对浩瀚的书海,哪些文字是适宜作为种子播撒在童心上的?当然只有那些经历岁月淘洗的经典文字。在最黄金的记忆阶段,我们要先从我们自己的经典读起。因为,母语才是一个人的思维语言。就启蒙教育的读本而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古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

我们认为《三字经》这部蒙学读本文字优美,内容健康,知识丰富。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劝孩子要努力学习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了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读来朗朗上口。为什么要学习,什么时候学习,向谁学习,学什么?二十四个字,把这些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再看这样的文字:“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书中还传达了许多很好的读书方法,如“口而诵,心而维”。诵读此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大卫·享利·梭罗的警语是我们选择文字的标尺。除了《三字经》,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诗词、儿歌、童谣。经过精挑细选,确定我们二年级 “日有所诵”的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经典书籍《三字经》,二是以绝句为主的古诗词,三是文质兼美的童谣、儿歌。每周五篇的诵读内容其实是一个套餐:三篇《三字经》节选,一首古诗,一首儿歌或童谣。

“日有所诵”操作起来很简单,学生在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和每周的阅读指导课,把老师精选的

内容反复诵读,习惯成自然。简单的话天天说,简单的事情天天做,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连续反复的诵读,是对儿童天赋之门的叩启。“日有所诵”的评价也很简单:背熟的给100分,读熟的给80分。一是孩子热爱分数,二是这样的高分可以不太费力地得到,所以效果奇佳。经过一个学年的诵读,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很多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了。

二、素读经典,情趣盎然

日有所诵采用的大多是“素读”法。“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用《三字经》的话来说就是“口而诵”,目标上追求积累大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根据不同的诵读内容,可采用多种形式活泼的素读方法。

1.反复吟诵,踩着鼓点声声

《三字经》都是三字式的短语,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可以借助敲着鼓点,打着节奏来增添吟诵的乐趣,学生会觉得很好玩。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和倦怠心。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先让学生读正确、流利后,可引导他们敲着鼓点,踩着节拍来读:咚咚-咚,咚咚-咚。学生读得别提多带劲了。

2.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联想和想象是品味诗歌情意的基本手段,是领悟诗歌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在诗歌诵读中,以联想和想象为基本抓手,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将会引导儿童由逐字逐句的认读向充满情味的诵读转变。如《云》——

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走过大海/走过很多地方/轻飘飘的鞋子/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

诵读这首诗,我启发学生从“云”发散开去,“云呀,走过那么多地方,还会走过哪些地方呢?”“你觉得这是一朵怎样的云?”“你想成为一朵这样的云吗?”带着对云的情感,带着这样的意境,学生读得更入情入境了。再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景物生动,色彩明丽。在读通之后,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把它画下来,再读诗时,就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了。

3.歌曲入古诗,吟唱乐无穷

唱诗,本来就是吟诵诗词的一种方式。诗和歌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毛诗序言》中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诗新编曲的还真不少。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首——《春晓》《静夜思》《出塞》……把读古诗变成唱古诗,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千年的古诗也加入了时尚的元素,孩子们的兴致格外高,学得格外投入,效果格外好。

唱诗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唱会了二十多首由古诗谱成的新曲,仍觉得意犹未尽。此后,孩子们竟然乐得自己给古诗配新曲了。

4.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三字经》典故多,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老师可适时向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再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引入“黄香暖被”“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来,背诵起来也很快,而且不会忘记。

三、周有所展,激发兴趣

孩子们诵读了这么多古诗,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诵读的热情必定高涨,兴趣会更浓,从而更扎实、有效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指导课,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每日所诵”的诵读成果。

1.巡回接力赛

巡回接力赛有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如《三字经》,一人(组)诵“人之初,性本善”,一人(组)马上接“性相近,习相远”。可接一句,也可接一段,背多者胜。这种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斗智”的兴奋状态,比单独的诵读效果更佳。

2.我爱记诗词

模仿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我班开展了《我爱记诗词》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整个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通过比赛的方式评先出月度冠军。如让每组选派一个代表站到前面,老师或请一位学生先读诗句,按顺序让选手在5秒内答出下句。答对则意味着闯关成功,全体同学齐诵古诗,然后换新的古诗继续比赛;答错的话,该题让下一位选手继续作答。周而复始,直至成功晋级。

3.星级诵读,实行晋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