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一首范例6篇

清明古诗一首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1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图】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图画,以图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图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图】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图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图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图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图】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图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图】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图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2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抒情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我国号称“诗之国”,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创下了双峰并峙的历史辉煌。究其原因,唐诗宋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古诗十九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所谓“古诗”,一般指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或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古诗十九首》是由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见于《文选》,因其年代久远,大都散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详,萧统《文选》只著录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称之。其作者与所作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这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问世以后,就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是各自独立之篇章,但都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即表达失意士子羁旅之悲愁和空闺思妇寂寞之哀思。写了游子思乡的浓浓深情,比较集中地抒发了当时的诗人们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胡应牌说:“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其抒情艺术概括可为含蓄蕴藉,委曲尽情。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展现,分析与唐诗宋词的密切联系,以此探寻出《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方面对唐宋文学的巨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朴素自然,简短凝练,语短情长。这使得《古诗十九首》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明代谢榛评价《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这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正是由于善用比兴,而达到了言近旨远的韵味。

《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兴传统,创作了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的体式,这种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唐诗宋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奠定了基础。如《冉冉孤生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为女子新婚之后与丈夫久别之怨辞。用瘦弱、孤凄的竹子起兴,采用“比”的手法表现思妇性格之温柔,形貌之美丽以及相会难期顾影自怜,珍惜青春之心境。在题材上给杜甫的《新婚别》的创作以直接影响。

可以说,比兴手法使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浑然一体。《古诗十九首》的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唐宋文人或直接或间接地有所继承。如晚唐李商隐善用比兴,含蓄蕴藉,形成了他诗歌的显著特色。比兴手法的成熟运用,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最主要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善于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其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堪称“百代而下,当无继者。”情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使得情景和写景完美统一,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境地。

诗人借景抒情,传达内心的情感。比如其代表诗作,通篇全是写景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一首思妇的秋夜即景之作。诗人从想象出发,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间别离之感。诗人把景、事、情巧妙地融合起来,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的既是天上的悲哀,也是人间的遭遇,两者结合起来,凝成了诗的优美形象。

诗人又以乐景写衷情。“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种表现手法脱胎于《诗经》,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更加细腻,不仅经常使用,而且日趋完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裒,”《回车驾言迈》就是这样的鲜明诗例: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宋玉悲秋。秋固悲也。_此诗写的是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飒如秋,给人以冷寂悲凉的感觉。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怎能不老?老得怎能不速?此种描写和抒情,其手法和含义多为后人所模仿。例如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盂郊《杂怨》:“树有百度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开。”宋代舒直《一落索》“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欧阳修的《渔家傲》“料得明年秋色在。香可爱。其如镜里花颜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唐诗宋词的显著特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唐诗宋词创出了不同寻常的诗境、词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唐宋文人恰当地处理了诗歌情与景与事的关系,而对《古诗十九首》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唐诗宋词创下了中国诗歌的光辉成就而光照千古,影响深远。

意象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物象,它融合了创作主体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是与主体心灵世界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明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古诗十九首》中,常于明月之下,走出一个游子或者一位思妇,长吁短叹,发其幽情,多为忧愤、思乡、怀人。《明月何皎皎》就是典型的例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诗。以明亮的月光笼罩整个诗境,造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氛围。刻画了一个客居异乡,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夜阑人静之时,一轮明月是最易引起乡愁的。游子忧愁不寐,望月兴叹等一系列动作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让人不免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孤凄的思乡之情,恰与眼前的景致完全融合。月亮的温馨静谧象征女性也象征母性,所以当游子浓浓思乡情结找不到寄托时便不由自主   

地把目光投向月亮。明月的意象与思乡怀人的情感发生固定的联系,就是从这酋诗开始的。后来的许多诗人都反复到说此意,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般月亮是用来传达思念的,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又是永恒的象征,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有限、国运无常的感叹,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古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亮”关于月亮与中国的话题是说不完的,含义也日趋丰富,而《古诗十九首》则是开启者。

另外《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作品的感伤、怨愤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诗人用一些代表死亡,孤凄。瘦弱,阴郁的意象,表达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如“秋蝉”“蝼蛄”这种生命短促的意象就能传达对人生短促的慨叹。意象的精心选择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切感人。在唐代韩盂诗派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尤其是孟郊多以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入诗,渲染凄冷寒寂、幽僻萧索的氛围,表现凄怆寒苦的生活就彰显了《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影响。

《古诗十九首》也典型的体现了曲笔传情的艺术技法。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的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的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这是诗人们以曲笔传情之法,在穷困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更加真切感人。如《庭中有奇树》就是非常鲜明的例证。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篇是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展现了折芳寄远的形象。诗前几句描绘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这些都是诗人在孤独的他乡想念家中妻子时,站在妻子的角度去设想的一切。这种曲笔更形成了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曲笔传情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也有运用,如王维的仇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彼见我,更显意境高远。而后的白居易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因未“曲笔”便稍显直白,缺乏韵味了。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已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它在民歌的基础上经文人加工,使其更臻于完美,把五言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刘勰称誉“五言之冠冕”,为五言新诗体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古诗十九首》所创造的独特艺术手法,为后人所喜爱和习用。自隋唐始,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作,始终绵绵不绝,特别是对唐宋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迪,为诗词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注释:

曹 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胡应牌.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谢 糠.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61.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3

论文摘要:高启是元末明初的杰出诗人,其悲诊结局,其诗歌兼备众体,融汇百家,显现出古稚、雄健、逸古今罕有,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忽,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驭者。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为明诗发展开启先声。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高启以诗名世,“诸体井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之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藻集五卷》说他:“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孽。”赵翼《区瓦北诗话》则说:“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运胸臆。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驱者。通过梳理及对其诗歌的精读深思,笔者认为:高启学无定师,采撷多家精华,形成了自己古雅、雄健、请新俊逸为主导的风格。

1古雅一一“声不违节,言必止义”诗歌主张的体现

    “古雅”最早由王昌龄提出。作为一种审美境界,“古雅”要求文辞富有讽谏含义,意旨超远,语言雅正、古朴,以表达对政局的忧虑和对国君的谏劝。在表达上委婉含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内容上应体现儒家的关怀世事的精神,这是与儒家的提倡“凤雅”传统密切相关的。高启的许多诗歌很好的体现了对“风雅”传统的继承。顾起纶在《国雅品》也称:“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人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得风人激刺微旨”即是对《诗经》的张扬和光大。

    高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时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关注世事民生,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成了高启诗歌中“古雅”的内在意韵。其《过奉口战场》就以沉痛的笔触描写了乱世中苍生的苦难,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作者感伤时世,感叹自己无力挽救苍生,自责“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这些蕴涵忧民伤时的诗篇,尽得乐府诗歌的批判现实之意,是“古雅”风格代表之作。

    再次,高启诗歌具有“古雅”的“诗情”,极少偎红倚翠之作。其情志不涉淫逸,尽力恢复“诗言志”的传统,其诗歌情感、语言层面和意境也相应雅化。以其诗歌《短歌行》为例:

    置酒高台,乐极哀来,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可磋伸尼,不见周公。鼓丝扮石,以永今日。欢以别亏,忧因会释。燕鸿载鸣,兰无故荣。子如不乐,白发其盈,执子之手,以酌我酒,式咏短歌,爱祝长寿。

    此诗气韵悲健,具有建安风骨。以日月推移、“燕鸿载鸣”、花开花谢等比兴手法抒发时移世易、光阴如箭的感,情思明净,自高台置酒饮乐写起,渐至酒酣而“乐极哀来”,思索人生世事,追思孔子,.周公,思接千载,情韵悠长;语言凝练,古拙质朴,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雄健—高启狂放不羁个性的真情流露

    雄健是高启诗歌的另一显著特点。赵璞函曰:“青丘七古,变化超妙贝宗太白,排募沈雄则法杜、韩,伉健如幽、并少年,俊迈如王、谢子弟,询属神品。”高启为诗多干发端即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势:或以宏阔的视野俯瞰山水形胜,产生尺寸千里的声势;或思接千古,以超迈的胸襟评古论今,营造瞬息千载的艺术美感。例如五言排律《月夜游太湖》:欲寻林屋隐,还过洞庭游。远水初涵夜,长天尽作秋。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万壑风传笛,三更斗挂舟。叶应随鸟散,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鸥夷不可求!

    诗作发端紧扣“太湖”二字,点明太湖毗邻道家知名圣地林屋洞。其下分别描绘远水、长天、万壑,视野开阔,宛若观大河山川、万里碧空于指掌之间,气势不凡。诗人月夜伫立洞庭山上,远眺太湖,一切皆如草芥般渺小,正如诗中所绘的“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诗人心灵虚静,世间事、眼前景皆不萦干怀。既有一望无垠的远景,又有对声响描绘;既有大笔的动态,又有细微的感触,并巧妙地照应着“月夜游太湖”的诗题,衬托着诗人潇洒的胸怀。

    高启的雄健风格亦有部分源自对新朝兴盛、天下太平的欢欣鼓舞之情。明洪武二年,高启以荐修《元史》赴南京,感受新朝气象,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以这种心境发言为诗,则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概充盈其间。如七律《晚登望都邑宫二首》其一:落日登高望帝歌,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阔开黄道,烟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斗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人琐闹。

    诗歌描绘帝散的磅礴气势,自“望”字着笔。首联用“龙飞”一词写帝散奇丽壮美,起势矫健。颁联从云霄写开,铺展烟村、三官与翠微群山交连的画卷,京都美景尽收眼底。颈联写城中升平景象,特写“晚朝归”,以见当政者的励精图治,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当可想而知,从而绘出新朝欣欣向荣的气象。尾联抒写情志,欲高歌于庙堂之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摹山绘景,眼界开阔,气韵流转略无凝滞。

3清新俊逸—高启超尘脱俗本性的外化

    清新俊逸也是高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王伟在《击鸣集序》用“隽逸而清丽’来概括高启诗歌特点,并进一步说到其“不假雕饰,倏然尘外,有君子之风”。

    清新俊逸一词来源干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意为清美新颖,不落俗套。在高启作品中当以《梅花九首》最能体现此类风格特色。高启性爱高洁,飘然而有仙人之风,故干咏物诗中最好咏梅。《梅花九首》多以白描手法,虽为咏物实则寄寓作者心声。以毛泽东最爱的《梅花九首》其一为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4

关键词:古诗;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38-01

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对它的复习教学也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根据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小学古诗的复习教学,我觉得应该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了解作者

学习了一首古诗,首先应对其作者有所起码的了解。要知道该作者的生存年代、朝代、字(学名)、号或别名、籍贯,还有其主要文学成就等。

比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马诗》后,就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李贺(790——816年),属晚唐诗人,其号长吉、鬼才、诗鬼等,尤以诗鬼最为著名。属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其一生体弱多病,27岁就去世。他作诗认真严谨,力求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

二、会背诵、默写古诗

诵读是读诗的基础。人皆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因此,学习一首古诗,一定要将其内容熟读成诵,并且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分明,然后能一字不漏、不错地默写下来。对于篇幅较长的古诗,虽然有些学生全部背诵和默写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也要挑选重点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背诵和默写。在组织学生进行默写练习时,教师要反复强调难写易混字的正确书写。只有这样,学生在考试中解答按原文内容填空和默写古诗时才不会轻易失分。

三、理解诗句

学习了一首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会讲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会对其中关键字词进行正确而恰当的解释。比如在复习《马诗》这一首古诗时,就要将其中四句话的意思一一理解如下:“大漠沙如雪”,茫茫大漠上的沙石就像白雪一样。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的“如”字是一个关键词,属比喻词,意思是“像”。“燕山月似钩”,挂在燕山头上的一弯新月就像一把金钩。此句表达方式完全同上句。以上两句可合并活解为: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此句中的“何”“当”“金”“络脑”四个词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应解释为什么时候;“当”要作能够套上理解;“金”不能当金子或金色理解,应作镶金的理解;“络脑”学生更难理解,其实就是马头上套的笼头。“金络脑”指的就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踏清秋”,任意驰骋在秋高气爽而辽阔的原野上。这是最后一句,其中的“走”“清秋”两词学生不好理解,“走”在古代汉语中常当跑讲,而“清秋”则要理解为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而不是清冷的秋天。后两句也可合起来活译为: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考试中解答古诗释词释句题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四、了解诗文大意,感悟体味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诗是语言的精华,其含蓄往往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古诗必须培养小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感悟能力。因此,在复习一首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古诗所描述的大意,感悟体味诗的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说明的道理。就拿《马诗》来说吧,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沙如雪”“月似钩”的边疆战场景色,并通过咏马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五、会改写、扩写和续写古诗

诗的灿烂滋润着已步入古诗世界的小学生,也丰富着师生的文化底蕴。古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如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于空白处求精彩,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所以把古诗作为学生写作题材,在学习古诗之余,对古诗进行续写、扩写、改写,也可算是古诗文复习教学中的最后一大环节。实际上,各种形式的写也是对古诗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意境的基础上,以诗歌作为参照物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写出诗中景和事,抒写诗中情,这样读写结合,效果更为理想。

1.大胆尝试,鼓励改写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大意,将其内容用白话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这不仅需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还要进行必要的补白,从而做到既文通句顺,又明晰表达原诗的意思。

2.根据需要,扩写片断

扩写片断是在能改写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对原诗内容进行扩充描写,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莺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写景进行片断训练。古诗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5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004年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积累

要准确解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积累。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如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

2.文化知识的积累。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熟知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风》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写出“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这一现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理解到此句写的是“对黑白颠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故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其实点滴皆成海。

三、练表达

要轻松拿下诗歌鉴赏的分数,自然是要操练的,只是训练要得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1.审题干。

明确问题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每一个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在审读题干时,就要摸清该题的命题意图。不要着急答题,而是看看这道题让我们答什么,知道了命题者意图,再进一步答题就容易答到点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问是“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指向“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这个考点,从情感入手,侧重点却在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此题设计颇为巧妙。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扣住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虫”、“好音”关键是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息烦襟”,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乐。当然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规范。

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阅卷老师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点子上,是否符合答题规则。我们要学会的是说“行话”,在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一些答题专用的术语。如考查意境的术语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术语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语言风格的术语有“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术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边塞诗)、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园诗)、思乡之苦(思乡诗)、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对丈夫的思慕之情(闺怨诗)、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怀古诗)……当然术语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清明古诗一首范文6

一、了解背景,走进诗人,体会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这样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借助想象,体会感情,感悟诗意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三、重在诵读,提升能力,感知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帮助他们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之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第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便与作者的感情达成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