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阅读答案范例6篇

白鹭阅读答案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1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

(5分)读一读,数一数

有________个翘舌音音节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一zhī小老shǔ,zhēng

叫zī

zī。人们都讨厌,一起来打shǔ。

2.

(3分) 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

①鸣翠柳的“翠”字,该字的上半部分写成“羽”字是否正确?________;“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哪儿容易写错?它与“岭”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

3.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天: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

(6分)选词填空

亿

①我们国家有十三________人口。

②同学们________口同声地说:“好”!

③奶奶________起往事。

④我________小红去书店看书。

⑤门________他轻轻地关上了。

⑥我要加________努力学习。

5.

(2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6分)按拼音写汉字

jué

liú

________句

停________

河________

liǔ

lǐng

________树

西________

白________

7.

(6分)读拼音,写词语

①毕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

huā________别样红。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门泊

dōng

wú________万里船。

8.

(2分)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莲叶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荷花的诗句是________。

9.

(3分)读《绝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词语。

鸣:________

窗含:________泊:________

10.

(2分)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

A

.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是虚指,意思是行程很远。

B

.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青天”指的是青色的天。

11.

(8分)组词

湖________

莲________

穷________

荷________

绝________

含________

岭________

吴________

12.

(3分)给下划线的字选着正确读音。

一行(xíng

háng)________ 门泊(bó

bé)________ 翠(cuì

huí)柳________

13.

(4分)下列诗句写的分别是哪个季节?请你填一填。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____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____

14.

(6分)形近字组词

绝________

决________

含________  令________

舟________

船________

15.

(2分)多音字组词。

行:háng________

xíng________

16.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两个黄鹂________翠柳,一行白鹭________。________

②窗________西岭________,门________东吴________。________

17.

(5分)填空。

《绝句》这首古诗作者分别是________代伟大诗人________。在内容上侧重于________。并借景________。《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

18.

(8分)读课文填空

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句描绘的是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_,向人们展示了________(时间)西湖的独特景色。

②《绝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描写的是明媚秀丽的________(季节)景色。

19.

(5分)默写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 ,________ 白鹭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

(13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

)时的所见所闻。

A

.

春日赏花

B

.

夏日淋雨

C

.

春日远足

D

.

夏日游园

(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

)的春天(双选)。

A

.

草长莺飞

B

.

生机勃勃

C

.

色彩缤纷

D

.

花红柳绿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1、

20-2、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3

一、自主问题,提升阅读期待水平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因此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也许被课文中那“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岸柳飞絮的江南风情”打动;有的也许被课文中“英雄人物顶天立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感染;有的也许被课文中“诗词歌赋、寓言神话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吸引……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揭题后,我问:“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指出课题像是对谁说的一句话,这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到底是谁对谁说的呢?他为什么这么关心那匹马呢?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疑难的问题,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自主选择,飞扬课堂教学灵魂

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在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假如自己有机会去烟台,打算什么时候去?为什么?结合文中描述,加上自己的感悟,之后说给大家听听。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旅游的憧憬,学习热情高涨,说得生动热烈,读得入情入境,整个课堂灵动飞扬。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独立学习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表现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则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于是,我让学生决定教学方法,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最后决定用这样的方式学习:首先读,但是要安排在课外;其次讲,把故事内容简短地表达出来;再次议,大家谈谈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最后课外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民间故事的知识。

三、主动探究,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实施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的思维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

初读阶段,可以设置一个“自读自悟”环节,让学生随便说,这样就大大扩大了学生的回答面。精读阶段,老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让学生去感去悟。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阅读批注,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等等。

实践证明,在这种极具个性的问题中,感悟空间比较广,体现出了个性特征的自主求知过程,同时坚定了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信心和思维的独立性。

四、关注冲突,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教学应处于一个平等、民主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矛盾。

如《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可引导学生讨论:“皮埃尔到底该先救谁?”《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让学生围绕“到底该不该杀大黑骡子?”进行辩论。除此之外,还应该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矛盾的地方,引起认知冲突,在“学、问、思、辨”中张扬个性,提高思辨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五、关注语言,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老师的思维模式中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

如教学《真情的回报》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回报”的含义时,大部分学生认同小男孩的真情付出换来了客户们的丰厚回报。但一位学生提出这是一种片面理解,我急忙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再读、讨论,我们究竟还漏了什么,当他们明白时,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这告诉我们,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摆脱“预设”的消极思维定势,更多地关注学生发言,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

六、分层作业,优化学生“作业超市”

“作业设计”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传统的作业设计只有统一,没有分层设计。事实上,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些作业是高不可攀的,是“吃不成”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即“吃不饱”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4

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有一定基础知识储备,现代文的基础知识储备体现在掌握现代文的表达技巧。现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等。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描写主要有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点面结合、多角度描写(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等。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描绘类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比拟、接代)等。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代此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修辞手(对偶、排比、反复)等。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修辞手法(反问、设问、夸张、引用)等。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引用: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表现手法主要有人称的运用、叙述、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烘托、渲染、以小见大等。

人称运用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包括: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虚实结合可以丰富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的审美情趣,相反相成,形成对比突出中心。动静结合可以使文章变得有灵气,有变化,有活力,有节奏。

要明确考察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代文阅读我们首先应明白高考考察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事先做好准备,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现代文在2011年高考中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我们在做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应该首先阅读文章后的问题,从问题中去发现一些可以帮助我们阅读的信息,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阅读时要注意圈点勾画),从大处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再解答其他问题就要简单的多了,考察结构主要考察:

开头的作用,在现代文中开头在结构上主要有引起下文,开门见山,点名主题,总领下文,欲扬先抑形成对比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铺垫,伏笔,渲染氛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作用。结尾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开头,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等作用。中间段落作用在结构上主要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

在解题时应结合着文章的内容来回答,答题的形式一般为:内容+结构。如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中的第14题是这样的: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答案是: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此题的设计意图就是考察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的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和安排。在答题时要兼顾结构和内容。 2.鉴赏重要句子。

鉴赏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主要是鉴赏句子的表达技巧,鉴赏句子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鉴赏句子应联系上下文不应该脱离文本来解释句子含义,答案一般情况就在要鉴赏的句子附近。鉴赏句子首先,要体会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比如一些关联词,表范围的副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其次,还要注意掌握句子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一般答题思路为:本处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怎么样(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和地方特色)。2010年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中的第14题是这样的:“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是这样的: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理解句子的含义应联系上下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整个春天”是什么意思?“仰着脸”是什么意思?考生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来。“仰着脸”是对两只鸟充满了赞美、敬仰之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贯穿整个春天的。本体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3.另外就是鉴赏段落的表达特色,一般答题思路:

A、选取了什么样的富有代表性的事物。

B、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式,作用是什么。

C、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D、语言上怎么样。

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中的第11题是这样的: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答案是这样的: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表现特色”就是“表达技巧”“艺术特色”。所给语句主要是从感觉的角度写峡谷之险的。如:“亮亮而来”写水不写其汹涌,而是从视觉的方面来写。再有,“一派森气”“蓦的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均是感觉出其险。“深远似涓涓细流”采用了比喻。本体主要考察对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对穿插性材料的作用的考察

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看,文章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我们称之为穿插性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事例,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作用而言,或构成参照对比突出主题,或为中心作者观点服务,增强说服力,或引出下文内容和议论,或铺垫衬托,或营造气氛表现风格,或渲染感情,丰富内涵,各尽其妙。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中的第15题是这样的: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含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本题主要考查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5、探究

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2011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对于探究题学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所以好的探究题的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应该是建立在对文本思考基础之上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时注意事项

1、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属于主观题,文面好坏对于分值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注意文面。

2、答题要有层次,语句要通顺。

3、答题要全面。

4、尽量用文中的话回答。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由此及彼”

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浩瀚的文学宝库,而古代诗词正是这文学宝库中的明珠。阅读和鉴赏古代诗词,领受文学艺术的滋养,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知识的增长积累,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然而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练习,需要积累,因而不少学生视之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洋兴叹。考试时虽勉力为之,却力不从心,得分率低下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各种教学资料中都有一些常规方法指导。例如,“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揣摩字词,理解文句,推断思想感情,探讨表现手法等等,这些指导都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很难。我认为,在诗歌鉴赏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降低相对难度、高度,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欣赏难”这个问题。

清代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写道:“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诗歌鉴赏中的“由此及彼”,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寻找、运用旧知,以推测并理解新知。这是一种类似于“类比推理”的模式。我们平时学习中如能做到“由此及彼,铢积寸累”,那自然是“日有进益”的。我在多年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发现长期坚持一般都能使学生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后来的“柳暗花明”,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信心与能力。现将具体的做法分述如下。

一、字词的联想

所谓字词的联想,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古诗词的字词知识,运用联想去感知、理解考试阅读中出现的字词。

1.直接联想

唐代诗人马戴的《落日怅望》诗,其颔联为“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其中“隐”一字成了学生阅读诗句的障碍,评讲试卷时我启发学生回顾我们在教材里学过的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陈诗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是学生解释的,因此从陈诗的“隐”很快就能推知马诗中的“隐”是“遮掩、掩映”之意。

2.相似联想

高二时,在学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学生对“绿”和“红”难以理解,但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墙”和“橹”都是船的构件,在此可代“船”,而“船”又可代“水军”,即曹操的水军。学生经过比较基本能够推断李词中也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借色彩“绿”“红”分别代指绿叶、红花。

3.比较性联想

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在诗词中也常有出现,结合语境让学生分析、比较,可以有融会贯通之效。

例如,“阑珊”一词,李煜“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阑珊”一词学生不甚了解,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有“众里寻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两诗的语境加以比较:辛词灯火的“阑珊”是指“稀落”,那么,春意“阑珊”,则可推知为“凋残”。再如“可怜”一词,杜牧的《阿房宫赋》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小学学过)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对两句的语境加以比较,就可得出杜文的“可怜”意为“可惜”,白诗之“可怜”是谓“可爱”,从而使学生前后知识串联加深了印象。

二、修辞的勾连

古代诗词中为了句子平仄、对偶、押韵的需要诗句常有倒装现象,它和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不同的概念。因此阅读古典诗词时必须把诗歌中的倒装句重新排序,否则就很难读懂诗歌。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含有倒装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例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学生非常熟悉,“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当在试卷中碰到李白词《忆秦娥》中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时学生就可以模仿上句重新排序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里使用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同时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而改变语序。

古诗词中的互文现象也不少见,例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再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分别分类合并为“烟霭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地”“(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因此当碰到诸如“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一类生僻的古诗词时,学生就可以由此及彼,推断出此处也用了互文的修辞,试着给杜诗分类合并,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呈现夜不成寐,白天反而倦极而眠的昼夜颠倒的反常举止。

三、表现手法的关联

白鹭阅读答案范文6

可仔细地想一想,古人的诗词都是竖行排列的,由右向左,自上而下,也是十分的有序,并且体现着古人的思考习惯。现在,我们换种排列方式,竖行单句排列,那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变成了这样的形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们姑且就把这种格式叫做单行排列,以区别于常见的双行排列。

对于一首诗,我们总是习惯于横向思考,从作者生平到时代背景,从意象到人物形象,力求全面把握。实际上,这样处理往往很难到位,写出的答案甚至与命题者的初衷相背。运用单行思考,有利于考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有利于他们做好诗词题。

下面,我就谈一下单行层次的思考方式。

【示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鹳雀楼高几层?

(2)前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用单行划分层次,四句可分为两层,一二句为第一层,是写景;三、四句为第二层,是抒情。(1)题的关键在于要照应到上下两层,第二层中的“更上”表示第二次上了一层楼。我们不妨推理,第一次上一层楼就上到二层楼,第二次再上一层就上到三层了,大致就可以确定鹳雀楼高三层。再推上下两层的关系,我们已知第三、四句是作者站在第三层楼上看到的,那么,第一、二句就是作者在第二层楼上看到的景色。

该答案的推理过程,充分运用了单行、层次的原理。抓住上下两层的关系,以诗人的位置变化为中心,让解题思路和作者的游览、行进路线一致,使平面的诗变成了立体的图画,因而极具精确性。

(2)题探讨景情的关系。本诗的景情就很有特点,我们先分析景色本身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日”“山”“黄河”“大海”这些硕大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意境,造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我们再用竖行、层次原理,以一、二句为中心,向上下看,上句就是题目,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描绘意境,是为鹳雀楼服务,把鹳雀楼放入这宏大的意境中,让读者想象鹳雀楼的宏伟气势。在诗中,这种宏大意境的作用,就是烘托鹳雀楼的气势。再向下看,三、四句是一种远大的境界,这种远大境界就是从一、二句宏大景色中联想出来的,一、二句景是三、四句情的基础,同时,三、四句包含的哲理是对一、二句的升华。

我曾统计过此题的答案,70%的学生可以答出诗歌本身的意境,但只有20%的学生可以答出上下句作用,也就是说,80%的学生在上下层次方面存在问题。现在用单行、层次的原理,至少可以从认知、感受方面,给学生一个体验,让学生明白,作用必须从上下段、上下层看。我想,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训练,当可解决这个问题。

单行、层次,不只是处理前后层次的关系,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景情先后次序的判断,明晰整首诗的次序。

【示例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2)作者为什么写到雁?

我们先用层次的格式来分析一下,第一、二句是抒情,第三、四句是写景,这与常规的诗词有矛盾,一般都是先景后情,由此我们可大致推知此诗为倒装。不妨先摆正顺序,先景后情,理解起来就比较自然了。

(1)抒发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思乡之情从何而来。从诗来看,是大雁引起的。在古代诗词中,大雁经常被用来比喻书信,大雁南北迁徙可比作游子四处漂泊。借此可整理为:大雁多比喻游子,用大雁南归比喻游子思乡,用雁可归而游子不归,衬托游子的凄凉伤感之情。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判断是倒装呢?这就需要用常规的诗词知识去推理。在一般诗词中,总是先景后情,由景引发情,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就养成了先景后情的习惯。阅读中,一旦发现次序不对,就应换用单行、层次的思路进行整理,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诗词的次序。

古人在诗词中所运用的方法,有时十分巧妙,短短的四句,却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是因为押韵,有时是为了强调,有时是为了对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改变,却给现代人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请看下面一首诗。

【示例三】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首先,整体把握这首诗,一、二句有“昔”“今”。表明是回忆;三、四句有“南窜”“北流”,表明是对比,有方向性。一、二句有景有情,三、四句借景抒情。

(1)题,从单行、结构上看,第三句是诗歌的记叙中心,作者在“南窜”的路上,看到花鸟忧伤,看到园林回忆起过去伤感,看到湘江水,就联想到返回朝廷。很显然,此句是关键。从内容上讲,所有的抒情都围绕着该句,都是从该句生发出来的,此句是抒情的基础。故题(1)的答案为: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展开,从这一句生发的。

(2)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出来就是“伤感时,看到落花就流泪;听到鸟叫就心惊”,是移情于景,同时,用花鸟这些欢乐的景反衬伤感的情,也可叫乐景衬哀情。原诗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就是典型的例子。故题(2)的答案为:“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古代诗歌中,对仗性极强,对偶句也比较多,第三、四句,第五、六句也经常以对偶的形式出现,上下包含着许多的联系,通过两句对举,可以明白许多隐藏的东西,此时,单行、层次理解的方式,可以让你迅速、准确地理解诗句。

【示例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昔人写诗,经常使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经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运用单行、层次可以清晰地看出,该诗可分为两层:一、二句写“街西紫牡丹”,记叙中饱含情感;三、四句为第二层,写另一种“无人看”的牡丹。对比:街西——(街东),紫牡丹——(白牡丹),热闹——(冷清)。

(1)题,“怎样对比”就是必须说出修辞或者使用的手法。景,一般都是描写,描写运用的字词以及所形成的画面需要说清楚。故题(1)的答案为:运用了描写画面和对比的手法,前两句极写豪贵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后两句写白牡丹空对明月、承着冷露而无人瞧看的情景组成鲜明的相比。

(2)题,“诗人的人生感叹”,严格讲,出题不够准确、具体,如果“裴给事”与“裴潾”是同一人,则答案比较好写;若是不同的人,则答案比较复杂。原诗的中心是“紫牡丹、白牡丹”的对比,诗人把“裴给事”比作“白牡丹”,借以烘托裴给事卓越的才干和高洁的品行,通过“热闹——冷清”的对比,在于说明裴给事才高行洁却无人欣赏,也包含着对社会埋没人才的批判。故题(2)的答案为:1.表现了诗人对裴给事人格廉洁而无人欣赏的人生叹息。2.对豪贵们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批评。3.借别人说自己,叹息自己怀才不遇。

前面主要讨论的是绝句的变化,其实,诗歌越长,其记叙性就越发明显,层次结构就愈发突出。常见的律诗,用单行、层次理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示例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寻”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英雄”的具体含义。

(3)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何也?

先划分层次,八句四层,每一联为一层,对应记叙角度,经过单行、层次的分析,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记叙文,诗歌的内容就了然于心。理解清楚,答题也就自如了。这只是大的方面,实际上,在字词方面,层次对举,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要理解“寻”,先对举一、二句,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是知。由问到知的过程就是“寻”,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坚持之意、敬仰之情。

较长的律诗一般可分为三层或四层,因此,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层次,有几个层,就有几个含义。诗中的人物也要这样归类,歌颂的对象是诸葛亮,是诗中主要的英雄;杜甫无限向往,也是英雄,由此引申,那些千千万万想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也是英雄。不过,这些是分类概括,必须看出这些英雄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出师未捷、愿望无法实现、留有遗憾的人。

单行思维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举,强迫你向这个角度思考。“蜀相”与“诸葛祠”是对应的问法,按对举的原则,首先必须解释清楚“相”与“祠”本身的含义,接着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相应地顺畅、全面。

故(1)题答案为:寻,即寻找(本义或修辞),从不知道的地方去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译原句显示意境或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由物到人,由景到情)。

(2)题答案为:有三层:A.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建功立业的诸葛亮。B.渴望建立功业的作者杜甫,来参观诸葛亮庙就是表达为国建功的愿望。C.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渴望报效国家的有才之士。这些英雄都是“出师未捷”“壮志未酬”或者“报国无门”的人。

(3)题答案为:A.“相”强调人,突出的是功绩、官职。“祠”强调庙,是物,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程度。B.彰显文章的侧重。以写人、功绩为主,少写甚至不写建筑的磅礴大气。C.“蜀相”是虚写,“诸葛祠”是具体实物,前者留给人的想象余地大,后者略显真实局促。

【示例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先用单行、层次判断,八句诗可分为四层,用记叙确定位置,是作者游览赤壁这个地方。

运用单行对举解释字词,“拳”展现的是鹭鸟安静的状态,形象性强,画面感清晰,是静态。“退”是远处飞鸟的状态,表现的是飞行的过程,是动态。

诗作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全诗四个小层,实际上是两个大层。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为一层,前后的关系是,由于功绩被流水冲走,所以羡慕隐逸的生活。但具体分析时却必须逐层解释清楚,即答出每一层的具体含义,再概括两个大层的含义,这样才比较完整。

故(1)题答案为:“拳”和“退”。“拳”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题答案为: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鹭鸟、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慨,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风雨朦胧中归去。

上一篇高空作业

下一篇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