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范例6篇

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范文1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和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我国三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神舟6号和神舟7号先后升空,开辟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纪元。这三件事对我的感触很大,我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愿望——飞向月球。

神七升空后,宇航员翟志刚在9月27日16点30分顺利出舱,我真替他担心,晚上激动了好长时间,才渐渐进入梦乡……

忽然,我眼前一亮。咦,这不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吗?我怎么坐在了宇宙飞船里面?那不是我父母在向我挥手吗?难道我要去月球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发射!”指挥员在喊着。“轰”地一声巨响,火箭升空了!

一二级火箭脱落后,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向月球奔去。接受了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后,我吃了饭,美美地在睡袋中睡了一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飞过了地球和月球的中和点。在这里,地球显得格外美丽,像一个蓝盈盈的水球;前方,令人神往的月球也已经遥遥在望,它闪烁着皎洁的银光,像是刚刚脱水而出的玉轮冰镜,一尘不染。发射后14小时28分时,地面中心发来呼叫,飞船开始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我就要登上月球了!两个小时后,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我激动又兴奋地向地面中心报告:我已经登上月球了!

飞向月球范文2

小贴士: 真实的月亮

古代的人类一直把月球看做无与伦比的天堂和仙境,但是,用天文望远镜看去,月球只是一个死寂荒凉的世界。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在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地球公转。月球本身还在自转,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转动。此外,月球还随地球一起环绕太阳运转。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人类首次探月

由于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因而人类在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就研制并发射航天器对月球进行探测。首轮探月潮是从1958年开始的,美苏两国是最早的探路人。

在此期间,美国最早发射了探月器,而且成功率高于苏联。美国共发射44个月球探测器和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1-17号为载人登月飞行,共把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开展了多种科学试验,带回了403.54公斤的样品。无人探月器也传回大量照片和数据资料。

与此同时,苏联向月球发射了59个探测器,其中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返回式探测器,钻取采集了320克月岩样品送回地球。三者中,尤以1976年发射成功的月球24号表现最为出色,它单独带回170克月岩。此后,苏联集中精力研制和发射空间站,再未发射探月器。

小贴士: 发射探月航天器有几种方式?

一是从月球近旁飞过,进行近距离观测;

二是在月面硬着陆,利用直接撞毁之前的短暂时机进行探测;

三是成为月球的人造卫星,进行反复观测;

四是在月面软着陆,进行实地考察;

五是让航天器把人送上月球,进行科学试验、实地勘察并收集样品,然后返回地面。

新一轮探月高潮开始

新一轮的探月潮是日美两国于上世纪90年代拉开序幕的。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飞天”号探月器,3月18日,“飞天”号释放“羽衣”号子卫星,使后者转移到距月面1.7万~2.5万公里的椭圆形环月轨道上运行,成为日本首颗绕月卫星。“飞天”号母体则沿地―月大椭圆轨道飞行,最终于1993年4月10日撞向月球,深入月面以下2~3米。

1994年1月21日和1998年1月6日,美国又先后发射了“克莱门汀”1号和“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前者发现月球南极地区有冰湖,后者发现月球两极陨石坑底部有冰碴。为了证明水冰的存在,美国于1999年7月31日让“月球勘探者”撞击月球南极一个环形山,结果未能如愿。

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成功发射了首个探月器“智慧1号”,“智慧1号”于2006年9月3日准确地撞击月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全球探月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7年9月14日、10月24日和2008年10月22日,日本、中国和印度又分别发射了“月女神”、嫦娥一号和月船一号探月器,掀起了全球新一轮的探月热潮。

小贴士:“嫦娥一号”先进在哪里?

一是在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上,仅用一台CCD相机,辅以激光高度计,而“月女神”用的是两台CCD相机。

二是用于测量月面探测点海拔高度的激光高度计分辨率高,为1米。

三是能探测月面14种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

四是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微波探测仪获取月壤的厚度。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我国进入了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中国首颗探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

我国的探月工程由探月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首个探月器就是“嫦娥一号”卫星。卫星装有8种科学仪器和相关设备有效载荷130公斤,肩负着获取月面三维彩色影像、探明月面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初步测量月壤厚度和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四项使命。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被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后,经多次变轨飞行,于同年11月7日进入距月面200公里高的圆形轨道运行。卫星在一年工作期间,全面探测月球13遍,圆满完成了任务。2008年11月12日,用“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成为当时世界上已亮相的月球同类图中最完整的一幅。

小贴士:为探索太空牺牲的“嫦娥一号”

2008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完成预定任务后,状态依然良好。为充分发挥其潜能,从同年11月8日开始,“嫦娥一号”利用剩下的燃料,进行了后续在轨试验和多次变轨试验,并于2009年3月1日,准确撞向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在撞击过程中,“嫦娥一号”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了清晰图像。

飞向遥远太空的“嫦娥二号”

中国探月工程第二步先导星“嫦娥二号”在2010年10月1日发射升空。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它有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直接飞向奔月轨道、降低绕月轨道、 验证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还要验证近月椭圆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为“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并验证大幅提高的数据传输能力。

10月9日,“嫦娥二号”进入飞经月球南北极、距月面100公里高的圆形工作轨道运行。

“嫦娥二号”预定工作寿命为半年,到了2011年4月1日,它已经圆满完成预定目标。由于它还剩下不少燃料,便让它完成了补全月球南北两极图像、对虹湾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的试验。完成试验后,“嫦娥二号”于2011年6月9日成功飞离月球,奔向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

2012年2月6日,国防科工局“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月球表面影像图。此次完成的“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图是目前国际上已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比“嫦娥一号”全月图分辨率提高了17倍,为我国和其他国家开展进一步月球探测,提供了更加完整和精细的地形地貌数据。

小贴士:飞向第二拉格朗日点L2有什么意义?

对中国航天而言,这是航天器第一次飞向如此遥远的深空;对世界航天而言,是航天器首次由绕月轨道飞向拉格朗日点L2。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号”准确进入L2环绕轨道飞行,开始为期一年多的探测工作。

小贴士: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有几个阶段?

分为三个阶段:“绕、落、回”。其中,“绕”是指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阶段的“落”,即在2013年发射月球登陆器。

第三阶段的“回”,即在2017年发射航天器登月采集样品后再返回地球。

月球上有水?

2009年9月24日,美国航宇局宣布,科学家经过对三个航天探测仪器传回地面的数据分析,发现月球表面存在水和羟基1。这是人类自1959年1月2日发射航天器探月以来,首次确认月面有水。

第一次发现的月球水,并不是陨石坑底部的地下水,也不是被土壤吸收的水,而是附着在月球土壤表层的水。这一结论是根据印度首颗探月卫星“月船一号”的数据资料得出的。

那么,月球矿物质绘图仪是如何知道月亮上有水的呢?

原来,它是利用光谱扫描的方式来开展探测工作的。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和云雾,太阳光能够完全照射到月面上,M3在绕月中,通过对月面反射太阳光的情况进行扫描分析,从而判断出月球土壤的物质元素成分。

由于每种元素吸收的光波波长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当某一波长的光波未被反射或反射很少时,即可推知相应元素就存储在月面上。美国布朗大学行星地质学教授卡莱・彼德斯等人正是根据这一原理,确认了月面存在水和羟基1两种物质。

小贴士:失踪的“月船一号”轨道探月器

2008年10月22日升空的“月船一号”轨道探月器,原定绕月运行两年,不料于2009年8月29日突然与地面站失去联系,提前终止了探测任务。该探月器上装有多台美欧提供的科学仪器,包括美国航宇局研制的月球矿物质绘图仪――M3。正是这台仪器的探测数据传回地面后,科学家们才发现月球表面有水。

撞击月球寻找水

为了在月球上找到水,美国航宇局于2009年6月18日发射了“月坑观测与探测卫星”探测器, 打算撞击月球南极一个陨石坑,来寻找水冰的踪迹。

2009年10月8日晚,在地面测控中心的控制下,“月坑观测与探测卫星”的 “半人马座”火箭和“牧羊探测器”成功分离。分离约10小时后,前者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和85度的倾角,撞向凯布斯月球坑西北边缘地区的靶心,撞出一个大约直径20米、深4米的大坑,溅起超过350吨的碎片云,崩出高达10千米的尘埃和长约30秒的闪光现象。后者进行追尾观测,用4台分光计和5台相机将获得的数据发回地球。

前者撞月4分16秒后,后者也高速撞向同一地区,撞出一个大约直径14米、深2米的坑,溅起150吨的坑底物质,崩出3千米高的烟尘。两次撞击产生的效果相当于1.5吨炸药引爆的情景。

科学家通过撞月后激起的尘埃、微粒、质量更重的物质微粒进行分析,终于发现了气态和冰态水。

小贴士:月球上的水有多少?

虽然发现月面有水,但是月球还没有潮湿到可以孕育生物的地步。实际上,月表水并不多,730平方米的土壤含水量才有一口那么多。在容量为两升的饮料瓶内盛放的月球土壤中,很可能只有一滴水。这相当于从1吨重的月表物质中仅能得到1公斤水。

月球上的水从哪儿来?

发现月坑有水,不仅令科学家们异常兴奋,也引发了他们的思索:月球上的水究竟从哪儿来的呢?

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水是撞击月球的含水彗星带来的。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彗星中是否含碳基化合物,因为“牧羊探测器”的仪器记录了可能是这样一些物质的光谱痕迹。

另一种见解是,太阳风的氢原子与月表富氧物质撞击后出现的氧原子,生成水分子,形成月表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子在月表移动,直至被两极月坑捕获而结冰。

小贴士:太阳风为什么能为月球带去水?

太阳风是日冕因高温膨胀而向外抛出的超音速带电粒子流,主要含有带正电荷的氢原子。由于月球缺乏大气层的阻隔和磁场屏蔽的保护,致使太阳风可直达月面。在太阳风的连续冲击下,月面岩石的化学链被打破,释放出氧原子,氧原子与氢原子相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分子。

月球上的水有何意义?

月坑水如果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科学家就可能通过对它的研究而解开太阳系形成之谜。

与此同时,发现月坑有水对人类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也有重大意义。参与此次探月项目的布朗大学地理学教授彼得・舒尔茨说:“自从阿波罗计划终止后,我们断言月球是座死星球。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存在了几十亿年的冰水库。”科学家认为,月坑有水,为将来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向月球移民提供了基本条件。

目前面临的任务是,继续对月球坑水探测,以摸清冰水的分布和储量,为以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此次撞击月坑的地点,距离美国航宇局原来计划修建的月球驻人基地不远,如果在该地区找到水源,将来在月球基地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员们,就不必依靠从地球运来的用水了,不仅能大大节约基地运转成本,还可以开发月坑冰水投入到其他方面的使用。

小贴士:为什么月球上的水像黄金一样珍贵?

从地球向月球运送水,代价非常高昂――运送0.45公斤的水,就得耗资5万美元,因而月球上的冰水就跟黄金一样珍贵。

月球未来基地什么样?

美国最先提出了月球基地计划,让我们来看看吧。2005年9月19日,美国航宇局公布了一项耗资1040亿美元的登月计划,打算在未来12年里,研制出新型宇宙飞船和火箭推进器,在2018年之前把4名航天员送上月球;2024年在月球南极建成小型永久基地,并以此作跳板,为以后派人登陆火星甚至更遥远的天体进行技术准备。

当时的计划宣称,所用载人飞月器为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的乘员探索飞行器“猎户座”。一次可运载6名航天员,其中登月者4人,能在绕月轨道上运行6个月。

在载人飞往月球时,“猎户座”将与登月舱、地球出发站组成联合体一块飞行。它们依次为机组模块、任务模块和推进级模块。前者与后两者都将分别使用新研制的战神1和战神5运载火箭进行发射,进入近地轨道后再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型载人航天器。航天器飞向月球进行绕月飞行时,2名航天员留在轨道飞行器上,4名航天员乘登月舱着陆月面,停留7天,完成任务后再回到“猎户座"。然后飞行器踏上返回地球的归程,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小贴士:美国最新太空计划

根据奥巴马政府2010年2月1日公布的新太空战略,美国航宇局将在2025年后,把航天员送至低地轨道以外的天体,例如小行星;美国将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航天员送到火星轨道,暂时中止了载人重返月球和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

建设月球基地的步骤

建设月球基地主要分为下面几大步骤。

首先是载人飞往月球。载人登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载人航天器、空间推进、登月舱、发射场、运载火箭、深空网、航天员培训、地面模拟、科学载荷、回收场等系统组成。只有每个系统协同运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任务。要研制和建造这些系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雄厚的财力做支撑。

其次要选好地点。根据探测资料和预定原则初选基地地点后,还应派航天员或机器人实施登月飞行,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并采集较多样品返回地球,供有关专家研究认可后,方可最终确定。

那么,未来的月球基地会有多大呢?基地的初步规模不会超过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接着要按照已定的规划搞好设计工作,包括各种厂房的大小、形式与结构,内部的机器、科学仪器与辅助设备,基地上的暖气及电力基础设施、交通道路与工具、搬运机械等图纸与文件,都应齐全配套。

同时,要在地面上研制和生产上述设备。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屏蔽,太阳光、太阳风、各种宇宙射线都可直达月面,厂房和露天设备必须具有防护被侵害的能力。为了减轻月球基地上的人力劳动,还要在地面研制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种用途机器人。

另外,要把建设基地的物资设备逐步送上月球。这就需要每年发射2~3艘载人飞行器,把建设基地的物资设备送上月球选定地点。估计需用大约5年时间,方可将建设基地的全部物资设备送达月球选定地点。

在此期间,还应从地面发射专用通信卫星,组建登月互联网系统,以保证登月航天员在基地的任何地点都能与地球测控系统保持联系,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五是要建设永久性月球基地。这需要多名航天员登陆基地开展建设工作,并操控机器人按照设计图纸搬运和安装物资设备,完成各种厂房的内外部建设以及整个基地配套的基础设施施工任务。

整个基地由航天员生活区、日常工作场所、科研仪器设备、移动月球车、电力供应、生活保障和通信系统等部分组成,可以保障航天员在月球上持续居住180天。由于航天员可以轮换,设备可以更新,故而能够成为长期住人的永久性基地。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生活保障系统主要是供应氧气和水,必要时还可供暖。因为基地是建在拥有众多陨石坑的月球两极附近,故而可从距离最近的坑内提取并纯化水分,以解决用水之需。月球车可供人脱掉笨重的航天服在月面上驾驶行进,做科学考察。

小贴士:为什么月球基地选在南北两极?

一般说来,月球的南极和北极是两个较为合适的地点,这里几乎能提供全天日照,并且非常容易到达月球的背面。月球南极地区的气温适宜人类居住,日照条件对用太阳能发电的电力系统至关重要。

未来的月球,一片繁忙

未来的月球基地,将是一片繁忙。看,到处是加工厂!由于月球含有60多种元素,包括硅、铝、锰、钠、钙、铁、钛等,以月球基地为大本营,进一步探明某种富集矿藏后,即可建立矿厂,开掘和冶炼矿物质。其成品除供在月球上建立制造厂进行加工,还可运回地球使用,为人类服务。

与此同时,如果月球水量能满足工业和农业用水之需,经改良后的月球土壤能种植农作物,还能发展搭建大棚一类的设施农业,为向月球移民创造条件。

同时,月面储有地球上极其稀少的氦-3约100万吨~500万吨,用航天器将这种无污染的核聚变燃料运回地球后,可用来发电,能供人类使用几万年,长期满足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

由于月球上无云无雨无大气的阻碍,阳光充足,因此太阳能发电效率很高,其电能可通过微波传输到地面,供人类享用。这两项举措,对解决人类能源紧缺有重大意义。

月球没有火山爆发,可使各种宇宙信息到达月面,因此在月球上建设的天文台,能对太阳系、恒星系、银河系以及宇宙深空进行更清晰的观测,能更容易地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和地外文明,找到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和引力波,为解决当代科技前沿问题提供证据,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知道月面天文台还有什么重要作用吗?防止天外来客撞击地球!因为月面天文台能比地面天文台更有效地观测和跟踪近地小行星、彗星的运行轨道和位置,更精确地掌握其运动规律。

一旦发现可能撞击地球的危险动向,即可提前作出准确预报,便于科学家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适时发射携带导弹、太阳帆、核动力装置的宇宙飞船,将来袭的彗星炸毁,或将来袭的小行星改变运行轨道,从而确保人类摇篮安全无忧。

建成月球基地后,还会极大推动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如美国打算在沙克尔顿环行山选址建立基地,将为地质学家研究位于月球南极附近具有40亿年历史、可能埋藏太阳系形成初期秘密的艾特肯盆地提供方便,并有可能为争论不休的月球起源学说做出科学结论。

小贴士:月球天文台能发现反物质吗?

很有可能。假如在月球上发现了反物质,科学家就会设法获取和贮存它们,并利用它和正物质进行湮灭反应实验,以便研制光子火箭,用来推动载人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星际航行,创造时间变短的奇迹。

小贴士:月球天文台建在哪儿?

月面天文台要建在具有较好光照条件,环境安静的地方,月球背面安静的环境就比较适合。

月球将成为旅游胜地

等月球基地建成后,地球上的人们会把旅游的新地点选在那里。到那时,很多人见面时会问候说:“刚从月球旅游回来吗?那里怎么样?……”

哈哈,真的很有趣!

锐敏的商业公司还会抓住这一商机,发射载人飞船驰向月球,让飞船在太空中停留约3个月,从近月轨道上拍摄月面和太空高清晰度照片,以及短时登月者的活动情景,然后剪辑成电影或专题片予以出售。

有的公司还会把一颗宽带通信卫星送到月球轨道上,向人们实况转播月球基地与月面的形貌,让那些想了解情况的观众大饱眼福。他们还会将一个携带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机和完整通信系统的月球车送到月面上,以便现场直播月球探险和开发的过程,让地球上的人们实时看到月球上美丽的景色。

月球将成为航天发射场

未来的月球,还会成为重要的航天发射场,把各种航天器送入太空。由于月球引力仅为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故从月面发射载人航天器到其他星球成本要比从地球发射低得多。

我们知道,克服地球引力的逃逸速度是每秒11.2千米,而克服月球引力的逃逸速度仅为每秒2.38千米,所以在月面上用中小型火箭即可发射巨型飞船。加上月球有水,水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二者冷却后可变成液氢和液氧,可成为液体火箭推进剂,为航天发射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条件。

至于探索更远的深空,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从月球上先发射无人航天器,如探测太阳、太阳系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空间,甚至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

飞向月球范文3

2012年11月日全食的路径,从澳大利亚东北部开始,在那里月影先以巨大的速度进入大气层,之后速度一点点慢下来,扫过太平洋,一直朝着智利海岸附近的终点前进。约宽160公里的日食带如同大气层中的一条断层带,月影的突然出现造成当地的局部条件迅速变化,在日食带南北数千公里内形成“大气海啸”。这种现象被研究得不多,更增添了气球飞行的魅力。

除了能将科学仪器升载到高空进入月球本影以外,气球飞行还能提供机会,可以在20至25英里(约合32.2至40.2公里)高度的同温层拍摄高清晰度日食视频。

我们曾与罗马尼亚《科学与技术》杂志合作,在2011年10月15日放飞过一个名为“同温层一号”的气球。气球飞到了大约22英里(35.4公里)的高空,创造了东欧“业余”高空气球高度的新纪录,它还将罗马尼亚人在同温层顶层拍摄的第一批图像带回了地面。这次成功点燃了我的梦想:下一次日全食,我们可以用很有限的经费在同温层进行足够严密的科学研究。

我们在2012年8月放飞了“同温层二号”。这次飞行的高度没有超过20英里,但这一挫折警示我们,对于准备工作,特别是发射气球的程序,必须谨慎小心。而且它也告诉我们团队:三个月后进入月球本影的气球飞行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向同温层进发

怎样将一个气球放飞到同温层的边缘呢?氦气球依靠排开体积与自身相同但较重的空气而上升,这与船舶排开水而浮行的原理相同。根据气球中的氦气体积和它排开的空气之间的质量差,我们就能够计算出气球的浮力。空气密度仅是氦气的5.6倍(与水不同,水密度是空气的833倍),所以即便要搭载一个相对较轻的有效载荷上升,也需要大量的氦气。氢气的密度大约是氦气的一半,因此同样体积的氢气可以放飞更重的载荷。然而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是决定使用氦气。

充有约35.3立方英尺(1立方米)氦气的气球所提供的浮力恰好可抵消约2.2磅(1公斤)有效载荷的重力,使之悬浮于空中,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为了使载荷上升,氦气排开的空气质量必须远远大于这个载荷。两者之差被称为自由重量,它的大小决定了气球的上升速度。这个速度对我们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希望载荷正好在日食阴影扫过同温层时到达那里。此次日食的全食阶段只有两分钟,所以会合的时间至关重要。

为了适合日食飞行,科学设备舱必须比在罗马尼亚放飞时的尺寸进一步缩小。我们用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苯乙烯做了一个11英寸×9英寸×6英寸(约合28厘米×22.9厘米×15.2厘米)的航空舱,它只有前几次飞行时的一半大小。但是,摄像机数量却增加了一倍,在航空舱的每一侧都安装了一台,以便在全食阶段分别拍摄面向太阳和背离太阳方向的关键镜头。其中两台是高清摄像机,另两个是照相机。其它设备包括无线电跟踪器、GPS舱和一个科学仪器包,里面有温度计、气压计,以及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的传感器。这些仪器都由一个4安时的锂钋电池供电,电池重约9盎司(约合0.25公斤)。

日食飞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取得澳大利亚领空的气球飞行许可证。由于几个月前有一次粗心的气球放飞致使大片领空不得不关闭,我们受到了澳大利亚当局的严格询查。不过,经过漫长和艰难的谈判,本文作者之一的Cali终于拿到了许可证。

为了“看到”气球的实时飞行路径,我们需要依靠Adrian Florescu的经验,他是我们队里的业余无线电专家。糟糕的是,Adrian的签证申请等到获准时已经太迟,无法前往澳大利亚,因此他不得不留在布加勒斯特来协调工作。不过,我们还是找到了两位热心的优秀业余无线电专家来合作,他们是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Howard Small和Sam Scafe。他们与我们队中的宇航工程师Florin Mingireanu合作,实时跟踪我们的气球,并在气球放飞后每隔15分钟将其准确坐标传送给澳大利亚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Howard和Sam还负责在飞行结束后回收仪器舱,它由降落伞携带返回到地面。

最后,我们要选择放飞场地。除了考虑日全食带的宽度和位置以外,我们必须根据风向风速预报来设计气球的路径,而在放飞的6至12小时之前,风向风速预报都是不准确的。云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许可证只允许在晴天放飞气球。

准备放飞

11月13日早晨7点,离日全食仅仅24小时,我们队分乘三辆汽车离开凯恩斯,前往约克角半岛的旷野。我们越过了大分水岭,穿过几个地球上最古老的热带雨林。经过一个叫卡宾山的小镇后,景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现为一片干燥而宽广的桉树林和大片的草原。不久,手机信号消失了,现代文明的唯一标记就是我们脚下的沥青路。假如没有这条路,我们肯定以为回到了史前时代。

中午,我们在一个名为Lakeland的小村庄停下来加油。太阳发射出炙热的光芒,却看不到一点点日光阴影,这是因为在我们所处的纬度,太阳正当天顶。我们离开Lakeland小村,继续向前行驶,沥青路很快到了尽头,我们进入了“无人区”。我们停了下来,在周围的两只鸸鹋和数十条蛇的注视下,检查地图并测试卫星电话。我们还最后一次尝试刷新风向风速预报,以便制订气球的路径。之后,我们继续向前,进入一个叫Kimba的村落附近的澳洲内陆,下午6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国王谷。我们决定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早晨就从此处放飞“日食一号”气球。我们的驻地位于东经143°44.3′,南纬15°34.9′。

午夜前,我们开始组装科学仪器舱和降落伞。又花了两个小时最后一次讨论飞行参数,大家一致同意充填气球的氦气不能超过215立方英尺(6.1立方米),相应的上升速度应该为每秒19英尺(约5.8米)。气球必须在5时25分准时放飞,以确保6时37分日全食之前气球不会飞到破裂高度。

突发险情

凌晨3时30分,我们开始放飞的准备工作。开始一切都很顺利,突然氦气流意外地中断了。经过几分钟的惊慌失措,我们才意识到氦气瓶空了。氦气瓶内只有145立方英尺(约4.1立方米)而不是250立方英尺(约7.1立方米)的氦气,远远少于我们计划的215立方英尺!

离升空时间只剩下20分钟了,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花了5分钟重新计算升空参数,并不得不做出一些痛苦的决定。为了保证每秒19英尺的上升速度,科学仪器舱中几乎一半的仪器必须拿掉,包括几台照相机和宝贵的科学传感器。

科学仪器舱减负完成后,我们在5时27分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放飞。经过两分钟的飞行,我们确认气球正以每秒18.5英尺(约5.6米)的速度上升!一切近乎完美。按照事先的规定,我们每15分钟将“日食一号”的位置传给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一次,气球的位置也被实时上传到业余无线电数据高级实时处理系统的网站(/balloontrack,在该网站的存档文件中可以看到气球路径图),以便进行数据交流。

气球向同温层冉冉攀升时,我们则开始准备从地面上进行日食观测。我们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准备观测设备,并寻找一个适合观测偏食阶段的地点。放飞气球的地点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观测点。在周围数英里之内,我们只发现了一块空地,四周的地平线还被树木全挡住了。不过很幸运,那里有一块地方,偏食中的太阳刚好会出现在树冠上1.5度。

早晨6时36分44秒,气球进入了我们上空的月球本影锥。然而,在地面上我们还得再等25秒,日全食才会降临。当月球移动到太阳的正前方时,我们在日冕突然出现之前,看到了持续时间长达2秒钟的“钻石环”。与我以前看到的四次日全食不同,这次的日冕呈径向对称,形状非常像1999年越过欧洲的那次日全食的日冕。这种形状的日冕通常只出现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前后,它与太阳活动极小期看到的蝶形日冕非常不同。虽然可能是幻觉,但是这次的日冕及其精细的径向纤维在肉眼看来很明锐,而我记忆中的前几次日全食日冕的冕流要宽一些。

全食阶段结束后,我们的注意力立即转向气球。它在哪里?仍在正确的方向上飞行吗?它是在多大高度上截获日食的?Howard瞧了瞧追踪信号的坐标,发现气球正好在我们的上空。我仰望上空,将眼睛聚焦到无穷远,它就在那儿!Cali在我们的东南方向约60英里(约96.6公里)的Maitland Downs居住区附近观看了日食。全食结束后,他也在寻找气球,但没有找到。

发现了漂浮在同温层的气球后,我们用肉眼和双目望远镜进行跟踪,看着它从18英里(约29公里)上升到23英里(约37公里)高空。用双目望远镜可以看清整个气球系统,尤其是气球,因为高空中越来越低的气压,气球膨胀到了它的最大直径32英尺(约9.8米)。Florin曾参加过数十次在美国放飞同温层气球的飞行任务,他说,气球飞行到最高处时地面人员还能看到它,这是十分罕见的。

经过108分钟的上升,气球在约克角半岛上空23英里处破裂。又经过了45分钟,科学仪器舱随着降落伞返回地面,降落在我们以东约12英里(约19.3千米)处,挂在一棵被数十个巨大白蚁巢包围的树上,离地面60英尺(约18.3米)。

飞向月球范文4

此刻,在遥远的星际空间,嫦娥二号正奋力向前翱翔,将中国深空探测的臂膀伸向了遥远的星际空间。

成为月球卫星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在月亮城西昌升空,给共和国的生日送上了一份厚礼。

在奔赴月球途中,嫦娥二号首次成功验证了紫外导航、视频小相机成像等新技术,并首次获取了完整的地球至月球空间环境探测数据。

10月6日~9日,嫦娥二号经过3次近月制动和1次轨道平面机动,准确进入极月圆轨道,首次验证了100千米月球轨道捕获技术,为实施近月15千米轨道机动奠定了基础。随后,卫星开始按照计划开展各项科学探测任务,重点是对月球拍照,实施月球高精度成像。

为虹湾拍特写

10月26日21时27分,卫星开始下降轨道,为在月球虹湾区拍摄图像做准备。从27日开始,卫星上的CCD相机开始对月球虹湾区进行拍照。

2011年4月1日,在半年设计寿命周期,卫星全面实现了6大工程目标和4个科学探测任务,获取了一批重要科学数据。随后,从4月25日到5月底,卫星开始补拍月球南北极漏拍点和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两项拓展试验,其间,重点补拍了月球南北两极图像,将月球立体影像覆盖率从99.6%提高至100%;2011年5月20日,卫星再次降低轨道,获取了更多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域高分辨率图像。

飞往拉格朗日点

2011年6月8日—9日,嫦娥二号经过两次精确加速后飞离月球,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8月25日,卫星捕获日一地拉格朗日L2点轨道,开始第三项拓展试验。

2012年4月,嫦娥二号圆满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完整周期的飞行探测,成功绕飞L2点,进入转移轨道飞行,在以探月为主任务设计的多约束条件下,利用L2点伴随地球绕太阳运动特性,实现了测控地面站的接力控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L2点飞越小行星的轨道转移,验证了L2点轨道保持特性,还验证了深空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和150万千米远距离的测控通信等技术。

与小行星“擦肩而过”

2012年6月,嫦娥二号在地面的控制下成功变轨,脱离环绕L2点飞行轨道,进入行星际空间,踏上了任务再拓展,不断创造新记录的征程。12月13日,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国际编号为4179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千米,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当天16时30分,在卫星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的最近相对距离交会后,星上的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实现了国际上首次与4179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交会并获取分辨率优于3米的光学图像。

成为中国第1个行星际探测器

飞向月球范文5

2、而在天文学家的眼中,月球真是近在咫尺,它离地球只有384000公里。

3、但从地球发射的载人飞船或月球探测器却不会走直线距离,而是按大椭圆轨道飞向月球。人类第一颗月球探测器是苏联的“月球1号”,从地球直接飞往月球并从月球上空近6000千米处飞过,用了不到两天时间。

4、首个携航天员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飞船,整个飞行历时为8天3小时18分钟。

飞向月球范文6

3、2、1,神州探索号向太空进发,我坐在飞船上向下看,地球上的人向我招手。不过,不到一会儿工夫地上的人就看不见了。原来我已经到了太空,飞船在月球上停了下来。我踏出了飞船,站在月球上。哇!站在月球上的感觉真爽。我喊了飞船上的队长,可是队长没有反应。我一步步地向飞船走去,上了飞船问了队长怎么没反应,一问才知道,在太空中无论你怎么大声叫喊,都听不到。因为在月球上声音是不能进行传播的。

离开月球,我又起了一个念头——环游太空。于是我便向队长提出请求,队长答应了。我和队长就一起出发了。我们来到了水星,突然,从水星里冒出一位满脸都是水的怪物。我便用探测器来识别它,可它把一个水球发过来,把我们的飞船打出了十几米以外。我很生气,便拿起一个无敌超音速导弹枪,向那位怪物发了一个导弹过去,可是它用一只手就顶住了。我突然想到,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于是我想到了用火克水的法子。我便用火枪朝那个怪物开了一枪,最终把它打败了。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太空旅行又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

白云飘飘网欢迎同学们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