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范例6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1

为了实现太空旅行,英国布里斯托航天飞机公司制定了发展战略,把太空旅行的基本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以最小的风险和成本研制出实用的航天飞机。这种航天飞机将大幅度降低太空飞行的成本,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低成本的空间站和重载航天飞机。为了尽快达到实用阶段,航天飞机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现有的技术,也需要导航系统,用以达到运送旅客的安全标准。太空运输的运作模式将由目前的有限发射,转变成类似民航定期飞行的运作模式。

未来的航天飞机将有50个座位,每位旅客的运输成本为1万美元。按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5年后造出航天飞机的样机。该样机用于发射小型卫星和向空间站运送供给品。其使用寿命不会很长,维护费用会比较高。即使如此,与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相比,它的成本还是大大降低了;再逐步发展10年,将研制出类似民航飞机的实用航天飞机。这样,15年以后,太空旅行将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尽管一步到位就开发出航天飞机也是可能的,但是逐步研制更加可取。下一步,一种小型航天飞机被定为研制对象。它将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进行亚轨道飞行。这种航天飞机的研制费用较低,但同样能展示太空旅行的商业潜力,因而比较容易获得进一步研制开发的资金和支持。

这种小型航天飞机被命名为“登天者”(见下图),是在X-15超高速试验研究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50年代末建造的高速有人驾驶的火箭研究机X-15,飞行速度可达音速的6倍多,最大飞行高度可达约108公里,因此也可称其为亚轨道航天飞机。“登天者”小型航天飞机的设计和研制费用约为8000万美元,预计3年后进行首次飞行。该机可乘坐4人,其中2人为宇航员,2人为普通乘客。它将进行亚轨道飞行,首先用于科学研究,然后再用于太空旅行。

“登天者”的飞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使用喷气发动机起飞,上升到约9公里,停用喷气发动机;启动火箭发动机,开始第二阶段飞行,使之继续上升,靠惯性飞行达到约96公里高度。

“登天者”可以重复使用,用于试验航天飞机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在飞行几年之后,它将获得运送2名乘客的许可证。乘客在经历了若干分钟的微重力状态后可以观看地球,还可以在白天看到天空变黑和明亮的星星。“登天者”的维护较简单,费用也低,能够很快再次投入使用。

在基本设计上与“登天者”最为近似的飞机是SR53型战斗机(见其三面图)。两者的外形尺寸和重量很相近,都装备有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SR53型战斗机只制造了2架样机,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种战斗机从未进入空军服役。它每次飞行的成本与现代喷气战斗机的成本很接近,约为1万美元, 这也是“登天者”未来每次飞行要降到的成本。

“登天者”样机将在3年后开始飞行,预计再经过三、四年几百次飞行,达到了要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之后将获得客运许可证,这样就可以开展亚轨道太空旅行了。

在“登天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的航天飞机被命名为“太空轿车”。它也是一种小型的采用两阶段飞行的航天飞机,水平起飞,水平降落, 并拥有导航系统。其运载能力被设计为1吨,这样就能承揽卫星发射业务;如果载人,包括宇航员在内可乘坐6人。欧洲航天局(ESA)的一份可行性报告指出,用现有的材料和发动机可以造出“太空轿车″。如果顺利,5年后将造出样机,用于发射小型卫星以及为空间站服务;再用5年的时间积累飞行经验,证实其安全性能,以便获得运送旅客的许可证。10年以后,“太空轿车″就可以开展太空旅行了。当然,初期的旅行费用会很高,只有富人承受得起。

研制“太空轿车″的费用估计为1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2次飞行的费用。因此,只要用“太空轿车”取代美国航天飞机的几次飞行,就能把研制“太空轿车”的费用节省出来。从政府的角度看,使用现在的航天飞机或运载火箭,费用也不低;如果能保证“太空轿车”一定数量的发射,其价格会降下来,政府肯定会愿意合作,私人机构也会对“太空轿车”投资,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就能将省下来的资金,用来降低飞向太空的成本。

“太空轿车”再向前发展就是“太空汽车”了。它不再作亚轨道飞行,而是作轨道飞行。它水平起飞,水平降落,进入轨道需要两个阶段飞行,也拥有导航系统。其座位扩展到50个,或者运载5吨货物。“太空轿车”将在15年后投入太空旅行的运营,每位旅客的费用约为1万美元。

研制航天飞机的历程

对太空旅行市场的分析来看,按保守估计每年也有100万人愿意花1万美元到太空去旅行一次,这就需要50架航天飞机。拥有这样一个规模的机群是太空事业发展的近期目标,乐观的估计是15年后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回顾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这个目标几年前就应该实现了。

我们知道,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由亚轨道飞行的航天飞机取代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早在1959年,第一架实验性的亚轨道航天飞机X-15就进行了试飞,随后又进行了199次飞行,最后于1968年放弃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已制造的、用于研制航天飞机的实验机中,X-15是比较成功的一个。

1961年,X-15是飞得最高和最快的一个机型。它使美国和欧洲的各大航空公司看到了进军太空的希望,再向前发展一步必然会研制出实用的航天飞机。一般来说,采用两个阶段飞行的方法进入太空,每个阶段需要的技术比较容易达到。因此,如果当时不放弃X-15,而是在其基础上研制新型的采用两个阶段入轨的航天飞机,那么到了70年代中期,新型航天飞机就会投入使用,用于发射卫星或向空间站运送货物;再经过20年,航天飞机的各项技术会趋于成熟,到现在很可能就已经将太空旅行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了。这并非“事后诸葛亮”的话。因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航天飞机的支持者就设想使用航天飞机运送旅客,只不过当时的注意力集中在高速长途航空客运,而不是太空旅行。

既然技术上早已达到一定水平,为什么航天飞机没有研制出来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冷战。1945年就有了V-2型弹道火箭,后来又研制出从X-1到X-15一系列X型实验机。那时,人们期待进一步研制出采用火箭技术的航天飞机。1961年,在冷战的压力下,人类乘坐在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制的运载火箭,飞上了太空。载人太空飞行的时代开始了,接下来是载人飞向月球的竞赛。美国于1969年使用大型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赢得了竞赛,美国宇航员成为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人。由于当时太空飞行的次数少,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重复使用发射工具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而且,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飞向太空只有使用弹道火箭。因此,研制航天飞机的计划被推迟了。接下来,美国研制的航天飞机是部分重复使用的,其轨道器和固体火箭助推器可以使用多次,巨型液体燃料贮箱只能使用一次。与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相比,其费用同样高,危险性同样大。研制可重复使用的小型航天飞机的提议,被冷战的政治需要搁置了下来。

航天飞机的研制历程说明,制造像民航飞机那样的“登天者”航天飞机是完全可能的。现在的技术要比X-15时期先进了许多。“登天者”可以采用美国航天飞机的外部隔热保护技术,也可以使用传统的铝合金框架、生命保障系统、推力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都不存在技术问题。

在飞机的发展历史上,新型飞机从实验试飞到投入运营的时间间隔通常都少于10年。X-15在1968年作了最后一次飞行之后被放弃了,现在在其基础上重新研制的航天飞机,进展应当迅速一些。

美国的研制情况与展望

美国正在研制几种航天飞机样机,如X-33和X-34,美国航空航天局为其提供了部分资金,一些私营公司也在资助航天飞机的研制。可以预计,5年后起码研制出一种航天飞机,再经过10年时间,航天飞机将达到实用阶段,即可经营一定规模的太空旅行了。这与前面提到的英国公司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研制航天飞机的主要障碍是如何获得所需的资金。太空旅行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官方的政策与专家的提议是如此脱节,很难说服资金拥有者认真考虑投资这一领域。如果有航天飞机经常飞向太空,则有可能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式。

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基金会设立了一项航天飞机设计比赛。任何人或组织只要能研制出可运载3人的亚轨道航天飞机,上升到100公里的高度,返回后能重复使用,即在2周后能再次飞行,就能获得1000万美元的奖金。

设立大奖能促进航空事业的发展,这已被历史所证实。这种比赛将促进航天飞机的运营方式向民航飞机的运营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降低太空飞行的成本,私人资金才会有可能进入太空旅行行业。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2

美国真正的载人航天

美国航天员格伦一生参加两次太空飞行:一次是最早乘水星号宇宙飞船实现了美国人首次轨道飞行,成为美国开辟航天飞行的第1人;另一次是以77岁高龄乘航天飞机重返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遨游太空的古稀老人。所以,他在航天史上创造了两个第一。

格伦1921年7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新康科城,幼时喜欢踢足球,长得一副好身体,在家乡顺利读完小学和中学课程。1939年他考入密执安大学,后转入海军航校学习飞行,毕业后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机驾驶员。二战期间,格伦被派到太平洋马歇尔岛上担任空军作战支援工作,共执行过149次作战飞行任务,飞行技术纯熟超群。1953年,他进入马里兰州海军试飞员学校深造,1957年创造了驾机横贯美国大陆的超音速飞行纪录。

1959年3月,美国航宇局招募第1批航天员,此时格伦已快38岁。为了竞争入选,他以坚强的毅力从各个方面创造参加航天飞行的条件。他在竞选航天员时体重达到86千克,由于体重增加会影响宇宙飞船的运载能力,所以必须首先减轻体重。格伦在初试合格后担心复试落选,于是他便进行严格的节食和运动,复试时体重下降到75千克。最后在510名应征者中,格伦和其他6名飞行员被选为水星号飞船的预备航天员。这也是他们称为“水星七杰”的来源。这时虽然格伦已有一儿和一女,但从不因家务之累放松训练,仍然坚持每天清晨跑步,距离从1千米增加到8千米,三年如一日,一直到他上天之前也没有停止。同时从训练开始就搬到训练基地的单身宿舍去住,专心致志地练习飞船的驾驶技术和太空飞行的本领。

格伦的首次太空之行并不顺利,先后因天气不好和发生故障而10次延期。在此之前,苏联的加加林已经捷足先登,而美国急起直追已有2名航天员进行了直上直下的亚轨道飞行,格伦则要实现像加加林一样真正绕地球轨道的太空飞行。他利用延期的天赐良机,继续加强训练,熟悉飞船技术,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1962年2月20日,使格伦十分激动和永远铭记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当天的美国东部时间9时47分,格伦乘代号为友谊7号的水星6号飞船,由宇宙神号火箭发射徐徐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运行。格伦激动地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说:“举目四望,浩渺无际,景象太美了!”他在飞过非洲大陆上空时,看见了一团巨大的沙漠风暴和沙漠边缘上的一片漫天野火;在印度洋上空时,观察到落日的奇景……格伦在太空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了3圈,总共历时4小时55分23秒。最后,格伦乘坐的水星6号飞船在波多黎各圣胡安西北约338千米的大西洋海域溅落,安全返回地球,实现了美国首次真正载人航天飞行。同年5月24日,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卡彭特第二次绕地飞行。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和弗吉尔-格里索姆曾于1961年5月和7月先后进入太空,但为了安全,他们都没有绕地一周,所以只进行了亚轨道飞行。回忆当年太空飞行竞赛,卡彭特说,虽然苏联抢先把航天员送入太空,但美国的“水星”计划帮助美方在登月竞赛中取胜。

格伦从太空载誉归来,受到美国总统和上万人们的热烈欢迎,华盛顿举行了凯旋游行。格伦在人群的欢呼中发表讲话说:“水星6号的飞行成功只是一个开始。这只是一块基石,我们将在这块基石上建造更加雄伟的宇航事业。”肯尼迪总统亲自在他胸前挂上一枚飞行十字勋章。格伦于1965年退役,结束了23年的军旅生涯。此后,他积极倡导俄亥俄州的环境保护工作,并从1974年起进入政界服务,经公众选举连任4届参议员,今年已经90岁。

尽管在美国太空发展史上占据先驱的地位,但格伦最近在接受美联社访问的时候说,他羡慕阿姆斯特朗,因为他也想参与登月任务。

年龄最大的太空使者

1998年10月29日,格伦又以77岁的高龄再次圆了太空梦。他和另外6名航天员一起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飞行。此举不仅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怀旧之情,而且还再次引发了全美国对太空探索的好奇,称得上是科学与情感之旅。

这次飞行轰动了美国朝野,不仅有近4000名记者分别对此作了现场直播和报道,还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78名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各国名流亲赴现场观看以及30多万参观者到肯尼迪航天中心为这位太空老人壮行。

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后,克林顿总统发表了讲话,称10月29日这一天对全美国和所有老年人来说都是“伟大的一天”。

格伦此次上天的任务主要是协助科学家研究人类在脱离地球引力的情况下,出现的肌骨退化、平衡感减退以及心脏变弱等问题。在9天的飞行中,格伦每天都提供血液样本进行肌肉消耗研究,记录心率,睡眠时要把所戴的睡帽接通线路,以监测他的脑电波的变化。在格伦人选前,有关方面就已对这些实验进行过周密规划,但格伦的加入给这项研究增加了新的意义。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把不同年龄的人送上太空以了解失重状态究竟是否会加速人的老化过程。科学家希望观察航天员们在失去平衡后再复原的过程,以了解老年航天员是否比年轻的航天员更难以恢复精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3

太空首航传奇之旅

上世纪60年代初太空竞赛渐入高潮,美苏两国激烈争夺对太空的控制权,前苏联捷足先登,首先将人造卫星Sputnik送入了太空。为改变当时的竞争劣势,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梦,美国开始实施“水星计划”(The Mercury Program)。为完成这个庞大的航天计划,美国宇航局(NASA)需要研究开发一系列新技术,其中就包括一款性能出众、精准可靠且无惧任何极端环境的计时腕表。

美国宇航局测试了市场上各类计时产品,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百年灵,作为航空业值得信赖的伙伴,百年灵见证了人类征服天空历程中的每个辉煌时刻,被誉为“世界航空业官方指定供应商”,其性能卓越的专业航空时计自然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青睐。迎接这一挑战的航空计时腕表Navitimer诞生于1952年,配备百年灵独享盛名的环形飞行滑尺,能够进行飞行导航所需的各项运算,并作为世界飞行员协会(AOPA)官方用表,备受飞行员赞誉。最终,Navitimer不负众望,成功通过了各项专业测试,确定将陪伴卡彭特少校一起挑战太空。为满足航天的特殊需求,Navitimer又做了进一步的功能改进。至此,百年灵已做好一切准备,由“航空”冲向“航天”。

1962年5月24日,改进了部分功能的Navitimer伴随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卡彭特(Scott Carpenter)少校一起驾驶极光7号(Aurora 7)太空舱绕地球飞行三圈,成为第一枚邀游太空的计时腕表。这枚精密时计配备独特的24小时刻度,使宇航员即使在复杂万变的太空环境下也能轻松辨认白天和黑夜。而随后“水星计划”的完成不仅为后来人类登月成功、美国赢得太空竞赛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赋予百年灵品牌百年飞行的光辉历史以传奇色彩。这枚征服太空的“先驱”随即被作为标准表款推出,即宇航员腕表Cosmonaute。2012年5月24日,为纪念百年灵航空计时腕表首航太空50周年,搭载全新自制百年灵02机芯的航空计时宇航员腕表(Navitimer Cosmonaute)于全球同步盛大首发,再续荣耀。

卓越“引擎”成就航空传奇

航空计时宇航员腕表搭载全新百年灵自制02机芯,沿袭了1962年美国宇航员卡彭特少校太空之旅时所佩戴传奇腕表的两大特点――24小时时制显示和手动上弦,性能卓越,意义非凡。百年灵02机芯由百年灵的工程师和制表师们在高性能01机芯的基础上研制而成,100%在百年灵瑞士工厂研发生产,精准可靠。这枚全球最佳计时机芯,拥有独特的导柱轮计时装置,完美融合各项技术特点,展现出极为卓越的性能,极其稳定可靠,并且通过了象征终极精准度的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COSC)。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4

影院外,现实版的太空探索也正在进行。

6月11日17时37分59秒,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飞船中搭载的3名航天员开始了他们在太空15天的生活。

事实上,《星际迷航》系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且热度一直不减。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探索浩瀚的宇宙一直存有美好梦想,更是现实事件的科幻化反应。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生了什么?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已经将数千枚航天器送上太空。然而,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的各种仪器,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

也是在那个时候,载人航天计划纳入大国视野,并以美苏两国军事装备竞赛为主线,开始了以载人飞船为主的大发展。

始作俑者的苏联载人飞船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军事装备竞赛中,苏联抢先一步。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飞上太空。苏联人用行动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世界为之震惊。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采用的是分舱设计,由密封座舱和工作舱组成,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员。座舱里有可供飞行10天的生保系统以及各种仪器设备和弹射座椅。返回前,抛掉末级火箭和工作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待座舱下降到距地面约7km时,航天员弹出座舱,然后用降落伞着陆。东方号飞船一共执行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乘坐东方六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的飞行任务。

为了保持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激进的赫鲁晓夫命令苏联宇宙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下一个“革命节”,即1964年11月7日前把3位宇航员同时送上天,希冀通过此役以压倒性优势战胜美国。

由于急于求成,这枚如期发射的上升号飞船相比于东方号技术改进不多。主要是提高了舱体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员在座舱内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时不再采用弹射方式,而是随乘员舱一起软着陆。不过令赫鲁晓夫欣慰的是,上升2号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举世瞩目。

面对苏联载人航空迅猛发展之势,雄心勃勃的美国打算用“登月”计划反败为胜。不甘示弱的苏联将力量都集中到“登月”项目中。为此,研发的“联盟号”飞船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的突破,飞船采用3舱构型,由轨道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布局形式,也为后来载人飞船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样本。

该飞船自1967年4月23日首次发射入轨以来,为满足前苏联航天发展的需要,经历了联盟T、联盟TM、联盟TMA等多个系列的改型,成为了世界上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飞船。虽然未能为苏联赢得登月赛的胜利,但却在空间站时代大显身手。直到今天,依然是国际空间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苏联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虽是美苏争霸的产物,但它的成功却极大了满足了人类迈入太空的诉求,使人类进入到了载人航天时代。因此,不能单从美苏竞赛成败来看待这段历史。

挽回颜面的阿波罗计划

与苏联相比,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研制的“水星”号飞船(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无论在发射时间和运载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苏联。

这让刚刚入主白宫不到4个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感到羞愧和震惊,为此要求他的高级顾问们为其制定一项能够迅速战胜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

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很快向全美国公民宣布:美国要投资250亿美元,集中全国最好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航空航天公司,一定要在10年之内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这就是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与苏联激进式发展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美国步伐较为稳健。为了实施阿波罗计划,美国启动了过渡计划――“双子星座”计划为“阿波罗”计划提供飞行经验。

双子星座飞船是由再入舱和连接舱两部分组成,飞船再入前抛弃连接舱,仅回收再入舱。在它的飞行历程中,双子星4号飞船开展了美国第一次出舱活动,双子星6、7号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确交会,为登月计划奠定了基本的技术基础。

此后,专门为登月任务而设计的阿波罗飞船浮出水面,该型飞船是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从“阿波罗”-1至“阿波罗”-6美国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了载人飞行试验。“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从地面发射到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经过美国近40万科技专家8个年头的艰苦努力,“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顺利登上了月球,美国人终于如愿以偿,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取得胜利,笑傲苍穹。

至此,以发展载人飞船的航天时代就此告一段落,世界载人航天逐渐朝着理性且合作的方向迈进。

搭载飞天梦的中国神舟

与美苏相比,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脚步要迟几十年,事实上,早在加加林登上太空之时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载人飞船的技术方案,中国第一枚卫星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更是让科学家们将眼光集中在了载人航天领域。

然而,由于的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在遭遇被搁浅、方案分歧和反复论证之后,于1992年9月21日最终浮出水面: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秉持着科技强国的决心和对飞天梦的执着追求,中国航天人们在技术落后情况下奋起直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勇气与实力。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1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第2艘飞船神舟二号于2001年发射,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太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2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成为中国第1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3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顺利升空。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顺利升空,实施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1999~2012年间,“神舟”9度飞天,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中国的载人航天“飞”出了一道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轨迹,而神舟系列飞船也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科技成果。

而此次神舟十号顺利升天,在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稳健发展的中国航天

神十发射完成后,主席在与三位航天员进行空天对话时说:飞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当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太空的梦想变得更加务实且稳健。

神舟十号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飞船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系列是目前人类正在使用的最重的人员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比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略重。在结构上虽与国外飞船相似,但在很多方面有过之无不及。比如神舟飞船采用了效率更高的三节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转换;采用铝锂合金的主结构,既轻巧又结实;返回舱更大更舒适等等。

此次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舟”系列飞船之一,也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

与前几次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有哪些特点呢?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在承担的使命上,神舟九号主要是进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而神舟十号虽然还要继续进行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空间交会对接,但是其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神舟飞船进入应用性飞行阶段。

所谓的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飞行任务目的不同。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的历次飞行任务主要是以考核和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而本次任务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往返运输服务。二是飞行产品状态的不同。飞船和火箭经过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行任务的考核和验证,应该说现在功能更加完善、完备,性能更加稳定。

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稳健步伐,美国“空间政策在线”(spacepolicyonline)网站的编辑史密斯(Marcia Smith)说,“中国航天计划可能没有早期苏联和美国太空计划那么有激情,后者的发展速度更快,但是中国似乎持续性更强。”

而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舆论层面,美国航天专辑约翰・劳格斯顿博士近日表示:美国航天界强烈希望与中国航天合作并寻求合作契机。但我们的一些立法者因不满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行为而通过了阻止美中航天合作的相关法律。

虽然,在该法改变之前,中美航天合作尚无可能,但中国航天的崛起,必将对固有的航天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美苏太空争霸

这是那个时代美苏太空竞争的一个缩影,为了压对方一头,也为了创造出更有效果的宣传价值,双方为各种“第一次”较劲,而苏联一度占据上风: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将第一名女宇航员送上天……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5

中国女摄影家、航天专家孙锦云教授,曾见证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发射及着陆,此次,她全程跟拍了神舟十号从转运、点火、发射、航天员出征,到飞船安全着陆的全过程,尤其把镜头对准3位航天员,记录了他们的风采。

神舟十号飞船于6月3日从技术厂房转运到发射塔架,6月11日17时38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还进行绕飞近距离交会对接试验。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向全国8万多学校6000万名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

7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命令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随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

8时07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主场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在完成现场相关处置后打开舱门,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向前来迎接的人们挥手致意。

经过15天太空飞行,这3名航天员“回家”精神状态良好。其中,“神十”任务指令长聂海胜至此实现两度飞天,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80后”的王亚平是中国第2位女航天员,她第一次飞天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老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王亚平说:“我儿时有两个梦,一个飞天梦,一个教师梦,这次都实现了。”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6

“神女”飞天

这次神九发射,三名航天员里的“神女”——刘洋成为最大的看点,因为她是我们中国第一位女性航天员。你可别小看她,她是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少校军衔,能飞好几种机型。

一次,刘洋驾驶着战鹰飞行,飞机离地10米左右时,刘洋刚发出“收起落架”的口令,便听到“砰”的一声,一股鲜血直喷到挡风玻璃上,座舱内瞬间充满了焦煳味。刘洋凭直觉判断:飞机撞鸟了。危急情况下,刘洋表现出了一个年轻飞行员少有的镇静,采取正确的方法着陆。11分钟后,飞机在跑道上降落成功。下机一检查,飞机一共撞上了18只信鸽,有两只被吸进了吸气管道。如果当时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就是有这样的条件,刘洋也是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被确定为航天员的。怎么样,这样的“神女”你还怀疑她飞天的能力吗?

“神天”初吻

我国第一座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200多天前与无人驾驶的神舟八号飞船拥抱过之后,一直在距离地球370多千米的太空轨道上孤独地飞行着。但在今天,它将迎接来自祖国的贵客——神舟九号和三名航天员。

6月18日下午2时14分,在完成捕获、缓冲、接近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精确相扣,我国首次载人太空交会对接取得成功。对接后,飞船转入停靠状态。航天员刘旺首先解开束缚带,打开飞船返回舱舱门,进入与天宫一号连接着的轨道舱,之后景海鹏、刘洋依次进入轨道舱。他们脱掉舱内航天服,换上蓝色舱内工作服,准备进入天宫一号。然后景海鹏打开轨道舱前舱门,再熟练地打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平衡阀。整个过程持续了近2个小时。这期间,为记录这一历史性的画面,刘洋一直手持摄像机拍摄同伴的工作状态,同时还玩起了自拍,脸上一直保持着灿烂的笑容。17时07分,航天员景海鹏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航天专家认为,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那为什么叫“神天初吻”呢?原来,上次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只完成了两个飞行器的刚性连接,两个航天器的舱门并没有打开。而神九与天宫对接后,航天员要打开两个航天器的舱门,使神九与天宫真正连为一体。

而且,去年神八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全程都在阴影中完成,第二次交会过程大部分在阳光下进行,而对接依然在阴影中完成。与此不同,神九的两次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全部都在阳光直接照射的环境下进行,难度比神舟八号大得多,其中一次交会对接还是由航天员手动完成的。

在神九和天宫一号组合体飞行6天之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又再次分开,在航天员的手动控制下完成第二次交会对接。

天宫里的生活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后,航天员在太空中停留了13天,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短期向中长期过渡的重要里程碑。13天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的衣食住行会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吃: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在天上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直接影响到航天员的心情和健康。为保障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精心设计了5大类50多种食品,在品种、花样、味道上都作了多种尝试,食谱4天轮换一次,可以保证航天员在天上吃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端午节这天,还为他们的“太空端午节”特地准备了八宝饭。航天员的味觉在太空也会有变化,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也为航天员特意准备了辣酱等调味品,有助开胃。

针对女性航天员的特点,航天员中心还特别开发了低脂食品,增加了蔬菜的比重,并根据女性航天员的口味和生理状况准备了甜点、巧克力和一些补血食品。

航天食品储存在专用的食品储藏柜中,用餐前取出加热。由于微重力作用,食品将用尼龙搭扣等设备固定在餐盘中,航天员将餐盘固定在合适位置后进行就餐。

穿:为女性航天员“量身定做”

曝光率最高、最为大众熟知的航天员标志性服饰,当属蓝白相间的航天服。航天服按功能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与神七航天员的航天服相比,神九航天员的航天服并无太大改动。但是由于女性航天员的加入,舱内航天服进行了相应改进。针对女性航天员的特点,天宫一号上还考虑了私密性的需求。原来,天宫内有个帘,是为方便女性航天员更换衣服设置的,可最大限度地令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自如、舒适。

与以往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相比,这次航天员的空间驻留时间由几天增加到十几天,空间微重力成为太空生活的头号“强敌”。人在失重状态下长期生活,由于没有力的作用,肌肉会萎缩。所以,这一次也为航天员设计了一些专门对抗空间微重力的小设备,纯白色的“企鹅服”就是其中之一。“企鹅服”中有很多带弹性的带子,有点像地上的拉力器,航天员穿上后,通过力的作用,可以实现对肌肉的锻炼。

睡:隔离噪音保证睡眠

据了解,舱内非常嘈杂,除了航天员说话的声音外,还有机器设备的响声,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航天员的睡眠。为了给航天员营造健康、舒适的睡眠环境,天宫一号设了两个专用睡眠区,里面有独立的照明系统,航天员可自主调节光线,采用冷光源的白光灯,发出的光均匀不刺眼。睡眠区内除了长方形睡袋外,在舱壁上还贴有一个非常居家的挂带,可供航天员存放细软小物品。睡眠区正中间的黑色可折叠小桌板用来摆放书籍和电脑。此外,这个类似于火车卧铺的休息区还可拉上厚实的军绿色帘子,以隔绝大部分噪音。

乐:天宫里上网看大片

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要做些什么?各种实验当然是主要工作。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的科学实验主要包括对地观测、材料研究、空间探测三项。那么在寂寞的太空中,航天员在工作之余又会如何打发业余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