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经营范例6篇

稳健经营

稳健经营范文1

康佳集团国际营销事业部总裁常东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追求永无止境,创新无处不在。”正是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着康佳不断前行。他指出,康佳的创新,是多层面的,是动态的、前瞻的,它涵盖很多方面,不仅包含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还包含营销创新等。尤其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是促进康佳技术进步和效益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创新融合推动同步云战略

当前,智能融合、移动互联已成为整个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常东认为,三屏融合和智能两个趋势结合,给彩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康佳敏锐地捕捉到行业发展的趋势与关键环节,在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上都做到了极致,取得了领先市场的业绩。

在产品创新方面,康佳在2012年全面力推云电视,不仅涵盖云、双通道、手势识别、语音控制、双核、4K等最新技术和应用,更是从显示技术、应用技术层面带动电视产业的又一次创新与升级,使电视产品技术更趋多元、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智能应用更趋人性,有力地加速推动云电视的市场推广与普及。而在营销创新上,康佳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效应,借势造势快速实现新产品的全面普及。2012年下半年,康佳以“冠军康佳,同步精彩”为主题携手奥运冠军及火炬手,展开新品巡演、奥运冠军百城签售等奥运体验营销活动。之后康佳又借势“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携手好声音人气学员,全面启动“康佳好声音”全国大型促销活动,掀起了双通道同步云电视的普及潮。同时,康佳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新营销模式,以网购、“云购””形式将彩电直达终端,让消费者最大化受益;康佳电商也迅速崛起,领先于市场。

常东告诉记者,康佳一直以开放共融的心态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探索“硬件+软件+服务”的营运新模式,实现技术、资源、信息、利益的共享。通过产品硬件和软件技术的结合,推动电视不断升级,同时以开放的内容平台实现跨界无缝合作,并且推动上下游合作共赢关系,以此构建康佳的共赢产业生态圈。基于以上理念,康佳电视致力于打造智能电视共赢产业生态圈,在2012年年初就制定了“同步云战略”,强化硬件与内容的融合发展,积极应对消费电子终端网络化发展趋势。不仅推出了同步云电视、双通道电视以及4K超高清电视等新品类产品,而且在和银联、金山、讯飞、百事通携手之后,康佳又与CNTV未来电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而在智能手机方面,康佳摈弃传统的价格战,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出差异化竞争的产品,例如色界W960手机,平板手机W990等,领先进入手机细分市场,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肯定。

未来康佳的产品和服务将从单纯的电视机向家庭多终端转变,从单设备向多设备互联通信转变,从单一电视内容业务向包括云连接、云存储、云业务及高端应用业务的多种业务转变。

稳健构筑海外战略多级跳

在海外市场,康佳也走出了独特的道路和模式,销售业绩和品牌美誉度实现“多级跳”。常东告诉记者,康佳的国际化率先从亚太开始,然后布局美国,再到欧盟;出口档次也从出口产品,到树立品牌,再到输出管理。康佳已从初级的贴牌产品出口、引进外资和技术合作发展为了自有品牌出口、境外建厂、实现了产品本地化。2012年7~9月,康佳海外销售同比均大幅增长近50%,销售收入接近10亿人民币,连续突破历史新高。9月单月销量更达25.4万台,达到了康佳外销史上最高点。相信2012年的销售数据会超出预期目标。

任何一次海外扩张都是对国家战略、地方战略和企业战略的深度整合,都需要找到最有效的扩张路径。目前,康佳在海外市场输出上有三种渠道:一是在中东、非洲、亚太市场坚持自主品牌;二是在新兴市场尽可能建立自主品牌;三是在建立不了自主品牌的地方,先从OEM做起,如巴西市场。康佳未来将在开拓新兴市场的基础上深化与战略客户合作, 逐步增加自主品牌的销量,提升品牌自身的竞争实力。在加强平板数字电视的基础上,加大对手机、白电、小家电等多元产品的销售力度,使康佳产品走向世界。

加大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推广的力度,是康佳2012年的亮点,也是康佳海外发展的最终目的。经过多年的培育,目前“KONKA”品牌在亚太、中东、中南美以及东欧等很多个区域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已逐渐进入强势品牌行列。接下来康佳一方面将通过产品的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从规划到立项、派生、定义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在内的一整套产品管理流程,优化康佳海外产品的营销和市场体系的管理;另一方面,将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加大形象广告投放力度和提高中高端产品出货量等手段来提升康佳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

稳健经营范文2

关键词:证券公司;业务经营;原因分析;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3-0063-02

河北证券前身为河北省石家庄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6月,1996年4月更名增资扩股后开始了它近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证券市场长期低迷,加之自身经营不善,河北证券自2000年之后连年亏损,步履维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证券”)自2006年1月13日起进驻河北证券开始清理资产和债务,对业务进行整顿。至此,河北证券十年来的经营宣告失败。

一、河北证券经营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大量挪用

截至2005年11月30日,河北证券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占到全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24.50%。挪用方式包括直接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和柜台系统透支两种方式。

(二)自营业务决策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河北证券长期存在决策论证机制不健全、决策权与操作权未分离、清算核算未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等问题。通过委托理财、融资等方式账外运作,预计将造成11257万元的资金损失。公司对各营业部经纪业务控制不力。部分营业部因虚存保证金、透支、违规融资自营等造成亏损超过1亿元。

(三)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管理混乱

在河北证券签署的委托资产管理协议,均通过约定利息或顾问费的形式承诺固定收益。自2001年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以来,直到2004年底河北证券才将资产管理业务纳入帐内核算,之前仅对资金的划转情况进行流水登记。河北证券向委托方归还本金也未向委托方提供账户清算报告,支付给委托方、中介单位的利息和顾问费没有相应的收据或书面证明,而且据以记账资金划转指令和资金存取的原始单据严重短缺。

河北证券并未对不同委托方的理财业务独立设立账户进行封闭操作,受托理财资金账户绝大多数未以实际委托方的名义开户,而是将委托资金划入其他账户进行操作,各帐户之间的资金划转频繁。

(四)股东不规范行为突出

截至2005年11月30日,河北证券有8名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抽回出资。按照章程约定,这8名股东应出资金额为12,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仅为3,800万元。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通过以河北证券名义为股东及关联方担保、融资、输送利益等方式涉嫌占用公司资金15,480万元;有25家在册股东擅自转让22305股权万元,占公司总注册资本金的41.3%;有11家股东单位将股权予以质押,涉及金额18850万元,占公司注册资本金的35%。

(五)涉诉债权债务损失惨重

截止2005年11月30日,河北证券涉诉债务金额共计57,200.7万元,可能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河北证券对外诉讼18宗,涉诉资产(债权)共计本金31,142万元,向债务人诉请金额43,083万元。由于大部分债务人经营不善,债权收回难度较大,可能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

(六)各项主要资产潜亏严重

河北证券自营持有证券市值151.47万元,主要证券为ST光明;违规融资帐户持有资产总值2,175万元;透支虚存帐户持有证券市值1,683.79万元,资金余额14.81万元。这些资产潜在损失严重。委托理财帐户持有的全部为回购国债,扣除未到期回购后预计可收回1,40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根据估计,应收款项中三年以上的款项、股民透支款与帐户市值的差额、股东抽逃出资部分等,已基本确认无法收回。

二、河北证券经营失败的深层问题剖析

(一)自身问题集中爆发导致经营失败

长期以来河北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前面总结的问题大多是由此造成的,证券公司能够长期违规经营有相当的深层原因:

一是证券公司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大都在账户管理、利益分配、费用支付等环节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政策模糊使得证券公司敢于违规。二是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第3号令)和《关于执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若干意见的通知》(证监发[2001]121号,以下简称3号令及其通知),在理论上实现了证券公司、存管银行和结算公司之间的监督制约,由于是事后监测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对挪用保证金的约束机制。三是内部控制缺失,激励约束机制流于形式。四是河北证券股权结构不合理,带来了股东行为逐渐失控的后果。五是业务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业务与产品缺乏创新,经营模式的单一、盈利渠道的落后是导致河北证券经营失败的潜在原因。

(二)整体环境缺陷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失败

一是我国证券类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已经初步建立,特别是2005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的颁布实施,对依法规范发展证券市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健全。二是证券市场重视股票筹资功能,轻视债券筹资功能,导致证券市场品种结构失调,证券投资者承担了极高的市场风险。三是上市公司业绩较差,缺乏对证券价格的业绩支持造成了证券市场的基础不牢固。

三、证券公司稳健经营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内控,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通过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等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内控、监督和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及时堵塞漏洞、控制风险;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权限、公平分配收益、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提倡建立风险―收益管理机制,即在承认风险是获得收益机会的前提下,以承担一定风险作为代价换取收益的经营模式。为此,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确定风险管理预警的监测方法,完善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形成长效稳定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一是完善证券市场的制度、结构,大力拓展证券市场功能。降低债券发行条件,简化债券发行审核程序,大力发展与债券市场相匹配的信用评级机构;尽快确定指数期货具体的合约、交易方式和运作模式,并推向市场,在证券公司逐步规范的条件下,逐步解决做空机制问题,以完善市场功能。二是适时推动金融经营体制改革,探索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模式,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机制,支持一批优质证券公司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对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大上市公司监管力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证券公司的事前监管,加强对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的适时监控,建立和完善监控证券公司运行的指标体系和手段,督促证券公司依法依规经营。四是完善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证券公司的透明度。五是完善管理体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营证券市场,促进证券业完全有效地规范和调节自身的运行,从根本上解决证券管理体制矛盾。

稳健经营范文3

湖北新华欣以专业的销售形象,凭借着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在襄阳的保险市场上稳健经营、快速发展。公司定位于二三线城市和县域市场,秉承“诚信为本、客户为尊、专业为基、创新为魂”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中立、优质、一站式的服务。在基础的保险市场上,“新华欣保险超市”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口碑,绽放了保险中介行业的魅力和光芒!

落户襄阳一年多来,在湖北保监局、襄阳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湖北新华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车险、寿险、意外险的规模保费已经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服务的客户已有近30万人,和10多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2012年底,新华欣作为唯一一家保险中介企业参加了武汉金博会暨中国中部创投会,获得了社会和市场对新华欣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湖北新华欣快速发展不忘回馈社会,积极热心地参与扶贫济困、救助孤残、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落户襄阳之初,就和襄阳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的9名贫困学生达成长期资助的协议,今年9月份将继续增加资助人数;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和樊城区前贾洼社区3组的贾玉立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对子,定期为这个贫困的家庭送去各种生活用品和物质;大力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工组织,襄阳本部的赵国顺经理等3位伙伴们加入了“襄阳义工在线”这个团体,每周都定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2013年4月28日,湖北新华欣的襄阳本部举行了主题为“援助雅安”特别大早会,伙伴们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为雅安的同胞送去了一份温暖。

2013年4月湖北新华欣捐助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陈樊姝的事迹,襄阳电视台《帮女郎》节目组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2011年11月,小樊姝的父亲车祸去世;祸不单行,2012年5月即将参加中考的小樊姝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原本就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陷入了绝境。面对巨额的医疗费,坚强的母亲没有放弃,已经倾家荡产依然四处借债。为了省钱,全家人每天只能吃一个馒头加点咸菜。即使这样,凑来的钱也如杯水车薪,无奈之下,小樊姝的母亲通过襄阳电视台向社会发出求助。

稳健经营范文4

餐饮项目招商加盟,历来火爆,而我们接触过的餐饮项目称得上成千上万,但展现给读者的着实不多。因为,这也是一个炒家横行的市场,所谓的老字号名吃、秘制配方等概念层出不穷,很多这类的项目,在我们审核后就被拦下,没有展现给读者。

10年前,正值餐饮项目炒作高峰,我们在创业展会上认识了袁春德老师。那时,他已经营卤肉生意8年了。袁春德老师亲自展示产品,推荐试吃,带着扩音麦克向观展的人耐心讲解。反观那些炒作的餐饮项目,展位装修高档,传单印制美观,承诺的投资回报率让人恨不得掏出所有身家去大干一场……

在此次长春创业展上,我们再次遇见了袁春德老师――带着扩音麦克,态度谦和诚恳,向大家推荐着。如同时光里的一个转身,10年间,他对生意的态度,丝毫不变。

如今,同期的那些项目炒家或偃旗息鼓,或改弦更张,袁春德老师的卤肉坊自营店却是一家接一家开,全国都有他的加盟店。他如泰山的挑山工一样,目的纯粹,不疾不徐,稳健前行。

这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袁春德老师的手艺让人称道,连我们这群尝遍美食的同事也都纷纷掏腰包购买。它的香味,既有料香,更有本身的肉香,口感鲜嫩适中、香味绵长,和其他咸味浓重的卤肉产品有着根本的不同。

产品多样 满足市场需求

本项目起源于“美食王国”新加坡,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卤肉风味享誉东南亚,有“百鸡之冠”的美称,1998年由归国华侨牛尔岭老先生将其加工技术和配方带回我国,并由其嫡亲袁春德老师将其落户于全国闻名的阿胶之乡――山东东阿。经过18年的发展,创建了著名的美食品牌,注册了两大商标,开了多家直营店,进驻多家大型超市,在全国发展了600多名加盟商,帮助一批投资者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新加坡卤肉系列是由几十种名贵香料,经科学配方、精心制作而成。味道好,人们尝过就会成为回头客。

新加坡卤肉坊产品多样,加盟一次,就可以让你成为卤肉大师。

香卤类系列:卤香鸡、柴香鸡、乌骨香鸡、香卤凤爪、泡椒凤爪、虎皮凤爪、香卤鸡翅、鸡腿、鸡脖、鸡头、鸡胗,香卤头肉、猪蹄、猪肘、猪尾、猪排、猪舌、猪耳、猪肝、猪肚、猪大肠、猪绑肉、九分乳猪、千层绕指肠、卤香鸭、香鹅、香兔、兔头、兔腿、香鸽、香卤牛肉、牛肚、牛百叶、 牛蹄筋、牛板筋、香卤驴肉、驴板肠等六十多个品种;

辣卤类系列:香辣鸭头、鸭脖、鸭翅、鸭肠、鸭胗、鸭肝、鸭锁骨、鸭腿、鸭舌、鸭掌等;

香烤类系列:香烤里脊、烤五花、烤鱼、烤翅、烤鸡腿、烤鸭等;

香炸类系列:香炸鸡柳、炸牙签肉、炸牛排、炸大虾、炸鸡翅、鸡腿等;

凉拌类系列:凉拌三丝、蚝油生菜、香辣油菜、鱼香银芽、红花油拌菜等五十多种特色凉拌素菜系列;

阿胶类系列:阿胶啤酒鸭、阿胶啤酒鸡、阿胶牛肉、阿胶驴肉等几十种阿胶养生系列。

卤肉坊加盟总部,以18年创业经验,为加盟店提供统一品牌商标、服装、设备、店面设计、技术管理、广告宣传。授以务实的市场运作经验,对其经营长期跟踪服务,确保加盟一家,成功一家。

投资额度灵活 利润可观

读者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经营方式:

(1)专卖店:面积10-40平米,投资8千-1万元,人员2-4人。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合小本投资者经营。

(2)酒店+外卖:多种风味系列即为几十道特色菜,必定会使酒店生意兴隆,同时利用酒店大厅或对外橱窗做标准化外卖业务,酒店和外卖相互带动,效益剧增,并提高知名度,一店双赢。

(3)商场超市专柜:在商超租赁柜台,投资3千元,两人即可。

(4)小型独立加工间:投资两千元,人员两人,供货对象为副食商场、超市、酒店等。

(5)流动店亭方式: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小吃街、美食街、大型小区均可,省去房租和装修,收益可观。

(6)专卖店+流动亭: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年收益都在几十万以上。

规模可大可小,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最终都会达到和超越您预定的目标。

从原料到成品出售,每一斤的纯利润可在7元左右,其销售方式以店售和外卖相结合,一般1~3个月可收回投资。以保守一天销售100斤为例,那么一年的利润为7元X100斤X350(天)=24.5万元。

相关链接:袁春德成功感悟

我原为一名中学教师(1965年生人),从教十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98年在归国华侨牛尔岭老先生的帮助下,下海从商,开办了新加坡卤肉坊总店,经营18年来,创建品牌,注册商标,依靠产品和品牌的绝对优势,以及追求完美、诚信双赢的经营理念,以滚雪球式的发展战略,无论规模效益及品牌发展,都己超越当初的构想。我认为:只要能抓住机遇,选好项目,加上自己的诚信和努力,成功就会属于你!

新加坡香鸡饮食服务发展中心

稳健经营范文5

关键词: 信用违约互换 信贷资产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0-048-03

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出现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以来,信用衍生品市场高速发展,成为金融衍生品领域发展最快的组成部分。1995年全球信用衍生品交易名义价值仅为100亿美元,至2002年交易量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4]。时至今日,短短五、六年时间里,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62万亿美元的水平。而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rivatives Swaps)在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其规模约占整个市场规模的2/3。

信用违约互换(CDS)在2001-2002年安然、世通等公司破产时曾发挥重要的分散市场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得到包括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层的普遍认可。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再次出现震荡,美国市场上主要的投行纷纷破产或合并,CDS市场也随之受到影响。本文旨在探究近期CDS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启示。

一、 信用违约互换(CDS)及其市场发展

通常情况下,CDS的买方为防范某种信用风险,而通过趸交或分期支付的方式向卖方支付保费(premium),从而换取在信用违约事件发生时由CDS卖方赔付损失的权利。其本质上是一种保险,标的物为信用事件。虽然名为“信用违约互换”合约,但实际上与期权的性质更为相似。例如,市场参与者持有A公司债券,为防范A公司债券违约所带来的损失,其可以买入一份CDS合约,向愿意承受信用风险的CDS卖方在合同期限内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而卖方则承诺在A公司债券违约时,向买方赔偿损失。

CDS市场为场外市场(OTC),其二级市场可以通过电子网络24小时进行交易。主要的交易参与者为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及其它机构投资者。由专业的中介机构报价,价差(即保费)大小反映出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如近期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后,其CDS价差急剧扩大,雷曼发行的优先债的五年期CDS从上一交易日的约710个基点骤然升至35%[3]。

CDS市场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CDS可以使信用风险在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间进行转移。例如,使信用风险由商业银行向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转移。英国银行家协会(BBA)2003年所作的调查显示,银行占CDS买方市场的51%,在卖方市场上则占38%;而保险公司在CDS买方市场上占1%,在卖方市场上则占20%;对冲基金和券商在CDS买卖市场上的参与度大致相当,均为16%[1] 。可见,在CDS市场上信用风险主要由商业银行向其他市场参与者转移。这一产品深受商业银行的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规避的经营原则,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在CDS出现之前,银行只能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转移信用风险,而这样则不可避免的破坏客户关系。CDS的广泛使用使银行不必转移资产,仅需购买违约互换合约即可规避客户违约风险。

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如此之迅速,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保险公司和机构投资者都有CDS敞口。而这些敞口几乎都与几个主要的交易对手有关,因此美国金融市场危机必然会对CDS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CDS敞口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具有联系,AIG是CDS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其向不同的交易对手出售CDS合约,而其他参与者也为AIG的债券提供CDS合约。一旦AIG破产,CDS市场上出售AIG债券保护的金融机构立即面临大规模偿付,此外,原本由AIG提供保护的CDS买方也需要另外寻找交易对手对冲风险。这对整个CDS市场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也是美国政府决定是否挽救AIG的重要因素。

二、 近期CDS市场动荡

CDS市场是在美国经济扩张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一时期信用违约风险较低,尚未经历过主要交易对手违约的事件,因此卖出CDS合约可为机构投资者获得巨额低风险盈利。CDS市场的盈利性吸引了大量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参与其中,成为活跃的CDS卖方。

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CDS也许是金融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CDS转移了高杠杆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切风险。”[2]。然而,近期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却使人不得不质疑这种金融工具是否能够有效地对冲CDS买方,如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对的信用风险,进而担忧这种金融工具本身在设计及监管方面的漏洞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

其一,CDS并不能完全转移信用风险。实际上,CDS的买方通过进入合约,看似是将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转移给了CDS卖方,但也同时形成了对CDS卖方的风险敞口,即CDS卖方也可能违约。在最坏的情形下,买方同时面对交易对手及CDS卖方同时违约。也就是我们在近期全球CDS市场上所看到的情形,如果标的物的违约事件出现,而主要的CDS卖方已经申请破产,则CDS买方就同时暴露在两个风险敞口之下。

其二,CDS保护的有效性随系统性风险上升而下降。理论上,CDS买方的交易对手与CDS卖方的关联性越低,标的物信用违约事件发生时,CDS卖方同时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则CDS买方所获得的保护就越有效。在市场状况稳定的情况下,这一推论是成立的。但是当市场系统性风险逐渐增大时,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相关性都会随之提高。尤其是在整体经济环境下行风险日益扩大时,市场不确定性增强,而金融机构间往往或直接或间接的互相影响,可能出现标的物与CDS卖方同时违约,甚至CDS卖方先于标的物违约的情况,这时CDS卖方所能提供的保护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其三,CDS买方风险承受能力不足。首先,CDS卖方可能对潜在风险估计不足。由于CDS的标的物是信用事件,其定价基于事前对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损失率等变量的估计,即所谓的“Mark-to-Model”,而大量复杂模型及前提假设的运用,使CDS定价过程成为“精确的不精确”,可能低估信用事件发生的概率及随之带来的损失影响。此外,CDS市场是在信用风险较低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市场对违约概率和损失率的估计可能低于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时实际违约率和实际损失率,也使模型的估值出现偏差。其次,对风险估计的不足会进一步引致违约事件发生时CDS卖方抵御风险能力的不足。正是因为CDS的价值并不随标的物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理论上,即使标的物违约风险急剧上升,只要不发生明确的违约事件,CDS的价值仍然有可能是不变的。这与期货市场上的盯市交易原则不同,在期货交易中,如果标的物发生不利于卖方的变化,卖方需要及时补充保证金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否则交易所就会强行平仓。盯市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而“Mark-to-Model”的模式下,则极有可能出现CDS卖方在信用事件发生时,并没有能力(例如充足的资本金)来赔付CDS买方。由于CDS是场外市场,每笔交易都是交易双方私下约定的,交易数据不易获得,也不利于监管机构进行监控。在CDS最初交易时,并没有相应的机制要求CDS卖方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资本,因此违约事件发生时CDS卖方是否有能力进行偿付并不确定。尤其是对冲基金大量参与CDS市场后,监管当局对对冲基金本身监管较为薄弱,使得交易更加不透明。

此外,CDS的广泛应用也容易诱发寻求信用保护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银行总是可以在信用衍生品市场上将自己的信用风险转嫁出去,那么对于贷款及债券本身的质量要求则降低了。只要CDS保费以及贷款本身的成本低于贷款收益,贷款总是有利可图的。容易引致银行信贷头寸盲目扩大,资产质量恶化,过分依赖于外部力量来抵御信用风险,而一旦CDS卖方出现违约,银行立即暴露在风险敞口之下。实际上,CDS市场发展初期交易品种主要覆盖高等级公司债及企业债,但之后逐步扩展到高风险债券及贷款。

三、 CDS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美国金融市场危机对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影响还未全部释放,虽然在我国尚没有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近期CDS市场危机中得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方面的启示:

首先,商业银行授信时不应过分依赖担保人。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往往采用担保的方式来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担保方所发挥的作用和CDS卖方的作用相类似。银行在将贷款人信用风险转移给担保人的同时,也承担了担保人违约的风险,最差的情况下贷款人和担保人会同时违约。银行在信用衍生品市场上可以自主选择CDS卖方,并且CDS卖方与标的资产的关联程度越低,保护的有效性就越高。但与CDS合约方式不同的是,担保人是由贷款人主动寻找的,必然与贷款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贷款人发生违约时,担保人也有很大的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此外,近年来专业担保公司发展迅速而良莠不齐,资本金不实、担保资金不足、抽逃和挪用资本金、利用关联交易骗取信贷资金等现象在一些担保机构时有发生,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须重视贷款人的经营情况和第一还款来源,避免由于看重担保人的作用而放松对贷款人资质的要求,更要避免由于担保人介入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应对信贷资产抵押物价值“盯市”。银行往往要求贷款人提供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地产进行抵押。将抵押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银行信贷资产是具有风险抵御作用的。但也应认识到,抵押品的价值是变化的,也会带来同样的“Mark-to-Market”还是“Mark-to-Model”的问题。如果银行不对抵押物的价值动态跟踪,就产生了“Mark-to-Model”的风险,贷款人违约时抵押物的市场价值有可能已经贬值了,处理价值不足以弥补银行的损失。特别是在整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增加时,贷款人违约与抵押物市值下降的相关性大幅提高。因此,必须对抵押品价值进行“盯市”,采用谨慎性原则,防止高估抵押抵押品价值,严格控制抵押率。

最后,商业银行应谨慎对外提供担保。前文提及CDS卖方可能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引致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同样,商业银行在对外担保时,同样可能由于前期对被担保人资信水平、经营水平、市场变动等风险估计不足,而导致对相应业务拨备不足。今年银监会曾发文停止商业银行融资性信托担保业务,目的就在于防范商业银行由于担保项目失败、被迫承担担保责任而可能引致的损失。在这种担保业务中,银行实际上处于CDS卖方的地位,如果对风险估计不足,则会使银行承担相应损失。因此,本着安全性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应谨慎对外担保。

稳健经营范文6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政治关联; 政府支持; 财务稳健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一些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的民营企业遭受重创,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十年,如昙花一现便迅速瓦解了。导致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受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风险大、产权结构单一、决策盲目等因素影响外,财务稳健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也是一些民营企业致命的弱点。因此,确保财务稳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务稳健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小,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强。财务风险控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已有的文献看,许多学者从公司治理[ 1 ]、内部控制[ 2 ]、终极控制权[ 3 ]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抵御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稳健的途径。但很少有人从政治关联、政府支持的角度探讨民营企业财务稳健问题。

财务风险即资金流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周转不顺畅,收不抵支,甚至资不抵债等。资金流是物质流的货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质流的有效运动[ 4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拥有最新、最全、最真实的信息,无疑会对物质流运动起到有效促进作用。由此认为: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与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相关,可以从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角度寻求控制财务风险的手段。政府掌握着一些经济资源的分配大权[ 5-6 ],得到政府支持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包括资金、物质和信息资源,从而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提高财务稳健性。而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获取更多政府支持的有效手段。为此,笔者提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论题,研究探讨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利弊关系,以期为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更好地获得政府支持、增强财务稳健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政府支持的功效:取得政府资源,增强财务稳健

(一)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与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

1.资金流是财务稳健之形式

民营企业财务稳健性直接通过其资金流状况反映出来。资金流顺畅,资金收支平衡,则财务稳健;若资金流受阻,常常出现支付困难,则财务风险大,财务不稳健,长此以往将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直至破产。从资金流入来看,企业财务是否稳健取决于能否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入。资金流入的渠道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提品或劳务获得经营收入,要求企业加快商品销售和资金回笼;其二是通过筹资获得资金,需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而市场占有率低、自身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困难一直困扰着一些民营企业,影响其财务稳健。从资金流出来看,企业财务是否稳健取决于投资的有效性,要求企业投资于高回报的项目,若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资金无回报流出,对于资本不太雄厚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能动摇其财务稳健之根本。

2.物质流是财务稳健之基础

物质流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循环过程,企业再生产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通过原材料等物资供应、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产成品的销售环节,收回资金并获得利润。资金流和物质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物质流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确保资金流顺畅、财务稳健。若在物质流运动过程中,出现物资供应中断、产品滞销等问题使物质流受阻,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则资金流也受阻,影响财务稳健。企业资金短缺而不能足额提供再生产各环节所需的资金,将进一步阻碍物质流运动。物质流循环的关键点是产品销售环节,民营企业一方面要经营适销对路的商品,另一方面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信息流是财务稳健之向导

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信息流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上下级之间的指令传达;信息流在企业外部表现为企业与投资人、供销商、政府、债权债务人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从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信息的过程。信息流是物质流和资金流体系的神经系统,指引着企业物质流和资金流运动的方向。从企业内部来看,实现信息共享,使各部门实时获取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可实现管理潜能的最大化,加速资金流和物质流周转,提高财务稳健性;反之则降低财务稳健性。从企业外部来看,外来信息常常是企业进行筹资、投资等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如依据金融市场信息进行筹资决策,依据商品市场信息进行营销决策,依据投资环境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等。如果信息高度完整和准确,就可以大大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使资金流向更为安全且高回报的项目,确保投资稳健;如果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就可能引导企业决策失误,加大投资风险,甚至导致资金流断裂。

(二)政府支持与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

1.政府支持与资金流

政府支持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分配直接增加企业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减少企业的资金流出。通过政府支持获得资金净流入的增加,对于资本不太雄厚的民营企业增强其财务稳健性,无疑有着很好的提升功效。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加,用于政府支持的资金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主要形式有:(1)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具有无偿性,但有的资金会限定用途,有的对资金使用绩效会有要求。如研究开发补贴用于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政策性补贴给予农业、环保业等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2)税收优惠。税收优惠的形式主要有:减税、免税、退税、投资抵免、税前还J、亏损结转抵补和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减除或减轻了民营企业纳税负担。(3)贷款支持。贷款支持的形式主要有: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贷款支持为民营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资金支付风险。

政府支持采用的形式不同,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的影响机理也有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2.政府支持与物质流

政府支持对民营企业物质流的影响形式也有多种。其一是政府无偿提供资产使用权,如行政划拨农田、林场等土地使用权,无偿提供办公场所,等等。这将大大降低企业投资资金及投资成本,对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的财务稳健尤为重要。其二是为民营企业产品销售提供便利。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条例,如重庆市政府要求“市级和各区县年度政府采购面向民营及中小企业采购的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总额的30%,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中小企业的60%”。浙江省金华市政府要求“对80万元以下的项目采购,尽可能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供应商的规模条件作为资格条件限制地方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湖南省政府要求“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项目,在投标评审中分别给予中型、小微型企业3%、6%报价扣除”。这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优先中标。政府采购支持能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实现商品销售,加速物质流循环,提高财务稳健性。

3.政府支持与信息流

民营企业通过政府获得信息的常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通过媒体或网络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另一种是政府专门为企业服务而搭建的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如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产品供销信息服务平台等。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是企业共享的,民营企业需要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捕捉对己有用的信息,并据以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此外,民营企业还要善于与政府官员交流,从中捕捉政府尚未公开的前瞻性信息,抓住先机,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融资战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又要及早采取措施规避不利信息的影响,尽可能降低企业损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政府支持的获得:建立政治关联

由于政府支持能够多途径、多方位地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民营企业总是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一条捷径。

政治关联是指民营企业组织或者个人与政府或者拥有政治影响力的个人之间形成的某种特殊关系。政治关联的政治对象既可以是组织,如政党、政府部门、政治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如政府官员、政治家、公务员等。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于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高管成员是或者曾经是一位政治人物,另一种是有国有股参股的企业。由于本文探讨政治关联的目的是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联获得政府支持利益,因此本文所述政治关联只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其一是民营企业组织或个人与政府组织或个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包括官方联系和非官方联系);其二是这种联系可以为民营企业获得政府支持提供帮助。根据政治关联的基本属性可以分成显性政治关联和隐性政治关联。

(一)显性政治关联

显性政治关联是指民营企业高管拥有一定的政治身份和地位,或者政府部门拥有民营企业一部分股权。民营企业建立显性政治关联的途径主要有:(1)民营企业高管争取被选举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这是建立显性政治关联的最佳方式。(2)民营企业高管争取在一些政府举办的社团组织(如工商联、妇联、青联等)中担任职务。(3)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包括共产党或派组织。一些民营企业忽略党组织建设,老党员脱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也不发展新党员,这样的企业与党政机关自然就少了一种天然的政治关联。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内可以增强员工凝聚力,对外可以加强与党政机关的政治联系,提升企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4)民营企业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让政府官员或国资企业拥有民营企业的部分股权。政府官员或国资企业参股后,与民营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势必更加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

显性政治关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建立在法律和制度的标杆之上,是一种受到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关联;其二是一种正式的、公开的、官方的关联;其三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政治关联。具有显性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现行政策下可以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而且可能参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

(二)隐性政治关联

隐性政治关联是指主要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即在民营企业员工和政府官员、政治家、公务员等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带有感彩的柔性关系。民营企业建立隐性政治关联的途径主要有:(1)民营企业高管或员工要善于利用亲戚、朋友、同学等人脉,谋求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有些民营企业高管原来就在政府部门或国资企业任职,手中本来就掌握着各种各样的人际资源。(2)民营企业要到相关政府部门多走动、多汇报、常联系,这样可以加深本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印象,并培养良好的人脉关系,当政府支持项目实施时,能够被政府优先想起。(3)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既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也可以引起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为进一步建立政治关联打基础。

隐性政治关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一种不受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关联;其二是一种非正式、非公开、非官方的关联;其三是一种带有感彩的人际关系。具有隐性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很有限,但通常可以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比其他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青睐和支持。

四、政治关联成本:降低财务稳健

民营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确保企业财务稳健。在这种双边关系中,民营企业是政府支持的受益者,而政府不可能心甘情愿只做利益的供给者,他们也需要从中受益。政府的利益需求主要是:让民营企业为政府政绩作贡献。为此,政府可能会干预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民营企业为满足政府意愿额外支付代价。民I企业为建立和维持政治关联而支付的代价称为政治关联成本。政治关联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企业资金流出量,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将带来不利影响。政治关联成本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直接支付成本

直接支付成本是指民营企业为建立和维护与政治关联方的关系而直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为招待政府官员的餐饮费、交通费、旅游费、礼品费,为谋求政治关联而发生的公益捐赠费,等等。

(二)过度投资成本

过度投资成本是指民营企业因政治关联实施的投资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我国现行考核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就业率,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政府官员因此有强烈动机要求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就业人数。政府意愿加上政府支持的资金,很容易诱导民营企业进行非理性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带来商品供应量的增加,行业竞争加剧。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过度投资会引起投资回报率下降甚至亏损。企业资金流和物质流的周转速度都会因过度投资而变缓,降低其财务稳健性。

(三)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指民营企业为政治关联多聘用员工而支付的薪酬。民营企业多聘用员工的动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政府完成就业率政绩指标而增加员工聘用数;另一种是带有政治光环的民营企业高管,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而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员工聘用数。企业员工聘用数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直接支付成本,而且可能因人浮于事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劳动力的间接支付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财务风险常常危及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稳健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随着我国财力越来越雄厚,政府可分配资源越来越多,获得政府支持可以改善企业的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稳健性,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来说,政府支持的效果更加显著。民营企业因此热衷于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期望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但是,在政治关联关系中,政府也是要求互利互惠的,民营企业因此要为政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支付各种政治关联成本,这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稳健又产生了负效应。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形成了政府“支持”和“掠夺”并存的局面,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也产生了正负相反的效应。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政府支持与财务稳健的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需要“多管齐下”。以往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财务风险管理对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其二是强调外部融资管理,争取资本市场融资。而对于如何从政府获取资源来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的问题关注较少。本文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增强企业财务稳健性的效果明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内部资源少使得内部资源管理效果极为有限,资本市场的门槛又将大部分民营企业关在场外,谋求政府支持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径。因此,民营企业财务稳健管理既要注重内部资源管理,拓展外部融资渠道,又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管齐下确保企业财务稳健。

第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政治关联获得政府支持。尽管我国政府用于支持企业的资源逐年增长,但可分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民营企业要想分到更大的“蛋糕”,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是一条捷径。建立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不仅在现行政策下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青睐和支持,而且可能参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并长期受益。民营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建立和培养政治关联,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合理方式。一般来说,大中型民营企业可以争取显性政治关联方式,而小微型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隐性政治关联方式。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民营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建立政治关联,要以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法律为原则,切不可采取行贿等违规手段。

第三,民营企业应该坚持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原则。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联,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支持增加企业收益,带来财务稳健正效应;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治关联成本,产生财务稳健负效应。一般来说,政府支持对财务稳健的影响表现得更直接、更快捷、更明显,容易被认可,如财政拨款;而政治关联成本对财务稳健的影响是间接、缓慢和隐蔽的,很容易被忽略,如过度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只有在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情况下,才能为民营企业财务稳健带来实质性的增强,反之则会带来实质性的减弱。民营企业切不可忽略政治关联成本,必须权衡利弊,在确保政府支持收益大于政治关联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政治关联Q策。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等.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2] 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3] 王永海,张文生.终极控制权与财务风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Z2):117-123.

[4] 向德伟.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财政研究,1995(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