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文章范例6篇

抒情文章

抒情文章范文1

>> “借物抒情”作文升格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咏物抒情? 借景手法的古为今用 对举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 善借歌曲创作精妙的手法,巧设作文教学新课堂 浅析借景手法在庭院空间中的运用 从小“物”中“探幽”出大“理”——“借物喻理”手法解读 借物抒情的花鸟画 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 浅论“点化”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表现手法 试论学生作文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作文表达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抒情与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抒情和描法 论穆旦诗歌的戏剧化抒情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付祥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 借物抒情手法 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 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抒发深层的感情,解释“物”象征的含义,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联想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 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 结束语

抒情文章范文2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抒情文章范文3

文贵有情,好的文章往往是以情动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没有情感的文章,读起来干涩平淡,味同嚼蜡;情感不真挚的文章,无病,给人矫揉造作之感;有理而无情的文章,板起面孔训人,令人读而生厌。要想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必须学会抒情。抒情之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着色景语情更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能更好地抒发作者褒贬爱憎、喜怒哀乐等感情。而景物描写中色彩的搭配、组合和对比,能增加感情的浓度,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有鲜明的音乐节奏,令文章收到极好的抒情效果。一般来说,明丽热烈的色调能够表达喜悦欢快的情感,萧瑟黯淡的色调能够表达忧愁抑郁的情感。如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描写,就选了“碧绿”“紫红”等绚丽明艳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的热爱;而《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用蓝、白、紫黑等凄冷的色调来描写故都的秋花,突出了其落寞的情怀。

二、点染词句动人心

语言的表达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为增强抒情效果,我们可以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更生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一句,鲁迅运用反语有力地痛斥了中外反动派杀害女学生的凶残手段和卑劣行径,表达了心中的无比愤怒之情。

抒情文章范文4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抒情文章范文5

引导学生写出极富个性的佳作,教师应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一些“亮”点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创新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有必要且重要。

一、题好文半篇

“题好文半篇”,拟好标题,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

作文应合时而发,因此,文题也应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拟题应独具匠心,拟出新颖别致、含义丰富的文题。如写妈妈的爱的文章,避免《我的妈妈》的老套,不如拟为《享受唠叨》;写环境保护的作文,少一些“记一次环保活动”的作文,拟定为《我与飘飞的塑料袋》;写家人、老师、朋友与“我”之间的误会,拟题为《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或者直接引用歌词而拟定为《明明白白我的心》;写《我的爸爸》的作文,看似朴实,但如果题目改为《世上不仅仅妈妈好》,或者《世上只有爸爸“坏”》……这些文题,给人一看,比较新颖,使人眼前一亮,吸引读者读下去。

二、凤头豹尾

1.把好开头关

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凤头”,众所周知,小巧、玲珑、靓丽、引人注目。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开篇就进入主题;对比法。对比法就是一正一反进行对比,一般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抒发感情。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抒发感情是揭示文章主题的主要方法,也是文章的重要部分。抒情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文章的开头抒情,可以使读者直接融入真情中。如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可以这样开头:如果我是一艘小船,妈妈就是我的港湾;我是一棵种子,妈妈就是一方热土;我是白云,妈妈就是万里长空……母爱,在我心中永驻。这样的开头,排比的巧妙运用,饱含浓情蜜意的抒情,深深吸引读者的眼球。直入情节。如写《一场家庭风波》时,开头直入主题: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心里结了个疙瘩,上课一直魂不守舍,好不容易等到了放学,我要和妈妈长谈一下了……这样的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使读者有好奇心而探究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2.注重结尾

照应开头。文章结尾如果能照应开头,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篇末点题。对于抒情类的记叙文,如果文章的开头不以抒情开篇,那么, 在文章的结尾处画龙点睛,或议论或抒情,将文章推向高潮。

三、突出主题

学生习作中人物描写方面欠缺、叙述欠生动、表达方式单调。 尤其是在表达方面,学生在叙述事件的经过时,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在叙述时,不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节的描述等,致使文章的主题部分,空洞无物、言之无序。因此,对于文章的关键部分――“猪肚”,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填好“猪肚”,有了“凤头”和“豹尾”,再加上大肚翩翩的“猪肚”,文章便自然和谐,亮点颇多。

1.抓住中间为文章增加亮点

记叙文关键在于中间部分的过程,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不能像记流水账,应重点突出。

选取的事例要小,从生活中截取一个甚至某一片段做详尽的描绘。记叙过程要少评论、少议论,对所记的人或事不评判,文章主题的揭示,应通过事例体现,不是凭空的主题的强加。抒情时,应融于所记叙的人或事中,否则,所抒之情也没法感动读者,会有空穴来风之感。

2.语言亮起来

注重语言翻新。《我和妈妈》的片段:妈妈是古典派,我是现代派,郑板桥的字画是她的心肝,墙上的明星相片是我的宝贝……“古典派”、“现代派”的对比,“心肝”和“宝贝”的引用,我和妈妈的代沟凸显在读者面前。

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会给文章的语言平添几分姿色。

大词小用。学生在《小豆豆》中这样描写:要去掉小豆豆,要靠“内功”……我只保留了“约法三章”……镜子中,我脸上的小豆豆“大势已去”,只剩下三两个“残兵败将”还“坚守阵地”,与之道声“再见”为期不远了。这段对“小豆豆”的描写,所用的词语,显然是大词小用,但贴切、形象,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抒情文章范文6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繁杂,考生做这类散文阅读题往往心存畏惧。而从高考阅卷实际来看,这类题的得分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拟谈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一种解读策略,以供教师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把握常规的写作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看上去材料多而杂乱,阅读时似乎总在云里雾里,不知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去理清此类作品的写作思路,学生读懂写景抒情散文就不是难事。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本的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情感或文本主旨的主要载体,这类景物我们称之为“主要景物”:另一类是与“主要景物”相关联的景物,这类景物叫作“次要景物”。判断文本中景物的主次,一看文章标题的写作对象,二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主题主要寄附在哪个景物上。

“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服务的。两者在文本中孰先孰后,没有固定的程式。有一些写景抒情散文会先写“主要景物”,再写“次要景物”,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即先写“主要景物”祖屋(大门、正屋),再写“次要景物”燕子窝。有一些则相反,先写“次要景物”,再写“主要景物”,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荷叶》,就是先写“次要景物”宏村秋景.再写“主要景物”荷叶——残荷和新荷。还有一些则是二者描写交叉进行,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先写“主要景物”阳关古道的古阳关遗址,再写“次要景物”——通往古阳关路上的沙漠、芨芨草、骆驼刺及林带,接着又转向“主要景物”阳关古城。

景物描写构成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但写景抒情散文如果只停留在写景的层面,文本的意蕴往往不够深厚丰富。而高考所选的写景抒情散文意蕴一般都比较丰富,这一方面是高考的权威性对文本的经典性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是文本的选择还要便于高考命题。因此,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在内容上不会只是景物的大杂烩,文本在写景之外一般还会写到与景物相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如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阳关古道苍凉美》,在“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的交叉描写后,文本转向叙写哲学家、诗人、戍边将士对生活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使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了依附,文中的景物也因此有了灵气,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文本也因此而层次分明,内蕴丰富。

在写完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之后,写景抒情散文一般就进入了收尾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一般都会或明或暗,或显或隐地表达情感,表现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题不一定要在文本的结尾部分表现,在“主要景物”“次要景物”、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描写中也会寄寓作者的情感、哲思或感悟。正因为此,写景抒情散文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往往很丰富,文本主题常常呈现出多元性。

综上分析,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规写作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把握了写景抒情散文的这个常规写作思路,学生解读此类文本就有了一把钥匙,对文本主题意蕴的把握就不会云里雾里,学生的畏难情绪消褪,阅读信心增强,接下来的解题自然会轻松许多。

二、以历史文化的视角观照景物描写

高考写景抒情散文除了景物描写外,一般还会写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些景物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浣花草堂》中的杜甫草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历史文化意识。

首先,要挖掘景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景物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原型意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壶口的黄河》。在国人的心目中,黄河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及其衍生出来的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文本通过对壶口黄河惊人气势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从而赞美壶口的黄河所体现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对这黄河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恰好就是当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围绕这点出了两道题: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如果我们在备考复习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这类文本的历史文化意识,训练学生以历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景物描写,学生回答这两道题的方向就很明确。

如何培养学生解读景物描写的历史文化意识?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是一个重要方法。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如月、菊花、莲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一些意象(景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教会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迁移到写景抒情散文的景物解读上来,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解读意识和解读方法。

其次,分析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有些本身就是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这些景物关联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蕴,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文赤壁是纪念苏轼的文化名胜,作者没有完全将笔墨停留在对文赤壁的景物描写上,而是将文本重心转向了文赤壁所关联的苏轼人生遭遇的叙写,表达了对苏东坡豁达人生态度的赞美。而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倡导并践行的一种文化精神,作者在赞美苏轼豁达人生态度的同时,也在启示读者要弘扬与坚守这样一种文化精神。高考试题第19题就围绕这一点出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道题是典型的考查考生对苏轼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的历史文化意识,对苏轼的认识和评价就会站在一定高度,而不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有些景物并非文化名胜或文化古迹,但这些景物描写也会关联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文本借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作者在写完了“主要景物”塔里木河”、次要景物”胡杨林之后,转入描写历史上罗布泊人过着渔歌唱晚、渔樵互答的浪漫生活,而如今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及文化的衰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昵?作者用历史材料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告诫人们要珍视与保护河流,否则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表达了作者对河流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理解到这一点,学生对考题“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的解题就轻松多了。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描写一般都会作为命题的重点,而命题的重心一般又侧重在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上。其作用一般有:1.从景物描写过渡到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或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文章有层次感,可读性增强;2.使景物描写具有历史文化意蕴;3.丰富文章内容;4.表现主题或深化(突出)主题;5.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014年成都青羊区高考模拟题《流水写意》,作者在写完“主要景物”流水、“次要景物”两岸的山谷、崖壁、花草树木、水乡民情之后,开始转入与流水关联的历史人物屈原的叙写。而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叙写的作用,命题者就设置了一道题:“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梳理与积累。

三、关注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

要厘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回到它们各自的作用上来。“主要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旨,“次要景物”的描写是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及深化文本主题服务:或对比衬托“主要景物”,深化主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II卷《岳桦》,通过“次要景物”白桦来衬托岳桦,突出了岳桦顽强的生命力,表达对岳桦的赞美;或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写“次要景物”胡杨林,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意蕴;或为“主要景物”的描写做铺垫,如2013年上海奉贤区二模卷《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开篇写“次要景物”河流,为下文写“主要景物”芦苇做铺垫。

“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是高考写景抒情散文命题的着眼点,设题角度多半围绕“次要景物”的作用展开。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然,“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次要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然宇宙的哲思,对人生、生活的感悟,而这也常常是命题点。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祖屋》,“次要景物”燕子窝表达了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命题者就这一点出题:“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正因为“次要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揭示文章主旨,再加上“主要景物”和景物描写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描写也要表现主旨,一些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意蕴显得特别的丰富,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