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美文范例6篇

抒情美文

抒情美文范文1

哈哈,叠痕着许多形状和苦旅。

人心的形态,都在叠印着许多孤独。

哎,叠印什么东西,现代的术语里,正在克隆着一个个生命的原样和那些不可想象的形状,在缕缕叠痕着我和你的形象。

透明的背景里,飘荡着一缕缕炊烟。

在一个个生活的毕竟里,永远着共同的倒影,斑痕着那些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

镜子里面有你我的美丑……

(二)

我,就在那一片无垠的天地间,

——任凭阳光风雨拷打着心的命题。

人生的美丑都在那明亮的镜子里呓语心思。

独望着自己的容颜,额头上的皱纹,纵横交错着一个个酸甜苦辣涩的日子,也许是对大自然,不,是对大千世界的感叹,你的微笑真的让我失眠了那一个美妙的春天。

用手语来表达我们的心思,在你的那一双大眼睛里,好象看见了那一把滴血的刀剑,那就是因为我们的距离又近又远,就这样在风雨中顿足了许多得失,如梦如烟。

镜子里的一切形状都在我们的共同中演变和翻新,重重叠叠着许多美丽和丑恶的形态,在许多梦寐的光景里悄然了那些生命的痕影和痕旅,苦乐着每一分时光的珍贵。

(三)

是,是什么?是长矛还是大刀?

非,又是什么?是鲜花还是草甸?

是非,就是我们心地上的那些感悟。

美丑,悄然了他和她所给予的创痛痕影。

被复印的那些身影,曲扭了许多梦想,在我和你的那些痕影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因为,我和你已经变成了一个个虫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存亡和变更腐生。

真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我和你的心地上审视,我和你都在苦苦地诠释着生命所拥有的那一份美好与丑恶,一种心愿的释然,全都表现在方圆的脸蛋上,千变万化……

(四)

镜子,永远着生活的百态形状。

镜子,在我和你的心地上斑驳岁月。

也许中,我和你就在镜子里生活。

或许里,他和她就在镜子里耕种。

我们,太阳和风雨的儿女子孙,

——在光和水的透明无法改变观点。

于是,把一个个形状不同的镜子展示,不同和共同了许多种生活的千姿百态。

你我的身影,永远着希冀和斑痕。

(五)

是是非非,都在镜子里倒影着美丑。

镜子里的那些得失,全都复印着爱与恨。

是我和你,他和她的心愿,

——栩栩着共同的痕影和生命的狰狞。

还有什么解释的呢?只有耕种。

还有什么来说明的?只有收获。

抒情美文范文2

关键词:文学抒情 歌词创作 流行音乐

一、抒情文体与流行音乐歌词

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分为叙事、抒情、戏剧三大基本文类(genre),按照这种分类,许多诗歌、歌词等文体都可归纳在抒情文类中。抒情文体和叙事文体不同,其内容并非是对某个外在事物的直接叙述,而是侧重于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无论是诗歌还是歌词都会有此特点。黑格尔在《美学》对抒情诗的内容解释为“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它所处理的……是某一个反躬自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观感、情绪和见解”①。在他看来,抒情文体(抒情诗)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和叙事、戏剧都不同,主要是作者的自我表现和情感抒发――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借助了某一具体实体物象罢了。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就可以窥见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把自身的感情融入到了这首《卜算子》的创作中,让所有叙事和形象都服从于作品的抒情。诗中描述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景象,用“月亮”、“梧桐”、“鸿雁”、“沙洲”等细节物象建构起一个真实的场景,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里感受得到作者情绪上的寂寞和孤独,也看到了他内心隐藏着的抱负。尤其是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实表达。所以,可以看出文学叙事和文学抒情的区别也可以解释为“叙事以‘故事’为描写的中心,而抒情则以‘心境’为描写中心。在抒情中可能会有‘故事’,但故事是为表达某种‘心境’而服务的”②。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 “整个古代抒情诗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抒情诗人与音乐家结合乃至融合为一体”③。许多学者认为抒情文体通常具有音乐性,而音乐文学的许多作品(如歌词等)正好符合这个特点。许多流行音乐的歌词由于篇幅段落等方面的限制(西方的抒情诗一般都会很短),其叙事性相对较弱;从另一方面来讲,流行音乐多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的创作中心,故大部分作品的歌词具有较强的的抒情性。如高晓松的作品《同桌的你》(节选):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虽然这首歌词是作者对青春校园情境的描述,但依然表达了他对青春与时光的许多感慨,抒情表现非常明显。还有一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其叙事部分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这类作品的抒情表达通常更为直接。如王健的歌词作品《绿叶对根的情意》(节选):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你也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首歌词描写了绿叶和根两个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离乡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在这类歌词的创作中作者明显弱化了叙事成分,而把创作中心着重放在对情感的直接表达上,使得作品意蕴更为深厚,感人至深。

二、抒情表达的主体:词作者

艾布拉姆斯说:“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主要的诗篇,同几乎所有的主要批评一样,都是以诗人为圆心而画出的圆”④;黑格尔也阐释说:“抒情诗的中心点和特有的内容就是具体的诗创作主题,亦即诗人……把自我表现的主体的心情展示出来,在听众中引起情感共鸣”⑤。可见,抒情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往往与作者自身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而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过程中,词作者就会担任起抒情的主体角色,也决定了作品的创作思想及情感。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歌词创作必定会带有抒情主体(词作者)的个人特征,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抒情表现更为明显。如李健的作品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通常他的歌词带有流行民谣风格,创作中会使用诗意化的语言去重现和建构相应的真实场景、物象及个人意识,并赋予其安静、深切的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别具意蕴。

如李健的歌词作品《车站》(节选):

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当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我看见她难过的脸如此苍白/伴随雨点敲击车窗她的泪流下来/我赶紧转过头去让我视线离开/不知是甜蜜的伤感还是无奈/

歌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车站的真实场景,下雨、车窗、蓝色站牌、列车,恋人在这里分离告别,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但歌词的情感表现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最后一段:“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的爱恨离别/我仿佛看见车窗外换了季节/在这一瞬间忘了要去向哪里的深夜/……/就像这列车也不能随意停歇/匆匆错过的又何止是窗外的世界/”。作者以为和心上人还会有再见的时候,却没想到这次告别却成为了永别,时过境迁,他的沉思随着“列车”慢慢消逝在远方未知的“深夜”。在这首歌词里,所有的“物”都着了作者的情感色彩,显得尤为真切感人。纵观整首作品,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带入了创作中,将两个不同时空的叙事情景放在了一起,借着“列车”和“离别”的情景,使得听众感受到了他的伤感、思念和回忆。在后面的歌词中抒情表现得更为明显、强烈,最后以一句“再见”结束全曲,一下就把对过去的不舍和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听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如李健的《当有天老去》(节选):

这匆忙的一生/化成几个瞬间/总在某个夜晚悄悄来到我身边/在浩瀚的人海/你曾飘向何处/……/在熟悉的路上/依然涌动着人海/没有两朵浪花相遇后不分开/当有天老去/我会想起你/在宁静的夏日夜晚那一缕芬芳/

这首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直接抒感,以作者的“心境”为描写中心。与他的《车站》《贝加尔湖畔》等作品相比,这首作品虽没有更多的画面感营造,但因其诗意化的文字、细腻的情感描写,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较高的歌词创作水准。这首歌词减少了具体物象的使用,抒情表达更为直接,从中同样可以看到李健强烈的个人创作色彩,忧伤、追忆、淡然的情感贯穿在整首歌词里。

三、对歌词创作者的启示

研究流行音乐歌词的抒情表达对歌词创作也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作为抒情主体的词作者,在作品的抒情表现中应该学会控制个人情感,选用叙事或其他物象时候尽量做到景为情用、真挚自然,方能创作好的词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⑦。可见,如何处理作品在抒情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决定其品质的关键,对作品思想表达而言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抒情表达也离不开受众。在审美过程中,艺术鉴赏是受众凭借作品产生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不同受众会对歌词作品产生不同感受。所以,词作者需要了解受众心理、权衡适宜的方式进行创作、准确传达其思想和情感,这样才可能得到一首好的歌词作品。有的创作者会迎合某些受众需求,使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现作品,或是因为词作者的表达方式、文学素养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此类作品(尤其是许多制作粗糙的网络歌曲)形式和内容很容易被模式化、雷同化,作品亦会显得言之无物、情感泛滥、语言缺乏深度,使得听众形成审美疲劳。这就是因为过度的抒情、创作方式不当所导致的。

如在部分以蒙古族、藏族为文化主题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其歌词的抒情表达仍然受到民歌的影响,情感基本离不开“草原”、“天空”、“酥油茶”、“格桑花”、“马头琴”、“牛羊”、“骏马”等物象,也离不开“我爱你”、“想念你”、“在一起”、“我愿意”之类直白、浅显的抒情方式。纵然这种表达也是词作者的一种创作方法,听众亦可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但过于浅显的抒情表达方式和对歌词意象泛滥的使用,对作品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听众的审美疲劳。

所以,歌词虽不应强制界定统一的创作标准、应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的受众进行创作,但还是需要遵守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不应过度追求低俗、媚俗、毫无思想、没有底线的创作方式,在抒情时也不应过度滥情,应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这些都是对流行音乐中词作者的创作启示。

注释: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 99-100页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 148页。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④[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9、70页。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08页。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页。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国维.人间词话 [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 [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 [M].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抒情美文范文3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因为作者受了客观事物的影响、感染,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尔后诉诸笔端,抒情写意。常用的一种抒情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不用依托,无须遮掩地抒发感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写作中,让情感适时而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境创设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具体、充分的描述之后。任何感情的抒发,都以外界的事和物、人和景为凭据。感情的抒发是否真切,有感染力,情境的创设是关键,即依托他物,把感情蕴涵其中,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理交融等。如《兰亭集序》第一自然段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描写了兰亭周围清新、素淡、雅致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借景抒情

“感时之作必借景以形之”,是说作者在对周围景物叙述、描写、议论的同时,倾吐、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描述性的抒情、联想式的抒情、议论式的抒情等。如《故都的秋》中描写了“小院清晨”,高远的天空,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些具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寥落、悲凉、衰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情,是借景抒情。

三、反复咏叹

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此增强情感的抒发力度,这就是排比式或间隔式。如《雨巷》中的顶真句、反复句:“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逢着”变成“飘过之外”,别的语句完全相同。这种表现手法使声音和感情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感情。

四、含情曲说

作者不直接说出原意,而是委婉地表露情感。其特点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小狗包弟》中倒数第三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衰草”“竹篱笆”“隔壁新主人”“葡萄架”,还有萧珊,其用意是于安静之中写出“满园的创伤”,只我依然,描写了作者内心无比的悲凉和悲痛及备受煎熬的心境。

另外,还有抒情议论相结合或叙事抒情相结合等方法。前者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三、四节,作者叙述完烈士牺牲的消息之后,“惨象”,尤其是“流言”,使作者又一次沉入无比悲痛与愤慨至极的状态,不由得发出“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的愤激之词。“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不能再“沉默”下去,那样只会对敌人有利。为了促使“爆发”的早日到来,作者便排炮一样记叙了烈士牺牲的现场,对敌人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范文精评】

我心中的河

杨文锋

童年的河像一条玉带,从我家门前缓缓地“飘过”。河畔上密集着一些房屋,就如无数块精美的宝石镶嵌在这条玉带上。(开篇创设情境,把读者带入对故乡深情的思念意境中,两个比喻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每天朝阳初升时,村姑们就提着木桶到河里汲水。桶里的水摇晃着鲜红的太阳,映红了村姑们的脸。于是,她们甩着流水般的乌发,留下一个个窈窕的身影,走进了家门。甜甜的河水便蒸腾成了米熟了的清香。(描写了朝阳初升时春花似的村姑。)

傍晚,夕阳的金光斜照在宽阔的石板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悠然地坐在光滑的石板上。年老的,抽着旱烟,花白的胡子被夕阳染成了金黄色,从那饱经风霜的脸的面前飘过一环环金黄色的烟圈;年轻的,前呼后拥,早已按捺不住河水的诱惑,一下子就扑进她的怀抱里。(勾勒出一幅人、景、情水融的具有浓郁田园色彩的风情画,深情地赞美了故乡河的飘逸、婀娜、清香和故乡人的朴实、乐观。一朝一晚,物我合一,人境和谐。)

明月当空时,我踩着凉凉的河水中的踏石,迎着夜风,深吸着弥漫在空中的泥土气息和草木的芳香。我逆流而上,儿时的伊甸园就在前边。河岸上的那株老榕树还在,虽说岁月已使它的容颜变成了老人的脸,然而枝叶却依旧茂盛,似碧云匝地,层层叠叠,秀丽轻逸。两岸的垂柳,在柔和的月光下,益显婀娜多姿了,像少女的倩影;枝条一直伸到河中央,河风吹来,枝条无意识地碰着水面,点碎了河中的圆月,霎时,河面荡起无边的银光……(借物赞美,借景写爱。)

记忆中的月亮在云朵轻掩的蓝天中沉思,那里寄藏着我遥远的向往。童年的梦想被月光白色的翅膀载着飞出来,水中的月影摇荡着我浓浓的乡情。风很轻,月光演奏出轻轻的旋律,携着我那甜甜苦苦的心,飞到遥远的地方……

物换星移几度秋。由于求学,我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告别了故乡河,可是故乡的那条河并没有因此在我的记忆中消失。梦中,我常常听到她均匀的呼吸声,看见她映着白云,映着姑娘倩影的碧波和那两岸飘飘而起的袅袅炊烟……故乡河哟,还流着那乳汁一样清甜的碧水么?还留着故乡男子们的爽朗和女人们的温柔么?(反复,直抒胸臆,突出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形成回环咏叹的情感旋律,增强了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故乡的河哟,我心中的河!(前后呼应。)

抒情美文范文4

【专项品鉴】

作者描写了湖南的农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零零散散的田地、曲曲折折的小路,写到勤劳朴实的人、简单质朴的农家饭,借助这些描写,抒发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就是借农村乡土之景,抒发了浓郁的乡土情感。

首先,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作者描写的是湖南农村的景物,文字朴实,但不乏生动。在对充满绿色的小河、田野,零零星星的住户,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赶牛的牧童,喂鸡鸭的妇女的描写中,处处洋溢着一股农家的味道,每处景物都流露着农村的气息――质朴平和,憨厚勤劳。

其次,描写按照写作顺序,合理安排。文章从一开始的田野小河和种好的禾苗写起,写到一双双站立田头的泥脚的期盼,写到等待禾苗成长中的悠闲,一直写到雨水暴涨,人们对禾田的护卫,当禾苗日渐浓绿,牧童又开始了放牛的日子。作者虽然偶尔插入妇女的活动,农家的吃饭时光,但整个行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步步推进的,在这个主线外,作者散开枝叶,描画了一幅农村的图画。

再次,描写融入丰富情感,情景交融。作者的行文语言朴实,在慢慢推进的叙述中,把湖南农村劳动生活的美丽画卷展示出来。偶尔运用的修辞,在朴实的语言中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韵味。一份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乡村味道的迷恋之情,完美地呈现在对景物的一描一画中。

【借鉴指津】

借景抒情,抒感是主,借助景物是次。运用此种方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观察,细致描写。对所写的景物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才能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才能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在观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抒情的需要,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等,让景物充满美感和活力,让情感更好地得以抒发。

抒情美文范文5

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抒情美文范文6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 抒情 语言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散文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但是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学教材里,《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 结构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大多篇幅不长,随意性强,但构思独具匠心。人们在读他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朱自清先生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散文《绿》,一开头就写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朱自清的笔下,这种绿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绿了,它被赋予了灵性,因为作者情感的投入,是这片绿有了动感。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荷塘月色》虽然一路写来,处处见“静”,但是处处的“静”,却衬托出了心中的“颇不宁静”。

2 抒情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有细致状物的功力,正如他评论别人的描写艺术所说的那样,笔像“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他的抒情经验告诉我们,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绘画美,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

首先是借景抒情,作者总是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二者融为一体,毫不给人以割裂游离之感。如《荷塘月色》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那淡淡的月光,那脉脉的流水,那微微的荷香,都被作者笔下的情思所笼罩,真切地表现了当时那种心绪和感情,抒发了那种忙里偷闲的情趣,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淡淡哀愁,表示了对故乡的怀念。文中写景较多,但很集中凝练,字里行间隐隐地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思绪。他不但把感情和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也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这里,景色衬托着人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景色,人的感情也无以附着,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将受到损害。

其次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眼”,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感的痛惜之情。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背影”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是作者描绘的重点。父亲岁数大了,加之境遇、心情不好,行动不便,但却要坚持亲自去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写得非常细,我们读这些内容,肯定不感到“繁”,只能感到父亲形象的高大。父亲的背影可谓凝聚了“千行辛酸泪,万斛亲子情”啊!

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平时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体现了真挚美。

3 语言表达方面的风格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入画”,他的散文多采用“活的口语”,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但在运用语言时,决不矫揉造作,加以修饰渲染。在他的散文中,它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平易淡雅,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们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展示在你面前;“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的轻柔,温情送入你的心田;还有写草、写花、写人的活动,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沿用了生活中的口语,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对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一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语言形象、新颖,含意深刻,把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写得如此鲜活,不能不给人以振奋向上的力量。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在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利用“通感”的方法,把“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神奇般的感受。

事实上,凡是获得伟大成就的作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有情致,有风趣,有诗的意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像一面镜子一样将永远烛照后世!

参考文献

[1]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

[2] 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欲望的点滴

下一篇古诗配画